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附件2

《食品生物化学》

课程标准

开课系部:粮油食品工程系

适用专业:食品生物技术

课程编号:0912103、0914120

课程负责人:吕伟

编制日期:2015年7月22日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性质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通用课程,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验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课。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前导课程化学基础与分析技术、化学检验技能实训课程的基础上,在具有了一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生物化学检测的基本技能,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这为后续课程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食品中生物化学成分检测的基本技能,促进课程的学习效果。

(三)课程设计理念

1.校企合作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岗位需求定内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展教学工作。

2.依据企业生产设定主要实践项目,结合高职专业学生认知特点、能力特点、行为特点,教学与时俱进。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实践学习,由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实地指导,拓宽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了以社会为课堂,教学创新与岗位需求对接的目的,使学生成为食品企业需求的具有食品生物化学性质和功能的分析与检验能力的人才。

3.重实践,“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实践技能训练课时建议为总课时60学时的一半以上,即30课时以上;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食品生物化学技能实训30学时,本实训包含了日常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及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作用,食品中嫌忌成分的预防,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检测;在第六学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半年,综合提高学生素养。

4.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考核,其中又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要内容。考核主要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与平时表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较大比重,尤其强调实践能力占较大比重;课程考核与食品检验工(高级)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成绩优异的同学按等级考核加分或者申请期末免试。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结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的检测能力,主要成分性质、功能验证能力,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判断能力,对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作用总体阐述与选择的能力,对食品中嫌忌成分的预防能力;具有强

烈的食品安全感和工作责任感;通过分组实践与任务分段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具备扎实的职业发展基础和基本职业素质,成为从事食品生物技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求的食品化学检验人才。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具有食品成分组成、结构、性质、营养和安全的基础知识;

具有食品组分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掌握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能叙述控制这些变化的方法;

能熟练列举食品加工中酶的应用与性质;

能熟练描述食品中营养成分的代谢;

会列举食品添加剂对食用品质的影响;

会解释食物中嫌忌成分与食品加工中产生的毒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会利用食品生化技术对食品中糖、蛋白质、脂肪进行定性测定;

会利用食品生化技术对酶的性质进行测定;

会利用油脂的氧化、过氧化值及酸价进行测定;

能够熟练进行还原性糖定量测定;

能够熟悉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能够熟练进行蛋白质的性质的验证;

3.素质目标

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树立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

增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程学习,为学生考取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学习本课程与食品检验工岗位食品生物化学检验技能要求密切相关,依据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食品检验工、ISO9001等标准

共同选定主要教学项目任务,为学生从事食品生产、研发等工作奠定一定的检验基础和安全保障。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集中实践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实训(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四、实施要求

(一)教材选取与开发

1.教材选取与开发充分体现实践项目任务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要求。

2.为了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教材应根据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而设计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

3.教材应与时俱进,定期进行整理,使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任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教学中尽量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内容学习与实际操作中形成扎实的基本功,稳固发展;模块化教学内容,任务重点、难点细化与简化,分组竞赛与协作,使学生在比学赶帮超的气氛下积极认真学习。

2.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式教学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采取任务式教学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教学手段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中,既有验证性的实验,训练学生掌握食品生物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又在课程中开设了食品生物化学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4.考核与评价

考核建议:改革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考核标准与学习任务、课程目标一致,权重设计合理

考核注重技能考核,积累性过程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

考核评价方式:考试试卷为理论考核占20%-40%,技能考核占60%-80%;技能与积累考核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实训成绩。

教学过程评价:

采用学生评价、督导评价、企业评价和教师互评相结合,主要通过日常课堂纪录、完成作业情况、实训情况等作为评定内容。

教学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过程与实践的统一。鼓励学生考取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并可用证书为考核成绩按等级加分;评价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加分鼓励。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

1.开发并应用现代教学资源,例如: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仿真软件,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充分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3.开发和利用实训、实习基地。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基地进行学生食品生物化学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毕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

五、课程标准论证意见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 2014年5月22日印发

(完整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生物化学-试题2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蛋白质的性质之一: A .处于等电状态时溶解度最小 B .加入少量中性盐溶解度增加 C .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 D .有紫外吸收特性 2 ?双链DNA的Tm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 A .A+G B .C+T C .A+T D .G+C E .A+C 3 ?竞争性可逆抑制剂抑制程度与下列那种因素无关: A ?作用时间 B ?抑制剂浓度 C ?底物浓度 D ?酶与抑制剂的亲和力的大小 E ?酶与底物的亲和力的大小 4 ?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以哪种形式贮存: A ? ADP 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 ? ATP D ?磷酸肌酸 5 ?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A ? CO2+H2O+ATP B ?乳酸 C ?丙酮酸 D ?乙酰CoA 6 ?下列哪些辅因子参与脂肪酸的B氧化: A ? ACP B ? FMN C ?生物素 D ? NAD+ 7 ?组氨酸经过下列哪种作用生成组胺的: A ?还原作用 B ?羟化作用 C ?转氨基作用 D ?脱羧基作用 8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DNA复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半保留式复制 B ?有多个复制叉 C ?有几种不同的DNA聚合酶 D ?复制前组蛋白从双链DNA脱岀 E ?真核DNA聚合酶不表现核酸酶活性 9. 色氨酸操纵子调节基因产物是: A ?活性阻遏蛋白 B ?失活阻遏蛋白 C ? CAMP受体蛋白 D ?无基因产物 10 .关于密码子的下列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二、填空题 1 .蛋白质多肽链中的肽键是通过一个氨基酸的 的。 2 .一般的食物在冻结后解冻往往 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原因是 3 .常见的食品单糖中吸湿性最强的是 ____________ 。 4 .花青素多以 ____________ 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中,其基本结构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5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味觉可分为 _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6 .请写出食品常用的 3 种防腐剂: ___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__ 。 三、判断 ( )1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但并不都具有四级结构。 ()2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均为 DNA 与组蛋白的复合体。 ( )3 .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4 ?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等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可随时转化为 ATP 供机体利 用。 ()5 ? ATP 是果糖磷酸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6 ?脂肪酸从头合成中, 将糖代谢生成的乙酰 CoA 从线粒体内转移到胞液中的化合物是苹 果酸。 ( )7 .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8 ?逆转录酶催化 RNA 旨导的DNA 合成不需要 RNA 引物。 ( )9 .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作用都是负调控。 ( )10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都是由 AGCU 4种碱基构成的。 四、名词解释 1 .分子杂交(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 2 .酶的比活力( 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 A .每个密码子由三个碱基组成 .每一密码子代表一种氨基酸 C .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密码子 D .有些密码子不代表任何氨基酸 _____ 基和另一氨基酸的 ______ 基连接而形成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食品添加剂教学大纲

《食品添加剂》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添加剂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执笔人:彭芳刚 一、课程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 学分:1.5学分 二、课程概述 《食品添加剂》是一门介绍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性质、性能、毒性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的学科,与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毒理学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课程分六篇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介绍食品。第一篇绪论部分参考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安全及科学管理等基础知识。第二篇至第六篇根据我国GB2760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照功能特性分为食品保存剂、食品色泽调节剂、食品风味调节剂、食品质构改良剂、其他食品添加剂分篇介绍,重点介绍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同时熟悉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性质、性能、毒性、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为培养食品研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科技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教学内容: 1、食品添加剂概述 2、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3、食品添加剂法律法规 教学要求: 1、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作用 2、理解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分析 3、了解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篇食品保存剂 第一章食品防腐剂 教学内容: 1、食品防腐剂概述 2、食品防腐剂各论 3、防腐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掌握防腐剂的作用机理 2、熟悉常用防腐剂的作用机理、抑菌范围、适宜pH、安全性等。 3、掌握防腐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食品抗氧化剂 教学内容: 1、脂类自动氧化机理 2、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2、抗氧化剂各论 3、抗氧化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 1、了解脂类自动氧化机理 2、掌握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3、熟悉常用防腐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应用范围。 4、掌握防腐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篇食品色泽调节剂 第一章着色剂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课程编号09054206: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适用于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总学时:48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系课程负责人:呼凤兰 执笔人:呼凤兰审核人:高平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其营养质量的变化,理解食品各营养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生化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几大类生命物质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酶的组成、分类、酶作用机理、酶活力测定和酶促反应动力学;掌握糖类分解代谢,脂肪酸费解和合成代谢,DNA和R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生物体内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掌握生物氧化中氧化磷酸化过程和ATP产生机理;掌握层析、电泳、酶动力学实验、核酸等生物物质分离、蛋白质性质实验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巧。 三、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意义;如何学习食品生物化学;新陈代谢概论 目标及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及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未来任务; 2、掌握食品的概念,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生物化学的概念及食品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二章食品物料重要成分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题目——加工食品营养价值 授课老师:李正文 学生姓名:周妮江 学号:1111100105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计算类科学 班级:111 摘要 食品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而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更是营养学及工艺学的有机结合。现在,本文主要讨论常见的两种加工方法:加热、冷冻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绪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人类的健康,智能和寿命推向更高的科学水平。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但要求食品味道好,更关心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完全,加工和贮藏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加工过程中如何防止产生副反应和有害物质等等。而食品的工业化加工和家庭烹调都会使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些加工方法可能是有害的,而另外一些食品原料的改制加工则可以提高食品的消化率和生物价值。各种营养素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很可能随加工方式和食品种类而异。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中,如何保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保持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或者在必要时添加一定的营养素,使食品能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以满足人体合理的要求。要根据人体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营养需求,重点发展“营养,保健,益智,延衰”的各种加工食品,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需求。 关键字词:食品加工,营养素,营养价值,损失 1.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加热是延长食品贮藏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贮藏期的延长,使那些只能在较短的收获季节才大量上市的食品能够常年供应。但是加热对营养成分也有坏的影响,因为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而且确实会发生热降解。加热使消费者可以延长和增加对食品的利用,但加热过的营养成分可能比新鲜的会低一些。我们说明加热对营养素影响最普遍的方法是以加工后的营养成分占原含量的百分率来表示,这显然是最简单的办法。加热有正面的效果,却也有反面的效果。加热的合乎理想的效果可以概括如下: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功能因子

食品生物化学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教师 20 年月日 …………大学教务处制

生物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由生物技术催生的军用食品新材料和新技术,主要包括功能食品基础原料、新型抑菌防腐材料、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及军用食品快速安全检测技术等。生物技术可有效改善食品品质和营养结构,促进军用食品由营养型向功能型转变。军用食品的未来将在生物技术的集成与耦合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军用食品;功能基础原料;集成与耦合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 technology of DNA)的诞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生物技术应势而生。生物技术集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有助于解决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能源和国防等领域的资源紧缺难题,因此被列入当今世界七大高新技术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 生物技术最初源于传统的食品发酵,并首先在食品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改良面包酵母菌种,就是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工业的第一个例子。基本原理是:将具有较高活性的酶基因转移至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 cvisiae),进而使生产菌中麦芽糖透性酶(mal to s epermease)及麦芽糖酶(maltase)的含量与活性高于普通面包酵母,使面团在发酵时产生大量的CO2,形成膨发性能良好的面团,从而提高面包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又如制造干酪的凝乳酶,过去的凝乳酶是从小牛胃中提取的,为了满足世界干酪的生产需求,每年全世界大约需要宰杀5000万头小牛。基因工程技术诞生后,通过把小牛胃中的凝乳酶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E.coli)或酵母中,即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凝乳酶,最后经过基因扩增,保证了干酪生产对凝乳酶的需求[1]。此外,酶法转化或酶工程的应用,也能有效改造传统的食品工业。因此,采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改良食品工业中原料和材料的品种,提高和改善食品工业酶的稳定性,而且还可解决食品资源紧缺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未来战争作战半径增大、节奏加快,作战人员智能、体能消耗突出,这对军用食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通过军用功能食品可快速调节士兵体能,全面提高

(完整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生物化学-试题5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五 一、填空题 1.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是从开始,首先合成出具有嘧啶环结构的化合物是。 2. α-淀粉酶和 -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彻底水解。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在二级结构中,蛋白质的主要折叠方式是,和。 4. 酶活性中心内的必须基团是和。 5. 一般把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通常以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化学反应的 来表示。 6. 一碳单位的载体主要是,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酰基的载体为。 7. 人体对氨基酸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器官,在此氮的主要代谢产物是。 8.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是将氨基酸按链上的密码所决定的氨基酸顺序转移入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9. 人血液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肝脏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肌肉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 10. 转氨酶都以为辅基,它与酶蛋白以牢固的形式结合。 11. 葡萄糖在体内主要的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12. 尿素生成的过程称为,主要在肝细胞的和中进行。 13. 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和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14. 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的主要能量贮存形式,由与3分子脂化而成的。 15. 脂肪酸分解过程中,长键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需由携带,限速酶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乙酰CoA出线粒体需与结合成。 16. 动物的代谢调节可以在、和等3个水平上进行。 二、选择题 1. 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是必需氨基酸:() A.天冬氨酸 B.丙氨酸 C.甘氨酸 D.蛋氨酸 2. 下列糖中,除()外都具有还原性。 A. 麦芽糖 B. 蔗糖 C. 阿拉伯糖 D. 木糖 3. 人类和灵长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 A.尿酸 B.尿囊素 C.尿囊酸 D.尿素 4. 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的氨基酸有20种。 B.构成蛋白质结构单元的氨基酸均为L-a-氨基酸。C.桑格(Sanger)反应中所使用的试剂是异硫氰酸苯酯。 D.天然的氨基酸均具有旋光性。 5.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活化的专一性取决于:() A. 密码子 B. mRNA C. 核糖体 D. 氨酰-tRNA合成酶 6、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 A. c1→b→c→aa3→O2 B. c→c1→b→aa3→O2 C. c1→c→b→aa3→O2 D. b→c1→c→aa3→O2 7. 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通常以哪种化合物的形式暂存和运输:() A.尿素 B.氨甲酰磷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8. 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后通路是()。 A. 糖的有氧氧化 B. 氧化磷酸化 C. 三羧酸循环 D. β-氧化 9. 在脂肪酸的合成中,每次碳链的延长都需要()直接参加。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专插本食品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章糖类物质 第一节单糖 开链结构[差向异构体、镜像对映体(D、L型)]、环状结构(α和β型、吡喃糖、呋喃糖、Haworth式)、单糖的物理性质(溶解度、甜度、旋光性和变旋性)、单糖的化学性质(单糖的氧化、单糖的还原、糖苷键的生成、脱水作用、与氨基反应) 第二节寡糖 双糖的构成、还原性和非还原性、还原糖、非还原糖、蔗糖理化性质、转化糖、麦芽糖的分子结构、麦芽糖的空间构型、麦芽糖的理化性质、乳糖的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乳糖不耐症 第三节多糖 多糖、同多糖、杂多糖的概念、淀粉分子的结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糊化和老化、糊精的呈色反应、糖原和纤维素的结构 第三章脂类物质 第一节脂类 简单脂、甘油脂类[结构、脂肪酸常用简写法、脂肪酸共同特点、甘油的理化特性和应用、甘油三酰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水解和皂化、氢化和卤化、氧化、酸败、乙酰化)] 第二节生物膜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脂质、膜蛋白、糖类)、膜脂和膜蛋白在脂双层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生物膜的流动性、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物质的穿膜运送(被动运送、主动运送、基团运送)、物质的膜泡运送(外排作用、内吞作用)。

第四章蛋白质 第一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分类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含氮量、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组成分类(简单蛋白、结合蛋白)、根据蛋白质来源分类(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和单细胞蛋白)、分子形状(球蛋白、纤维蛋白) 第二节氨基酸与肽 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极性不带电荷、酸性、碱性)、氨基酸的物理性质(色泽、溶解度、熔点、味道、紫外吸收特性)、氨基酸的化学性质(等电点、与甲醛反应、与亚硝酸反应、茚三酮反应、桑格反应、艾德曼反应)、肽的结构与命名、多肽的性质(水解、颜色反应) 第三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自由肽段)、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量、渗透压、透析、胶体性质、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蛋白质的电泳、蛋白质的沉淀(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盐沉淀、酸类沉淀、热凝固沉淀) 第五节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蛋白质的水化性、持水性,面团面筋、蛋白质的膨润、蛋白质的乳化性质、蛋白质的发泡性、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结合 第五章核酸 第一节核苷酸 核苷酸的组成(戊糖、碱基和磷酸)、嘌呤碱、嘧啶碱、核苷酸的碱基构型与紫外吸收

2020年自考《食品生物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食品生物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 )1. 精氨酸的Pk1=2.17、Pk2=9.04(a-NH2)、Pk3=12.48(胍基),PI 为: A.(2.17+9.04)/2 B.(2.17+12.48)/2 C.(9.04+12.48)/2 D.(2.17+9.04+12.48)/3 ( )2.提取有活性的酶可采用: A.热沉淀法 B.生物碱沉淀法 C.盐析法 D.酸水解法 ( )3. 常见天然氨基酸的化学结构为: A.L-α-氨基酸 B.D-α-氨基酸 C.L-β-氨基酸 D.D-β-氨基酸 ( )4. 下列氨基酸中,具有紫外吸收能力的是: A.谷氨酸 B.赖氨酸 C.酪氨酸 D.缬氨酸 ( )5. 下列哪种结构不是常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 A.α-螺旋 B.α-折叠 C.α-转角 D.无规线团 ( )6.关于酶原激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共价调节 B.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 C.酶原激活的实质是活性中心形成和暴露的过程 D.酶原激活的过程是酶蛋白完全被水解的过程 ( )7.不可逆抑制剂作用于含巯基的酶后,使用二巯基丙醇: A.可去除抑制剂恢复酶活性 B.可去除抑制剂但不可恢复酶活性

C.酶活性不能恢复 D.抑制剂不可除去但可恢复酶活性 ( )8.参与NAD组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PP B.泛酸 C.叶酸 D.硫胺素 ( )9.下列关于体内物质代谢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各种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B.体内各种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变维持着动态平衡 C.物质的代谢速度和方向决定于生理状态的需要 D.进入人体的能源物质超过需要,即被氧化分解 ( )10.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 )电化学势的产生。 A.H+ B.K+ C.HCO3- D.OH- ( )11.( )是糖原合成的最初引物。 A.UDPG B.小分子糖原 C.中等分子糖原 D.一个37Kd的蛋白质 ( )12.关于糖酵解途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体内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 B.全过程在胞液中进行 C.是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 D.无氧条件下葡萄糖氧化过程 ( )13. 有关转录的错误叙述是: A.RNA链按3′→5′方向延伸 B.只有一条DNA链可作为模板 C.以NTP为底物 D.遵从碱基互补原则 ( )14. 人体嘌呤降解的产物之一是( ),该物质在血液中浓度过高可导致人类产生痛风病。

811食品生物化学,哈工大大纲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食品生物化学考试科目代码:[811]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实用技术,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二、考试内容 1)氨基酸、肽、蛋白质 a)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分类、酸碱特性、特征化学反应;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及应用:谷光苷肽、催产素、胰岛素 b)肽平面:结构形成及特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胶原蛋白、三级结构的结构特点、作用力;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分子伴侣作用特点、疯牛病 c)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功能;BPG效应、波尔效应、镰刀形细胞贫血病 d)透析、盐析、沉淀、柱层析、电泳、氨基酸序列分析:末端分析、edman 降解 2)酶 a)酶的分类,比活、活化能、活性部位 b)酶的催化机制、米氏方程、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作用、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c)别构酶判断方法、概念、生理功能 3)糖、脂和生物膜 a)寡糖、同多糖、杂多糖:实例结构及应用 b)生物膜组成成分特点及结构特点 c)膜的流动性、跨模转运 4)核酸、蛋白质合成及核酸研究技术 a)核酸:基本结构、变性、复性、杂交 b)DNA:结构、碱基组成、修复以及复制的模式、方式、过程 c)RNA:类型、转录的过程和调控、转录抑制剂的种类,初始转录RNA的加工 5)代谢 a)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代谢调控、代谢途径的区室化、酰基转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b)糖酵解:10步反应、调控;巴斯德效应、丙酮酸的代谢命运;柠檬酸循环:

8步反应,产生的能量、调控;糖原的降解与合成,糖异生、戊糖磷酸途径 c)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脂肪酸氧化以及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胆固醇的合成;氨基酸代谢:转氨、脱氨作用,尿素循环 三、试卷结构 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b) 题型结构:概念题(30分)、判断题(2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20 分)、计算题(20分) 四、参考书目 王希成编著. 生物化学.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及酶的性质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定量测定、酶活力测定和制备实验,对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新产品开发及科学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技术训练。 3、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侧重于研究食品原料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成分在有生命的原料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食品原料生产的品种改造及其变化规律。4、教学方式 以实验操作为主,配合原理教授、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论文、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 5、考核内容及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课堂提问及实验结果20%。 2.实验成绩:实验报告10%,自行设计实验10-20%

3.试卷成绩:考试(包括理论或实验操作)40-60% 4.综合考核成绩:以上成绩综合 6、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总学时数。 本课程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总计36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时数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课程)

(1)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常见生物化学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独立的实验能力。 (2)结合食品工程专业教学需要,掌握常见的涉及食品科学方面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 (3)了解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实验原理。 (4)学会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正确排除设备故障,合理处理数据,准确描绘仪器设备装置简图,撰写实验报告,查阅生物化学常数手册以及进行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初步能力。 2、教学内容(分章节描述) 1.水分及水分活度的测定 掌握水分及水分活度测定的常用方法,掌握康氏法测定水分活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糖的分离与显色鉴别 具体内容: (1)用层析法分离葡萄糖、木糖、果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单糖; (2)用邻苯二甲酸与苯胺显色液对各种单糖进行显色鉴别。 要求:掌握单糖的层析分离和显色鉴别方法。 3.糖的还原性检验 具体内容:用斐林试剂、班乃德试剂对单糖(葡萄糖)、双糖(蔗糖)和多糖(淀粉)进行还原性检验。 要求:掌握鉴定还糖的方法和原理。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教学教材

功能性食品教学大纲

《功能性食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Food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方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功能性食品被誉为“21 世纪的食品”,它是当今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涉及到化学、生化、医学、药学、食品工程等众多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和发展,将前面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利用我国食品资源、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和开发出保障人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成为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管理、生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系统地学习和理解与功能性食品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2、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因子或成分的生理功能; 3、了解各类功能性食品资源的特点; 4、了解或掌握各类功能性食品的作用机制; 5、理解和掌握功能性食品的设计原则; 6、了解我国各类功能性食品的评价方法; 7、为学生从事有关功能性食品的生产、科学研究和产品创新打下基础。 三、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功能性食品学,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相互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功能性食品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内容,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应用及市场状况。 (二)教学内容: 1.掌握功能性食品的概念或定义; 2.了解功能性食品的演替过程; 3.了解功能性食品基本特征及分类; 4.了解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于食品生物化学十套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每克测出氮相当于()克蛋白质含量。 A.0.638 B.6.38 C.63.8 D.638.0 ()2.GSH分子的作用是()。 A.生物还原 B.活性激素 C.营养贮藏 D.构成维生素 ()3.蛋白变性后()。 A.溶解度降低 B.不易降解 C.一级结构破坏 D.二级结构丧失 ()4.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A.变性 B.变构 C.沉淀 D.水解 ()5.()实验是最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A.大肠杆菌基因重组 B.肺炎链球菌转化 C.多物种碱基组成分析 D.豌豆杂交 ()6.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表明溶液中()含量高。 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 ()7.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8.据米氏方程,v达50%Vmax时的底物浓度应为()Km。 A.0.5 B.1.0 C.2.0 D.5.0 ()9.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 A.Vmax下降, Km下降 B.Vmax下降, Km增加 C.Vmax不变, Km增加 D.Vmax不变, Km下降 ()10.维生素()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A.A B.B C.D D.E ()11.糖代谢中,常见的底物分子氧化方式是()氧化。

A.加氧 B.脱羧 C.脱氢 D.裂解 ()12.每分子NADH+H+经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分子ATP。 A.1 B.2 C.3 D.4 ()13.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电化学势的产生。 A.H+ B.K+ C.HCO3- D.OH- ()14.()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ATP B.ADP C.AMP D.Pi ()15.动物体内,()很难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 A.氨基酸 B.核苷酸 C.有机酸 D.脂肪酸 ()16.核糖可来源于()。 A.EMP B.TCAc C.HMP D.乙醛酸循环 ()17.脂肪酸β–氧化主要产物是()。 A.CO2 B.乳酸 C.丙酮酸 D.乙酰辅酶A ()18.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脂类为()。 A.甘油三酯 B.甘油二酯 C.糖脂 D.磷脂 ()19.人体嘌呤降解的终产物是()。 A.尿素 B.尿酸 C.尿囊素 D.尿囊酸 ()20.基因上游,可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特异结合的DNA片段称()。 A.起点 B.启动子 C.外显子 D.内含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 )1.以下各氨基酸中,属于人体必须氨基酸的是( )。 A.Phe B.Lys C.Trp D.Thr ( )2.出现在球蛋白表面频率较低的氨基酸是( )。 A.Ala B.Leu C.Pro D.Arg ( )3.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有( )。 A.高温 B.生物碱试剂 C.稀盐溶液 D.金属离子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题(2013)

选择题 1、糖原合成时,提供能量的是(c ) A ATP B GTP C UTP D CTP 2、Krebs 除了提出三羧酸循环外,还提出了(c) A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 嘌呤核苷酸循环 C 鸟氨酸循环 D 蛋氨酸循环 3、以下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几个反应,其中(d)是可逆的反应。 A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B 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C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4、生物体内ATP最主要的来源是(d ) A 糖酵解 B 三羧酸循环 C 磷酸戊糖途径 D 氧化磷酸化作用 5、乳酸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属于(c ) A 糖酵解 B 糖原合成 C 糖异生 D 糖的有氧氧化 6、一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可产生(a )分子ATP A 30/32 B 2/3 C 24/26 D 12/15 7、在厌氧条件下,(c )会在哺乳动物肌肉中积累 A 丙酮酸B乙醇 C 乳酸 D 二氧化碳 8、糖酵解在细胞的(b )内进行。 A 线粒体 B 胞液 C 内质网膜上 D 细胞核 9、1mol 丙酮酸在线粒体中完全氧化可生成(12.5 )mol ATP。 A 4 B 12 C 14 D 15 10、糖酵解中,(d )催化的反应不是限速反应。 A 丙酮酸激酶 B 磷酸果糖激酶 C 己糖激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 11、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b) A 提供NADH+ H+ B 提供NADPH++H+ C 提供6—磷酸葡萄糖 D 提供糖异生的原料 12、糖异生过程经过(d )途径。 A 乳酸途径 B 三羧酸途径 C 蛋氨酸途径 D 丙酮酸羧化支路 13、关于三羧酸循环,(a)描述是错误的。 A 过程可逆 B 三大物质最终氧化途径 C 在线粒体中进行 D 三大物质互换途径 14、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a ) A 二氧化碳、水和ATP B 乳酸 C 乳酸脱氢酶 D 乙酰辅酶A 15、三羧酸循环中汗(a)步不可逆反应,(a )步底物磷酸化。 A 3,1 B 2,2 C 3,2 D 2,1 16、三羧酸循环中,伴有底物磷酸化的是(b ) A 柠檬酸—酮戊二酸B酮戊二酸—琥珀酸 C 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 17、下面酶不在细胞质中的是(无) A 异柠檬酸脱氢酶 B 苹果酸脱氢酶 C 丙酮酸脱氢酶系 D 柠檬酸合成酶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新整合

1.名词解释、选择及填空: 食品生物化学: 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科学。糖类(carbohydrates)物质: 是含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化合物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构象: 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常见二糖及连接键: 蔗糖(α-葡萄糖—(1,2)-β果糖苷键);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苷键);乳糖(葡萄糖-β—1,4半乳糖苷键);纤维二糖(β-葡萄糖-(1,4)-β—葡萄糖苷键) 脂类: 是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主要由碳氢结构成分构成的一大类生物分子。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占95%左右)和一些类脂质(如磷脂、甾醇、固醇、糖脂等) 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象U型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两侧,看起来象线形 皂化作用与皂化值: 皂化作用:当将酰基甘油与酸或碱共煮或脂酶作用时,都可发生水解,当用碱水解时称为皂化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甘油三酯所需KOH的mg数为皂化值。 酸败及酸值: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卤化作用及碘值: 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脂肪酸,这一作用称为卤化作用。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 乙酰化与乙酰化值: 油脂中含羟基的脂肪酸可与醋酸酐或其它酰化剂作用形成相应的酯,称为乙酰化。 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的mg数即为乙酰化值。 核酸: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 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C—N”糖苷键相连接。X-射线分析证明,核苷中碱基近似地垂直于糖的平面。 DNA与RNA组成异同:

(完整版)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食品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技术 学时:共72学时,理论课程46学时,实验课26个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教材和参考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艺学》 一、课程学时分配 理论课课时分配

实验课课时分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了各类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加工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专业课,通过对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技能练习,使学生在获得广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常见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的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本课程共计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6学时,实验26时。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 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基本技术和加工原理,在参教学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生产,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资源利用、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食品生产与开发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分析、果蔬贮藏与加工工艺、畜产品加工工艺、发酵食品工艺、焙烤制品工艺、饮料工艺、实习训练,等 就业面向:食品加工领域的生产与管理工作。

四、主要教学章节 绪论 一、食品加工概述 二、食品加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项目一果蔬食品加工技术任务一罐制品加工技术 一、罐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罐藏容器 三、果蔬罐头加工技术 四、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 专项实训一糖水桃罐头的制作 任务二干制品加工技术 一、干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干制方法与设备 三、干制技术 四、干制品的包装与贮藏 专项实训二干制胡萝卜粒的制作 任务三糖制品加工技术 一、糖制品加工基本原理 二、糖制品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