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山香版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

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这表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①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能达到的预期标准,也就是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①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

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五. 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泰勒、马

利坦、赫钦斯、萨特等。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

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等。

(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目的必须体现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四)其他教育目的

1.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应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无教育过程之外

的目的。

2. 文化本文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3. 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者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关于教育目的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1.杜威做出的“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划分,杜威持内在目的论

2.“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斯宾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满

的生活”做准备杜威: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即培养完全适应眼前社会

生活的人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年,四有两爱两精神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坚持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

径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 德育

2. 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 相关的非

认知因素的教育。

3.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 保健意识

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 最根本的

区别。

4.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 力,培养

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三个功能:

1) 直接功能

2) 间接功能

3) 超美育功能(蔡元培)

5.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 的教育

(二)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2.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保证方向,保证动力、灵魂,是首位

智育:人是基础

物质保证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重点)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

(二)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最后,中小

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 体育

美育活动劳动技术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非常重要,必考)

1.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 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内涵(非常重要)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4.※※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①改变教育观念。②转变学生观。③加大

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⑤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