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家竺可桢 求是精神

科学家竺可桢 求是精神

科学家竺可桢 求是精神
科学家竺可桢 求是精神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

读罢竺老校长的介绍,对竺老校长的钦佩之情难以复加。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老校长何以让人如此崇敬呢?

一、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竺可桢认为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因而他的科学贡献主要在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气象、地学领域。他是中国近代地学最主要的开创者,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同时,他在气象气候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

除科学研究之外,竺可桢还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科普工作者,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事业的两翼,直到75岁高龄,仍在在百忙之中主持编写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

毛主席接见竺可桢时,称竺可桢的论文是“管天的”,还风趣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这件事是竺可桢科学贡献的一个力证。

总的来说,竺可桢为中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奠基性的工作。

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求是精神

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把“求是”作为校训,他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他常常举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例:“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被迫改正学说。但教会与国会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损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结果开普勒、牛顿辈先后研究,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而真理卒以大明。”

竺可桢校长倡导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成为一代代浙大人精神的养料,竺老校长本人更是求是精神、科学精神的楷模。

三、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生逢国难,竺可桢自小就将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扛在肩头。十岁那年,“八国联军”掳掠北京,清皇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竺可桢悲愤交集,他在“毓菁学堂”回答先生要求用“苦”、“甜”两字造句时,说:“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在上海读书期间,竺可桢多次写下了这样的誓言:“吾将一生学好科学,吾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振兴中华……”

在浙大任校长期间,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也深深感染着浙大学子。他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要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教导学生们既要努力学习,寻求学问之“是”,更要胸怀大志,追求振兴中华之大“是”。

四、四是爱惜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感人的善良品格

在抗日战火中,竺可桢以惊人的魄力和非凡的胆略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转辗西迁,流亡办学。正是竺可桢和浙大师生的努力,保存着中国科学的种子,甚至在最艰苦、最危难的时刻也开出花结出果。而这期间,竺可桢就像一个为浙大师生遮风挡雨的保姆。他的工作让浙大师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治学。可以说当时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等许多浙大教授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潜心科学,取得一项项成果,与竺可桢所做的诸多后勤工作、事务工作是分不开的。

竺可桢老校长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不是简单能以论文数、科学的成果衡量的。他在科学研究、科学人才的培养、科学氛围的营造、思想精神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为科学事业贡献着力量。在今天,竺校长留下来的“求是”校训已成为浙大精神的标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精神激励着每一代浙大学子为祖国奋斗、为科学真理努力。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鲁迅先生说的话,当时的语境更多是指骂汉奸们活着却似死了。在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正面理解这句话,如竺老校长这样,逝世半个世纪,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他的精神品格却越被人铭记于心,正是“死了但却活着”。

5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4

5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讲读课文)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竺可桢勤奋工作、严谨治学的两个片段,表现了科学家竺可桢勤奋工作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本课以竺可桢在北海公园细心观察物候和到野外工作为标志,可分为两段。第一段(第1-5自然段)详写竺可桢持之以恒,观察北海公园的物候。第二段(第6-7自然段)讲竺可桢深入实际,不畏艰苦,到野外工作。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仿照课文句子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了解科学家竺可桢,学习他勤奋工作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进一步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积累作文材料。 4、正确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正确地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PPT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4 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理解生字新词在文中的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竺可桢,学习他勤奋工作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第三课时: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四课时:查漏补缺,完成课后练习。

前置作业: 一、查字典。 二、查字典,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卓越、住宅、绘制、翔实、记录、依据、测量、关系、途径、崭新 三、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竺可桢为什么宁愿每天步行穿过北海公园上下班? 2、竺可桢通过在北海岸边观察和情人帮助了解,记载了哪些自然现象? 3、竺可桢在调查研究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仿照课文句子造句。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分层目标: A档:完全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能仿照课文句子造句。 B档: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能仿照课文句子造句。 C档:在老师、同学的引导、提示下,能基本理解词语的意思,口型到位。 D档:能参与到课堂中。 教学重点: 随句理解生字词语,仿照课文句子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题目是……(揭示课题,并板书) 2、解题意。(结合图片,了解竺可桢) ①读音节。“zhuóyuè”、“zhúkězhēn”区分“卓”与“桌”

求实创新

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华中师范大学 厚德笃学 求实拓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什么? 2013-02-24 08:37 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天津大学的为“实事求是”;浙江大学的为“求是创新”;武汉大学的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中山大学的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集美大学的校训为“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这些学校久经沧桑,终成名校,大体上是实现着校训的思想,体现了校训的精神。校训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全部内函的集要和概括,并用民族传统哲理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它言简意赅,深含民族精神和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读之发人深省、看罢催人奋进。六字校训中的“厚德”出自《周易》。一九一四年梁启超先生应邀到清华讲演,题为“君子”,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梁先生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及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曰盖惟有客人之量,处事接物,坦然无所芥蒂,然后得膺重任;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可见“厚德”者宽容也。有宽容才有兼容,才有包容并蓄,才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学术繁荣,在学术上才能结出丰盛的硕果,在师生员工中才能人才辈出。所以一人者,厚德才能成大才;一校者,厚德才能成名校。“博学”最早出自《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意思是说君子要学习广博的知识。面对丰富多彩的当今世界,“博学”对于人才者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学校分别为人文专业和理工专业学生开设理工类及人文类选修课,其目的正在于此。“求是”出自《汉书》。唐代学者颜师古曾解释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现代又将“求是”的意加以引伸为探求事物的规律性。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一文中说:“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应有贡献于学术。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发明。”大学不但要在教育上培养高等人才,且应在学术上有建树,在科技上有发明,为祖国的富强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贡献。回顾学校发展历程,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系到以工为主兼有文理的综合性燕山大学,学校一直是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追求至善尽美为目标。我校的毕业生已成为国家重机行业的骨干力量,学校已在社会上有了名气。但学校规模发展太快,数量上增加易,质量上提高难,为了使燕山大学进入名校行列,仍需作许多努力。上世纪五八年,李昌老校长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建院大会上提出“瘦而高”的发展方针,可以说自上世纪五八年创建到八五年南迁,这三十年间学校已落实了这一方针。目前学校又面临着一次大的变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大而高”的建校方针。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时刻,燕大校训出台了,可以说正其时也。学校办大有利于出经济效益,学校成名还要靠出大师级人物。何谓大师级人物?曰:“厚德、博学、求是”者也。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为柏拉图为友,与真理为友;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的校训是: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开大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这些校训无不体现出“至诚”和“止于至善”的学风。我们陕西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敬业、修德、求实、创新,其中所体现出的求真,求知,求善的道德感和为社会贡献心力的责任感,既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茫又蕴含着平实的踏实精神。这一校训是我校学风的标识。这种学风使教授们以学术为志业,形成的良好学术环境和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这种特有的育人风气和氛围吸引、熏陶、激励、造就了无数优秀的、品质和才学都特点明显的学生。中国大学校训大集合 https://www.doczj.com/doc/8e13552853.html,/more.asp?name=htht&id=15415北京大学(“代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

实践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实践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李恒柱 《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指南》中明确指出:实践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综合实践活动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这个思想路线,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开展实践活动也要坚持这一原则。我认为实践活动一定要与当地的实际及实践基地的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当地和本校资源。比如临清市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京剧欣赏就是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开展实践活动的生动例证。临清市是全国有名的京剧之乡,当地人学京剧听京剧的氛围深厚,热情很高,他们基地的两名活动教师也都有京剧艺术方面的特长,一位教师擅长唱,一位教师擅长乐器演奏。由于学生对京剧不陌生,加上两位教师的表演,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效果较好。再比如东昌府区有种植葫芦和葫芦雕刻的习惯,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就利用这一优势开发了葫芦雕刻这一活动项目,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先根据葫芦的具体形状的大小进行内容设计,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相应的内容画在葫芦上,然后用烙铁在葫

芦上作画,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并且把本地民俗艺术得到很好地发扬,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而我们阳谷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的戏曲欣赏活动由于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两位活动教师都欠缺戏曲方面的专业才能,活动起来只能让学生学习一些戏曲方面的知识,比如戏曲的行当、脸谱、服装,京剧的乐器,唱、念、做、打四功等,采取的活动方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缺少学生活动,即便基地买了一些乐器,比如京胡、月琴、阮、板鼓等,由于教师自己不会演奏,也只能让学生认识一下这些乐器的名称,或让他们随便敲打或拉一下而已。活动效果比较差。 相比临清市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和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我们基地还没有本地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活动课程。但阳谷有适合学生活动的民间艺术,那就是阳谷哨的制作,根据东昌府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经验,阳谷哨的制作材料——胶泥,可以通过网络购买。而阳谷具有制作阳谷哨的风俗,有阳谷哨的制作传人。基地可以安排教师去学习制作阳谷哨,学成回来后组织学生开展该活动,并且可以聘请阳谷哨制作传人作为实践基地特聘教师。另外,基地又建立了生态科技园,在里面种植了樱桃、梨、柿子、桃、核桃、苹果、石榴、枣、杏、葡萄等10个种类22个品种的果树,基地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开展果树栽培和管理活动,让学生到里面参加施肥、灌溉、锄草、洒药、嫁结等活动,通过该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学到一些劳动技能、果树的管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5、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5、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仿照课文句子造句。 2、通过理解课文了解科学家竺可桢,学习他勤奋工作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进一步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积累作文材料。 4、正确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五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了解科学家竺可桢,学习他勤奋工作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难点: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课题:1、板书课题:5、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2、揭示课题: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讲科学家竺可桢勤奋工作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 板书:

zhuó zhái chāi huì jù cè jìng zhǎn 卓宅拆绘据测径崭 (1)指导拼读: (2)理解词义: 拆换:这里指拆下旧的换上新的。 绘制:画(图表)。 依据:根据。 观测:观察并测量。 途径:路径。 崭新:非常新。 (3)指导书写。 四、巩固练习: 1、拼读生字新词: 2、说说词义: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 六、作业: 书写生字新词五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默写生字新词: 拆换绘制依据观测途径崭新 三、讲读第一至五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思考、讨论: (1)天天步行穿过北海公元上下班的竺可桢为什么有车不坐? (2)他是为了观赏景色吗?不是。那为什么? (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 (3)作者用“哪天……,哪天……,哪天……”。突出了什么? (竺可桢的可敬形象。) (4)“小口袋的盖布总是先磨坏了”突出了什么? (竺可桢观察井然有序,长期如此,持之以恒,小口袋布就是证明。) (5)通过努力,他绘制了什么? (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这几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五、小结:

解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解读“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训 汕大医学院网络中心黄少敏 中国自古素有“画龙点睛”的说法。这一说法启示出:如果把高等学校比作一条龙,那么,校训就是龙的眼睛。 诚然,对于任何一所一流的高等学府来说,大师、学子、自然山水、人工建筑乃至地理生态环境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拿北京大学作个例证,倘若没有那一批批声名远播的大师、一群素质高强的学子传承学术;倘若没有如烟如梦的未名湖、古香古色的红楼装点校园;倘若不是背靠底蕴深厚和精神血脉悠长的京城文化,它还会拥有独特的“王者气度”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一所一流高等学府的生命力、感召力和感染力,与这个学府独具特色的校训绝对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北京大学的气派、风度、魅力,不是向来就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血肉相关吗? 校训乃是大学校园区别于厂房、商店、民间住宅的精神表征。透过校训,我们可以直观到一所大学育人的思想、兴校的智慧、存在的品格、发展的理念。同时,校训还是一所大学的历史凝聚、现实浓缩和理想展示,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献身科学、引领人文的心路历程,浓缩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呕心沥血、含辛茹苦、艰难创业的丰功伟绩,展示着一群又一群的学人励精图治、开创未来、追求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一座缺失校训的大学,即使拥有再高峻挺拔的大楼也会成为僵硬的框架,即使拥有再广大众多的员工也都

会变得无精打采。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校训对于激励学生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汕头大学医学院是国际著名的企业家和公益慈善家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兴办的汕头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11月通过立项审核,步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1998年6月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1年4月设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获广东省名牌专业;2003年与汕头大学一起通过国家“211工程”整体验收;2005年荣获国家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211工程”整体验收。 汕头大学的校训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团结——强调团队意识、团体竞争、求同存异、和谐共进; 勤奋——学会学习,自觉地学,勤奋地学,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风。 求实——强调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有实干精神,积极参加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持之以恒的力量——竺可桢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持之以恒的力量——竺可桢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作者:佚名 竺可桢(1890—1974),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名忠诚战士。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竺可桢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学识渊博,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许多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竺可桢胸襟豁达开阔、治学严谨勤奋、待人宽厚至诚,堪称“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890年3月7日,浙江绍兴东门外东关镇竺嘉祥家添了个小男孩,竺嘉祥高兴地给孩子起了个名叫兆熊,小名阿熊。可又一想,孩子应该有个学名才好。于是,他又找到镇上的私塾先生,商议了好久才决定阿熊的学名用“可桢”。先生解释说:“桢”字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坚实的木头,二是古时候筑土墙立的柱子称作桢干。“可桢”就是将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意思。竺嘉祥对这个名字很满意,他寄希望于可桢。 竺可桢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终于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和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一生中他对气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学史等都做过精细的研究,均取得了辉煌成就。 竺可桢刚刚长到1岁半时,父亲就用方纸块写字教他认。一天,嘉祥要外出办事,临走时对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正在母亲怀里吃奶的竺可桢,立即松开

奶头,硬缠着父亲教他认了字才让走。这样,等到竺可桢满3周岁时,他已经能够认识许多单字,能够背诵十几首唐诗了。 竺可桢5岁进学堂,7岁开始写作文。竺可桢写作文,常常是写了一遍,自己觉得不好又重新再写一遍,等到他自己认为满意了才停笔。竺可桢读书很用功,一天晚上,当他上床睡觉时,大公鸡已经“喔、喔”地啼叫了。母亲怕累坏了他的身子,就常常用陪学的办法督促他早睡。竺可桢很聪明,有时随母亲睡了,可当他听到鸡叫时,知道天快亮了,又轻轻地爬起来,背诵老师教的国语课。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从此以后,“水滴石穿”的教诲成了竺可桢一生的座右铭。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一直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学习成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10年,20岁的竺可桢去美国留学,8年后,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一直从事祖国的气象事业。

为什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2014下半年《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作业要求(得分的重要依据): 1、独立完成,不得复制、抄袭他人作业或从网上下载。 2、800字以上。 3、有符合题意的明确的、多层次的要点,有对要点的比较详细的说明。 4、不重复论述。 5、完成作业截止时间:2014年10月20日。 二、作业题 根据第三专题《为什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的内容,谈谈你对“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的理解。 答::“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毛泽东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具体地来说,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从实际出发来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也是实质性的一方面,就是要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本质性力量和自觉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基于实践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

竺可桢的历史气候简介

历史时期的气候没有完善的纪录可查,必须采用各种特殊的手段进行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气候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界所瞩目的热点。 竺可桢先生在其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就付出很大精力在从事历史气候的研究,并且取得非凡的成就,成为我国科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山。 气候现象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气象预报是现代人最关心的信息之一,每天出门以前最想知道的就是今天天气如何。还有对长时段气候的关注:多年以来大家都在论温室效应,都担心日趋温暖的气候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冰消融,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带被淹,前景似乎有点悲观。但与此时,变冷的例子其实也有,今年莫斯科就遭遇七十年未遇的大寒。 因此,除了人为的效应以外,地球与宇宙还有自己的演变发展规,用专门的术语来讲就是还存在着气候的自然振动现象,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人类有观测的气象纪录至多只有二百来年的历史,这只是地球历史上一瞬。我们还很难说现在就是地球上最温暖的时期。如果观测纪录为标准,那么从第四纪以来,或者说大致从有人类以来的两百万年里,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比现在冷,而如果同大约五十亿年的地球气候的平均情况相比较,则有百分之十时间的气候比现在温暖。 为了知道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除了用高科技手段进行预测以外,还要回顾研究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情况,才能重建气候变化的轮廓,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趋势,使未来气候的预测有更强的科学性。那么在没有观测纪录的情况下,我们是如何知道史时期的气候情况的呢?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是一个气候学与历史地理学交叉的大课题。通常我们将人类出现以前的时期称为地质时期或古地理时期,而将人类出现以后的时期称为历史时期。对于地质时期气的研究由于有地质变迁的考察做基础,反而比历史时期气候的研究还明确一些。换句话说,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都“纪录”在地质现象里,我们可以通过地学研观察到。而历史时期的气候却没有完善的纪录可查,必须采用各种特殊的手段进行研究。因此长期以来历史气候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界所瞩目的热点。竺可桢先生在其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就付出很大精力在从事历史气候的研究,并且取得非凡的成就,成为我国科学界在这一领域的开山。 在近出版的《竺可桢全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以下这些有关历史气候的专门论述:一九二四年《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一九二五年《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一九三三年《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一九六二年《历史时代世界气候波动》,一九七三年《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半个世纪以来,竺先生锲而不舍,致力于历史气候研究的过程,可以由这五篇文章看出基本的脉络来。起先只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通俗易懂诉阅者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张坊中学古兆军 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 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紧接着往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苏醒”的内涵。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话。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出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结合词义,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解释为“这”。“周而复始”中的“周”解释为“绕一圈”,“始”解释为“开始”。“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即年年像这样,绕一圈又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像这样”当然是承上而言,这里的“这”不就是我眼中作者描述的四季图吗?看来,这句话是为前面的描述做了一个总结,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是带有规律性的景象。我们知道,说明就是介绍,这第九句的介绍实际告诉我,科学家竺可桢不是在写散文,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弄清这一点以后,再来看前八句话,我们会明白,作者在前面几句的描述是精心构思的,一方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如此“科普”,真是用心颇深!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科普文章通俗易懂的需要,基于更明白说明事理的需要。于是,再来看四季图,这就不是普通的景象了,而是关于科学领域方面的自然界的现象了。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再读这段,来搞清楚“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出,“是”应该指向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在前八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这样一些现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

古今名人故事精选三篇

古今名人故事精选三篇 古今名人故事精选【篇一】 一位老人在迎来他的百岁生日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之一的程开甲。 1918年,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一户商人家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程开甲。程家祖上经商,家境还算富裕,然而在程开甲7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也被迫离开了家,从此,程开甲成了无父无母的苦命孩子。后来,程家家道中落,程开甲的生活变得更加贫苦。 不过,贫苦的生活并未消磨程开甲的意志,他从小就有一股刻苦钻研的劲儿。刚上中学,他的成绩平平无奇,但他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谋求远大前程。于是他发愤图强,悬梁刺股,无数个夜晚,当别的同学已经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甜甜睡去的时候,他却在楼梯走道的路灯下看书,在厕所里看书,一看就看到

夜里十一二点。等到初中毕业时,程开甲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 1937年,程开甲以优异的成绩入读浙江大学。然而,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程开甲大学生涯的第一学期还没上完,上海失陷了。浙江大学不得不搬迁到江西吉安,程开甲开始了长期“流动”的生活。 就在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程开甲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当初考入浙江大学时,学校答应给程开甲发放公费补贴,帮助他完成学业。然而因为战争等原因,这笔钱迟迟发不下来,程开甲山穷水尽,最后甚至连蔬菜都吃不上了。 班里有位同学十分同情程开甲,于是主动请程开甲出去大吃了一顿。谁料到,由于长期没进过什么油水,突然吃了大量肉食,程开甲的肠胃承受不了这份“厚爱”,从肠炎到痢疾,把程开甲折磨得只剩皮包骨头。这时候,学校即将进行学期考试,程开甲只能坚持拖着病躯参加了考试,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的精神和毅力打动了,从此更加关心、爱护他。 在四处搬迁的日子中,程开甲总是用瘦弱的身躯背着一个巨大的行李包,里面装满了沉重的书籍。有人劝他丢掉一部分书,减轻行李的重量,他却舍不得。谁料,在迁移到宜山时,一把火将他多年积累的书籍烧了个精光,程开甲痛心疾首。

制定政策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制定政策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陈前金 2011年7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妥善处理解决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遗留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发〔2011〕38号)指出:“制定出台并实施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是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关系到许多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等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今年底前完成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实施方案》规定,曾经与城镇小集体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形成事实劳动关系,且所在企业已经没有生产经营能力、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城镇小集体职工(包括劳服企业、五七工厂、家属工厂中的五七工、家属工及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 2010年12月31日前具有我省城镇户籍、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对城镇小集体职工的关怀,是一件深得民心、有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好事。 《实施方案》规定申报时应提供以下材料:1.本人身份证、户口簿;2.职工档案或用工登记表(职工花名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表、工资台账、在城镇小集体企业工作期间的工作证、入党入团志愿书、有关获奖证书等能够证明其工作经历的相关原始资料;3.户籍与企业所在地不在同一县(市、区)的,需提供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证明;4.其它需要提供的材料。应当说,这些条件都是比较宽松的。然而,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上述原始材料由谁提供?二、没有原始材料怎么办?

《走近竺可桢》名人研究课

《走近竺可桢》名人推荐课 第二小学任粉霞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竺可桢,激发课下探究竺可桢的兴趣。 2.学习竺可桢的水滴精神、求是精神。 3.知道研究名人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初步学会探究名人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名人 1.师:同学们,喜欢名人吗?认识这些名人? 师:大家知道吗?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推进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好吗? 2.出示人物画像,根据提示猜名人 a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之一 b中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物候学的奠基者。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 (板书:走近竺可桢) 提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研究名人?(微课) 二、人物简介,了解名人 1.课件出示人物介绍,自由读一读,了解人物主要贡献。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是我

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还在地理学、地震学等其他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他写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2.交流:通过人物介绍,你知道了什么?(基本信息、主要贡献) 3.小结: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的专门人才,还在历史地震学、自然科学史、文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可以说,竺可桢对中国学术和教育的贡献是卓越的。(贡献卓越) 三、走进生平,解读名人 过渡:要想深入地了解这位成就卓越的科学家?那我们就走进他的一生。(课件) 少年英才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望子成龙,便请人给他起了个学名“可份”,意思是让他今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899年,9岁的竺可桢进入学堂读书,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少年竺可桢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老师问“什么最苦?什么最甜”,竺可桢回答:“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1905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从此他每天都学习到很晚睡觉,听到鸡叫就起床读书,

中国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

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篇二:钱学森小时候的故事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导弹之父。 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篇三:竺可桢小时候的故事 竺可桢自幼就很聪明而且特别好学。在他两三岁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叫爸爸识字,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兴甚至哭闹,爸爸只好依他。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左右的字。

赞美他人必须掌握的三个原则:事实求是、恰如其分、内容具体

赞美他人必须掌握的三个原则:事实求是、恰如其分、内容具体励志导读:赞美他人必须掌握一些原则:第一、赞美要恰如其分。真诚的赞美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不空泛,不夸大,不含糊,具体,确切。第二、赞美要实事求是。真正的赞美,是有根有据的。如果言过其实,或言不由衷,也就可能会变成“拍马屁”了,对方也会怀疑你的真实目的。第三、赞美的内容要具体。赞美要具体,不能含糊其辞,否则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混乱和窘迫。赞美越具体,说明你对被赞美者越了解,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你的赞美。 赞美他人必须掌握的三个原则之一:赞美要恰如其分 真诚的赞美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不空泛,不夸大,不含糊,具体,确切。而且,所要赞美的事情也并非一定是大事,即使是别人的一个很小的优点,只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赞美,就不属于“拍马屁”。 有一位先生,听说外国人都喜欢听别人的赞美,尤其是女士,最喜欢听别人说她漂亮。后来,他出国了,便想试着去赞美别人。 一次,他去逛超市,迎面走来一位很胖的妇女。他习惯性地对这位妇女说:

“女士,您真是太漂亮了!” 不料,这位妇女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毫不客气地说:“先生,你是不是离家太久了?” 赞美的目的是要对对方表示一种肯定和欣赏,让对方能从我们的话中领会这些含义。然而若是赞美不当,就如同隔靴搔痒,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更像“拍马屁”,引起对方反感。 当我们的赞美正合对方心意时,会加倍成就他们的自信感。这的确是感化人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改善和优化我们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赞美他人必须掌握的三个原则之二:赞美要实事求是 真正的赞美,是有根有据的。如果言过其实,或言不由衷,也就可能会变成“拍马屁”了,对方也会怀疑你的真实目的。 如果我们对一位清洁工人这样赞美:"您真是一位成功人士啊!你具有非凡的气质,您是一位伟大的人!"对方一定会认为我们精神有问题,因为这些话好像和他没有一点关系。 唯有实事求是地去赞美他人,才能抓住对方的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改

现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上虞县东关镇(原属绍兴县)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在一个米粮商人家里。5岁入敬义小学读书, 后在家上私塾。1905年毕业于天华寺中心学校。1909年北上唐山 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学土木工程。1910年8月16日赴 美留学,先在伊利诺斯大学学农,1913年夏毕业,转到哈佛大学 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8年,以关于台风研究的论文获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地理 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地 学系主任。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国际百科全 书》编译室主任。1927年,应中央研究院聘请,在南京筹建气象 研究所,任所长。1936年以后任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 席、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 委员会主任,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全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自然 学史委员会主任。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竺可桢学识渊博,曾致力于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 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 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和自然资 源综合考察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生平著作很多,曾发表过数百篇论文。1980年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竺可桢文集》,选编了其有代表性的论文79篇。 1924年发表的《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1925年发表的《台风的源地 与转向》两篇文章,分析了1904年到1915年247个台风的季节分 配源地、运动途径和其转向地点,概括了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 提出了新的台风分类法。他将台风分成6类:即中国台风、日本台 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中国海台风。 1934年发表的《东亚季风与中国雨量》一文,是一篇研究中国季 风气候的经典性著作,文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利用季风航 行的资料,探讨了季风成因与我国降雨量的关系,为我国长期天 气预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物候学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竺可桢一直提 倡这门科学。他留学回国不久,就每天观察物候,记录积累资 料,直到病重,从不间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62年,在他的 指导下,建立了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通俗易懂诉阅者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解读 张坊中学古兆军 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语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心词由“大自然”来修饰,这就让我们明白:此处所说的“语言”可不是人类的,文章要讲的是“大自然”(即自然界)的“语言”。于是,这就让我疑惑: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所特有的,大自然怎会有语言?进而,好奇心也驱使我思考:若真有语言,自然界的语言是什么呢? 带着渴求,走进正文。 课文第一段劈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使人感到突兀非凡,一时摸不透它的作用。但是,只要细心推敲句中“苏醒”一词,还是能够理解这句话讲到了春季即将来临 (“立春”的“立”字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季即将来临),大地上开始万物复苏。紧接着往 下读第二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第三句“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第四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就会发现课文以浓郁的抒情笔墨描绘了花草鸟等自然现象来展现 “苏醒”的内涵。继续往下读,便看到“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这句 话。刚读完时,脑子里慢慢岀现了骄阳下,各种水果慢慢长大的动画。但定睛再读,我们发现这句 话的主干是“夏季是时期”。查词典,时期是(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的意思。结合词义, 那么这句话就有了强调夏天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之意。让人似有所感:这像是在介绍吧。下面的第六、七句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紧接着,第八句的后半句又展现了冬天的“风雪载途”。 如果仅看前八句,文章开始部分只是由形象优美的描写展现岀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风景画。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勾勒诗情画意的四季图仅仅就是为了展现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吗?若这样写下 去,似乎文章就成了写景的散文了吧。接着往下读,第九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 是,周而复始”引起了我的注意。“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中的“是”作为指示代词,解释为 “这”。“周而复始”中的“周”解释为“绕一圈”,“始”解释为“开始”。“年年如是,周而 复始”即年年像这样,绕一圈又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像这样”当然是承上而言,这里的“这”不就是我眼中作者描述的四季图吗?看来,这句话是为前面的描述做了一个总结,使我们了解到了这是带有规律性的景象。我们知道,说明就是介绍,这第九句的介绍实际告诉我,科学家竺可桢不是在写散文,而是要让我们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弄清这一点以后,再来看前八句话,我们会明白,作者在前面几句的描述是精心构思的,一方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读者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如此“科普”,真是用心颇深!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是基于科普文章通俗易懂的需要,基于更明白说明事理的需要。于是,再来看四季图,这就不是普通的景象了,而是关于科学领域方面的自然界的现象了。这样,我们就必须重新再读这段,来搞清楚“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的分析已经指岀,“是”应该指向的是自然界的现象。在前八句中我们可以提取岀这样一些现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植物孕育果实。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的景象,(它们)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将这些现象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岀自然界里生物的现象: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休眠,候鸟的迁徙、昆虫休眠等,以及自然界非生物变化:解冻、始雪、结冻等。在第九句中作者进一步总结强调,这些生物现象与非生物变化是年年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往复的,所以,作者所描述的这些现象应是具有周期性的现象。这个周期是以年为单位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