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时代的伦理反思与道德建构

科技时代的伦理反思与道德建构

科技时代的伦理反思与道德建构
科技时代的伦理反思与道德建构

科技时代的伦理反思与道德建构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503班唐甜0120519630325

摘要: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唤在道德方面进行价值重塑。一方面要求科技人员树立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要求大力发展科技伦理教育以及促进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以促进个体内在的统一,个体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关系的和谐,使科学技术可以朝着造福人类的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道德建构道德教育伦理反思

自近代来,人们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提供了越来越来便快捷的技术支持,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无限膨胀的精神欲望。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日渐凸显出来。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加剧,人们借助科技力量竭泽而渔,大量透支着自己的生存资源;世纪末的恐慌、邪教组织的兴起验证了世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心灵却丧失了依托,“无家可归”成为现代人的最终宿命;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型的“人机关系”正损害着社会中正常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淡日益加剧,信任危机日益的暴露出来。科学技术的异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强调建立完善的科学研究机制的同时,我们更加需要呼唤在道德方面进行价值重塑。忽视科学伦理道德的建设,最终会产生阻碍科技进步、降低科技发展效率的负效应。唯有构建开放的完善的道德体系,科学技术方可以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科技时代凸显的道德难题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科技文明进步的步伐。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物质的丰富和满足的同时,也给人类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许多史无前例的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技发展与个体内部的道德困境

诚然,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的认知和生存能力,使人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的生理活动以及心理活动,为人自身的协调创造了条件。然而在崇尚科技理性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俨然成为一种主体,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过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异化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在科技至上的社会中,人只具有自然本质而丧失了社会本质。马尔库塞进一步提出“单向度的人”,他指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技术的运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统治的既定目的和利益,不是‘后来追加的’和技术之外强加的,它们早已包含在技术设备的结构中。”人的单向度化是科学技术所结出的恶之果,这种后果与人追求全面发展、自由平等、自我完善以及人的彻底解放是背道而驰的。弗洛姆亦指出“人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他构筑了一部复杂的社会机器来管理人建造的技术机器。但是,他所创造的一切却高踞于他之上,他没有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中心,而觉得自己是他的双手创造出的机器人的奴仆。”在这个“人造的世界”里面,人被机器驯化,操纵了,丧失了自我的主体地位,个人独特的精神品质不复存在。诚如西方后现代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现代科学技术的关切点忽视人生的终极价值,在其视野中的不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而是实际的物质功效,很容易忽视在科学技术中的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在当代似乎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扩大了对人的压抑和统治。人们沉溺于对物的占有和追求,而忽视了美德的修养,消解了对高尚道德情感的追求,放弃了对终极价值的信赖,丢失了对生命

意义的反思。而对终极的关怀,对善的引导启迪,对审美情趣的培育和诱导是个体自身道德的核心内涵,只有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统一。约翰.奈斯比特认为,科技在不断提供消费可能的同时,也在消耗人的生命力,科技让你疲于奔命,科技让你冷漠疏离,抑郁疯狂,科技带来潜在的毁灭人性的危险。人性的堕落给世界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计的。著名的科技史学专家乔治.萨顿就曾经指出,有些科学家偏离其内心和天国越来越远,就不能再称之为科学家,而应称之为专业狭窄的技术专家和工程师,政客甚至是商人。这些人一旦沉迷与自己的世界,就会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冷漠与麻木不仁,德国的某些专家在二战期间与纳粹狼狈为奸就是例证。陷于物欲的人无暇顾及人生的意义而日益丧失创造性的原动力和超越性的理想追求,导致了精神的危机。人性的丧失和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要求人们重拾崇高的道德追求,拷问自己的灵魂。

2、科技发展与个体外部的道德危机

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社会的主体。因此,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同自然、社会和他人发生关系。为了求得这种关系的和谐,就必须遵守共同的规范,而道德正是维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缺少这种道德规范,这些关系就会遭到极大的破坏。

“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和奴役,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然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非人性化的因素,当它缺乏正确的引导机制时,就必然会走向异化。”科学技术的异化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重重,科技理性的张扬造就了人与自然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人类为了夺取曾经失去的“自由”,报复奴役自己的自然界,变本加厉地对自然进行巧取豪夺。科技理性的力量证实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带来巨大解放的同时也引发了生存危机。如核武器的试用以及核电站装置的泄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基因重组工程有可能制造出没有天敌的新生物,从而破坏自然界的生物平衡系统;宇航事业的发展制造出大量的太空垃圾给太空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人类无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调节能力,随心所欲的支配自然,与自然界对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环境问题。美国著名科学家卡普拉在《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一书中提到,现在全球生态体系和生命进化处于危险之中,处于一场大规模的生态灾难之中。如果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难免葬身于生态灾难之中。

现代科技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加剧。“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希望、沉醉之后,醒来的人却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充满了战争、吸毒、自杀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可怖世界’,处于一个没有温情的、苍白的机器世界,处于一个内心空虚、价值失落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情感淡漠,人际交往以利益为前提,信任危机凸显。正如弗洛姆所言“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找不到多少爱与恨;而表面上的友好倒是不少,这种表面上的友好多于表面上的公平。在这种表面现象下面,却是距离与冷漠,以及较多的难以觉察的不信任。”现代科技的发展使通信行业迅速崛起,人们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电话、电视、互联网相继出现。人们尚未理清大众传媒操纵的是非曲直,就要开始面对电脑网络中间虚拟的现实,人们倾向于沉迷在虚拟的空间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网络不仅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地域性,也打破了人与人原有的交流方式,这就意味着既有的道德规范无法完全调节网络社会带来的人与网络、人与非实在的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现实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人的社会性压抑以及社会生态的整体破坏。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运用科学技术增强本国的国力,维护本国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科学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家与科学技术上占劣势的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实际上的不平等,霸权主义的兴起也是科技时代的一种新的现象。为了满足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个体必须泯灭自己的个性,使自己融入社会。人们不得不将自己束缚于现有的社会体制之中,“社会性的个体”取代了“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形成一种社会性压抑。同时,以基因治疗、基因设计和克隆技术等为代表的优生技术,在基因层次上干预了人的自然繁殖规律,势必会破坏人类的自然进化过程和导致人类自身基因的破坏,危及人类这一物种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科技时代伦理道德的建构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代伦理道德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呼唤在新时期建构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在道德方面进行价值重塑。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科技人员应树立起责任意识,加强道德自律。

就自然界本身而言,构成它的万物是不存在伦理关系的。但是,从事揭示自然界奥秘、探索自然性质的科学家及其劳动,却是受伦理道德约束的。因而,我们不能把滥用科学技术的结果归于科学技术本身,我们同样也不能把善用科学技术的结果归于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技术本身与伦理道德价值无关,其价值是中立的。但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中立性并不能说明科学研究的主体不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后果负责。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他们虽然没有权利决定怎样利用科学成果,但是有责任告诉世人应该怎样利用或者不应该怎样利用;有责任帮助那些善良的利用而阻止那些罪恶的利用,在这个问题上是不存在价值中立的。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应首先明确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造福人类,为和平作出贡献。爱因斯坦于1931年在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学生讲话时就曾经这样说过“你们只懂得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的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康德曾经说过,责任就是我们成其为人和高尚者的基石。米切姆就曾强调科技人员因其对科学技术的知识最为丰富,从而导致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社会、自然界带来更大影响因此他们因应负有更多的伦理责任。米切姆还指出“由于科学与社会之间张力的加大,科学家们不仅仅对他们的专业,还要对社会负责。”西方责任伦理学大师尤纳斯认为科技人员具有与巨大的科技力量相伴随的重大社会责任,应该强调“责任与谦逊”。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科技人员的责任范围不再局限于科学事物本身,他们还必须为科学后果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科技人员不应该成为受特定利益集团影响的劳动者,而应该成为有着广泛的责任以确保技术改革最终造福人类的人,科技人员的责任应该从“技术专家统治”的“普遍责任”回归到对公众负责的“有限责任”。科技人员应该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对自己的科技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和选择,警惕对科学的忽视和滥用,努力排除有此造成的危险。

2、大力发展科技伦理教育。

人的道德信念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一种后天的精神和物质实践作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试验,不仅使已有的道德问题得到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道德与科技发展现实的诸多冲突,为道德教育内容注入了新的因子,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新视点,科技伦理教育便是这其中之一。科技伦理教育有别于科学知识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应突出地运用道德感化和道德舆论的手段,使他们学会关心,懂得尊重,对人、自然、社会充满正义感和责任感,做到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统一。

科技伦理教育要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科技观,杜绝“乐观论”和“悲观论”的侵袭。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科技全面的、理性的判断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乐观论”和“悲观论”犯了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的错误,我们应予以否定。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或多或少的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并非科技的罪过。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技术”、“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新工业革命也可以毁灭人类,如果我们不理智运用它就有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由此看来,掌握科技的主体——人对科技发展发挥善或恶的功效负最终的责任。因而另一方面科技伦理教育应重点关注科技道德教育,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和社会观。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道德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科技道德教育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科研人

员,而应该针对全体社会公众。

3、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科技决策,使“科学家的道德”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

技术发明创造、技术设计的主体是科技人员,而技术和技术使用的主体是社会的广大公众。非人性化技术的受害者往往是广大的社会用户。只有他们才能深切地体会到非人性化的技术的危害,从而提出构建人性化技术的合理建议。有些科技人员认为普通公众对技术的经验不够丰富,认为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但他们忽略了科研工作对公众的影响。米切姆曾指出要加强科技人员与非科技人员的合作,两者应该相互对话、相互协调,惟其如此,才能消除科技发展带来的困境。技术决策中公众参与的问题应当在民主参与的背景下研究,建立一种民主参与机制,让社会公众参与技术的设计和使用、选择和评估过程。米切姆还提倡在两个方面开展广泛的公众参与。一方面是广度,即提倡多个学科、专业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相关的专业参与讨论,包括人文和艺术,以便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另一个方面是深度,即提倡讨论应该超越学科划分,包含广大公众的利益。总体而言,即建立起“公众、技术专家、伦理学家的跨专业、广泛参与的共同体一起对科学技术问题进行思考,让“科学家的道德”受到“社会道德”的制约,以确保科技活动符合公众的利益。现在公众参与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决策前召开“听证会”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如何让公众更有效地参与科技决策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具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伦理道德作用,反思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建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体系,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的重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4)维纳.人有人的好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黄瑞雄.萨顿科学化的理想与现实[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4).

(6)杨杰,方春英.走向科技与道德的良性互动[J].科技创业月刊,2005(8).

(7)朱勤,莫莉,王前.米切姆关于科技人员责任论理的观点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