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计算传热学

第一章计算传热学

计算传热学

1、已知:一块厚度为0.1mm 的无限大平板,具有均匀内热源,q =50×103W/m 3,,导热系数K =10W/m.℃,一侧边界给定温度为75℃,另一侧对流换热,T f =25℃,,h=50W/m 2.℃,求解稳态分布。(边界条件用差分代替微分和能量平衡法),画图。(内,外节点) 2、试以下述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为模型,编写求解一维非稳态扩散型问题的通用程序: 00 00000()()()() L L f x x x x L fL L x x x x T T k s c x x T k h T T W x T k h T T W x T T x τρτ =====???+=????=-+??-=-+?= 其中,x 是空间坐标变量,τ是时间坐标变量,T 是温度(分布),k 是材料的导热系数,s 是内热源强度,ρ是材料的密度,c 是材料的比热,h 0和h L 分别是x 0和x L 处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换热系数,而T f0和T fL 分别是固体壁两侧流体的温度,W 0和W L 是x 0和x L 处(非对流换热)热流密度,T 0(x )是固体壁内初始温度分布。注意k 、ρ、c 、s 、h 0 、h L 、W 0和W L 均可以是温度T 和/或空间坐标x 的函数。 具体要求: 1) 将数学模型无量纲化; 2) 考虑各种可能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组合 3) 提供完整的程序设计说明,包括数学推导过程和程序使用说明 3、对于有源项的一维稳态方程, s dx d T dx d u dx d +=)()(φφρ 已知 x=0,φ=0,x=1, φ=1.源项S=0.5-X 利用迎风格式、混合格式、乘方格式求解φ的分布.

陶文铨 数值传热学 第二版 第五章 5-2

精确解: p=[1,5,10]; x=0:1/19:1; for i=1:1:3 for j=1:1:20 y(i,j)=(exp(p(1,i)*19*x(1,j))-1)/(exp(p(1,i)*19)-1); end plot(x,y(i,:)); hold on ; end 由题对中心差分、一阶迎风、混合格式进行模块编程: 他们之间可以通用,只需更改ae 关于p 的函数即可: 程序如下: (1)中心差分 p=[1,5,10]; for i=1:1:3 ae=1-0.5*p(1,i); x/L (Φ-ΦL )/(Φ0-ΦL ) 精确解图像

aw=p(1,i)+ae; ap=ae+aw; for i=1:1:18 for j=1:1:20 a(i,j)=0; end end for i=1:1:18 j=i; a(i,j)=aw; a(i,j+1)=-ap; a(i,j+2)=ae; end for i=1:1:17 n=i+1; for m=i:-1:1 b(1,1)=a(m,n); a(m,n)=-a(i+1,n)/a(i+1,n)*b(1,1)+a(m,n); a(m,n+1)=-a(i+1,n+1)/a(i+1,n)*b(1,1)+a(m,n+1); a(m,n+2)=-a(i+1,n+2)/a(i+1,n)*b(1,1)+a(m,n+2); end end F(1)=0; F(20)=1; F(19)=(-a(1,20)*F(20)-a(1,1)*F(1))/a(1,19); for i=2:1:18 F(i)=(-a(i,20)*F(20)-a(i,19)*F(19))/a(i,i); end x=0:1/19:1; y(1,:)=F; plot(x,y); hold on end

第四章编程题

三、编程题 4.16 设计工程,已知圆的半径r,求圆面积S。 【解答】设圆半径为r,圆面积为S。根据数学知识,已知圆半径r,求圆面积S的公式为:2r Sπ =。 设计步骤如下。 (1)建立应用程序用户界面,如图4-1所示。 (2)设置对象属性: Label1的Caption属性为“已知圆半径r=”; Text1的Text属性为空; Command1的Caption属性为“圆面积为:”; Label2的Caption属性为空; Label2的BorderStyle属性为1-Fixed Single。 各控件的属性设置如图4-2所示。 图4-1 建立用户界面图4-2 设置各控件的属性(3)编写程序代码。 写出“圆面积为:”命令按钮Command1的Click事件代码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Const pi = 3.14 Dim r As Single, S As Single r = V al(Text1.Text) S = pi * r ^ 2 Label2.Caption = S End Sub 运行程序时,在文本框输入圆半径的值,单击“圆面积为:”按钮后,输出结果如图4-3所示。 也可以不用文本框接收输入值,改用InputBox函数接收圆的半径r,求圆面积S,代码如下。 图4-3 程序运行结果 Private Sub Form_Load( ) Show Const pi = 3.1415926

Dim r As Single, S As Single r = V al(InputBox("输入半径:", "计算圆面积", "10")) FontSize = 18 S = pi * r ^ 2 Print "圆面积:"; S End Sub 程序运行时,首先显示如图4-4所示的对话框,在该对话框的文本框中输入数字,按Enter 键或单击“确定”按钮后,才能显示窗体。 图4-4 输入对话框 用InputBox 函数输入文本虽然很方便,但是由于输入框弹出后将暂停程序的运行,直到用户响应,因此输入框不符合VB 自由环境的精神。输入框适合于像要求用户输入口令等这样不常见的输入方式。还可以用更好的用户输入方式,如文本框、选项按钮等。 4.17 已知平面坐标系中两点的坐标,求两点间的距离。 【解答】 由数学知识可知,已知两点坐标(x A , y A )、(x B , y B ),求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 A B 2 A B )()(y y x x s -+-= 建立用户界面如图4-5所示。在该界面中用TextBox 控件输入数据,用Label 控件输出数据。为了形象地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Picture 控件插入一幅图,该图用画图软件绘制。 命令按钮Command1的Click 事件代码为: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xa As Single, xb As Single Dim ya As Single, yb As Single Dim s As Single xa = Val(Text1.Text) ya = V al(Text2.Text) xb = V al(Text3.Text) yb = V al(Text4.Text) s = Sqr((xb - xa) ^ 2 + (yb - ya) ^ 2) Label6.Caption = s End Sub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4-6所示。

计算传热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第四章大作业

取步长δx=0.02。已知x=0,Φ=0;x=1,Φ=1.令k=ρu/Γ计算结果图表: 程序及数据结果: 追赶法: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N 49 void tdma(float a[],float b[],float c[],float f[],float x[]); void main(void) { int i; float x[49]; float k; printf("请输入k值:\n",k); scanf("%f",&k); static float a[N],b[N],c[N],f[N]; a[0]=0; a[48]=2+0.02*k; b[0]=4; b[48]=4; c[0]=2-0.02*k; c[48]=0; f[0]=0; f[48]=2-0.02*k; for(i=1;i

a[i]=2+0.02*k; b[i]=4; c[i]=2-0.02*k; f[i]=0; } tdma(a,b,c,f,x); for(i=0;i=0;i--) x[i]=P[i]*x[i+1]+Q[i]; return; } 结果: (1)k=-5 请输入k值: -5 x[0]=0.095880 x[1]=0.182628 x[2]=0.261114 x[3]=0.332126 x[4]=0.396375 x[5]=0.454504 x[6]=0.507098 x[7]=0.554683 x[8]=0.597736 x[9]=0.636688 x[10]=0.671931 x[11]=0.703818 x[12]=0.732667 x[13]=0.758770

数值传热学陶文铨第四章作业

4-1 解:采用区域离散方法A 时;网格划分如右图。内点采用中心差分 23278.87769.9 T T T === 22d T T=0dx - 有 i+1i 12 2+T 0i i T T T x ---=? 将2点,3点带入 32122 2+T 0T T T x --=? 即321 209T T -+= 432322+T 0T T T x --=?4321322+T 0T T T x --=? 即4 321 209 T T T -+-= 边界点4 (1)一阶截差 由x=1 1dT dx =,得 431 3 T T -= (2)二阶截差 11B M M q x x x T T S δδλλ -=++ 所以 434111. 1. 36311 T T T =++ 即 431 22293 T T -= 采用区域离散方法B 22d T T=0dx - 由控制容积法 0w e dT dT T x dT dT ????--?= ? ????? 所以代入2点4点有 322121011336 T T T T T ----= 即 239 028T T -=

544431011363 T T T T T ----= 即 34599 02828T T T -+= 对3点采用中心差分有 432 32 2+T 013T T T --=?? ??? 即 23499 01919 T T T -+= 对于点5 由x=1 1dT dx =,得 541 6 T T -= (1)精确解求左端点的热流密度 由 ()2 1 x x e T e e e -= -+ 所以有 ()22 20.64806911x x x x dT e e q e e dx e e λ -====- +=-=++ (2)由A 的一阶截差公式 21 0.247730.743113 x T T dT q dx λ =-=-= =?= (3)由B 的一阶截差公式 0 0.21640 0.649213 x dT q dx λ =-=-= = (4)由区域离散方法B 中的一阶截差公式: 210.108460.6504()B B T T dT dx x δ-?? ==?= ? ?? 通过对上述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区域离散B 有控制容积平衡法建立的离散方程与区域离散方程A 中具有二阶精度的格式精确度相当! 4-3 解:将平板沿厚度方向3等分,如图

传热学练习题

传热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在范德瓦耳斯方程中, 是考虑分子之间的斥力而引进的改正项,V an 2 2 是考虑到分子之间的 而引进的改正项。 2、在等压过程中,引进一个函数H 名为焓则其定义为 ,在此过程中焓的变化为 ,这正是等压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3、所在工作于一定温度之间的热机,以 的效率为最高,这是著名的 。 4、一个系统的初态A 和终态B 给定后,积分 与可逆过程的路径无关,克劳修斯根据这个性质引进一个态函数熵,它的定义是 ,其中A 和B 是系统的两个平衡态。 5、在热力学中引入了一个态函数TS U F -=有时把TS 叫做 ,由于F 是一个常用的函数,需要一个名词,可以把它叫做 。 6、锅炉按用途可分为电站锅炉、___________ 锅炉和生活锅炉。 7、锅炉按输出介质可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汽水两用锅炉。 8、锅炉水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_ 循环和_________ 循环两类。 9、如果温度场随时间变化,则为__________。 10、一般来说,紊流时的对流换热强度要比层流时__________。 11、导热微分方程式的主要作用是确实__________。 12、一般来说,顺排管束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要比叉排时__________。 13、膜状凝结时对流换热系数__________珠状凝结。 二、判断题 1、系统的各宏观性质在长时间内不发生任何变化,这样的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态。 ( ) 2、温度是表征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温度的引入和测量都是以热力学定律为基础的。 ( ) 3、所谓第一类永动机,就是不需要能量而永远运动的机器。 ( ) 4、自然界中不可逆过程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把两个不可逆过程联系起来。 ( ) 5、对于处在非平衡的系统,可以根据熵的广延性质将整个系统的熵定义为处在局域平衡的各部分的熵之和。( ) 6、 测量锅炉压力有两种标准方法,一种是绝对压力,一种是相对压力都称为表压力。( )

传热学计算题

1、用简捷方法确定附图中的角系数X 12。 2、一直径为4cm 的小铜球,初始温度为500℃,突然放置于10℃的空气中,假设铜球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系数为30W/(m 2.K),试计算铜球冷却到200℃所需要的时间。已知铜球的比热c p =0.377KJ/(Kg.K), ρ=8440Kg/m 3,λ=109W/(m.K)。 3、水以1.5m /s 的速度流过内径为25mm 的加热管。管的内壁温度保持 100℃,水的进口温度为15℃。若要使水的出口温度达到85℃,求单位管长换热量(不考虑修正)。已知50℃的水λf =0.648 W/(m.K),νf =0.566×10-6m 2/s ,Pr =3.54 解答 1、(1)11,21,222,11==X X A X A ,则5.02/422 1,2122 ,1===R R X A A X ππ (2)同上125.02 /44/221,2122,1===R R X A A X ππ 2、首先检验是否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 () M A V h Bi v 1.000183.0109 3/02.030/<=?==λ(其中M=1/3) 可以采用集总参数法, )/1(1014.143/02.0437*******.04304 33 s V c hA P -?=?????=ππρ () τ??-=--=---∞∞401014.14exp 1050010200t t t t 可得:hour s 186.0670==τ 3、定性温度502 85152=+=+=out in f t t t (℃) 446101074.610 556.0025.05.1Re >?=??==-f f v ud 流动为紊流。 3.278Pr Re 023.0 4.08.0 ==f f Nu 则单位管长换热量 ()()28311501007213025.014.3=-???=-=f w l t t dh q π(W/m )

数值传热学第五章作业

5-2 解:根据课本p158式(5—1a )得一维稳态无源项的对流-扩散方程如下所示: 2 2x x u ??Γ =??φ φρ (取常物性) 边界条件如下: L L x x φφφφ====,; ,00 由(5—2)得方程的精确解为: 1 1)/(00--=--?Pe L x Pe L e e φφφφ Γ=/uL Pe ρ 将L 分成15等份,有:?=P Pe 15 对于中心差分、一阶迎风、混合格式和QUICK 格式分别分析如下: 1) (CD)中心差分 节点离散方程: 2 )5.01()5.01(1 1-?+?++-=i i i P P φφφ 10,2 =i 2) 一阶迎风 节点离散方程: ? -?++++=P P i i i 2)1(1 1φφφ 10,2 =i 3) 混合格式 当1=?P 时,节点离散方程:2 )5.01()5.01(1 1-?+?++-= i i i P P φφφ ,10,2 =i 当10,5=?P 时,节点离散方程: 1-=i i φφ , 10,2 =i 4) QUICK 格式,节点离散方程: ??? ???--++++++= +-?? -??+?)336(8122121 1111i i i i i i P P P P P φφφφφφ, 2=i ?? ????---++++++= +--? ? -??+?)35(8122121 12111i i i i i i i P P P P P φφφφφφφ, 2≠i

用matlab 编程如下:(本程序在x/L=0-1范围内取16个节点进行离散计算,假设y(1)= 0φ=0,y(16)=L φ=1,程序中Pa 为?P ,x 为题中所提的x/L 。由于本程序假设 y(1)=0φ=0,y(16)=L φ=1,所以 y y y y y y L =--=--=--0 10 )1()16()1(00φφφφ) Pa=input('请输入Pa=') x=0:1/15:1 Pe=15*Pa; y=(exp(Pe*x)-1)/(exp(Pe)-1) plot(x,y,'-*k') %精确解 hold on y(1)=0,y(16)=1; for i=2:15 y(i)=((1+0.5*Pa)*y(i-1)+(1-0.5*Pa)*y(i+1))/2; end plot(x,y(1:16),'-or') %中心差分 hold on for i=2:15 y(i)=((1+Pa)*y(i-1)+y(i+1))/(2+Pa); end plot(x,y(1:16),'-.>g') %一阶迎风 hold on for i=2:15 if Pa==1 y(i)=((1+0.5*Pa)*y(i-1)+(1-0.5*Pa)*y(i+1))/2; else y(i)=y(i-1) end end plot(x,y(1:16),'-+y') %混合格式 hold on for i=2:15 if i==2 y(i)=y(i+1)/(2+Pa)+(1+Pa)*y(i-1)/(2+Pa)+(Pa/(2+Pa))*(6*y(i)-3*y(i-1)-3*y(i+1))/8 else y(i)=y(i+1)/(2+Pa)+(1+Pa)*y(i-1)/(2+Pa)+(Pa/(2+Pa))*(5*y(i)-y(i-1)-y(i-2)-3*y(i+1))/8 end end plot(x, y(1:16),'-

《传热学》复习题

《传热学》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 1、导热: 2、对流换热: 3、肋片效率: 4﹑膜状凝结: 5﹑灰体; 二、填空题(2分×5=10分) 1.空间辐射热阻可表示为:()。 2、()是热量传递的动力。 3、二维、常物性、无内热源、直角坐标系中的稳态导热微分方程式为()。 4、角系数的确定方法有()两种。 5、温度场是指)。 三、判断题(2分×5=10分) 1、一个灰表面如果是漫反射的,则一定是漫辐射的。()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是: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 3﹑当一个表面的吸收率α=1时,可当作一个绝热表面来处理。() 4、管内强迫对流换热时,假定条件相同,弯管的比直管的换热系数大。() 5、一个表面的有效辐射一定不大于它的本身辐射。()。 四、简答题(6分×4=24分) 1、说明哪些因素影响了对流换热

2、简述热辐射的三个特点. 3、说明大气层的温室效应 4、写出努谢尔特准则Nu的表达式并说明努谢尔特准则Nu的物理含义 五、计算题(41分) 1、(14分)有一气体冷凝器,气侧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1=95W/(㎡.k),壁厚为㎜,λ=。水侧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h2=5800W/(㎡.k)。计算每个环节的热阻以及传热热阻 2、(13分)加热炉置于25℃的厂房内,加热炉外形尺寸为高2.5m、宽3.5m、 长4m,加热外表面温度均匀且维持55℃。如果不考虑辐射作用,试计算加热 炉炉墙的散热量。已知Νu=C n,C=,n=1/3,空气的物性参数为:λ=,Pr=,粘度ν =㎡/S. 3、(14分)温度为99℃的热水进入一个逆流式换热器,并将4℃的冷 水加热到32℃,冷水的流量为1.3Kg/S,热水的流量为2.6Kg/S,总传热系 数为830W/(㎡.K )。试计算换热器面积为多少 (水的比热为C P= )

传热学计算例题

、室内一根水平放置的无限长的蒸汽管道,其保温层外径d=583 mm,外表面 实测平均温度及空气温度分别为,此时空气与管道外 表面间的自然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h=3.42 W /(m2 K),墙壁的温度近似取为 室内空气的温度,保温层外表面的发射率 问:(1)此管道外壁的换热必须考虑哪些热量传递方式; (2)计算每米长度管道外壁的总散热量。(12分) 解: (1)此管道外壁的换热有辐射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两种方式。 (2)把管道每米长度上的散热量记为qi 当仅考虑自然对流时,单位长度上的自然对流散热 q i,c =二d h t =二dh (j - t f ) = 3.14 0.583 3.42 (48 - 23 ) 二156 .5(W / m) 近似地取墙壁的温度为室内空气温度,于是每米长度管道外表面与室内物体及墙壁 之间的辐射为: q i厂d (T; -T;) = 3.14 0.583 5.67 10》0.9 [(48 273)4-(23 273)4] = 274.7(W /m) 总的散热量为q i = q i,c +q i,r = 156.5 +274.7 = 431.2(W/m) 2、如图所示的墙壁,其导热系数为50W/(m- K),厚度为50mm在稳态情况下的 墙壁内的一维温度分布为:t=200-2000x 2,式中t的单位为°C, x单位为m 试 求: t (1) 墙壁两侧表面的热流密度; (2) 墙壁内单位体积的内热源生成的热量 2 t =200 —2000x

解:(1)由傅立叶定律: ① dt W q ' (―4000x) = 4000二x A dx 所以墙壁两侧的热流密度: q x _. =4000 50 0.05 =10000 (1)由导热微分方程 茫?生=0得: dx 扎 3、一根直径为1mm 勺铜导线,每米的电阻为2.22 10 。导线外包有厚度为 0.5mm 导热系数为0.15W/(m ? K)的绝缘层。限定绝缘层的最高温度为 65°C,绝 缘层的外表面温度受环境影响,假设为40°C 。试确定该导线的最大允许电流为多 少? 解:(1)以长度为L 的导线为例,导线通电后生成的热量为I 2RL ,其中的一部分 热量用于导线的升温,其热量为心务中:一部分热量通过绝热层的 导热传到大气中,其热量为:门二 1 , d In 2 L d 1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知:l 2RL -门 述二厶E = I 2RL -门 即 E = — L dT m = I 2RL - t w1 _tw2 4 di 1 , d 2 In 2 L d 1 q v 、d 2t ——' 2 dx =-(7000)= 4000 50 二 200000 W/m 3 t w1 - t w2 。 2 q x 卫=4000.: 0 = 0

计算传热学-传热基本原理及其有限元应用

1. 传热学的发展概述 18世纪3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成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热学这一门学科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成长起来的。导热和对流两种基本热量传递方式早为人们所认识,第三种热量传递方式则是在1803年发现了红外线才确认的,它就是热辐射方式。在批判“热素说”确认热是一种运动的过程中,科学史上的两个著名实验起着关键作用。其一是1798年伦福特(B .T .Rumford)钻炮筒大量发热的实验,其二是 1799年戴维(H .Davy)两块冰块摩擦生热化为水的实验。确认热来源于物体本身内部的运动开辟了探求导热规律的途径。1804年毕渥根据实验提出了一个公式,认为每单位时间通过每单位面积的导热热量正比例于两侧表面温差,反比例于壁厚,比例系数是材料的物理性质。傅里叶于1822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著“热的解析理论”,成功地完成了创建导热理论的任务。他提出的导热定律正确概括了导热实验的结果,现称为傅里叶定律,奠定了导热理论的基础。他从傅里叶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出的导热微分方程是导热问题正确的数学描写,成为求解大多数工程导热问题的出发点。他所提出的采用无穷级数表示理论解的方法开辟了数学求解的新途径。傅里叶被公认为导热理论的奠基人。在傅里叶之后,导热理论求解的领域不断扩大。同样,自1823年M. Navier 提出流动方程以来,通过1845 年 G.G. Stokes 的改进,完成了流体流动基本方程的创建任务。流体流动理论是更加复杂的对流换热理论的必要前提,1909和1915年W. Nusselt 开辟了在无量纲数原则关系正确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对流换热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1904 年,L. Prandtl 提出的对流边界层理论使流动微分方程得到了简化,1921年 E. Pohlhausen 基于流动边界层理论引进了热边界层的概念,为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的理论求解建立了基础。在辐射传热研究方面,19世纪J. Stefan 根据实验确定了黑体辐射力正比于它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的规律,1900年M.Planck 提出的量子假说奠定了热辐射传热理论基础。上述传热理论为传热分析解析、数值以及实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还要特别提到的是,由于计算机的迅速发展,用数值方法对传热问题的分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一个新兴分支—数值传热学。近年来,数值传热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4]。 2. 传热分析计算理论 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传递形式,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是指两个相互接触良好的物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或一个物体由于其自身温度梯度而 引起的内部能量的传递。其遵循傅里叶定律[5]:dT q dx λ=-,其中λ是热导率, dT dx 是温度梯度,q 是热流密度。热对流是指在物体与其周围介质之间发生的热量交换。热对流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用牛顿冷却方程描述为()w f q h t t =-,其中h 为表面传热系数,w t 为物体表面的温度,f t 为物体周围流体的温度。一个 物体或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电磁波形式进行的能量传递交换称为热辐射,通常由斯

传热学补充题

绪论 1.设有一大平壁,面积为A ,它的一侧为温度为1f t 的热流体,另一侧为温度为2f t 的冷流体;两侧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分别为12h h 及;壁面温度分别为12w w t t 和;壁的材料的导热系数为λ,厚度为δ,传热过程处于稳态。写出单位面积上的传热量的计算式(不考虑辐射换热)。 第一章~第四章 导热部分 1. 厚度为δ的大平壁,无内热源,λ为常数,平壁两侧表面分别维持均匀稳定的温度1w t 和2w t 。写出这一稳态导热过程的完整数学描写。 2. 上题,若λ与温度有关,其余不变,写出这一稳态导热过程的完整数学描写。 3. 1题,若壁两侧壁面均给出第三类边界条件,即已知:X =0处,流体的温度为1f t ,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为1h ;X=δ处,流体的温度为2f t ,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为2h ,且1f t >2f t 。写出这一稳态导热过程的完整数学描写。 4. 对第1题求解,得出温度()t f x =的关系式,并进一步写出导热量q 的关系式。 5. 厚为δ的无限大平壁,无内热源,稳态导热时,壁内温度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说明①②③三种情况下,材料导热系数0(1)bt λλ=+中,b 何时为正、为负、为零? 6. 用一平底壶烧开水,壶底与水接触面的温度为111oC ,通过壶底的热流密度为424002 /w m ,如在壶底结一层水垢厚3mm ,1/w m C λ=??,此时水垢层与水接触面上的温度和通过的热流密度均不变,计算: (1) 水垢层与壶底接触面上的温度; (2) 单位面积上的导热热阻。 7. 人对冷热的感觉以皮肤表面的热损失作为衡量依据。设人体脂肪层的厚度为3mm ,其内表面温度为36oC 且保持不变,冬季的某一天,气温为–15oC ,无风条件下,裸露的皮肤外表面与空气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52/()w m k ?,某一风速时,表面传热系数为652/()w m k ?,人体脂肪层的导热系数为0.2/w m k ?,确定: (1) 要使无风天的感觉与某一风速、气温–15oC 时感觉一样,则无风天气温是多少? (2) 在同样是–15oC 的气温时,无风天和某一风速时的刮风天,人皮肤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之比是多少?(按大平壁处理)。

传热学经典计算题

传热学经典计算题 热传导 1. 用热电偶测量气罐中气体的温度。热电偶的初始温度为20℃,与气体的表面传热系数为()210/W m K ?。热电偶近似为球形,直径为0.2mm 。试计算插入10s 后,热电偶的过余温度为初始过余温度的百分之几?要使温度计过余温度不大于初始过余温度的1%,至少需要多长时间?已知热电偶焊锡丝的()67/W m K λ=?,7310ρ= 3/kg m ,()228/c J kg K =?。 解: 先判断本题能否利用集总参数法。 3 5100.110 1.491067hR Bi λ--??===?<0.1 可用集总参数法。 时间常数 3 73102280.110 5.563103c cV c R hA h ρρτ-??===?= s 则10 s 的相对过余温度 0θθ=exp c ττ??-= ???exp 1016.65.56??-= ???% 热电偶过余温度不大于初始过余温度1%所需的时间,由题意 0θθ=exp c ττ??- ??? ≤0.01 exp 5.56τ?? - ???≤0.01 解得 τ≥25.6 s

1、空气以10m/s 速度外掠0.8m 长的平板,C t f 080=,C t w 030=,计算 该平板在临界雷诺数c e R 下的c h 、全板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以及换热量。 (层流时平板表面局部努塞尔数 3/12/1332.0r e x P R Nu =,紊流时平板表面局部努塞尔数3/15/40296.0r e x P R Nu =,板宽为1m ,已知5105?=c e R ,定性 温度C t m 055=时的物性参数为: )/(1087.22K m W ??=-λ,s m /1046.1826-?=ν,697.0=r P ) 解:(1)根据临界雷诺数求解由层流转变到紊流时的临界长度 C t t t w f m 055)(21=+=,此时空气得物性参数为: )/(1087.22K m W ??=-λ,s m /1046.1826-?=ν,697.0=r P )(92.0101046.1810565m u R X ul R c c e c e =???==?=-ν ν 由于板长是0.8m ,所以,整个平板表面的边界层的流态皆为层流 ? ==3/12/1332.0r e x P R hl Nu λ)/(41.7697.0)105(8.01087.2332.0332.023/12/1523/12 /1C m W P R l h r e c c ?=????==-λ (2)板长为0.8m 时,整个平板表面的边界层的雷诺数为: 561033.41046.188.010?=??==-νul R e 全板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9.13697.0)1033.4(8.01087.2664.0664.023/12/1523/12 /1C m W P R l h r e c ?=????==-λ 全板平均表面换热量W t t hA w f 9.557)3080(18.09.13)(=-???=-=Φ

传热学数值计算大作业

数值计算大作业 一、用数值方法求解尺度为100mm×100mm 的二维矩形物体的稳态导热问题。物体的导热系数λ为1.0w/m·K。边界条件分别为: 1、上壁恒热流q=1000w/m2; 2、下壁温度t1=100℃; 3、右侧壁温度t2=0℃; 4、左侧壁与流体对流换热,流体温度tf=0℃,表面传热系数 h 分别为1w/m2·K、10 w/m2·K、100w/m2·K 和1000 w/m2·K; 要求: 1、写出问题的数学描述; 2、写出内部节点和边界节点的差分方程; 3、给出求解方法; 4、编写计算程序(自选程序语言); 5、画出4个工况下的温度分布图及左、右、下三个边界的热流密度分布图; 6、就一个工况下(自选)对不同网格数下的计算结果进行讨论; 7、就一个工况下(自选)分别采用高斯迭代、高斯——赛德尔迭代及松弛法(亚松弛和超松弛)求解的收敛性(cpu 时间,迭代次数)进行讨论; 8、对4个不同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9、自选一种商业软件(fluent 、ansys 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与自己编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一个工况)。(自选项) 1、写出问题的数学描述 设H=0.1m 微分方程 22220t t x y ??+=?? x=0,0

y=H ,0

第四章导热题的数值解法

第四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1 、重点内容:①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 ②利用热平衡法和泰勒级数展开法建立节点的离散方程。 2 、掌握内容:数值解法的实质。 3 、了解内容:了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的两种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 §4—1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及内节点方程的建立由前述 3 可知,求解导热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导热微分方程在定解条件下的积分求解,从而获得分析解。但是,对于工程中几何形状及定解条件比较复杂的导热问题,从数学上目前无法得出其分析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物理问题进行离散求解的数值方法发展得十分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为传热学的一个分支——计算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这些数值解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限差分法( 2 )有限元方法( 3 )边界元方法 数值解法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是一切导热问题,特别是分析解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几何形状、边界条件复杂、物性不均、多维导热问题。 一.分析解法与数值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根本目的是相同的,即确定① t=f(x , y , z) ;② 。 ?不同点:数值解法求解的是区域或时间空间坐标系中离散点的温度分布代替连续的温度场;分析解法求解的是连续的温度场的分布特征,而不是分散点的数值。 数值求解的基本思路及稳态导热内节点离散方程的建立 二.解法的基本概念 ?实质 对物理问题进行数值解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把原来在时间、空间坐标系中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导热物体的温度场等,用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求解按一定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些值的代数方程,来获得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的值。该方法称为数值解法。 这些离散点上被求物理量值的集合称为该物理量的数值解。 2 、基本思路:数值解法的求解过程可用框图 4-1 表示。 由此可见: 1 )物理模型简化成数学模型是基础; 2 )建立节点离散方程是关键; 3 )一般情况微分方程中,某一变量在某一坐标方向所需边界条件的个数等于该变量在该坐标方向最高阶导数的阶数。 ?数值求解的步骤 如图 4-2 ( a ),二维矩形域内无内热源、稳态、常物性的导热问题采用数值解法的步骤如下:(1)建立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 控制方程:是指描写物理问题的微分方程 针对图示的导热问题,它的控制方程(即导热微分方程)为:( a ) 边界条件: x=0 时, x=H 时, 当 y=0 时,

数值传热学报告

数 值 传 热 学 近代发展及数值方法 建环:屈锐 2011年10月5日

数值传热学的发展史及数值方法 一、计算传热学的发展史 首先,计算传热学(Numerical Heat Transfer)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认为,他们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一致的,因此,计算传热学的发展史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发展史,但他们之间还有不少区别,流体动力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讨论无粘流动及跨、超音速流动数值计算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应用计算机和数值方法求解流动及传热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规模而且得出有益的结果,大致始于60年代,故从60年代起,可以把数值传热学的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 1、萌芽初创阶段 主要有以下重大事件: (1)交错网格的提出。初期的数值传热学出现的两大困难之一是,网格设置不当时会得出具有不合理的压力场的解。1965年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交错网格的思想,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促使了求解NS 方程的原始变量法的发展。 (2)对流项差分迎风格式的再次确认。初期发展遇到的另一难题是

对流项采用中心差分时,对流速较高的情况的计算会得出振荡的解,1966年,科学家撰稿介绍了迎风格式在求解可压缩流体及非稳态层流流动中的作用,使流动与对流换热问题的求解建立在一个健壮的数值方法上发展。 (3)世界上第一本介绍流体及计算传热学的杂志于1966年创刊。(4)求解抛物型流动的P-S方法出现。由于受到计算机资源的限制,边界层类型问题的数值计算得到更多的关注,如何把有限个节点数目都充分利用起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5)1969年Spalding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创建了CHAM,旨在把他们研究组的成果推广应用到工业界。 (6)1972年SIMPLE算法问世。所谓分离式的求解方法应运而生,这个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在流场迭代求解的任何一个层次上,速度场都必须满足质量守恒方程,这一思想被以后的大量数值计算实例证明,是保证流场迭代计算收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1974年美国学者提出了采用微分方程来生成适体坐标的方法。由于有限元法对不规则区域有很强的适应性,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容积法则对复杂区域的适应能力很差,但对于流动问题的数值处理则要比有限元法容易得多。TTM方法的提出,为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容积法处理不规则边界问题提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开始走向工业应用阶段

数值传热学习题集

简答题集锦 1.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把原来在时间域及空间域上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速度场和压力场,用一系列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变量值的集合来代替,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建立起关于这些离散点上场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组,然后求解代数方程组获得场变量的近似值CFD可以看做是在流动基本方程(质量守恒方程飞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控制下对流动的数值模拟。通过这种数值模拟,我们可以得到极其复杂问题的流场内各个位置上的基本物理量(如速度、压力、温度、浓度等)的分布,以及这些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确定旋涡分布特性、空化特性及脱流区等。) 2.数值模拟过程如何实现,主要步骤是那些? (建模、网格划分、坐标系、数学方程、求解、后处理) a.建立反映工程问题或物理过程本质的数学模型; b.选择与计算区域的边界相适应的坐标系; c.建立网格; d.建立离散方程; e.求解代数方程组; f.后处理,显示计算结果

3.建立离散方程有哪些主要方法?比较说明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有限差分、有限体积、有限元、有限分析等)

4什么叫控制方程?常见的控制方程有哪几个?各用在什么场合? 5试写出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并说明通用形式中各项的意义?(写明通式,以及各个方程中通式的表达形式)

6推导x 方向的动量控制方程中的源项u S 的表达式。由此证明当密度和黏度为常数时,u S 变为0。 X 方向N-S 方程: Mx S x w z u z x v y u y divu x u x x p Dt Du +??+ ????+ ??+ ????+ +????+??- =)][()]( [)2(μ μλμ ρ )()())()())())()()()()()][()]( [)2(gradu div divu x z w y v x u x gradu div S divu x z w y v x u x S S divu x z w y v x u x gradu div S x w z x v y x u x z u z y u y x u x S x w z u z x v y u y divu x u x Mx u Mx Mx Mx μλμ μλμλμμμμμμμμμ μλμ +??+??+??+????=++?? +??+??+????=+?? +??+??+????+=+????+????+????+????+????+????= +??+ ????+ ??+ ????++????((()()( 因为0 =??+ ??+ ??z w y v x u ρρρ 推 得: =??+??+??z w y v x u 所以:Su= 0)()=?? +??+??+????divu x z w y v x u x λμ ( 7区域离散为分几种,说明各自的特点。 (内节点法、外节点法) 先节点后界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