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第7课时

第二章 第7课时

第二章   第7课时
第二章   第7课时

第7课时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目标导读] 1.阅读教材P

内容,结合教材P31图2-11、2-12,总结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30~31

2.结合教材P32内容和生活实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3.阅读教材P33内容,分析各类大分子物质和单体的关系,明白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重难点击]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1.完成图中内容

2.完成图中内容

3.糖类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富含糖类的食物有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4.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花生、动(植)物油、肥肉等。

5.淀粉在口腔分泌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后,被毛细血管吸收。

6.脂肪在胆汁和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被毛细淋巴管吸收。

7.淀粉+碘液→蓝色。

8.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条件:50~65 ℃水浴加热约2 min)。

9.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课堂导入

肥胖被预测为21世纪的流行病和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肥胖会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因此,在日常饮食中,不少人对糖类和脂质唯恐避之不及,更有一些爱美人士因害怕变胖,而把糖类和脂质视为天敌。

糖类和脂质有哪些种类?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呢?

探究点一细胞中的糖类

糖类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生物体内含有很多种糖。请阅读教材P30~31内容,分析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下面几种常见的单糖结构式,结合教材P30内容思考:

(1)观察上图可以看出单糖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

(2)上图中核糖和脱氧核糖含有5个碳原子,称为五碳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含有6个碳原子,称为六碳糖,五碳糖和六碳糖均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称为单糖。单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

(3)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组成RNA和DNA的物质,它们在动植物细胞中都有分布。葡萄糖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是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称为“生命的燃料”。果糖分布于植物细胞中,半乳糖分布于动物细胞中,果糖和半乳糖都可以被氧化分解提供能量。2.观察几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结合教材P30~31内容思考:

(1)由上图可以看出,二糖均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另一分子单糖脱去一分子水组成的,分子式为C12H22O11。

(2)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量丰富的麦芽糖是由葡萄糖和葡萄糖聚合而成的。

(3)在甜菜和甘蔗里含量丰富的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聚合而成的。

(4)在人和动物乳汁里含量丰富的乳糖则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聚合而成的。

3.如图是一个汉堡中的几种多糖的组成

(1)生物体内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糖原和纤维素三种,它们均是由葡萄糖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连接形成的。其中,储存在植物体内的淀粉和分布在人和动物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是生物的储能物质;而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2)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为什么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大差异? 答案 三种多糖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但葡萄糖连接的方式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化学性质。

4.综上分析,糖类为什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答案 糖类分子都是由 C 、H 、O 三种元素构成的,多数糖类分子中H 、O 原子的比例是2∶1,类似于水分子。

归纳提炼

活学活用

1.判断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的正误。

(1)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

(2)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3)细胞中的糖类可以分为3类,其中可以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单糖,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的二糖是麦芽糖,乳糖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4)糖原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5)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6)淀粉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并呈现蓝色。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7)糖类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答案(1)×(2)×(3)×(4)×(5)√(6)×(7)×

解析(1)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2)葡萄糖不能被水解,麦芽糖可被水解,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乳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半乳糖;(3)乳糖是二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4)糖原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而代谢的最终产物是CO2和H2O;(6)淀粉和蔗糖为非还原糖,不能用斐林试剂鉴定,淀粉只能用碘液鉴定呈现蓝色。(7)并非所有的糖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是结构物质。

探究点二细胞中的脂质

脂质是指一类在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上差异很大,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脂溶性有机溶剂的有机物。结合教材P32内容,分析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1.脂肪

材料一与糖类类似,脂肪也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所不同的是脂肪含氧量远远少于糖类,而H的含量更多。据分析,1 g脂肪氧化分解可释放出约39 kJ的能量,1 g糖原氧化分解可释放出约17 kJ的能量,但1 g脂肪在体内储存所占的体积是1 g糖原的1/5。

材料二生活在海洋中的鲸、海豹等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起保温作用。另外,脂肪还广泛分布在肠系膜、腹腔大网膜等处,对内脏器官起保护作用。

(1)由材料一可知脂肪的元素组成是C、H、O。

(2)由材料一可知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比,脂肪中氧和氢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在氧化分解时的耗氧量、释放能量、产水量如何?

答案脂肪中氧的含量远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因此脂肪在氧化分解时的耗氧量要比糖类多,释放出来的能量也多,产生的水也多。

(3)由材料二可知脂肪还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2.磷脂和固醇

材料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各成分含量分别约为50%、40%、2~10%。膜脂质主要由磷脂、胆固醇构成。在大多数细胞的膜脂质中,磷脂

占总量的70%以上,胆固醇不超过30%。胆固醇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但过多摄入会在血管壁上沉积,造成血管阻塞,危及生命。

材料二佝偻病,又叫骨软化症,是以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临床以骨骼的钙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佝偻病均需补充维生素D并辅以钙剂,防止骨骼畸形和复发。

(1)据材料一和教材P32内容可知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胆固醇也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由材料二可知,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它与胆固醇和性激素同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

归纳提炼

活学活用

2.连一连

探究点三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科学家说“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阅读教材P33内容,结合给出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像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又称为单体的多聚体。

2.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归纳提炼

活学活用

3.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再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麦芽糖是淀粉的单体B.葡萄糖是淀粉的单体

C.该过程是水解反应D.淀粉是一种多聚体

答案 A

解析淀粉是一种多聚体,其单体是葡萄糖,麦芽糖可以进一步水解,不是基本单位,也就不是单体;多聚体可以水解成单体。

1.用水解法研究下列物质,水解终产物不都是葡萄糖的是()

①淀粉②蔗糖③乳糖④麦芽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淀粉、麦芽糖、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水解终产物均只有葡萄糖一种;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形成的二糖,乳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形成的二糖。

2.媒体报道的“地沟油”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质,但还有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地沟油”的主要成分的组成元素一定是C、H、O、N

B.“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C.“地沟油”的主要成分遇苏丹Ⅲ染液可能呈现橘黄色

D.“地沟油”的主要成分在细胞中的含量多于蛋白质

答案 C

解析“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为脂质,主要由C、H、O三种元素构成,其主要功能是作为储能物质,A、B错误;脂质在细胞中的含量少于蛋白质,D错误。

3.淀粉、纤维素、RNA和脂质都含有的元素是()

A.C、H、O B.C、H、O、N

C.C、H、O、N、P D.C、O、N、P、S

答案 A

解析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元素为C、H、O,核酸含有C、H、O、N、P,可见三者共有的元素为C、H、O,组成脂质的主要元素是C、H、O。

4.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

B.糖类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

C.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分解时,糖类耗氧少

答案 C

解析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如磷脂还含有P和N;葡萄糖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淀粉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因脂肪中C、H的比例比糖类中的高,故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时脂肪的耗氧量多,产能也多。

5.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细胞的几种生物大分子,其主要功能依次是:能源物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遗传物质,则组成它们的单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________原子构成的________为基本骨架。有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所以说________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2)从科学角度讲,一日三餐应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食,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经常参加长跑等运动的人来说,运动前常大量进食面条、土豆和米饭等食品,这样就能使体内的________得到充分储备,有利于延长耐久力。

(4)请分析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碳碳链碳

(2)淀粉类食物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3)糖原

(4)糖尿病患者由于大量的糖从尿液中排出,能量供应不足,就从储备的蛋白质和脂肪中获得能量,因而体重下降

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细胞中的糖类

1.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常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的是()

A.麦芽糖B.核糖C.葡萄糖D.淀粉

答案 C

解析葡萄糖是细胞中的主要能源物质。

2.下列有关糖类的化学组成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单体均为葡萄糖②麦芽糖、乳糖、蔗糖的组成中均有葡萄糖③葡萄糖、果糖均为还原糖,由二者缩合而成的蔗糖也具有还原性④多糖都是动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等多糖的基本单体是葡萄糖,故①正确。麦芽糖由2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乳糖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半乳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故②正确。蔗糖不具有还原性,故③错误;多糖中的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属于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故④错误。

3.下列关于糖类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是生命活动的唯一能源物质

B.核糖存在于细菌中而不存在于病毒中

C.肝糖原只含有C、H、O三种元素

D.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答案 C

解析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的能源物质;核糖是构成RNA的重要成分,某些RNA病毒也含有核糖;肝糖原属于多糖,糖类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蔗糖水解的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乳糖水解的产物是半乳糖和葡萄糖。

4.下列对多糖功能的分类正确的是()

答案 C

解析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二者功能一致。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是结构物质。

知识点二细胞中的脂质

5.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面是有关脂质的生物学功能,其中属于磷脂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A.是细胞膜等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B.是储能分子,具有保温作用

C.构成生物体表面的保护层

D.具有生物活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答案 A

解析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成分,脂肪具有储能和保温等作用,固醇类物质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构成植物体表面保护层的是蜡质,属于脂质但不是磷脂,如植物体的果实、叶片等的表面。

6.一头猪在“5.12”大地震中被埋36天后获救,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网友们为它命名“猪坚强”,这头猪被困期间体重减轻了2/3。那么,减轻的体重主要是哪种物质()

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核酸

答案 B

解析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长时间不能进食时,主要靠分解脂肪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7.下面是关于脂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磷脂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对维持生物体的生殖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的脂肪细胞中,而其他部位和植物细胞中没有

D .企鹅体内的脂肪有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

答案 D

解析 磷脂应含有P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在动物的一般组织中都有脂肪的分布,此外,脂肪也可以分布在植物中;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8.生物体内脂肪的生理功能包括( )

①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②储能物质 ③缓冲和减压、保护内脏器官 ④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⑤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⑥绝热体,保温作用

A .①②⑥

B .②③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B

解析 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是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吸收的是维生素D ,属于固醇类。

知识点三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9.下列哪组物质是由许多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

A .纤维素、脱氧核糖核酸

B .蛋白质、核糖核苷酸

C .葡萄糖、核糖核酸

D .氨基酸、糖原

答案 A

解析 葡萄糖是多糖的单体,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单体,核糖核苷酸是核糖核酸的单体,纤维素和糖原是由葡萄糖连接而成的多聚体,脱氧核糖核酸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因此,B 、C 、D 项不全是多聚体。 能力提升

10.下列图中动植物糖类、脂质的种类与比较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蔗糖是非还原糖;固醇和脂肪都属于脂质,而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固醇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生物大分子;乳糖和糖原都是动物细胞中的糖类,淀粉、麦芽糖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中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类。

11( )

A.相同质量条件下,脂肪比糖类在氧化分解时耗氧量多

B .脂肪中H 的比例是12%

C .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氧化分解时产生的水量X

D .脂肪中H 的比例较高,所以释放的能量较多

答案 C

解析 脂肪与糖类相比,C/O 比值大,相同质量条件下,氧化分解耗氧量多,相应产生的水也多,即X>Y 。糖类和脂肪都是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脂肪中H 的比例是1-75%-13%=12%,糖类中H 的比例是1-44%-50%=6%。

12.下列哪些糖类物质能分别对应:①属于二糖且可用斐林试剂鉴定的糖类;②存在于DNA 中而不存在于RNA 中的糖类;③存在于植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糖类( )

A .乳糖、核糖、纤维素

B .麦芽糖、脱氧核糖、淀粉

C .麦芽糖、核糖、淀粉

D .葡萄糖、脱氧核糖、糖原

答案 B

解析 二糖有麦芽糖、乳糖、蔗糖等,可溶性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DNA 中含有脱氧核糖,而RNA 中含有核糖。仅存在于植物细胞内的糖:单糖有果糖,二糖有蔗糖、麦芽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等。

13.糖尿病患者可以用尿糖试纸化验自己的尿糖情况。尿糖试纸中含有葡萄糖氧化酶,它可以催化葡萄糖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可以将试纸中一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试纸颜色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显示尿中葡萄糖含量的高低。以下为上述作用机理的表达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葡萄糖――→a b +c c +d ―→e

A .表达式中,a 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

B .表达式中,b 为葡萄糖酸

C .表达式中,c 为无色化合物

D .表达式中,e 为有色化合物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知:a 为葡萄糖氧化酶,b 为葡萄糖酸,c 为过氧化氢,d 为无色化合物,e 为有色化合物。所以C 项错误。

14.下列对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B .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C .细胞核内的核酸只含脱氧核糖,细胞质中的核酸只含核糖

D .质量相同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

答案 B

解析 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属于多糖,乳糖是动物细胞中的二糖;细胞膜上的脂质主要包括磷脂、胆固醇,占细胞膜的 50%;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含有DNA 和RNA ,都含脱氧核糖和核糖;由于 C 、H 含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有机物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不同。

15.下图表示细胞中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据图完成问题: 化学元素C 、H 、O ―→单体A ――→缩合

B

(1)A 是指________,组成核酸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除了上述两种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若B 是由两个单体A 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则B 称为________。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人和动物乳汁中含量最丰富的是________。

(3)若B 是由大量单体A 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则B 称为____________。在人和动物的肝脏中是指__________,在马铃薯块茎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__,能形成高等植物细胞壁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 (1)单糖 脱氧核糖 核糖 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2)二糖 蔗糖 麦芽糖 乳糖

(3)多糖 肝糖原 淀粉 纤维素

解析 由于单体A 只由C 、H 、O 三种元素组成,并且可以继续缩合可知,A 是单糖。若B 由两个单体A 组成,即为二糖;若B 由大量单体A 组成,即为多糖。

16.根据下列生物学事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熊在入冬之前要吃大量的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冬眠时,进行分解利用,维持生命活动。

材料二 生活在南极寒冷环境中的企鹅,体内脂肪可厚达4 cm 。

材料三 幼儿常晒太阳,可以使皮肤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预防佝偻病。

(1)材料一说明脂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在动物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作用。

(2)材料二说明脂肪具有________作用。

(3)材料三说明维生素D 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属于脂质中

的________类物质,该类型物质除维生素D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1)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缓冲减压(2)保温(3)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固醇胆固醇性激素

解析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需要时可以分解利用。另外,脂肪还可起到保温、缓冲和减压的作用。维生素D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个性拓展

17.“瘦素”是最近由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的人体中一种重要的激素,它能控制人的食欲。注射“瘦素”后,人的食欲会下降,从而对人体是否发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肥胖是由体内脂肪过多引起的,检验脂肪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颜色反应是____________。

(2)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期的救援中,从废墟下救出的生还者中女性较男性多。其原因在于女性皮下脂肪厚,在没有食物和饮水的条件下,女性的生存期限会比男性长。请从脂肪的元素组成及主要作用角度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瘦素”能否控制动物的食欲以及能否起到减肥作用,请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大鼠若干只、普通饲料、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生理盐水,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

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的食欲状况,称量并统计各组大鼠的体重。

答案(1)苏丹Ⅲ(Ⅳ)染液橘黄色(红色) (2)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其含氢量高,氧化分解时释放能量多,产生的水多(3)第一步:选取身体健康、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乙第二步: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第三步: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饲养一段时间

解析(1)检验脂肪应选用苏丹Ⅲ(Ⅳ)染液,颜色反应为橘黄色(红色)。(2)脂肪是生物体的

重要储能物质,其含氢量高,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多,并且产生的水多。(3)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瘦素”,因变量为大鼠的食欲和体重变化。

(六年级语文教案)《船长》第二课时

《船长》第二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一、复习导入 1、过渡:____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了“诺曼底”号上。船长迅速组织大家自救。最后其他人都得救了,哈尔威却殉职了。(板书:遇险、自救、殉职)那么,哈尔威船长是怎样组织自救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好后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可以划划注注。 交流讨论: 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想一定也思考得很深入,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3次) 2、哈尔威船长的第一次命令是: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a、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话,大家看屏幕。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这番话的?(大声吼道)不是叫、喊、更不是说,为什么是吼道?(场面很乱,还有吗?你真会读书,前后联系着来看)是呀,现场实在太乱了,诺曼底号遇到了可怕的灾难。 b、“诺曼底”号遇到了可怕的灾难,引读顷刻间,所有的人……。 c、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拿好书)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学生接读)你从这个命令中,感受到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临危不乱—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作为船长,别人都乱了,他是绝对不能——乱的。) (临危不乱—这样危难的时候还能想到妇女先走,有秩序的安排,救援工作有条不紊。) (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哈尔威对船上有多少人知道得非常清楚。只有这样遇到危险才能临危不乱。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这个时候,哈尔威始终记得我是一名——船长,在灾难面前把大家救出去是船长的——职责啊!我们把这样一个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船长读出来把,自己先练一练。 d、谁来读一读。我觉得他已经具有了船长的影子,但是这样的声音能够压住现场的呼号和嘈杂吗?(放音乐) e、我们一起来,大声地:大家安静,预备起: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5单元面积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

船长教学设计(完整版)

《船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短篇小说。作品语言生动、情节感人。主要讲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之后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援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3.领悟文章抓住人物语言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人物语言,体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设计理念: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

阅读教学始终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在读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学生的阅读学习必须把文本的形象丰满、鲜活起来,才能入境动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刻骨铭心的感受。 鉴于以上认识,本课教学,确定以读为主线,以人物语言为切入点,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紧扣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难点、学生疑点,创设情境,始终置学生于惊心动魄的灾难现场,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具体言行反复研读、细细揣摩,在充分朗读中渐渐进入情境,走进船长的精神世界,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患难,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层层推进的读书活动中,逐步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疑难点也就在不断深入的交流、对话与朗读中不攻自破。 设计思路: 从故事入手,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带着强烈的阅读期待进入初读,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遇险——救援——殉职”。从“险”入手,紧扣人物语言,让学生动情自读,品味领悟,体会文章紧张的情节,并借助媒体、模拟人物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并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分析数量关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除法的含义选择算法,在回顾与反思环节,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教材中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核心能力 本节课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根据除法的含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应该体现的。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经历用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理解和分析问题,感受平均分,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习重点 用除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 1.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和除法,关于这些的内容,你都知道了些什

么 师: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师:看,这里有一些蚕,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些蚕中的数学问题。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借助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问题探究 【 (1)解决每份是几的问题 (课件出示下图) 师:谁能把这题读一读 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如果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题意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先画15只蚕,再画3个盒子,然后分一分,连一连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师:很有想法。要求的问题怎么显示 > 师:(课件出示)这幅图你看懂了吗谁能解释一下,图中的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师:图中的大括号上标注的是有15只蚕宝宝,3个盒子表示的是平均分成3份,在每个盒子下面画上问号,表示求每个盒子放几只 师:这道题就是把15只蚕宝宝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船长》教学设计9

《船长》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 课时: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发生在100多年前的感人故事一一《船长》(生齐读课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2、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的情节可分为起因、经过、结果,那么起因是什么呢?3、当时情况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分危急、十万火急、千钧一发……)4、能把这种危险的处境读出来吗? (生齐读)二、品读感悟第3-28节过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情况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船之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指挥自救,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课本32页的插图。1、在这幅图上,你看出了什么?重点观察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2、文中哪一小节对比进行了描写? (25节)3、齐读25小节,读出船长的沉着、镇定。4、是啊,“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在整个过程中,哈尔

威船长下达了几道命令?为什么要下达?结果怎样?同学们快速默读3-28小节,特别留心对哈尔威的语言描写,在相关句子下面画一画,同桌可互相讨论。5、生汇报1)船长下达了几道命令?2)船长的这次命令中包含哪几个要点?3)从他的命令中,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4)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样下命令?用朗读告诉老师。教师相机引导:第一次下达命令虽然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但是由于人逃生的本能,甲板上的情况可用一个字形容一一乱,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乱”? (一窝蜂,拼命,病了似的不可开交)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呢?(举例)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会怎样? (船毁人亡,葬身鱼腹)第二次下达命令船长在对话中了解到炉子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还能坚持20分钟。了解到这样的情况预示着什么? (情况危急)所以船长迫不得已地下了第二道命令。同桌可分角色练读。 第一次命令与第二次命令下达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反复读读第22小节,结合前面的内容想想。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三、品读感悟29、30节第20分钟还是到了,在船长有序指挥下,60人全都获救,可是文章的结果中船长哈尔威怎么样呢?1、指名读29小节2、你知道了什么? (牺牲)3、你能体会到船长牺牲时的心情吗?4、从哪里看出?再次引导学生看图。5、面对死亡,他为何能如此平静从容、视死如归呢?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课时 解决问题(1)-优质教案.doc

解决问题(1)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不同的来解决超市购物的过程,体会用估算解决购物问题的简便 性。 2.在解决有关小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的应用价值。学习重难点: 会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一.前提测评: 妈妈到超市购买了3盒牛奶,每盒2.8元,4千克苹果,每千克7.8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第15页例8. 1.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单价数量总价 大米30.6 2 肉26.5 0.8 10 1 鸡蛋 20 1 2.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 妈妈买了2袋大米和一块肉,还想买一盒鸡蛋。想要知道钱数够不够,只要把买到的所有商品的价格加在一起,与100元进行比较就能知道结果,这样的题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3.列式解题 (1)解决问题一: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用“上舍入”取单价的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不超过()元,2袋大米不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0.8千克不超过()元; 一盒10元的鸡蛋总价不超过()元+()元+10元=()元,也就是说100元()(够、不够)。 (2)解决问题二: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用“下舍入”的思想取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超过()元,2袋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超过()元,0.8千克超过()元;总价超过()元+()元+20元=()元,也就是说: 100元()(够、不够)。 4.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5.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用“上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下舍入”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三.达标检测 1.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校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用0.8小时够吗? 2.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38.2元一箱的苹果,9.6元一箱的梨子,22.8元一箱的香蕉,100元够吗? 四.整理学案

英语人教版九年级全册unit7 第一课时 教案

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理解并正确运用本单元的重点词汇 2 技能目标:熟练运用“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谈论应该被允许和不应该 被允许做某事; 熟练运用“be (not) allowed to do”谈论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某事; 熟练运用“I agree / disagree.”或“ I don’t agree.”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 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正确看待“家规”“班规”“校规”等,并能认真遵守; 明白父母、教师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4文化意识目标: 了解中外审美观的差异,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展示个性; 了解中西方关于青少年的不同文明准则。 教学重点: 重点语法:被动语态 重点词汇:smoke, pierce, license, safety, earring, cry, field, hug, lift, awful, teen, regret, poem, bedroom , community, chance, manage, society, unit, educate, professional, enter, support talk about, keep away from, make one’s own decision, get in the way of 重点句型: I don’t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drive. I agree./ I disagree. I think sixteen is too young. Do you think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work at night? Yes, I do. / No, I don’t. 教学难点:含情态动词should的被动语态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课时划分: Period One: Section A 1 (1a-2d)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3.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会根据题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 1.复习 (1)口算。 2+9= 8+7= 6+9= 11-2= 15-7= 15-6= 12-9= 15-8= 15-9= (2)填空。 5+ □=13 8+ □= 16 □+9=18 □+7=12 6+□=12 7+□=14 2.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 生:喜欢。 师:好!下面我们去看一看一(1)班和一(2)班同学进行踢球比赛的情况。 【新课讲授】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例5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一共有16人来踢球,已经来了9人。 生2: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生3:要求“还有几人没来”。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呢?请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汇报、交流。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的。 生1:我用减法计算,算式是:16-9=7(人)。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1: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师: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生2: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师:说得很清楚。但是,“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没用上呀。 生2:因为题目是要求“还有几人没来”,与“踢进了4个球”没有关系,所以“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可以不用。 师:有道理,这告诉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的问题来选择有用的条件,题目中往往有的条件是多余的,多余的条件不能用。 3.检验解答的正确性。 师:刚才我们用16-9=7(人)算出了还有7人没来,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呢?谁能想办法验证一下? 生1:因为7+9=16(人),所以还有7人没来是正确的。 生2:因为没来的7人加上9人等于16人,所以解答正确。 师:这种用加法验证的方法很好。以后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算出答案后,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有几个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哪些条件有用,哪些条件是多余的,再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并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哈尔威船长第二课时长春版

《哈尔威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2、读中思考,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体会作者运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段落、句子,体会船长哈尔威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具体记叙了这个感人的故事?生说,师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2、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再来将诺曼底遇险的这段话齐读一遍,再次回顾感受当时那种危险可怕的场面。 二、精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一)师过渡:在这危急关头,是谁拯救了这一切?是——(学生齐说:哈尔威船长。)是的,哈尔威船长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板书:临危不惧),组织船上所有乘客和船员展开自救,最后自己却随着客轮沉入大海。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品读语言,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 (二)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画出能让自己心动的语句或片段,并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精神,就得让学生亲历文本,认真研读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积极有效地调动起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为下面的学习建立必要的情感基 (三)精读品悟 过渡:通过刚才认真的研读,我想,同学们对哈尔威船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认识他。 1、面对灾难的来临,面对惊慌的人们,他是怎样的表现? 2、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 60 人全都救出去!” (1)理解“吼”,可以换成其它词吗?为什么?(因为当时人们的混乱和情况的 危急,他不得不“吼”。) (2)你从“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船长保护妇女 儿童、保护弱者的人性美。) (3)指名读,齐读。 (4)这是对哈尔威船长的什么描写?(语言描写) (5)师启结:人物的语言能够折射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运用好的语言描写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提升内涵,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因此,引导学生认识这种写法的作用,体会和学习这样的写法,有助于提

Unit7Abusyday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Unit7Abusyday第一课时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for the first class of Unit7 ab usyday

Unit7Abusyday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英语作为在许多国际组织或者会议上都是必需语言,几乎所有学校 选择英语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英语教学涉及多种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词汇学、句法学、文体学、语料库理论、认知心理学等内容。本教案根据 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 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unit7 a busy day 第一课时 教材类型:所属学科:英语>>5b(五下)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5b unit7a部分 read and say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掌握a部分会话,并能朗读、初步表演对话。 2.能正确地运用对话中出现的日常交际用语。 3初步掌握会话中出现的四会单词night, half, past, a face, ready, on duty, quick, a game, a quarter, really 三、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理解、掌握a部分会话。 四、课前准备: 1.准备录音机和磁带。 2.准备投影片(早上、中午和晚上三个场景)。

3.准备本课会话中出现的有关词汇的图片。 4.课前在黑板上写好课题。 五、教学过程: a sing a song. 跟录音机边听边表演唱英文歌曲do some exercise with me b free talk. 师生交流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good morning. t: glad to see you. ss: glad to see you, too. t: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c revision.复习 1.组织学生做“听词组、做动作”和“做动作、说词组”游戏,复习动词词组get up, have breakfast, watch tv, do homework等。 2.在熟练掌握这些动词词组后,教师演示wash my face和brush my teeth这两个词组,让学生学习。 d presentation and drill新授和操练 1.教师利用教具钟以what’s the time? it’s….句型引导学生学习含有past和to的表示时间的词组。 t: (教师事先将钟拨到6:30)what’s the time?

{小学数学}第7课时解决问题1-[仅供参考]00001-

2021年{某某}小学 小 学 数 学 学 习 资 料 教师: 年级: 日期:

3、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课题: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反思:

船长(第二课时)

船长(第二课时) 导读:高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默写生字词。 震荡 争执 穿梭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灾难 忠于职守 2.上节课内容的复述。 “遇险——自救——牺牲” “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即将沉没,船长将生死置之度外指挥乘客与船员井然有序的自救,最后自己却壮烈牺牲的事。 二、学习课文。 上节课我们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的隐含意思,体会到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今天我们还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把语言与特定的语境相结合,感受人物的形象。 1.读课文体会。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把船长所说的话化出来,并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思考哈尔威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思考,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交流感受。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实际61人 场景:“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通过朗读体会情况十分的危急,联系这情景体会船长那终于职守、先人后己的品质。 (2)场景:“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乱得不可开交。” 语言描写: 简短有力“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 “奥克勒大副!” …… “……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 “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通过朗读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情况的危急。更好的体会到船长的镇定与威严,船长的终于本职他的伟大。)

(3)场景: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船长仍然坚守岗位。 语言:“快救克莱芒!” “动作在快点!” …… (体会船长终于职守,时刻不忘他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三、朗读感受船长的高大形象。 指导朗读最后两小节,语句平缓,语调庄重。 四、小结。 教师读最后一小节提问: 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是什么?“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终于职守、舍己为人,又一次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五、作业。 练习与测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英语Unit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授的词汇主要是服饰类的,课型属于听说课。所以在课前先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唱一首英语歌曲,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进课堂,期间还有pair work,groupwork,把学生分成两两小组或四人小组,互相对话。这样的活动要进行两次,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前一单元初步学习完有关食物的英语知识之后,进一步地在本单元学习有关服饰的知识。而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所授的知识点应该浅显易懂,不应该太难。本课时围绕着几个关于服饰的词汇和两个询问价钱的句型展开。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 New words:T-shirt,sweater,bag,hat,skirt,socks,shorts,pants,shoes, (2) Questions and answers:How much is/are…?It’s/They are…dollars.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2)体会合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会重点词汇的发音,单复数形式的掌握。 (2) 学会询问价钱的英语句型及其回答。 难点: (1)表示大小,颜色的形容词同时出现在名词前时,该如何摆放。 (2)听力2a前,如何充分铺垫,以便于学生跟上录音速度。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教唱英语歌曲color song 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 yellow today, yellow today 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 yellow today. Who is wearing red today? red today, red today Who is wearing red today? red today Who is wearing green today? green today, green today Who is wearing green today? green today Who is wearing blue today? blue today, blue today

八年级英语unit7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八年级英语unit7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八年级英语unit 7 第一课时的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在本册中处于教学的后期位置,但具有重要作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并结合生活中常用的话题,给人们的日常行为提出一定的建议,做出礼貌的道歉行为展开基本语言内容的教学,与第八单元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本单元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 wuld yu ind ding sth? 进而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节课的内容是Setin A(1a--1) 部分,本课是单元以uld yu ind turning dwn the usi? 为主题,本节内容具有词汇量 较小,强调综合运用,贴近生活实际等特点。另外我把Setin A部分听力进行整改,因为本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wuld yu ind ding sth? 句型及运用。通过本节学习,可提高学生综 合运用能力,学生将学会用英表达请求,表示歉意。在获取基础知识,发展基本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言,学以致用的英语学习观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依据并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 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教 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 掌握重要词汇:ind, turn dwn, nt at all, rigth away 等 掌握句型 : (1)----wuld yu ind turning dwn the usi? ---N, nt at all. (2)---uld yu ind nt playing baseball here? ---Srry , I ' ll g and play in the park. 等 2、能力目标: 能运用所学句式提出礼貌请求以及礼貌的向他人道歉。 3、情感态度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礼貌性的英语请求及表示歉意,学会更好 的与他人沟通。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单词和一些短语:turn dwn right away nt at all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课时 解决问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教学准备】 课件。 【情景导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

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 1.学习例8(第一问)。 (1)出示图片(画有8个碗,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碗,标出一共18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碗一共用了18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8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再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8×6=48(元) 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2.学习例8(第二问)。

《船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船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船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背诵课文最后六小节。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雨果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就是——船长。 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把你心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或者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 二、我相信同学们不仅勇于提问,而且一定善于思考,快速自读课文,在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1、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在书中找到答案了?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是啊!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他是一名英雄。他那舍生望死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有感情地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给你的同伴听,

并说说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哪儿?。 三、学生交流: 预设1:课文第3小节,在危险关头,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而是指挥着救援工作。他想到的只有60人。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谁能读好哈尔威船长说的话。(指导读)茫茫黑夜,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诺曼底”号轮船不幸被“玛丽”号巨轮剖开了一个大口子。人们的表现如何?(引读、看课件二) 预设2:课文第5、6小节,人们的呼号和嘈杂与哈尔威船长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愿意来读一读他和手下的对话。(指导读)预设3:课文25、26小节,你能把这部分读一读吗?让我们齐读一下。 预设4:课文29节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看课件三)谁也想来试试。 …… 四、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读到这儿,你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齐读。 五、看着这位船长,你想说些什么?回家想做什么作业?

小学三年级英语:3A Unit 7 教学方案(第一课时)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3A Unit 7 教学方案(第一课时)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3A Unit 7 teaching plan (first less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3A Unit 7 教学方案(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简要提示 一、年级:3年级二、单元:unit7 三、课题:it’s nice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内容:单元part a 六、教学目标: 1.掌握单词、词组a shirt,a blouse, his shirt,my new blouse, her jacket. 2.能听懂、会说、会懂日常交际用语look at his shirt. it’s smart. look at my new blouse. it’s pretty. look, this is her jacket.oh, it’s nice! look ,that’s my sweater. how nice! 七、重点难点:初步了解掌握句型:look at…. look, this is… look, that’s… it’s smart. it’s pretty. how nice! it’s nice.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 第一步:(教第一、二两张图) ((一开始就播放音乐colour song课件,教师手拿颜色

板) t: 刚才那首歌好听吗?hello! i’m miss jiang . nice to meet you. look at miss jiang .look at me! i’m wearing yellow today. is it nice? 蒋老师今天穿着黄色的衣服,漂亮吗? t: miss jiang has a sweater, it’s yellow too.(按课件)look at my sweater, my sweater,我的毛衣(ppt) , (拿起卡片),请看老师口形,listen to me 听我读,a sweater(升降读) read after me.请同学们跟我读a sweater (3遍) let’s chant. 我们来念个儿歌,listen to me first,先听我读(按课件,老师看着ppt读),请跟我读,同学们你们会读了吗? 同法学jacket, blouse, (ppt) t: is it a blouse? no, it’s a shirt. read after me, a shirt (升降调)it’s booby’s shirt. it’s his shirt. his ,his , his shirt, let’s chant, shirt, shirt, his shirt, look at his shirt. t: shirt 与blouse 不同,shirt是指男式衬衫,blouse女式衬衫,同学们,你们分清楚了吗? look, whose blouse ?谁的衬衫?it’s nancy’s blouse ,it’s her blouse. (讲完按ppt ) her, her, her blouse, look at her blouse. 先听我读look at her blouse.请跟我读look at her blouse.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课时解决问 题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船长》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_1

《船长》教学实录 本文是关于《船长》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执教:强洪权 (课前活动略。多媒体展示《船长》两个大字。)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共同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是由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 生:船长。 师:故事发生在1870年3月17日的一个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可怕的空难正悄悄地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33页,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 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课堂书声琅琅) 师:巡视。在黑板上板书词语:船长、――、――。巡视。 (生约读四分钟) 师:对,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不过老师在听的时候呀,发现有几个词一部分同学读得不是很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会读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手一指)你来。 生:这个词读作“呼号(hao)”,“嘈杂(za)”“肇祸” 师:他都读准了吗? 生:读准了。 师:非常好。请坐。同学们,请大家注意,这个字是一个------(指着“号”) 生:多音字。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它在这里个表示―― 生:号叫。 师:大声地喊。它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它就读―― 生(师):hao, 师:呼号。

生:呼号。 师:(指另一个字)这个字呀,在平时看到的比较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思考。 师:找一个意思比较相近的词。来,你来。 生: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出了事故,出了事故的意思,找个近义词就是肇事。 师:肇事。对了,就是主观上的闯――――祸(等待着学生一起回答。)找近义词相近的词呀,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的方法。同学们注意呀,这个“祸”字是本课的生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偏旁是――(生:衣-)唉,示字旁。对了,我们一起清清楚楚地每个词语读一遍。 生:呼号,呼号,呼号。 师:每个词语读一遍,清清楚楚地。师示范:呼号,嘈杂。齐。 生:呼号,嘈杂,肇祸。 师:唉,读得非常的好。哪位同学可以用简便的语言跟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了一件什么事呀? 师:好的,你先来。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1987年 师:18、18 生:哦,1870年,诺、诺,哈尔威船长驾驶着诺曼底号在海上行驶着,突然一辆,遇―― 师:(提醒)遇上了,行驶过程中遇上了。 生:遇上了一艘玛丽号巨轮,玛丽号巨轮把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撞了一个大窟窿。 师:(紧接着)可以更简炼些吗? 生:嗯 师:然后是 生: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井然有序地,使船上的船员都获,获救了。 师:可他―― 生:可他自己却徐徐地沉入了大海。 师:请坐,讲得还是比较具体的。不过呀,从他的发言当中,我们可以清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