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上最全考研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史上最全考研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史上最全考研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史上最全考研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考研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既要反对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观点。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⑷、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的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义;

⑵、基本属性

⑶、作用;

⑷、意义

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⒉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

⒈推动事物量变;

⒉推动事物质变。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⒉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⑵、相互联系: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⒉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

⒊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个性代替共性);

⑵、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⑶、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这一观点和方法。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和方法来自1920年列宁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之说,列宁这句话的最新翻译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具体事物的性质又都是由它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而,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活力。

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本质。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

最佳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

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

⑴、社会根源;

⑵、阶级根源;

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

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⑵、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⑴、在对象上:是普遍规律的科学,正确的指出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在内容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⑶、在作用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三个特点。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对立思潮: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1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1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基础;

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

⑴、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

⑵、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观实在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重要意义:

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

⑵、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⑶、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⑴、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⑶、精神的运动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运动的表现;

⑷、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脱离了物质谈运动;

⑸、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设想成没有运动的物质。

5、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 ?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杨文轩《体育概论》考研资料复习笔记

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杨文轩《体育概论》考研资料复习 笔记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概念 表0-1 概念 考点二: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表0-2 体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表0-3 体育概论的学习目的与意义

考点四: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和学习方法1体育概论的内容体系 体育学的教材涉及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体育概念。 (2)体育功能。 (3)体育目的。 (4)体育过程。 (5)体育手段。 (6)体育科学。 (7)体育文化。 (8)体育体制。 (9)体育发展趋势。

2学习体育概论的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我们研究体育概论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法,它要求: ①要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②要用全球性视野来看待问题。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必须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 (2)坚持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①提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坚持真理。 ②学习与研讨体育概论,重点是通过研讨发现问题。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①学习体育概论,必须突出体育概论研究的现实指导性。 ②体育实践是体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 (4)坚持不断创新发展的观点 ①从我国国情出发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②体育概论的创新和发展,要建立在对中国国情、中国体育科学发展、体育发展规律和世界体育领域变化有深刻理解、分析、把握和了解的基础上。 3体育概论的学习方法 在体育概论的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其方法为: (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授只起引导作用。

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复习-重点名词解释大总结

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复习-重点名词解释大总结水晶宫——1851年英国伦敦,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地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外形为简单的阶梯型长方体,并有一个垂直拱顶。没有多余装饰,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它开创了采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和建造的先河。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为了抵制工业化对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的威胁,为了复兴哥特风格为中心的中世纪手工艺风气和恢复手工艺行会传统,旨在通过建筑和产品设计体现出民主思想而发起的一个具有很大实验性质的设计运动。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法国并蔓延到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中欧各国以及美国的一次内容很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时间长达十余年。奥地利“分离派”——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批设计家公开提出与正宗的学院派分离,他们组织的团体自称分离派。口号为“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他们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德国青年风格近似,对当时德文国家流行的曲线风格产生了严重冲击,成为一股新的设计运动力量。分离派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奥托?瓦格纳和霍夫曼等。瓦格纳是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他提出了建筑设计应为人的现代生活服务,以促进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为目的。德国的“青年风格”运动——德国的新艺术运动是以“青年风格”来称谓的,艺术家、建筑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希望通过手工艺的传统恢复来挽救颓败的当代设计,思想上也受拉斯金等人的影响。初始带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于1897年后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

体育概论考研知识总结

1、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2、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3、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4、体育娱乐:是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5、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学科群。 6、体育科学体系:组成体育科学的许多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体系,称之为“体育科学体系”。 7、体质:指人的质量,它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8、运动技术:是指那些能充分发挥人体机能潜力的、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方法。 9、体育体制:体育体制是体育工作的组织制度,是实现体育事业目标的组织保证,具体指体育组织的机构设置、组织形态、权限划分和权力运行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体育体制的核心是体育的机构设置、权力分配以及运行机制。 10、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11、身体练习:是构成体育手段的各种具体动作,它是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专门采用的身体活动。 12、国际体育:是指国家之间进行的双边或多边的,以竞技运动为主体的一系列体育文化交往活动。 13、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包括动作的开始,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姿势。 14、动作力量:是身体移动时对外部物质对象所产生的物理作用。 15、动作节奏:动作的节奏是动作的快慢、用力的大小、肌肉收缩与舒张与时间间隔的长短合理交替的一种综合特征。 1、体育学的产生于发展阶段 (1))初步形成阶段(2)引进与移植 (3)探索与终结阶段(4)挫折与停顿阶 (5)发展与丰富阶段

(完整版)世界现代设计史(考研重点笔记整理)(20200921101914)

世界现代设计史(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 1、现代设计的概念(*名词解释) 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计划、构思的形成;视觉传达方式;计划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 2、现代设计的范畴(*名词解释) (1)现代建筑设计(2)现代产品设计(3)现代平面设计(4)广告设计(5)服装设计(6)纺织品设计(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 3、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简答题) (1)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设计产生的历史比艺术要早,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并且将艺术与之结合,在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存在。 (2)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艺术性是为实用服务的。即使是精神性的艺术作品,它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风格、含义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必须借助于设计风格才能得以体现。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Art 1、水晶宫(*名词解释) 1851 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帕 克斯顿运用钢铁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大胆的把温室结构应用在这次博览 会的展厅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铁与玻璃结构,被称为“水晶宫”。它开_______ 仓U了米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设计与建造的先河。 2、工艺美术运动 (1)定义(*名词解释:2015、2016) 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企图通过复兴中世纪的手工艺传统,从自然形态中吸取借鉴,提倡哥特风格,从而提高设计的品位。由约翰?拉斯金提供理论指导,由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2)风格特征(*简答题:2015、2016) a.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 b.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c.提倡哥特风格和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 d.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势; e.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 (3)影响:(*论述题) a.工艺美术运动是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运动,虽然范围较小,但是影响深远,在美国影响力芝加哥学派,在欧洲促使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试验程度更加深刻的“新艺术”运动。虽然工艺美术运动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 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b.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与,提供了与以往所有设计运动不

王宏建《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上

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就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1)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更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很大。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艺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的区别:

[全]体育概论考研真题详解

体育概论考研真题详解 1体育(广义)[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体育(广义),又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人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专门性的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发展人体运动能力,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活动。 2体育理念[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体育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是一种比较自觉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是一种展望和追求。简言之,就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在现代体育发展中,它起着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3终身体育[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人从童年开始至生命结束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人一生中

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4体育产业[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综合。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5人文体育观[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人文体育观是一种文明、理性、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人文体育观强调的是将人文精神融入体育认识中,其核心内容就是积极挖掘体育对人类生存中的积极意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人文体育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客观需要。6运动竞赛[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运动竞赛是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的总称,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竞赛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点。运动竞赛是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进行个

2017考研艺术概论真题及下一年复习指导

2017考研艺术概论真题及下一年复习指导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一、2017考研真题整体分析 今年的艺术概论各位朋友们在看到试卷的时候不知有何感想?普遍来看,各大高校还是保持往常的出题风格,这也是老师曾经在基础课、强化课上反复强调的问题:以教材为主(王宏建和彭吉象)。同时也印证了一个道理,艺术概论这门学科在学习和理解上会有很多看似比较枯燥或生涩的理论,但通常都是“概括大意、点到为止”,不会过于深入探讨某一问题。对于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给出的建议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重点内容以背诵为主。因为从各大高校历年考研真题来看,书中出现的、老师在课上反复强调的内容仍旧以高频考点的姿态原封不动出现或者稍微换一个角度进行提问。 二、艺术概论出题方向及解决方案 就今年的真题来看,艺术概论的考察形式大部分仍旧演习两种,一种是单独出题,艺术概论是艺术概论、艺术史是艺术史。另一种情况就是中美史一张卷子考察。 也有一种是把艺术史里的内容不动声色地混入艺术概论当中,这类考察的形式还是占少数,因为根据学科特征来看,文学史、美术史、也包括美学,这类频繁出现理论学说的艺术门类比较容易采取这种考察的形式。比如清华美院、艺术研究院、上海师范等。 考试试卷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高频考点、艺术史与艺术概论的交叉内容、自由发挥的主观题以及时下热点。 1、教材中的高频考点是基础 就我前几日在考前3小时上曾经带着同学们快速浏览了一边重点考点内容。无一例外,提及考点全部命中:艺术语言、主题、结构、意境、艺术欣赏、灵感、情感的作用、艺术家的基本素养、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起源的几大学说、艺术创作过程、自律性与他律性……等等书中出现的重点内容占据艺术概论试卷的不少篇幅,比重虽各大高校皆有不同,但在主观题的部分都会有所涉及。根据2016年考研真题反馈,以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代表的、考察艺术概论的学校真题中,70%-90%以上出现的考题皆在艺术概论的不同阶段课程中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讲述。西北师范、云南艺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山东大学等艺术概论与艺术史结合出题的学校真题中,艺术概论部分80%的内容都为高频考点。 2、自由发挥的主观题与时下热点重在积累与答题思路 最令同学们头痛的应该就是书中没有出现的内容,这类题目通常让同学们摸不清头脑不知从何答起。这也是老师在真题分析、难点答疑的课程上一直让同学们多加训练的答题“思维”问题。不论教材中是否有出现过,试卷上出现的都是艺术史理论范畴内的内容,难度不高只是看起来比较陌生。这个时候,答题思路显得尤为重要。它关乎整个答案的行文是否流畅、是否有无跑题现象。 答题思路一旦确定,内容以基础理论和艺术史中的“案例”相结合,有理有据、规范严禁的

考研体育概论复习总结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3、健身体育: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活动。 4、休闲体育:是满足人们身心健康,娱乐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活动。 5、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7、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8、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9、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 10、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11、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14、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15、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17、体育文化: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 18、(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构成奥林匹克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奥林匹克的传统。 19、体育目的:是规定体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20、体育教学:是指通过向体育教学对象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等活动,达到使体育教学对象能够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双边教育活动。体育锻炼:是指参加者通过重要性的身体运动,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的文化活动。体育游戏(广义):是指在一定规则约束下,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进行的娱乐活动。体育运动训练(业余):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进行生物学,心理学的改造,达到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一定提高的教育活动。体育运动训练(职业或专业)是指运动训练主体通过对运动训练客体进行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系统改造,达到使运动训练客体的竞技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并取得最佳运动成绩的教育活动。 21、体育竞赛:是指通过参加者之间所进行的体育比赛,使参加者最充分展示和锻炼其竞技能力,接受强烈的心理体验的活动。 22、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23、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24、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体育概论 2005 第二版

《体育概论》笔记绪论 1、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体育概论常用的科研方法——情报资料搜集和文献资料综述法、整理和研究资料的方法。 第一章体育与体育科学 3、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4、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5、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6、身体锻炼——指以健身、医治、卫生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7、身体娱乐——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8、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 9、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共同点 (1)、它们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都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2)、三者都要求全面发展身体,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3)、三者的过程中都有教育和教学的因素 (4)、在内容和手段上,有许多三者共用的 10、广义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目的、主要形式方法都各有不相同11、怎样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水平 (1)、国民的体质和健康状况 (2)、群众体育普及的程度 (3)、体育科学研究的成就和水平 (4)、体育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5)、各种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 (6)、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和最好成绩等 12、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学科群。 才提供设置课程的论据 14、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 (1)、指导科学——如马克思哲学是体育科学的指导思想 (2)、基础科学——一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教育学、社会学、生物学(3)、体育的应用学科——如体育管理、体育学 (4)、体育的专项技术学科——专项技术的理论 第二章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2、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 (1)、原始体育在生活中和劳动过程中萌芽 (2)、体育是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3)、原始的体育与军事、医治卫生、宗教祭祀和娱乐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 1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完整版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第四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第五章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第六章 第七章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第八章(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第九章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第十章(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第十一章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第十二章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第十三章2、社会意识形态 第十四章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第十五章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概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 (4)应用性(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⑤技能性⑥娱乐性 ⑦社会性

体育概论考研试题整理

1.体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情感、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 2.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894年6月23成立,是现代奥林匹克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者、捍卫者、指导者和仲裁者,它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盈利的组织。 3.计划经济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由政府主办并主管,政府行使几乎全部管理职权。经费依靠财政拨款,国家承担绝大部分经济义务。人员列入国家编制、业务脱离经济主体。 4.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的各种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以及相应的成果。 5.电子竞技运动:是人与人之间,运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所营造的虚拟平台,按照统一的竞赛规则而进行竞赛的体育活动。 6.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指在世界范围内管辖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并接纳若干管辖这些项目的国家或地区级团体的非官方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足球联合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由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单项协会组成,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定期举行的代表大会,一般没有技术专业委员,处理该项目的技术问题。 9.不同类型体育体制比较: 政府主导型:优点: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预期的目标 不足:容易抑制社会对体育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 社会主导型:优点: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体育组织内部进行不受外 界干扰的管理。 不足: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综合型: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和社会双方面的积极性。 不足: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容易发生冲突 10.体育过程与健身过程关系: 健身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它的唯一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它涉及许多方面,健身有赖于、营养卫生、优生优育、环境保护、身体锻炼等多方面因素。体育中的运动项目和身体运动方式只是健身的手段之一,体育也无法代替健身的所有内容。 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健身只是体育的功能之一而不是体育的唯一功能。体育过程具有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多重功能。另一方面,体育过程的健身功能也是需要合理的调控才能实现的,并不是只要参与体育活动就一定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体育过程与健身过程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所谓的体育就是以身体联系为基本手段,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过程的健身功能是现代体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之一。 两者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重合部分,又不相互包括。人们需要辩证的理解体育与健身的关系

设计史考研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乌尔姆高等造型学院:乌尔姆造型学院由奥托?艾舍和马克斯?比尔等于1953年在乌尔姆创立。因为其强调从技术方面培养设计师与其对系统设计的推崇,使乌尔姆造型学院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乌尔姆造型学院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设计学校,是继包豪斯之后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奠定了艺术设计更多的和科学相联系的基础,为艺术设计广泛地介入工业生产开辟了道路。 2.功能主义: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3.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 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 4.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芬兰、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形成,以斯堪的纳维亚最为突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通过适当的运用现有技术,尽可能的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通过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集理性与浪漫于一身。以保罗?汉宁森、阿尔瓦?阿尔托为代表。 5.波普风格: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二战以后新生一代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于是在英国青年设计家中出现了波普设计运动。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的混杂。它追求大众化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奇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新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资料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 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石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它们的共性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观点或观念,以及这些观点或观念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2)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3)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1、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2、它们反过来有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它们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政治、道德、法律等“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体育概论考研知识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1、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2、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3、竞技体育: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4、体育娱乐:是指以休闲、娱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审美能力而进行的身体活动。 5、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有系统的学科群。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 (3 (5 2 (1 (3 3 (1 (3 4 ⑤技能性?⑥娱乐性⑦社会性 5、学习体育概论要求。 ⑴坚持百家争鸣学术方针 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4)坚持不断创新发展的观点 1、体育的健身功能 (1)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技能水平 (2)调试和保持心理健康 (3)提高呼吸系统技能水平 (4)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5)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2、体育的教育功能 (1)教育基本的生活能力 (2)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 (3)教导社会规律、促进人的社会化 (4)开张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3、游戏要具备娱乐性要具备哪些条件? (1)游戏是一种自由活动 (2)游戏是非日常性、非生产性的活动 (3)游戏有一定的竞争性、对抗性和不确定性 4、体育的经济功能 (1)体育经济已成为现代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3)体育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5 (1 (2 (3 1 (1 (2 (3 2 目标 3 4. 5. (5) 1 ⑸体育运动技术的弹性 2、体育基本手段 ①体育教学?②体育锻炼?? ③体育游戏?④体育运动训练? ⑤体育竞赛 3、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 ⑴历史性和发展性 ⑵国际性和民族性 ⑶地域性 4、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 ⑴起源于生产劳动实践 ⑵起源于军事防卫实践 ⑶起源于日常生活技能

王宏建的《艺术概论》考研核心笔记(全)1.doc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此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因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任何创造艺术品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就没有现实的人,也就没有艺术,所以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艺术是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他们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基础,而且它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他们的共性。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距离上有所不同,分出不同的地位。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方式与程度也使不同的。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 艺术与“中间环节”的关系:直接和密切。 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

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1)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另一方面,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3)艺术与政治相反,它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通过政治作用于艺术。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经济基础,破坏就的经济基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考研笔记——体育概论

体育概论笔记 第1章.体育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体育本质概述 一.体育的概念p3 1.广义的体育是指2.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3.以增进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化的一部分。5.现代体育的内容与内部联系、区别p 4 项目区别 主要目的不同主要形式与方法不同 现代体育学校体育增强体质,运动文化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手段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 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 社会体育丰富生活内容,休闲娱乐玩、锻炼、参与、欣赏联系:第一,他们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都是身体直接参与活动; 第二,三者都是要求全面发展身体,提高有机体的机能能力;第三,在竞体、学体、社体活动过程中,都有教育和教学的因素; 第四,在内容和手段上,有许多是三者共用的。 6.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国际化、社会化、生活化、产业化、法制化。P5 生活化指:现代体育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日常习惯存在,作为提高生活与生命质量的一种手段。

7.体育的起源:p6 a.以前主张一元论,即劳动起源论。 b.现在主张多元论:学说主要观点 劳动说劳动导致了人类自觉传授动作技能的需要 教育说早期以各种劳动动作的教育为主 军事说战争使战士的作战技巧和身体能力提高 宗教说宗教活动运用身体动作形式寻求对自然的解释 生理说剩余劳动力和过剩的精力使之有条件从事体育活动心理说通过身体动作表达不同的心理情感 需要说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需要萌发了体育 第二节,体育的功能 8.第一。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p7 a. 体育的健身功能: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 b.他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 c. 达到强身、健心、乐群的功效。健身功能是体育的最本质特点。 d. 体育的娱乐功能:是指 e. 人类自身的身体运动对于人过愉快生活的作用。满足感。 f. 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即人的社会化, g. 是指 h. 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i. 经由这一过程, j. 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 k.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l. 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m. 人的社会化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 n. 参与社会生活, o. 在社会中独立存在的必要前提。 p. 个人意识的萌q. 芽 第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p8 a. 体育的政治功能;振奋民族精神, b. 显示制度优越性, c.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d. 服 e. 务于国家外交的场合

体育概论知识点

引论 体育学是从宏观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科,它从整体上认识体育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抽象地反映出体育的主要特征,准确揭示其本质,以使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朝着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一章体育概念 1.直到18世纪60年代,法国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才出现“体育”一词。 2.体育的本质: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3.体育的概念:体育是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4.体育概念分类: 分类标准分类结果 体育实施场所家庭、学校、社区体育 体育参与者年龄婴幼儿、青少年、中老年体育 体育参与者职业农民、工人、军人、知识分子体育 体育发展形态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体育 5.体育三种形态: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健身休闲。(外部表现形式) 体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通过身体运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主体部分是学校。 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当今政治和资本这两个因素几乎成为竞技运动能否成功组织实施的关键条件。健身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内,为了身体健康及心理愉悦而参与的体育活动。 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是健身休闲的重要特征。 活动基础的兴趣性和活动过程的娱乐性是健身休闲的另一重要特征。

第二章体育功能 第一节体育功能概述 1.功能: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 2.构成功能的两大要素:本质属性、社会需要。 3.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第二节体育的本质功能 健身、教育、娱乐。 一、体育的健身功能: ①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 ②提高呼吸系统机能水平。 ③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 ④调试保持心理健康。 ⑤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二、体育的教育功能: ①教导基本的生活能力。 ②传授体育的文化知识。 ③教导社会规范,促进人的社会化。 ④开展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体育的娱乐功能: 游戏娱乐性具备条件:①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