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答案和解析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答案和解析

2015-2016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一下期中考试生物

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 5.0 2.5 1.5103.36.016.0

③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10 140 2.5 10.35 25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②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②比②量多,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已知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均为蛋白质类物质。请依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切除②,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都将减少B.切除②,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将不能被运输到②

C.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活动将增强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则②活动将减弱

3.下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

A.激素甲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C.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D.缺乏激素甲的病人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

4.下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人血液中含量的变化曲线,对该图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

B.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补充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仅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稳定不变

C.只要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人体的内环境就可以保持稳态

D.血钠过低会影响兴奋的传导

6.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②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传导方向是②→②→②→②→②

C.②受损时,刺激②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②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下图为某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静

息电位时,Na+大量内流以维持膜内外电位差

B.刺激c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从b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a处,效应器不能发生反应

D.当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C时,电信号转变成了化学信号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感受器可将光刺激转变为电信号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消耗能量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产生渴觉

9.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若检测到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②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10.下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3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②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②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1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青霉素能杀菌和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12.下图为某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抗体1和抗体2都能与相关受体结合导致调节异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糖和胰岛素作用于相关细胞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完成的

B.两种抗体都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这在免疫学中称为自身免疫病

C.两种抗体引起血糖升高都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

D.由图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13.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14.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15.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7.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18.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5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1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

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20.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2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B.天敌的迁入可能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2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3.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题4图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殖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5.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7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个体比例都是3②1

D.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26.下列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理解和运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的配子中雄配子和雌配子比例一定是1:1

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孟德尔遗传定律成立的前提之一

C.孟德尔遗传定律普遍适用于乳酸菌、酵母菌、蓝藻、各种有细胞结构的生物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

27.人体肤色的深浅受A、a和B、b两对基因控制(A、B控制深色性状)。基因A和B控制皮肤深浅的程度相同。基因a和b控制皮肤深浅的程度相同。且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的个数呈正相关(如:Aabb和aaBb的肤色一致),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子女可产生四种表现型

B.肤色最浅的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

C.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有1/4

D.与亲代AaBb皮肤颜色深浅一样的有3/8

二、多选题

28.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下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

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三、综合题

29.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9

(1

)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 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只/hm 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田鼠,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非选择题

30.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②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

②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和矮茎白花这4种表现型的数量比为。

参考答案

1.D

【解析】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钾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根据表格数据可知,②是细胞内液,②是细胞外液,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多,组织液或淋巴中微量,所以②是血浆,②是组织液或淋巴。A.②属于血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B.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②组织液增多,B正确;C.②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D.②是细胞外液,②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②比②量少,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即②细胞内液,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名师点睛】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将导致组织液增多,如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进而出现组织水肿,再如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也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肾小管肾炎也会使组织液增加而水肿;另外,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回流到血浆受阻,从而使组织液增加,细胞代谢旺盛使代谢产物增多,组织液浓度增加使组织液增多而水肿。2.D

【解析】据图中信息,该图是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其中②是垂体,②是卵巢。A.切除②,图中所列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将减少,但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反而增加,A错误;B.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通过血管运输的,所以切除②,将不影响被运输到②,B错误;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类化合物,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该激素会被消化道分解,则②活动将不变,C错误;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雌性激素是固醇类化合物,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使血液中雌性激素浓度升高,则②活动将减弱,D正确。

【考点定位】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3.B

【解析】A.激素甲能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激素甲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A正确;B.下丘脑是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激素甲的分泌的,B错误;C.该调节过程包含了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的神经调节和血糖浓度对胰岛B细胞的体液调节两种方式,C正确;D.缺乏激素甲胰岛素的病人,糖的氧化供能障碍,就会引起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D正确。

1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其中激素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其次是接受神经调节。课本上没有介绍神经调节过程,很多同学对此较陌生,其具体如下:②血糖浓度升高血管壁等处的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肝脏,骨胳肌脂肪组织等处的体细胞血糖浓度降低;②血糖浓度过低血管壁等处的感受器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中调节血糖平衡的某一区域传出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肝脏等处的体细胞血糖浓度

升高。注意:(1)下丘脑调节血糖浓度过程,垂体没有分泌相应的能调节血糖的促激素。(2)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主要的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协同作用。

4.D

【解析】正常人的血糖范围是80mg/dl到120mg/dl,题图血糖也是在这个范围波动,则A.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正确;B.AB段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以降低血糖,B正确;C.BC段血糖浓度下降,依赖于血糖的氧化分解等,C正确;D.CD 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而肌糖原分解不会产生葡萄糖,无法补充血糖,D错误。

【考点定位】血糖的平衡

5.D

【解析】A.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但脑脊液等也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 错误;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当外界的环境变化超过人体的正常调节能力,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就会被破坏,C错误;D.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是钠离子内流,若钠离子过少,则不利于动作电位的形成,从而影响兴奋的传导,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稳态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其中人体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血浆中

的缓冲物质相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6.A

【解析】A、②和②是神经纤维,所以神经冲动在②和②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根据题图可知:②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纤维,②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②是效应器,所以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②→②→②→②→②,B错误;C、②受损时,刺激②仍能引起②产生活动,但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是发生在完整反射弧上的活动,C错误;D、②是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在大脑,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所以如图中刺激②仍能引起②产生活动,但不属于反射,再如遇到寒冷刺激,人感觉到冷也不属于反射,因为虽然有兴奋,但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

7.C

【解析】

A、在静息电位时,K+外流以维持膜内外电位差,A错误;

B、刺激c处,兴奋不能传到a,只能传到b,所以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B错误;

C、从b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a 处,兴奋不能传到细胞E,效应器不发生反应,C正确;

D、当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C时,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考点定位】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1、据图分析,细胞A是感受器,神经细胞B是传入神经元,神经细胞C是中间神经元,神经细胞D是传出神经元,细胞E是效应器细胞,a、b是电流表的两个电极。

2、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反射弧中,由于突触的存在,兴奋是单向传递的,只能从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再到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刺激c处,兴奋不能传到a,只能传到b,电流计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如果兴奋不同时传到电极ab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8.A

【详解】

A、感受器能将光刺激变成电信号,如眼睛看到事物,A正确;

3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离子的主动运输,故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可以产生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产生渴觉,即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点睛】

9.C

【分析】

据图可知,a在最左侧神经元上,b、c、d在同一神经元上,e在最右侧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

A.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②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因此电表2偏转两次,D正确。10.C

【解析】A、由图示可以看出,钙离子可以促进②过程,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A正确;B、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处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错误;D、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以后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取,避免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D 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

【名师点睛】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如图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钠离子进入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如果使氯离子进入突触后膜,则会使突触后膜产生抑制,使外正内负的程度加强。兴奋传递的整个过程是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的过程。11.C

【解析】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即机体的免疫系统,A正确;B.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B正确;C.青霉素能杀菌是因为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所以它不属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唾液中的溶菌酶能杀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正确。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5

12.C

【解析】A.从图示知,葡萄糖和胰岛素作用于相关细胞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完成的,A正确;B.抗体1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影响该细胞对血糖浓度的敏感度,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引起血糖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血糖浓度无法下降,即两种抗体都能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这在免疫学中称为自身免疫病,B正确;C.抗体1引起的患者体内胰岛素量低于正常水平,但抗体2引起的患者,血液中胰岛素量是正常的,所以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C错误;D.由图看出糖尿病并不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D正确。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图示

13.B

【详解】

A、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在某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高于环境容纳量,A错误;

B、种群的内源性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但不会直接影响环境容纳量;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B正确;

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可呈现“J”型增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C错误;

D、植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食物丰富的季节,生物的食物充足,环境容纳量最大;冬季食物贫乏,环境容纳量较小,D错误。

故选B。

14.A

【解析】

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的传播,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5.A

【解析】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B.图a和b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不确定,无法判断两图中有几个营养级,B错误;C.城市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错误;D.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少,只靠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是不够的,需外界输入大量能量,故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外界输入的能量,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不仅仅存在于生物成分之间,也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对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只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而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则还包括人为的外界输入的能量。16.D

【分析】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详解】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物质循环的特点,故A选项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故B选项错误;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故C选项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D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森林恢复扩大了植被面积和垂直高度,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显然在退化林地上所

7

进行的自然恢复林不属此例,应为次生演替。

【详解】

A、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A正确;

B、森林恢复后,植物类型增加,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从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正确;

C、人工种植的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从题目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丰富度低,C正确;

D、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应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A

【分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19.D

【解析】

从表中1号池塘数据分析,当没有捕食者时,甲蝌蚪数据最多,乙数量最少,说明甲竞争能力最强,乙最弱,所以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综合表中2、3、4号池

塘数据分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多,甲和丙的数量大量减少,而乙数量相对稳定,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因此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由上可见,有无捕食者对乙蝌蚪的命运明显不同,故B项描述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种间关系,通过图表数据的形式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属难题。

20.B

【分析】

【详解】

年出率为20÷100=20%,A错误;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为1:1时,出生率最高,B正确;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出生率会变低,C错误;对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D错误。

21.D

【分析】

1、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底到6月底逐渐增多,从6月底到12月逐渐减少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

2、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种群个体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

B、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天敌倾向于捕食种群中年老体弱的个体,故天敌的迁入可能导致衰老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

C、从图示可知,各月份中不同年龄期的个体百分比不同,说明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从而使得出生率明显降低,

9

导致种群密度减小,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图,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的知识,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通过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2.D

【详解】

由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正确;

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所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正确;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

23.B

【详解】

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对;

B、“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一直是下降的,故与逐渐上升以至稳定的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关系,B错;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

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能使被啃食的植物等生产者较少,使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24.C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