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意文案写作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创意文案写作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创意文案写作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创意文案写作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创意文案写作实践》实践课程大纲

一、实践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60069S

英文名称:Creative copy writing practice

授课对象:新闻传播、媒体管理、广告、文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

开课学期:□春■夏□秋

学分/周数:4学分/4周(16学时理论课,96学时实践课)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

考核方式:实践作业考察

课程简介:

本课程定位于一门微时代的创意写作课,打通电视、广告、图书、网络等多个区域,从创意文案的策划与写作入手,带领学生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研发部《文案工作坊》为实操园地,以系统的基础理论结合丰富的实务训练,链接目前欧美、港台以及中国大陆各类媒介终端创意节目,讲授各类创意文案从策划到写作全过程,使学生对创意文案之于创意产业的价值与功能有比较明晰的了解,初步具备节目创作者需要的创新能力与创意主动性,并通过从文案到视频的有效方式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将优质创意以优质文案的形式完美呈现出来。

二、实践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使相关专业学生在学习之后,首先能够具备新媒体时代创新人才所必须的新特质:创意的主动性和执行力的高效,从而认识到节目创作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更是蕴涵了多学科知识点,可以充分发挥个体创新潜能,缔造自身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全科课程。

教学要求:

1、明确创意文案对于媒介创意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2、了解创意学、写作学与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本理论

3、学习目前国内、国外名牌栏目与节目的创意文案经典案例

4、初步掌握如何策划、撰写节目文案的基本技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

夏季学期共4周课程,以《坊间话题》为实践项目,完成四阶段的创意文案实践作业。

第1周(4学时讲授,24学时实践作业)

主要内容1:观摩经典节目,以及优秀学生文案作业;阅读讨论课程了解创意产品特质与制作流程主要内容2:观摩文案经验交流

主要内容3:分组作业完成本学期概念文案

第2周(4学时讲授,24学时概念文案实践作业)

主要内容1:概念文案点评

主要内容2:初识摄像机请技术老师讲授ENG知识点校园拍摄实践

主要内容3:继续校园实践完成口述类型命题作业

主要内容4:请技术部老师讲授演播室课程分组完成操作文案学习分镜头脚本

第3周(4学时讲授,24学时操作文案和营销文案实践作业)

主要内容1:根据操作文案,六组共同完成演播室录制工作

主要内容2:研习交流营销文案学习后期剪辑层面的技术知识点进入后期剪辑工作

第4周(4学时讲授,24学时视频文案实践作业)

主要内容1:继续视频作业的后期剪辑系列工作

主要内容2:提点与示范校电视台上传规则完成视频作业

主要内容3:视频作业自评与老师点评

主要内容4:指导学生从节目文案的策划写作全流程,回归与总结节目策划、拍摄与制作的生产过程,结合实践操作中的具体问题,透析文案写作三个阶段的特质,使得学生将理论课程的要点与实践操作中的关节点结合思考,深刻体味创意文案之于整个节目生产与制作过程中的价值与功能。

四、作业、考核

作业:将结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文案工作坊》常规节目制作,运用课上所讲授知识点,布置学生文案作业,包括概念文案、操作文案、营销文案的创意分析与撰写,直至完成微视频作业。

考核方式:出勤表现占40%;三阶段作业各占20%

五、相关实践、实验讲义或教材

[1]朱冰著:《超文案:微时代的创意文案指南》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7月版

[2]朱冰、陈可人著:《极端制作》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3]许道军、葛红兵著:《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4] 何坦野著:《新媒体写作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5](美国)约瑟夫·休格曼著杨紫苏张晓丽译:《文案训练手册》北京:中信出版社,2113年版

[6] 马正平编著:《高等写作学引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段轩如、杨杰主编: 《写作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8](澳)哈特利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 《创意产业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美)克里斯托弗·约翰逊著赵燕飞译:《微讯息时代写作的艺术》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版

[10]路克·苏立文著赵萌萌译:《文案发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执笔人:朱冰

教学办主任:姚眉

教学副院长:刘杰锋

创新创业课程大纲(定稿)

铜仁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创新创业教育 总学时:36 适用专业:各专业 层次:大二 课程归口:就业与创业教研室 制定日期:2013年1月12日《创新创业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创新创业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 适用对象:学院全日制各专业大二学生 使用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贵州省教育厅组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版。 《创业与创新管理》李时椿、常建坤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创新创业课是全日制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共 36学时、2学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2、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

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课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 3、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席卷全球的创业浪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授课时间:20XX年1月—20XX年6月 适用年级:三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18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2、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3、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海燕出版社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问题研究 ◆内容标准:通过学习明白问题的来源,在问题情境中能够通过观察、对比提出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问题与生活进行联系和分析,选择自己感兴趣并有能力完成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明白问题是研究和实践的起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理解并选用一定的方法开展调查

与研究活动,并能够运用语言叙述调查与研究的过程、结果和收获。 ◆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实践的快乐和意义,提高探究意识。 ◆教学安排: [课时1]课程纲要分享课 [课时2]《有计划地活动》方法指导课 [课时3]《我的姓名》生成活动主题 [课时4]《我的姓名》制定活动方案,展开实践活动 [课时5]《我的姓名》中期指导课 [课时6]《我的姓名》成果汇报,交流评价延伸 第二章:项目设计 ◆内容标准: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章节重难点:通过对进行某一活动进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规划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 [课时7]《我的书包》生成活动主题。 [课时8]《我的书包》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9]《我的书包》成果汇报,交流评价延伸 第三章:设计与制作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一)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是一门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二)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学生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的。动手实践,是综合实践的基本学习方式。 (三)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查询、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的实践,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学会如何鉴别信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必然要跳出书本狭隘的圈子,从生活、自然以及社会交往中去学习。关于“尽信书”的感悟,便是在拓展了的学习领域和实践中得出来的。(四)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具体讲,国家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宏观目标和原则要求;地方对落实国家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学校负责针对学生和学校实际,来开发具体的活动内容,针对具体内容来预设具体的活动目标、方式方法的采用、基本活动流程、实施针对性评价等,是校本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在校本实施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辑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课程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模板汇总9篇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模板汇总9篇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模板汇总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在校教育”不是唯一培养学生的途径,现代教育更强调多向性及多位一体。为了紧跟德育主流,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给学生课余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社区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促进学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教育更紧密的合作。 二、活动主题:消防连着你我他 三、活动目标 1、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意识。 2、培养学生劳动思想习惯。 3、增强学生消防意识。 四、活动的具体步骤 1、活动的准备: 由社区民警准备消防知识幻灯。

为组织学生参观消防大队,与消防大队联系,商定参观时间。 设计“参与社区建设做社区小主人”问卷调查表。 2、活动实施 第一天:1、介绍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及具体安排。 2、由社区民警主讲消防知识及简单应急自救方法。 3、发放“参与社区建设做社区小主人”问卷调查表,要求活动结束时交回。 4、参观消防大队。 第二天:1、由物管站工作人员负责分组,组织学生检查清理楼道、地下室乱堆乱放、易燃易爆物品。 第三天:座谈,1、谈谈对本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体会。 2、对本次社区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有何看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你觉得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更好? 五、活动的评价 1、对活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对表现不足的学生提出希望。 2、发放已签字盖章的社会实践表,活动结束。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篇2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

教育部2017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 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 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 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 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 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 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 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 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

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xx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 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xx人际情境和“xx、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大纲

《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课程号:13215005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1.5 2、学时:24(其中:理论学时:2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3、课程类别: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 4、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5、先修课程: 6、后续课程: 7、开课单位: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 二、课程介绍 课程基于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创业精神》介绍,以大前研一《创新者的思考》、檀润华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为主介绍创新与创业方法论;以成功创业者(主要是中小信息类企业)案例剖析为主;信息类企业大型创新创业案例剖析,主要以省内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四海、通用,在信息领域的亿阳、新中新、大庆三维,在能源领域的光宇电池,在数码科技领域的烽火科技等优秀创新创业企业为主。在内容上尽量安排通俗易懂的、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讲起,进而引出创业意识与创新精神、创业者特质与创业素质研究、市场与创业机会,逐步深入的讲解创业管理、创业计划与资源整合。最后讲述初创期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生介绍创新与创业的最新知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 知识点:当代中国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中国,中国高校创业和创业教育概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 第二节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创业 知识点: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概况,创业教育定位,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分析:案例1。 第三节大学生创业的选择与借鉴 知识点:创业产业领域的选择分析,创业项目的选择分析,创业借鉴:案例2。 第四节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思考

(完整版)(完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都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实践这门课程感到无从着手,为此,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9年级)征求意见稿》,我们整理制定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可以从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这门新设的研究型课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大自然、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为广义的概念则泛指一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主要就是前者的课程而言。 由于长期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格局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受既定认知目标的制约,接受性学习的思维方式、教学行为以根深蒂固,要在各科中自如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作这新课程体系中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对第二个维度“研究性学习方式 ”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型课程是一门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性学习没有大纲和教材,没有可依赖的“本本”,也没有现成熟悉的套路规范。因此,虽然从设置上来看,化是国家课程中的必修课,可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等更多的层面上看,它强调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发挥本校传统优势,成为一种个性化校本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与策略。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兴趣、知识、思维、技能、能力、态度、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构建一种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型是研究性课程的背景;学习生命的回归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学习自由的追求是研究性性学习课程的理想境界。 (一)以自主探究为核心-----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个体、小组、班集体亲历亲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实践探究,体验、表现和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参与实践的研究性学习才是有效果的。 (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学生的兴趣是探索活动的起点。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广泛、灵活、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形成“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开放式活动课程。 (二)以创新发展为目的------研究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量的多少。通过运用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通过学习规则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运用概

(完整版)SYB创业培训课程大纲

《SYB 创业培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文):SYB创业培训(Start Your Business ) 课程类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30 学分:1.5 适用对象:大三、大四年级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SYB课程是”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系列培训教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人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 当前,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自主创业也成为很多高校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国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个人创业,启动民间投资,帮助扶持微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更是采取了小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进行鼓励。因此,开设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大家在亲身实践之前得到锻炼的机会,这就是SYB创业培训课程设置的目的。 SYB课堂训练采用高度创新的参与性互动培训方法,完全模拟创业实际过程,学生在不 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书的同时演绎自己的创业计划,强烈感受未来创业的真实世界,结业后即可按自己的创业计划书进行成功创业。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严格按照SIYB项目技术要求,组织教学,为培训班配备专业教室,严格实行小班教学 (国际标准U型教室);多媒体互动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演练;课堂训练采用高度创新的参与性互动培训方法;完全模拟创业时机过程。学员们需密切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上课气氛活跃,积极参与,竞相发言;课后认真完成SYB课程练习,并主动与老师探讨。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创业意识培训,共计 4 学时 第一章,将你作为创业者来评价, 2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是企业,创办企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要求,让学生衡量自己是否适合创办企业。 教学内容:什么是企业、企业经营循环过程、创办你的企业面临的挑战、从企业创办者的角度分析自己、增加你自己的创业能力、评价个人的财务状况。 第二章,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 2 学时;教学目的:了解如果适合创业,有没有具体的构思,如果没有,怎样去开发企业构思。教学内容:企业类型、微小企业的成功要素、如何挖掘出好的企业构思、验证你的企业构思、将你的企业构思形成创业计划。 第二部分,创业计划培训,共计16 学时 第三章,评估你的市场; 2 学时;教学目的:有了好的企业构思后,如何评价企业有无市场、潜在顾客、竞争对手,以及确定市场营销计划并且预测销售量。 教学内容:了解你的顾客、了解你的竞争对手、制定市场营销计划、预测你的销售。第四章,企业的人员组织,2 学时;教学内容:了解你的企业应该怎样组织人员去生产。 第五章,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 2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办企业必须合法,要选择一种法律形态。教学内容:企业的不同法律形态、各类企业法律形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态。第六章,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2 学时;教学目的:了解企业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企业只有登记注册,才能受法律保护教学内容:法律和责任、工商行政登记、依法纳税、尊重职工的权益、商业保险。第七章,预测启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6年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课程纲要(3-6 年级) 课程名称: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 教学材料: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设计:莒南县十字路镇第二中心小学刘敬霞 授课时间:2012年9月1日12 月30日共40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义务教育3—6 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语文教师 【学期课程总目标模块总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3-6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一)亲近并探究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初步形成反思、探究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安排】 3-6 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学校生活,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实际;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探讨。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城乡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和普通高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开设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

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中小学应根据地方实际和学校差异,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

2016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皋兰四中2015-2016学年度学生寒假 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四、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工厂、乡镇企业……),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3、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村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乡村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当地资源状况调查 8)中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9)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中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11)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3)以春节习俗为主题调查研究当地“年风”“家风”。 14)中学生上网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5)假期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16)关于春节、元宵节民风民俗的调查研究;关于春联、节日美食的调查研究 17)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18)关于中学生压岁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研究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30学分) 一、课程性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全校毕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 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 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要求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 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 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 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 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 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2020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方案4篇

2020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方案4篇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民生,关注生命意义,使假期综合实践逐渐成为一门特色课程,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阵地。 2、意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服务社区,强化社会责任。 二、活动要求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每个学生从三大类活动中选择参加其中的4~5项具体活动。活动过程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成果,确保安全。班主任要全程参与班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三、活动内容和主题 (一)综合实践类 1、今天我当家。要求每个学生在假期中当一周“见习家长”,承担全天家务,向父母献出孝心,并撰写见习感悟。开学后每班选出5篇A4打印稿上交团委展评。 负责部门:团委 2、青年志愿者进社区。青年志愿者进入社区进行保洁活动、护绿活动、社区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社区道德与法制教育活动。开学后每班选出3篇A4打印稿上交德育处展评。 负责部门:德育处 3、创新发明在身边。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生活经验,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进行一项小发明、小创造;或撰写一篇科技创想文章;或写一篇小论文(可以是自己的小发现、小成果、小窍门,或者是对自己学法的分析);或自编小综合题,写出题目、题解、设计意图和得意之处;开学后每班选出2项小发明、小创造和3篇A4打印作品上交教科室展评。 负责部门:教科室 4、收集相关资料、图片,了解我国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编写纪念建国xx周年的8开主题小报(电脑、手抄均可),开学后每班选出5份作品上交艺体办展评。 负责部门:艺体办 (二)读书感悟类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读一本书,如:科普类、文学类、艺术类等,编一份8开读书小报(手抄、电脑制作均可);或以“共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开学后,开学后每班选出3份手抄报和2篇A4打印作品上交教务处展评。 负责部门:教务处 (三)社会调研类 根据主题,确定调查程序和内容,形成访谈笔录、调查报告或收集可供展示的其它实物资料作为成果形式开学后上缴。 示例主题:公共设施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的现状调查。对市博物馆、体育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海燕版《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授课时间:20XX年1月—20XX年6月 适用年级:四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0课时左右 课程总目标 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深化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知识、经验和技能; 2、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 3、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海燕出版社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章:问题研究 ◆内容标准:引导学生明白问题的来源,在教师的问题情境中能够通过观察、对比提出疑问,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对问题与生活进行联系和分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并有能力完成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学会僧明白问题是研究和实践的起点。

◆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实践的快乐和意义,提高探究意识。 ◆教学安排: [课时1]课程纲要分享课 [课时2]《学校门口的环境》主题生成课 [课时3]《学校门口的环境》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4]《学校门口的环境》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交流延伸。 [课时5]《生活与广告》主题生成课 [课时6]《生活与广告》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7]《生活与广告》实践活动成果评价交流延伸 第二章:项目设计 ◆内容标准: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会进行简单的技术学习,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及技术创新的意识,具有初步的技术探究能力;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章节重难点:通过对进行某一活动进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规划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 [课时8]《纸的研究》生成活动主题。 [课时9]《纸的研究》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活动 [课时10]《纸的研究》成果汇报,交流评价延伸 第三章:设计与制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为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其他人员理解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特制定本纲要。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

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四)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

创新创业课程大纲

旅游学院 创新创业班教学计划 授课班级:创新创业班 涉及课程: 涉及课时: 108 对口专业:酒店管理 层次: 课程归口: 制定日期:

创新创业班教学课程计划 开课班级:14级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班 开设课程:大学生创业指导、线上端创业指导、商务洽谈、消费者心理学,营销技巧。 辅助教材:《大学生创业指导》、《劳动法常识》、《微信思维》、《微信力量》、《微力无边》、《微博改变一切》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创新创业班本学期共开设五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是:大学生创业指导,线上端创业指导,商务洽谈,消费者心理学,营销技巧。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 2、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线上创业的技巧与操作流程。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

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班的课程安排是集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安排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 3、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课程体系详解 大学生创业指导 课时分配:2课时/周共计18周 36学时 课程章节: 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