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提示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提示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提示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提示

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提示

临近期末,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如何搞好期末复习?学习这门课程,有老师反映,理论性较强,大家学习很有难度。管理课程,应用性是最突出的属性,公共管理也不例外。但是任何管理课程的应用都必须依附于它的理论性,理论是基础,应用是升华。由于我们大多数学习者并不是政府管理人员,对公共管理不熟悉,更导致了我们学习的困难。因此在期末的时候,我们按章节把本课程的重点,再给大家有侧重地梳理一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第一章公共管理学导论

这一章应主要明确几个概念或者说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公共管理及公共管理的基本涵义

―公共管理‖是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公共管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公共管理的含义我们可以概括为:

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这一涵义所包括得主要内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政府-------通过法定程序产生,具有合法性和强制性,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形式。

非政府公共组织------具有民间性、志愿性等属性,是公共管理多元性的体现。

如:学校、研究机构、社区服务机构、消费者协会等。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根据公共事务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见它们分为四种类型:

(1)管制性公共事务(交通法规、社会治安等)

(2)基础性公共事务(公共设施的发展、社会福利的推进)

(3)服务性公共事务(医疗、教育)

(4)保障性公共事务(环境保护)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所谓公共利益指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

公共物品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如: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4.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公共权力以政治合法性为基础,代表的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意志,是社会资源的高度集中,是社会力量中最大的力量,具有对全社会的制约性。

由于公共权力的特殊性,在其运行过程中,必须与公共责任和法律规范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承担公共权力的人,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同时承担公共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一般把社会生活分为两大基本领域,即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非公共领域也可称为私人领域。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在非公共领域工商企业是其主要组织形式,是市场的主体。公共权力是权力中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权力,一个市长和一个企业的老板他们的权力性质是不同的。

大家对这门课程感到比较陌生,其主要是陌生在―公共‖两个字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将―公共‖简要地理解为社会,因为它几乎涉及和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公共管理学也可以理解为如何更好地管理社会的科学。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会影响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以公共管理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二、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1)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成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其目的是公益性的。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2)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是代表公共权力的的。其整个过程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包括公共组织的权利、职责、活动方式等。而法律对企业只是外部制约因素、其原动力是追求最大利润。

(3)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税收,其财务预算与支出属于公共财政,须公开化。而企业的物质资源来自自身的投资,其资金的使用由其自主的权利,无须社会监督。

(4)管理人员的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在人员的聘用上注重政治才干和政治倾向,有职业化、终身化的去向。而企业用人主要是依据本企业的具体目标和个人能力。(5)绩效评估不同。主要体现在对管理效能评估的标准上的不同。

三、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 政府组织与其它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 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 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 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 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四、公共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注意以下两点:

(1)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845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提出建立一门管理国家的科学的设想,被认为是行政学产生的胚胎;1887年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发表《行政之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明确提出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1926年美国出版了怀特的《行政学研究导论》、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学原理》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和区别。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公共行政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被称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管理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公共管理学以研究公共管理的问题为核心,融合了相关学科的知识,突破了传统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涉及了以往行政学所未涉及的许多领域和主题,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公共管理,也就大致清楚本课程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依据公共管理学的任务和教学目的,以公共管理的过程、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为思路,将教材分为九章。

第一章---公共管理学导论,是本课程的概述和整体内容的介绍。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及行为特征,介绍公共管理的主体构成、特点及政府职能的转变。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是公共管理过程的核心和实质。第四章---公共组织管理、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公共财政管理和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这四章阐述的是公共管理中各个活动领域的管理;第八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介绍公共管理整体效果的评估。第九章---公共管理的伦理,介绍公共管理中相关的伦理问题及责任问题。

五、教育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教育管理从属公共管理的范畴。因此公共组织所具有的一般意义,教育组织也应具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学校组织的认识也有发展,如学校不是封闭式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更应有服务于社区、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现在许多学校已经这样做了。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主体和行为特征

第二章本课程很重要的一章,主要阐述公共管理的主体和这些主体组织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据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虽然是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但却不是惟一的机构。在政府之外有着自治和半自治的公共管理机构来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随着公共管理职能的转移,政府则更多地侧重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也将被打破。学习这一章我们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的演变

回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时盛时衰,政府的职能也随着不断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政府职能演变

1.限制政府干预

限制政府干预这一阶段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普遍推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即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不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是典型的―小政府‖形象,被描述为―守夜人‖政府,其口号是―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2.主张政府干预

第一阶段的特点是限制政府干预,而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主张政府干预‖。福利国家的出现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主张政府干预的集中代表是凯恩斯,他提出了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和对策。

―一是重视财政政策的作用,即通过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直接投资和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从而提高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二是注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为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货币数量的控制来改变利息率,并通过利息率的改变来刺激投资,以便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三是重视政府举债方式的作用,因为用举债方式兴办资本项目,能增加投资,如果用于弥补其他财政项目的赤字,则能增加消费倾向,因此,举债支出能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就业总量,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总之凯恩斯认为政府的干预应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传统的政府职能,也应包括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如生产、分配、就业、稳定物价、均衡收入、维护社会公正等。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政府干预存着在诸多的问题,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未必做得好,虽然人们并不坚持―规模最小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但也并不认为―规模最大,职能最多的政府就是好政府‖,而且恰恰相反,政府干预越多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更大。比如财政赤字、政府腐败等。于是当代西方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学派,他们反对凯恩斯的全面干预论,分析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失灵的原因及表现,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主张限制或取消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

(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

(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三、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

(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

(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

(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

(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四、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存在单纯依靠市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市场失灵的理论是界定政府职能最基本的依据。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单纯依靠市场的自然发展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合理的竞争、市场垄断、公共产品的定价、收费等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政府的干预才是必要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确定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所以说政府的职能是具有时代性,是动态和变化的。

五、政府失效

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是政府失效理论。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这一理论对人的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成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的失效;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政府的内部性和政府的扩张性;政府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既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干预,就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4)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还不够发达,目前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体主要由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构成。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六、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基本特征:

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本特征: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活动的特点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中介性。

七、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互动

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局面。(2)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由下而上的建立公共组织。(3)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渐形成社会机制。

八、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公共管理主体已呈多元化的趋势,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发生着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公共管理者提倡全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由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由一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主要是应用公共政策的实践过程,也就是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的管理。在这一章里我们应明确这样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公共政策的类型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二、公共政策与法律的区别

⒈两者制定的主体有差别。法律的制定者只能是一个国家中宪法规定的权力机构,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既可以是行政机构,也可以是立法机构、司法机构。

2。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法律的实施主体只能是司法机构,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主要是行政机构,但立法机构、司法机构也可以实施公共政策。

3。两者的表现形态也有差异。法律具有统一的实行标准和很强的可操作性,公共政策只是一定的规范、原则,要实施还需要将其具体化,转换成执行细则。

4。两者的稳定性不一样。法律一旦制定,就比较稳定,长期有效,不允许经常更改;公共政策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制定的,一旦问题解决,或环境发生变化,政策就需要终止或修正。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制定公共政策是因为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就形成了政策问题建构的过程。

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度可以成为政策问题,究竟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成为政策问题是需要分析的。

四、公共政策规划

公共政策规划的原则:

公正原则--- 考虑利益主体多数人利益,被多数人认同

受益原则--- 是多数公民受益,具有普遍性。

系统原则--- 有长远规划,易于发展。

权变权责---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同样的政策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政策规划。

优化原则--- 同一政策问题要有多种被选方案。

五、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

1。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

主要观点:组织是集权的,上下级之间是行政与命令的关系。

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认为上级负责制定政策,下级负责执行政策。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主要表现于:(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他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因为许多政策往往是同时实施的,必须在系统之中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情况。(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绝对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2。自下而上的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

主要观点:应该给予基层一定的自主权,使之建立政策执行的良好环境和过程。

自下而上的理论模式重视执行过程机关组织间的互惠性与裁量权,重视彼此意见的沟通与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与自上而下的模式相比则过多地重视了边陲而忽略了中心。

更为恰当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是:吸收以上两个理论模式的长处,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六、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和接受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章公共组织管理

第一节公共组织概述

这节我们主要应明确公共组织的特征:

我们这里所说的公共组织主要指政府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政府组织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陈述、表示和实施国家意志的代理机关,因此政府组织的政治色彩是十分明显的。(2)社会性。政府负有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社会公共事务非常宽泛,几乎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公共组织具有普遍的社会性。(3)权威性。各级政府组织的设立和运行是以法律授权为基础的,因此它制定的政策、法规及政府行为等都具有较强的权威性。(4)法制性。政府的法制性首先表现在自身建设要依法办事,如组织的宗旨、人员编制、财政预算等,二是政府行政的行为和内容要与法律精神相符;三是政府的行为受法律监督。(5)系统性。指公共行政组织体系的完整性。

第二节公共组织的结构与设计

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即:直线式;(垂直领导)职能式;(水平方向的职能分工)直线--- 职能式;(目前行政组织多采用的方式)矩阵式(项目管理与职能部门相结合的形式)四种结构。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许多同学总问什么是层次和幅度?搞不清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就是管理纵向结构的层级数。比如一个学校,从校长到普通教师,到底有几个层级呢,校长----教学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这是管理层。管理幅度指管理者所管理的人数。管理的层级越多,管理的幅度就越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某一特定的情况下呈反比关系,就是说管理层次多,则每一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反之,管理层次少,则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宽,管理的人数就多。

第三节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这是本章最重要的一节

所谓组织变革实际上说的是组织的变化性。我们经常说机构改革,实际上也是组织的变革。一般来讲,变革可以分为计划变革和非计划的变革。有计划的变革,来自管理者的主动行为,是管理者所期望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改革。实际上变革还有一种非计划性的,是指未能预测到的变化。我们这里所说的变革主要是指的前一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组织的改革。

公共组织变革的类型

(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什么是外延?外延指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内涵则侧重于职能的调整、权力结构的调整和体制的变革。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主的变革

组织结构的变革侧重于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管理的层次和幅度,其主要目的是使其组织合理化、科学化。以人为主的变革则侧重于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是公共组织变革最基础的成分。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式的变革时间短、变化大而迅速,对变化的环境要求较高。渐进式变革是指有计划、较缓慢的变革,对社会震动较小。

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引起公共组织的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外部环境(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如当地经济状况、文化理念、道德规范等)。(2)科学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等)。(3)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是组织变革的源泉和基本动力)。(4)管理职能的变化(组织的职能是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职能的变化肯定会引发组织机构的变化)。(5)组织成员的心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满意程度,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不满往往可表现为提意见、建议以及工作积极性降低,这些都会形成组织变革的条件)。(6)专家意见(专家虽不一定有固定的权力,但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使变革变得清晰和便于操作)。

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对变革的认知(对组织目前的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认识);对组织现状的诊断(具体应解决什么问题);对变革目标和方案的确立(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变革方案的实施。

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和消除对策。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认知、即人们对组织变革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态度,利益、变革成本、组织惰性、变革的不确定性、习惯性等方面的问题。

公共组织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采取对策,消解反对变革的力量,使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降到最低点。为此,应采取一些基本对策,主要有:客观分析变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折衷妥协;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确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我们传统所说的人事管理,即对人的管理。人事管理改为人力资源管理,反映了管理理念的变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认为人力是一种资本,即指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使人们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力资本就成了一切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即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社会的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把人看作组织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的要素。(1)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人看作是第一资源,关注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体现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标志。(2)注重组织的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和团队精神。

(3)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4)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感情。(5)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6)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又注重资历。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的主要内容)。(1)人力资源的获取(如何获得优秀的人才,公务员的招聘等)。(2)人力资源的发展(职业培训、使人们不断进步,得到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4)人力资源的维持(保护好优秀人才不流失)。(5)人力资源的研究(在管理活动中,没有比对人的管理更为重要的,因此对人的管理活动进行研究,如何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能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人员招聘、辞退、以及相关的政策、方法等)。

第二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选择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严格考核,根据功绩晋升。(3)政治中立,职务常任。(4)人事分类,依法管理;(5)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原有干部人事管理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1)―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4)高度集中单一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5)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机制缺乏法治规范。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

1993年我国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这是我国人事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政府机关的人事行政管理开始进入科学化法制化的阶段。这里还需强调一下的是: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始于1993年,即原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于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并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我们的教材是2003年编写的,这个变化大家要清楚。公务员法是以暂行条例为基础,保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发展和特点。

《国家公务员法》特点

(1)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原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现范围有所扩大,只要符合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其工资福利这三个条件的工作人员,都将纳入公务员范围。

(2)吸收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成果。

总结吸收了十余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成果,如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期制等,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公务员制度。

(3)改革完善现行的职务级别制度。使职务和级别的关系更加合理。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表现为:

(1)功绩主义的精神。即以成绩和能力作为公务员任用和晋升的标准。

(2)法治主义的精神。即实行法制化的人事行政管理,做到一切有法可依、依法办事。(3)人本主义的精神。即明确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发展。在制度建设上,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4)市场主义的精神。即合理运用市场法则,重视人才的竞争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5)分权主义的精神。即转变人事主管机构人事权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与职能部门合理划分人事管理权限,发挥用人部门的积极性。

第六章公共财政管理

我们不作为重点章节,大家了解以下几个问题就可以。

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与决算、预算会计、政府审计等内容。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国家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指政府的财政预算必须包括全部的公共收支项目,反映以政府为主体的全部财政活动,不允许有政府预算以外的资金收支活动);(2)统一性原则(就是要求预算收支按照统一的程序来计算和编制);(3)可靠性原则(要求对预算收支数字进行正确地分析和估计);(4)公开性原则(就是要求全部公共收支项目经立法机关审议,而且以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5)年度性原则(预算必须按年度编制,列出全年的公共收支,不得超年度安排)。

什么是政府审计。政府审计是政府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专业性活动。

其重要作用表现为:政府审计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政府审计是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

政府审计是完善国家财经制度,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

第七章共三节。

第一节信息技术以公共管理

这一节的重点主要有

要知道什么是公民知情权以及它的意义。公民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我们这里所说的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政府工作、政府有关活动进行了解和获得相关资料的权利。

理解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其主要意义是:(1)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2)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3)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节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要大致知道什么是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强调的是―事物的处理‖,而决策支持系统强调的是―决策活动‖。具有更多的分析功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学、心理学、运筹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提高管理者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支持非结构化问题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节电子政务

这是本章的重点

电子政务的含义。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运做和完成,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的制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

电子政务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2)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3)提高政府运做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2)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3)

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4)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实际工作有分离;(5)网络安全问题;(6)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7)人员素质问题。

第八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第八章是本课程的重点。

第一节绩效管理概述

什么是公共部门绩效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绩效指管理行为所产生的功能、效果、效率。我们这里所说的绩效主要指公共管理组织的绩效。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包括公共部门的业绩、活动成本、效率、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等,我们教材中概括为: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政治绩效。

了解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帮助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其结果与目标符合的程度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绩效评估、绩效衡量和绩效追踪。

绩效管理的特点:(1)讲究结果导向。绩效管理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否则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导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注重组织绩效。绩效可分为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个人的成绩、表现固然很重要,但绩效管理更注重组织绩效,注重组织的整体活动的成绩和效果。(3)重视动态管理。管理活动本身就是动态的,它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对公共部门的结构、职能、体制等方面都要不断的依据情况进行调整、变化,才能保持组织应有的活力。;(4)强调战略管理。所谓战略管理,强调的是管理活动要有长远眼光,以长远利益为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符合公众的长远利益,以未来作导向。(我们现在的公共管理这方面是比较差的)(5)关注系统管理。公共部门绩效有多种因素构成,对公共部门的评价是多维的,如:经济、效率、公平、责任等。因此要把公共部门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看待。

第二节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为主体的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做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是提供公共组织绩效方面的信息,鼓励和促进单位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公众监督,还可以诊断组织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绩效评估的标准。主要有经济标准、效果标准、公平标准和责任标准。经济标准,主要是指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描述;效率标准,即指投入与产出之比,费用与效用之比,开支与收入之比,代价与收益之比。效果标准,通常是指那些难以量化的公共服务实现目标的程度,如福利状况的改变程度,使用者满意程度等;公平标准主要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所应体现的平等性,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能够感到公平的待遇;责任标准是指政府的一切公共管理行为,都必须符合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

怎样看待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问题

在传统的公共管理过程中,效率原则一直是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最高标准。正如专家所言:在行政学中,基本的善就是效率。即以最少的成本、消耗做相应最大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公共事务管理在这方面是比较缺乏的,如我们的公路、公共设施建设缺少计划性。但是作为公共部门来讲,仅有效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考虑公共部门自身的特点和运

行规律,极端地奉行效率至上的评估标准,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效率至上使人们忽视了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公平与民主是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效率固然重要,但是背离了核心价值,就会失去它服务于公众的基本宗旨。第二,效率至上使人们专注于公共部门活动本身,而忽视了其活动的价值前提。所谓价值前提就公共部门在进行一切活动时,是否来自于公众的真正需要,如果不是公众所需要的,那么这些活动就毫无意义。正像戴维.奥斯本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在做一件我们不该做的事情上效率很高,那是再愚蠢不过的。‖第三,效率至上使测评偏向投入活动而忽视其效果。对公共部门进行评估不能简单的关注活动的投入和产出上,要看实际效果,高效率的努力并不一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第四,效率至上容易使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人们为了提高效率,就会利用各种手段抢时间、加速度,而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合理、合法性往往被忽视。

怎样看待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效率至上所引发的问题?

公共管理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管制而是服务。作为其服务对象的社会和公众自然成为公共部门环绕运行的中心,社会和公众的意愿与要求是公共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果我们把那些公共服务的对象,即受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行为影响的人比拟为顾客或用户,那么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

因而,评价公共部门绩效的优劣,主要不是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并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社会和公众对这种服务是否感到满意,这就揭示了政府绩效评估上的一种全新价值取向,即用户满意原则。用户满意原则是对政府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课程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公共部门是为公众而设立的,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在公共管理中倡导用户满意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上公共部门的权威心态和公共部门为尊的状况,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坚持以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需要做到三点。首先,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即明确用户的含义;其二,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其三,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

以用户满意原则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最终尺度,不仅是民主政治本质宗旨使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公共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共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与衡量。第一,税负水平。社会团体、企业、公众以纳税形式为自己消费公共服务而向政府付费。于是,在同等程度的公共服务下不同的税负水平,或者在相同的税负水平下不同程度的公共服务,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自然也会有高低之别。第二,受益程度。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是要对社会、企业、公众实现其自身所设定利益有所助益。因此,社会公众从行政服务中的受益程度应是衡量满意程度的核心指标。第三,投诉申诉。投诉申诉数量的多少、比率的高低,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行政绩效的优劣。第四,工作效率。效率虽然不宜作为政府绩效的综合性评价尺度,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政府某项具体工作如开会、验审、审批、事务处理之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第三节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困境与出路

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大家有大致的了解就可以。

(1)强化公共部门的绩效意识

(2)强化民本主义的绩效观念

(3)将绩效管理制度化、法制化

(4)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目标和技校规划

(5)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

(6)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

(7)重视管理者的作用

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伦理

第一节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

怎样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

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管理,无法放弃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公共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走伦理化之路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2)公共管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则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发展。(3)政府无法在政治与经济职能之间寻求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政治、经济、伦理应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而伦理职能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是怎样的?

公共管理伦理的结构是指公共管理伦理的不同层次。从公共管理的领域层面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观念形态的伦理意识,实践形态的伦理行为,以及作为观念与行为结合形态或中介的社会的公共管理伦理评价和教育活动。其中,公共管理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意识。公共管理伦理行为是指公共管理意识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活动方式。具体表现于管理作风、管理效果等方面。公共管理伦理评价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依据一定的伦理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政治信念等对公共管理者的行为以及管理现状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什么是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首先是指公共管理伦理中的制度伦理,所谓制度伦理就是将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道德职业操守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因为个体的伦理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的腐败行为难以避免。而制度的伦理是深刻、广泛和稳定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它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对其权力加以制约,对公民的利益加以保护。

其二,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应强调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这是因为制度伦理虽然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但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周详地解决社会和公众的复杂问题。公共伦理制度必

须得到公共管理者个体道德的支持。公共管理要求公共管理者摒弃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能够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发生冲突时,选择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伦理的主要内容。指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职业特点所要求的。公共管理伦理的主要内容有:(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

第二节公共管理伦理的建设

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即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共同认可与遵循的价值标准,代表社会的道德主流。规范功能。即公共管理的伦理对公共管理主体及社会行为具有规范的作用,在舆论、信念等方面形成评价标准。效益功能。注重公共管理的伦理建设,对提高公共管理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公共管理的责任

这一节内容比较重要,了解政府的责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有一定意义。

了解公共管理责任的含义

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

公共管理责任的特征。

(1)对公共管理客体要求的回应。

(2)对政策制定的弹性。

(3)对行为结果负责。

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主要有:

行政控制机制。指公共组织本身所具有的维持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

立法控制机制。指通过制定法律维持管理责任的方式。(西方政府主要是通过议会行使行政的控制权)主要表现在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不信任表决权等方面。我国对公共管理责任的立法监督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即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的监督方式和内容主要有: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有质询、询问权、时差、监察、建议、批评的权力,受理申诉、检举,罢免职务等。

司法控制机制。当公共管理者的行为违法时,为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要通过司法途径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这种制裁机制就是公共管理的司法控制机制。对政府来说,主要体现在诉讼责任和侵权赔偿责任两方面。诉讼责任是指当政府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如果侵犯了人民的合法权益,人民则有权提起诉讼。侵权赔偿责任是指当政府侵害了人民的权利而使其受到损失时,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于: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行政监督权是一种控制权力,它反映的是行政机构的上级与下级之间由于行政隶属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命令服从关系,这种关系往往通过指挥、指示、认可或核准、备案或备查、视察、审核、撤销、变更、废止、奖惩、争议解决、行政立法及解释等形式发挥作用。

行政监察是指为了保证行政责任的实现在行政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监察机关,负责监督行政机关以及公务员的公务行为的活动。审计表现于外部审计与绩效审计两种情况。无论是外部审计还是绩效审计,都有利于对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以利于提高财务绩效,节约资金。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请求该行政机关或其上级行政机关对该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适当性进行审查的活动。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课程的考试

考试题型

分为以下五种: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概念的了解程度。该题要求学生在已给的知识条件下求未知,有关文字及句型一般来源于教材。

(2)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本题采用四选一的形式。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的程度和分辨、判断能力。

(3)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基本理论的了解或理解程度,简答题一般不需要展开论述,但应根据要求,将此题的基本要点用自己理解的语言陈述,或在答出要点基础上,有自己的语言说明。

(4)论述题,(三选二)每题15分,共30分。着重考核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该题型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在把握理论要点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并进行分析和论证。

(5)案例分析题,20分。重点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及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题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案例分析是试题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占分比例高,许多同学经常问如何进行分析。

一般来讲案例分为两种,一种是帮助理解理论的;另一类是侧重实际的应用。本课程的案例分析,要看清要求,如有明确要求要结合某个理论的一定要结合,一般要说明这一理论或相应理论的要点;第二,就是要依据案例进行分析,在把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思考。公共管理学的案例多结合社会的一些问题,要关心社会管理上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公共管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讲导论 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 Who?——谁来管理? 公共管理者——人(公务员、公共事业举办者、公共事业工作人员等) 政务性管理人员:上级考核选派,民主选举的决策型高级管理人员 业务性管理人员:通过考试招聘等途径任用的执行型专业管理人员 公共管理者——机构 政府机构 非政府公共机构(事业单位) 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组织、企业化的公益性组织) What?——管什么? 从管理领域来看,要管经济、管社会、管政治 从具体公共事务内容来看,要管理10个方面的公共事务:国家发展战略、公共政策与决策、法律和行政程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公职人员、公共财政(公共预算、政府采购等)、国土和其他公共资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公共项目、公共信息、各项公共事业、政府绩效 从与私人部门的比较来看,要根据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特点管理公共部门自身: (1)不同的结构——权利责任的清楚与模糊:公共机构组织效率的管理 (2)不同的激励——客户和资金:公共激励机制的管理 (3)不同的背景——长期连续性与届内任期短期性:决策体制管理

(4)不同的目的:利润与大众福祉: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管理 Why?——为什么管? 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看不见了路 政府失灵:看得见的手只看自己的手指 外生性失灵——不完全信息决策 内生性失灵——非公共利益行为 体制性失灵——投票悖论、组织间关系、时滞 传媒和舆论失灵:非正式组织行为、无政府主义行为、奴隶思想 How?——怎样管? 角色与知识的运用,三个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两类知识,新问题 2.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的作用 作为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案例教学法中,知识是双向流动的,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不仅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真理和智慧,教师也能获得教学经验,开拓教学视野,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考的能力,以及联系案例运用理论的能力 3.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政治权威——经济权威 多元制衡——自主性 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法的支配——意志支配 政府——市场

公共管理学作业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得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2)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5)管理所追求得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6)公共组织得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2、简要说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得主要职能。 第一,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第二,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第三,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第四,进行收入与财产得再分配。 第五,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3、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与作用就是什么? 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基本特征就是(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作用:由于非政府公共组织沟通了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得联系,架起了政府与社会之间联系得桥梁与纽带,因此非政府公共组织发挥着双重性、广泛性、针对性、中介性、公益性得作用。 二、论述题 1、论述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及其给我们得启示。 答:政府失效理论得主要内容: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就是指政府主体机制等方面有在本质上得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得效率达到最佳得情景。这一理论对人得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就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得一切行为都可以瞧成就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得目得肯定就是

增进公共利益得判断得到质疑。政府失效主要就是现在公共政策得失效;公共物品供给得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性; “寻租”及腐败。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得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单纯依靠市场与过多依靠市场政府干预都就是行不通得,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得健康发展。 2)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得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就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3) 在进行经济改革得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济体制改革得顺利进行。 4) 加强各项法律、法规得建设,使政府得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得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2、结合实际谈谈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得职能应如何转变。 答:所谓政府职能转换并不就是简单得加强或削减政府得干预范围或力度,而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得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方式要有重要得改变。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得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管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得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综合以上政府工作内容、重心得转移,我们可以用简单得四句话概括政府职能转化得特点,即:政府工作由全面转向适度;由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转向间接;由人治转向法治。例如:多年来,在计划经济得影响下,无论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就是平民百姓都以文件为依据,即所谓得红头文件。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条件下,就显现出不稳定、随意性等一系列得问题与局限性。我们过去曾经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严重对立起来,否定了市场经济对促进生产力所起得重要作用,阻碍了社会经济得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尤其在竞争充分得领域更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得调节作用,积极利用这支“瞧不见得手”,与此同时也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保证市场经济得健康发展。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简答题: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 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 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

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 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

陈振明等著《公共管理系统学(第二版)》2017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第二版)》,振明等,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版。 1.组织的含义。 P28:组织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组织目标与行为是组织的本质性特征。 2.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部门化和专业化) P38:组织结构的横向差异是指一个组织成员之间受教育和培训的差异程度,专业方向和技能、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的差异程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组织部部门与部门之间或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3.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P38:组织结构的纵向差异是指组织结构中纵向垂直管理的层级数及层级之间的差异程度,这就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单位或部门的数量。 4.完整制。 P45: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完整制下的组织实行分工协作,以取得协同一致的效果。优

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5.公共组织的变革要实现的目标。 P56:一是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即公共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在提高适应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使公共组织承担更多的公共责任,或更好地完成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 6.组织变革的环节。 P:57:一是对违纪的感知,即组织成员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二是对变革方向的确定,即通过分析环境变化,确定组织变革的目标及方案。三是变革,即变革方案的实施,对变革所影响到的成员进行沟通,推行新的组织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四是监督调整,即根据变革进程调整相关措施,并将变革成果固定下来,实现新行为模式的“在化”。 7.全球治理的概念。 P66:全球治理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其特点主要包括:①治理主体是世界围的公共行动者。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

电大公共管理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习题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 所谓公共管理, 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 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1)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 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 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 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的阶段: ( 1) 限制政府干预( 2) 主张政府干预( 3) 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 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 在政治决策过程中, 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 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 公共政策失效 ( 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 ”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 1) 非政府性( 2) 公益性( 3) 正规性( 4) 专门性( 5) 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公共性( 2) 利益选择性( 3) 目标指向性( 4) 权威约束性 ( 5) 功能多极性( 6) 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 1) 执政党( 2) 立法机关( 3) 行政机关( 4) 利益集团( 5) 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 1) 公正原则( 2) 受益原则

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财政补贴:是政府基于某些特殊的需要将部分财政收入直接分配给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无偿补助.是政府调节微观经济的重要财政杠杆之一,也是发挥公共财政分配机制作用的特殊手段. 2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P248 3风险型决策P134 风险型决策是介于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之间的一种决策,即决策时存在一个确定目标,掌握了部分决策必备的信息,面对两种以上的环境和条件,有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每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但可预测各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对决策结果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 4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是面向的未来的,不能一成不变.如果情况预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就需要在必要时改变实现目标的进程,以保证公共计划的航向一直对准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灵活性原理使公共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不同,改变航道原理是使公共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5公共财政:是国家暖和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和需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公共财政既是国家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同时也是政府处理与市场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常将公共财政等同于公共财政管理.P198 6公共管理P8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为解决公共问题,追求公共利益,动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地施行与监督等,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7公共管理监督P159 公共管理监督指贪污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和监察和督导活动。 8公共管理人格: 是指公共管理者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公共管理者的伦理尊严,伦理品质,伦理境界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社会伦理价值的总和,它是公共管理者在社会活动,特别是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地位与作用的统一,是其长期的习惯性的伦理行为的升华. 9公共管理协调P152 公共管理协调指协商、调整公共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权责清晰,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1 公共决策P132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国家政务和社会事务过程中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做出决定的过程。 1 1公共伦理P97 公共伦理是指用以实现共同价值和利益,规范全体社会公众(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各种道德规范、规 章制度等。 1 2公共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论,即美国经济雪茄布坎南创立的公共经济理论,主张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 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把政治决策分析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为公共管理改革提供全心的理论平台。它的一个核心论点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都想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受自我利益支配的。 1 3公共组织P8: 公共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的具有公共利 益、运用公共权利来管理公共事物及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1 4公务员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根据本人的意愿,依照法律规定,辞去现任职务,解除或部分解除其与国家行政机关权利义务关 系即职务关系的一种行为.

公共管理学(复习整理)

公共管理学 P8—9: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研究方向是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所确定的,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为标志。在1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换,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P10—11:波兹曼在《两种公共管理概念》一文中说: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生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为“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于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简称为“B-途径”。 P11:普雷斯曼和韦尔达夫斯基所发起的政策执行研究把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而不是如传统行政学那样集中在机构上。 P14:凯特尔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学的代表性著作,将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归纳为:①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②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③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④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⑤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 P24:美国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在《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有三种主要的研究途径,即管理途径(包括传统的管理途径和新公共管理途径)、政治途径和法律途径。 公共管理学更多的以经济学为基础,因此,经济学途径已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P29: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P67:公共组织的生态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微观环境、中介环境和宏观环境。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公共管理学的知识要点 一、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二、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异同?你认为私部门管理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吗?为什么? 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作为本质上属于国家的一种活动,公共管理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它的主体是政府,其权威的行使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而私人管理虽然也有权威,但其权威是经济的权威或市场的权威,其权威取决于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政府部门虽然较重视层级节制的权威,但仍常常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其自主性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公共管理: 政府有责任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所提供的是公共产品。 私人管理: 私人物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利润。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环境:由宪法规定的权力分立与联邦制为美国的公共行政营造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 运作过程:参与公共政策的指定和执行,其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并以政府的强制权力为后盾;公共行政管理者参与政策制定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要争取不同的政治力量的支持。为了保证公共管理者的公共性,公共行政实践应遵守公共价值,即代表性和透明性,并遵守正当程序。 5、政府与市场

垄断与市场;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自由与依赖; 利润与支持。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处于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中心,公共行政事实上也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在一个变革的、多元发展的社会中,社会利益是多元的,社会的价值也是多元的,而且利益和价值之间往往也是冲突的,政府需要在多元的、甚至是冲突的利益和价值之间作出平衡和抉择。因此,政府治理中的理性往往是多元理性,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非单一的考虑。 价值观: 宪法也确立了公共部门特有的价值观,如其对效率的追求就受到代表性、责任、透明性以及正当程序 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区别 ?萨缪尔逊:“与来自于私有物品的效益不同,来自于公共物品的效益牵涉到对一个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个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的话,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提供出来。” ?斯蒂格利茨:“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 ?世界银行:“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货物。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这些特性使得对公共物品进行收费是不可能的,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四、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与行政改革 经济的一体化对各国都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推动了各国的行政改革。 1、行政体制的国际接轨与各国的行政改革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精心整理).doc

复习题 1、 西方为者对公共管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在(D )方面存在差界。 A. 悖理主体 B.管理客体 C.悖理方法 D.研究途径 2、 现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有哪两种学术途径。 (A ) B. 政策途径和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和政治途径 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体现在(D ) B. 个人与集体的相对性 D.国家职能的演变 原有行政管理的政治统治职能已经难于包容全部的国 B. 管理权与所冇权 D.行政与政治 5、 新公共管理主义的主要特点是(C ) A. 外部取向 B.内部取向 C. 关注行政过程 D.关注LI 常管理 6、 行政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在(A )提出以后才发展起来的。 A.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 B.科学悖理 C. 政策科学 D.行为科学 7、 政治和行政二分的观点强调行政悖理的(A ) A.利益性 B.公平性 C.效率性 D.政策性 8、 ( C )将政治和行政重新融合,标志着传统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向现代公共管理理论 A.政策途径和管理途径 C.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 3、 与传统社会的公私概念不同, A.不同群体的集合状态及规模 C.个人与集体的占冇状态 4、 从19批纪末20世纪初开始, 家职能,出现了( D )的分离。 A.主权与治权 C.立法与执法

转变。

9、提供何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如何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问题,都取决于(D )过程。 A.市场竟争 B.政策决策 C.计划安排 D.公共选择 10、与公共管理研究的B-途径不同,P—途径强调(B )。 A.管理的相似性 B.绩效和项目 C.战略规划 D.组织机构 11、依据公共组织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大小分类,可将公共组织分为(C ) A.疏远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服务型纽织 B.疏远型纽织、功利型纽织和道徳型纽织 C.强制型公共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公共组织 D.功利烈组织、道德烈组织和服务型组织 12、功利型组织是以(D )为基础的组织。 A.激励的作用 B.劝导和感召 C.强制性权力 D.实在性奖励和非实在性奖励 13、非营利组织与“公企业”或“公共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B ) A.是否以志愿提供公共利益为组织宗旨 B.是否以非营利为纽织宗旨 C.是否以志愿投入资金为组织宗旨 D.是否以志愿消费公共产品为组织宗旨 14、公共组织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法制原则,即要求公共组织的(D )要依法配置,其活动也要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 A.主体、客体、权力 B.职能、机构、人员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策评估的( B )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 A.稳定标准 B.事实标准 C.价值标准 D.成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B )。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 D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思想政治手段 D.文化手段 我国的社会团体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说的是其组织的( B )。 A.广泛性 B.双重性 C.针对性 D.中介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CD )。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志愿性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ABCD )方面的能力。 A.管理认知能力 B.管理诊断能力 C.管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 A 。,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论述了对政府角色理解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胡德C. D.史蒂文·科恩 )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3 A.财政赤字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B. 市场失灵 C. D.政府干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 C )的学科 A.公共决策 B.公共组织维护 C.公共管理活动规律

D.公共环境 ( C )是由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也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A.目标指向性 B.权威约束性 C.功能多极性 D.利益选择性 公共政策具有( ABCD )等特征。 A.公共性 B.利益的选择性 C.权威的约束性 D.功能的多极性 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因没有尽到职责而出现了“真空”现象,我们称其为政府职能的( A )。 A.缺位 B.越位 C.错位 D.不到位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 ACD )。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B )。 A.小政府 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有(ABCD )。 A.公共政策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D.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 B )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A.企业 B.政府 C.文化团体 D.研究机构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汇总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汇总

相对于传统行政管理而言,现代公共管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从控制导向转向公共治理。 2、以公民本位取代政府本位。 3、由内部封闭走向外部开放。 4、从追求效率转变为强调责任。 从“公共性”的本质内涵出发,简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传统社会学中公私概念只是反映了不同人群的集合状态或规模大小,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在其中的相对性和相应的占有形态和活动内容。作为现代管理的本质属性,“公共性”与国家及其职能的发展演变相联系,分权制衡和专业化分工已经奠定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基础。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2、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利。 3、多元制衡与意志自主。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规范与实证相结合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 1、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公民需求多样化,适宜由非政府公共组织来参与社会治理 2、现代公共事务日以专业化和复杂化,促使政府部门需借助非

政府公共组织来完成复杂的管理任务3、人们对政府职能在认识上的转变,促成了公共管理主题的多元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 相对独立性、志愿公益性、非营利分配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 1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2消除各种外部效应3防止滥用垄断优势4客服信息不充分5保障收入分配公平6纠正不合理的偏好7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 从政府失灵的原因分析中国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调整思路: 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组织效率2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府体制改革3消除政府寻租和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公共权力(不同于私人权力)的本质特征:公共性、相对性、支配性、权威性、垄断性公共权力异化的原因,公共权力制约机制建设 公共权力的授权必然伴随着公共责任的确定,公共权力和公共责任应该统一。如果公共权力偏离公共责任,就会产生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异化就是公共权力背离了公共利益目的,公共管理主题运用公共权力谋取

公共管理学原理(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原理》考前辅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陈振明主编)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P4-5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有几个方面:(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它们的联系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P20-21 第一,就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学并不像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那样,将自己主要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传统行政学主要建立在政治学的基础上,尤其是将官僚体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为其理论基础。 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 第四,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集体行动的逻辑、管理工具等等。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这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多地局限于规范研究,限于普遍适用的“行政原则”的探讨。 第六,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这种实践中产生的新理论范式,反过来成为指导这种实践的模式。因此,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它更具有现实性。 3、公共组织的定义。P36 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公共组织应包括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个人或私人利益,其行为不会直接地或显而易见地影响其他组织或个人,如经济组织;但有一些组织其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其行为对其他组织或个人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类组织就是我们所称谓的公共组织。 4、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P38-39 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1.组织目标 是指组织成员进行某项活动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目标是组织的基本要素之一。组织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它决定着组织行为的方式和组织发展的方向,关系到组织管理活动的效果。公共组织目标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基础。组织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类,公共组织中的职能目标从时间上看,有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从空间结构上看有总目标和分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公共组织中的“目标网络”。 2.组织人员 组织人员是公共组织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公共组织的主体。作为公共管理主体的组织和机构,其实际的运行和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具体的人来完成。公共组织的人员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共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及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公共人员的素质和智能结构,是公共组织的一个重要要素。管理主体自身素质的完善、管理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合理化,对公共管理的结果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物质因素 任何组织的运行,都无法离开物质因素的支持。物质因素包括公共组织赖以存在的载体如场地、房屋、办公设备、用品、经费等。 4.职能范围 职能范围是根据组织目标对公共组织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作用的总体规定,它确定了公共

公共管理学简答题整理

二、简答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A.公共政策途径 B.企业管理途径(p25) 2.公共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公共服务包括通过公共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而提供的: 【1】基础公共服务 【2】经济公共服务 【3】公共安全服务 【4】社会公共服务(p6) 3.公共管理的特征有哪些? 【1】将私人企业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但要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2】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但并不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3】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与政府管理并不是等值概念。 【5】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二、简答题 1.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原因有哪些? a.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化和公民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b.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c.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转变的促成。 2.现代国家政府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总统制政府【2】内阁制政府【3】委员会制政府 3.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有哪些? A.满足多元化的公共需求 B.满足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 C.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 D.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E.促进公共道德建设简 1、市场机制的缺陷 【1】市场不能消除垄断和非公平竞争 【2】市场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 【3】市场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4】市场不能解决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化问题 【5】市场不能确定和控制宏观经济总量平衡 二、简答题 1.公共安全管理的特征是什么? 【1】主体的多样性 【2】处置的时效性 【3】过程的阶段性 【4】手段的强制性 【5】技术的专业性 2.简述公共危机管理的四个阶段 【1】灾害减除【2】防灾准备【3】灾害应急【4】灾后恢复 二、简答题 1.公共服务与民生的关系有哪些?(P186-P187) 1.民生是公共服务的根本目的与内容 2.公共服务是保障和发展民生的途径和载体 3.民生与公共服务统一于公共管理主体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有哪些?

庄序莹版公共管理学后三章知识点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绩效:是指一系列的结果,其内容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主要为评估相关主体提供客观依据,以使主体行为不断加以完善。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是衡量其满足公众需求,管理公共事务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公共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成绩、效果、效率等一系列能力。 2、标杆管理:是一个认识和引进最佳实践,以提高绩效的过程,标杆管理是一个过程—即一系列的行动、步骤、功能或活动造成一个结果:对最佳实践的识别和引进,以改善绩效。 3、生产效率:或称办事效率,是指生产或提供特定水平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所需投入的数量,即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均成本。 4、分配效率:亦称配置效率,是指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或反映了社会公众的不同偏好序列。 简答题 1、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绩效预算制度、绩效采购制度、绩效人力资源制 度。(1)绩效预算制度合理的绩效预算制度应该为独立决策权的实施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环境,使公共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得到整合优化,并能够大大激发部门追求绩效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绩效采购制度实行绩效采购制度关键在于制定绩效责任制和赋予采购人员一定的灵活性。(3)绩效人力资源制度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挖掘各种人才的能力和潜力。 2、绩效管理的特征 (1)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结果的重要性(2)推行顾客至上理念,以服务社会和满足公众需求为最终目的(3)实行分权式管理,为各部门完成绩效目标创造条件 (4)建立责任机制,为绩效管理过程中责任落实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3、绩效管理的优越性 (1)对于公众来说,作为公共利益的享受着,实行绩效管理的公共部门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各种公共物品的期望(2)站在公共部门的角度,实行绩效管理可以使它在公 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①财政压力得到有效缓解②公职人员的数量和质 量有了明显改变(3)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了公共管理 学科在理论和时间上的先进性①在理论上,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缺少绩效管理的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不完整的学科②在公共管理的实践上,如果 没有绩效管理,公共政策和项目就无法进行绩效评估,公共部门就不会从成本—收 益的角度去考虑公共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 4、绩效管理的四大目标:4E 4E是指: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 (1)经济对经济的通俗说法就是指节约,即在产出质量和数量既定的情况下,追求成本的最小化(2)效率效率的定义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关系。 效率分为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两种类型。(3)效果亦称效益或效能,是指资源使 用所产生的具体结果。(4)公平就公共部门而言,从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的整个 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 5、绩效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组织目标不易确定许多公共部门制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针对性、实践性、可行性。(2)建立绩效指标的困境有些制约因素应该 引起重视:第一,绩效指标的量化问题。第二,即便做到了量化要求,所选择 的绩效指标是否恰当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3)人员配备问题绩效量测内 容的决定和绩效评估的实施都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员,但在这两方面也会引发一

公共管理学-黎明版

公共管理学 第一部分:简答 1、组织理论发展脉络 答: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泰罗(Frederick W.Taylor)的职能组织理论 法约尔(Henri Fayol)的组织过程理论 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设计理论 韦伯(Max Weber)的组织结构理论 主要观点: ①、忽视人的主动性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制度规章和设计原则被称为是“图纸设计”,“组织信条”具有静态性 ②、内部取向,忽视组织环境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梅奥(E. Mayo)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组织行为动力理论 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组织激励理论 主要观点: ①、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注意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②、关注组织内部的群体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 ③、关注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的协调 ④、关注组织管理的伦理性 ⑤、具有一定动态性 第三阶段:科学决策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的组织平衡理论 西蒙(Herbert A.Simon)的组织决策理论 主要观点: ①、组织活动包括两部分:决策和作业。而决策又比作业更为基本,因为决策先于作业。传统理论,缺陷就在于忽视决策(或者仅把决策视为高层的行为),专注于作业。 ②、在组织中,各个层次皆有决策。组织运行的实质是通过向其成员提供决定前提来影响成员的决策,使成员都把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四阶段: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组织发展理论 费德勒(Fred E.Fiedler)的组织权变控制理论 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维克(J.E.Rosenzweig)的系统与权变控制理论 主要观点: 关注环境与组织的互动“内适应”与“外适应”结合。 第五阶段:管理文化时期的组织理论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 公共管理是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 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理由。 3. 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 为、和具体政策。 4. 政策评估会受到的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多样性、的阻滞性、政策问题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 5. 在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四种基本制度, 即、集体谈判制度和弱势群体保护制度。 6. 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对、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预算会计、政府审计等内容。 7.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即、、信息管理者、信息使用者。

8. 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于行政监督 权、、审计、等职能的发挥。 9.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价值,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家对论证的基础之上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始建于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20年代 2. 政府失效理论对人的本质和行业的假设是()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由人 D.复杂人 3.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4.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结构形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