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 个体差异

11 个体差异

11 个体差异
11 个体差异

第十一章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差异。

比起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来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相对于它的重要性,个体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实验心理学家的冷落,因为实验心理学家首先感兴趣的是发现和解释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且由于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变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验研究的自变量选择、因变量测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中独有独特的困难。所以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由关心实践和应用的心理学家们用非实验的方法进行的。但尽管如此,个体差异的一些重要规律的得出还是得归功于实验方法的介入。本章将会在介绍个体差异实验研究变量的基础上,分别介绍能力和人格个体差异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旨在解决如下问题:

1.个体差异研究中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各有何任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个体差异研究的自变量分为哪两类?这两类自变量构成了个体差异研究的哪两个重要研究领域?这两方面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个体差异研究中的因变量是什么,为何要进行严格的操作定义?

4.个体差异研究的两类自变量在能力和人格研究中的具体体现为什么?

5.能力研究与人格研究中因变量各有哪些,各因变量相应的具体测量手段都有哪些?

第一节个体差异的研究变量

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分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由于能力和人格问题

的复杂性以及变量难以操作等特点,实证和两方面的研究并未完全结合在一起,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仍是十分紧密的。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旨在通过任何可用的手段测量个体差异来进行预测,并尽力提高预测的精确度。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经常要根据一个人特定的能力和个性来做出一些关于个人的重要决策。例如,根据个体特定的个性来选择工作,或根据能力的测量结果来进行选拨。那么,如果对个体差异的测量能提供越高的预测力,这种决策的可靠程度也会越高。因此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制定和实施有预测力的心理测量,这也是心理测量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开创个体差异的研究开始,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推动了心理测量的发展,而心理测量的发展又为个体差异的研究提供了客观而可靠的方法。智力测验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就是该领域实证研究的一个范例。

而理论分析试图探明某种能力或人格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它如何运作。就智力来说,对智力成分和结构以及运作方式的分析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早在十九世纪,高尔顿就曾对智力的组成成分进行过分析。后来,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吉尔福德(Guilford)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等理论对智力的组成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虽然对智力组成成分的理解始终未达成一致,但是这方面的努力从未停止。

当代的研究者在寻找智力的组成要素方面已经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例如加德纳(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和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结构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中智力测验得到结论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最好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试图理解智力发展的方式时就是这么做的。皮亚杰(1932)首先遵循实证的原则和方法来观察儿童的认知的和社会的发展。然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后来,这个理论又反过来为发展心理学方面的大量研究提供了指导。

虽然我们在研究某一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一种方法,但是,把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将最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因此,虽然接下来的讨论都是在实证研究的框架下展开,主要涉及个体差异的实验研究中变量问题;但是相应的理论分析也穿插其中。

一、自变量

个体差异实验中的自变量是由研究者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决定的,原则上影响和决定个体差异的任何变量都可以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个体差异研究中的大多数自变量都是被试变量,对于这些变量,研究者通常只能挑选而无法操纵,因此严格来说,个体差异方面的很多实验研究都是准实验研究。在个体差异的实验研究中,有两类自变量是很常见的。一类是个体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具体地说就是个体差异是由遗传的因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另一类自变量则是年龄,这类研究关心的是个体差异如何随年龄发展而变化。

(一)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个体差异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就是关于导致个体差异产生的变量是什么。一部分研究者支持个体差异的遗传决定论,即认为先天的基因或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差异的主要方面。比如:赫恩斯坦和默里(Hernstein, R. J., & Murray, C., 1994)的研究——钟形曲线,便证明了智力的遗传理论。另一部分研究者则支持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后天的成长环境和经验才是决定个体差异的变量。所以个体差异的环境决定论着重探讨影响机体发展的经验因素。例如,埃里克森、克兰普和特斯奇-罗默(Ericsson, K. A., Krampe, R., & Tesch-Rommer, C., 1993)提出了许多证据证明了音乐才能是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的函数,他们认为至少10年的大量练习是产生音乐才能的主要原因。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争论是心理学的古老话题之一,而且这个争论现在仍在延续。

事实上,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不可能单独正确地揭示事件的规律。因为遗传变量和环境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交互作用。一方面,遗传效应的发生离不开某种环境,即从来都不能单独起作用;另一方面,经验总是需要有某一基因背景的机体,因此基因和环境都不能单独起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赫布(Hebb, D.)提出应该以一种更加综合的方式来看待个体发展中的遗传和环境变量(Hebb和Donderi,1987)。他建议我们应该考虑六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它们是:基因、出生前的营养环境、出生后的营养、文化学习、个体学习、身体的损伤。实证研究证明这些因素都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因素。例如,一个患有麻疹的母

亲可能会生出一个认知发展迟滞的孩子,而母亲在妊娠期摄入一定量的酒精可能会损害孩子的空间视觉推理能力(Hunt, Streissguth, Kerr & Olson,1995),这就是出生前营养造成的个体差异。再如,生长在蒙古苦寒之地的人们与那些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人就存在系统的个体差异,这可以归结于文化学习。另外,一些疾病或意外事故也会造成人格或能力的改变,这就是身体损伤的影响。这些交互作用的因素使对个体差异成因的分析复杂化了,单纯地选择基因或环境解释行为是徒劳无功的。

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对这种遗传和环境变量的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双生子的人格自评量表评定及其他测量的结果表明人格有中等程度的遗传率(遗传率就是观测到的变异能被遗传变异解释的百分比);而养子女的研究也表明养父母与养子女人格的相关很低,共同的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家族相似性并没有多大作用。研究一致表明,人格的家族相似性几乎完全起因于共同的遗传而不是共同的家庭环境。环境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但它并未能被家庭成员所共享。同一家庭中的每个儿童都有着独立的生活经历。影响人格的多数环境因素都是非共享环境。另外,更有趣的是,对环境的测量竟然发现了遗传的作用。这是因为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部分起因于遗传,称为“基因型—环境相关”。也就是说,不同基因的人倾向于选择环境中与他相适应的部分环境。因此,环境造成的部分变异仍然被归因于遗传。可见,造成个体差异的这两个因素是以复杂的形式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的。

(二)年龄

个体差异实验研究中另一个常见的自变量是年龄。在此类实验中,研究者们关心的是能力或人格变量随年龄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年龄为自变量的实验可以采用两种基本的实验设计——横向设计、纵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在相同的时间比较几个年龄组的同期群,它们提供的是年龄差异的数据。所谓同期群就是同一年出生的人,横向设计的例子就是同时测量20岁、30岁、40岁的不同被试。纵向设计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比较相同的同期群,它提供的是年龄变化的数据,例如连续10年每年都对同一批1970年同期群被试进行测量。另外还有一种时间延迟设计,这种设计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比较相同年

龄的被试,因此所观察到的任何变化都可以被归结为测试对象所处的不同年代。由于时间延迟设计无法观察年龄变化,因此在个体差异研究中较少单独出现。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各有优缺点。横向设计最明显的优势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数据。但是横向设计易于混淆年龄影响和同期群影响。例如,20岁、50岁的被试个体差异己可能是年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他们在其他许多重要方面存在不同:与年轻的被试相比,年长被试可能被养育的方式不同或者受的教育不同。这种混淆被称为同辈效应,是指与不同年龄的人一起长大的人(同辈)的不同种类的效应。纵向设计非常耗时,它会受到被试流失、时间影响和影响行为的历史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国的研究者在911事件发生前测量人们对增加军费开支的态度,和在911之后进行这一测量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但是可能是911事件导致了这种变化,这就是历史因素带来的混淆。但是它有被试内设计的一些优点,可以避免横向设计中固有的混淆。

连续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横向设计或纵向设计的缺点。连续设计是简单的横向或纵向设计的综合:一个横向连续包括在不同时点上两个或多个横向设计;一个纵向连续包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期群的同期研究。

为了结合两种设计的长处,沙尔(Schaie)还提出一种最有效设计,这种设计中既包括纵向设计又包括横向设计,主要是通过在新的横向设计中,测量新被试的同时对上次横向设计的被试进行再测。对最有效设计的结果数据可以进行同期群连续分析、横向连续分析或时间连续分析。同期群连续分析可以比较几个不同的同期群在随年龄变化时的表现,它可以排除年龄变化的影响,来比较同期群的影响;横向连续分析则可以排除测量时间影响,来比较同期群的影响;而时间连续分析则是排除测量时间影响而比较年龄变化的影响。

二、因变量

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涉及能力和人格的概念通常都是非常复杂的,例如,人格、智力等这些概念内涵丰富,边界模糊,因此在实验中必须给所要测量的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当变量有了操作定义之后,就可以用依据一定操作定义编制的测验来检验操纵自变量导致的结果了。因此,通常实验中的因变量就是被试在测

验中所获得的成绩。可见,个体差异实验的因变量测量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如何下操作定义。由于能力和人格方面的概念往往非常复杂,因此下操作定义是一个难题——对人格或能力的定义其实也构成了个体差异研究中的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我们仍以智力研究为例来简要说明个体差异研究中与操作定义有关的问题。在著名的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The 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Test,简称S-B)中,研究者从学业角度来定义的智力无疑使测验对学业成绩有很好的预测力,但是也因此招致了批评。有人批评他们的智力测验之集中在数学和言语能力上,并且对智力的定义是狭隘的、有文化偏差的。实际上智力研究虽然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是至今仍然没有被广为接受的智力操作定义,实际上对智力进行定义一直以来是各种智力理论的重要内容,各种理论的分歧与争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智力定义的分歧与争论。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多元智力理论和三元结构理论这两种当代极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在给智力下操作定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加德纳(1983)提出的。他的目的是为了拓宽智力的定义,使智力定义不再局限于学业成绩以及西方文化价值。为此,加德纳从跨文化、心理、心理测量、发展以及神经等方面提出证据证明智力存在七个侧面,它们是:①言语—语言智力,表现为个体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②音乐—节奏智力,表现为个体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③逻辑—数理智力,表现为个体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④视觉—空间智力,表现为个体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⑤身体—动觉智力,表现为个体控制身体动作、对事件做出身体反应以及利用身体语言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⑥自知—自省智力,表现为个体意识自身的情绪、欲望、个性等并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⑦交流—交往智力,表现为个体觉察他人情绪、欲望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在这些侧面中,只有言语—语言、逻辑—数理和视觉—空间智力在标准智力测验中被测试过。对于七个智力中的每一个来说,加德纳

都试图证明它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结构和一个独立的发展史,加德纳在脑损伤病人的症状中就发现了音乐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分离;一个人可能在一个侧面中表现得很好,而在其他侧面中则相反,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也表明,几乎不存在在各种能力上均超常的儿童,那些神童往往只是表现在某种能力的特别突出;并且在任何文化背景中它们每一个都起着突出的作用,尽管方式可能不同。加德纳都试图在每个维度建立它们的操作定义。

尽管加德纳为其理论提出的论据非常充分,他提出的智力定义仍然未被所有心理学家接受。加德纳理论的一个反对者是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斯滕伯格对加德纳方法的主要批评是,他没有明确说出七个智力的心理过程,他认为加德纳只是说出了智力的名称而没有确切指出它们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斯滕伯格的批评还指出,加德纳辨认出的是才能而不是智力,因为智力应该是一般的,而加德纳的提出智力却是具体的。斯滕伯格也将他的批评考虑进了自己的智力理论中,采用信息加工方法来定义智力。他的理论由成分理论(阐述解决问题时的各种心理过程)、情境理论(阐述智力适应、选择和改变环境的功能)和经验理论(阐述智力在日常情境中的应用功能)组成,因此也称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该理论强调加工信息、以新方式综合信息以及适应新情境的能力。斯滕伯格的智力操作定义表明,智力行为反映的是对社会情境中问题的解决能力(见Sternberg和Salter,1982)。尽管这个观点被许多感兴趣于信息加工方法的心理学家所接受。但是对它的异议仍然存在。例如,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写诗或作曲是才能而非智力的显现。

可见,虽然研究者们普遍都采用一种他们认可的操作定义来定义因变量并且对它进行测量,但是目前不同研究者的操作定义并未完全取得一致。

以上介绍了在个体差异的研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至于其中的无关变量则更难以控制。惟独有一个重要的无关变量在几乎所有能力个体差异实验中都需要控制,那就是对测验项目的具体学习。如果被试在测验之前学过许多测验项目的答案,而不是测验时依靠相应的能力得出答案,那么他们显然要比那些没学过这些项目的个体表现得能力更高。尽管,为了减少特定学习经验的影响,许多项目已经从现代的能力测验中删除了,但完全消除学习、动机、文化知识以及其他已

知会干扰测量的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除非能力的定义中包括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否则这些无关变量的影响必须被减少到最小。

第二节能力研究

能力是指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方面的差异是个体差异研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能力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以及能力跨人生历程的发展规律这两个重要的课题上,实验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与其他个体差异的实验研究类似,能力研究中也会遇到下操作定义和编制测验或其他测量方法的难题,因此在本节中我们首先介绍能力个体差异研究的两类自变量及其研究领域,然后再介绍一些能力研究因变量的测量方法。

一、自变量

在第一节里,我们已经对个体差异研究中研究者最关心的两个研究领域——个体差异的决定因素和随年龄的发展变化——进行了介绍。这里我们将继续前面的讨论,以一些具体的实验来说明有关能力影响因素和能力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这些实验的研究对象都是智力。

(一)能力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智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这类研究通常都是与个体差异的其他方面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在行为遗传学对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揭示了遗传因素的作用,但是这并没有否定环境因素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事实上,环境因素以一些复杂的形式与遗传因素发生交互作用。接下来将要介绍的这个研究(Zajonc和Markus,1975)就解释了出生顺序这个环境因素对智力的重要作用。这项研究的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对结果的解释也非常有

趣。

这项研究在方法上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中没有直接的被试。研究者使用了其他科研人员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荷兰收集的有关35万名荷兰男子瑞文测验(一种非语言智力测验)的结果,发现出生顺序与被试的测验成绩有显著相关:测验得分随家庭人员的增多而降低,并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

对于这个现象,扎扬克(Zajonc)和马科斯(Markus)是这样解释的。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能提供较多智力刺激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能获得较高的智力,而一个家庭中的智力环境可以通过家庭所有成员的平均智力贡献来计算——这就是扎扬克和马科斯“集合理论”的关键。这平均智力贡献值必然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及另一个孩子的出生而变化。举例来说,一对夫妇在生第一个孩子时,智力环境由两个成人和一个婴儿组成。假设每个成人的智力贡献值是100,新生儿的智力贡献值是0,那么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是就是(100+100+0)/3=67。假设儿童每长大一岁,治理贡献值就增加5,那么两年后,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家庭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就降到(100+100+10+0)/4=52.5。也就是说,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新生儿享有的家庭智力环境水平不断地降低(这个趋势至少在估计前几个孩子出生时的智力环境时是正确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智力水平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

但是数据中由两个例外是该理论无法直接解释的。首先是独生子女效应,根据集合理论,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水平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因此他们的智力应该是最好的。但是数据表明,独生子女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另外一个例外是最后出生的孩子的得分明显下降,下降的趋势超过集合理论的预测。

这两个现象乍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是扎扬克和马科斯通过研究却认为独生子女和最后出生的孩子拥有相似的智力环境——他们在家庭环境中都没有当其他的孩子“老师”的机会。当一个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不太可能去问年龄最小的孩子。独生子女的情况也一样。扎扬克和马科斯认为,当“老师”的机会对智力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因此缺少了这种机会的独生子女和最后出生的孩子的智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虽然扎扬克和马科斯用“智力环境”这种概念很好地解释了出生顺序这种环

境因素对孩子智力的影响规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赞同他们的观点,例如一些研究者(Downey,1995;Vaneijck & Degraaf,1995)认为智力水平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的真正原因是: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孩子们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人际关系和经济方面的资源越来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智力增长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扎扬克和马科斯并没有断言家庭规模和出生顺序是智力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另外,还需指出的是,智力并不能代表一切。一个家庭中,虽然先出生的孩子可能占有智力优势,但是老大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更高的焦虑性、攻击性),后面出生的孩子更具有独创性。

(二)能力的发展

接下来讨论的是几个关于智力发展规律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智力测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在智力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个体被智力测验测量到的智力终其一生的稳定性如何。有许多纵向设计的研究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了。我们来看一下坎加斯和布拉德韦(Kangas和Bradway,1971)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是一个纵向设计,包括了不同时间在同一组被试身上进行的测验结果。其测验的具体时间是:1931年时首次进行的斯坦福—比纳测验,那时被试的平均年龄只有4.1岁,1941年、1956年和1969年分别进行了重测。最初的样本是由旧金山海湾地区的儿童组成。在1941年,用同一个量表对最初的被试中的138名被试进行了再测;在1956年,111名被试受到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和斯坦福—比纳测验的再测。在1969年,只剩下48名被试背两种量表再测(平均年龄41.6岁)。坎加斯和布拉德韦给出了1969年所测的48名被试与1956年施测的111名被试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每个年龄的斯坦福—比纳测验的IQ值,结果发现这两个样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还对分数之间进行了配对相关的计算。结果列在表11-1中。随着测验间隔时间的增大,测验之间的相关减小。当计算平均年龄为4.1岁的学前儿童智力与其他分数(表中第一行数据)之间的相关时,这种减小趋势尤其明显。当计算成人的相关时,它们的系数就要大得多。但是,所有表11-1中列出的相关都

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因此可以说儿童四岁时测出的分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预测他们将来。我们应该也注意到,给四岁儿童施测的智力测验在问题的类型上与年长儿童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有助于解释他们之间的低相关。表11-1中列出的结果表明,被试在37年间的智力相当稳定。

注:由于两个被试的数据不完整,因此计算任何一个相关时所需要的总被试数就从109变成了111。

(采自Kangas和Bradway,1971)

这项研究证明了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在人生大部分时间(从儿童早期到中年)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由此可知,智力的早期测量能够预测后来的智力。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智力稳定性并不意味着被试的绝对智力从小到大保持稳定,因

为智力测验的成绩更多地反映了被试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群中的相对位置。因此智力稳定性是指在跨人生历程的发展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同龄人群众的相对位置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二、因变量

正像前面介绍的那样,能力概念的涵义非常广泛,因此要测量某种能力,首先要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对这种特定的能力下操作定义。然而即使实验者已经给出明确的操作定义,它通常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因变量的测量仍非易事。因此,有效的测量手段在能力实验以及其他有关个体差异的实验中显得特别重要。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按照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划分,对两者的测量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是在许多基本活动中都能表现出来,顺利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学习、工作等任何活动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这些能力。而个体的一般能力总是存在差异的。对于记忆、思维等能力的测量方法,在相应的章节里已经做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另外,智力其实也可以看成一般能力的综合。智力测量方法无疑非常重要,但由于智力的复杂性,智力测验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这里也不做详细介绍。下面以划消测验、手指灵活性实验和动作速度测验为例介绍在实验室条件下较常见的一般能力测量方法。

1.划消测验

一般来说,为了比较个人工作的某些能力,需要安排一个共同的工作,观察每个人在完成该工作时的精确性和速度,就可以了解个体差异。而这个工作必须对于所有被试来说熟悉程度一致,否则很难保证比较的公平性。而划消测验(cancellation test)就是一种可以防止因被试的职业、文化程度不同而影响测量效果的测验。

划消测验是一种测量一般工作能力的非文字测验。测验时要求被试在一个随

机排列的数字表(也可以是简单的符号、英文字母或几何图形等)上,在限定时间内划去某一数字。例如,首先发给被试一张随机分布的数字表,在被试做好准备后告诉被试尽快将表上的所有数字“3”划掉,然后开始计时,到了规定时间后让被试停止划消。然后根据正确划掉的项目数C,划错的项目W和漏划的项目数O,来计算划消的精确度和划消的工作效率E。其公式为:

CA E W

C W

C

A =+ -

=

划消测验可以测量哪些方面的能力呢?首先,由于要求被试在短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按一定要求划去某个知觉对象,因此被试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迅速而准确地在许多类似的对象中辨认出寻找的特定对象并将其划掉。如果划消的字表长度较长,即划消的时间较长,那么还要求被试有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的能力,即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另外,要在划消测验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要有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和信心。划消测验曾被广泛地应用于知觉速度、辨认准确性、注意力和疲劳程度等的检测。

2.手指灵活性测定

手指灵活性(finger dexterity)是指手指从事精密操作而能活动自如的能力。手指灵活性在很多职业的工作中特别重要,如打字、雕刻、绘画、外科手术、精细零件的组装等,因此在职业倾向测验中常有手指灵巧度的检测项目。

手指灵活性是使用手指灵活性测验仪来测定的,见图11-1。手指灵活性测验仪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用于测定手指灵活性,另一类用于测定手指尖的灵活性。手指灵活性测定要求被试用一把镊子钳把100根金属针插在实验板上相应的100个洞里。金属针和洞的大小规格不等,最小的洞直径仅1.6mm。手指尖灵活性的测定是一个安装螺母的操作:在实验板上固定着数十个螺栓,被测者的任务是尽快地先把垫片放在螺栓上,然后再把螺母旋在螺栓上。以上两项任务的指标是完成任务的速度。仪器有计时器只要被试把第一根针(或垫片)放在洞里(或螺栓上),计时器就自动开始计时,当被试把最后一根针(或螺母)放到最后一个洞里(或螺栓上),计时器就自动停止计时。这时计时器上

显示的时间就是被试完成整个实验所需的时间。

图11-1 手指灵活性测验仪

(采自Lafayette Co.,1997)

手指灵活性测验除了测定手指、手腕、手臂等的灵活性之外,还同时测定了手眼协调能力。手眼协调(eye-hand coordination)能力是指视觉与手的动作相互协调的能力,它是技能学习的必要前提。

3.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是指肢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或所完成动作的数量。动作速度是评价熟练程度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实验室里可以用打点作业来测定动作速度。所用的材料是打点作业纸,纸上有100个小圆圈(直径2mm),其间有直线相连,分10行,每行圈数不同,圈间的距离也不固定。测试时要求被试悬肘拿笔垂直地在小圆圈内又快又准地打点。如果用右手打点,就从左上方开始顺着连线连续打点,如果用左手,就从右上方开始。必须点在圆圈内,点在圆圈上或圈外都算错,而且不能改。以单位时间内正确打点的次数作为动作速度的指标。

4.动作技能的形成与迁移

当然,如果将上述三种一般能力测试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方式的话,它们都可以被称为技能,所谓技能(skill)就是指通过练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技能的获得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中间环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节,学生学习各种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经过形成技能这一环节,才能形成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因此,在介绍一般能力测量时,介绍有关技能形成和迁移的测量,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一般能力获得的过程。而且在技能上的个体差异本身就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所以下面将以动作技能为例讲述技能的形成和迁移。

动作技能是指那些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已经自动化、完善了的动作方式。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通过练习而掌握技能的过程。所谓的练习就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所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在实验室中,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镜画学习进行观察,因为镜画学习是一种典型的技能形成过程。镜画学习所用的仪器是镜画仪(mirror tracer),见图11-2。它由一面6寸×8寸大小的镜子,一块画有多角星图案的底板、一块遮挡板和一支金属笔所组成。实验时遮挡板支撑在底板上,挡住被试使他不能直接看到底板上的多角星图案。被试只能从镜中看到颠倒的五角星,并操作金属笔尽可能沿着图案轨迹移动一周。如果金属笔触及了星形图案中双线的边际时,镜画仪就会发出响声,这就算犯了一次错误,倒退一次也算一次错误。被试反复练习直到达到技能掌握的标准。主试记下被试每次移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和错误次数,然后分别以学习时间、错误次数为纵坐标,实验次数为横坐标画出练习曲线,就可以了解技能形成过程的规律了。实验结果通常是,被试初学时感觉镜画操作难度很大,但进步很快。

图11-2 镜画仪

(采自Lafayette Co.,2001)

镜画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动作技能的迁移作用。技能的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掌握所发生的影响。迁移的效果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前者是指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后者是指产生消极影响。用镜画仪可以检验优势手的镜画练习对非优势手练习的迁移作用。方法是先用非优势手进行镜画练习10遍,主试记下被试错误的总次数和时间。再用优势手进行镜画练习10遍。然后再换回非优势手同样练习10遍,记下错误总数。迁移效果用以

下公式进行计算:

%100?-=非优势手前测非优势手后测

非优势手前侧迁移效果

公式中的“非优势手前测”和“非优势手后测”既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错误次数。如果公式计算的结果大于0,那么发生了正迁移,反之则是发生了负迁移。

(二)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special ability )是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完成相应的活动是必须的。由于特殊能力总是针对于某种特殊的专业活动的,因此对特殊能力的测量方法也很有针对性和特殊性。这里以绘画能力和音乐能力为例来介绍实验室情境中的特殊能力测量方法。

1.绘画能力

绘画能力由许多更基本能力组成,实验室中通常不是直接用某种方法测量总体的绘画能力,而是分别测量这些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包括:

(1)判断比例关系的能力测定

画家必须具备准确估计物体各部分和几个客体之间的量的相互关系的能力才可能画好画,这是基本的绘画能力之一,称为判断比例关系的能力。需要判断的比例关系包括大小、明度、距离、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等。一般来说,会绘画的人能够综合地、完整地知觉客体的特性,因此他们可以迅速而准确把握客体的各种量的比例关系。判断比例关系的能力可以用适当的感觉差别阈限来表示。例如,对长方形高宽比例关系的差别阈限就与绘画能力相关。其测量方法是这样的。所用的仪器是长度和面积估计器。实验时使用的标准刺激是一系列不同宽高比的长方形图片(置于左侧),按宽高比从大到小依次呈现。每呈现一个标准时,右侧都会呈现变异刺激——一个长方形的高(与左侧的标准刺激的高不同)。要求被试通过调节仪器改变右侧长方形的宽,使右侧长方形的宽高比与左侧的标准刺激相同,也就是通过调节使左右两个长方形相似。该标准刺激下的高宽比例关系

的绝对差别阈限和相对差别阈限计算公式如下:

S

R S R

S -=-=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

其中,S 是被试调节的变异长方形的宽高比,R 是标准长方形的宽高比。一般来说,会绘画的被试的比例关系判断差别阈限要低于不会绘画的被试。

(2)目测垂线和水平线的能力测定

画家绘画时需要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确定时要以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置为参照。这在绘画能力形成的早期要借助于仪器(如铅垂)来实现,后来就可以不借助仪器而直接判断物体与垂线和水平线的关系,这就是用视力确定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能力。所以会绘画的人和不会绘画的人目测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能力会有差异。目测垂线和水平线的测验是这样进行的。在测量目测垂线能力时,在墙上挂一个直径约为80cm 的圆盘,在圆盘的顶部画有5个点,而在圆盘的下端有很多随机分布的点,要求被试从其中挑选出他认为与圆盘上部的5个点连起来能与地面垂直的5个点。目测垂线能力用两点连线与实际垂线的夹角来表示。夹角越小,表示目测能力的能力越好。目测水平能力的测定方法与垂线类似。只要要求被试连接左右的5个点是它们的连线与地面水平即可。

(3)目测倾斜线条的倾斜程度的能力

与目测垂线和水平线的能力类似,目测倾斜线条的倾斜程度的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绘画能力。测量目测线条倾斜方向的准确性的仪器是方向估计器,它由三个白色圆盘和一个圆形底座组成,最上面的圆盘正面有一条通过圆心的、可以转到任意角度的指针。圆盘背面有一个将圆周等分的刻度,指针所指的角度可以在背面的刻度上读出来。

测试时需要两个完全相同的方向估计器,一个远离被试,由主试操作,另一个离被试较近,由被试操作。主试按随机顺序将远处的方向估计器上的指针旋转至一系列事先选定的角度(作为标准刺激),要求被试复制近处的方向估计器上的指针,使近处的指针的倾斜程度看起来和远处的一样。每次复制的误差(标准刺激倾斜度与复制倾斜度的差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就是目测倾斜线条的倾斜程度能力的指标。

2.音乐能力测验

音乐能力包括对音乐的感觉力、音乐的动作力、音乐的记忆和想象力以及音乐的智力和情感等内容。为了发现有音乐能力的人,或者鉴定音乐训练的成绩,就要对这种活动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它所要求的心理特征,然后根据这些心理特征列出测验项目,设计测验,以便测量音乐能力。这种观点与前面介绍的绘画能力测验是类似的。西肖尔(Seashore, C. E.)就以这种方法编制了西肖尔音乐能力测验。这套测验是测定一般人和具有音乐特殊才能的人的音乐能力的系列材料。材料共分二种,一种用于测定一般人的音乐能力,另一种用于测定具有音乐才能的人的音乐能力。

西肖尔音乐能力测验包括六项指标,即音高、音强、时间、和谐、音调的记忆和节奏的感觉。每个测验约需10分钟,用六个等级(最优、优、好、平均、低于平均和劣)评分,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进行团体测验。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与一般的纸笔测验不同,它的测题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通过精确的仪器呈现的。即采用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验磁带,其中录制了针对不同测量类别的乐音以及乐音的组合。例如,其中的音高判断能力测验就是每次先后呈现两个音高不同的音,让被试判断哪个音更高,并在记录纸上作相应的记录。

由于比较严格地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西肖尔音乐能力测验是非常有效性的。例如在测定对音高辨别能力时呈现的两个乐音,除在频率上有差别外,其响度、音色、持续时间等因素都是相同的。在这种条件下如果被试能正确分辨乐音的高低,可以肯定他具有分辨音高的能力。另外,西肖尔音乐能力的结果解释也是相当谨慎和恰当的,他只对测定的结果作直接说明,而并不对他的音乐成就进行预测。

可见,虽然能力实验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研究者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于能力个体差异形成的作用以及能力跨人生历程的发展规律,并通过精巧的实验设计和测量手段得到了关于能力个体差异的一些重要结论。

第三节人格研究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情绪、需要、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人格个体差异是个体差异研究中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格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以及主要的研究课题与能力方面的研究是类似的,因此在本节中,我们也是首先介绍有关人格个体差异研究的两类自变量及其研究成果,然后再介绍有关的因变量测量方法。

一、自变量

在以下的内容中,我们仍将按照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和随年龄的发展变化两类变量,讨论人格研究中的自变量及所取得研究成果。

(一)人格的影响因素

在人格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的问题上也存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之争。如果我们综合地来看,无论是遗传还是环境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人格的差异,两者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中共同起着作用。不过不同学者的研究侧重点通常都是偏向一方的,关于人格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和环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不同的研究结果之间仍然存在分歧。下面要介绍的双胞胎研究和攻击行为学习的研究就是两个分别从遗传和环境两种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的经典实验。

1.双胞胎研究

我们在第一节中已经提到,行为遗传学对于揭示个体差异中的遗传因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里介绍的双胞胎研究就是行为遗传学中具有奠基意义的研究。这项从1979年开始的研究主要是由布沙尔、林垦等(Bouchard、Lykken等,1990)完成的(这项研究中除了探讨人格的遗传决定因素外,同时也测量了生理、智力、心理兴趣、社会态度等变量)。

在以往关于遗传因素决定作用的研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难以分离遗传因素

和环境因素。例如,如果一个被试和他父亲一样有幽默感,那么这种幽默感既有可能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环境因素),也可能是遗传了载有“幽默感”的基因。然而,布沙尔和林垦则找到了一种分离两种因素的方法:只要找到基因完全相同,但成长环境不同的人,那么他们成年时的行为和人格的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我们知道,同卵双胞胎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他们就成为理想的被试。在布沙尔和林垦等人的研究中,他们的被试是56对早年就分离、成长环境不同的同卵双胞胎(简称MZA)。研究者将这些双胞胎与从小一起成长的双胞胎(简称MZT)进行了比较。

实验中每一名被试都完成了将近50小时的测验,测验内容包括人格特质量表、智力测验、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另外还要求被试填写一张家用物品清单,以评估其家庭背景的相似性。还要求填写一张家庭环境量表以评估他们对养父母教育方式的感受。另外还要接受个人生活史、精神病学等方面的访谈。所有被试都是分开单独施测的,以免双胞胎之间相互影响。然后研究者计算了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MZA)之间测验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也计算了养育在一起的同卵双胞胎(MZT)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这两个相关系数的比值。部分结果见表11-2。

表11-2 MZA和MZT在某些测验成绩上的相关系数(R)的比较

个体差异性与性别相关性

肝癌microRNA稳定性、个体差异性与性别相关性的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肝癌microRNA稳定性、个体差异性与性别相关性。方法:选取52例肝癌患者及2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内镜下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活检标本及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样本,利用应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不同条件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血清样本的microRNA表达水平及稳定性;比较分析肝癌患者血清microRNA个体差异性与性别的相关性。结果:肝癌microRNA在不同温度、pH值及冻融次数等条件下均有扩增,具有抵抗降解及结构性质高度稳定;肝癌microRNA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血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的microRNA表达水平(P<0.05)。肝癌microRNA表达水平的个体相关性分析R=0.998,P<0.05,microRNA的个体差异性极小;肝癌microRNA在性别差异性表达中具有显著性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98和0.997。结论:肝癌microRNA的结构性质稳定,其表达水平可特异性区别肝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个体差异性较差及与性别无相关性,可作为肝癌诊治的监测指标。【关键词】肝癌;microRNA;稳定性;个体差异性;性别相关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mirnas stability of liver cancer,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gender.Methods: Selecting 52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nd 29 cases of healthy volunteer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llect endoscopic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tissue and normal tissue adjacent to carcinoma biopsy specimen serum samples and all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SP) test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liver cancer tissue and normal tissue adjacent to carcinoma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icrornas in serum samples and stability;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of liver cancer patients serum mirnas individual diversity and gender.Results: The liver cancer mirna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such as temperature, pH value and the number of freezing and thawing are amplification, highly resistance to degrad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structure stability;Liver cancer mirnas in cancer of the liver tissue of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因素上

第三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因素(上 目标:消费者的感知觉和情绪情感(概念、特点 ; 消费者需求的特征和种类; 消费需求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应用: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具体的消费行为; 运用有关动机的理论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一 . 消费者的感知和情绪 1. 消费者的感觉: 概念 特性:感受性 适应性 对比性 2. 消费者的知觉: 概念 影响知觉的因素 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错觉:图形错觉、时间错觉、其他

消费者的知觉过程:展露、注意、理解3. 消费者的社会知觉: 内容:对人的知觉(表情、性格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自我知觉(生理,社会,心理的自我 社会知觉误区: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 心理定势 刻板印象 期望效应 习惯定向 假定相似性偏见 行动者——观察者偏见 4. 消费者的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特点:两极性、扩散性

分类:按性质(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喜爱 按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心境、热情、激情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的性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影响消费者情绪、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购物环境、商品、服务的影响 二 . 消费者的需要 1. 概述: 特征:对象性、无限性、层次性、可变性、发展性 类别:按需要的起源,分为天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按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需要实现的程度,分为现实需要、潜在需要 2. 消费需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消费需要决定购买行为 其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的程度 需要水平不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3. 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三 . 消费者的动机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 (2)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旱,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叫“人才早熟”。这种情况古今中外,各国都有。在音乐、绘画、艺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常见。另一种情况叫做“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能力,但到中年才崭露头脚,表现出惊人的才智。这种情况在科学和政治生活舞台上屡见不鲜。可见,并不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力都是早熟的。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能力的结合,也使人们互相区别开来。例如,在音乐能力方面,有人有高度发展的曲调感和听觉表象能力,而节奏感较差;而另一人有较好的听觉表象能力和强烈的节奏感,而曲调感差。查子秀(1990)比较了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词类比推理、图形类比推理、数概括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力。结果发现,二者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并非都差异明显,而是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上思维能力差异大,如超常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和数概括类比推理上发展特别突出。 (4)性别的差异 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研究发现,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性别差异。40年代,韦氏智力表问世,使智力测验不仅能考察一般智力因素,还能测查特殊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数学能力是对数学原理和数学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上。计算能力体现了对程序性知识的速度和精确性技巧的要求;问题解决则体现了对信息的正确分析与选择、组织好策略性知识、应用统计方法的综合性技能的要求。海德(l990)纵观40年来100个有关的研究,经过元分析发现:女生在计算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只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在问题解决上,中学时期女性略好,而高中及大学阶段则表现出男生的优势。对于数学操作来说,男生在标准化测验上普遍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学校所获得的评定等级上比男生高。一些研究认为,男生在竞争性数学活动中比女生好,而女生在合作性数学活动中比男生好。 言语能力的差异:言语能力是对语言符号的加工、提取、操作的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言语能力并非单一的结构,它包括对言语信息的记忆、转换、理解、组织和应用等方面。霍沃(1987)总结了3—8年级的一系列研究后发现:女生言语能力普遍比男生好。在各种言语能力中,以词的流畅性所显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认知差异与管理 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 A对他人的知觉 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C对角色的知觉 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 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考多选题) 2)影响知觉的因素: 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 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 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 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 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 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 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 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X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一般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因此总是竭力设法逃避工作; ②极大多数人没有抱负,怕负责任,希望奉命而为,宁愿接受他人的领导与指挥; ③对自身经济的安全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 ④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目标漠不关心; ⑤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 ⑥人缺乏理性,容易受人的欺骗和煽动,常有盲从举动等。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①由于上述观点是把职工看作机器一样消极被动的工具,因此领导者就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 ③总之是一种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是一种不相信群众,只看消极面,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Y理论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 ①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休息一样自然; ②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 ③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 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⑤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⑥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11 个体差异

11 个体差异 第十一章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表现出的 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人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每个个体的心理、生理 和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而心理学研究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在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的差异。 比起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来说,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研究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相对于它的重要性,个体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实验心理学家的冷落,因为实验心理学家首先感兴趣的是发现和解释行为的一般规律。而且由于能力和人格 方面的变量往往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验研究的自变量选择、因变量测量和无关变 量的控制中独有独特的困难。所以以往的研究大多是由关心实践和应用的心理学家们用非 实验的方法进行的。但尽管如此,个体差异的一些重要规律的得出还是得归功于实验方法 的介入。本章将会在介绍个体差异实验研究变量的基础上,分别介绍能力和人格个体差异 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旨在解决如下问题: 1.个体差异研究中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各有何任务,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个体差异研究的自变量分为哪两类?这两类自变量构成了个体差异研究的哪两个 重要研究领域?这两方面的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3.个体差异研究中的因变量是什么,为何要进行严格的操作定义? 4.个体差异研究的两类自变量在能力和人格研究中的具体体现为什么? 5.能力研究与人格研究中因变量各有哪些,各因变量相应的具体测量手段都有哪些? 第一节个体差异的研究变量 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分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由于能力和人格问题 的复杂性以及变量难以操作等特点,实证和两方面的研究并未完全结合在一起,但是 它们之间的联系仍是十分紧密的。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旨在通过任何可用的手段测量个体差异来进行预测,并尽力 提高预测的精确度。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经常要根据一个人特定的能力和个性来做出一些 关于个人的重要决策。例如,根据个体特定的个性来选择工作,或根据能力的测量结果来 进行选拨。那么,如果对个体差异的测量能提供越高的预测力,这种决策的可靠程度也会 越高。因此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制定和实施有预测力的心理测量,这也是心理 测量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开创个体差异的研究开始,心理学家对个 体差异的研究推动了心理测量的发展,而心理测量的发展又为个体差异的研究提供了客观 而可靠的方法。智力测验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就是该领域实证研究的一个范例。

样性和个体差异

样性和个体差异。 2.心理学依据。初中生有着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有明显的自我意识,初中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注重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 3.教育学依据。近年来,中学数学教学的教育理论、模式,都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根本宗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来。波兰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提出了数学教学应“既教猜想,又教证明”,说明数学教学不能进行结论式教学,更应进行过程教学。 4.数学学科的依据。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合情思维、合情推理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开放式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空间、自我创造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验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提供独立的活动空间、时间和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 2.成功性原则 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认识学生的基础之上,尊重与发展学生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其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之不断进步,享受成功体验。 3.建构性原则 教师通过设计和展示问题情景,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在认知心理上产生了认知需要,通过同化和顺应把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4.发展性原则 实验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人格发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交互能力,学会做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民主性原则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提出假设,进行讨论、解释和验证,平等、民主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持有异议,尊重学生的独创性见解,宽容对待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所犯的错误。 四.实验的操作模式 1.明确教学目标:实验的教学目标的确定遵循以下要义: 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③磨练学生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④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⑤提高学生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同化和顺应扩大认知结构;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2.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适当的教学问题。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以开放题为载体,但目前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以封闭题为主,所以教师还需要编制一定的开放题。 3.师生平等探讨 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等,形成更数学化、抽象化的问题,或形成引入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科学化。

区别对待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论述)

区别对待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论述) 学习目标: 体育能力的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 对待不同体育能力学生的教学策略。 体育运动中的智力差异。 对待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 对待不同性格类型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 影响体育差生学习的心理因素。 提高体育差生学习效果的心理学方法。 重要概念: 1一般体育能力 2 智力因素 3特殊体育能力 4个性差异气质 5性格体育差生 体育能力(一般,特殊) ?所谓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体育能力具有一般能力的特征,又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个体的体育智慧、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及技能所构成的一种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可以较好地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这说明个体所具有的实际的体育运动能力。 一般体育能力: 一般体育能力是指从事各种体育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主要指动作感受性的敏锐度、知觉的广度和深度、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反应的迅速性和准确性、操作思维的敏捷性和实效性、运动记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想象力和注意力等方面的心理机能。 特殊体育能力: ?特殊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专门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又称专项运动能力,因体育项目的特点不同而各不相同。比如,从事体操运动(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主要应具备的特殊体育能力,包括肌肉用力感(用力的准确性)、平衡感、空间定向(方位知觉)能力、动作反馈能力、时间节奏感或韵律感、动作表象的完整性和清晰性以及动作短时记忆的准确性等,其中以前五项尤为重要。 体育能力的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 ?(一)体能 ?(二)心理运动能力 ?(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智能 ?(四)信息加工能力 体育能力的差异及其教学策略 ?(一)身体运动能力 ?(二)体育认识能力 ?(三)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 ?(四)自我调节能力

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五)

第五章影响消费行为得主要因素 不同得消费者有不同得购物需求与欲望,厂家与销售人员应当努力掌握消费者心里得秘密,按照不同得群体、性别与年龄列出各种客户群得明细表,分析与判断应采取什么样得行为方式来激发消费者得购买欲望。但就是,并不就是所有得消费者都能够按照商家设计得方式产生购买动机。因此,商家与销售人员还应当注意分析消费行为得主要因素。 1、购买者得特征因素 购买者得特征就是影响其购买行为得重要因素之一。如图3-1所示,购买者得特征因素包括四类: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与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在消费者得心理活动过程中可能起到相当关键得作用。 文化因素 购买者特征因素中得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亚文化与社会阶层。在一个人得一生之中,能够确保自身朝着某个方向发展得最根本因素就是文化。但就是,在某一次购买行为过程中,文化因素所起到得作用并不就是决定性得。同样道理,在产

品得营销过程中,并不就是只有文化熏陶才能保证营销得成功.因此,销售人员应综合分析各种文化因素,使之有利于营销得成功。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需要考虑参照群体、家庭背景以及消费者得角色/地位等.社会因素就是营销工作中至关重要得因素之一。如果忽略了群体影响等社会因素,在面对某些消费者得时候,销售人员将会发现消费者得心理难以琢磨。因此,销售人员必须对消费者得社会群体、家庭背景、角色/地位等因素做出全面分析,将市场细分,采用不同得策略对不同得消费群体施加影响。 个体因素 厂商与销售人员面临得问题就是如何让消费者得个体因素与销售行为形成互动,因此,消费者得个体因素就是营销过程中得决定性因素。在个体因素得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消费者在各个年龄与生命周期阶段中得行为特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得消费者得判断不同,由此产生得行为方式也不同。此外,还需要关注消费者得职业特点,应当根据不同得职业群体,分析其经济环境、生活方式、自我认知、人物性格等特征。 心理因素 个体因素就是营销成败得决定因素,而心理因素就是指导消费者个体行为得最为关键得因素,所有得影响因素最终都与心理因素有关联。因此,厂商与销售人员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得心理因素,如动机、直觉、逆反心理、信念、态度等影响消费者行为得特征因素。只有这样,销售人员才能在营销过程中如鱼得水。 2、消费者得心理钱包因素 所谓消费者得心理钱包因素,指得就是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发生时对钱包得重

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表现在时间的早晚上。有的人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优异的能力。比如,王勃6岁作诗、曹植七岁成诗等,我们称之为“人才早熟”。而另一些人则到了很晚才表现出能力强来,比如爱迪生,小学才念6个月就退学了;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也被称为“不会有大出息的孩子”。知道了这一点,家长就不要对孩子能力的一般表现过于苛责。 第二,能力差异的类型。正如成年人的能力各有千秋一样,孩子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语言能力方面比较擅长,听过的东西记得牢,而且口语表达时也比较完整、准确,我们把这类孩子叫做“听觉型”孩子;而有的孩子则对看过的东西记得住,动手能力强,喜欢从事手工、画画等安静活动,我们称之为“视觉型”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好动,在动作能力上发展优异,属于“动作型”。当然,所谓“类型”主要是就孩子在某一方面 能力发展的优势而言,这种差异的确是存在的。 可能家长会问:为什么孩子的能力存在差异呢?其实孩子的能力也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分子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人的神经系统、酶系统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决定着大脑皮层分析与综合的特点,进而制约着个体心理活动的进行和发展。因此可以说遗传因素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但是遗传却不能决定发展的现实性。决定孩子能力发展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其中教育起的是主导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只有父母既给了孩子好的遗传素质又给了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孩子的优势能力,就是孩子今后成就的发展方向;而劣势的能力部分则成为孩子发展的“短板”,会制约孩子的综合发展。

运动技能学

运动技能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 2、技能:经过练习二获得的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3、有限容量理论(中心资源理论):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时所需要的注意资 源都源于同一个中心源。 4、心里不应期:对非常接近的两个刺激的第二个刺激的应答的延迟现象。 (PRP)这是技能操作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5、倒U原则:应激或激活,指的是有压力多引起的激动水平。 6、学习:由练习或经历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技能绩效的变化。 7、绩效:在特定的时间和情景下某项技能的执行水平。 8、言语指导:简短、精炼的短语,可以将操作的注意引向重要的环境线 索,或者提醒操作者关键的技术动作。 9、内隐学习:无意识地获取有关环境变化规律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习者 无法用语言将所获得的知识表达出来。 10、过度练习:超过实现特定操作标准所需练习量以外的附加练习。 11、分解练习:将某运动技能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后分别进行练习。 12、整体练习:从技能的开始到结束完整地进行练习。 13、个体差异:是人们在完成某些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差异。 14、能力:指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的、相对持久的、稳定的特质,存在于各种 运动和认知技能中。

结果反馈(KR):提供与操作结果,或是否达到运动目标有关的信息。 15、绩效反馈(KP);提供与操作过程(运动特征)相关信息。 二、简答、论述、分析 1、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表现: (1)较短的动作时间 (2)较高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3)较少的体能和心理能量消耗。 2、运动技能的三种成份: (1)姿势成分:为动作提供支持平台 (2)身体的移动成分:是身体和肢体移动到动作位置 (3)操作成分:产生动作。 3、技能的分类: (1)开放性运动技能与闭锁性运动技能 (2)连续性运动技能、非连续性运动技能 (3)小肌肉群运动技能和大肌肉群运动和技能。 4、反应的种类: (1)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 (2)辨别反应和选择反应 5、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输入→人脑对信息的储存和分析→信息输出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学文案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人力(2)班郑锦锋 个体行为不仅代表了个体的自身特性,处于社会环境中,个体行为也是对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反应。一个人从出生到接受社会教育,直至进入组织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活,他的行为既有个体生理特征的作用,也是对一定社会环境以及所处组织群体气氛、组织文化特点的反应。一位管理学者曾讲:“企业的成长必定是因个人的成长而实现的,一个高效的组织也必定是由高效的个体所组成的。”往往组织中个体能力越高组织绩效就越好,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能力越强的个体又是对组织的破坏力也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在组织中个体行为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从主观内部因素来说,遗传是决定个人行为的最基本因素。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50%的个性差异和30%的娱乐业余爱好兴趣差异来自遗传。这种差异可以说是先天性的,很难改变。比如说害羞,如果硬是让有些天生就怕见生人的人一下子变得健谈起来,与谁都能侃侃而谈,按现在的条件恐怕是不可行的。所以说,在一个组织中,身为领导就应该知人善任,摸准下属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对症下药。内在因素中除了遗传这一基本因素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去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感知、个性、价值观、学习这四个方面。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情的感知一般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感知所导致的行为也就各种各样了。因此要跟别人更好的交流,一定要让别人感知到善意而不是敌意。

个性与价值观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个性与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所表示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大胆直率的人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并会试图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想法;然而一个含蓄内向的人或者会因其他人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轻易否定自己的想法或者保留自己的意见。这就是性格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应。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得越多经验越丰富,自然人就变得越成熟,说话做事就越是老练了。在组织中,学习是每个人不断上进必需过程,这也是很多企业建立员工培训机制的重要原因。 说完内在因素的影响,接下来分析一下外在因素对个体行为带来的一些影响。毫无疑问,领导对下属是绝对有影响力的,作为一个领导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督查能力、自信和决断能力。在组织中,领导者往往被赋予更多的责任,首先便是标榜员工。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员工潜在的意识里都是以领导者为榜样的,这样领导者的一举一动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优秀自信的老板,他的员工久而久之也会树立起一种自信心,这便是榜样的作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领导者要管理自己的下属,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只有自己到了,才会让众人心服口服,从而引领自己的团队乘风破浪马到成功。 另外,生活环境与当前的情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个体行为。虽然说遗传的各种性格爱好很难改变,但只是很难,并不是说一定不能改变,后天的生活环境也决定了人们的性格特点。一个害羞腼腆的人,随着接触的人多了,也能逐渐变得健谈起来,只是这个过程比一般人要慢一些而已,这并不能否定生活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的决定性作用。这个生活环境也包括很多方面,比如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四年级一班 学生是不同的,有差异的;对待学生的不同和差异,是我们在承认差距的前提下,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应用多样化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态度和基本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并不是要消除个体在数学学习的差异也不是期望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都达到同样高的水平。而是承认差异,正视差异。从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现实情形出发,扬长避短,克服缺点。促使每一学生发挥其智能优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使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下面从生理角度.心理角度.认知角度等六个方面对我们班(四年级一班)做一个分析。 一.从生理角度看差异 (1)性别差异导致学习差异 在配对联想,辨别学习,偶然学习和模仿学习等方面,男女生差异不大,这时因为男女平均智商接近。但是女生智商分部较平均,男生的标准误差明显。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儿童学习的平均成绩差异不大,但成绩连续分布的的两端,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成绩较分散,优劣者都超过女生,而女生成绩分布较平均。而且女生成绩叫男生好。脑的优势发展对学生成绩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由于两性脑的优势发展存在着差异,所以男女学生在相同学科的学习上也存在着差异。在脑发展的优势使男生空间知觉能力,数学能力较强,自然科学成绩优于女生(如范加树.郝帅东等同学);左脑发展的优势使女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强(如韩璐,佟鑫等)。男女生在学科爱好或兴趣方面,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女生对语文,外语较感兴趣,而男生对数学较感兴趣。而且对学科的兴趣程度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2)性别差异导致课堂行为差异 在课堂上,男生比女生更活泼,独立性更强,更为自信。女生比男生更有可

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如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依据本人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做到以下几点:(1)分类要求,不搞一刀切。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首先,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地显示优、良、中、差的层次剃度,使困难学生能接受,能消化,使优秀学生能吃饱,并能不断地超前发展。其次,作为教师要建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特殊弱智儿童除外)。只不过在教学中,教师提的问题不宜太多太碎,且要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考虑,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抽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一般的问题,可由中等生讨论解决,使不同成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三,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和辅导时要恰如其分地分配力量,对学困生,教师要多化工夫,细心引导,漫漫地扶,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老师帮他解决了问题,而是靠自己努力解决的,从而激发其兴趣,赏识成功的快乐。(2)分类评价,不拔苗助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困生只要有进步(若考试题的难度比上次难,能保持原有分数,都算有进步),要及时鼓励,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护好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切记把他们同优生相比,这样会损伤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要抓住有利时机用语言评价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真切感人的评价语言中受到感染,从而增强碧胜的信心。比如这么难的题,你都能做出一点,说明你已经进步多了,只要你继续努力,经过一段时间,你一定会赶上他们的!(3)要留足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特长。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赏识,切记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要有控有放,留足学生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学生的童真天性就会像展翅高飞的小鸟,战线智慧的无限潜能。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编导,更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齐心协力,尽情发挥,才能演出一幕幕和谐、生动、感人的戏剧。

浅析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个体差异

浅析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个体差异 一、个性差异 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而又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能力、性别、年龄、容貌、兴趣、爱好、态度、行为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差异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的不同,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差异”。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我认为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必定导致我们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吃不了”而丧失信心自暴自弃;部分学生因“不够吃”而自满自大失去学习兴趣。可见个性差异它是过去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新的教育的依据。只有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正确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学生个性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认知上的差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智力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因为来自不同的家庭,入学前受过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从而导致他们的知识基础就有很大不同。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便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承认这个差异,区别对待这种差异。 (二)性格上的差异 小学生的性格差异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的稳定倾向上。有的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学习较积极主动,自制力也较强,在数学问题上善于思考;有的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虽然有一定的学习目的,但自制力不够,在数学问题思考上较一般,有的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毫无自制力,在数学问题思考能力上自然较弱。例如在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部分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割补方法多种多样,此类学生善于思考,懂得利用知识的迁移。有部分学生利用手中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数格子的方法量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此类学生老老实实按部就班。也有学生面对手中的若干小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发呆,一片茫然,不知从何着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此类学生默默无闻,态度消极。 (三)思维上的差异 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是小学生面临某个问题时所作出的问题答案,现象的解释或动作。由于小学生的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因而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当他们遇到某一个问题时,就会表达出不同的见解。 (四)行为上的差异 就是因为学生的家庭环境不一样,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兴趣和爱好有所不同,思维不同,认知也就有所不同,因此表现在行为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与同学交往。他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人,热爱班集体,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并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喜爱。有的学生对班级的事情漠不关心,课间独自玩耍,对待同学较冷淡。在进行为贫困学生献一份爱

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_整理2016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6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真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3分) 1.下列玩具不是从功能角度分类的是( ) A.运动性玩具 B.建构玩具 C.益智玩具 D.传统玩具 2.婴幼儿的“认声”现象通常出现在( ) A .3-6个月 B .6-12个月 C. 1-2岁 D . 2-3岁

3.2-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的先后顺序通常是 ( ) A.动词,名称,形容词 B.动词,形容词,名称 C.名称,动词,形容词 D.形容词,动词,名称 4.风疹病毒传播途径是( ) A .肢体接触 B.空气泡沫 C. 虫媒传播 D. 实物传播 5.青青的妈妈说:“那孩子的最真甜!”。。。这主要反映了( ) A. 思维的片面性 B. 思维的拟人性

C. 思维的生动性 D .思维的表面性 6.科学活动中,教师观察到某幼儿能用数字。。。该幼儿最可能的年龄是( ) A.6岁 B.5岁 C.4岁 D.3岁 7.最早提出“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考虑”的这一原则文件是( ) A.适合儿童生长的世界 B.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儿童权利公约

8.[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 ) A.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主 B.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知识为主,终生学习 C.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D.师德为先,幼儿为本,知识为主,终生学习 9.活动去活动结束了,课晨晨的“游乐园”还没撘完,。。。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 ) A.与幼儿积极互动 B.根据幼儿活动的需求灵活调整 C.按作息时间表按部就班的进行 D.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 10.教师要根据幼儿园的个体差异进行教育,。。。不属于幼儿个体差异的是( ) A.某幼儿往常吃饭很慢,今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吃的很快

个性与个体差异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个体与个体差异 Interpreter:Wangling Chenyuxia 翻译人员:王玲(201013137138) 陈玉霞(201005168099) Class:Business Administration1003Class 班级:工商管理1003班

个体与个体差异 摘要 目前的研究发现成就追求、成就动机以及成就需求的构念之间是相关的,并且在统计学上没有冗余。这项研究进一步发现当这三个成就构造放一起时可以有效地预测员工工作参与度。尽管这项研究被证实,但是仍发现成就需求因子是一个多余的预测因子。因此,有人建议应该在预测方程中剔除成就需求预测因子以保证研究的可靠性。成就动机被发现是工作参与中的最显著的子,它与成就追求是工作参与度中集体预测方差中所占方差比例最大的。这些研究对未来研究的意义和方向进行了讨论。 1.介绍 一个共同的主题贯穿心理文学,不论规律,那就是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同时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导致各种各样的结果。通常人们想到个体差异时最容易想到的是人格变量,如无处不在的〝大五人格〞,但也有很多其它的个体差异在个体如何开展他们的生活与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的研究调查了成就追求、成就需求、成就动机的个体差异,和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怎样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来预测工作投入的重要结果。所有的这些结构被归入更广泛的一类工作附件,和目前的研究调查是否当员工个人有强烈的愿望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时他或她更有可能积极参与自己的工作,或者在更大的尺度上,是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工作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因为考虑到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扩散,积极与员工进行联系对文献研究有着越来越大的贡献。这三个与成就相关的变量被选中的原因是它们在不同的测试方法下有相同的概念结构,因此使实证调查成为可能是最适合预测重要成果的必要方。当前的研究试图阐明哪种方法将有最好的研究结果,或为得到重要的研究结果收益最高的预测方差,如工作的参与度。对那些渴望在他们所选区域测量这样的特质的组织或者学术实体来讲,认识相对预测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但他们只有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来操作。如果一个实体只有资源来衡量一个事业建设,重要的是要知道,这种构造是有可能成为重要的工作结果的预测。 研究表明,无论内在或外在原因,人类渴望通过成就来证明他们自己。尤其欲望强烈的个体渴望去实现A行为模式,A行为模式有一些负面的声誉,因为它总是与一些负面的心理后果相联系,比如心脏病。沃德和艾斯勒也将A行为模式与消极心理的结果相联系,包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讲义 _20200503110031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心理活 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 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 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认识过程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个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心理的认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和知识阶段。 (1)认知阶段 ①认知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些不同的感觉,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它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 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②认知发展阶段 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当个体调动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这—过程。 (2)知识阶段 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 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感知、表象的联系,即一方面保持着事物个别属性同整体形象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发展感知和表象的认识功能,使得认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替发展,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总之,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思维活动。两种活动在头脑中协同进行,共同影响个体 行为。 2.情感过程 个体行为是个体通过情感过程对客观事物在感性上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带有评价性质的主观体验; 同时还会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各种带有特殊色彩的外部形式展现出来。 情感使得个体行为活动带上感情色彩,对个体行为决策有重大影响。喜、怒、哀、乐、爱、恶、惧七 情就是个体情感表现的基本形式。 情绪与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管体验,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两种心 理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