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剧文本 文档

庐剧文本 文档

庐剧文本 文档
庐剧文本 文档

前言

庐剧,旧称倒七戏。1955年经安徽省委批准,将倒七戏更名为“庐剧”。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庐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庐剧发源于皖西大别山区,繁盛于合肥,繁衍至巢湖、芜湖等地,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庐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地域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形成了西、中、东三路流派。东路以芜湖为中心,中路以合肥为中心,西路即皖西庐剧,以六安为中心。

皖西庐剧来自于民间,在吸收了当地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借鉴了鄂东花鼓、端公调、嗨子戏和采茶戏等姊妹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国以来,通过几代庐剧人的不懈努力,皖西庐剧已发展成为唱腔、剧本、表演、伴奏、舞美、灯光等较完备、在安徽省乃至全国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在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里,皖西庐剧这朵艺术奇葩必会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第一单元:历史沿革

皖西庐剧迄今发现最早的成型班社是道光八年(1828年)在霍山县东北乡创办的张家班,成员有七、八人。庐剧传入舒城是在咸丰年间,出现了“花篮班”,随后出现了“玩友班”。庐剧在六安盛行,是在光绪年间,当时较著名的班社有“三胜班”,“得胜班”等。著名演员有:熊矮子、唐正才、杨子林、杨善敖、俞继东、李敬仙、何策彪、吴德俊、李竹芝等。

新中国建立后,庐剧得到了蓬勃发展,皖西地区先后成立了皖西庐剧团、霍山县庐剧团、寿县庐剧团和舒城县庐剧团。

皖西庐剧团

皖西庐剧团创建于1953年5月,原名六安地方戏实验剧场,后名安徽省皖西倒七戏剧团,1955年定名安徽省皖西庐剧团。建团以来,演出大、中、小型剧目400余台,改编、创作剧目60多个。1960年,大型现代庐剧《程红梅》赴

京参加全国十个现代戏观摩汇演。1982年9月,大型现代庐剧《妈妈》赴京向党的“十二大”作专场演出。2004年,皖西庐剧团随六安市政府代表团赴芬兰访问演出。

霍山县庐剧团

霍山县庐剧团前身是新民剧社。1949年1月霍山县城解放,县政府将原京剧“良友班”改名“新民剧社”,当年即吸收倒七戏“三义班”改唱倒七戏。1955年更名为“霍山县庐剧团”。建团以来,创作演出《转变》、《金茶女》、《杜鹃啼血》、《皖西风雷》、《茶山新歌》等多个现代庐剧优秀剧目,挖掘、整理上演《金镯玉环记》、《王三姐抛绣球》、《皮氏女》、《蔡鸣凤辞店》等传统庐剧20多个。

寿县庐剧团

寿县庐剧团前身是寿县淮声剧团。1959年9月组建寿县庐剧团。建团以来,编排上演了《八一风景》、《红岩》、《兵临城下》、《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白毛女》、《芦荡火种》等现代戏50多个,整理、改编上演《屈原》、《孔雀胆》、《武则天》、《休丁香》等传统剧目10多个。

舒城县庐剧团

舒城县庐剧团建于1956年10月,建团以来,编排上演了《闯山》、《红心赤胆》、《向阳坡》、《打年货》、《杭河浪》等现代戏,整理、改编上演《秦香莲》、《合同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小辞店》、《薛凤英》、《智斩昏王》等传统剧目20多个。

第二单元:唱腔伴奏

皖西庐剧的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共计百余种。“花腔”是早期三小戏、两小戏所用唱腔的总称,多为专戏专调,因戏得名,如:担水调、长工调、相思调、打桑调、对药调等。主调包括:二凉、三七、寒腔、端公调、神调、小生调、老旦调、丑调,其中“二凉”、“三七”是西路庐剧的核心曲调。而“神调”、“端公调”则以其独特的结构形态和旋律风格自成腔系。

皖西庐剧在唱腔上,真假声结合,保留有小嗓子唱法,一唱众和,粗犷高亢、跌宕起伏,稍含山歌韵味。伴奏上,“三打七唱”,锣鼓助节,不用管弦,主要打击乐器有板鼓、牙板、堂鼓、大锣、小锣、铙钹,后期配有民乐。常用的锣鼓经分身段锣鼓经和托腔锣鼓经两类,有起板锣、压口板、小切、大切、抹拐、坐江、小锣收头、撞七、撞八、小过台、风摆柳、三不见面、公车、反公车、甜皮、夺刀等。

唱腔伴奏展柜内庐剧乐器说明文字

传统的庐剧唱腔无丝、管弦伴奏。唱腔的起板、收板、情绪转换、过小台、过大台、吆台和转换曲牌等,都由锣鼓起奏。艺人常说:“满台锣鼓半台戏”。足见锣鼓在庐剧艺术中的重要位置。司鼓者尤为重要,除负责带动场面上的人帮腔吆台,有的还能说戏,很受尊敬。

庐剧常用的打击乐器有堂鼓、大锣、小锣、铙钹及板鼓(即单皮鼓)、牙板。早期打击乐都有演员兼职,解放后才配由专职人员四至五人。

第三单元:名家名剧

皖西庐剧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搜集和整理出传统剧目一百多个,主要反映百姓的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演出的实践中,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造诣较高的表演艺术家,推动了庐剧事业的发展繁荣。

李玉兰

五十年代寿县庐剧团、霍邱庐剧团主要演员,艺名“小金牙”,主攻青衣、花旦。代表剧目:《劝小姑》、《送香茶》、《山伯闯帘》等。

孙自蝉

皖西庐剧团主要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主攻青衣、花旦。代表剧目:《休丁香》、《一个女演员》、《双玉婵》等。主演的《休丁香》一剧1956年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唱段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

黄重新

霍山县庐剧团主要演员,主攻小生、小丑。代表剧目:《打烟灯》、《打长工》、《余老四拜年》等。所饰演的《打烟灯》里“莫大寿”,使人难以忘怀。

武克英

皖西庐剧团主要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主攻文武花旦,代表剧目:《薛凤英》、《红楼梦》、《妈妈》等。主演的《妈妈》一剧1982年9月赴北京为党的十二大演出。

汪宏云

皖西庐剧团主要演员,擅长演现代戏,戏路宽,以反串小生尤为出色。代表剧目:《程红梅》、《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主演的《程红梅》一剧于1960年赴北京参加全国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

刘家瑾

霍山县庐剧团主要演员,主攻青衣、花旦。代表剧目:《桑园会》、《打长工》、《金茶女》、《茶山新歌》等。主演的《茶山新歌》一剧1984年参加安徽省艺术节演出,部分唱段在安徽省电台播放。

郭兴权

舒城县庐剧团主要演员,主攻小生。代表剧目:《打金枝》、《女驸马》、《刘三姐》、《杜鹃山》、《山乡加油站》等。主演的《山乡加油站》一剧1973年参加安徽省地方戏调演,主演的《深山育苗》一剧1976年赴京参加全国小戏汇演。

盛泽斌

皖西庐剧团主要演员,主攻小生。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杨金花夺印》等。所饰演的梁山伯角色,深受庐剧观众的好评。

王林

皖西庐剧团主要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获国务院优秀专家特殊津贴,主攻小生。代表剧目:《点状元》、《妈妈》、《刘邓在皖西》、《霜天红叶》等。

传统名剧

皖西庐剧传统剧目约有两百多个,现可搜集整理出的有百余个,其中花腔小戏有《讨学钱》、《借罗衣》、《点大麦》、《站花墙》、《童老三怕老婆》、《打长工》、《打烟灯》、《打补丁》、《挑牙虫》、《下桃棚》、《闹学》等;折子戏有《小观花》、《十送》、《卖艾》、《秦雪梅教子》、《余老四拜年》等;本戏有《休丁香》、《薛凤英》、《白灯记》、《新八出》、《金镯玉环记》等。

第四单元:创新发展

早期皖西庐剧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从传统的“二小戏”、“三小戏”,到折子戏,再到大型连台本戏;从“唱”故事到“演”故事;从表现劳动、生活、家庭,到表现民间传奇、宫廷史话,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单一到丰富,从支离到系统的发展过程。

皖西庐剧在建国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四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剧团,涌现出一大批庐剧表演艺术家和主创人员,主要有:著名演员孙自蝉、武克英、汪宏云、王林,编剧曹错、崔贤相、李可、刘家芝、童立奎、王晓岚,导演杜凤山、胡益林、刘家芝,作曲李儒瑶、吴正明、李静生,舞美彭以慈等。

皖西庐剧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同时,积极挖掘大别山当地人文素材,创作、演出了《程红梅》、《妈妈》、《茶山新歌》、《霜天红叶》等优秀剧目,为传承和弘扬祖国戏曲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