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砖混结构论文

砖混结构论文

砖混结构论文
砖混结构论文

砖混结构论文

内容提要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要求逐渐提高,建筑结构越来越多样化,而砖混结构作为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它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因为稳定性差、浪费资源等原因,我国目前新建的多层、高层建筑已开始逐步淘汰砖混结构,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逐渐取代砖混结构成为了建筑房屋的主要结构,但就发展趋势而言,砖混结构仍是不可取代的一种建筑结构。因此我们从其结构的建筑结构特点、设计要求、墙体材料、施工方案、抗震设计、墙面开裂、工程造价、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砖混结构抗震设计施工方案

目录

一、砖混结构的发展历史 (1)

二、砖混结构的建筑结构特点及设计要求 (1)

三、砖混结构的墙体设计 (1)

3.1墙体设计要求 (1)

3.2墙体材料 (2)

3.3墙面装修 (2)

四、墙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 (2)

五、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 (3)

六、砖混机构的施工方案…………………………………………………………

七、砖混结构的前景分析及发展方向……………………………………………

八、结论……………………………………………………………………………

一、砖混结构的发展历史

从砖混结构的历史上来看,古代砖混结构建筑的成就是辉煌的。古代砖混结构建筑的典型做法可以从古希腊的巴台农神殿和古罗马的万神庙的构造中看出,这种构造做法直至公元5世纪一直在雅典普遍采用,并流传至今。近代20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高的现代砌体结构办公用楼房是1891年在美国芝加哥建成的,莫纳德?洛克大楼。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砖混建筑结构经历了一个由砖砌体到配筋砖砌体到大型振动砖壁板材到配筋混凝土砌块砌体的发展过程。

二、砖混结构的建筑结构特点及设计要求

砖混结构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刚度大、楼盖节省钢筋混凝土、造价便宜、施工难度低。其缺点是砌筑复杂、不环保、强度低、抗震性能差所以只能盖多层建筑,层高受限。

砖混结构承重方式主要分为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混合承重、内框架承重、底部框架承重。横墙承重即用平行于山墙的横墙来支承楼层,其由于横墙间距密、房间大小固定适用于宿舍、住宅等居住建筑。纵墙承重即用檐墙和平行于檐墙的纵墙支承楼层,在此结构中开间可以灵活布置,但是建筑物刚度较差,适宜于使用上要求有较大空间的房屋或隔断墙位置可以变化的房间,如教学楼、办公楼、医院等。纵横墙混合承重即部分用横墙、部分用纵墙支承楼层,其经常用于平面复杂、内部空间划分多样化的建筑。内框架承重即内部以梁柱代替墙承重,外围护墙兼起承重作用。这种布置方式可获得较大的内部空间,平面布局灵

活,但建筑物的刚度不够,一般用于食堂、旅馆、商店等建筑。底部框架承重即在底层或底部两层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同时取代内外承重墙体,相关部位形成结构转换层。此承重方案一般用于建筑功能底部与上部不同的房屋。

在设计砖混结构房屋时除进行承载力计算和高厚比验算外还需满足墙柱的一般构造要求,使房屋中的墙柱和楼盖、屋盖之间互相拉结可靠,以保证房屋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另外还要满足耐久性、耐火性及其他特殊功能要求。在设计其墙体时我们要注意横墙间距的大小,纵墙尽可能贯通,适当加设壁柱、构造柱,适当设置伸缩缝及沉降缝。

三、砖混结构的墙体设计

(一)墙体设计要求

设计砖混结构的墙体时应满足足够的强度、足够的稳定性、建筑热工要求、隔声要求、防火要求及其他要求。墙体强度大小与墙体所用的材料有关,如砖的强度等级、砂浆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厚度、墙体的厚度等,在设计时可按照需要进行选择与配合。墙体的稳定性与墙体的长度、高度、厚度以及纵、横墙墙体间的距离有关,在结构设计中往往采用墙体的高厚比指标来控制。建筑热工要求是指墙体的保温和隔热要求。在我国严寒地区、寒冷地区以及冬冷夏热地区,冬季外墙保温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及部分寒冷地区,夏季的隔热降温是非常重要。建筑隔声是为了将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噪声限制在一个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水平之内,减轻噪声对人们的危害。按照建筑物耐火等级不同和墙体是否承重,对墙体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墙体还应满足防潮、防水要求。墙体的材料和尺寸标准应考虑经济要求和建筑工业化的要求。

(二)墙体材料

在砖混结构中墙体材料常用砖、砌块和砂浆。

砖的种类有很多,按材料分有粘土砖、炉渣砖、灰砂砖、煤矸石砖、粉煤灰砖、页岩砖;按外形分有实心砖、多孔砖、空心砖;按制作方法分有烧结砖、蒸压养护砖。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料经焙烧而成标准尺寸的实心砖称为烧结普通砖,其主要用于砌筑建筑的内外墙、柱、拱、烟囱和窑炉等。在采用烧结普通砖砌筑砌体时,在砌筑前,必须预先将砖进行吸水润湿,方可使用。烧结多孔砖与烧结空心砖的原料及生产工艺与烧结普通砖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对原料的可塑性要求较高。烧结多孔砖具有较高的强度,可用于砌筑六层以下建筑物的承重墙。烧结空心砖强度较低,主要适用于非承重隔墙和框架的填充墙。

砌块是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其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泛,适应性强,制作和使用方便灵活,还可以改善墙体功能。按砌块的用途可以分为承重砌块和非承重砌块;按砌块的特征可以分为实心砌块和空心砌块;按砌块的材质又可以分为硅酸盐砌块、混凝土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轻骨料混凝土砌块等。砌块除用于砌筑墙体外还可用于砌筑挡土墙、高速公路音障及其他砌块构成物。

建筑砂浆是由无极胶凝材料、砂和水拌合而成。建筑砂浆按材料不同分为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水泥石灰砂浆;按功能不同又可分为砌筑砂浆和抹面砂浆。(三)墙面装修

我们进行墙面装修是为了保护建筑构件,提高墙体的耐候性,加强隔离作用,提供耐久性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改善环境条件、满足房屋的使用功能要求;美化建筑、提高建筑物的艺术效果。

按照材料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外墙装修分为抹灰类、涂料类、贴面类三类;内墙装修分为抹灰类、涂料类、贴面类、裱糊类四类。抹灰装修是由水泥、石灰膏为胶结料,加入砂或石渣,与水泥拌和成砂浆或石渣浆,然后抹到墙面上的一种操作工艺。涂料装修是在抹灰面或木质基层上喷刷涂料形成粘结牢固、坚韧、完整的保护薄膜,对基层起保护和装饰作用。在贴面类装修中,陶瓷贴面装修应用最广泛。陶瓷贴面装修是指利用各种陶瓷面砖对墙面进行装修处理。

四、墙体裂缝的成因及防治

在我们到武汉江夏、广东韶关对砖混结构进行调研时发现在砖混结构中墙体易产生裂缝,因此我们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做了研究分析。

我们观察发现房屋墙体裂缝常发生在房屋的高度、重量、刚度有较大变化处;地质条件巨变处;基础底面或埋深变化处;房屋平面形状复杂的转角处;整体式屋盖或装配整体式屋盖房屋顶层的墙体和平屋顶的女儿墙根部,其中尤以纵、横墙的两端和楼梯间为甚;房屋底层两端部的纵墙;老房屋中邻近与新建房屋的墙体等。

产生裂缝的根本原因有地基不均匀沉降作用、温度应力及外荷载破坏,通常工程中遇到裂缝大部分为沉降裂缝和温度裂缝。

1、沉降裂缝

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分为斜裂缝、水平缝、竖向裂缝。

主要防治措施有:

(1)根据地基土质情况,合理选择基础类型。

(2)在适当部位设置沉降缝。当房屋相邻部位的高度、荷载等有显著差别时宜用沉降缝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刚度较好的单元。

(3)设置圈梁,加强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刚度。

(4)加强防水,增加散水宽度。

2、温度裂缝

由于结构构件随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胀冷缩变形会产生温度裂缝,建筑物长度、温差及线膨胀系数的不同均是引起裂缝的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有:

(1)设置温度伸缩缝。

(2)设置有效保温层、隔热层,用来减小温度变形的影响。

(3)改善挑檐设计。

五、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

我们查阅各种资料发现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普遍不好,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砖混结构房屋倒塌率为63.2%。又如震惊全国的汶川大地震,砖混结构房屋在此次地震中震害严重,是受灾最严重的房屋类型之一,“上柔下刚”或“上刚下柔”都导致结构严重破坏,如图1,图2楼层刚度不同产生的破坏程度不同,如图3。在砖混结构房屋的墙体中,墙体底层破坏严重,砖块被剪断、破碎,墙体发生较大位移和错位甚至倒塌,见图四。震害形态主要为砖墙剪切破坏,裂缝形态有“X”形裂缝,斜裂缝和水平裂缝,见图5、图6

因此我们对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

砖混结构的震害类型及原因有:

1、房屋整体倒塌。其原因是底层承重墙体抗剪能力不足,底层倒塌导致房屋整体倒塌,或由于上部承重墙大量减少造成刚度突变,或因上部砌体强度过低,地震时上部首先倒塌而砸坏下部结构,是房屋整体倒塌。

2、房屋局部倒塌。

(1)墙角破坏。墙角为纵横墙的交汇点,地震作用下其应力状态及其复杂,且

墙角位于房屋尽端,房屋整体作用对它约束较弱,同时地震引起的扭转作用在墙角处影响较大。

(2)纵横墙连接破坏。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纵横墙交接处受力复杂,应力集中严重,因受拉出现竖向裂缝,严重时纵横墙脱开,外纵墙倒塌。

(3)楼梯间破坏。主要是楼梯间墙体破坏,而楼梯本身很少破坏,楼梯间墙体由于楼板对其约束减弱,空间刚度差,特别是在顶层,墙体高度大,稳定性差,较易发生破坏。

(4)楼盖与屋盖的破坏。主要是由于楼板搁置长度不够,或板墙之间缺乏足够的拉结,引起局部倒塌,或是其下部的支承墙体倒塌引起的楼、屋盖倒塌。(5)房屋附属构件的破坏。由于与建筑物连接薄弱,且“鞭梢效应”加大了其动力反应,地震时引起大量的倒塌。

(6)墙体开裂

砖混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有:

1、控制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砌体房屋的层数越高,砖混结构房屋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所以我们要控制房屋的总层数及总高度。减少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震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2、采用简单规整的平面立面布局。尽量采用横墙承重体系或纵横墙共同承重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应该均匀对称,最好为矩形,这样可以避免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然而对于避免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仅房屋平面布置规则还是不够的,还要做到纵横墙的布置均匀对称。纵横墙在各自的平面内应该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3、圈梁的设置。圈梁将房屋的纵横墙体连接起来,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提高了房屋抵抗水平地震作用的能力。因此,,每层都应该设置圈梁,基础、外墙和屋面处圈梁截面和配筋应加大,圈梁应拉通。圈梁对屋盖、楼盖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增大了屋盖、楼盖的水平刚度,提高了墙体在平面外方向的稳定性。

4、构造柱的设置。构造柱的主要作用是能够较大幅度的增大墙体的变形能力,特别是对墙段塑性变形后的约束作用,在房屋中设置构造柱或芯柱是改善和提高房屋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约束墙体的构造柱截面不宜过大,配筋不宜过多。且必须是先于墙后浇构造柱混凝土,是柱与墙体能够紧密结合共同工作。

5、过梁的设置。尽量采用过梁与圈梁整浇方式,此方法便于施工并对抗震有利。

6、抗震缝的设置。实践证明。抗震缝是减轻地震队房屋破坏的有效措施。

六、砖混结构的施工方案

七、砖混结构的前景分析及发展方向

在砖混结构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注意克服其缺点,发扬其优点。所以,首先我们应该采用轻质高强材料,研制出高强度高粘聚力的砂浆,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成本,而且可以改进施工工艺,加快施工速度。其次我们要利用废渣制砖和发展水泥制品,此方法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且对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有利。第三,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第四,研究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构造类型,以适应多、高层建筑及抗震要求。最后,我们要同现代化的建筑设备和技术相结合,使砖混结构能得到更好发展。

八、结论

在此次对砖混结构的调查研究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砖混结构的建筑结构特点,知道了砖混结构的优缺点,明白了砖混结构房屋墙体易开裂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防治,同时也弄清了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性能较差的原因及其防治,还学习了砖混结构的施工工艺、要求及流程,最后我们探讨了砖混结构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少民、孙凌,《土木工程材料》,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第二版

[2]《多层房屋砖混结构墙体裂缝成因及控制》,《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4期

[3]李天,《施工技术》,利源书报社有限公司,1999

[4]《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山西建筑》,2006年第13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代远程教育 专科实习报告 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姓名赵明批次1503 专业建筑工程技学号201502010658 学习中心云南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年4 月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3) 一、前言 (3)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4) 1.干缩裂缝及预防 (4)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4) 3.沉陷裂缝及预防 (5) 4.温度裂缝及预防 (5)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6) 三、裂缝处理 (7) 1、表面修补法 (7) 2、灌浆、嵌逢封堵法 (7) 3、结构加固法 (7) 4、混凝土置换法 (7) 5、电化学防护法 (7) 6、仿生自愈合法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关于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的建议 背景: 日期:2007-11-2 作者:佚名编辑:点击次数:1032 销售价格:免费论文论文编号:lw2278704论文字数:5309 论文属性:职称论文论文地区:论文语种:中文 注释: 收藏:https://www.doczj.com/doc/8d7275515.html, google书签雅虎搜藏百度搜藏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 关键词:职称论文 提要:本文在简要总结分析国内外砌体裂缝的性质和裂缝控制原则和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国情,针对性地提出了砌体结构裂缝控制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该措施已引入我院编制的大庆油田砌块建筑构造图集。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1 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KG-*2]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KG-*2]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KG-*2]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KG-*2〗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本文分析了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阐述了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并提出了在设计、施工中相应采取的防治方法和措施,供大家参考。 标签: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分析防治 0 引言 近年来,砖混结构多层住宅工程屡屡发生墙体裂缝。裂缝位置走向不一。有的裂缝由小变大,发展很快;有的裂缝,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给住户心理造成很大压力。因此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并做好预防措施,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通过对一些住宅楼的裂缝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对如何防止墙体裂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并采取相应措施。 1 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 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裂缝对于不均匀的地基,设计中没有把刚度不同的地基进行调整,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墙身受较大的剪力作用,主拉应力大于墙体抗拉应力,造成了砌体受主拉应力而破坏,这种裂缝往往是由沉降较小的一边向沉降较大的一边逐渐向上发展. 1.2 由于温度的变化因屋面长时间受阳光幅射,其温度较墙体高出许多,在炎热的夏季,屋面温度是墙体温度的2倍左右,且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是砖砌体线膨胀系数的2倍,它使屋面变形比墙体变形大得多。在屋面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推力,作用在墙体顶端的水平推力使墙体与屋面的接触面受剪,剪力与屋盖、挑檐或女儿墙的垂直压力,构成墙体双向应力,当主拉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强度时,墙体就会出现裂缝。 在建筑物的端部,垂直压应力很小,则此区域的主拉应力等于最大剪应力,一般砌体的抗拉强度最低,所以在端部容易出现斜裂缝,对于灰缝强度不良的砌体则出现水平裂缝。 1.3 由于块石基础施工质量差,造成墙体裂缝。对于块石基础,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砌筑块石的砂浆不饱满,或采用堆砌的方法施工,造成块石基础工程质量低劣,楼房交付使用后由于竖向荷载的作用或水平振动荷载的作用,造成块石移位,使整个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砌体受主拉应力作用而破坏。 1.4 对于寒冷地区,在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过程中,只考虑了结构要求而忽视了基础的冰冻线要求。基础的埋置深度小于该地区的冰冻线,造成基底地基土受冻后膨胀,给基础施加了向上的作用力,当这种作用产生的主拉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应力时,导致了墙体裂缝,尤其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裂缝更加严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成人教育 专科实习报告题目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学生明批次1503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学号 8 函授站爱因森科技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39】 2017 年 4 月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3) 一、前言 (3) 二、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4) 1.干缩裂缝及预防 (4)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4) 3.沉陷裂缝及预防 (5) 4.温度裂缝及预防 (5)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6) 三、裂缝处理 (7) 1、表面修补法 (7) 2、灌浆、嵌逢封堵法 (7) 3、结构加固法 (7) 4、混凝土置换法 (7) 5、电化学防护法 (7) 6、仿生自愈合法 (8)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预防处理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围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围之。钢筋混凝土规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砖混结构设计详解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砖混结构设计详解(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48040砖混结构设计详解 Detailed brick and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尽量采

用宽板,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配双向φ6@250,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

某小区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处理方案-secret

某小区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处理方案-s e c r e t(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墙体裂缝处理方案 1、现场概况:商业1#一层东南角墙体(回迁1#西侧)出现裂缝,裂缝多呈现平行状分布,与地面夹角在45°左右,缝隙最宽一条约4㎜左右,其他缝隙在1㎜之内;二层角部局部开裂,缝隙1㎜。室内地面角部有裂缝,阴雨天外墙向内渗水,影响靠墙部位区域的正常使用。 2、成因分析:沿街商业1#楼(三层,荷载较轻)建成5年,地基土已经完成固结沉降。因东侧新建回迁1#(六层,不包含阁楼和贮藏室),地基状况不好,进行了处理,回填三合土,承受回迁1#楼体压力的反力不均匀分布引起建筑物沉降。大气降水入渗与排泄,使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地下水流对土体中空洞、空隙及充填物进行浸润、溶蚀、冲蚀、淘空,加剧填土不均匀沉降和基础下沉。回迁1#楼基础下沉,基底土也下沉,且下沉沿竖向方向影响区域往两侧扩散,因回迁1#与商业1#基础相距100㎜,商业1#基底在回迁1#基底土下沉影响区域内,造成商业1#东侧基础下沉,从而产生沉降差,即基础东西沉降不均匀。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 3、墙体裂缝分析:商业1#楼东墙混凝土基础为悬挑结构,外挑1米左右,根据裂缝发展情况判断,裂缝在墙体根部距东墙近2米,商业1#楼基础埋深1.9米,顺砖墙裂缝判断,砖墙裂缝在土内继续向西延伸,距东墙在3米左右,非基础挑梁断裂;土内有1米高砖墙基础,砖基础底部为混凝土条形基础。由于砖基础为完全刚性基础,裂缝向下发展,可能产生裂缝,但底部混凝土条形基础因

某小区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处理方案-secret

某小区砖混结构墙体裂 缝处理方案-s e c r e t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墙体裂缝处理方案 1、现场概况:商业1#一层东南角墙体(回迁1#西侧)出现裂缝,裂缝多呈现平行状分布,与地面夹角在45°左右,缝隙最宽一条约4㎜左右,其他缝隙在1㎜之内;二层角部局部开裂,缝隙1㎜。室内地面角部有裂缝,阴雨天外墙向内渗水,影响靠墙部位区域的正常使用。 2、成因分析:沿街商业1#楼(三层,荷载较轻)建成5年,地基土已经完成固结沉降。因东侧新建回迁1#(六层,不包含阁楼和贮藏室),地基状况不好,进行了处理,回填三合土,承受回迁1#楼体压力的反力不均匀分布引起建筑物沉降。大气降水入渗与排泄,使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地下水流对土体中空洞、空隙及充填物进行浸润、溶蚀、冲蚀、淘空,加剧填土不均匀沉降和基础下沉。回迁1#楼基础下沉,基底土也下沉,且下沉沿竖向方向影响区域往两侧扩散,因回迁1#与商业1#基础相距100㎜,商业1#基底在回迁1#基底土下沉影响区域内,造成商业1#东侧基础下沉,从而产生沉降差,即基础东西沉降不均匀。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 3、墙体裂缝分析:商业1#楼东墙混凝土基础为悬挑结构,外挑1米左右,根据裂缝发展情况判断,裂缝在墙体根部距东墙近2米,商业1#楼基础埋深1.9米,顺砖墙裂缝判断,砖墙裂缝在土内继续向西延伸,距东墙在3米左右,非基础挑梁断裂;土内有1米高砖墙基础,砖基础底部为混凝土条形基础。由于砖基础为完全刚性基础,裂缝向下发展,可能产生裂缝,但底部混凝土条形基础因

有钢筋,且有地梁,配筋较大,不会开裂。综上所述,裂缝为砖墙裂缝。 商业1#楼墙体主要裂缝目前为3~4㎜宽,继续开裂加大很轻微,用肉眼观察不到,且回迁楼沉降已经基本完成90%以上,后期沉降量很小,影响到商业1#楼会更小。 沉降示意图 4、处理方案的确定:裂缝在砖墙上,裂缝向土内延伸不在挑梁上;裂缝向土内延伸,对结构影响主要是一层墙体裂缝、渗水;一层梁、圈梁仍然为一个整体,一层以上结构几乎没有变化,一层砖墙裂缝对结构稳定性没有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墙柱构件与房屋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是足够的,墙体裂缝,不需要加固补强,只要修补裂缝的处理。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论文资料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题目: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在施工中的控制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2017年 4月 15 日

目录 摘要 ..................................................................................................................... II 1 前言 (1) 1.1钢筋保护层控制的特点及研究意义 (1) 1.2钢筋保护层控制及其质量的研究现状 (2) 1.3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2) 2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厚度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3) 2.1从力学角度分析 (3) 2.2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分析 (3) 2.3从构件的耐久性分析 (3) 2.4从混凝土的防火要求分析 (4) 3 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6) 3.1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 (6) 3.2钢筋的翻样工作 (6) 3.3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 (7) 3.4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 (7) 3.5安放、绑扎固定钢筋保护层垫块 (7) 3.6提倡文明施工,注意成品保护 (8) 3.7钢筋骨架的安装要求 (8) 3.8实行四级检查验收制度 (9) 3.8.1严格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 (9) 3.8.2加强管理,制订相应的奖罚措施 (9) 3.8.3严格检测程序 (9) 4 结论 (9) 谢辞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10)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技术措施(1)

普通砖混结构设计一些技术措施探讨 1. 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 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 采用对角线的形式标出布置范围,并在对角线上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在房间端部画出一块板表示铺设方向;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可以分层编号,以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 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 尽量采用宽板, 在靠窗处设置现浇板带, 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 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 配双向φ6@250, 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预制板与构造柱相碰时,应做现浇板带。如使用PMCAD布预制板,应采用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板厚尺寸:1、双向板:短边≥3600时,板厚为100;短边≥4200时,板厚为120;短边≥5400,板厚为150;2、单向板:按上述标准,用受力向(长边)尺寸控制;3、考虑到桡度对使用的影响及施工的方便尽量避免使用80厚的板,除非不重要且跨度很小的板。 板钢筋在施工时为了固定钢筋,有时需要点焊,造成点焊部位钢筋截面积减少,所以尽量用直径≥φ10的钢筋。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 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绘制现浇板施工图时,常采用两个方向的底部筋(正筋)标示出板块范围,需要编号时在板块对角线方向画一斜线,编号写在斜线上部,编号为大写英文字母外套圆圈。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应适当加大板厚,上部筋可不断或50%连通,温度应力较大处另加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宜双向双排布置。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建议对板配筋全楼统一编号,凡钢筋直径、间距相同者编为一个号,编号为数字外套圆圈,标注在钢筋上部,板上部筋应尽量伸至墙或梁外边,只标出净锚出长度,标注在钢筋下部,且可以只标数字不标尺寸线,为表示清楚在说明中绘制表格对板钢筋编号统一说明。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应≥120,不宜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0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加大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下弯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蓬、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内填沥青麻丝。尽量采用现浇板,不应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外走廊宜采用现浇板,注意局部建筑标高的降低。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并双向双排配筋,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

某小区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处理方案_secret

墙体裂缝处理方案 1、现场概况:商业1#一层东南角墙体(回迁1#西侧)出现裂缝,裂缝多呈现平行状分布,与地面夹角在45°左右,缝隙最宽一条约4㎜左右,其他缝隙在1㎜之内;二层角部局部开裂,缝隙1㎜。室内地面角部有裂缝,阴雨天外墙向内渗水,影响靠墙部位区域的正常使用。 2、成因分析:沿街商业1#楼(三层,荷载较轻)建成5年,地基土已经完成固结沉降。因东侧新建回迁1#(六层,不包含阁楼和贮藏室),地基状况不好,进行了处理,回填三合土,承受回迁1#楼体压力的反力不均匀分布引起建筑物沉降。大气降水入渗与排泄,使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地下水流对土体中空洞、空隙及充填物进行浸润、溶蚀、冲蚀、淘空,加剧填土不均匀沉降和基础下沉。回迁1#楼基础下沉,基底土也下沉,且下沉沿竖向方向影响区域往两侧扩散,因回迁1#与商业1#基础相距100㎜,商业1#基底在回迁1#基底土下沉影响区域内,造成商业1#东侧基础下沉,从而产生沉降差,即基础东西沉降不均匀。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 3、墙体裂缝分析:商业1#楼东墙混凝土基础为悬挑结构,外挑1米左右,根据裂缝发展情况判断,裂缝在墙体根部距东墙近2米,商业1#楼基础埋深1.9米,顺砖墙裂缝判断,砖墙裂缝在土内继续向西延伸,距东墙在3米左右,非基础挑梁断裂;土内有1米高砖墙基础,砖基础底部为混凝土条形基础。由于砖基础为完全刚性基础,裂缝向下发展,可能产生裂缝,但底部混凝土条形基础因有钢筋,且

有地梁,配筋较大,不会开裂。综上所述,裂缝为砖墙裂缝。 商业1#楼墙体主要裂缝目前为3~4㎜宽,继续开裂加大很轻微,用肉眼观察不到,且回迁楼沉降已经基本完成90%以上,后期沉降量很小,影响到商业1#楼会更小。 沉降示意图 4、处理方案的确定:裂缝在砖墙上,裂缝向土内延伸不在挑梁上;裂缝向土内延伸,对结构影响主要是一层墙体裂缝、渗水;一层梁、圈梁仍然为一个整体,一层以上结构几乎没有变化,一层砖墙裂缝对结构稳定性没有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墙柱构件与房屋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是足够的,墙体裂缝,不需要加固补强,只要修补裂缝的处理。 5、处理方法:在外墙上沿裂缝两侧150㎜左右弹线,用切割机沿线将墙体抹灰剔除;在裂缝处墙体上切割约20㎜深的“V”

某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

收稿日期:2002-10-15 作者简介:刘清阳(1968-),男,山东莒南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现主要从事建筑物鉴定与加固研究1 文章编号:1003-5990(2003)01-0089-03 某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原因分析与处理 刘清阳1,赵考重1,于奎亮2,袁永升3 (1.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鲁班建设集团,山东临沂276000;3.民航山东省管理局,山东济南250104) 摘要:通过分析某砖混结构建筑物墙体出现的几种裂缝型式,认为这些裂缝主要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原因产生的非受力裂缝,并不危及结构安全,但可降低建筑物的整体性,最后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加固处理中图分类号:TU746.1 文献标识码:B Analysis and rein forcement of wall cracks for a masonry building LIU Qing -yang 1,Z HAO Kao -zhong 1,YU Ku-i liang 2,et al. (1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Luban Constructi on Inc,Linyi 276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f several kinds of wall cracks for a masonry building,it is found tha t the unforced cracks are resulted form the foundation asymmetric subsidence,temperature change and concrete contractions.These cracks do not endanger structural safety,but debase the building integrity.Finally,the relevant rein -force ment methods are advanced. Key words:wall cracks;reason analysis;reinforcement 砖混结构的房屋在建筑物中占的比例较大,墙体出现裂缝比较普遍,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原因产生的非受力裂缝[1]较多,这些裂缝一般不危及结构安全,但这些裂缝在较长时间内还不稳定,降低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时容易引发墙体破坏,甚至倒塌,应进行处理。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 1 事故概况 某三层沿街房,底层框架结构,2~3层砖混结 图1 一层平面图 构,总建筑面积为1441m 2,图1为一层平面图。工程主体工期自10月中旬至当年11月下旬,停工4个 第18卷第1期2003年3月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S HANDONG UNIVERSITY OF ARC HITECTURE AND E NGINEERING Vol.18 No.1 Mar.2003

墙体或混凝土裂缝控制与措施毕业论文

墙体或混凝土裂缝控制与措施毕业论文 裂缝产生的原因 裂缝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1)结构性裂缝是由于外荷载引起的,包括常规结构计算中的主要应力以及其他的结构次应力造成的受裂缝;(2)材料型裂缝,是由于非受力变形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温度应力和混凝土的收缩引起的;(3)施工原因。 1.1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水化过程产生的水化热积累,浇筑后3~4d混凝土部温度急剧上升引起的混凝土膨胀变形,混凝土部应力表现为压应力,此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很小,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受基础混凝土膨胀变形仍旧很小。温度峰值过后,混凝土由升温期转为降温期,混凝土开始收缩,部应力表现为拉应力。此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较大,降温引起的受约束的收缩变形会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同龄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此外,在混凝土部温度较高时,外部环境温度低或气温骤降期间,外温差过大在混凝土表面也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出现表面裂缝。 1.2 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包括干燥收缩,塑性收缩、自身收缩、碳化收缩等。这里主要介绍干燥收缩和塑性收缩。 1.2.1 干燥收缩 干燥收缩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干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受外部环境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性过大,部混凝土变性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部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混凝土干缩主要与混凝土水灰比、水泥成分、水泥用量,集料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用量等有关。 1.2.2 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是混凝土终凝前,表面因失水过快而产生的收缩,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由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湿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1.2.3早龄期收缩 早龄期收缩特指混凝土浇筑后3d的干燥收缩值(包括干燥收缩),文献【5】的研究表明,混凝土浇筑后早期得不到有效地保湿养护,那么早龄期,尤其是第1天的干缩被大大加剧了2. 外墙裂缝的产生原因 外墙裂缝除了以上介绍的原因外还有,就是局部设计的缺陷 2.1局部节点设计缺陷 ①保温设计中常常忽视对结构挑出部位,如阳 光、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隔板、附 壁柱、凸窗、装饰线、靠外墙阳台分户隔墙、檐沟、 女儿墙外侧及压顶等部位的保湿。

(完整版)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 本文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现场养护等方面对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材料选择、配合比优化、以及施工现场的养护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裂缝发展的措施。 依据相关文献,并总结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表面处理法、填充法、灌浆法、结构补强法、混凝土置换法、电化学防护法、仿生自愈合法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控制;

目录 摘要...............................I 第1章概述 (1) 1.1 课题的提出 (1) 1.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 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2) 第2章裂缝的成因 (3) 2.1 设计原因 (3) 2.2 材料原因 (4) 2.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4) 2.4 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 (4) 2.5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5) 第3章裂缝的控制措施 (6) 3.1 设计方面 (6) 3.1.1 设计中的‘抗’与‘放’ (6) 3.1.2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应力集中 (6) 3.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6) 3.1.4 设计上要注意容易开裂部位 (6) 3.1.5 重视构造钢筋 (7)

3.2 材料选择 (7) 3.3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8) 3.4 施工方面 (8) 3.4.1 模板的安装及拆除 (8) 3.4.2 混凝土的制备 (9) 3.4.3 混凝土的运输 (9) 3.4.4 混凝土的浇筑 (10) 3.4.5 混凝土的养护 (11) 3.5 管理方面 (12) 3.6 环境方面 (12) 第4章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3) 4.1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13) 4.1.1.表面处理法 (13) 4.1.2填充法 (13) 4.1.3灌浆法 (13) 4.1.4.结构补强法 (13) 4.1.5混凝土置换法 (13) 4.1.6电化学防护法 (14) 4.1.7仿生自愈合法 (14)

砖混结构工程施工设计方案例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及说明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2) 第一节建筑设计特点 (2) 第二节结构设计特点 (2) 第三章现场平面布置 (3) 第一节平面布置原则 (3) 第二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3) 第三节施工道路 (3) 第四节材料堆放 (3) 第四章施工方案 (4) 第一节施工准备 (4) 第二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 (4) 第三节施工现场临时用水 (5) 第四节施工测量 (5) 第五节沉降观测周期的确定 (6) 第六节砌体工程施工方案 (7) 1. 概况 (7) 2. 砌体材料 (7) 3. 施工准备 (7) 4. 砌筑方法 (8) 5. 构造拄的施工 (8) 6. 脚手架工程施工 (10) 7. 质量控制要点 (17) 8. 安全措施 (18) 9. 冬季施工 (18) 第七节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 (19) 1. 施工部署 (19) 2. 施工方法 (19) 3. 质量要求 (23) 4. 冬季施工 (24) 第八节钢筋工程施工方案 (25)

1. 施工准备 (25) 2. 主要施工方法 (26) 3. 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29) 4. 安全消防措施 (31) 5. 环保与文明施工措施 (31) 6. 冬季施工 (32) 第五章施工组织及施工进度计划 (33) 第一节施工段的划分 (33) 第二节主要工序 (33) 第三节劳动力安排 (34) 第四节施工管理机构和项目经理部的组成 (34) 第五节施工进度计划及措施 (35) 1. 进度计划监督管理 (35) 2. 施工进度计划 (36) 第六节施工协调配合 (36) 第六章质量保证措施 (38) 第一节施工质量把关措施 (38) 第二节施工现场监督检查 (38) 第七章工期保证措施 (39) 第一节建立严格的施工进度计划检查制度 (39) 第二节保证材料及外加工构件的供应 (39) 第三节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协调工作 (39) 第八章施工技术措施 (40) 第一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40) 第二节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 (40) 第三节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40) 第九章安全施工措施 (41) 第一节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41) 第二节安全保证体系 (41) 第三节安全用电管理措施 (41)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30T09:26:27.67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8月上旬刊供稿作者:陈体[导读] 砖混结构多层住宅工程屡屡发生墙体裂缝。裂缝位置走向不一。有的裂缝由小变大,发展很快陈体(海南省三亚市市政总公司) 摘要:本文分析了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阐述了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并提出了在设计、施工中相应采取的防治方法和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分析防治 0 引言 近年来,砖混结构多层住宅工程屡屡发生墙体裂缝。裂缝位置走向不一。有的裂缝由小变大,发展很快;有的裂缝,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给住户心理造成很大压力。因此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并做好预防措施,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通过对一些住宅楼的裂缝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对如何防止墙体裂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并采取相应措施。 1 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 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造成墙体裂缝对于不均匀的地基,设计中没有把刚度不同的地基进行调整,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墙身受较大的剪力作用,主拉应力大于墙体抗拉应力,造成了砌体受主拉应力而破坏,这种裂缝往往是由沉降较小的一边向沉降较大的一边逐渐向上发展. 1.2 由于温度的变化因屋面长时间受阳光幅射,其温度较墙体高出许多,在炎热的夏季,屋面温度是墙体温度的2倍左右,且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是砖砌体线膨胀系数的2倍,它使屋面变形比墙体变形大得多。在屋面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推力,作用在墙体顶端的水平推力使墙体与屋面的接触面受剪,剪力与屋盖、挑檐或女儿墙的垂直压力,构成墙体双向应力,当主拉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强度时,墙体就会出现裂缝。 在建筑物的端部,垂直压应力很小,则此区域的主拉应力等于最大剪应力,一般砌体的抗拉强度最低,所以在端部容易出现斜裂缝,对于灰缝强度不良的砌体则出现水平裂缝。 1.3 由于块石基础施工质量差,造成墙体裂缝。对于块石基础,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砌筑块石的砂浆不饱满,或采用堆砌的方法施工,造成块石基础工程质量低劣,楼房交付使用后由于竖向荷载的作用或水平振动荷载的作用,造成块石移位,使整个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砌体受主拉应力作用而破坏。 1.4 对于寒冷地区,在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过程中,只考虑了结构要求而忽视了基础的冰冻线要求。基础的埋置深度小于该地区的冰冻线,造成基底地基土受冻后膨胀,给基础施加了向上的作用力,当这种作用产生的主拉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应力时,导致了墙体裂缝,尤其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裂缝更加严重。 1.5 在结构设计上存在的问题:①建筑物顶层端部剪应力与温度成正比,与水平阻力系数、材料弹性模量、建筑物长度呈非线性关系,控制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的主要因素有多种,而不是建筑物长度单一因素,因此用伸缩缝作为控制裂缝的唯一方法是不全面的。②砖混房屋长度过长,如有的住宅,5个单元连在一起,总长度超过温度变形允许长度,规范规定总长超过60m应设伸缩缝,有的房屋超过较多而未设,也未采取其他措施。③构造柱是增强建筑物整体性,抵抗地震作用的重要构造措施,过去不少设计,构造柱的设置只考虑符合抗震规范,不考虑实际已存在的温度应力,认为温度应力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计算的方法,不考虑不能算是设计错误。因此,设计人员对6层以下住宅,基本上是隔问布置构造柱,未对建筑物端部裂缝多发区予以重点加强,构造柱的布置有的较稀,每隔2~3道内横墙才设,靠近建筑物端部往往也是一视同仁。④不少砖混房屋热衷于采用屋顶钢筋混凝土大挑檐,有时为平衡悬挑荷重,在室内屋盖部分也要现浇一部分屋盖板,在二者之间紧密连结的是外纵墙圈梁,圈梁往往与墙同宽。这样桃檐、圈梁及现浇屋盖部分共同组成刚度较大的现浇连续板如遇温差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较高,导致墙体不能承受而开裂。⑤采用的砖、砂浆强度等级,越到顶层越低,有些建筑物底部几层采用MU1O级砖,M5级砂浆,而到顶层则为MU7.5级砖,M 2.5级砂浆,设计人员习惯于从强度上考虑,对温度应力引起的抗剪强度及变形则考虑较少。 2 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 实际上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此处提到的墙体裂缝宽度的标准(限值)是一个宏观的标准,即肉眼明显可见的裂缝,砌体结构尚无这种标准。但对钢筋砼结构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主要是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如裂缝宽度对钢筋腐蚀,以及外部构件在湿度和抗冻融方面的耐久性影响。我国到现在为止对外部构件(墙体)最危险的裂缝宽度尚未做过调查和评定。对砌体结构来说,墙体的裂缝宽度多大是无害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到可接受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对钢筋砼结构,裂缝宽>0-3 mm,通常在美学上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概念也可用于配筋砌体。而对无筋砌体似乎应比配筋砌体的裂缝宽度标准放宽一些。但是对于客户来讲二者是完全一样的。这实际上是直观判别裂缝宽度的安全标准。 3 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 3.1 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措施:①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②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 m;③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 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④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n3。 3.2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干缩引起裂缝的措施 3.2.1 设置控制缝①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b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d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e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层-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f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g控制缝做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酯或硅树脂等填缝。②控制缝的间距:a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nl;b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n3及墙高的3倍;c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 4.5m。

砖混结构设计简要介绍

砖混结构设计 简介: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关键字: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 1.结构设计说明 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如:正负零以下应采用水泥砂浆,以上采用混合砂浆。等等。 2.各层的结构布臵图,包括: (1).预制板的布臵(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标注预制板的块数和类型时,不要采用对角线的形式。因为此种方法易造成线的交叉,宜采用水平线或垂直线的方法,相同类型的房间直接标房间类型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可减少设计工作量,也方便施工人员看图。板缝尽量为40,此种板缝可不配筋或加一根筋。布板时从房间里面往外布板,尽量采用宽板,现浇板带留在靠窗处,现浇板带宽最好≥200(考虑水暖的立管穿板)。如果构造上要求有整浇层时,板缝应大于60。整浇层厚50,配双向φ6@250,混凝土C20。应采用横墙或横纵墙(横墙为主)混合承重方案,抗坍塌性能好。构造柱处不得布预制板。建议使用PMCAD的人工布板功能布预制板,自

动布板可能不能满足用户的施工图要求,仅能满足定义荷载传递路线的要求。对楼层净高很敏感、跨度超过6.9米或不符合模数时可采用SP板,SP板120厚可做到7.2米跨。(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的二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一般砖混结构的过街楼处板应现浇,并且钢筋双向双排布臵。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宜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断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应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