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实验3-推荐下载

自动控制实验3-推荐下载

自动控制实验3-推荐下载
自动控制实验3-推荐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学号姓名 时间2014年10月21日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通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预习与回答: (1)在实际控制系统调试时,如何正确实现负反馈闭环? 答:负反馈闭环,不是单纯的加减问题,它是通过增量法实现的,具体如下: 1.系统开环; 2.输入一个增或减的变化量; 3.相应的,反馈变化量会有增减; 4.若增大,也增大,则需用减法器; 5.若增大,减小,则需用加法器,即。 (2)你认为表格中加1KΩ载后,开环的电压值与闭环的电压值,哪个更接近2V? 答:闭环更接近。因为在开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系统前部分不会产生变化。故而系统不具有调节能力,对扰动的反应很大,也就会与2V相去甚远。 但在闭环系统下出现扰动时,由于有反馈的存在,扰动产生的影响会被反馈到输入端,系统就从输入部分产生了调整,经过调整后的电压值会与2V相差更小些。 因此,闭环的电压值更接近2V。 (3)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控制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哪一部份? 答:应当是系统的整体框架及误差调节部分。对于一个系统,功能部分是“被控对象”部分,这部分可由对应专业设计,反馈部分大多是传感器,因此可由传感器的专业设计,而自控原理关注的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控制系统设计中心就要集中在整个系统的协调和误差调节环节。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达、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所以,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可以“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 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与CAD》 实验课程报告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上机加强学生的实验手段与实践技能,掌握应用 MATLAB/Simulink 求解控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MATLAB/Simulink进行求解,基本掌握常见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与命令调用,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MATLAB语言的强大的计算功能与其在控制领域的应用优势。 上机实验最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交,作为期末成绩的考核内容。 二、题目及解答 第一部分:MATLAB 必备基础知识、控制系统模型与转换、线性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 1. >>f=inline('[-x(2)-x(3);x(1)+a*x(2);b+(x(1)-c)*x(3)]','t','x','flag','a','b','c');[t,x]=ode45( f,[0,100],[0;0;0],[],0.2,0.2,5.7);plot3(x(:,1),x(:,2),x(:,3)),grid,figure,plot(x(:,1),x(:,2)), grid

2. >>y=@(x)x(1)^2-2*x(1)+x(2);ff=optimset;https://www.doczj.com/doc/8d18234574.html,rgeScale='off';ff.TolFun=1e-30;ff.Tol X=1e-15;ff.TolCon=1e-20;x0=[1;1;1];xm=[0;0;0];xM=[];A=[];B=[];Aeq=[];Beq=[];[ x,f,c,d]=fmincon(y,x0,A,B,Aeq,Beq,xm,xM,@wzhfc1,ff) Warning: Options LargeScale = 'off' and Algorithm = 'trust-region-reflective' conflict. Ignoring Algorithm and running active-set algorithm. To run trust-region-reflective, set LargeScale = 'on'. To run active-set without this warning, use Algorithm = 'active-set'. > In fmincon at 456 Local minimum possible. Constraints satisfied. fmincon stopped because the size of the current search direction is less than twice the selected value of the step size tolerance and constraints are satisfied to within the selected value of the constraint tolerance. Active inequalities (to within options.TolCon = 1e-20): lower upper ineqlin ineqnonlin 2 x = 1.0000 1.0000 f =

《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 MATLAB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200 , 100 2 ) ( 2 1 1 2 1 2= = - = - = -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比例环节1 ) ( 1 = s G和2 ) ( 1 = s G; ②惯性环节 1 1 ) ( 1+ = s s G和 1 5.0 1 ) ( 2+ = s s G ③积分环节 s s G1 ) ( 1 = ④微分环节s s G= ) ( 1 ⑤比例+微分环节(PD)2 ) ( 1 + =s s G和1 ) ( 2 + =s s G ⑥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1 1 ) ( 1 + =和s s G21 1 ) ( 2 + =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卫星三轴姿态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人: 赵振根 02020802班 2008300597

卫星三轴姿态飞轮控制系统设计 一:概述 1.1.坐标系选择与坐标变换 在讨论卫星姿态时,首先要选定空间坐标系,不规定参考坐标系就无从描述卫星的姿态,至少要建立两个坐标系,一个是空间参考坐标系,一个是固连在卫星本体的星体坐标系。在描述三轴稳定对地定向卫星的姿态运动时,一般以轨道坐标系为参考坐标系,还有星体坐标系。 (1) 轨道坐标系o o o O X Y Z -,原点位于卫星的质心O ,o O X 轴在轨 道平面上与o OZ 轴垂直,与轨道速度方向一致,o OZ 轴指向地心,o O Y 轴垂直于轨道平面并构成右手直角坐标系 (2) 星体坐标系b b b O X Y Z -,原点位于卫星的质心O ,b O X ,b O Y ,b OZ 固连在星体上,为卫星的三个惯性主轴。其中b O X 为滚动轴, b O Y

为俯仰轴, OZ为偏航轴。 b 1.2 飞轮控制系统在卫星三轴姿态控制中的应用与特点 长寿命,高精度的三轴姿态稳定卫星,在轨道上正常工作时,普遍采用角动量交换装置作为姿态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 与喷气推力器三轴姿态稳定系统相比,飞轮三轴姿态稳定系统具有多方面的有点:(1)飞轮可以给出较为精确地连续变化的控制力矩,可以进行线性控制,而喷气推力器只能作为非线性开关控制,因此轮控系统的精度比喷气推力器的精度高一个数量级,而姿态误差速率也比喷气控制小。(2)飞轮所需要的能源是电能可以不断地通过太阳能电池在轨得到补充,因而适用于长寿命工作,喷气推力器需要消耗工质或燃料,在轨无法补充,因而寿命大大受限。(3)轮控系统特别适用于克服周期性扰动。(4)轮控系统能够避免热推力器对光学仪器的污染。 然而,轮控系统在具有以上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飞轮会发生速度饱和。当飞轮朝着一个方向加速或偏转以克服某一方面的非周期性扰动时,飞轮终究要达到其最大允许转速。二是由于转速部件的存在,特别是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受到限制。 1.3 飞轮姿态控制原理 从动力学角度看,卫星姿态运动时卫星角动量作用的结果,飞轮则是通过与卫星间的角动量的交换来实现姿态控制,要使卫星在轨道上保持三轴稳定并对地定向。卫星的角动量H应该不变,且方向与轨

发光二极管流水灯实验

实验一发光二极管流水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AT89C51单片机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八个发光二极管分别接在单片机的P0.0-P0.7接口上,输出“0”时,发光二极管亮。开始时P0.0→P0.1….→P0.7,实现亮点以1HZ频率循环移动。 2.用PROTEUS 设计,仿真以AT89C51为核心的发光二极管流水灯实验装置。 3.掌握发光二极管的控制方法。 二、PROTEUS电路设计: 三、程序部分 #include sbit control = P3^7; void delay(int z) { int x,y; for(x=z;x>0;x--) for(y=110;y>0;y--); } void main() { int i,tmp; control = 0; P0 = 0xef; delay(1000); for(i=1;i<=7;i++) { tmp = P0; P0 = (tmp>>1)+ 0x80; delay(1000); } }

实验二开关控制LED数码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AT89C51读入4位开关K1、K2、K3、K4的输入状态,并按照二进制编码关系0-F输出到数码管显示。(如K4K3K2K1全部按下,则显示F;若只有K2按下,则显示2。) 2.掌握LED数码管的静态显示。 3.掌握I/O口的控制方法。 二、PROTEUS电路设计:

三、程序部分 #include unsigned char table[]={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 0xF8,0x80,0x90,0x88,0x83,0xC6,0xA1,0x86,0x8E,}; unsigned char KEY; void main() { while(1) { KEY = P2; switch(KEY) { case 0xff:P0 = table[0];break; case 0xfe:P0 = table[1];break; case 0xfd:P0 = table[2];break; case 0xfc:P0 = table[3];break; case 0xfb:P0 = table[4];break; case 0xfa:P0 = table[5];break; case 0xf9:P0 = table[6];break; case 0xf8:P0 = table[7];break; case 0xf7:P0 = table[8];break; case 0xf6:P0 = table[9];break; case 0xf5:P0 = table[10];break; case 0xf4:P0 = table[11];break; case 0xf3:P0 = table[12];break; case 0xf2:P0 = table[13];break; case 0xf1:P0 = table[14];break; case 0xf0:P0 = table[15];break; default :break; } } }

《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Matlab使用方法和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 2、熟悉Matlab的数据表示、基本运算和程序控制语句 3、熟悉Matlab绘图命令及基本绘图控制 4、熟悉Matla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帮助命令 使用help命令,查找sqrt(开方)函数的使用方法; 2、矩阵运算 (1)矩阵的乘法 已知A=[1 2;3 4]; B=[5 5;7 8]; 求A^2*B (2)矩阵除法 已知A=[1 2 3;4 5 6;7 8 9]; B=[1 0 0;0 2 0;0 0 3]; A\B,A/B (3)矩阵的转置及共轭转置 已知A=[5+i,2-i,1;6*i,4,9-i]; 求A.', A' (4)使用冒号选出指定元素 已知:A=[1 2 3;4 5 6;7 8 9]; 求A中第3列前2个元素;A中所有列第2,3行的元素; (5)方括号[] 用magic函数生成一个4阶魔术矩阵,删除该矩阵的第四列 3、多项式 (1)求多项式p(x) = x3 - 2x - 4的根 (2)已知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 求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 求特征多项式中未知数为20时的值; 4、基本绘图命令 (1)绘制余弦曲线y=cos(t),t∈[0,2π] (2)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余弦曲线y=cos(t-0.25)和正弦曲线y=sin(t-0.5),t∈[0,2π] 5、基本绘图控制 绘制[0,4π]区间上的x1=10sint曲线,并要求: (1)线形为点划线、颜色为红色、数据点标记为加号; (2)坐标轴控制:显示范围、刻度线、比例、网络线 (3)标注控制:坐标轴名称、标题、相应文本; 6、基本程序设计 (1)编写命令文件:计算1+2+?+n<2000时的最大n值; (2)编写函数文件:分别用for和while循环结构编写程序,求2的0到n次幂的和。 三、预习要求 利用所学知识,编写实验内容中2到6的相应程序,并写在预习报告上。

流水灯控制实验报告及程序

实验三流水灯控制实验 姓名专业通信工程学号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Keil C51 软件与protues软件联合仿真调试的方法; 2.掌握如何使用程序与查表等方法实现流水效果; 3.掌握按键去抖原理及处理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 微机1台 2. 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 3. Proteus仿真软件 三、实验内容 1.用Proteus设计一流水灯控制电路。利用P1口控制8个发光二级管L1—L8。P3.3口接一按 键K1。参考电路如下图所示。其中74LS240为八反响三态缓冲器/线驱动器。 2.用中断或查询方式编写程序,每按动一次K1键,演示不同的流水效果。若用KEY表示按键的 次数,则其对应的流水效果如下: ① KEY=0: L1-L8全亮; ② KEY=1: L1-L8先全灭,然后自右向左单管点亮,如此循环; ③ KEY=2: L1-L8先全灭,然后自右向左依次点亮,如此循环; ④ KEY=3: L1-L8先全亮,然后自左向右依次熄灭,如此循环; ⑤ KEY=4: L1-L8先全灭,然后整体闪烁,如此循环; ⑥ KEY=5:自行设计效果。 以上移位及闪烁时间间隔均设置为0.3秒,按动5次按键后,再按键时,流水效果从头开始循环。 四、实验原理 1.按键去抖原理:通常按键所用的开关为机械弹性开关,当机械触点断开、闭合时,电压信号 波形如下图所示。由于机械触点的弹性作用,一个按键开关在闭合时不会马上稳定的接通,在断开时也不会一下子断开。因而在闭合及断开的瞬间均伴随有一连串的抖动。抖动时间的长短由按键的机械特性决定,一般为5~10ms。按键抖动会引起一次按键被误读多次。为了确保CPU对键的一次闭合仅做一次处理,必须去除按键抖动。在键闭合稳定时,读取键的状态,并且必须判别;在键释放稳定后,再作处理。按键的抖动,可用硬件或软件两种方法消除。常用软件方法去抖动,即检测到按键闭合后执行一个5~10ms延时程序;让前沿抖动消失后,再一次检测键的状态,如果仍保持闭合状态电平,则确认为真正有按键按下。当检测到按键释放后,也要给5~10ms的延时,待后延抖动消失后,才能转入该键的处理程序。 2.74LS240:八反相三态缓冲器/线驱动器 引脚排列图: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MATLAB 仿真基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 )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 ) 来输出控制系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 )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feedback ( ) 函数求得。 则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1, sys2, sign )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1;正反馈时,sign =1;单位反馈时,sys2=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3.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1 2s 2s s 3s (s)23++++=G )12()1()76()2(5)(332 2++++++= s s s s s s s s G 12s 2s s 3s (s)23++++= G )12()1()76()2(5)(3322++++++=s s s s s s s s G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三

2010-2011 学年第1 学期 院别: 控制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名称: 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及Matlab 实现 实验教室: 6111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2010 年月日 评分:

一、实验目的 1、深刻理解串联超前网络和滞后网络对系统性能的调节作用; 2、掌握串联超前和滞后校正网络的设计方法; 3、学习并掌握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4、通过实验,总结串联超前和滞后校正的特点,以及对系统性能影响的规 律。 二、实验任务及要求 (一)实验任务 如图(a )所示为大型卫星天线系统,为跟踪卫星的运动,必须保证天线的准确定位。天线指向控制系统采用电枢控制电机驱动天线,其框图模型如图(b )所示。若要求:(1)系统在斜坡作用下的稳态误差小于10%;(2)系统相角裕度大于40度;(3)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小于25%,调节时间小于2s 。通过实验请完 成下列工作: ) s (Y ) s (R ) 12.0)(11.0(10 ++s s s ) (s G c ) s (D 控制器 电机和天线 图(a ) 天线 图(b )天线指向控制系统 1、若不加校正网络,通过实验绘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和开环bode 图,观察系统能否满足上述性能指标要求。 2、若p c K s G =)(,通过绘制系统根轨迹图,确定使系统稳定的p K 值范围;并通过实验研究仅调节参数p K 是否能满足指标要求。要求至少选择三个p K 值分别绘制阶跃响应曲线和bode 图加以说明。 3、设计合适的超前校正网络)(s G c ,使系统满足性能指标要求。并通过实验

EDA实验流水灯控制

彩灯控制器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设计一个彩灯控制器,要求: 1.四路彩灯从左向右逐次渐亮,间隔为1秒。 2.四路彩灯从右向左逐次渐灭,间隔为1秒。 3.四路彩灯同时点亮,时间间隔为1秒,然后同时变暗,时间为1秒,反复4次。 二、总体框图 图(1)总体框图 根据设计要求,电路设计大体思路如下: 由脉冲发生器发出频率脉冲信号,利用计数器加法计数功能输出0000~1111的脉冲信号,经过数据选择器分别在0000~0011,0100~0111,1000~1111三个时段输出不同的高低电平,控制移位寄存器实现右移→左移→置数功能,从而控制彩灯按照设计要求实现亮灭。 三、选择器件 本次课程设计所用器件如表一: 表一本次课程设计所用器件

1.同步二进制计数器74LS163 表二7-3 74LS163功能表 根据逻辑图、波形图、功能表分析,74LS163具有如下功能:

管脚图逻辑符号 1)1是同步4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M=16,CP上升沿触发 2)2既可同步清除,也可异步清除。同步清除时,清除信号的低电平将在下一个CP上升沿配合下把四个触发器的输出置为低 电平。异步清除时,直接用清除信号的低电平把四个触发器的输出置为低电平。 3)3同步预置方式:当LD = 0时,在CP作用下,计数器可并行打入预置数据.当LD = 1时,使能输入PT同时为高电平,在 CP作用下,进行正常计数。 4)PT任一为低时,计数器处于保持状态。 5) 5 CO为进位输出,可用来级联成n位同步计数器。 2.四位双向移位寄存器74LS194 74LS194内部原理图 74LS194四位双向移位寄存器具有左移、右移、并行数据输入、保持、清除功能。 1)从图1中74LS194的图形符号和引脚图分析。SRG4是4位移位寄存器符号,D0~D3并行数据输入端、D SL左移串行数据输入端、D SR右移串行数据输入端、S A(M0)和S B (M1)(即9脚和10脚)工作方式控制端分别接电平开关,置1或置0,CP 时钟输入端接正向单次脉冲,清零端接负向单次脉冲,Q0~Q3输出端。 表三逻辑符号逻辑框图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哈尔滨理工大学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仿真 专业:自动化12-1 学号:1230130101 姓名:

一.分析系统性能 课程名称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名称分析系统性能时间8.29 地点3# 姓名蔡庆刚学号1230130101 班级自动化12-1 一.实验目的及内容: 1. 熟悉MATLAB软件的操作过程; 2. 熟悉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3. 熟悉闭环系统阶跃响应性能指标的求取。 二.实验用设备仪器及材料: PC, Matlab 软件平台 三、实验步骤 1. 编写MATLAB程序代码; 2. 在MATLAT中输入程序代码,运行程序; 3.分析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 1.程序截图

得到阶跃响应曲线 得到响应指标截图如下

2.求取零极点程序截图 得到零极点分布图 3.分析系统稳定性 根据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判别线性系统的稳定性最简单的方法是求出系统所有极点,并观察是否含有实部大于0的极点,如果有系统不稳定。有零极点分布图可知系统稳定。

二.单容过程的阶跃响应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软件的操作过程 2. 了解自衡单容过程的阶跃响应过程 3. 得出自衡单容过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二、实验内容 已知两个单容过程的模型分别为 1 () 0.5 G s s =和5 1 () 51 s G s e s - = + ,试在 Simulink中建立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三、实验步骤 1. 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得出实验原理图。 2. 运行模型后,双击Scope,得到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四、实验结果 1.建立系统Simulink仿真模型图,其仿真模型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1-6

实验一 MATLAB 仿真基础 、实验目的: (1) 熟悉MATLAB 实验环境,掌握MATLAB 命令窗口的基本操作。 (2) 掌握MATLAB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命令及模型相互转换的方法。 (3) 掌握使用MATLAB 命令化简模型基本连接的方法。 (4) 学会使用Simulink 模型结构图化简复杂控制系统模型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 ?计算机;2.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函数tf ()来建立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用函数printsys ()来输出控制系 统的函数,用函数命令zpk ()来建立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其函数调用格式 为:sys = zpk ( z, p, k 零极点模型转换为多项式模型[num , den] = zp2tf ( z, p, k ) 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z , p , k] = tf2zp ( num, den ) 两个环节反馈连接后,其等效传递函数可用 feedback ()函数求得。 则 feedback ()函数调用格式为: sys = feedback (sysl, sys2, sigh 其中sign 是反馈极性,sign 缺省时,默认为负反馈,sign = -1;正反馈时, sig n = 1;单位反馈时,sys2= 1,且不能省略。 四、实验内容: 1.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2 2 5(s 2) (s 6s 7) 3 3 s(s 1) (s 2s 1) 2. 已知系统传递函数,建立零极点增益模型 s 3 飞 2~ s 2s 2s 1 3 ?将多项式模型转化为零极点模型 5(s 2)2(s 2 6s 7) G(s) s 3 s 3 2s 2 2s 1 G(s) G(s)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三pid调节器及参数整定

实验三 PID 调节器及参数整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Simulink 仿真,使学生了解PID 控制器的参数(P 、I 、D )对系统性能(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 PC 机及MATLAB 平台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1、模型文件的建立 在命令窗口(matlab command window )键入simulink (或在MATLAB 窗口中单击按纽),就出现一个称为Simulink Library Browser 的窗口。在这个窗口中列出了按功能分类的各种模块的名称。以往十分困难的系统仿真问题,用SIMULINK 只需拖动鼠标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若想建立一个模型文件(.mdl ),则选取文件/New/Model 菜单项,Simulink 就会打开一个名为Untiled 的模型窗口。 2、SIMULINK 环境介绍 双击 simulink 库中模块simulink 前面的“+”就出现如图所示的窗口。此即是SIMULINK 环境。一般而言,simulink 提供以下8类模块。 (1)Continuous:连续模块 (2)Discrete :离散模块 (3)Functions & Table:函数和表格模块 (4)Math :数学模块 (5)Nonlinear :线性模块 (6)Signals & Systems :信号和系统模块 (7)Sinks : 输出设备模块 (8)Sources :输入源模块 3、SIMULINK 仿真的运行 前面我们介绍了如何创建一个 Simulink 模型,构建好一个系统的模型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运行模型,得出仿真结果。运行一个仿真的完整过程分成三个步骤:设置仿真参数,启动仿真和仿真结果分析。 四、实验内容: 1、 被控制对象传递函数为2 400 G(s)s(s 30s 200) = ++,试设计PID 调节器,研究比例调节器(P )、比例积分调节器(PI )、比例微分积分调节器(PID )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原仿真系统仿真框图:

综合实验一——按键控制流水灯实验(查询方式)

北京科技大学微型计算机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____自动化学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年级:_自动化1101_ ______________ 姓名:__廖文骏_ ________________ 学号:_ 20111002124 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 _____王粉花____________ 2013年12 月

综合实验一 按键控制流水灯实验(查询方式)实验学时: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Tmega16 I/O口操作相关寄存器 2.掌握CodeVision AVR软件的使用 3. 复习C语言,总结单片机C语言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 1. 设计一个简单控制程序,功能是8个LED逐一循环发光0.5s,构成“流水灯”。 2. 用两个按键K1和K2控制流水灯(中断方式): (1)当按下K1时,流水灯从左向右流动; (2)当按下K2时,流水灯从右向左流动。 三、实验所用仪表及设备 硬件:PC机一台、AVR_StudyV1.1实验板 软件:CodeVision AVR集成开发软件、SLISP下载软件 四、实验原理 ATmega16芯片有PORTA、PORTB、PORTC、PORTD(简称PA、PB、PC、PD)4组8位,共32路通用I/O接口,分别对应于芯片上32根I/O引脚。所有这些I/O口都是双(有的为3)功能复用的。其中第一功能均作为数字通用I/O接口使用,而复用功能则分别用于中断、时钟/计数器、USRAT、I2C和SPI串行通信、模拟比较、捕捉等应用。这些I/O口同外围电路的有机组合,构成各式各样的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前向、后向通道接口,人机交互接口和数据通信接口,形成和实现了千变万化的应用。 每组I/O口配备三个8位寄存器,它们分别是方向控制寄存器DDRx,数据寄存器PORTx,和输入引脚寄存器PINx(x=A\B\C\D)。I/O口的工作方式和表现特征由这3个I/O口寄存器控制。 AVR通用I/O端口的引脚配置情况:

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1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开课实验室:年月日

实验一 电路的建模与仿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KCL 、KVL 原理; 2、掌握建立矩阵并编写M 文件; 3、调试M 文件,验证KCL 、KVL ; 4、掌握用simulink 模块搭建电路并且进行仿真。 二、实验内容 电路如图1所示,该电路是一个分压电路,已知13R =Ω,27R =Ω,20S V V =。试求恒压源的电流I 和电压1V 、2V 。 I V S V 1 V 2 图1 三、列写电路方程 (1)用欧姆定律求出电流和电压 (2)通过KCL 和KVL 求解电流和电压

四、编写M文件进行电路求解(1)M文件源程序 (2)M文件求解结果 五、用simulink进行仿真建模(1)给出simulink下的电路建模图(2)给出simulink仿真的波形和数值

六、结果比较与分析

实验二数值算法编程实现 一、实验目的 掌握各种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在计算机上利用MATLAB完成算法程序的编写拉格朗日插值算法程序,利用编写的算法程序进行实例的运算。 二、实验说明 1.给出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数据表; 2.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公式,编写编程算法流程,画出程序框图,作为下述编程的依据; 3.根据MATLAB软件特点和算法流程框图,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上机编程; 4.调试和完善MATLAB程序; 5.由编写的程序根据实验要求得到实验计算的结果。 三、实验原始数据 上机编写拉格朗日插值算法的程序,并以下面给出的函数表为数据基础,在整个插值区间上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0.6) f,写出程序源代码,输出计算结果: 四、拉格朗日插值算法公式及流程框图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实验3(系统根轨迹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系统根轨迹分析 专业班级 *********** ********* 学 号 姓名** 指导教师李离 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学院 2012 年 12 月 15 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MATLAB 精确绘制闭环系统根轨迹的方法; 2、了解系统参数或零极点位置变化对系统根轨迹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硬件:个人计算机 2、软件:MATLAB 仿真软件(版本6.5或以上)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根轨迹的绘制 利用Matlab 绘制跟轨迹的步骤如下: 1) 将系统特征方程改成为如下形式:1 + KG ( s ) = 1 + K ) () (s q s p =0, 其中,K 为我们所关心的参数。 2) 调用函数 r locus 生成根轨迹。 关于函数 rlocus 的说明见图 3.1。 不使用左边的选项也能画出根轨迹,使用左边的选项时,能 返回分别以矩阵和向量形式表征的特征根的值及与之对应的增益值。 图3.1 函数rlocus 的调用 例如,图 3.2 所示系统特征根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见图 3.3。

图3.2 闭环系统一 图3.3 闭环系统一的根轨迹及其绘制程序

图 3.4 函数 rlocfind 的使用方法 注意:在这里,构成系统 s ys 时,K 不包括在其中,且要使分子和分母中 s 最高次幂项的系数为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为零、极点形式时,可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 = zpk([zero],[pole],1); 当系统开环传达函数无零点时,[zero]写成空集[]。 对于图 3.2 所示系统, G(s)H(s)= )2()1(++s s s K *11+s =) 3)(2() 1(+++s s s s K . 可如下式调用函数 z pk 构成系统 s ys : sys=zpk([-1],[0 -2 -3],1) 若想得到根轨迹上某个特征根及其对应的 K 的值,一种方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 轨迹后调用函数 rlocfind 。然后,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上会出现一个可移动的大十字。将该十字的 中心移至根轨迹上某点,再点击鼠标左键,就可在命令窗口看到该点对应的根值和 K 值了。另外一种 较为方便的做法是在调用了函数 rlocus 并得到了根轨迹后直接将鼠标移至根轨迹图中根轨迹上某

控制系统数字仿真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数字仿真实验报告 班级:机械1304 姓名:俞文龙 学号: 0801130801

实验一数字仿真方法验证1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基于数值积分法的系统仿真、了解各仿真参数的影响; 2.掌握基于离散相似法的系统仿真、了解各仿真参数的影响; 3.熟悉MATLAB语言及应用环境。 二、实验环境 网络计算机系统(新校区机电大楼D520),MATLAB语言环境 三实验内容 (一)试将示例1的问题改为调用ode45函数求解,并比较结果。 实验程序如下; function dy = vdp(t,y) dy=[y-2*t/y]; end [t,y]=ode45('vdp',[0 1],1); plot(t,y); xlabel('t'); ylabel('y');

(二)试用四阶RK 法编程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初值问题。仿真时间2s ,取步长h=0.1。 ?????=-=1 )0(2y t y dt dy 实验程序如下: clear t0=0; y0=1; h=0.1; n=2/h; y(1)=1; t(1)=0; for i=0:n-1 k1=y0-t0^2; k2=(y0+h*k1/2)-(t0+h/2)^2; k3=(y0+h*k2/2)-(t0+h/2)^2;

k4=(y0+h*k3)-(t0+h)^2; y1=y0+h*(k1+2*k2+2*k3+k4)/6; t1=t0+h; y0=y1; t0=t1; y(i+2)=y1; t(i+2)=t1; end y1 t1 figure(1) plot(t,y,'r'); xlabel('t'); ylabel('y'); (三)试求示例3分别在周期为5s的方波信号和脉冲信号下的响应,仿真时间20s,采样周期Ts=0.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73809

-150-100 -50 50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及阶跃响应分析 1、比例环节 可知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一个常数: 当Kp 分别为0.5,1,2时,输入幅值为1.84的正向阶跃信号,理论上依次输出幅值为0.92,1.84,3.68的反向阶跃信号。实验中,输出信号依次为幅值为0.94,1.88,3.70的反向阶跃信号, 相对误差分别为1.8%,2.2%,0.2%.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实际输出满足理论值。 2、 积分环节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为: (1)T=0.1(0.033)时,C=1μf (0.33μf ),利用MATLAB ,模拟阶跃信号输入下的输出信号如图: T=0.1 T=0.033 与实验测得波形比较可知,实际与理论值较为吻合,理论上T=0.033时的波形斜率近似为T=0.1时的三倍,实际上为8/2.6=3.08,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认为满足理论条件。 3、 惯性环节 i f i o R R U U -=TS 1 CS R 1Z Z U U i i f i 0-=-=-=15 20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为: K = R f /R 1,T = R f C, (1) 保持K = R f /R 1 = 1不变,观测T = 0.1秒,0.01秒(既R 1 = 100K,C = 1μf , 0.1μf )时的输出波形。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理论波形如下: T=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 较为接近。 T=0.01时 t s (5%)理论值为30ms,实际测得t s =40ms 相对误差为:(40-30)/30=33.3% 由于ts 较小,所以读数时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1,实验值2.12/2.28, 相对误差为(2.28-2.12)/2.28=7%与理论值较为接近 (2) 保持T = R f C = 0.1s 不变,分别观测K = 1,2时的输出波形。 K=1时波形即为(1)中T0.1时波形 K=2时,利用matlab 仿真得到如下结果: t s (5%)理论值为300ms,实际测得t s =400ms 相对误差为:(400-300)/300=33.3% 读数误差较大 K 理论值为2,实验值4.30/2.28, 1 TS K )s (R )s (C +-=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验报告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时间:2013 年 6 月

目录实验一MATLAB环境的熟悉与基本运算(一)实验二MATLAB环境的熟悉与基本运算(二)实验三MATLAB语言的程序设计 实验四MATLAB的图形绘制 实验五基于SIMULINK的系统仿真 实验六控制系统的频域与时域分析 实验七控制系统PID校正器设计法 实验八线性方程组求解及函数求极值

实验一MATLAB环境的熟悉与基本运算(一)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开发环境 2.掌握矩阵、变量、表达式的各种基本运算 二、实验基本原理 1.熟悉MATLAB环境: 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命令历史窗口、帮助信息浏览器、工作空间浏览器、文件和搜索路径浏览器。 2.掌握MATLAB常用命令 表1 MATLAB常用命令 变量与运算符 3.1变量命名规则 3.2 MATLAB的各种常用运算符 表3 MATLAB关系运算符 表4 MATLAB逻辑运算符

| Or 逻辑或 ~ Not 逻辑非 Xor逻辑异或 符号功能说明示例符号功能说明示例 :1:1:4;1:2:11 . ;分隔行.. ,分隔列… ()% 注释 [] 构成向量、矩阵!调用操作系统命令 {} 构成单元数组= 用于赋值 的一维、二维数组的寻访 表6 子数组访问与赋值常用的相关指令格式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计算机 四.实验程序及结果 1、新建一个文件夹(自己的名字命名,在机器的最后一个盘符) 2、启动MATLAB,将该文件夹添加到MATLAB路径管理器中。 3、学习使用help命令。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2)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原理及内容 (3) 三、实验现象分析 (5) 方法一:matlab程序 (5) 方法二:multism仿真 (12)

方法三:simulink仿真 (17)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一、确定图3系统的根轨迹的全部特征点和特征线,并绘出根轨迹 (21) 二、根据根轨迹图分析系统的闭环稳定性 (22) 三、如何通过改造根轨迹来改善系统的品质? (25)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 (33) 一、绘制图1. 图3系统的奈氏图和伯德图 (33) 二、分别根据奈氏图和伯德图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7) 三、在图4中,任取一可使系统稳定的R值,通过实验法得到对应的伯德图,并据此导 出系统的传递函数 (38) 实验四、磁盘驱动器的读取控制 (41) 一、实验原理 (41)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41) (一)系统的阶跃响应 (41) (二) 系统动态响应、稳态误差以及扰动能力讨论 (45) 1、动态响应 (46) 2、稳态误差和扰动能力 (48) (三)引入速度传感器 (51) 1. 未加速度传感器时系统性能分析 (51) 2、加入速度传感器后的系统性能分析 (59) 五、实验总结 (64)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 析

一、 实验目的 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 实验原理及内容 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 (1) 结构框图:见图1 图1 (2) 对应的模拟电路图 图2 (3) 理论分析 导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开环增益0 1 T K K = 。 (4) 实验内容 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在此实验中(图2), s 1T 0=, s T 2.01=,R 200 K 1= R 200 K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