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谈在化学课堂教案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象山县西周中学汪阳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素养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他们的载体,很难设想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科盲会有什么核心素养。

而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则又细分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在我的教案过程中,我体会到在化学课堂教案中应利用好两个大方面的教案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利用化学概念原理教案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化学教案内容的骨架,占有较重的理性成分,它们是培养科学方法和能力不可缺少的素材。在化学概念的教案中,过去偏重于引导学生背定义,甚至“抠”概念,经常是简单地只给出概念的意义或定义,然后就转入练习、解题,而忽略了应该着重讲清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和怎样建立这个概念。

那么现在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就要完全扭转过去的教案方法,按照认知规律来安排教案,即用感性知识建立概念,当把感性知识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时,就完成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当把抽象的概括通过理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中,这才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才算对化学概念本质的把握。落实到实际教案中,可以采取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理性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等具体物质相互穿插,并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安排的,这也是符合科学的思想方法。还有,要联系社会、生活、保健、环保和高新科技信息等开阔学生科技与社会视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开展教案,使学生建立起“化学有用,学习化学有趣”的情感,树立化学学科的价值观念,并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究化学世界的奥妙,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

学生大多感觉对于化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很枯燥单一,因此就不容易理解知识点,所以教案尽量趣味化、形象化,例如,我在讲有机化合物的取代反应时,我使用改造过的比例模型——用一个小桔子代替卤族元素来讲解,学生觉得很新奇,自然有兴趣,理解取代反应也就容易了。

二、利用化学实验教案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的场所”。在实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尽量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在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开拓他们的思维,增强自信心、自觉性,提升创造力。

实验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从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到实际操作,收集证据等,要应用观察实验现象,感知实验过程等多种认识方法。这些方法、手段能够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以及形成科学的概念、原理等提供素材;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技能,促进其手脑并用,提供练习和实践机会;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实验教案常常跟假设、条件控制、观察、测量、收集和运用数据、资料加工整理等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密切相关。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认识和理解科学过程;学会如何“做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实验教案中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实验设计、操作、观察、思维、表述和交流等科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课题发现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这是其他活动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在教案中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会对学生实验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演示实验前,应做充分准备。通过教师规范、灵活、熟练的操作,整洁、美观的演示,给学生熏陶与启迪,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另外在教案中应锐意创新,教师需要联系实际改进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新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创新教育,例如→的实验,按照书本上给出的操作,不管是铜粉还是铁粉变色都很慢,但如果改为维,变红的()会很快变为无色,效果非常好。

学生实验又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基本上是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指导下通过自己操作亲身体验;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学生在验证性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探究、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主要通过“问题-实验事实-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一过程体现。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无论采取何种实验教案方法,其中都蕴涵着科学认识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在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在做实验时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四点来要求:.预习实验,明确要求。分组实验之前,要求他们充分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了解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复习相关知识;()明确实验主要操作方法与步骤;()熟悉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所用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应观察的现象,现象的解释和实验的结论、疑点分析和改进意见。

.盘问“观察”,复查“记录”。学生经过预习实验报告以及后来教师的指导,已经对实验过程了如指掌。在实验时由于学生观察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他们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也会不相同,这时对那些草草过场的少数学生,可以用盘问“观察”和复查“记录”的方法促使其端正态度,行为收敛。特别要对光凭书本上的粗略描述就猜想现象作“失实”记录的学生进行教育。

.加强巡视,督促动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纠正

[第1范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要素。下面是小编准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精选.

浅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的学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学什么,收获和领悟什么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的目的在于形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积极主动、灵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对于学生应该深入了解,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还有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等。只有掌握这些,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和诱发。 二、由浅层的知识传授向深度学习转化 深度学习是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面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是目的,目的是发现、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比如,我在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桃花,描述桃花的形态颜色,然后在两朵桃花上分别滴加醋和苏打溶液,观察花朵发生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进而引出花青素,说明花有不同颜色的原因是由于花青素引起。 三、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中,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章节中明确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

关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相比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养体系明显“瘦身”,更加体现“核心”的价值。征求意见稿共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9大素养、25个基本要点。此次发布的核心素养则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从总体数量上来说减少了3大素养,基本要点也减少了7个。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微博]、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e1506746.html, 基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作者:明正球周泽宇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2019年第02期 摘 ; 要:以“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为例,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即创设学习情境,通过问题导向、实验探究等形式,传递学科价值,引发思维碰撞,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二氧化硫;教学设计;高中化学 中圖分类号:G633.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5-0061-04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经发布,即刻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要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重要课程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紧跟课标要求,通过教学活动,努力尝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课堂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二氧化硫的性质与应用》为例,进行了基于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实录 (一)情境引入 播放“问题银耳”新闻。 师:结合刚才的新闻,你能获取哪些关于SO2的信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并从新闻中提炼信息,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生:从该新闻中可以知道,二氧化硫具有漂白作用,并且有毒。 亮点:学生认为这还能说明二氧化硫能溶于水,因为用二氧化硫处理过的银耳始终含有二氧化硫,可能是二氧化硫溶进了银耳所含的水中。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客观知识)的基础上,能主动(或者教师通过引导)发现一些学科知识的缺陷,并试图弥补,从而主动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主观知识体系。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逐步完善,有助于学生形成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体系应处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天、一周、一月、一学期乃至一年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新的发现,并反省自己的学习困难与不足,进而寻求突破之道。在教学中,我发现,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写出的感想感悟会有综合性甚至是创造性的发现,学习一般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写出符合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的归纳总结,这也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无论学生写得如何、总结得如何,其感悟都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总结和提高。 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发展反思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感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正误、高低之别。因为每一名学生的随想感悟都是在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上的总结、内化迁移以及认知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老师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评价:一是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学生个体的实际情

况和知识的科学性)的鼓励性原则;二是延迟评判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反省、自我认识的过程。当然,学生的随想感悟涉及了各门学科,内容十分庞杂,老师们不可能全部精通。我们不妨创设学生随想论坛,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采用兵教兵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正确评判,并学到新的知识、思维方法,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在我国现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自然科学教学方面,习题做得太多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讲得太少了。在人文科学教学方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得太多了,设置的条条框框太多了,而学生欣赏领悟得太少了,自由和自主创作的空间太狭窄了。在工程技术学科中,有关科技制作、创造发明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方面,我们为学生创设的时间、空间太少了,更缺乏相应的氛围,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而与一些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东西失之交臂。诸此种种,都不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地,都需要尽快改进。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创新与创造不应仅仅指向新学说、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高级创造,对于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客观基础就是其自身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体系,只要是相对于个人的认识和知识上的突破,就是初级创造力的开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 要说这两年教育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这是当前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未来,尤其是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人的发展不仅仅是考个高分数,上个好大学。而是需要人的核心素质和核心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回顾素质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关键性的核心素养,才能让孩子们将来能够更好地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才能够使他们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 一、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二屏)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初级中学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包含的核心素养主要有: 1、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 发展。 2、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如学生的化学双基知识,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如守恒的 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学科基本方法如用归纳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进行概念辨 析等)。 3、化学思维素养(包括化学逻辑思维素养,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 方式”,如“从辩证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化学”以及化学批判性思维 能力等)。 4、化学信息素养(如对工艺流程、合成路线、化学程序等信息的处理等)。 5、跨学科综合创新素养、合作交流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我见

贾维兵 什么是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化学核心素养?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2014年12月8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在京召开。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要求,率先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增加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的质量标准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按照教育部课标修订的要求,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五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为了促进化学老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高中化学教学中,杨梓生在《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2016)一文中,对化学核心素养从内容属性、内涵特点及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认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凸显化学本质特征、反映化学基本问题、揭示化学学科思维、体现课程育人价值等内涵特点。 那么,初中化学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会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一样吗?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什么关系? 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宗旨是一样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相同点,但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具体课程目标不相同,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阶段,而高中化学则是对初中化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如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而高中化学有,因此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不可能完全相同。例如“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高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但由于初中化学没有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因此“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就不能也直接作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之一。 那么,什么是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如何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首先就要弄清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成尚荣在《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2015)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把握,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三个重要的基于:(1)基于学科特质。(2)基于学科核心任务。(3)基于学科的实施方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要确定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改革的持续深入,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与质量不容忽视,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阶段热议的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之举,正确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心智品格的发展。我们英语教师应针对教学目的合理调整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认知能力,更要侧重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让学生在敏锐的语言感知中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为之后的系统性学习提供支持。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启蒙英语学习和夯实英语基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指在一定环境下,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文化品格,指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表现出态度;思维品质,指个人的思想特征、思维方式,反映出其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学习能力则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同时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学习能力提高,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核心素养培养:

一、用兴趣作为引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小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老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 二、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养成期,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多会以教师的行为方式为模板进行模仿,养成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做好典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习核心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学生。再者,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创立差异性的教学环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课堂中将学生带入到为教学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英语学科的魅力和其中的奥妙,最大化地引领学生利用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三、适当增加课外阅读,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小学课堂中,教材是主要的教学用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进度,但远远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有些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而言,是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英

浅谈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个人认为学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涉及“道德”“情感”“能力”三个领域。 (一)学会做人 作为一名小学生,学校要教导学生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从小确立远大理想,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应常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鞭策和约束自己。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健的体魄,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会做人,对于学校来说,非一时一事之功,而是教学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面对的课题和考验。活到老,学到老,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学校是教导学生做人的“小型社会”,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逐步陪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德,让学生努力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学会感恩是指不要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身边的小事,从教师的教导,从切身的体会,都是学会感恩的教学内容。一个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惜福的人,长大后不可能懂得体谅、关心他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也难以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更谈不上爱同学、爱母校、爱国家、爱民族了。学会感恩,它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校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的情怀。 (三)学会学习 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场所,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领域。学会学习,是指学生永远葆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老师应勤于教学,学生应孜孜求学,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而形成个人的志趣,学校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学习,不仅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乐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自觉学习,又能与他人合作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并能够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为将来在化学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化学学科还有很多学科思想,比如量变引起质变、平衡等思想。教学中只有着眼于学生长远能力的提升,用“上台阶”式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加强。 -可编辑修改-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我就核心素养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

浅谈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今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科技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教育的“知识核心时代”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化。学校已不再是简单、生硬、冷冰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为孩子今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核心素养的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立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发展方向。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核心素养发展的萌芽期,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起点,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人生未来的六十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识,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它的目的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有助于追求具体生活目标,促进个人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活动。“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含义更宽泛,

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不可缺的基础素养,它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的缺失会造成人格、人性发展的重大缺陷!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英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与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建构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两个关键(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于英语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在2015 年的一件大事就是普通高级中学多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目前,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完成,正在广泛征询各学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意见。这一轮各科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一大亮点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的正式完整提出。之所以说是“正式完整提出”,是因为这两个理念在2003 年颁布的高级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试验本)中通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而有所体现,但没有提高到一个有理论支撑的、系统的规定的高度上来。而这次的修订稿,则将这两大理念,在“课程性质”一节中概括点出,进而在“课程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两部分中全面完整地予以阐述,并在以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教育理论的高度上予以系统化、实用化。 这里,我们且来看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理念是如何界定和说明的。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是学习到一项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通过外语学习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与借鉴,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一目标和理念,应当说是多年来“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 之所以说“一以贯之”,是因为早自上世纪我国制定各科课程大纲以来,就曾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是达到自身“又红又专”的过程。这一提法,日后发展为“德、育、体、美全面发展”。到2003 年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本则发展为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的融合统一的理念。这就是“一以贯之”。 而之所以说“与时俱进”,是因为课程标准的修订,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远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次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正是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将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主旨贯彻到课程标准之中,因而才有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养成,要通过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