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本质论(美术)

第一章 本质论(美术)

第一章 本质论(美术)
第一章 本质论(美术)

第一章本质论

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

1、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美术是人创造的,在整个美术创造活动中,人,创作主体的作用是第一重要的。作为创作主体的美术家,其思想情感、个性品格、审美修养等,直接影响到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下与成功失败。因此,重视人,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美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在考察美术本质问题时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

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代表人物:克罗奇、科林伍德

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无意识是他的学说五大支柱的核心)、荣格。

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

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代表人物:郭若虚、孙衍栻

2、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离开了客体就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主体是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即使是精神客体,也具有现实的根源、载体和形式,它一旦成为被具体指向的对象并被表现出来。就必然为主体所反映。因此、考察美术,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脱

离客体,应从主客体关系上解释美术。

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柏拉图(他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他认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比之自然是具有真正的美的)、宗炳。

摹仿说:认为美术师对现实的摹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爱德华、泰勒,詹姆士、弗雷泽,萨蒙、雷纳克。巫术说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发生的、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

一、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美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那么,它究竟是一咱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社会事物呢?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呢?它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呢?

(一)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是关于美术基本性质的真正科学的诊断,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纠正了各种唯心主义本质论的根本错误,而且纠正了旧唯物主义关于美术的许多不正确的解释,从而使我们进一步探讨美术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法与

方向。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可以用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来概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段话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美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第二,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三个要点,也就是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从根本上讲,美术是为经济基础的决定的,这一条基本原理应该首先肯定下来。当然,在美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在后面的文章将做逐步深入分析和论述。

(三)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它们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反,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

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且,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突出体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不同距离上,有些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距离非常近或比较近,它们同基础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另一些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距离则比较远或很远,它们同基础的关系也不那么直接或密切。

(四)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1、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想到此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同样应该明确的是,政治与美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是摆得很清楚的: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美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美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统治阶

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美术家和他们的美术创作,使美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美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美术与道德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即进步的美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美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美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美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五)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1、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美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术与宗教的关系上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如有的观点认为美术等同于宗教,也有的观点认为宗教决定了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等等。我们认为,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关于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应明确以下两点。

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的宗教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

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但是,如果仅从这些历史现象就断定是宗教决定了美术的发展,则是不正确的。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美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就一般常识而言,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美术创作,而美术创作初中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但进一步说,一定的美学观不就是一定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吗?因此美术与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很清楚的。美术史上许多艺术大师都有自己成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清初诺兹的“中心形式”说,等等,都出自他们各自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美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认识到这种必然而又复杂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识美术发展史上各种复杂的现象,从而把握美术的社会本质。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经典性论述:“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的、最丰富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美术反映全面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三、美术与社会生产

(一)美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美术,以及一切文学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切生产形态。

(二)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主要方面谈谈“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认识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对于避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异化的弯路,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就曾指出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艺术劳动也异化了,创造者失去了自由,“艺术生产”不能在劳动中实现其本质,却离其本质越来越疏远化、对立化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是异化情况主要表现为:第一,“艺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满足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而生产。艺术劳动变成了资产者的对象,艺术创作的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对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第三,从事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成了像工人一样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

第三节:美术的认识本质

1、美术视觉形象性特征: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

2、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它的假定性上,包括认识内容的假定性和表现形式的假定性。所谓的“假定性”是指艺术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在艺术中,现实只是一种折射,一切都是假定的、假

想的、虚拟的。在认识内容上,再现在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对象了,而是经过美术家主观意识整理、组织、加工改造后重新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注入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态度。在表现形式上美术的表现手段和物质媒介都使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产生距离,产生了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的艺术假定性。所以,美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

具有艺术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美术的这种假定性,不但不会消弱它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的视觉形象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是因为,真实的视觉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俄日其二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往往被现象覆盖着,不能明显、突出的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很容易被各种假象所迷惑,不能一下子就洞察到是无比的真相。而美术而不同,由于创作主体的参与其视觉形象与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视觉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美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另一方面,视觉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美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美术的视觉形象只有以形似表现神似,以现象的真实表现本质的真实,它的真实性才是圆满的。第四节、美术与美(现实美、艺术美的关系总结)

1、美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美术的有力

根据或根源。

2、美术创造艺术美

3、美术是审美对象。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美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美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而美术作品一旦完成,他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资产,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美术的审美本质(人与现实审美关系总结)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另外,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是美决定美感,不是美感决定美。3、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人化的自然: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课题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美感本质: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项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

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审美的主要特点: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情感性。

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有哪些?

1、形式美与形式感。

2、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最为突出)

3、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4、独创性与首创性。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 征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

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作者:零零八时间:2006-12-24 18:43:00 点击:1168 评论:0 条来源:原创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对“模仿观”的不同理解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关注的是自然哲学。然而他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对模仿观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㈠、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盟会组织。这个学派通过对数学的深入研究,得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他们强调通过理性的学习来完成对神性的体悟,其方法就是模仿宇宙万物的神性知识。他们认为:数相对于万物,是“更高一级的实在”,数本身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归结为对支配世界的数的认识。万物与数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万物由数派生,数是万物的基本范型,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因此也可以说,万物是对数的模仿,是对形式的模仿。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万物是由各种对立的数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他们特别注意到了这种数的和谐关系在音乐中的体现,并由此推定,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大体。由于对音乐的研究,以及自身的神秘性质,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探讨了音乐对灵魂的“净化”作用。这个古老学派的模仿观,从一开始就显出了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的强调万物基始的模仿观与灵魂转世、灵肉分离等宗教神秘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后来的柏拉图思想有深刻的影响。由此可以推导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艺术也是对数的模仿,而数是一种形式,所以也可以得出:艺术是对形式的模仿。 ㈡、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比较晦涩,但是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一直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的“火”本源说,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火,而火是一种物质而不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的万物的本源是数(形式)。但是他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说法,经常被误解为艺术就是对个别孤立事物的简单复制(我最初接触时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赫拉克利特的原初思想是这样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是各种对立事物的结合,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最初的和谐。比如,自然把雌与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与雌配,雄与雄配。而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比如,在绘画中,混合着白色、黑色、黄色和红色; 在音乐中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正是

“理念世界的“摹本的摹本”——柏拉图论艺术的本质”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比起柏拉图关于美的学说来,他的艺术理论显得更为明确,也更为完整。柏拉图以前的希腊哲学家对艺术也有所论述,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便是艺术对现实的关系问题。柏拉图对于艺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还是集中在艺术对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但是他较之以前的思想家更为系统地阐述了艺术的本质和作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艺术理论体系。柏拉图对于艺术本质的基本看法,就是把艺术看作一种摹仿。所以,他在《理想国》卷十里,便是从“研究模范的本质”来阐明艺术的本质。“摹仿说”是希腊早已有之的传统看法,如赫拉克利特就有过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这种看法把客观现实看作文艺的蓝本,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艺术观。但是,柏拉图却把“摹仿说”和他的“理念论”结合在一起,这就改变了“摹仿说”原来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内涵,使它变成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艺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艺术是由摹仿现实世界而来的,而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念世界而来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是真实体,它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就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了。在《理想国》卷十里,柏拉图以床为例阐明他的理论。他认为有三种床:第一种是神制造的“本然的床”,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理式,也就是床的真实体;第二种是由木匠制造的床,是床的理式的摹本;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床,是摹仿工匠的作品,而不是直接摹仿自然中的真实体。画家画床,所以要摹仿的知识工匠作品的外形,而不是它的本质。“所以摹仿和真实体隔得很远,它在表面上象能制造一切事物,是因为它只取没见事物的一小部分,而那一小部分还只是一种影象。”柏拉图由此断定:“从荷马起,一切诗人都知识摹仿者,无论是摹仿德行,或是摹仿他们所写的一切题材,都只得到影象,并不曾抓住真理。”柏拉图认为艺术只能摹仿现实世界的外形,不能摹仿现实世界的本质,只能是在感性形式下对物质世界的摹仿,不可能向人们提供有关理念世界的真知识,因此也就达不到真理。这些看法取消了艺术真实地反映现实、揭示现实本质的可能性,完全否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柏拉图之所以对艺术的本质产生这种错误看法,当然首先是由于他对艺术的理解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念世界才是真实存在,自然会轻视感性世界。认识理念世界只有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所以他崇尚理性认识,鄙视感性认识,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样,他就自然要抬高“理念”和哲学,而贬低作为物质感性世界的摹仿的艺术。如果我们没有忘记柏拉图是处在希腊文化由文艺高峰转向哲学高峰的时代,而他又是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维护规则奴隶主统治的思想制度为己任的,那么,他这种贬低艺术价值的观点和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在《斐德若篇》里,柏拉图把人分成九等,其中列在第一等的是“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这就是哲学家,也就是贵族阶级中的文化修养最高的代表;而“诗人或是其他摹仿的艺术家”则是列为第六等,其地位不仅低于战士和政治家,而且还在体育家、医生、预言家和宗教职业者下。在柏拉图看来,诗人或一切摹仿的艺术家,对于所摹仿的事物并没有什么价值的真知识。因为“他如果对于所摹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摹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人几年。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柏拉图认为荷马虽在诗中谈到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如战争,将略,政治,教育之类,但是他既不曾替哪一国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也没有哪一国称他是立法者和恩人;既没有人提起他指挥哪一次战争,也没听说他生平做过哪些人的导师,这就证明荷马对这类事情并没有真知识,也不能真正使人得益。柏拉图肯定实际事物制造者和实际生活创造者,固然不无道理,但他借此否定艺术的价值,认为有了实际生活便可以取消艺术,却是非常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选自彭立勋、曾祖荫《理念世界的“摹本的摹本”——柏拉图论艺术的本质》)7、下列关于柏拉图的“摹仿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柏拉图对于艺术本质的基本看法就是把艺术看作一种摹仿,这是他的艺术理论创新之处。B、赫拉克利特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表现出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而柏拉图的“摹仿说”却改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美术常常与音乐、体育被当作调节学习情绪的“小三门”,学生们因为大量的课外作业也愿意将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节美术课改为语数课。到临大考时,把美术课改成自习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皆大欢喜。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连起码的一些美术教具,如几何体、石膏像等也没有;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的学校只好让不懂美术的教师兼职上美术课。“赶鸭子上架”的教师,为了混过美术课只好在课前先请人在黑板上画个图案,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画,自己拿起语文或数学作业在改,有的干脆在上课时拿一个牙罐往讲台上一放,让学生自己写生;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启蒙和铺路架桥的功能。下面试就小学美术的功能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 美术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从小就喜欢画画,就想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从他会拿笔起,就在纸上、地面上或是墙壁上画出千奇百怪的形象,由于儿童缺乏明确的数和量的观念,不理解透视现象和空间关系,因此,在画画时常常忽略了物体的大小、高低、远近的比例关系。把人物、大树、房屋画成高低一样,有时把地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画在一条水平线上,把雨伞画成帽子那么小。但尽管儿童画得不象、画得使人发笑,可他要画一辆汽车或飞机,总要事先有个考虑,这样不间断的思考和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首先要经过观察、感知客观事物的形象、结构、比例、色彩、空间位置等。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这

样就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及认识事物的能力。儿童作画,主观创造的成份较多,往往不着边际,异想天开,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性,而画画和手工活动恰恰符合了这一点,也就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这样儿童的手指肌肉也得到发展;使动作协调。要使画面效果好看,就要求儿童有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就促使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美术教学有如下主要优点: 1.1 用比较法指导少儿在观测对象时对物体各部分之间的长、宽、深的比例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大小与位置、物体与画面之间进反复比较,得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掌握物体之间的特征,可以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1.2.用联系法指导少儿在组成物写生或景物写生中观察哪个是主体物,哪个是陪衬物,再观察被挡住物体的可见部分时,要联系到不可见的部分,使少儿对描绘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的现象,从而找出形体的结构规律,可以培养少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 1.3 .用默化画法训练少儿的观察力,可以培养少儿的记忆力和默画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对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相当有意义的。能陶冶少儿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和才能,逐步养成积极、开朗、朝气蓬勃、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对学及其他文化课和为将来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创造美好的生活能力打下

浅谈艺术的本质

浅谈艺术的本质 作者:王宏建 《美术》自去年八月号发表千禾同志《"自我表现"不应视为绘画的本质》一文以来,又先后刊登了几篇提出商榷的文章。理论上的争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是有益的。本文仅就艺术的本质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也是美学上长期以来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相关的概念和所论的范围确定下来,否则架空立论,把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放到另一范畴去说,不容易把问题说清楚。当然,有些问题如创作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艺术的社会功用问题等,都与艺术的本质相关,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我们说,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或换言之,也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其它的什么事物。因此,要说明艺术的本质,就必须找出艺术内部的这种规定性,以及确定艺术同其它相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差别。 关于艺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但它与相关的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又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曾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承认不承认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是能不能正确理解艺术本质的前提。 唯心主义美学根本否认艺术是社会生活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出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否认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把艺术看作是艺术家个人主观意识的产物。克罗齐就曾主张:艺术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心灵的活动"。弗洛依德则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表现。认为"绘画艺术的本质,就是画家内心的自我表现"的提法,也是在回答什么是艺术这一艺术哲学的根本问题时,把艺术看成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产物,认为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仅仅是由于艺术家"内心的自我表现"。上述几种说法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把艺术创作看成是纯主观意识的活动,是无关于外物也无关于艺术家对外物的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种关于艺术本质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它把艺术创作中的某一特点加以绝对化,代之以"艺术的本质",从而否认艺术对现实的依赖关系,从根本上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旧唯物主义美学承认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肯定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第二性的。如亚理斯多德就说,艺术"实际上是摹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提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他们在艺术的哲学基础问题上摆正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但只是从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还没有看到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因此也就无法全面而准确地阐明艺术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在美学史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我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才有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多种形式,它们有共性,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同时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各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有的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更接近经济基础,如政治、法律、道德等等;有的则间接反映经济基础,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等。根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的思想,更高的意识形态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这种更高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不同,但却是紧密相联的,特别是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过去"四人帮"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歪曲为艺术要为其反革命的具体政策服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极为荒谬和有害的。但是,如果因此就否认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说什么"当共产党取得政权之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就逐渐暴露出是下个不科学的危险的口号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样是荒谬和有害的。中外艺术史上的大量事实证明,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进步的、革命的艺术总是由上升的经济关系通过进步的、革命的政治所决定的,并反过来给其政治以至经济基础以积极的影响;而落后的、反动的艺术则是由落后的经济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

(完整版)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二)简答题 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4、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答: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所自有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功能。艺术以其所特有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对社会、人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评判、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赏者以及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认同中与作者、作品因审美互动而形成了共识。 另外,艺术作品的真实,又因它的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而表示出人们的对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憧景和热爱。展现了人的思想、灵魂的纯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加深了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道德、诚真的情感的响往和追求。 有鉴于此,艺术的认知作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审美所特有的一种功能,是与人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同的一种认知功能作用。 5、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以满足,并由此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快。如通过阅读作品和观看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作为一特殊的精神产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快感,是其审美娱乐的功能的体观。 6、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答:“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一说,首先是指相对于实施美育教育之不同途径而言的。其次是指由于一般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而艺术美又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以及艺术教育又总是以艺术美为基础,从而艺术教育便被赋于了更为不广泛的内涵而言的。尽管“艺术教育”的一种狭义理解是培养各种艺术家以及艺术专业的艺术专门教育,但艺术教育的更为广泛的自然的意义总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为一般特点,以此培养、造就人的审美理想、鉴赏能力,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熔铸完美人格等。从而使艺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具有了与美育同质之意义。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上,艺术教育的这种广义的功能,可视为美育的核心。(答案可参阅教材63、64、65页。由韩修乾老师重新组织、整理、册改、补充)。 7.如何理解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答: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 义和作用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美术常常与音乐、体育被当作调节学习情绪的“小三门”,学生们因为大量的课外作业也愿意将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节美术课改为语数课。到临大考时,把美术课改成自习更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皆大欢喜。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连起码的一些美术教具,如几何体、石膏像等也没有;没有专职美术教师,有的学校只好让不懂美术的教师兼职上美术课。“赶鸭子上架”的教师,为了混过美术课只好在课前先请人在黑板上画个图案,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画,自己拿起语文或数学作业在改,有的干脆在上课时拿一个牙罐往讲台上一放,让学生自己写生;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启蒙和铺路架桥的功能。下面试就小学美术的功能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1 美术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 儿童从小就喜欢画画,就想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从他会拿笔起,就在纸上、地面上或是墙壁上画出千奇百怪的形象,由于儿童缺乏明确的数和量的观念,不理解透视现象和空间关系,因此,在画画时常常忽略了物体的大小、高低、远近的比例关系。把人物、大树、房屋画成高低一样,有时把地上的汽车天上的飞机画在一条水平线上,把雨伞画成帽子那么小。但尽管儿童画得不象、画得使人发笑,可他要画一辆汽车或飞机,总要事先有个考虑,这样不间断的思考和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就是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首先要经过观察、感知客观事物的形象、结构、比例、色彩、空间位置等。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把客观事物表现出来,这样就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及认识事物的能力。儿童作画,主观创造的成份较多,往往不着边际,异想天开,这就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性,而画画和手工活动恰恰符合了这一点,也就锻炼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美术活动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这样儿童的手指肌肉也得到发展;使动作协调。要使画面效果好看,就要求儿童有正确的审美观,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这就促使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实践表明,美术教学有如下主要优点: 用比较法指导少儿在观测对象时对物体各部分之间的长、宽、深的比例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大小与位置、物体与画面之间进反复比较,得出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掌握物体之间的特征,可以培养少儿的观察能力。 .用联系法指导少儿在组成物写生或景物写生中观察哪个是主体物,哪个是陪衬物,再观察被挡住物体的可见部分时,要联系到不可见的部分,使少儿对描绘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的现象,从而找出形体的结构规律,可以培养少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 .用默化画法训练少儿的观察力,可以培养少儿的记忆力和默画能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对发展儿童少年的智力和培养创造力是相当有意义的。能陶冶少儿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和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内容概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

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从国民素质问题,看艺术的重要性 ——一个关于艺术与幸福、成功的关系艺术有什么用? 就如问别人: “为什么要喝酒”的性质是一样的。 长期以来,艺术在中国 只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们应该很熟悉:现在很多家长的 成功育子经验:只顾学习,孩子的时间表上 一切和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都去掉, 没有艺术、没有游戏,没有交友、没有自由…… ? 但要知道:影响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东西, ? 你没有让孩子学,却让他学了大量没用的东西。 ? ? 家长可能认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获得他说希望的人生。 ? 我想告诉你们:你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 数数、背小九九,甚至背元素周期表, 充斥着童年,这样的早教:

是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 因为,你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的发展机会。 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 物质水平提高了 却不一定能地懂得感受幸福 人有两大心智能力: 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 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 科学征服了世界,艺术美化了世界。 科学与艺术,二者犹如鸟之两翼。 重视理想,忽视感性意识发展的结果, 会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 你无意中亲手扼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 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的生活条件, 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与素质。 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 为什么有的人生活得脏、乱、差,单调乏味? 问题就出在“感性素质”:

因为TA的感性素质低,感觉不到环境多么恶心。 一个人如果感性素质低, 他的表现就是 忽略甚至放弃对环境感性品质的要求。 有夫妻打架。原因是他们想买一台洗衣机, 好看一点的1600元,难看一点1400。 老婆感性素质高一点,想买好看的; 老公低些,认为一千四就能用了,干嘛多花两百? 表面上是夫妻有分歧。 ? 实际上是双方对环境感性品质要求不同。 ? ? 深层原因是双方感性素质的高低差别。 ? 由此衍生出来的是双方 会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严重分歧。 高感性者,愿意为美化环境、享受生活付出成本。 这也解释了夫妻在装修时候特别容易吵架了吧? 还有出去旅游时! 因为那是双方感性素质的大暴露。 找对象,一定要找感性素质相当的: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本质 一、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认为理性世界就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就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就是第三性的。 二、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就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就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就是康德,尼采。 三、“模仿说”或“再现说” 在西方文艺史上,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她们认为艺术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与特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说,艺术生产本身就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其次,从艺术的性质与特点来瞧,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艺术就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应,第二方面艺术生产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与情感愿望。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两方面通过艺术家作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相互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审美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具有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从艺术创作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揭示了,艺术作品与鉴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相互依存,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艺术的形象性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主体性: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形象具有主体性。 审美性:艺术的审美性就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就是真善美的结晶,就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 统一。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起源于“模仿”,就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里特与亚里士多德。 2.起源于“游戏”,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与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 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起源于“巫术”,就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4、起源于“劳动”,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没有地位的信》 5、起源于“表现”,就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6.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 1.准艺术 2.艺术的游戏说 3.简述艺术起源理论中的劳动说 4.艺术起源的巫术说 5.艺术起源的游戏说的主要观点就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与局限? 6.什么就是艺术的民族性?应该怎样处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浅谈美术教育对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美术教育对少年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 陕西省户县电厂中学刘军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堂特别重视对学生自发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够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就美术在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期的重要地位,本人尝试浅谈: 美术活动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在儿童教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绘画、手工活动的过程就是儿童把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对他的素材进行选择、解释和加工。他的产品不仅仅是一幅图画或雕塑,而且是自我的一部分,表达了他所想、所见、所感知的世界。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学习。能否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能否升级,进入好的学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所传授的那些学问的死记硬背。这样学校的功能似乎就是造就复印机式的人物。一但学生具备了复制的能力,他就预示着要进入重点学校、重点班级、接受“优秀教师”传授知识、准备着考入重点大学……但是,具备了这种能力,距离一个素质良好的社会一员还差的很

远。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因年纪而异的。不仅同智力水平有关,也同社会环境、感觉、身体、心理情绪有关。学习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无法评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做法,是片面地强调了智力发展的那个同考试密切相连的方面。但这一方面不能概括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思维能力的全部内容。提问、寻找答案,反复思考及调整的能力,视乎是无法传授的。事实上,这些正是现存的教育制度所面对的头疼问题。学校中应教授的基本能力之一,应是寻找和发现答案的能力,而不是被动地对待老师的指导和解答。无论是对幼儿园儿童还是大学生,美术课的意义即在于此。 在七年级十三册美术课本《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练习:“对一杯热水的表达”。手绘线条画来表达一杯热水,应强调“热”这一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提醒学生应该发挥想象力,紧紧抓住这个“热”字。“热”,有多热,水有多少度?什么季节的一杯热水?什么天气状况下的一杯热水?一天里什么时间段的一杯热水?室内还是室外?等等。让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设疑,画出答案,从而锻炼学生寻找和发现答案的能力。美术教学的意义就是孩子们在进行创作时并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创造行为本身就为进一步的创造准备了新观念和新知识,或许创造的最好准备即是创造本身。在《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课中,有这样的课堂练习,从一个图形画起,发挥想象力,画出与前一个图形相关联的图形来,如圆形——学生头——帽子——布——纺织……、三角形、方形等等。这就是一个创造、准备、再创造的过程。 少年儿童智力的发展取决于他本身和外界的丰富多彩的关系,这种关

艺术概论第一章 艺术本质论

年月日

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五)艺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关系。 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艺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最终决定宗教和艺术发展的是经济基础,它们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二、艺术与社会生活 (一)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三、艺术与社会生产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

(二)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生活,还是在个人都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都体现出了它不同的侧重点,为学生在今后的深造提供良好的基础。1至12年级的美术教育凸显不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1—6年级,学生以及家长只是在把美术课当成休闲课。可是在高考的时候,有很多的学生为了升学压力而选择美术学科的深造。如果学生能在一开始明确自己的美术天分,在一朝一夕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美术修养和功底,那么这个孩子还发愁将来工作及生存的问题吗? 美术教育作为辅助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学科,越来越被人们和社会所重视。在德智体美中,“美术教育”提出得较晚。人类美术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孔子、老子。美术教育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格外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在学生考试甄别的影响下,美术教育还可能被挤得无影无踪。美术教育之所以得不到社会的足够重视,除了美术教育与学校及学生的眼前利益关系不大之外,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对美育意义认识也不够深刻,也是非常重要重要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美术教育必将体现出它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 我希望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给予辅助学科重视。虽然它不参加中考,但是它会参加高考。既然孩子有这方面得天赋,为什么还要半路夭折,在就业的压力下才半路捡起? 学生欣赏美的启蒙者 美术教育在我看来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画什么,怎么掌握绘画技法。而是在不断地学习构图、色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欣赏不同景致,不同色彩带给自己的愉悦。学生心情愉悦,那么在学习中就不会有太多的难题,学习将不会成为问题。开启学生欣赏美的眼睛,体会生活中的每一瞬间,一草一木,每一种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将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间里。为孩子将来的自我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由于艺术形态的多样性和艺术现象的多变性。很难对艺术的本质予以充分而准确的界定。艺术的本质是离不开“形象”、“情感”和“审美”的。 概而论之,以艺术的本质论为理念,可将艺术的本质性特征界定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艺术的表载型号性、艺术的转换情感性和艺术的变异创生性几个方面。 1 艺术的精神观念性 对艺术的认识无论有多少歧见,有一点却是无异意的,即艺术是人之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整合转换外化存在。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绝非单纯的物质性生产行为,而是兼容着审美观、审艺观、人文精神与社会化观念指令的创生行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是价值观的指令和转换呈现的整合。艺术是人类特有本质与价值观对象化的凝结创生形态。如果去掉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特质,艺术将不再成其为艺术。正是因为艺术持拥着精神观念性的特质,才使艺术得以润泽人之心灵。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某个时空里集中性地将其“所思所想”予以努力转化创生的结果。艺术的精神观念性,也揭示出了艺术作品特有意图放置与展示的内涵。换言之,艺术行为,总是艺术创造者有必需而特别要表达的内容转换外化实现行为。“要表达的内容”,不是纯物质性的内容,而主要是精神性的观念内容。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否定的。 2 艺术的表载信号性 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等艺术形态,有一个共同性的内涵,那就是模糊性。 分析起来,行为主体所依据的既不是纯粹的所谓艺术形象,也不是单纯的情感,而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化信号。从艺术传播学视点看,艺术的制码表现、展示与传播和艺术的译码接受与传播,都依赖于特有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行为成果所表载的信号内涵。所谓信号,是指行为主体用来传递信息或命令的光、色、波、声音、动作、形象、图示等符号性信息载体。艺术的表载信号性,就是指艺术的创生表现、传播与接受,具有制码与译码的信息实现特征。当然,特定艺术作品所呈现和传导的信号是指艺术化的信号,而非一般的如电闪雷鸣、风吹草动……那样的非人工性信号。 作为艺术表载的信号,都是人工制造的。而且是具有深刻艺术价值观和丰富艺术性的内涵。不论是音乐的声调、音响等象征性艺术信号,还是舞蹈的体姿动作、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光波连动画面、美术的图示等指代实义信号,都必须是艺术化的信号。即艺术的表载信号,是经过艺术创造者创造性组合而生的特定信号。艺术表载的信号,可以分为象征性和指称代用性或实义性信号两大类。总之,不论是创生传递听觉艺术,还是接受视觉性或视听综合性艺术,都离不开特定人工制造的艺术化信号。 我们之所以能有效感知音乐艺术的美丽,就在于我们对音乐之声与音信号的捕获与理解。对美术的表象图示与意蕴,对舞蹈艺术的体姿动态……等信号的创生放置、捕捉、翻译、理解,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之主体行为得意成功实现的依据与可能。认知艺术独具的艺术化表载信号性特征,既有助于克服艺术惯例带给人们对艺术的片面性认识,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艺术的内涵,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艺术文化和拓展深化艺术创造实践。 3 艺术的转换情感性 无论是意识形态艺术,还是自在或本体形态艺术,其都具有突出的、鲜明的“转换情感特征”。即艺术永远是艺术家独有艺术情怀理解与调控的转换性宣泄的行为使然。艺术家也正是以此种情感宣泄的方式,才得以灵动地、积极地去进行始终充满幸福感的艺术实践活动,并提供了让他人去获得心灵上的艺术享受的可能性。艺术接受者也因在欣赏饱含艺术家理解转换性独创情怀的艺术作品过程中,受到感染或启迪而创生新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艺术滋润之福。任何门类的艺术,如缺少艺术家个体的主题意识的积极运作与丰富的情感蕴藏和理解转换性宣泄,整个艺术领域就只能是呈现充满了理智至上的呆若木鸡状。由此也将使艺术失却了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