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分析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分析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分析
2017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12.10)分析

2017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12.1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兰谱,又称“金兰簿”“金兰小谱”,简称“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义结金兰”民间俗称为“结拜”“换帖”“拜把子”,结拜时通常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从汉代晚期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我们看到结义习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从文献上看,一般认为义结金兰的行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我们最熟知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发生在这

个时候。讲史小说《三国演义》说,刘、关、张结拜的誓言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南北朝末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篇》中曾讲道:“四海之内,结为兄弟……”这段记载更加明确地表明,在南北朝末期结拜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隋唐时期,沿袭魏晋南北朝风气,有异姓结义之俗,且结义时必焚香火。隋朝末年,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焚香火”即结为兄弟。到了唐代,已经出现了金兰谱的早期雏形,被称为“金兰簿”。唐代文人冯贽所写《云仙杂记》卷五,引《宣武盛事》中的话:“戴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编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簿。”而且此时结拜的对象也扩展到了女性之间。崔令钦在《教坊记》中就曾这样记载:“坊中诸女气类相似,约为香火之兄弟。”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就曾记载梁山众好汉义结金兰的故事。明清时期,结拜时每人都要书写一份书面契约,通常用红纸折成信封大小,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尤其要指出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就曾多次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结拜。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尽管如此,朝廷的禁令并未能阻止民间拉帮结派之风的弥漫。有学者甚至指出,正是因为清廷对结拜、帮会太过敏感,过度的打击政策反而使一般良善的帮会也被逼上梁山。

民国时期,结拜禁令被解禁,兄弟结义风气进一步盛行。一些商家出于满足民间结拜的需要,专门印制金兰谱,而且制作相当精美,填写时也非常方便,这样就便于民众的随时购买、交换和收藏。

在结义的时候通常会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些约束。之后,结拜的双方(或多方)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或多方)的亲人为亲人。这些形式起初只是找个合适的时间与适当的地点进行口头上的宣誓承诺,最多也只不过是进行歃血为盟之类的仪式,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人们对它越来越重视,因而这种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出现

了一些兰谱之类的文书,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进行一些约束。从我们所熟知的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没有书面仪式)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基本都具备书面仪式),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中明显的变化。

(选自《金兰谱与中国传统结义习俗》,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兰谱,是传统社会民间结拜活动的见证文书。一般在结拜时要书写和交换金兰谱。

B.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结义一直都是社会各阶层的重要行为,李世民就曾与突厥人“焚香火”结义。

C.义结金兰又称为“结拜”“拜把子”,大都认为最早起源于汉代晚期,衰败于清朝顺治时期。

D.结义时的一些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通常是用来对结义的双方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

答案:C(解析)原文第三段“尽管如此,朝廷的禁令并未能阻止民间拉帮结派之风的弥漫”,可知,义结金兰并未因此而走向衰败。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出现了金兰谱的早期雏形,明清时期,兰谱制作逐渐格式化。民国时期,一些商家专门印制金兰谱,由此制作精美的金兰谱就问世了。

B.南北朝末期,结拜已成为中国人相当流行的风俗,到了唐代,结拜的对象已经广泛扩展到了女性之间,这一点在崔令钦的《教坊记》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C.清朝统治者多次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结拜。顺治时规定:“凡歃血结盟,焚表结拜兄弟者,著即正法。”这说明结拜、帮会有可能影响到朝廷的统治。

D.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直到民国时期,结拜禁令被解禁,兄弟结义风气进一步盛行。

答案:B(解析):“到了唐代,结拜的对象也扩展到了女性之间”,说法不够准确,“广泛”在原文中并无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兰谱的出现可以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对结义者进行一定的约束,所以人们对结义越来越重视,越来越信任,结义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庄重与正式。

B.结义时通常采用共饮血酒、叩头换帖、对天盟誓等一些相对比较固定的结拜形式,结拜后,双方(或多方)便以兄弟相称,以双方(或多方)的亲人为亲人。。

C.通过对相关金兰谱的考察,可以看到结义习俗和金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现象,金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现象。

D.早期义结金兰的典范——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清朝民国时期的一般金兰谱,大致经历了从没有书面仪式到基本上都具备书面仪式的明显变化。

答案:A(解析)因果倒置,从原文最后一段可看出是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结义的形式,才出现了兰谱,从道义和契约两个层面对结义者进行一定的约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多宝鱼之父”雷霁霖:一生耕耘在“海洋牧场”

1935年,雷霁霖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一个畲族家庭,在父母的积极引导下,自幼养成了好学上进、知行合一的精神品格。对海洋的热爱驱使雷霁霖远离故土,北上青岛,来到山东大学求学;而对童第周教授的仰慕和钦佩之情促使他选择了动物胚胎学。

每当上实验课,雷霁霖最喜欢在显微镜下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生命现象,尤其痴迷于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那种与时空同步瞬息万变的景象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当时他就无数次幻想过:假如各种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都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重演,那不就可以实现鱼类增养殖产业化了吗?雷霁霖的梦想,在大学毕业进入黄海水产研究所后,一步步照进了现实。

致力于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五十余年,雷霁霖称得上是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告诉记者,人们习惯于称呼雷霁霖为“多宝鱼之父”,而实际上雷霁霖研究的海水经济鱼类多达20多种,大家餐桌上常见的鲈鱼、梭鱼、真鲷等鱼种的产业化都是他的“功劳”。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但直到建国初期仍然停留在港湾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作为拓荒者之一,雷霁霖和同事们常常深入沿海一线,向渔民拜师,针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研究工作。他们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建造的大型潮汐环流池和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曾在国内率先获得了梭鱼人工繁殖零的突破。

上个世纪80年代,雷霁霖面向全世界探索,寻求答案要解决北方冬春季低水温期过长,温水性养殖鱼类难以过冬难题的答案。当时,他对比分析了欧亚鱼类区系、地理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最后认定要把欧洲刚刚开发成功的冷温性良种——大菱鲆引进我国,作为北方工厂化养殖的主要对象。经过两次赴英考察学习,1992年,他终于首次将大菱鲆引进我国,之后又经过7年攻关,克服了欧洲国家专利技术的封锁,突破了亲鱼强化培育、光温调控性成熟、分批采卵和年周期内多茬育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育苗平均成活率达到17%、年出苗量超过百万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当时,许多热心朋友建议他要赶快申报专利,但他一心想的是要迅速发展养殖产业,反而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并且帮助企业扩大生产。与此同时,雷霁霖和他的团队在养成方面首创并推广了符合国情、简易节能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使我国的大菱鲆养殖一举成为一个年产量超过5万吨、年产值逾40亿元的北方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化浪潮的形成和发展。

今年5月雷霁霖在自己80岁生日之后就倡导成立了鱼类工业化养殖研究会,“他的生活重心,好像就只有‘海水鱼类增养殖’这一件事”,与雷霁霖共事多年的同事徐永江是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

的副研究员,提起雷老几度哽咽,“前几天我去医院探望他,他在病榻上还时刻惦记着鱼类养殖产业的事,跟我们聊的全都是企业技术需求方面的问题。”

每年雷霁霖有一半的时间泡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另一半的时间就奔波在沿海一线的各个养殖点上,在去世之前,他还担任着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是农业部50多个产业技术体系中年纪最大的首席科学家。“雷院士80岁了,还凡事亲力亲为,把自己当成‘80后’,从来不知道休息。”

雷霁霖1979年手绘了一张“未来的海洋农牧场”。这幅蓝图曾经被评为青岛市科普美术作品一等奖。当年,雷霁霖一笔一画描绘的现代鱼类养殖业规模发展的美好蓝图,如今一点点从纸上跃然而出,演变成蓝色经济的现实支撑。

(有删改)【相关链接】

(1)在雷老的记忆中,他流了好多次眼泪:一次是等了11年的200尾多宝鱼苗终于到手了;一次是1995年鱼宝宝被煮死;一次是2006年药残事件。雷老说,药残事件也是个好事,之前不够重视的环节引起了重视。只要建立起“优胜劣汰、大小有序、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推进工业化养鱼,就一定会让多宝鱼的养殖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2)1959年,童老(童第周)对我说:“小雷,你将来能不能搞搞鱼类胚胎学?”我说:“童老,我可以。”所以,鱼类胚胎学成为我一生研究追求的目标。老师一句话,教诲我一生,我也享用了一生。

(《雷霁霖:多宝鱼之父》)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

A.雷霁霖研究的海水经济鱼类很多,鲈鱼、真鲷等鱼种的产业化都是他的“功劳”。梭鱼曾在国内率先获得了人工繁殖零的突破,因此称他为“多宝鱼之父”不恰当。

B、建国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仍然停留在港湾混养植物食性鱼类的原始状态,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这样的背景更能体现雷霁霖在此领域“拓荒者”的重要作用。

C.雷霁霖和同事们常常深入沿海一线,向渔民拜师学艺,因此他们设计建造成功了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大型潮汐环流池和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实验基地。

D.雷霁霖好学上进,上世纪80年代,他面向世界探索,解决了北方冬春季低水温期过长,温水性养殖鱼类难以过冬的难题。

(解析)A.雷霁霖虽然还研究了很多其他海洋经济鱼类,但他的主要贡献还是培育多宝鱼,因此说“多宝鱼之父”的称号不恰当的说法有误。C.强加因果.他们向渔民拜师学艺,目的是针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广泛开展研究工作.D.80年代,他寻求答案要解决难题,90年代解决了难题.

5. 雷霁霖为什么选择一生耕耘“海洋牧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1) 对海洋、对鱼类胚胎学的热爱,让他选择了山东大学,痴迷于在解剖镜下连续观察鱼类胚胎发育过程。(2)对童第周的仰慕和钦佩促使他选择了动物胚胎学,恩师的期望让他选择了鱼类胚胎学。

(3)梦想的驱动。鱼类的胚胎和胚后发育如果能在全人工条件下不断重演,就可以实现鱼类增养殖产业化。(4)国家的需要。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科研工作几乎一片空白。(每条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6. 雷霁霖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除了好学上进、知行合一之外,身上还体现着他作为科学家特有的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认识。(5分)

(1)科学地分析研究,注重实际的考察学习.针对生产急需解决的问

题,广泛开展研究工作。

(2)淡泊名利。为了迅速发展养殖产业,他放弃申报专利,将研究成果立即公开,帮助企业扩大生产。

(3)执着于自己所爱的事业。一生耕耘在“海洋牧场”,病榻上还时刻惦记着鱼类养殖产业。

(4)亲力亲为,不知疲倦。他要么泡在实验室,要么奔波在各个养殖点,80多岁还把自己当成“80后”,从来不知道休息。(答出一条得1分,答出两条得3分,答出三条得5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钓鸡

冯骥才

民国时期,天津家家户户都养鸡养狗养猫。养鸡吃蛋,养狗看门,养猫抓耗子。狗在院里,猫在屋里,鸡不圈着,院里院外随便跑,后晌该进窝的时候,站在门口一吆喝,或敲敲食盆食罐,就全颠颠跑回家了,决丢不了。可是到了民国十六年,天津人开始丢鸡,开始以为闹黄鼠狼,黄鼠狼抓鸡总留下点鸡毛,可是丢鸡的地方没人见过鸡毛;后来认为是有人抓鸡,可是抓鸡的地方总能听见鸡嘎嘎叫,怪的是——没人听过鸡叫。

不多时候,家住粮店后街的一位姓刘的老江湖,瞧出了门道。他发现丢鸡不总在一个地方,丢鸡的地界都不大,几十只鸡,好似给一阵风刮走,不留半点痕迹。黄鼠狼绝没这种心计,只有人才干得出来。这偷鸡的人真够聪明。

老刘开始到处走,留神用耳朵摸,只听到哪儿哪儿丢鸡的传闻,却没人说偷鸡的人给逮着了,只听到一个绰号叫“活时迁”——叫得挺响。

二十天后,一个小痞子告诉他这个活时迁的事,叫他大吃一惊。

据说这“活时迁”抓鸡不用手抓,用线钓。他先把一颗黄豆,中间打个眼儿,用一根细线绳穿过去,将黄豆拴在线绳一头;再使一个铜笔帽,削去帽尖,露出个眼儿,穿在线绳另一头上,铜笔帽像串珠那样可在线上任意滑动,然后将黄豆、线绳、铜笔帽全攥在手里,偷鸡的家伙就算全预备好了。

活时迁看到一个有鸡的地界,蹲在一个墙角,抽着旱烟,假装晒太阳。待鸡一来,先将黄豆带着线抛出去,笔帽留在手中。鸡上来吞进黄豆,等黄豆下肚,一拽线,把线拉直,就劲把铜笔帽往前一推,笔帽穿在线中,顺线飞快而下,直奔鸡嘴,正好把嘴套住。鸡的嘴套着笔帽张不开,叫不出声。活时迁两下就把鸡拉到跟前。

小痞子说,活时迁多在入冬钓鸡,冬天穿一件黑棉大衣,抓了鸡,塞进怀里,谁也看不出来,更因为谁也想不到他用这法子偷鸡。小痞子还说,他一天吃三只鸡,吃不了拿到就近的集市上卖了。

老刘问他这话当真。小痞子说他前些天在挂甲寺一带亲眼见的。

老刘在家里寻思一天一夜,想出一招。他想,他住这粮店后街,养鸡的人家多,地势杂,活时迁迟早会来这儿偷鸡。他家也养鸡,他便守在家候着活时迁。他说:他钓鸡,我钓他。

入了腊月,他的鸡和隔墙陈三家的鸡忽然没了十几只,光光的一只没剩下。老刘说:“行了,上钩了。”

老刘知道在哪儿能找到活时迁。他到附近一带几个卖活禽的集市上转,转来看去,瞧见一个胖子,脸色红,皮肤光,小眼赛一对琉璃珠黑又亮,身穿大棉袍蹲着,旁边一个竹编的罩笼,扣着五六只活鸡。老刘过去对这胖子说:“鸡吃得不少呀,嘴巴都流油了。”

胖子一听一惊,坐个屁股蹲儿。老刘心想这就是活时迁了。

活时迁手一撑地,又蹲回来,朝老刘笑道:“这么肥的鸡哪有福气吃?”

老刘一听他说话的口音不是当地人,却不和他多废话,指着鸡笼子说:“你把那白公鸡拿出来瞧瞧”。

活时迁应声伸手从叽哇乱叫的几只鸡中间把白公鸡抓出来,递给老刘。白毛红冠,雄姿勃勃。活时迁说:“这公鸡起码十斤,还是当年鸡,肉多又嫩,煮着炒着怎么吃都成。”

老刘拿着鸡问他:“多少钱?”

活时迁说:“不便宜也不贵,十个铜子儿。”

老刘说:“好,你就给我十个铜子儿吧,还有笼里那五只,总共六十个铜子儿。”

活时迁说:“别打岔了,你吃我鸡还要我给钱。”

老刘说:“谁打岔了,你抓我鸡还要我给钱。”

活时迁觉得话茬不对,把脸一撂,说:“好,你可得说明白,这鸡怎么是你的?”

老刘笑了,说:“你说这鸡是你的,可有记号?”

活时迁有点发急:“鸡不是你抱来的,是在我笼子里的。我没记号,你有记号?”

老刘说:“肚子上有个红圈儿。”

活时迁抓过鸡,翻过来,拿给围观的大伙看,叫着:“大伙瞧呵,哪来的红圈儿。”没有红圈,只有一肚子厚厚的白绒毛。

老刘冷冷一笑,左手把鸡抓过来,右手将肚子上的白毛一把把揪下,果然一红圈儿,用漆画在鸡皮上。他说:“我早在它换毛时就把这红圈儿画上去了。”

活时迁心想:这回要玩完,人家早早画个圈儿,等着自己往里跳呢。这才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人家老刘是老江湖。真正的江湖都厚道,得饶人处且饶人。他叫活时迁把笼子里的鸡腿拴在一起,头朝下提在手里。只朝活时迁说了一句:“小能耐,指着它活不了一辈子,弄不好只活半辈子。打住吧。”

打这天起,天津没听说谁再丢鸡。却都知道粮店后街有位姓刘的汉子,叫“赛时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刑》2016年第13期)

(AC)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两项

..是(4分)

A.民国十六年,天津人开始丢鸡,从老刘发现丢鸡不总在一个地方,而且不留半点痕迹之后,才确定是有人抓鸡。(不是在老刘发现丢鸡的特点后才发现是有人抓鸡的。)

B.活时迁多在冬天钓鸡,原因很简单,冬天穿一件棉大衣,可以把鸡藏到棉大衣里,这样别人看不出来,谁也想不到他用这法子偷鸡。

C.老刘在活禽市场上看见一个胖子,脸色红,皮肤光,眼睛黑亮,身穿大棉袍蹲着,旁边有一个装着鸡的罩笼,马上就确定那是活时迁。(没有马上确定是活时迁,从胖子“坐个屁股蹲儿”,才确定他是活时迁的。)

D.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坐个屁股蹲儿”“手一撑地”“笑道”刻画出了活时迁吃惊、故作镇定的心理和精明的个性。。

E.老刘听小痞子说见到过活时迁时,没有到挂甲寺那里去抓贼,因为当时没有活时迁偷鸡的证据,所以老刘设下圈套,最终人赃俱获。

8.小说详细描写活时迁偷鸡的用具和抓鸡的过程,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1)表现了活时迁的精明;(2)与上文只见丢鸡,没听到鸡叫的情节相照应;(3)如此精细的设计与最后被老刘识破、抓住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讽刺意味。(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小说标题为“钓鸡”,有人说“钓人”更好,你是怎么认识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观点一:“钓鸡”好。(1)小说情节围绕“鸡”展开,先是丢鸡,有人钓鸡,设计丢鸡,然后找鸡,通过鸡身上的记号识破活时迁的伎俩.(2

分)(2)从刻画人物形象上看,活时迁钓鸡堪称绝活,通过对钓鸡过程的描写刻画了活时迁狡黠的个性;老刘丢鸡、找鸡的安排也很绝妙,

刻画了老刘老江湖的本色。(2分)(3)”钓鸡”做题目新颖别致,还能够表现出本文语言的诙谐幽默,”钓人”就显得生硬了.(2分)

观点二:“钓人”好.(1)小说后面将近一半的篇幅都是在写老刘设计抓活时迁的事情,而且这些情节是小说的重点,用”钓人”比”钓鸡”好。(2分)(2)小说主要是刻画人物的,”钓人”能够直接表现出两个人物之间的交锋,”钓鸡”则不能。(2分)(3)“钓鸡”容易让人理解为活时迁是主人公, “钓人”能让人理解为老刘是主人公,其实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刘。(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裴文举,字道裕,河东闻喜人也。祖秀业,魏天水郡守,赠.平州刺史。父邃,性方严,为州里所推挹。大统三年东魏来寇邃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及李弼略地东境邃为之乡导多所降下周文帝嘉之特赏衣

物封澄城县子。卒于正平郡守,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文举少忠谨,涉猎经史。大统十年,起家奉朝请。时周文帝诸子年幼,盛简宾友。文举以选与诸公子游,雅相钦敬,未尝戏狎。迁著作郎、中外府参军。恭帝二年,赐姓

..,袭爵澄城县子。齐公宪初开幕府,以文举为司录。及宪出镇剑南,..贺兰氏。周孝闵帝践阼

复以文举为总管府中郎。武成二年,就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蜀土沃饶,商贩百倍,或有劝文举以利者,文举答之曰:“利之为贵,莫若安身,身安则道隆。非货之谓,是以不为,非恶财也!”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保定三年,迁绛州刺史。邃之任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百姓美而化之。总管韦孝宽特相钦重,每与谈论,不觉膝前于席。天和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寻为孝宽柱国府司马。六年,入为司宪中大夫,进爵

为伯,转军司马。文举少丧父,其兄又在山东

..,唯与弟玑幼相训养,友爱甚笃。玑又早亡,文举抚视遗孤,逾于己子,时人以此称之。初,文举叔父季和为曲沃令,终于闻喜川;而叔母韦氏卒于正平县,属东西分隔,韦氏坟陇,遂在齐境。及文举在本州,每加赏募。齐人感其孝义,潜相要结,以韦柩西归,竟得合葬。六年,除南青州刺史。宣政元年,卒于位。

(选自《北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 大统三年/东魏来寇邃/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及李弼略地东境/邃为之/乡导多所降下/周文

帝嘉之/特赏衣物/封澄城县子/

B. 大统三年/东魏来寇/邃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及李弼略地东境/邃为之乡导/多所降下/周文

帝嘉之/特赏衣物/封澄城县子/

C. 大统三年/东魏来寇邃/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及李弼略地东境/邃为之乡导/多所降下/周文

帝嘉之/特赏衣物/封澄城县子/

D. 大统三年/东魏来寇/邃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及李弼略地东境/邃为之/乡导多所降下/周文

帝嘉之/特赏衣物/封澄城县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多为官职,与“谥”的意思基本相同。

B. 赐姓,指皇帝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C. 践阼,指上阼阶主位,即皇帝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D. 山东,作为地区名称,历史上出现很早,变化很大,《过秦论》中“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

(A.“谥”多为表示褒贬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裴文举世代为官,受朝廷重用。其父曾立下卓越功勋,得到皇帝赏赐,而裴文举则是凭出色的才学得到选拔重用,并被赐以姓氏,且得以承袭父辈爵位。

B. 裴文举坚守清贫。虽然他的官职屡次得到提升,且蜀地富饶,是经商谋利之绝佳之所,但裴文举不为财利所动,安于清贫,对于宇文宪的馈赠一概推辞。

C.裴文举备受赞誉。他在绛州任刺史期间,秉承父亲廉约之风,受到百姓赞美,同僚对其推崇备至,交谈之时,常常因敬重而不觉膝行于其座席前面。

D. 裴文举颇重亲情。与弟弟非常和睦友爱,在弟弟去世后,对他的遗孤的关爱甚至超过自己的孩子。叔父、叔母二人死后分葬于两地,他多次悬赏招募,终使二人合葬一处。

(“对于宇文宪的馈赠一概推辞”表述有误,原文为“辞多受少”)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宇文宪同情他贫困,常常想要资助他财物。裴文举总是谦让,推却的多,接受的少。(“矜”“每”“恒”“辞”各1分,句意1分)

(2)齐人感其孝义,潜相要结,以韦柩西归,竟得合葬。

北齐人被他的孝义感动,暗中相互联络,把韦氏的棺椁送回西方,最终使夫妇能够葬一处。(“感”“潜”“以”“竟”各1分,句意1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一剪梅

醴陵士人

宰相①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②,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③,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注】①宰相,指南宋权臣贾似道。②经量,丈量土地。③吾邦,指醴陵,在今湖南。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D)

A. 开篇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只用三句,便勾画出宰相贾似道高高在上、不恤民情、心血来潮、作威作福的丑态和飞扬跋扈、轻举妄为的嚣张气焰。

B. 接下来三句,写朝中所有大臣对宰相“经界法”的态度。词人运用讽刺的妙笔,活画出他们阿谀谄媚、趋炎附势、只为保官、不怕害民的嘴脸。

C.这首词最后三句是说山东河北等广大地区长期沦陷,田地荒芜,最该去丈量,可是朝臣们为什么却不去丈量呢?直揭经量害民、虐民的本质。

D. 词人谴责了宰相贾似道及其爪牙倒行逆施的罪责,表达了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弃官归隐的意愿,抒发了对当朝统治的强烈不满之情,充满了嘲讽。

(“朝中所有大臣”错,由词中“那个”可看出是部分,指贾似道的爪牙。D.“表达了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弃官归隐的意愿”错。词中没有直接表达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没有涉及弃官归隐的意愿。)

15. 本词在语言运用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运用了反复(重叠错综)的修辞手法。(2分)全词八句用到“经量”,重现叠出,指事确切,以此强调突出,用直白尖锐的笔触描摹出宰相独断专横、臣僚一味附和、太守媚上迎合的丑恶嘴脸,(2分)有

着强烈的讽刺意味,饱含着作者无限的愤怒之情。(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开篇导引出诗人对故国思念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2)“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诗人身世艰苦、年事已高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①大沽铁炮、大沽铁钟、英军作战图……陈列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公园的各种文物,陈昊瑛都了如指掌

....,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背后的故事讲给游客们听。(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②各级各部门的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承诺书”不是“挡箭牌”,更不能成为“空头支票”,应一.

(一言九鼎:形容说话极有分量。而在此言九鼎

...、掷地有声,用实际行动践行承诺。

句中,无论是前一句的“承诺书”,还是后一句的”践行承诺”都与诺言有关,句意偏重于说话算数,讲诚信,而与“说话有分量”无关,不合语境,所以应换为“一诺千金”)

③洪秀柱说,增进互信,重要的是要诚信,所以两岸一定要开诚布公

....,才能继续累积互信基础,这是两岸和平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④曼联主帅范加尔不可理喻

....的做法让许多红魔球员感到不满,有队员在卡林顿训练基地上与范加尔公开对峙,质疑其训练方式以及战术思路。(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不可修饰行为,搭配不当)

⑤沈阳晚报华龄合唱团为虎添翼

....,国家一级赏、辽宁歌剧院合唱指挥兼女高音声部长汪端端教授正式出任沈阳晚报华龄合唱团的艺术总监。(为虎添翼:比喻帮助恶人,增加恶人的势力。褒贬失当。这里应为“如虎添翼”)

⑥从以上几件清代玉雕碗盏的质地、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玉材优良,作工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孔穴精细,璧薄似纸,莹泣如脂,显现出玲珑剔透

....之感。

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A.①③⑥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李克强将同额尔登巴特总理举行会谈,分别会见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主席米耶贡尔·恩赫包勒德,见证了有关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不合逻辑。“将同额尔登巴特总理举行会谈”和“见证了”两句时态矛盾)

B.举办“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就是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成才之路。

C.中国留学生陈子斌和伍伦贡大学的合作者最新发现,他通过把电子束“照射”到特种陶瓷材料上

高三语文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 . . . . . . 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命制情况及说明 四市一模语文试卷严格按照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的范围及要求来选材、命制的。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及评分标准基本仿照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按照考点要求,本试卷分别考查了语音辨析、成语使用、设置情境写排比句、压缩语段概括要点、文言实词、筛选信息作出判断、文言内容的理解及概括分析、文言语句的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提示性命题作文。文科加试题考查了文言语段的断句、文学常识、概括内容、名著阅读和材料分析鉴赏。整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1.强调基础知识和生活的结合 考查成语使用,选用了中国足协严厉处罚涉赌球队的材料,春节黄金周刚流行的新游戏、美国和中国在金融行业的较量、90后青年对《论语》的阅读和理解都有所涉及。12岁的徐州少年主动照顾患病的母亲,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奉献的是可贵的爱心,以此为材料命制的一道情景写句题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会引发考生长时间的思考,又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此外,文学类文本“另一片天空”、论述类文本“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和作文“眼光”都有较强的现实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考生思考,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模拟和预测结合 模拟试卷既要有模仿性,即紧跟上一年高考试卷的命题,又要有预见性,能够预测当年试卷的些微变化,起到一定的前瞻性,对考生有所启发、思考,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能力,提高得分。本试卷的语音辨析没有完全按照09高考试题的模式命制,而是考查了两组多音字和两组形近字(去年高考全部考查多音字),这样至少考查面广了一些。压缩语段,去年高考时一句话压缩,而且选用材料大多采用科技类较多。本试卷采用著名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形象描述,要求考生既要压缩内容进行概括,还要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转述,与高考命题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接近高考难度,突出能力要求 去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96分,无锡市均分102分。本卷经过200份试卷的抽样统计,均分为100.85,难度高于去年高考。因为一模考试有一个检测、诊断功能,重点是考查考生各方面的能力,看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全面,检测考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

2018年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拟咏怀·其二十六① 南北朝庾信 萧条亭障②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③,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①庾信为南朝梁臣,奉命初试北朝西魏;但梁为西魏所灭,被滞仕魏,羞愤抑郁。后北周代魏,庾信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此诗作于其任北周弘农郡守时,时南朝陈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②亭障:边境的堡垒。③白狄:古民族名。 12.从题材看,本诗属于()。 (1分) A.咏史 B.怀古 C.怀人 D.羁旅 13.对本诗意境的评价最适合的是()。(2分) A.纯一混茫 B.凄惨萧索 C.苍凉壮阔 D.清幽凄冷 14.全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三)8分 12. 1分选D“羁旅” 13. C,2分;B,1分。 14. 5分 答案示例一:本诗首二句通过远望边境堡垒和原野上的风尘,抒发内心的悲凉,并以“萧条”“凄惨”融情于景。三四句写身居异族,眼见壮阔的黄河,更增思念故国的悲哀。最后四句用典,写自己不能像苏武那样出使匈奴保持节操,反而像荆轲刺秦不成、自己国家却最终灭

亡,表达留仕北国的羞愤;用项羽气盖世却于帐中悲歌(“时不利兮骓不逝”),表达自己在祖国大势已去时自己无所作为的亡国羁旅之痛。 答案示例二:本诗表达了留仕北国的羞愤、思念故国的凄惨、国家灭亡的悲哀,悲中有壮,壮中有悲。首四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远眺边境堡垒风尘,内心黯然神伤;近看关门临白狄异族、城影入浪涛平抑的黄河,壮阔中更增添思乡南归的悲凉。后四句用典,苏武、荆轲的典故点出了出使北国被滞留的身世和愤慨,又有留下做官的羞愧和祖国灭亡的无奈、悲痛;项羽悲歌的典故更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浩叹。 评分说明:作者情感2分;怎样表达3分。最后两句项羽的典故如果说不出,意思基本正确,不扣分;融情于景和用典某一方面分析特别充分精彩,另一方面提到却分析不够也可满分。崇明县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 B.轻快自然 C.平易俗白 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13.B 14.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分)。本诗写了作者秋夜梦中醒来,凉雨打湿衣襟,但他却不因“屋漏床湿”而忧愁(1分),而是由此联想到溪流满注,进而千里稻田因雨欣欣向荣,借雨打桐叶寄托此时内心的欣喜(1分)。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分)。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考试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共福利支出有刚性特征,表现为公共福利支出规模在一个较长时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不依赖经济周期的变动。政府支出规模在经济衰退期扩张,在繁荣期却削减不多,导致政府支出呈长期向上趋势。福利刚性源于公众对公共福利的刚性依赖。民众期望公共福利越来越高,能升不能降,否则产生不满。 福利刚性抑制了政府灵活调整支出结构、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的能力。当经济衰退和财政收入下降时,若政府不能削减福利支出,就只能通过加税、缩减公共投资支出或举债来维持。公共福利刚性的存在最终拖累经济增长,使政府陷入了“两难”:一方面,在财力不足时,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福利支出将抑制经济增长,从而抑制财政收入增长和公众长期福利的改善;举债则会加大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甚至破产或垮台。另一方面,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则将引发公众不满,也可能导致政府垮台。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公共福利陷阱”。 所有国家都可能落入公共福利陷阱,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后,更易落入这个陷阱。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是指人均而非绝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少数人高收入或超高收入,而多数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未摆脱贫困。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前,多为落后农业国,为摆脱普遍贫穷和实现追赶,不得不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试卷分析

2018高考试卷分析 语文组李坤 2018年的高考在6月8号结束时已经变为历史。斯宾诺莎曾言: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我想这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的意义。 关于试卷:坚持大方向,留有小心机 考前多种预测,谁能料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高考题总是会给我们很多措手不及。拿到试卷完完整整做一遍,发现今年全国卷一坚持大方向不动摇,以“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为目标,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探索。但整套试卷处处显示着出题人的“小心机”。 心机1:论述类文本相较去年的“气候正义”简单很多,唯一需要学生注意的是审题,由我们常见的正确不正确不正确变成了不正确不正确正确,打破固有思维,考验学生细心度。 心机2:文学类文本考前一直纠结于小说散文到底要考哪一个,结果考了一篇不像小说的小说,第四题直接是送分题,56题看似是小说的常规题型,但并不好得分,以第5题为例,表面上看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查,由常规的概括人物形象变为筛选对应信息,想要得满分并不容易,尤其是“拔俗的文人气质”,若学生不理解“文人气质”,答案很容易就变成了“用通俗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叙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只能找到这一条,其实文人气质不应局限于文字类文学类,更包含着不俗的情趣、浪漫的情调、聪明智慧等,这道题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答案虽出自文本,但如何筛选整合却需要学生的真本事。 心机3;诗歌选择题由五选二变为四选一,难度降低。但C选项需要学生将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绝胜烟柳满皇都”与试题材料中“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相比较,不要求学生直接默写相关诗句,但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名篇名句的基础上,结合试题的情境作出判断,考查学生平日的积累。同时李贺诗歌“辞尚奇诡”,加大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的难度,整首诗表达了李贺虽不遇于时,但依然乐观自信,不甘沉沦的情怀。考的那句“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学生非常容易想起考前那些相似的情感类术语: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愤懑,加上尾句的“烟濛濛”理解为对前途的迷茫,素质不错的学生再联想一下李贺生平,越想越觉得自己答得对,其实根本没发现自己早就掉进了出题人的陷阱中,沾沾自喜而不自知。所以平时的诗歌教学,除了术语外,更应该关注读懂诗歌。 心机4: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今年变化最大的题。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同时学生反映较难的20题启事改错题和图表题都直指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总体来说,我觉得今年高考题选择题难度降低,主观题相对以往的套路题,更灵活,也更侧重对学生思维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考的知识细,能力强,得分并不容易,属于典型的“一看题不难,一写就不会,一看答案都知道”。 关于备考:水石相激雷响万壑 韦应物有诗云: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所以在我看来,要想在高考中实现语文突破,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 我们15级教师团队在以下几方面积极备考: 一、就高考题紧扣时代的特点,我们编印资料,扩大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关注时代,提升格局。一周一次的《时评》坚持到高考前一周;在周老师建议下,将《人民日报》上所有的“暖闻热评”集结成册,既积累素材,又学习议论;全组通力合作,每个办公室分担相应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2010级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三集备组) 【得分情况】 1——7题满分23分,年段有四、五十位同学得满分,每班近二十位同学得20分以上(含20分),十几位同学得15分(含15分)以下。 【评分情况】(按评分要求评分) 1、2题必修一课内必修一文言文阅读(4分) 这两题完成很好,基本上都选对了,个别学生做错一题,第2题错得较第1题稍多些。 默写名篇名句(6分) 第3题默写名篇名句得满分的同学较多约占三分之一,失分的原因主要是错别字,以(4)(6)句最甚,主要错误有如下:(1)“夙”错写成“宿”(2)“长”错写成“常”、“陆”错写成“路”(3)“尘”错写成“陈”、“庭”的广字头里面写成“延”字(4)很多同学句前漏了“又有”、“激”错写成“急”(5)“槊”错写成“塑”或“朔”(6)“无禁”错写成“不尽”;也有少数同学背错句子造成失分。 选择题4、5两题百分六十的同学全对,错一个的主要是第5 题错选为其它项。 第6题翻译句子5分,全对的占五分之一左右,此题可以看出学生认真复习与否,第一小题“道”“进”翻译错误“道义”“进一步”,第二小题“无厚”“有间”“游刃必有余地”也翻译不准确。 第7题半数学生断句三处全对,得3分,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是断在“以”、“有涯”和“为知者殆”后;另外有些同学漏做此题、只断一处或多断了两处。 【复习建议】 1、默写小测要坚持,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进行。同桌出题互考,课代表课前三分钟出题写在黑板上,每册一张试卷测试等等。 2、历来是文言文是考测的重点,也是学生得分的难点,也最能反映学生古文阅读水平的高低。做好注重必修课本课内文言文知识复习,注重向课外文言阅读进行能力迁移。 3、不断做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语文拖后腿,尽量减少失误,这也是提高薄弱科成绩的最有效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8、(1)“思归之念” 【得分情况】 这道题四分,学生得满分的很少,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大多数学生拿2分与三分。【评分标准】 1)否定“思归之念”的,扣一分。 2)没有具体分析全诗的,要酌情扣分。 3)分析为归乡之情的得2分。 4)单纯分析景物描写,认为就是抒发闲适之情的,得1分。 (2)理解“合”字的含义: 【得分情况】 大多数学生得1分。 【评分标准】 以下两种答案打2分:1)准确写出“合”的字面义和句中义,以及手法和表达效果;2)写出“合”的意思,并结合“飞鸟望田飞”分析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 1、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审题步骤和解题模式。

2021届上海市高三11月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2021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①二十四桥仍在,、。(《扬州慢》) ②,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③《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风气并明确指出从师的标准是:“,。”(韩愈《师说》)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 B.拜读完大作,深感佩服,斗胆稍作斧正,请多包涵! C.今日高朋满座,蓬荜生辉,感谢各位光临家父寿筵! D.今日多有叨扰,老师您请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 ①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 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③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④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⑤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 A.③②①④⑤ B.②⑤①④③ C.③②⑤④① D.②⑤③①④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为什么“数据生而平等” 方可成 ①“人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句出自美国《独立宣言》的名言,已在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②在今天这个以数据、比特为基础的信息社会,我们需要理解和普及的一个新理念是:“数据生而平等(All data are created equal)。” ③这里说的平等,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被传递的数据,需要被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信公司、宽带公司)平等对待。宽带公司不能随意让一些数据跑得更快,另一些数据跑得更慢,更不能随意堵截、屏蔽一些数据。 ④如果没有“数据生而平等”的理念约束,宽带公司很可能会出于逐利的目的,给在自己的光缆里奔跑的数据划分三六九等。这就好像,宽带公司是修路的,它为了挣钱,可以辟出一条快速车道,只有交了钱的网站、App才能上去跑,不交钱的话就只能去挤慢车道。甚至更狠一点,要是不交“保护费”,就压根不让你上路。 ⑤宽带公司究竟有没有权力这样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在数据之间制造不平等的传输速度,这是合理和可接受的吗? ⑥在美国,宽带公司的这种做法一度非常流行—AT&T曾经完全屏蔽丁苹果的FaceTime和谷歌的 Hangouts视频聊天,另一家公司 Comcast曾经给网络视频网站 Netflix

2020.2021河北衡水高三语文一模模拟第一次月考解析版

2020(2021)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1A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1B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 3B。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

高中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纵观整套试卷,整体来讲,难度适中,无偏难怪题,从基础知识到能力考核再到文章的写作,从古文、古诗歌到现代文阅读,从题型到题量,各个方面把握的都很好。总体来说,语文试题基本成功。下面我将重点从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文默写以及作文这四个方面对这套试卷作具体分析如下。 这则文言文首先考察了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属于传统上对实词意思的理解考查;其次是断句,断句题须在学生读懂、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才可能作对。本次考试没有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但文化常识是近年来高考的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仍需在以后的复习中给予关注;然后是对文章的有关内容考查,是个传统题,难度也不大。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是可以答对的;最后是两句翻译,难度也不大。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对重点字的理解有些偏差,如“恩遇弥厚”中的“弥”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得理解出来,其实学生如果能够联想到“欲盖弥彰”这个词语的话,那么这个“弥”更加的意思就相对好理解了。从出题的角度看是符合考试规则的,从答题的考生的角度说,基本没增加什么难度。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仍需注意,如“释褐”中褐指的是粗布或粗布衣服,依照旧制,新进士必须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来比喻做官或者进士及第授予官职。这样的词语积累多了,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这次考查的是一首古诗,是唐朝白居易《夜筝》,而且有一问是这首诗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几句诗,这个出人意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用这一方式,考查的是平日里考生对古诗,对课本,对基础的学习掌握程度,更为关键是,如果考生没有将《琵琶行》背下来并且理解,此题则全然无法下手。由此看,基本功的扎实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基础知识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这首诗中的“紫袖”代指的是弹筝人这一点大多数学生的学生没有读数来,他们把紫袖的称谓纷纷指向作者。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我会把“紫袖”代弹者,和“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这些特指的指代对象告诉学生。其次重点分析第二句中的炼字,两个“自”字,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自弹”,是信手弹来,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的乐伎大多有一本辛酸史,诗中的弹筝人虽未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但是从“暗低容”三个字就能使读者想象无穷。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去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是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让读者去领悟,去想象那筝曲的绝妙之处,着一点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文默写题考得都是刚讲过的古诗文,分别是杜甫的《登高》,李白的《蜀道难》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几个名句,原则上考察的常见名句,提示语简单明了,难度不大,但是学生这道题答得并不好,平均分3分4分左右。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句子锁定准确,但是有个别字确实不容易写对。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个醒,以后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背诵等记在心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其中的重点字词书写出来,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卷面上,争取做到这样的题一分不失。 最后说作文,这是占半壁江山的一个大题。这次的作文仍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材料。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天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到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而且题中明确要求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也就是对文体特征有了明确的规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题材不限了。在我们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社会的层级差别也依然存在,有些人依仗上辈资本,过着得风得雨的生活,有些人出生于社会底层,便牢骚满腹,却不知行动。面对现实,青年们要有怎样的姿态生活才更有意义?这也是考生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则材料要求写议论行文:我们可以试着分析现实是怎样的,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命更加丰富有厚度。这里的“伞”是个喻体,比喻的是可以给人提供保护的外部条件,如富裕的家境、杰出的父母、个人的天赋、超人的优势等,也就是没有这些外部条件的人就必须努力拼搏。

青浦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青浦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者:叶孟贤 一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6分) 草堂·诗魂 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③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④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

【试卷分析】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年秋季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这次考试,在考纲变化但没有标准的试卷样式前提下,我们高三没有借鉴他校的新题型来命题,而采用了20**年高考语文的试卷样式,只是要求学生选作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答题,可以说,既不变却也跟着考纲的变化在变,一方面,不作大幅改变,更不盲目改变,一切猜测的改变只会扰乱学生的心,先让学生接触小说类题型,这已经足够。所以试卷总分15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云南省20**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较好试卷。 二、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6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古诗鉴赏11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5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 (3)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焦点指明了方向。 二、我校考试情况分析我校参考人数,理科721人;及格人数,398人;最高分 110分;最低分64;总均分90.47;及格率55.20%,在富源县六个高中排名第三,与第一名胜景中学差距比较大,与富源一中差距不大。文科634人,最高分108分,最低分66,总均分,91.45分,及格人数401,及格率63.25%,全县排名第三。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6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2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考试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不够。(2)个别班级有作 弊现象。(3)考试之前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复习一节课,都是上到哪,就停在哪,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整体思维。(4)一轮复习都是分专题的,学生忘记的以前学的专题的知识。 2、学生学习和知识方面的问题:(1)学生文化积淀较薄弱,中国古代文化常 识、成语题普通班据不完全统计,正确率不会高于20%,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只有 5.6分,难度系数0.7,全校重点班班平均分未达到6分,而理专平均分竟只有3分 多。如此低难度的题目考试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是一方面教师检查背诵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对语文学习总的时间投入不多。 (2)学生鉴赏能力不强,表述欠规范、欠准确,特别是古典诗词怎么应对,无所适从,学生既不懂如何鉴赏诗词,不懂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懂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语言,有没有具体的套路,这道题均分1.1分,有的班级只有0.5分、0.8分。学生头脑中没有积淀诗词鉴赏必要的专业术语,不会说行话,下笔多正确的废话,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3)应试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如选择题不少同学选中某项,一见钟情后不再用别的选项来检验,以致出现差错。现代文阅读解题时

语文高三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体系是思想完美者的自然形式 曹文轩 当限制在一定结构中所进行的有条理、有层次、有主次等各种关系的理论建设完成后,我们可以说:“这,便是一个体系。”“限制在一定的结构中”这几个字很重要,它意味着理论的完整性和观念之间的互涉性。不管有多少观念,它们都是在一个共同体内。结构可能是显性的,从理论展开的格式上就可以看出;也可能是隐性的,即表面上看来,这些理论是松散的,随便慨叹的,但在这些理论的深处沉着一种将它们勾结在一起的结构,使它们中间的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它的引力之外。 当我们说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为完美的事物时,这个事物必定是在一定的结构之中的,或者说它是暗含着一种结构的。这个事物只要一失去联系,逸出结构之外,这个结构对它无约束能力,这个事物便不再是完美的。 体系者只有一个出发点(同时只有一个中心点,或一个终点)。由于庞大的理论是建设在一个点上的,那么在众多的观念中,则必然存在着母子关系(即若干观念是由于一个根本观念生殖出来的)。而非体系者没有用心去寻找一个点,而是分别在若干个点上进行理论阐述,结果是:观念众多,但观念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体系者与非体系者,在知识的占有、领会、掌握和生发上,处于两个等级。前者的知识已形成了一条线,而后者的知识只有无数个不接壤的点,虽然这些点也有许多是闪光的。当点未转化成线时,就意味着那个人在知识方面还很稚弱和生疏。有一两个闪光点,这并不难,难的是有一

条线——一条结实而又飘逸灵活的线。但许多人发昏,常去贬低线者,而颂扬点者:“哦,思想家!”殊不知点与线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人们被星星点点的格言迷乱了。那些只有星星点点思想的思想家们甚至在短期内被人认为是超出创造着体系的思想家们之上的。 把若干观点放在逻辑关系的制约下,体系者的理论有着可贵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严密性。而非体系者由于观点之间缺乏派生、推演、呼应等关系,往往矛盾百出,到处可见漏洞。黑格尔等的体系一丝不苟、密不透风,自然无懈可击。他们的体系也许是反动的,但就体系本身而言,我们不可指望能以用它的矛戳它的盾的路数将其击毁。数学般的演绎,杜绝了这种可能性。体系的粉碎,不可能来自内部,而只能来自另一个体系。非体系者则必然常常陷于以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的尴尬处境之中,他们被粉碎,只需自己的力量就足矣。 体系的创造,并非都是自觉的。但一个思想完美者在进行学说的创造时,总会自然生发出体系,甚至连那些反体系的人都生发出了体系,如尼采。. 没有创造体系的人,是不可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位置的。他们曾经因为创造过一些颇有智慧的格言,一些大胆得让人心惊肉跳的口号,一些切中时弊的观点,一些很让人过瘾的俏皮话,也在短暂的时间中被人们注意过,但终因他们只是只言片语的玩闹,使人们对他们失去了耐心,或因人们终于觉察到他们在学识上与体系者不可匹敌,而被遗忘了。而那些创造了体系的思想家们、美学家们,却因为他们完整庄严的学说,被人们记住了。 体系有助于人类思维的严格训练。人类的一般思维有着种种毛病:浮光掠影、混乱、含糊、自相矛盾……因此,一般思维少有成效。创造了伟大思想和有伟大发现的人们,是在经过严格的思维训练之后出现的。体系正是这种严格训练的结果。 (节选自曹文轩《思维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5月版,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系意味着理论的完整性和观念之间的互涉性,不管其中有多少观念,任何一个观念也不能脱离和游弋于体系的引力之外。 B. 非体系者他们的思想中也有许多闪光点,但因为他们的知识只是无数个不接壤的点,也就意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三、古诗鉴赏 所选诗歌并不难,难的是命题的角度,侧重于对文学作品风格的鉴赏,这一点其实是高三同学备考时容易忽略的部分,也因为这一部分知识是比较难的,所以题目不太好答。我以前强调过,高中学生应该掌握一部分古代文论的知识,像这种题目就用得上了。 13.下列李白诗歌中,与《望庐山瀑布水(其一)》题材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B.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C.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D.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解析:这种题就属于考查大家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了。ABD三个选项都是写山水风景,而C项有“笛中闻折柳”一句呀,很明显的是边塞诗。 14.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请为“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或“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一则诗话。(4分)解析:估计很多同学不知“诗话”“词话”为何物,不知道也没关系,你总得知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吧,这是古代人评析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方式,并且题干中也说明了,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照着葫芦画瓢吧。这种题目平时如果能练习,就是再简单不过,跟对联差不多。 15.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请以《望庐山瀑布水(其一)》与王维《山居秋暝》为例,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两人山水诗的风格。(6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比较风格的题目倒是首次出现,以前多是比较手法或者感情。比较风格看似麻烦,实则简单,关键点在于能够懂得一些表示艺术风格的术语,并且能够引用诗句做具体分析。人大附要求高三的学生阅读《唐诗鉴赏辞典》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上海大学学报曾发过一篇李晓婉的《山水同辉,风格迥异》的一篇文章,就是分析李白和王维艺术风格比较的。我把这篇文章附在后面。 16、所谓理解性背诵其实还是相当于给上句对下句。 四、现代文阅读 17.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占据掉落炫耀B.占有溅落炫耀 C.占据溅落显摆 D. 占有掉落显摆 解析:这个题考得是近义词辨析。首先需要大家多懂一些词汇,第二需要理解文章中句子的意思。第一个词原句是: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占据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占有更侧重于状态。另外,这句话的宾语是“空间”,肯定应该是占据。第二句肯定是溅落比掉落更生动。第三句显摆和炫耀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显摆是北方方言,作者写的是北京的事,所以用显摆恰当一些。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这种选择题,大家要懂得命题者容易把错误点设在什么地方。A项涉及的是手法,对比的谜底是为了突出,凡是突出的内容肯定是有关文章主旨的,

高三语文诊断考试成绩分析

文县三中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试卷的命制形式采取的就是高考模式,共计18小题,满分150分。试题命制紧贴高考,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考查形式,难易程度适中。涉及的题型有: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要考察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七大能力:经典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分析文段的能力,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概括探究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高三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全年级最高分99分,最低分60分,平均分79、3分。从试卷作答情况来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靠,该识记的内容没有记住。名句默写题, 满分为6分,可得满分的人很少,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了0分,学生的平均分为4分。 2、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首先,学生的阅读水平低下,使得她们 的阅读速度不高,一篇只有500字左右、设置了三个客观选择题、满分为9分的现代文阅读竟然花费了40分钟,得不偿失。 3、学生分析问题,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低下。阅读题有三分之二 的学生照抄原文并没有对文中相关信息做高度概括。 4、学生文章写作能力低下。作文满分为60分,全年级的平均分只

有43分左右,连及格线也没有达到。 5、学生应试技巧不高。许多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应试技巧,或不按要求涂写,或审题不清楚不能按题干要求作答。 三、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原因,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平时积累,抓基础知识。基础还就是基础。要立足必修课本,督促学生识记该记住的内容,理解该理解的文章,注意多积累相关知识,例如:重点成语、典型病句、名家名篇、优美文句、经典素材等。 2、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概括文本的大意,要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光引导学生作答案。 3、注重训练学生的做题方法与应试技巧,促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在平时的复习备考当中,从审清题干要求,到阅读理解分析文本、到题目的解答步骤与方法等各个环节,都要注意训练,让学生形成审题习惯,明白筛选信息的方法,掌握一定题型的作答方法。 4、督促学生多读、多写。抓住课前诵读及早读,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督促学生多读经典篇目,抓住每周的作文课,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行文章法,让学生多动笔,加强学生的习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文章写作能力。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8—9日) 试卷分析报告 一、古文翻译第7题——阅卷人: 第一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以”:认为;“或”:或许;“执”:坚持;“乃”:才,各1分。 存在问题: 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以”误译为“以……为由”或“因为”。“或”误译为“或者”。“执”:误译为“执行”。 2、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执不奉旨”误译为“坚决执行不遵循皇帝的旨意。” 解决方法: 1、注意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提倡语感阅读,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第二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 存在问题: 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审”误译为审理、审查。“谓”误译为告诉,说。 2、典型句式把握不准确,没有译出定语后置。 3、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不审可得在此诏不”误译为“没有审理清楚就在诏书中颁布吗?” 解决方法: 1、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8、9题—— 第8题—— 评分标准:比喻手法1分,分析2分,对比手法1分,情感2分。答对偶和借景抒情结合学生的分析,如果恰当,也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托物言志,拟人,……。 2、答题不规范。答出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不清楚 3、艺术手法不全面,只答比喻或是对比。 4、分不清手法,就将知道的手法全部写上,有的多达5种 应对措施: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2020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 绝密★启用前 2020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美术”是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潮与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左翼美术运动及革命美术诞生以来,乡土美术一直以视觉图像的方式紧随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乡土叙事也随之出现一种“生态转向”现象:乡村、城市、工业、环境等题材的图像叙事,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生态观念意识。 对环境问题的批判,是“生态转向”的主线。随着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恶化,中国艺术家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现象,并将其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对动物权利的确立与保护,也是“生态转向”的重要内容。大量艺术作品都反映出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中渗透着对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占山的“众生”系列,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 “万物一体”的伦理学立场。雕塑家曹晖“揭开你”系列作品,以牛、猪、羊等动物为对象,通过超级写实性的雕塑语言,精细而逼真地揭开动物作为“他者”的表皮。 对消费欲望的克制,是“生态转向”的精神指向。抑制过度消费的欲望,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的重要艺术倾向。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入点,将高速公路.交通标识等现代生活元素符号挪用到中国传统水墨图像当中,重点表现现代城市与交通设施占用自然环境的飞速扩张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从而引导人们思考现代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带来的创伤。如果说占山、王家增、余明等将忧虑的目光转向了干涸大地、工业废墟、生产与生活垃圾,那么,尚扬的“大风景”系列和“董其昌计划”系列则进一步从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中退却出来,试图遏制现代人过度生产、制造与消费的疯狂欲望。 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是“生态转向”的主旨所在。德国当代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曾提出,“把自然看作生存伙伴”。经过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现代化,中国文化开始重视重续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精神,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土艺术发展趋向看,从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反思和悲情书写,到人本主义式的生命颂歌和审美主义的风光描绘,中国当代乡土绘画最后必然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味逐渐转型:一种展现天地人文和谐相处的“新乡土绘画”出场。 作为现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当代“乡土美术”的“乡村叙事”在主题性创作 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的“生态转向”。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乡土叙事”,将更加自觉地完成向“新乡土”美术话语的“生态转向”。 (摘编自彭彤《乡土叙事的“生态转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环境问题的批判、对消费欲望的克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成为当代美术.叙事的主要创作方 向。 B.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乡土美术”呈现出以视觉图像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的特点。 C.中国传统文化“众生平等”的伦理学立场,为占山的“众生”系列提供了反思人与动物 关系的思想基础。 D.魏怀亮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切人点表现当前社会现象,由此人们开始思考社会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创 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3分)( ) A.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围绕着“生态转向”,从主线、重要内容、精神指向、主旨几方面,较深入地 阐述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B.文章体现了“乡土美术”较强的生态观,使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都是为了更具体、更形象地论述“生态 转向”的主旨这- -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