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解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解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解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解析

剖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在我们日常工作、生产生活中很常用的统计图。它除了具有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具体地反映出数量的大小,还可以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折线统计图,从而看出数量的发展趋势。

一、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线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两种数量。

理由:两种不同的折线,区别于两种不同的数量。

2、一种数量描点连成折线后,再制作第二条折线。

理由:如果两种数量的描点同时进行,非常容易出现错乱现象。

3、先按照数量的多少依次描出各点,并在各点旁注明数据,再把各点顺次连接成折线。

理由:描点过程中要注意依次进行,不能跳过。且描点时要注意描点后立即标上数据,以防忘记。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们可从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

1、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大小。从点的位置的高低可以直接看出数量的大小。

2、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与发展趋势。通过数据的逐年增加,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手机与电脑的拥有量越来越普及。

3、可以清楚地显示两组数量在变化与发展中的差异。在2000年时,家庭拥有手机与电脑只相差一家,后来数据逐渐拉大,到2006年相差12家,但在2007年一年就增加了6家。

点评: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注重感受数据的发展和变化,更要重视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练一练

下面是强强摘录的北京和南京两地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

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折线统计图。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通过生活的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把统计表转化成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回顾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为后面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奠定基础。

(2)通过解决“甲、乙两城市几月份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这个问题出现的真实困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然后进行小组探讨交流,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了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的理解。

(3)通过给两市市长提建议的拓展活动,进一步体会到统计图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到试一试的题目中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描述和分析,体会数据的作用。

2、使用建议: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的必要性和特点,因此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体会,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总结。

3、需破解的问题。部分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还存在把所有点都描完再连线的现象,这样容易造成混淆,应该引导学生在绘制完一条折线后,再绘制另外一条折线。

评析:

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有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快乐,才能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也才能体验到数学的快乐,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本节课顾老师就

是紧紧抓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教学的。

一、体验冲突,产生内需。

顾老师首先通过情景引入,出现了图1、图3 两张折线统计图,对于两张都呈上升趋势的折线统计图,顾老师抛出一系列问题:“他们谁去更合适?”“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

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因为学生有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所以要将两条折线合并在一张图上,对学生而言算不上全新的知识,挑战性也不大。因此,在这里,老师没有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而是通教师适当的提示,自然地唤醒学生已有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简洁快速地“产生”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要。

二、辩证分析,强化体验。

这次大会特约点评斯苗儿老师曾说过:“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很不容易,既需要生动,也需要深刻,生动是对学生特点而言的,深刻是对学科特点而言的。”当孩子们具备了探究知识的能力,也产生了探究知识的需要,因此接下来就看教师如何强化知识,把知识教得“深刻”了。顾老师本节课教学在练习部分中,有两个例子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一、先出现王芳

体重,让孩子评价,孩子一致认为王芳体重稳步增长,非常不错,接着教师出现标准体重,孩子马上发现王芳体重最后有点超重。二、出现张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张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张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三、新旧联系,深化体验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的每一知识点都存在着有机联系:或前后相关、或互为因果,纵横交错,形成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顾老师就非常注重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最后,顾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在对比中,构建了统计图的整体知识体系,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晰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分析数据增减变化趋势时相对于条形统计图存在明显优势。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以及数学思考的提升总之,整节课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平衡发展,合理的设置思维矛盾和冲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在知识联系中,在设疑问难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辨析、运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复式折线统计图》。下面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强调学生发展中的探究与体验过程。《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了:

1、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着力强化主体意识。

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74—75页的例题,“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三第1题。

2.教材分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

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及会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我把这些内容分成了这样几个层次来教学: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两座城市各个月的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两条折线的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5.教学难点:

制作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和推测。

三、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法。精心组织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既尊重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渗透学法指导。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四、说学法

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探究法、独立自学、独立思考、个人动手、小组合作操作体验法、合作交流法交流、讨论、归纳等。

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一张我国各省市的行政区域图,然后我在图上指出,青岛市在山东省,昆明市在云南省,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有2080千米。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况。然后分别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分别说出青岛市和昆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数据。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个环节是: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个步骤: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我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由于强调了很快,让学生感受到观察这两幅图很快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确很困难,使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接着,我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并回答以下3个问题: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在第2个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很快看出的?学生可能说是通过比较各个月中,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近,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远。在第3个问题中,根据我的预设,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有:这两个城市都是6、7、8月的降水量比较多,还可能比较某个月中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多少,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比青岛市的幅度大……学生也有可能有新的生成,这正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训练点,也是提高学生读懂统计图中所包含信息的好机会,这样,我结合学生的生成,再进一步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第二个步骤:比较。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我让学生对课本74、75页中的三幅图进行比较,小组讨论: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相同点有:(板书)它们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制图内容。不同点有: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变了、增加了图例(板书)、折线有两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还能方便地对图中的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个步骤:经历制作过程。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新课标从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

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为什么?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一

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应用新知。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

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浙江省特级教师顾志能老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五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1、图2),学生读图。 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 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 一 (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 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013-11-14 08:12:58)转载▼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折线统计图》单元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单元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条形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不同的类别之间没有次序关系,即使改变不同类别在条形统计图中的次序,也不改变其本质。条形统计图适用于不同类别中统计量大小的比较。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它关键在于描述时间或次序关系及统计量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来预测。它的横轴通常是依时间或次序的先后排列的,若改变其顺序则往往会失去原来的意义。折线统计图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

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4、75页的统计.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1)合并.为了方便比较青岛市、昆明市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2)区别.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3)读图.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出示)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 .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课件出示) 1.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具学具准备: 单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 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新授。 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 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 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 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 (1)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4)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 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 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 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 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______,用虚线图例表示_______。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7、试试看 四、习题巩固。 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

枣庄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检测(答案解析)

枣庄市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检测(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病人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B. 病人的病情在好转 C. 在5月3日6:00到12:00之间体温下降最快 D. 病人体温逐渐降低,5月5日后还将继续降低 2.要反映一位病人24小时内心跳次数和变化情况,护士需要把病人心跳数据制成()统计图。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D. 统计表3.下列信息中,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 A. 学校各年级的人数; B. 六年级各班做好事的人数; C. 4月份气温变化的情况 4.下面一组折线统计图中,哪个折线统计图更合理?() A. B. 5.晚饭后,爸爸去洗澡。热水器里装有50升热水,爸爸洗了6分钟,用了40%的热水。6分钟后,小明去洗澡,他也洗了6分钟,把热水器里的热水全部用完。下面的图( )正确地描述了热水器里热水的体积变化情况。

A. B. C. D. 6.学校教学楼有四层.六(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A. B. C. 7.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 A. 数量的多少 B. 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C. 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D. 数据的分布情况 8.折线统计图表示()。 A. 数量关系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 B. 数量的多少 C. 部分与总数的关系9.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应选哪种统计图?( )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10.如图: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护士每隔()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6页—107页的例2和练习二十六。例2是在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在对比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个单式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二)核心能力 运用迁移的学习方法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思想,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霾”的生活情景,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掌握绘制方法。 2.在对比、分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活动中,能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合情推测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经历数据的读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五)学习难点 尝试读取数据背后的信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学课件、学习单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课前复习 作业单一:请根据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从中任选其一,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读取数据 师:最近天气真是阳光明媚啊,有些日子不见那个家伙了,知道老师说的谁吗?(霾)关于霾你都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如:霾是指原因不明的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以及霾的危害等。 师:嗯,别看“霾”的个头儿小,但是对人类的危害可不小!(课件出示霾的相关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霾”有关的数学问题。课前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数据,课件出示统计表: 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 学生读统计表,并解释表中的微克,感受微克/立方米。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板书:数据)要想对这些数据有感觉的话,可以把这个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生汇报课前制作的统计图,并生生评价。 师:再读一读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又读出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会分别知道A或B城市过去24小时空气质量的数据以及其变化趋势)并且试着说一说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数量多少、变化趋势、直观等)

(完整版)五下复式折线统计图训练题.docx

光谷二小金地分校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姓名:家长签字:等次: 一、填空题 1、折线统计图不但表示出()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变化的情况。 2、折线统计图包括()折线统计图和( 3、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表示出(()情况,而且还能更好的( )折线统计图。 )数据数量的多少及 )出两组数据的 ()。 4、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1)整理数据。 (2)画出纵轴和(),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3)根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 (4)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并标出图例。 )。 )顺次连接起来。 5、下面左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甲车的速度是( (2)甲、乙两车的时速差是()千米 /小时。 )千米 /小 时。 (3)半小时两车的相差(6、右图是某市金威啤酒厂 )千米。1999~ 2002年啤酒产量情 况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二、已知某县农民 2011 年------2015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蔬菜种植: 2011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 元; 2012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 元; 2013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250 元; 2014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 元; 2015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300 元。 畜牧养殖: 201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00 元; 2012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450 元; 2013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300 元; 2014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650 元; 2015 年每人年平均收入3000 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折线统计图。(自己设计标题和图例) 三、已知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2015 年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北方甲市和南方乙市2015 年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2016年 2 月制 月份 气温(℃)123456789101112城市 北方甲市-18-150102428303025125-10 南方乙市51620253035383835302015 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根据上面的统计 ( 1)这两个月城市的月平均最高和 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 ( 2)两个城市哪个月的温差最大?差是多少摄氏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刘星 2017年5月1号,我在学校讲了一节《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用青少年机器大赛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

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最新完整版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七星关区阴底小学陈清勇教学内容: 1、复式折线统计图 2、教科书第74~75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解读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绘制复式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 2、复习学过的统计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统计的知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学过哪些统计图呢?谁来说说这两种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和特点各是什么?以前我们已经学过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课件出示青岛市及昆明市2003年各月份降水量统计表。 2、出示“青岛市2003年各月份降水量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分析。 根据统计图,你知道青岛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少吗?根据图中折线,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 3、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份降水量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分析。 根据统计图,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4、进行比较。 如果比较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比较,能解决问题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引导学生说出把两张图合起来) 5、引导学生在“青岛市2003年各月水量统计图”上绘制“昆明市2003年各月水量统计图”(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完成的合成的统计图 指出:把这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新的折线统计图了。知道它叫做什么吗?(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完整课题。 6、进行观察。 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压轴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压轴题)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测试题(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病人每隔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B. 病人的病情在好转 C. 在5月3日6:00到12:00之间体温下降最快 D. 病人体温逐渐降低,5月5日后还将继续降低 2.为了清楚的展示某商场冰箱全年销售量的变化趋势,用()更适合。 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D. 统计表3.李林和小强骑自行车从学校沿同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李林比小强先出发,他们所行路程和时问的关系如右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行了20千米 B. 李林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 相遇后,李林的速度比小强慢 4.甲、乙、丙三人一起修剪一块草坪,三人修剪草坪的速度相同。一开始三人同时修剪,5分钟后,甲和乙有事离开,只留下丙一人修剪。下面四幅图中,()能表示修剪的时间t和修剪好的面积S之间的关系。 A. B. C. D.

5.某市规定每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6吨时,每吨价格为2.5元;当用水量超过6吨时,超过部分每吨价格为3元。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每月水费与用水量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6.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是() A. 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B. 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不容易看懂。 C. 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表示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表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7.要反映一位病人24小时内心跳次数和变化情况,护士需要把病人心跳数据制成()统计图。 A. 条形 B. 折线 C. 扇形 8.如图是某商场跳绳销售情况统计图:买7米跳绳需要() 元. A. 18 B. 36 C. 42 D. 48 9.学校教学楼有四层.六(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青岛版五上数学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青岛版五上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 1、小林和小明骑自行车从学校沿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小林比小明先出发.他俩所行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都骑行了20千米 B.小林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两个人同时到达森林公园 D.相遇后,小林的速度比小明慢 2.下面对统计图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小刚先到达终点

B.小刚先快后慢 C.小强先快后慢 D.小刚和小强同时到达终点 3.甲、乙二人参加某体育项目训练,为了便于研究,把最近五次训练成绩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结,如图,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乙的第二次成绩与第五次成绩相同 B.第三次测试甲的成绩与乙的成绩相同 C.第四次测试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2分 D.五次测试甲的总成绩比乙的总成绩高

4.小明和小芳骑自行车从学校沿同一路线到20千米外的森林公园,已知小明比小芳先出发.他俩所行的路程租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他们都骑车行了20千米 B.小明在中途停留了1小时 C.两人同时到达森林公司 5.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 )

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 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 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 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 6.“龟兔赛跑”:领先的兔子看破着缓缓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下面图( )与故事情节相吻合. A. B.

C. D.

折线统计图教后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后反思 统计图的教学,加进了一定学生认识基础,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 设计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较认识——动手制作——分析应用,运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特点的统计数据,理解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共同点和区别,能根据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统计方式。而对于折线统计图画法的教学上,我只是在准备找点的方法上做了进一步的强调,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再从学生画图的实际情况中,纠正学生在画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我边讲边画折线,忘记标注数据等现象。接着让学生争议这一信息更适合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呢?学生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再通过交流自己课前调查的信息,并讨论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和应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题,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让学生在现实、有趣、富挑战性的情境中学习折线统计图,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如:某商场7月—12月毛衣和衬衣销售情况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折线统计图上升或下降趋势判断哪一件是毛衣销售统计图,哪一张是衬衣销售统计图。在描述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时,重点要对最高点、最低点以及折线变化过程中倾斜度大的部分、最平缓的部分进行认识,并结合天气变化分析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按不同的时间考虑衬衣和毛衣哪种多进一些,哪种少进些;作为消费者,又可以考虑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会有比较大的选择,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某种衣服可能会比较便宜等。这样的处理是很成功的,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但又把数学还给了生活,从而使整节课显得充实又灵活。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新课讲授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三、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5.2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5.2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六年级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五年级复式折线统计图 1. 下面是张强同学调查的某地区近几年的年降水量情况统计表。 某地区近几年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新|课 | 标|第 | 一| 网 看图回答问题。 (1)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 )年,最少的一年是( )年,两年的降水量相差( )毫米。 (2)这几年的平均降水量约是( )毫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2. 根据下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某地6~18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情况统计表 X k B 1 . c o m (1)比较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变化,你能有什么发现? (2)你的身高是多少?与他们的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3)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3. 康康集团20011年第一季度生产情况如下:一月份:彩电4200台冰箱2400台空调2600台 二月份:彩电3500台冰箱2200台 空调2800台

三月份:彩电3800台冰箱3200台 空调3700台 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并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康泰集团2011年第一季度生产情况统计表________年________月 篇二:北师大六年级上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题及答案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 下面是张强同学调查的某地区近几年的年降水量情况统计表。 某地区近几年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看图回答问题。 (1)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 )年,最少的一年是( )年,两年的降水量相差( )毫米。 (2)这几年的平均降水量约是( )毫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2. 根据下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某地6~18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情况统计表 篇三:人教五年级下册数学测试题 五下第七单元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1.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2.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是:(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统计图是统计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掌握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终身受益,而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进行教学的,但是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单式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某市中小学生几年来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经过课前调研发现,学生没有集体去过科技馆,对此不太感兴趣。如此看来,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 近期人数增减变化情况作为素材,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进而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听到此话题,果然一下子便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注重在对比中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环节,自认为较成功的一点是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既使学生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又整体上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刚刚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把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体会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练习中出示了三个统计表,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来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呈现更合适呢?在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联系实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并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折线统计图,并播放生活中的统计图,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有关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四)存在的不足:这节课在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环节上有些拖泥带水,

复式折线统计图_教案教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教材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p76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形象直观,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直观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体悟 1、出示表示北京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呢?(互相说说)

你知道北京市2007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多吗?哪个月最少呢? (2)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北京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2、出示表示常州市市2007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1)提出新要求: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7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怎么办?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让学生思考,指名口答) (2)当学生提出可以逐一比较这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并计算出相差数时,可启发:用这个方法确实可以解决刚才的问题,但显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能很快看出呢? 小结: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要将这两幅图合成一幅图,你认为有哪些地方需要变化?(学生思考)多媒体演示合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 3、出示合并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北京市、常州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在右上角加一个图例。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这幅统计图完整吗,还差什么?标题、制图日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