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的辞赋作品今留存七篇,包括《东平赋》、《亢父赋》、《清思赋》、《鸠赋》、《猕猴赋》、《首阳山赋》及《大人先生传》,涵盖传统的都邑、鸟兽、地理、神女及赋体传记等题材。他的辞赋创作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同时,因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际的不同,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赋史中意义重大的

一个部分。

首先,阮籍辞赋在题材上有新的拓展:其咏物赋摆脱单纯体物,开拓了咏物讽刺小赋这一题材;都邑赋的描写对象更加世俗化,一改汉大赋京都赋的铺排,描写细致并借以批判现实;地理赋融入了强烈的抒情;思玄赋融合了神女赋与神游题

材的特点,意在对老庄清虚之境的探求,让辞赋的题材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此外,其辞赋中所体现的超越意识前代未有。

一方面,其中充分体现出阮籍从早期的儒家思想向后期老庄玄学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其辞赋批判社会的风土环境及世人可悲的生存状态,也体现了对世俗

流风的超越。

更为重要的是,为摆脱现实的束缚,阮籍在辞赋中超越现实人生,将精神寄托于虚幻的至人之境中。其次,阮籍辞赋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结构严谨,句法灵活而多变,文辞艳丽但不失清逸,又多用象征比兴、想象夸张以及丰富的典故,使得辞赋呈现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时代背景、作者人格及辞赋的艺术特征也决定了阮籍辞赋风格的深隐婉转,难以情测。

最后,阮籍辞赋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一是多用骚体这一抒情体制将辞赋作为抒情的载体,并超越了个体悲伤的情绪,而将整个人类的生存悲

哀纳入其中,增加了辞赋内涵的厚重。

二是成为讽刺小赋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将传统的文学批判精神纳入辞赋这一文体中,且批判讽刺方式多样,具有独特的价值。三是融合神女论述与神游论述两大文学传统模式,并将两者作为其探索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的叙述工具,更具思想深度,超越了以往的单一叙述模式。

总之,阮籍辞赋虽留存篇目不多,但其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均对前代及当时的辞赋作品有所超越,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熠熠夺目的一页。

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

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 李梦阳是明代中叶的重要作家,以他为首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倡言兴复古学,并以此对抗靡弱的台阁体与重性理的性气诗,天下响应,有明一代文体为之丕变。此后,虽然李攀龙、王世贞等代兴,公安派、竟陵派等特起,但李梦阳一直稳为文坛霸主,而且,对他的学习和争论还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迨至今日,李梦阳的文学理论问题已被讨论得相当深、广,其“复古”旗帜下追求“真情”和“真人”的美学内涵已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对于其实际创作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得多,至今尚无一本研究其诗歌、辞赋或者散文创作的专著面市。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探讨李梦阳辞赋和散文(尤其是碑志 文和序记文)创作的实际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他相关的文 学理论,如“唐无赋”、“文必秦汉”等的真正内涵。全文分三章。 第一章为李梦阳辞赋研究,着重在全面和细致地分析李梦阳全部赋作的基础上,描画出其赋作的整体面貌,并探讨其赋作与其文学理论的契合程度。第一节主要介绍李梦阳辞赋的创作概况。 首先把李梦阳的赋作分成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四大类,并把六篇赋体杂文也分列其中;接着对李梦阳各赋的创作时间和题材进行了尽可能的考察,指出李梦阳的辞赋创作在同侪之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也相当广泛;其辞赋创作贯穿了一生,从刚入仕为官的弘治十一年(1498)一直到逝世时的嘉靖八年(1528),且主要集中在正德三年到九年,而这正是李梦阳仕宦生涯的最后一段 岁月。第二节主要是按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的先后顺序来分类考察李梦阳赋作内容上的继承与趋新,从而指出其赋作学习汉赋处相对较少,他更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的辞赋 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赋、敷、铺可通假。《诗经》中的 “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 人,拓宇于楚辞也。”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 源,是诗歌的衍变。“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 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 的影响很大。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 欢迎的形式。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 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它不入乐,可以朗诵。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 ”,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汉书·艺文志》著录汉

江淹辞赋研究

江淹辞赋研究 江淹是南朝辞赋史上的名家,他现存辞赋二十八篇,全部为抒情咏物赋。江淹在辞赋中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痛和人生失意之悲描摹得淋漓尽致,无论摹情还是状物,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思和哲思。 从整体上看,江淹的辞赋呈现出“悲情”的风貌,但在伤感中又透着一股刚劲之气。同时,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模拟大家,一直以来,人们对他拟诗的关注程度很高,但对其辞赋中的模拟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基于这一现象,从模拟的角度入手,研究江淹的辞赋。 第一章结合江淹的生平经历,阐释江淹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侧重分析他在儒道释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圆通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哲学。 并具体展示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江淹的创作所呈现的独特的面貌:辞赋中用“抒情”的方式“叙事”,借模拟躲避政治上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论述江淹关于模拟的文学思想。 江淹是继扬雄、陆机之后的又一个模拟大家。他从文学和地域的关系、温软甜媚的文风对文坛的负作用以及“贵古贱今”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模拟的文学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他诗歌的创作,对其辞赋创作也有着指导意义。第二章主要从江淹辞赋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的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江淹辞赋中的模拟现象,并从外在的形式切入,具体分析江淹是如何模拟前人辞赋的。 江淹善于吸取众家之长,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的层面上看,都能巧妙借鉴,化为己用。从模拟的形式上看,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他最擅长的方法是巧妙化用他人的语句和意象,为自己所用,并且不着痕迹,可称之为“化句化意法”;或者直接对前代赋进行同题的整篇模拟,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可称之为“拟篇

法”;或者传承楚辞、汉大赋中“反复致意”、对事物铺排“类化”的描摹、用对话结构全篇的形式,可称之为“拟式法”。 第三章剖析江淹辞赋的思想内涵,并从内在的层面透视江淹的一系列作品和前代作品的联系。江淹的辞赋传承了汉赋中“贤人失志”和“咏物”两大主题,并进一步将它们发展成以描摹内在感情为主的抒情小赋和以情思见长的体物小赋。 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遭际之悲,使辞赋从整体上呈现出“悲情”的风貌。江淹特别善于摹写这些“悲”情,并有一系列的“悲情”作品。 第四章从《恨赋》、《别赋》对辞赋领域的开创入手,重点论述江淹如何在模拟的基础上跳出前人的桎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江淹在吸取前人对生命做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将恨、别二情提炼出来,对它们进行了类型化的定型。《恨》、《别》二赋中融入了诸多人生哲学的命题,江淹用回忆的方式对这两种感情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在外在的层面上创造出了“赋中有画”的意境,并通过内在的层次感和对比度使辞赋从内到外都蕴含着一股深厚的感发力量,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千百年来震撼人心。 江淹的辞赋在艺术风貌上还呈现出悲慨劲健之气,又在古意中流出一股清丽之韵,一扫当时赋坛上流行的靡靡之音,代表了当时辞赋的极高水平。结语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江淹辞赋进行价值定位。

贾谊辞赋研究

贾谊的骚体赋研究 一.绪论 1.骚体赋的界定 骚体赋是以屈、宋辞作为范式,结合赋的文体特征而形成的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式。通常又被称作“楚辞体”,这种源于楚骚的赋作体式经过汉初几位赋家的努力逐渐确立。虽然,骚体赋和楚辞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承关系,但是终究别是一体。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两者源流不同。楚辞的源流是楚地的民歌,而骚体赋的本体是赋,其源应是诗经,到战国末期时,荀子乃创赋名。因为楚地民歌和诗经并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所以二者源流不同。第二,楚辞是打着楚国时代烙印的诗歌,而骚体赋在汉初时才形成,两者形成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相同,自然使其篇中的乐调、语言、名物泾渭有别。第三,楚辞中的作品包含可歌和可诵两部分,而赋体作品只能是可诵。 骚体赋就好像是诗经代表的中原文化之流与楚歌代表的楚地文化之流的交汇处,虽然一时分兼两体,但最终有着自己的流处,而且一流而深,后面的汉大赋、骈体赋、律赋、文赋等都是它的变体和余绪。从赋体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自赋独成为一种文学体式那一天,就开始和其它不同的文体进行交融,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新的内容,但是楚辞对其的影响是其它文体不可比拟的,因而,有些人把楚辞等同于骚体赋,且认为赋的源头是楚歌。他们的这种认识就是混淆了赋体文学的源和流,不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辞对赋体文学流变的影响之大是无需言喻的。 2.骚体赋的初创 鉴于楚辞与骚体赋这种难于厘清的复杂关系,因而,我们认为楚辞时代是骚体赋的初创期。尽管这个时期楚地并没有以赋命名的作品,屈原宋玉等人的辞作与诗歌的界限还很模糊,但是考虑到骚体赋的体制、句式以及语气词“兮”字的使用等方面与楚辞的因承关系,我们把骚体赋的初创期定为楚辞时代还是比较合理的。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汉代诗歌(19首) ★大风歌(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方有佳人(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孤儿行(汉乐府)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儿泪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

里中一何譊譊。 愿欲寄尺书, 将与地下父母, 兄嫂难与久居。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有所思(汉乐府)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白头吟(汉乐府)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是我国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其现存作品主要有诗歌、辞赋、散文三大类。 其中,诗歌二十九首,辞赋二十七篇,散文二十二篇,杂史《英雄记》十卷。今人对王粲的研究,多侧重于诗赋作品,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的反复探讨,对其辞赋、散文的总体研究则相对较少。 学者在讨论王粲时,也有不少研究其单个作品的文章,但并无整体性的研究,尤其在散文部分仍存在不小的研究空白。因此,本文意图通过绪论和六个章节对王粲的辞赋散文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的理由、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方案作了简要概述。论文计划采用对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来分析王粲辞赋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挖掘其文章的深层内涵并重新审视其作品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从王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家世生平两个角度进行论述。首先考察了动荡不安、乱而将治的时代背景对王粲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使其不时流露出建功立业和避世隐遁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 同时,这种情感也是汉魏易代时期文人普遍拥有的复杂心理。而后,本文从文人家世、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三个方面论述独特的人生道路带给王粲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征。 将时代的共性和作者自身的个性联系起来考察,令读者更易理解王粲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作品的思想内蕴。第二章对王粲辞赋进行了分类论述。 第一节论述王粲苑猎纪行类赋作,重点对《羽猎赋》进行分析考证。第二节

论述咏物写景赋,并将咏物赋分为动物、植物、器物三大类,研究具体作品的思想意蕴。 总体来说,三类咏物赋可谓各有所长。咏物赋贵在以物抒情,王粲的动物类赋作比较符合这一倾向,寄托了个体的命运和情感;植物类和器物类则侧重于描写其外在特征,盛赞所咏之物的华美独特,较难从中看出作者本人的感情。 第三节论述抒情言志赋,王粲在这类作品中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更能体现其抒情方式和创作风格。第四节则论述王粲辞赋中着重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七释》,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七发》的比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第三章主要研究王粲辞赋创作的风格特色。第一节分析王粲辞赋对《诗经》《楚辞》的继承与发展,分别表现在赋的诗化和赋的骈化两个方面。 第二节从形象、声音、情感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王粲辞赋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详细分析;第三节将王粲辞赋纳入建安文人团体中去,对比分析作者同其他文人辞赋创作和情感表达之异同。同题赋作中,王粲才情横溢,辞藻华美而清丽,文风典丽缜密,庄雅中不失清润,整体水平优于建安其他六子。 第四章论述杂史《汉末英雄记》。《汉末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专记“英雄”的作品。 本章首先对本书作者与创作时间进行简要考证,得出本书并非王粲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了后人修改的结论。其次,挑出数位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分析《英雄记》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观。 这些“英雄”是汉魏之际特定历史条件下士人心理的真实写照,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最后,将《英雄记》中的人物同《后汉书》《三国志》中的相关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 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发展分期 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 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 第一讲秦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秦:燔灭文章,历史空白 2、汉初:无为之治 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 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 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 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 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 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 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 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 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 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内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 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 ; 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刘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 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张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 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 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 二是铺陈排比,情采并重; 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

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 一、生平 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 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太史公自序》) 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南浮长淮,溯大江,见狂澜惊波,阴风怒号,逆走而横击,故其文奔放而浩漫;望云梦洞庭之波,彭蠡之渚,涵混太虚,呼吸万壑而不见介量,故其文停蓄而渊深;见九嶷之芊绵,巫山之嵯峨,阳台朝云,苍梧暮烟,态度无定,靡蔓绰约,春装如浓,秋饰如薄,故其文妍媚而蔚纡;泛沅渡湘,吊大夫之魂,悼妃子之恨,竹上犹有斑斑,而不知鱼腹之骨尚无恙者乎?故其文感愤而伤激;北过大梁之墟,观楚汉之战场,想见项羽之喑噁,高帝之谩骂。龙跳虎跃,千兵万马,大弓长戟,俱游而齐呼,故其文雄勇猛健,使人心悸而胆栗;世家龙门,念神禹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上有摩云之崖,不见斧凿之痕,故其文斩绝峻拔而不可攀跻;讲业齐鲁之都,睹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彷徨乎汶阳洙泗之上,故其文典重温雅,有似乎正人君子之容貌。”(见《史记评林》) 2.入仕为官 奉使西征巴蜀; 参加封禅大典; 接受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自序》)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自序》) 38岁继任太史令。 3.遭遇宫刑 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 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都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或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或从时代政治的影响上,或从个人的遭遇上,以各自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理论。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不平者乎!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史记》的结构体例 1、《本纪》十二篇 2、《表》十篇 3、《书》八篇 4、《世家》三十篇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持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大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很多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使用: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在表现方法方面,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 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 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综合使用: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 展趋向。(结合①②题答)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对汉代辞赋的发展都 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长远影响,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 不同: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表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 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个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 则大抵表现为过渡状态。

中唐古文作家辞赋研究

中唐古文作家辞赋研究 唐代古文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创作特征。早期的古文家们明确提出复古观念、反对骈文创作,中期古文家提出更系统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古文观,晚期古文家继承古文传统,提出文章要有讽世刺时的作用,每个阶段也分别有古文代表作家。 中唐古文家的古文观和辞赋观是统一的,一方面,他们在古文创作上主张文学复古,恢复先秦两汉古文古朴文风,另一方面,他们又创作了大量的骈赋文来支持古文运动。这些古文家打着复古的旗号,力求有新的创新,事实是他们的赋确实突破了骈偶的限制,对骚体赋、骈赋、诗体赋、律赋、骋辞大赋演变而来的新文赋创作,均有新的突破。 简言之,中唐古文家的古文观与辞赋观都不容忽视,共同指导了古文家们创作的赋作品,这些赋代表的是中唐赋坛应有的水平。中唐古文作家的古文观主要是主张宗经、明道,讲究文章要有充实内容,这种古文观也影响到他们的辞赋观,他们的辞赋观主要有重情崇骚、反对骈文但又倡导写有实际内容的古赋、批评骈文华丽的辞藻但又提倡文采与内容兼具的骈赋创作、轻视律赋但是又不肓目排斥律赋等辞赋观。 在这种辞赋观的影响下,他们所作的赋也大多言之有物,或寓讽刺于赋作中,或直接抒发个人忧怨和不幸的际遇。中唐的韩、柳勇挑复古大旗,他们崇尚先秦两汉古朴散文,同时,又根据个人的经历,对屈原、两汉赋家大作备加欣赏和推崇,带来的结果便是他们也创作了大量的有个性色彩的赋文。 在骚体赋创作上,他们根据自已遭受的不公命运,在情感上肯定和赞赏屈赋,正视屈赋中特有的忧愁、伤感成份,写作了较多水平较高的骚体赋作品。骈赋创

作上,受到自身推出的复古思潮影响,亦重视文采的修饰,写出了一定量有实际内容的骈赋。 中唐古文家大多愤世嫉俗,他们选择那种语言质朴、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赋,这方面柳宗元的赋成就较大。由于古文家们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和出仕的政治抱负,他们一方面轻视律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认真研习律赋,因此,他们创造 的律赋大体雅正,风格上清新典雅。 由于受古文运动影响,新文赋创作呈现新特色,以“文”、“讼”名篇的文赋较多,这方面以韩、柳为代表,他们的新文赋大多针对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是押韵较随意,散句的大量引入。综合研究他们的创作目的和艺术特色,也有新的特点。 在创作目的方面,主要有政治讽谏、抒发情怀、怀友念贤三个方面,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表现在押韵较随意,偶有不韵的句子出现,在语言上追求新奇,好发议论等。总之,中唐古文运动是一种文体文风的改革,古文家们顺应文学潮流,积极创作,用文学去寻找政治出路,值得深思,他们的赋作也值得研究,作为有着共同文 学主张和爱好古文作家群,他们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去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的辞赋作品今留存七篇,包括《东平赋》、《亢父赋》、《清思赋》、《鸠赋》、《猕猴赋》、《首阳山赋》及《大人先生传》,涵盖传统的都邑、鸟兽、地理、神女及赋体传记等题材。他的辞赋创作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同时,因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际的不同,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赋史中意义重大的 一个部分。 首先,阮籍辞赋在题材上有新的拓展:其咏物赋摆脱单纯体物,开拓了咏物讽刺小赋这一题材;都邑赋的描写对象更加世俗化,一改汉大赋京都赋的铺排,描写细致并借以批判现实;地理赋融入了强烈的抒情;思玄赋融合了神女赋与神游题 材的特点,意在对老庄清虚之境的探求,让辞赋的题材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此外,其辞赋中所体现的超越意识前代未有。 一方面,其中充分体现出阮籍从早期的儒家思想向后期老庄玄学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其辞赋批判社会的风土环境及世人可悲的生存状态,也体现了对世俗 流风的超越。 更为重要的是,为摆脱现实的束缚,阮籍在辞赋中超越现实人生,将精神寄托于虚幻的至人之境中。其次,阮籍辞赋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结构严谨,句法灵活而多变,文辞艳丽但不失清逸,又多用象征比兴、想象夸张以及丰富的典故,使得辞赋呈现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时代背景、作者人格及辞赋的艺术特征也决定了阮籍辞赋风格的深隐婉转,难以情测。 最后,阮籍辞赋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一是多用骚体这一抒情体制将辞赋作为抒情的载体,并超越了个体悲伤的情绪,而将整个人类的生存悲 哀纳入其中,增加了辞赋内涵的厚重。

二是成为讽刺小赋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将传统的文学批判精神纳入辞赋这一文体中,且批判讽刺方式多样,具有独特的价值。三是融合神女论述与神游论述两大文学传统模式,并将两者作为其探索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的叙述工具,更具思想深度,超越了以往的单一叙述模式。 总之,阮籍辞赋虽留存篇目不多,但其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均对前代及当时的辞赋作品有所超越,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熠熠夺目的一页。

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

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 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在赢得“辞宗”、“赋圣”的美誉的同时也被指责为“无操守”。本文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司马相如的人品,分析司马相如的人格个性的形成以及对创作个性的影响,并遵循文学发展规律,研究司马相如辞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司马相如辞赋的文学价值和对辞赋创作的贡献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本文从其人品、辞赋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对辞赋创作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司马相如。第一章,对司马相如的人品进行考论。 首先,在前人评价司马相如人品的基础上,对有失偏颇的主要诋毁言论观点进行辩驳,重新评价司马相如的人品;其次,结合司马相如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探寻司马相如人格个性形成的原因,从而分析其个性对创作个性的影响。第二章,结合第一章司马相如创作个性的分析,着重研究司马相如辞赋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本章根据辞赋写作的不同时间和作者思想的变化,将他的辞赋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司马相如政治热情较高,处处关心朝廷大事,尽情讴歌赞美明君盛世,同时又对武帝给予期望,文学创作以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为主;后期,由于他政治热情消退及思想的变化,文学创作上再也看不到前期作品中的恢宏气象,而代之以低徊局促、感情细腻的抒情小赋和文辞典雅的陈情讽谏,以寄托作者的理想。 第三章,论述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特色。他的辞赋最为人称道的是辞赋所呈现出来的磅礴气势,作者用蔚然有序的结构、阴阳五行的立体空间模式和铺陈、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层层渲染,使文章发扬蹈厉;另外,灵活多变的讽谕艺术也

值得关注,作者运用推而隆之、取譬隐喻和以颂为讽等基本讽谕方法进行讽谏。 第四章,结合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综述司马相如对辞赋创作的贡献。首先,司马相如发展并定型了汉大赋文学体式,将汉大赋推向成熟;其次,司马相如提出“赋迹”、“赋心”说,奠定了辞赋理论创作基础,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

汉代诗歌

汉代文学之汉代诗歌 ●一、汉代骚体诗歌 ●二、汉乐府 ●三、五言诗的兴起 ●四、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汉代骚体诗歌 骚体诗歌是汉诗中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诗体形式。随着秦王朝的覆灭汉王朝的建立,楚人占据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国历史文化也就进入了以楚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时代,文学艺术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加之当时大赋流行,而五、七言诗尚未成熟,文人抒情写意遂大都采用骚体形式,骚体诗歌乃在西汉时期大放异彩。 ●汉代最早的骚体诗歌,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垓下歌》相呼应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萧岩肖《庚溪诗话》云:“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 英主也。” ●喜好文学的汉武帝刘彻有一首著名的《秋风辞》,颇值一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 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鲁迅评曰:“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汉文学史纲要》) ●到东汉时期,虽还有骚体诗出现,但已出现了楚骚的变体,如梁鸿的《五噫歌》、张衡 的《四愁诗》。先看《五噫歌》: ●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 噫! ●清张玉毂《古诗赏析》评曰:“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 张衡《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 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 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 月珠。路远莫致倚踯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 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第二节:汉乐府 ●一、解题: ●“乐府”是两汉时期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有二: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 曲谱并演奏, ●二是采集民歌。后来,乐府就成了民歌的代名词。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 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

美国汉学家康达维的辞赋翻译与研究

美国汉学家康达维的辞赋翻译与研究 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康达维(DavidR.Knechtges),是生长于美国的当代著名汉学家和汉魏六朝辞赋研究专家。在近五十年的从教和治学生涯中,他用英文和中文发表了二十多篇研究中国辞赋的论文,英译了八十余篇辞赋作品,出版了《汉赋:扬雄赋研究》《昭明文选赋英译》《汉代宫廷文学与文化探微》(自选集)等多种赋学专著和英文译著,总字数逾百万言,还培养了近六十名研究中国古代诗文辞赋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持英译了四卷本的《中华文明史》,为推动中囯文化在西方的交流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康达维在长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翻译、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形成了颇为系统的赋学思想和翻译理论。因此,总结探讨康达维辞赋翻译和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贡献,无论是对于当今的赋学界与翻译学界,还是从繁荣中西文化学术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现有对康达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介绍或评论,与其作为欧美汉学名家及中国辞赋研究领军人物的成就和学术地位影响远不相称。有鉴于此,本文才以"康达维的辞赋翻译与研究"为题,拟对于康达维的学术历程、赋学思想和赋学成就,对其英译《文选》赋的翻译学贡献,作一较为全面深入的总结探讨。 全文共包括《绪论》和六章正文,主要论述了如下内容:"绪论"主要是综述东西方学界对于康达维及其赋学成就的关注与评论,然后申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方法。西方学界对康达维辞赋翻译和研究的评论始于1977年,近四十年间有近10篇关于《汉赋:扬雄赋研究》和《昭明文选赋英译》的书评;东方学界自1980年代中期起,陆续有何沛雄、何新文、龚克昌等研究者在各自的赋学论著中绍介康达维的赋学成果,至本世纪初期又有苏瑞隆、孙晶、蒋文

对汉代辞赋发展的简析与感悟

对汉代辞赋发展的简析与感悟 两汉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历史文化的蓬勃发展令人惊叹。作为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赋,和汉代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汉初以骚体赋为主。作为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贾谊,以《吊屈原赋》闻名于世。这篇赋以作者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途径屈原放逐之地为背景,伤悼而作。赋中道出了一个是非不分、善恶颠倒的昏暗世界,揭示了造成屈原不幸的社会现实。字里行间明显流露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怒不平,悼人也是自悼。写的情真意切。于骚体赋中,仍可冠于西汉。 文、景时代,梁园文学群体盛极一时。作为梁园文学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枚乘,它的作品中最可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标志着汉大赋体制形成的《七发》。作为“七体”的开山之作,它具备了汉大赋成熟的以下显著特点: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主客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汉武帝即位之后,蜀地先后走出司马相如和扬雄两位赋坛巨匠。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其中的代表作《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最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扬雄的四赋,用骚体来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的声威,这在历史上是首创。既扩大了骚体的选材范围,也使骚体正式融入了主流文化。 如果说西汉辞赋是以汪洋恣肆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著称于世,那么到了东汉,辞赋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也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然而在东汉辞赋的发展过程中,班固和张衡又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两位东汉辞赋大家。同为京都赋的代表作家,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虽然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却另有突破和创新。既打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又详略有致,别具匠心。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而张衡的《二京赋》则将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甚至超过了班固。《二京赋》在旧有的格局中注入了一些新鲜的内容,展现了作者独有的艺术才华。令人惊叹与佩服。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的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在赋坛上独领风骚。 纵观两汉辞赋的发展,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

刘禹锡辞赋研究

刘禹锡辞赋研究 唐代辞赋的创作数量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朝代,并且辞赋的体制也是至唐代而方始完备,故唐赋在辞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刘禹锡是唐代重要的辞赋作家之一,现存辞赋十一篇。 唐朝尊奉儒家思想,编修儒家经典,使经学得以统一,儒学深入人心。唐高祖李渊自称是老子后人,所以道家思想在唐朝也受到推崇。 同时,佛教在唐代也非常盛行,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笃信佛理者颇多,文人也大都钻研佛经义理。唐朝是三教并行的,世人难免受此三教思想的熏染,因此刘禹锡的思想也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 儒家积极入世的主张始终为其思想主导,宗教没有使得屡遭挫折的刘禹锡走向消极出世的一端。刘禹锡始终坚信永贞革新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正确性,革新失败,无辜被贬的冤屈在他的心里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不忘为革新以及参与革新的成员进行辩解。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成为当时主要的两大弊端,弊端不除,唐朝则难以复兴。而永贞革新的失败,又致使顺宗内禅,革新派成员皆遭严惩,而发生在大和九年(835)的甘露之变更使得宦官势力越发猖獗。 时在内有宦官、奸臣当道,在外有藩帅佣兵自居,面对当时如此破落不堪的政治局面,刘禹锡在其辞赋作品中也表现出了忧患与反思。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逐,其所居贬谪之地分别为朗州、连州、夔州与和州,期间长达二十二年之久。 政治上的挫折,贬谪生活的苦楚对他造成了沉痛的打击,也对他的思想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在他的辞赋中便多有寄托远逐边荒的逐臣情怀和骚怨意识,

但同时他又是积极乐观的,不曾因为长久的放逐,无法获得朝廷的重用而逃避现实,追求隐逸、闲适自得的出世生活。 刘禹锡始终对朝廷抱有期望,渴望回朝为官,建立功名,所以他的赋作往往是在表达了迁客的哀伤、困惑、忧心忡忡等情感之后又寄以俟时奋起的雄心壮志。由于刘禹锡久居楚地,所以他的创作风格难免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而且在他的辞赋中也描写了许多楚地的民俗风物,楚地文化与刘禹锡相得益彰。

汉代诗歌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 ?秦代散文 ?汉代辞赋 ?汉代政论文及其他散文、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 ?汉代诗歌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 ?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 ?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 ?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 ?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 ?2、汉赋 ?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 ?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 ?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李斯与秦代散文 ?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成书过程及体例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语言 ?《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

?《谏逐客书》的艺术特色: ?1、采用铺张手法。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 秦汉的辞赋 ?【教学设想】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作品之多、作家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的隔阂,今人读起来障碍很大。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汉赋的产生、发展情况;了解汉赋的特征;介绍和评价汉赋的代表作家作品以及它们的时代意义。对大赋作品,只作一些重点作家作品作一简单介绍,借以了解其思想和艺术及大赋的特点。 汉赋的起源、发展和 流变 ?一、赋的起源: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押韵、对仗和形式的整饬;又像散文,句型自由,可骈可散。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就是说,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中使用的?°敷(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楚辞》特别是《离骚》的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词藻、局部设为问答(与灵氛、巫咸的问答)以及宋玉赋中的铺排等都是赋的主要来源; ?另外,《战国策》的铺排手法(以《苏秦始将连横》为例)也是其来源之一。 ?赋作为一种文体是由宋玉和荀子首创的。宋玉学习屈原的辞赋,创作了《神女赋》、《高唐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赋体作品。 ?在内容上,由侧重抒情转为侧重咏物叙事,并且开?°微讽?±先河; ?手法和形式上,写景状物比屈原作品更加夸张,词藻更为华美,又设为问答,韵文与散文兼行,已初具汉赋的规模,为汉赋奠定了基础。荀子作有《赋篇》,形式上设为一问一答。这些都为汉赋作了必要的准备。 ?二、汉赋的发展过程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汉赋的发展过程 一、骚体赋 产生并盛行于西汉初期至汉武帝中期,代表作家是贾谊,代表作品是《鵩鸟赋》和《吊屈原赋》。除此之外还有淮南小山等人的《招隐士》。这种赋形式同于楚辞,长于抒情,内容多表现作者个人的悲叹和生不逢时之感。 二、汉大赋 盛行于汉武帝中期到东汉中期,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结构形式。汉大赋最著名的作家有司马相如(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杨雄(代表作品有《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甘泉赋》等)、班固(代表作为《两都赋》)、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第二编)第二章 汉代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第二编)第二章汉代 辞赋 一、背诵默写篇目:《刺世疾邪赋》 二、解释:1、骚体赋2、新体赋3、京都大赋4、抒情小赋5、《七发》6、司马相如7、王褒8、扬雄9、《两都赋》10、赵壹 三、填空 1、“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 《》,此文是以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 赋作《》,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 倾向。 2、枚乘是群体的杰出代表,《》载乘赋九篇,其《》、《》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 《》最为著名。 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 《》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论渊源可以从 《》找出。 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的《》和 《》,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 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和,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 “”。 6、去世和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等。 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和《》,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针砭崇尚神仙之事的 《》,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还有 《》、《难蜀父老》等等作品。

8、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作者虚构了、和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领起,中间用铺叙,篇末 又用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并间杂。 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如描写游猎主要用,这就使得文 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9、汉武帝以后至、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 有文采。 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乃至 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 合理性,对以为旨归的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 潮支持下,以“”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 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和《》。扬雄赋作中, 《》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四篇是他的代表作。刘向的赋多不出《》窠臼,刘歆的《》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上述赋中,是西汉 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是《》。 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作了《》,这篇 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的《》,的《》也占有一席之地,的 《》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 13、东汉抒情赋主要分为和两类。前者开了后代 文学的先声,其殿军人物是,代表作品为《》。另外, 的《》和的《》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后者注入巨 大活力的人物是,除了大赋作品,他也写了《》、《》等抒情之作。此类作品中,的《》是东汉早期的重要作品, 的《》和它在基本精神上多有相承。东汉末年,创作的 《》、《》等此类作品也别具特色。 四、简答 1、简述汉赋的发展脉胳。 2、汉代骚体赋、大赋和抒情赋各有什么特点。 3、简析贾谊骚体赋作品及创作特点。 4、简析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