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异常心理学笔记

异常心理学笔记

异常心理学笔记
异常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异常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异常概述

1、什么是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某个时段或长期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2、心理异常有哪些特征?

(1)心理反应失去合理性,即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现实环境失去同一性和合理性。 (2)心理过程失去协调性,即心理过程及其相互之间或心理过程和行为之间失去协调一致性。

(3)个性特征失去稳定性,即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过程的独特个性特征失去相对稳定性。

3、心理异常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一般心理问题 (2)病理性心理异常,包括心理障碍

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心理紊乱 b、精神病性心理障碍,指精神失常

c、介于两者之间的心理障碍,指边缘状态

注释:

4、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有哪些?

(1)生物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 (2)

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欲望、本能在意识或现实社会中不能得到实现和满足的结果。

(3)行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

(4)社会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心理异常是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5)整体论模式,这种模式认为,分析心理异常的病因时,要全面考虑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注释:

5、哪些因素引起心理异常?

(1)生物学因素

a、遗传

b、脑功能失调

c、神经递质代谢异常

(2)环境因素

a、人际关系不良

b、社会生活事件

c、丧失

(3)心理因素

a、应激

b、消极情绪

c、挫折

注释:

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诊断标准

6、简述心理健康运动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5年二战结束。此期间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2)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关心身心因素的制约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3)70年代初至今。心理健康运动的内容从努力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

7、心理学史上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有哪些?

(1)主观经验标准。

(2)统计分析标准。

(3)心理测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5)病因症状标准。

注释:

8、简述心理健康“发展标准”的本质特征。

(1)认识清醒健全。

(2)情绪积极饱满。

(3)意志品质良好。

(4)个性完善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潜能充分发挥。

注释:

9、心理健康的具体评估标准有哪些?

(1)适应能力。

(2)耐受能力。

(3)调控能力。

(4)社交能力。

(5)康复能力。

注释:

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

10、什么是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有哪些?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暂时的局部异常状态。

(1)情景性。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通常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

(2)偶发性和暂时性。脱离了某种特定情景,心理问题就不复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常常会自行缓解。

(3)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精神活动完全正常,社会功能总体上良好。

注释:

11、什么是偏执?

极端固执、刚愎的人格表现缺陷。

注释:

12、偏执和顽固执拗有何不同?

顽固执拗是一种不良的意志品质,实质是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和处理行动中的困难。

偏执给人一种自我中心、好走极端、咄咄逼人的感觉。

注释:

13、矫正偏执的措施有哪些?

(1)对自己要有客观正确的评价。

(2)要善于约束自己。

(3)要谦虚谨慎。

14、什么是自卑?

自卑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信心,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

注释:

自卑,拆开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卑微的,所以是“自我评价偏低”。

15、自卑、自我排斥、自责有何不同?

自我排斥是对自己全方面的否定,是一种不能接受自我的观念,没有明显的情景性。

自卑仅局限于某些方面,并且有明显的情景性。

自责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注释:

16、矫正自卑的措施有哪些?

(1)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要不断体验成功。

(3)通过补偿作用“以勤补拙”、“扬长补短”。

17、什么是多疑?

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人格表现缺陷。

18、多疑和猜疑有何不同?

猜疑是一般的怀疑。

多疑是猜疑的极端状态,在量上表现为多疑,在质上表现为毫无根据。

19、矫正多疑的措施有哪些?

(1)消除偏见,不要怀着敌意看待别人。

(2)主动与人交流,开诚布公,消除信息误会。

(3)胸怀宽阔。

20、什么是无端烦恼?

无端烦恼是指无缘无故、苦恼的消极情绪。

21、无端烦恼和正常的烦恼有何不同?

正常的烦恼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原因引起的,人人都有体验。

无端烦恼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是主观想象出来的,并非客观存在。

注释:

22、无端烦恼的矫正措施有哪些?

(1)淡化个人得失。

(2)辩证地看待生活。

(3)调整心态。

注释:

23、什么是消沉?

消沉是指心灰意冷、沮丧颓唐的消极情绪。

24、消沉和委顿有何区别?

委顿表现为精神不振,但通常由躯体疲乏引起,持续时间较短,不属于心理问题。

消沉与躯体疲劳无关,通常因为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引起,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注释;

25、矫正消沉的措施有哪些?

(1)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抱负。

(2)要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

26、什么是孤僻?

孤僻是指孤寡、怪癖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

27、孤僻与孤独有何不同?

孤僻是一种人格缺陷表现,由于厌烦他人而不愿意交往。孤僻的人经常自视甚高,但内心虚弱。

孤独是孤独寂寞的心态,只在独处、不和谐群体、陌生或封闭环境中产生。

注释:

28、矫正孤僻的措施有哪些?

(1)要主动与人交往。

(2)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

29、什么是攻击性?

攻击性是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打击或对事物有意毁损、破坏等侵犯性心理倾向和行

为的人格表现缺陷

30、攻击性与敌对有何不同?

敌对是敌视、对抗的心态,一般不会直接表现为攻击行为

攻击性则通常表现为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侵犯性

注释:

31、矫正攻击性的措施有哪些?

(1)要增强挫折容忍力。

(2)提高自控能力。

注释:

32、什么是狂热?

狂热是指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盲目的、过度的、不合理的热衷的情绪缺陷。

33、狂热和热情、冲动有何区别?

热情是一种正常的情绪状态,稳定持久,对象广泛,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狂热是一种失调或失衡的情绪缺陷,短暂易变、范围狭窄,其结果往往会给个人或社会造成损失。

狂热比热情短暂,但比冲动维持时间长,过后感到幼稚、无聊。

冲动缺乏理智且带有盲目性,发生极为短暂,事后会感到后悔、内疚。

注释:

34、矫正狂热的措施有哪些?

(1)把热情指向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对象,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

(2)凡事要思考是否有价值,是否合理,是否可行,不能随意盲从轻信,也不能对某项活动过分偏爱而失去清醒认识,从而举止失控。

(3)要适当控制自己过热的情绪。

注释:

35、什么是怯懦?有何表现?

怯懦是指胆怯、怕事、懦弱、拘谨的人格表现缺陷。

怯懦表现为三弱:意志薄弱、害怕困难、情感脆弱。

36、怯懦与害羞有何区别?

害羞是难为情,过分注重自我形象又担心自己言行是否能够得到他人的承认、理解、尊重,是一种正常心理。

怯懦是软弱无能、畏避退缩的表现,也常常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属于人格表现缺陷方面的心理问题。

注释:

37、矫正怯懦的措施有哪些?

(1)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2)要敢于言行

38、什么是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是指因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无精打采、懒散无力,反应速度、灵活性和准确度降低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39、心理疲劳、生理疲劳、病理性疲劳有何不同?

生理性疲劳是由于身体肌肉承担高强度或长时间活动造成,削弱的主要是体力,表现为肌肉疲劳

病理性疲劳由各种疾病引起,削弱的是人的躯体机能,表现为体虚乏力

心理疲劳由神经系统活动过于紧张或单调引发,削弱的主要是心理机能,表现为精神疲乏

40、矫正心理疲劳的措施有哪些?

(1)活动要有节制,不要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中。

(2)活动要丰富多彩。

(3)要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竞技状态。

注释:

41、心理症状分为哪些类型?

(1)感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3)言语障碍

(4)注意障碍

(5)记忆障碍

(6)情感障碍

(7)意志障碍

(8)动作行为障碍

(9)本能行为障碍

(10)意识障碍

(11)自我意识障碍

(12)智能障碍

(13)定向障碍

注释:

42、什么是病理性错觉?

病理性错觉是指在意识异常情况下出现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

43、什么是幻觉?幻觉有哪些类型?

幻觉是指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

幻觉包括:

(1)幻听

(2)幻视

(3)幻嗅

(4)幻味

(5)幻触

44、什么是妄想?妄想分为哪些类型?

妄想是一种对不符合事实的事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的病态信念。

妄想包括:

(1)迫害妄想,病人坚信有人跟踪、诋毁、诽谤和迫害自己。

(2)关系妄想,把与自己无关的事牵连到自己身上来,并坚信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而发,都是在故意刺激自己。

(3)自罪妄想,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不可饶恕的罪行。

(4)疑病妄想,坚信自己还有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

(5)嫉妒妄想,捕风捉影地认为配偶对自己不忠,并用跟踪、盯梢、窥查的方式收集证据。如不能证实仍坚信如故。

(6)控制妄想,感到自己的具体行为受神鬼或先进仪器等某种力量所控制而不能自主。注释:

45、什么是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是指强烈情绪化的且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46、什么是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也称强迫观念,指不合理或不必要地反复出现某种观念,虽力图摆脱,但仍难以克制,且伴有主观上被迫感和痛苦感。

47、什么是易激惹?

易激惹是指各种程度不同的易怒倾向

48、什么是强迫动作?

强迫动作就是指患者在难以抑制的意念下反复出现的不合情理的动作,但难以摆脱,常伴有焦虑和痛苦

49、智能障碍的种类包括哪些?

(1)精神发育迟滞(弱智)

a、轻度精神发育迟滞(50-69);

b、中度精神发育迟滞(35-49);

c、重度精神发育迟滞(20-34);

d、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20以下)

(2)痴呆

a、全面性痴呆;

b、局限性痴呆

50、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有何区别?

精神发育迟滞是生长发育成熟之前(18岁之前),大脑发育因遗传缺陷、孕期病毒感染、分娩窒息等而导致智力停留在低能的某一阶段,这种低能是出生后一直存在的;痴呆则是18岁之前智力正常,只是后来因脑器质性病变而导致智能慢性减退。

注释:

51、什么是自知力缺失?

自知力缺失是指患者不认为自己病态的精神活动或精神症状是病态。自知力缺失是精神病的特有表现,见于各种精神病。

52、什么是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53、神经症有哪些特征?

(1)有一定人格基础

(2)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

(3)无器质性病变基础

(4)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

(5)病程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除外)

注释:

54、神经症有哪些症状?

(1)躯体形式症状或躯体化症状

(2)强迫症状

(3)恐怖症状

(4)惊恐发作

(5)广泛性焦虑症状

(6)疑病症状

(7)神经衰弱症状

注释:

55、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通常并非由焦虑刺激引起,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同时伴有明显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神经症。

注释:

56、急性焦虑(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是什么?

(1)诊断标准

a、病程标准:一个月至少3次,每次数分钟,不超过一小时;担心症状发作超过一个月;症状发生后,担心症状发作超过一个月。

b、症状标准:

不明原因的惊慌恐惧

有濒死感、窒息感

(2)治疗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放松疗法

注释:

57、慢性焦虑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是什么?

(1)诊断标准

a、病程标准:焦虑情绪体验持续六个月以上

b、症状标准:

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相应刺激

精神性焦虑

躯体性焦虑

(2)治疗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放松治疗

行为疗法(系统脱敏)

注释:

58、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分别如何表现?

精神性焦虑表现为:

(1)患者经常感到不明原因和对象的紧张或烦躁。

(2)经常提心吊胆会发生某种不幸,但又说不出有什么具体不幸

(3)经常出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

躯体性焦虑表现为:

(1)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往复徘徊、唉声叹气。

(2)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汗、心悸、胸闷、头晕、呼吸困难。

59、什么是恐惧症?恐怖症有哪些分类?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恐怖症如何治疗?(1)恐惧症也称恐怖症是一种对某些特定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引起回避反应的神经症

(2)恐怖症的分类包括

a、特定恐怖症

b、场所恐怖症

c、社交恐怖症

(3)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有明确的引起恐怖反应的刺激明知恐怖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

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焦虑、紧张、脸红、出汗)

自己知道没有必要,但仍对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情景或人际交往采取极力回避的态度,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

如无法回避,则可伴发惊恐发作

(4)治疗方法

系统脱敏疗法

满灌疗法

注释:

60、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

(1)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2)诊断标准:

a、病程标准:3个月

b、症状标准:

焦虑感

有强迫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意象、强迫行为

明知强迫症状毫无意义或不合情理却反复出现

对强迫症状极力抵抗却不能控制或摆脱

强迫症状出现时会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3)治疗方法

a、支持性心理治疗

b、行为主义疗法

c、自控法

d、放松疗法

注释:

61、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包括哪些亚型?治疗方法有哪些?

(1)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2)躯体形式障碍主要亚型包括: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紊乱和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3)治疗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

注释:

62、什么是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是什么?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具体指什么?

(1)躯体化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各种各样但又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

(2)诊断标准

a、症状标准:

反复出现各种各样但又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

对上述症状的优势观念使病人痛苦,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各种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b、病程标准:

病程至少已经持续2年,否则判断为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c、排除标准:

排除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心境精神障碍、适应障碍,或惊恐障碍

(3)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包括:

a、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腹胀或胀气;嘴里无味或舌苔过厚;呕吐或反胃;大便次数多、稀便,或水样便

b、呼吸循环系症状,如:气短;胸痛

c、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难或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异常的或大量的阴道分泌物

d、皮肤症状或疼痛症状,如:疤痕;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或刺痛感

注释:

63、疑病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1)症状标准:

患者顽固地坚信自己患有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疾病

四处求医反复检查,但多次阴性结果不能打消其疑虑

即使存在某种躯体症状,但不足以解释其所属症状的性质和程度

(2)病程标准:

至少三个月

6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不能用生理过程和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的疼痛

经检查并不能发现相应主诉的躯体病变

(2)病程标准

六个月以上

65、什么是神经衰弱?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治疗方法是什么?

(1)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身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

(2)诊断标准

a、症状标准:

以衰弱为核心症状,并伴有情绪症状、兴奋症状、紧张性疼痛症状、睡眠障碍中,两种以上的症状

b、病程标准:

三个月以上

(3)治疗方法

支持性心理治疗

放松疗法

66、什么是癔症?诊断标准是什么?

(1)癔症也称歇斯底里,是一种以无器质性病变基础的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2)诊断标准

a、症状标准:

缺乏相应的病例解剖学和病例生理学基础

存在解离或者转换症状

解离症状包括:情感爆发、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癔症性精神病

转换症状包括: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瘫痪、癔症性失音、癔症性震颤、癔症性失明、癔症性失聪、癔症球、癔症性肤觉缺失

b、病程标准:

起病急,发病前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刺激

注释:

67、什么是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的基本症状是心境改变,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或高涨,可伴有焦虑,一般均伴有整体精神活动的相应改变,即大多数其它症状是由心境改变引起或易从心境改变的背景中得到解释。本症发病与至亲亡故、重大经济损失等创伤性生活事件、长期失业、慢性疾病等持续性社会刺激以及遗传因素相关。此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多在16岁-30岁之间,15岁以上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

68、什么是躁狂发作?有哪些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

(1)躁狂发作时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的心境障碍.

(2)临床表现:

a、情感高涨或易激惹

b、思维奔逸

c、精神运动性兴奋

(3)诊断要点:

a、诊断标准:

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同时具有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的相关症状,合称为“三高”。

b、病程标准

至少为持续1周

(4)治疗

a、认知治疗

b、药物治疗以锂盐等抗躁狂药为主

注释:

69、什么是抑郁发作?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

(1)抑郁发作是以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

(2)诊断标准

a、症状标准:

以情感低落为主,同时具有思维缓慢和动作、语言减少与精神运动性迟缓的相关症状,合称为“三低症状”

有躯体症状,包括失眠早醒、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干结、性欲衰退)

b、病程标准:

病程至少已经持续2周

(3)治疗方法

认知治疗,纠正病人的认知歪曲

行为治疗,练习新的应对方式

注释:

70、什么是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

(1)双相障碍是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混合或迅速交替发作的心境障碍。

(2)诊断标准

a、症状标准

躁狂与抑郁循环发作,发作间歇期症状通常缓解或基本缓解,但也可以每天快速转换。

b、病程标准

躁狂和抑郁症状大部分时间里都很突出且发作已持续2周以上。

(3)治疗方法

a、认知治疗

b、药物治疗

71、什么是持续性心理障碍?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

(1)持续性心理障碍是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但发作时达不到轻躁狂或轻抑郁症状标准。通常一次发作持续数年,但可有几天、几周或几月的间歇期。

(2)诊断标准

a、心境障碍是持续性的,通常一次发作持续数年

b、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符合轻躁狂或轻抑郁症状标准

(3)治疗

a、支持性心理治疗

b、抗躁狂药或抗抑郁药

注释:

72、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如何治疗?

(1)诊断标准:

a、症状标准:

存在持续的心境低落,但不符合抑郁发作的标准

b、病程标准:

病程至少已经两年,在这两年中,病人很少有持续两个月的心境正常间歇期

(2)治疗方法:

并祝患者正确认识和分析有可能存在的心理应激诱因

注释:

73、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常明显或极端地偏离某一特定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是待人接物方面),通常表现为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失衡或人格性质上的失常,患者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已影响到其社会功能,常使自己和社会蒙受损失,并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患者虽然无认知功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此症状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身。因此,人格障碍中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是广泛的、稳定的、长期的,且已18岁,病程至少持续2年以上。

注释:

74、什么是偏执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是什么?

(1)偏执性人格障碍是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2)诊断标准

敏感多疑

容易记恨

固执己见

易走极端

有过分情绪化的超价观念

注释:

75、什么是冲动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有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2)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情绪不稳,易激惹

产生冲动情绪时,常伴有攻击行为,也可自伤自残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

具有阵发性,情感爆发和冲动行为事前难以预测

难以自控,事后会有后悔感,但无助于防止再发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会表现出冲动性,主要包括缺乏目的性和条理性,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长时间完成某一件事情

注释:

76、什么是强迫性人格障碍?诊断要点包括哪些?

(1)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以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2)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墨守陈规,凡是都要遵循严格的习惯与规则,否则就难以忍受。不容许生活学习习惯和规律的变更,难以适应新的情况和环境。

苛求完美,过分注重细节,常处于紧张焦虑和自责之中。

过分疑虑,常有不安全感;对计划的实施反复检查,唯恐出现差错;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常犹豫不决。

注释:

77、什么是分裂样人格障碍?诊断要点包括哪些?

(1)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以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的人格障碍

(2)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心理评估笔记

心理评估 第一章心理评估绪论 第一节心理评估的概述 一、基本概念 1.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对评估对象的心理品质或状态进行客观的描述或鉴定。 2.心理诊断,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评定个体的心理功能水平和心理活动状态,主要目的是了解心理异常的程度和性质,以判断有无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及其性质和程度。 评定,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语意定义对个体行为或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并予以量化,这个过程称为评定。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手段,分为自评和他评。 二、心理评估特征:间接性、相对性、互动性 三、心理评估的作用:教育方面、咨询方面、临床心理方面、人事方面、其他方面。 第二节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 一、评估准备 1.阅读申请,明确申请人关心的问题。 2.决定评估的内容,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决定评估的具体内容。 3.确定评估的目的:诊断、筛查、预测、进程评价 4.选择作决策的标准: 常模参照,拿评估对象去跟同他具有可比性的人群的一般情况即常模相比较。 自身参照标准, 专业标准,依据一定相应专业领域既有的标准和规范,标准不同,结论可能不同。 5.拟定计划,制定资料搜集计划 二、搜集资料 1.资料内容 2.资料来源:评估对象、知情人、文字记录 3.搜集方法: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其他方法(档案查阅、作品分析、生理评估) 三、资料解释和报告,整合各种手段、各种来源的评估资料,判断资料的内在含义,探索资料对诊断、分类和干预的意义。分析好资料,不仅要得出评估结论,还要提出建议,写出评估报告,与有关人员交流评估结果,必要时进行追踪性评估。 第三节心理评估者的相关要求 一、心理评估者的职业道德 态度严肃、尊重评估对象、管理好心理评估工具 二、评估者应具备的条件 1.专业知识和技能 2.心理素质:人格特点、智能水平、社交技能 三、心理评估人员的管理职业培训 第四节心理评估简史和展望 心理评估领域的新进展:一是加强心理评估工具对各种潜在认知加工成分的评估;二是心理评估计算机化。 第二章心理测量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测量和量表的基本概念 一、测量与心理测量 测量,根据一定的法则,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某种数量化确定的过程。 心理测量,依据一定心理学理论,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对人的行为作出的某种数量化确定。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心理笔记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量学概述 人的心理活动有: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主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像也是精神病学的对介。不过二门学科有侧重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心理差异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精神病学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与预后以后精神障碍康复。 学科简史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有三个方面: 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提出的四类标准) 医学标准:神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人的某种心时或行为疑为有病就需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出厂上认为该人有精神障碍。其民证明或行为表现,刚被视为疾病的症状,产生原因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病理的变化,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统计学标准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可根据统计学正态分布中的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 标准的缺陷: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很少,很少就会被认为病态。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心理测量内容受社会文化的制约。故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二方面:病人的内省经验,自我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的不舒适感,自认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自己看到的行为与过往经验相比,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判断有主观性)。 社会管适应标准 人能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因些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就性行为。如果器质或功能缺陷,使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照社会认可方式行事,我们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比较得出)。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生理心理学自考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导论一、神经解剖学知识 A.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 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B 脑研究的6 个理论体系: 自然哲学理论、机能定位理论、经典神经生理学理论、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脑化学通路学说、神经科学理论。1. 神经解剖将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即中 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 中枢神经系统由颅腔里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组成。颅腔里的脑又可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桥脑和延脑六个脑区。椎管内的脊髓分31节。3. 外周神经系统是中枢发出的纤维,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 神经组成,它们分别传递躯干、头、面部的感觉与运动信息。在脑、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称之为植物神经(自主神经)。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彼此拮抗,共同调节和支配内脏活动。4. 神经组织学根据脑与脊髓内的细胞聚集和纤维排列将其分为灰质、白质、神经核和纤维束。灰质和神经核是由神经细胞体和神经细胞树突组成。白质和纤维束是由神经细胞的轴突(神经纤维)组成。5. 在大脑中,灰质分布在表层,称为大脑皮层;白质在深部,称为髓质。在脊髓中正好相反,灰质在内,白质在外。根据大脑皮层细胞层次不同,可将皮层分为古皮层、旧皮层和新皮层(占大脑皮层90%)。6. 根据解剖部位从前向后,又 可将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 7. 前额叶皮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的运动功能为主。 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 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8. 边缘叶:大脑的底面与大脑半 球内侧缘的皮层-边缘叶(包括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及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变态行为的定义 ?违反社会标准(norm violation) 准则(norm):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 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界线在哪里 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disorder)”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statistical rarity) 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大多数人)之外的就是变态;E.g. 精神发育迟滞 缺陷:没甚价值。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E.g. 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 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 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 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 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 注重价值(value):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 注重事实(facts):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 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 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 ?性别差异 抑郁的男性—远离人群;抑郁的女性—依赖人 女性:抑郁、饮食障碍、焦虑更普遍;男性:滥用药物、反社会、偏执狂 变态行为的解释 ?医学模式(治疗变态行为最好由医生来进行;要住院、服药,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 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 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 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 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 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 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 1.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 2.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 3.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 4.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 5.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 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 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

学校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部分学校心理学的背景与框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学校心理学家工作领域主要是小学生也包括部分非教育系统 学校心理学家的服务对象为在校学生(主要是5-18岁)及其教师、家长 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是问题学生 学校心理学的服务内容包括: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学习指导、职业指导 学校心理辅导的三个层次(徐光兴,2000):发展性心理辅导、预防性心理辅导、治疗性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学的特点: 1)实用性/应用性:理论的应用性很强、直接的心理学服务 2)综合性:多学科渗透 3)职业性:有专职工作人员;要求执照开业,并遵守职业法规;有酬劳动。 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与职能:测评、咨询、干预。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一)国外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 西方三大社会问题:犯罪、毒品、家庭破裂 日本学生三大问题:学校恐怖症、压力症等问题严重;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欺侮问题;校园暴力。 (二)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新旧体制转化、应试教育、离婚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社会问题——犯罪率上升、自杀、吸烟吸毒、网瘾。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计算机普及、溺爱、升学压力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学校心理自行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校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推广,学校心理学家已成为学校心理咨询的主力军。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危机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了给儿童青少年提供具体的、高质量的服务,学校心理学家一方面要深入实际,凭借临床的敏锐以发现、解决学生的问题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他们还要从事课题研究,运用研究的智慧以提高服务的科学性。 学校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应用性课题。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 ·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 ·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学习困难、学校恐惧症 ·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 ·青少年上网成瘾、自杀、接触毒品、性问题等等。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心理健康学习课标笔记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笔记 陈红霞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课程性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又是他们不断开发自我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

理健康水平。 (二)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活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确立是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确定的。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这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1、能喜欢学校,爱上学 2、能初步学会观察,学会记忆 3、能初步学会与人交往 4、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第二学段(3~6年级) 1、能初步认识自我 2、初步具有交往能力 3、初步具有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4、爱学习、会学习第三学段(7~9年

最新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听课笔记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

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