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三顾茅庐》同步练习

三顾茅庐

·积累运用·

1. 《三顾茅庐》选自《》,作者,名,号,(朝代)小说家。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惆.怅()澄.清()斡.旋()

汉胄.()邂.逅()韬.略()悒.怏()

3. 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谒()⑵呕()

竭()讴()

碣()怄()

(3)诛()(4)谙()

殊()喑()

姝()暗()

·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 依据课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的下句。

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

5.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6. 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谒见”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7.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文中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8.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9. 刘备第一次去拜见诸葛亮未见时,童子说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归期亦不定”,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10. 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策略?

11. 文中介绍诸葛亮的几位朋友,以及他的弟弟和岳父,有什么作用?

·拓展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

罗贯中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

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12.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韬晦.()(2)恩庇.()(3)冢.中()(4)匙箸.()

13.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关羽、张飞不在?

14. 曹操所讲征战道上缺水望梅林的故事,留下一个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说说其含。

15. “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6. 文中对曹操主要哦哦哦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7. 文中描写刘备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18. 曹操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去请刘备,当然不只为祝酒,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综合实践·

19.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a请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络等多种渠道,进一度了解诸葛亮的一生。

二○三顾茅庐

1. 三国演义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

2. 略。

3. 略。

4. 刘玄德三顾茅庐

5. 兴复汉室,建立功业。

6. 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7. 渲染天气的严寒,烘托出刘备求贤的决心大,心意诚。

8.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张飞:鲁莽、直爽。

9.(1)为两次未见孔明埋下伏笔。(2)表明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3)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10. 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11. 侧面烘托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

12.(1)(2)(3)(4)

13. 关羽、张飞不在,许褚、张辽引数十人,而刘备孤身一人,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

14. 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15. 第一处推动情节发展;第二处为刘备的掩饰失态作铺垫。

16. 表现了他阴险狡诈、得意洋洋、有雄心壮志的性格特点。

17.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表现了他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的特点。

18. 想试探刘备的虚实,看他是否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19. 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中紧扣“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诸葛亮”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采用自主探究、感悟然后交流的学习方式。带领孩子们在文本语言中穿行,让他们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下引导他们跟文本对话、跟老师对话,指导学生完整地走一个阅读教学过程,较好地实现学生、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并适时引用故事原文,拓宽阅读角度,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3.能用“来到……,只见……”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上课开始,老师想给大家讲一小段故事。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有着一定的兵力,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找找你认为刘备能请出诸葛亮的原因,找出一个关键词来。 2.板书:诚心诚意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 二、精读感悟,理解“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一)教学版块一(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1.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二、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屏幕出示要求: A.大声朗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B.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做上标记,想好理由。 2.课堂交流 交流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三顾茅庐优质教学实录

《三顾茅庐》优质教学实录课前谈话:由姓孙——孙悟空(本领)——四大名著(这是孙老师最典型的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手段之一,我刚听到这里时还在质疑,为什么每次都是这样的开头呢?是否显得过于拿捏?后面才是真正让我“茅塞顿开”,你看(实录中没有记录全,我是看了视频后知道的)孙老师问:孙悟空是什么里面的人物?孩子答道:西游记。又问:西游记使我们中国的什么呢?孩子答:四大名著之一。又问:我们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到这里,你不得不叹道:名师们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空空而谈。上次的“天游峰的扫路人" 孙悟空“扮演”的是不平凡的人,名人,他的目的在于引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人”,可见,这孙悟空真是给孙双金老师帮了不少忙啊!) T: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 S:我喜欢刘备,他待人谦虚 T:我喜欢诸葛亮,他神机妙算 S:我喜欢刘备,他胸怀大志…… T: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 下呢? (引出刘备,学生对于关羽、张飞、赵子龙等都是有一 定的了解的,喜欢他们的骁勇善战,英雄豪杰,而对于刘备恐怕是听闻甚少,我指不喜欢钻研历史的孩子,包括我们大

人。而孙老师非常聪明地用了一个问句“这些名将都是谁的部下?他们都在追随着谁呢?让学生想到的是:这个人真是不同反响啊! 看他下面说的这句话,“好好研究”这个词用在这里让学生感到的是:此人这是不简单啊! 这样不正是可以 用孙老师下面的这句话引出学习了吗?)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T: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S:(开始沉默还不够有勇气) T: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 气……(点评的及时性与个性,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S: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访。 T: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 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S: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T: (激励)这次说得很准确,看来没有你小小的错误哪来他大大的正确呢? (视频中,这段的教学并没有如此的顺利,学生出先短暂的冷场,也许是因为紧张要面对几百人,也许是因为当场拿到文本并没有很好的读,但孙老师的激励法也是别具风格的,那句话一出,明显孩子的底气有了,手也就举起来了,但回答了三个孩子才出现比较完整的理解,但孙老师在过程中的引导是最让我值得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11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3.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4.学会课本剧表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默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超凡脱俗。 2.通过“品——悟——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情节安排、人物刻画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并学会欣赏张飞、关羽等配角的优秀品质,多角度地了解人物性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掌握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难点:掌握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们听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中“三顾茅庐”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讲述这一故事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文中相关人物介绍。 (1)刘备 蜀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公元221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2)诸葛亮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 赵智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 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2、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出示片1: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出示片3 卧龙冈(gang gang) (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 (she she) (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 赵智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2、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出示片1: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出示片3 卧龙冈(gang gang)(man man)埋怨 只得(de dei)(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 she)(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之一 执教者:浙江省临海市晓村小学周仲撑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 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支吧!” “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 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发散:除了《三国演义》外,你还知道哪些名著? 2、总结。附板书:◆三顾茅庐(恳请)(辅佐) 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班级:四(3)班 姓名:罗欢

《三顾茅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上课讲义

《三顾茅庐》公开课 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及反思 赵智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 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2、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出示片1: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出示片3 卧龙冈(gang gang) (man man)埋怨 只得 (de dei) (shu shu)数九寒天 草舍 (she she) (yang 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合作交流,精读感悟 1.默读课文,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小学语文_8、三顾茅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8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描写隆中景色的部分。 2.学会本课“顾”、“茅”等生字,能运用抓关键字和结合课文内容的方法理解“三 顾茅庐”等词语。 3.学会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来概括课文 的主要内容。 4.学会运用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好悟出隆中景色的秀丽宜人,并从中 习得写景的方法,在平时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用简洁、概括性的语言来概括课 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运用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的方法读好悟出隆中景色的秀丽宜人,并从 中习得写景的方法,在平时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三顾茅庐》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的四大名著,引入课题,把本课的学习放置在古典小说的大背景之中,对学生进入文本及后续的课外阅读做好铺垫。 二、解题 强调课题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还是一个成语故事。所以首先要会读、会写、能理解词语意思。在这一环节中,读音不是难点,一点即过,在指导书写时,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强调易错笔画,师生共写。理解词语时,教给学生一个新的方法,那就是抓住关键字理解词

语的方法,与此同时融入无论何种词语理解的方法,都要结合语境来理解。出示课件,理解“三顾茅庐”,并运用解词方法理解课后的词语,进行实战练习。 此环节,既解了题,又学习积累了成语,符合词语学习的方法,至于运用,可以在课文完全学通透之后进行,从而给予学生一个学习成语的相对完整的过程。 三、检查预习 1.以指名读的方式,检查生字词是否会读,重点关注难读、易错字音,相机指导。 2.以抽读的形式,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关注读书时字音、断句、通顺、流畅度等 阅读指标。 意在通过这一环节扫清读书障碍,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便于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 四、理清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按照文本特点,以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抓手,在自由读书的基础上梳理出故事的基本情节。循着读书-思考-梳理-汇报-指导-练习-再汇报这样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着有效训练,从而展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全过程,有生成,有成长。 五、学习环境描写 一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隆中的景色之美,然后探寻写景文章的奥秘。具体策略为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按照读书-感悟-积累-写法-运用的训练思路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想让学生的素养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六、作业 1.用学到的解词方法理解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2.观察一处景物,用上“来到......只见......”写一段话。 这两个作业的设置重在学以致用,课上学习了方法,课下加以练习、巩固,便于迁移。同时,也完成了课后的两个练习。 七、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情节串连 环境衬托 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学会梳理故事类文章脉络的方法,了解小说中景色描写的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与教学反思

23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形象;领悟“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人物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初步感知文中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志存高远。 4.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

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 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23 三顾茅庐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顾茅庐》视频 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 “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目标导学二:梳理课文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因前两次拜谒不遇,关、张二人颇为恼怒,第三次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这是三顾茅庐中的第三顾。 第二部分讲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二人对话中已经策划出未来的三分天下局面。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本文篇幅不长,但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诸葛亮:(1)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2)仁心爱人。刘皇叔以天下苍生为念,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3)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1)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以苍生为念,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2)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帝王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3)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4)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

三顾茅庐教案与反思

三顾茅庐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 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8 三顾茅庐(3课时)

8三顾茅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的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一、导入: 1、读过或看过《三国演义》吗?相机简介当时群雄纷争的局面,喜欢谁?为什么?(相机学习生字:诸葛)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三顾茅庐》板书时学写“茅” 3、理解课题“顾”:①看、②照顾、③拜访。选择 (设计意图:从学习和理解“诸葛”、“三顾茅庐”等词语中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下文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铺垫,另一方面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下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打下基础。) 二、初读: 1、自由读一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一、以学生自我感悟为主,还给他们读书的权利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尤其是引用学生体会刘备邀请孔明时的诚心诚意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时,那么学生又是怎样在文本的评议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学生先读出找出句子读一读再写下自己的感受,继而引导学生读句,说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说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我只在其中起到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获得了自生读书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权利,学生感悟线条才能由粗转细,细化在语言文字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这样为生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教师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到了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架设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二、注重尊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说到底,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为学生扎实的语文素养鞠躬尽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说说。教学中我课始默写课题、课文主人公,再根据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训练简单有效,实用。在引导学生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时,我让学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台阶下等候的情形,并对学生分角色进行采访,采访刘备

当时的想法,采访诸葛亮耳闻目睹后的想法,采访旁观者的想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对话,对学生的说话进行了扎实而深入的训练,起到了感悟文章与提高语言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引进经典充实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此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教学时我们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们要由这一个范例,引入更多的经典,继而激发学生课外去阅读的兴趣。教学刘备责备张飞的话时,引入了《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加深学生体会刘备为诸葛亮居然责备生死兄弟张飞的这种诚心诚意;教学刘备下马步行时,引入了“文官落轿,武官下马”的礼仪让学生体会刘备的诚意;教学第4小节诸葛亮对刘备提出策略时,引入“隆中对”的典故,同时补充诸葛亮为刘备所打的胜战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结尾补充阅读《出师表》节选,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刘备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经典引入,既充实了课堂,丰厚了文本,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8.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8.三顾茅庐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资料,简单了解三国人物性格。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的什么人物? 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刘备字—— 张飞字——关羽字——李白字——

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上官、夏侯、司马、玄武……)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7.课件打开生字版指名认读、连词、释意。 三、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各自默读课文,明确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2.交流讨论。 四、播放课件欣赏:动画演示故事、配乐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深层读悟课文。 2.认真完成写字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宗老师讲的《三顾茅庐》,他留给我的印象较为深刻。整堂课上,作为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教师,表现的是轻声细语,波澜不惊,学生反而专心致志,激情澎湃。尤其让我佩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课上同桌的两人小组配合的太默契了。第一位小组成员那入情入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读张飞的“嚷”,刘备“生气的说”;第二位小组成员那细致入微的感悟,生动形象的解读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听课教师,让我们对隆中美景心驰神往。仿佛进入了水流潺潺的卧龙山岗。宗老师的语文课可谓是潇洒的引导,自如的收放,带给我们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学生无论是分角色朗读还是自由表达,都是发自肺腑。今天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使我有了对数学课堂的一些想法: 一、精读感悟在我们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在对知识点的感悟上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同学看题目的时候都是走马观花,更别提去认真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是生活中的数学。而同学们把数学学得太死了,老师有时图省事不想让同学们感悟探究就把结论给提示出来了。导致学生学不到数学方法和数学的真正意义。总之就是缺少了感悟的过程与方法。以后的做法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自学、交流、展示、点评、拓展、延伸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师对题型的引导和把握上充分留出让学生感悟的时间,不能越殂代庖。让主体和主导作用落到实处。 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与表扬对学生的激发作用。数学的严谨性有时会限制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发挥,以致课堂略显呆板。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思维的结果评判用语准确而生动。比如学生说课桌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就是

《三顾茅庐》课堂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 由姓孙——孙悟空(本领)——四大名著 t: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 s:我喜欢刘备,他待人谦虚 t:我喜欢诸葛亮,他神机妙算 s:我喜欢刘备,他胸怀大志…… t: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t: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s:(开始沉默还不够有勇气) t: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s: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访。 t: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s: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t:(激励)这次说得很准确,看来没有你小小的错误哪来他大大的正确呢?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t:“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s:上官 s:夏侯、司马、玄武…… t: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杳杳字典。 t: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 s: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t: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三个人的问题去读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 s:(读书) t:如果生字你读一遍读不准可读二、三遍。 t:(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请同学读第一节 愿意读的请举起你们的手,举手的都是勇敢的、自信的,将来你们也一定是成功的,孙老师就喜欢举手的同学。 s:(读第一节) t: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s:读第二节

小学:《三顾茅庐》教学反思(教案文本)

小学标准教材 小学:《三顾茅庐》教学反思(教 案文本) Determine reasonable teaching goal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三顾茅庐》教学反思(教案文本) 篇一:《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

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3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敬安镇唐楼小学张旭刚 《三顾茅庐》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教学时,我抓住刘备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以及景物描写的方法。反思我的课堂,有几点觉得较成功: 1、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画出有关刘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句子。说明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通过让学生理解刘备拜访孔明时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刘备的诚意。 2、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对话,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在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比喻句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悟比喻句的精妙,并用“来到LL只见LL”写一处景物,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课后,我发现有很多的不足: 1、对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有出入时,不能顺势而导。这不仅仅是缺少教育机智,而是没有把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表现。

2、耗时太多,整个教学前松后紧,因而设计的几个环节还有些没能完成。 3、没有放手让学生来演一演:整堂课中,我只叫学生读描写刘备恭恭敬敬等候诸葛亮的动作的词语和句子。如果在刘备遇见诸葛亮时说的那一番对话可以让孩子们来模仿、表演,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气氛也会更热烈。 4、朗读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时,我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引导他们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这是我这堂的又一个失误,忽视了理解后的再读课文来继续加深理解巩固。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重视并引导好理解后的读。 今后,我要在这几方面加以改进,因为我知道,只要在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实践,就一定能在教学中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