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是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一种常态,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类。灾难报道以灾难性事件为主要内容,具有突发生、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正,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社会舆论的中心。

众所周知,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通过他们的眼和笔(或者镜头),人们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除了记者必须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记者的心理素质对于整个采访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灾难报道中情况复杂,这就要求记者要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素养,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尤为重要。

关键词:灾难报道;记者;素质

第一章灾难新闻概念及其新闻价值

1.1灾难报道

西方国家并没有“灾难新闻”这个概念,灾难其自身就是种新闻。美国学者杰克海敦认为“地震、灾害、战争、飞机失事……这些都是新闻,事故火灾可说是最基本的新闻。”灾难的英文是“Disaster”,相当于中文“灾难报道”的含义

我国新闻界对于“灾难新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张学军在《黑色新闻: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一文中指出,凡是和天灾人祸有关的不幸事件都被称为“黑色新闻”。刘海贵先生《当代新闻采访》中,将灾害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文灾害报道,另一种是灾害新闻报道1。在他看来,灾祸新闻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但从整体上可以将它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因此,在我国灾难报道是逐渐生成的一个概念。邓利平《“黑色新闻”——悲剧报道的美学魅力》中提到,战乱、灾祸、饥饿以及疾病都可以归结为“黑色新闻”。田炳信在《“白新闻”报道的禁戒线何时能突破》一文中,将“河道决堤、仓库爆炸以及森林大火”等报道定义为“白(色)新闻”。本文所研究的灾难报道,属于对灾难新闻事件全方位的报道,即对自然灾难和人为灾祸等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254 页.

1.2灾难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

据调查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对威胁到人类自身利害的新闻会非常关注,公众对于天灾人祸新闻的关注程度,仅次于国家政治大事和战争等报道2。灾难新闻

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新闻价值要素:具有较强的社会冲击力冲突性,以及难以预测性、突发性等。从2001年的美国事件到2003年“SRAS”疫情的肆虐;从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从2009年“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全球恐慌,直到2011年日本遭遇强震、海啸以及由其引发核泄漏的三重灾难,这些灾难事件的发生都在极短时间内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各国主流媒体纷纷围了抢夺话语权展开了博弈,可以说明灾难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章灾难报道中新闻记者报道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有接近30%~58%的人在直面灾难、目睹灾难或参与救灾后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状。在生死面前,悲伤是最直观的感受。记者其实也是普通人,在面对创伤或者灾难时,会遭受严重的刺激和压力,在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反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辛红在采访汶川大地震后提出:“短时间内我将不会再去采访灾难,因为我无法面对死亡。”在报道汶川和玉树地震中,很多记者都处于悲痛中久久不能自拔,情绪低落、睡眠严重受到影响,甚至情绪失控。《国际先驱导报》报道说,有香港记者在采访汶川大地震回到香港后,陷入沉重的悲伤中,主动求助于“生命热线”,经评估后被诊断患上了早期忧郁症。

2.2缺乏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每个职业人都应该遵守的工作准则。记者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准则。但是新闻记者往往在面对金钱诱惑时,容易突破这道道德防线。2002年 6 月22 日,山西繁峙发生矿难,共有38 名矿工遇难。但是去现场采访的11 名记者却因为受贿现金和金元宝,而掩盖了非法挖矿的事实。最后造成“繁峙矿难”的媒体集体失语。2008年7 月14 日,河北蔚县李家洼煤矿井下炸药发生爆炸事故,矿主买通当地官员与记者,造成隐瞒这起重大伤亡

2虞达文=新闻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08.

事故长达两月之久。这些记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在金钱诱惑面前,将道义抛之脑后。记者肩负着社会赋予的伟大使命,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才能为公众反映事实的真相。

2.3职业素养不足

某知名报纸的年轻记者曾有这样的经历:某年某月,山东一煤矿发生溃水事故,有181 名工人被困井下,所有当地警力开始积极的展开救援。消息传出后,报社编辑打电话给山东站记者:“能不能写一条救援的消息?……没时间啊?……要不这样,我把通稿发你邮箱,你改一下再发回来!”这名记者很疑惑:“为什么不直接去现场采访呢?”“现场?”编辑诧异的说道:“这个词儿我已经好几年没听到过了,看来报社来了新人就是不一样呀!3”

2.4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强

记者的灾害新闻报道能力是媒体有效发挥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海事卫星以及直播车等现代化装备为灾难现场报道提供了较好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有了保障,关键还是在于记者的能力去驾驭,换句话说,机器再好,如果记者们缺乏专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无法做出好的灾难报道。

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时某著名报刊负责人如是谈到,“毫无疑问,2009 年5月,中国传媒界迎来同题竞争的大战。之前的灾难报道除了采访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外,还有一点也让记者感到焦虑,那就是灾难现场弥漫的新闻浓度几乎让人窒息。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窥探的新闻,都是超经济的,如何这些新闻资源进行优化处理,记者们当时以命相博来寻找答案。但后来再去看,却有着很多遗憾。4”

这段话表现出媒体对于灾难报道已经拼尽了全力,甚至有的记者为了拿到一手资料豁出性命,但依然存在遗憾,这种遗憾不得不引人深思。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少记者很茫然,既不知道受众关注什么、外界需要知道震灾现场哪些情况,也不知道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怎样才能够向社会提供有效信

3刘万永.不同的身份管理,一样的理想、责任…—“记者圈儿”话语差异现象辨析[J].中国记者.2011 年第2 期.第50 页

4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闻研究所主编.王云帆. 找寻因爱之诺——浅谈21 世纪经济报道地震周年特刊操作思路.南方传媒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年第18 期.第21 页.

息,更有甚者还发生了媒体试图动用紧缺救灾资源抢新闻的情况,对救援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这些都是记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强的表现。

第三章提高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素质的途径

3.1增强记者灾难报道的专业能力

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应建立完善的媒体报道机制,以此来为在灾难现场做报道的记者以坚强后盾,这样记者就能在灾难事件出现后提供准确公正的报道给观众。

对于这方面,日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由于日本是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日本的新闻媒体为此特别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灾难报道机制,转变了突发灾害报道的形式,由“结果型”转变为“预报重视型”,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降低。

日本媒体对自然灾害的报道采取了一种被命名为安心报道的报道方式,防止民众因此产生恐慌。在“3 11 地震”报道中,NHK 播音员头戴安全帽,镇定自若,语气平缓,始终以不夸张、不煽情、平静自信的沉稳形象向公众传递坚强面对的信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NHK 电视台在得知福岛县第一核电站第 1 号机有爆炸的可能性后,立刻中断直播中的对官房长官的采访,转而反复播放核辐射时相关避难信息和生活指导及,每隔几分钟就提醒民众要注意安全。这种镇定自若是很多媒体都无法做到的。但这并不是与生育来的,而是经过长期实践锻炼出来的。

我国媒体也可以效仿这个方法,将突发灾害报道从“结果型”向“预报重视型”转变,在报道灾难新闻的过程中可以制定紧急预报信息、制作并播出相关新闻、定民心教育等事项上制定出周密的实施细则,从而有效的降低灾难所在造成的伤害。

灾难报道本身的不可预知性以及灾难性、现场性决定了报道灾难必须要有非常过硬的技术。在平常的报道中,要加强对记者专业素质的培训,培养记者学会运用工具的性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熟练使用。

一套完善的危机报道机制还应该注意平时对参与危机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培训,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业务素质(如对新机器设备的使用)等,

以便在危机发生时刻能够迅速开展报道工作。

3.1.2提高记者随机应变能力

发生灾难后,特别是自然灾害,工作、生活环境较为恶劣,情况也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交通、通讯通常受阻,这就要求一线记者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求媒体在平时要加强对记者应变能力的训练。

NHK 平常经常开展灾难模拟演练,为报道突发灾难而做好全面的准备,甚至都提前准备好了播音员稿件。NHK 每晚12 点都要进行一次地震灾害报道演练,记者、主播、制作人以及摄像师都必须要参加,高层管理者也要加入其中。其总部灾难报道负责人一定要住在离公司只有 5 公里以内的地方,这样方便在紧急时刻立即赶到5。由于平常的严格训练,就有效提高了记者在灾难爆发以后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危机转化能力,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四川地震中,诸多闭绝之地的消息是由专业记者传递出来,通信发稿系统、生活保障系统这些专业的设备以及专业的信息采集系统都确保了灾难报道的专业性,新闻的专业主义在于客观、无限追问、对真实的坚持、对信息源最大程度地穷尽,还原了灾难新闻的真相6。

灾难报道和普通的新闻报道不同,灾难报道在某种意义上属于非常态战地报道,要求灾难报道中的记者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在灾难现场,打磨稿件的时间不可能有很多,记者必须又快又好的报道,迅速及时的写稿和发稿,而且还要保证质量,这需要记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具有对新闻素材的快速判断能力,具有快速和良好的写作能力。笔者在采访汶川地震灾区时,从2008年5月13日至6月3日,22天里先后在绵竹汉旺、汶川映秀、都江堰、绵阳、安县、北川等多个重灾区采访,又立即登上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采访,并先后发表了图文报道三十多篇。如果不是平时进行过较好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是不可能完成这样超额的任务的。对记者而言,采访灾难现场,在复杂的灾难现场,不可能每次都有摄影记者跟随。这就需要记者两翼齐飞,除了文字报道外,同时还能兼顾拍照,去记录现场珍贵的画面。

3.1.3提升记者深度报道能力

5谭林茂.NHK 灾难报道特点及借鉴意义[J].中国记者.2011 年第5 期.第26 页

6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研究所主编.邓科.只向真相低头——关于南方周末“汶川九歌”.南方传媒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第13 期.第16~17 页.

深度报道是对新闻进行分析预测以及解释的方法,从影响作用、矛盾演变、因果关系、历史渊源、发展趋势等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典型报道、调查性报道以及解释性报道。特别是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记者更要提升写好这三类报道的能力,才能全方位的、立体的多角度的报道灾区的实情,让公众能及时的了解到受灾情况,起到宣传、引导舆论和服务的作用。应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重点是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阐述事实原因、结果以及各个事物之间联系。

在报道灾难中,新闻记者通过撰写解释性报道,可以缓解灾难对公众带来的冲击力,缓解由此引发的恐惧、无助等,帮助受认识灾难的复杂性和如何预防灾难,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战胜灾难。要提升撰写调查性报道能力。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主要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黑幕交易等不可告人的内幕。对矿难、公共危机等“人祸”的报道多为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相对来说较为隐秘和独立,要求采访方式投入较大,以便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会遭遇重重困难。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前,记者都会提前做好充足准备,以防不测。在灾难报道过程中,记者通过描写和称赞典型的人和事,以达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效果。让灾区民众感受到正面能量,从而增强战胜灾难的勇气和决心。

3.2强化灾难报道记者职业道德

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理念、职业责任这几个内容,是记者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可以通过舆论力量来督促记者更好的遵守。新闻工作者素有无冕之王之美誉,工作性质非常特殊,正是以为获得如此美誉,更是要提倡新闻职业道德,做一名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的新闻工作者。

在灾难报道中,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报道事实真相,时刻牢记社会责任感并为之努力工作,更能在灾难报道中保持冷静、客观、沉着,不以抢占抢救资源来抢头条,不以别人的痛苦为卖点,为公众及时、准确地还原灾难现场,既能在情感上与受灾群众产生共鸣,又能保持理性,不影响到报道工作。

在灾难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更要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一切与受众和灾区群众有关系的、引起他们关心的客观世界的变动情况,对令人迷惑不解的、引

起受众和灾区群众关心的事情做出合理的、正确的分析和解释。爆发灾难事件后,要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去调查、思考,真实的还原灾难现场,正确引导舆论,体现民意民声。

2010 年4 月14 日青海玉树发生7.1 级地震,在零下4度的寒冷天气中,10万灾民瑟瑟发抖的等待着支援的帐篷。温州晚报募集到320 万元捐款,并紧急采购了45 吨救灾物资包机运往震中,并进行现场采访。三天时间将载有500 多项保暖帐篷、1000 多个保暖睡袋、22 吨食品以及 5 吨药品等物资包机抵达青海。温州晚报总编辑指出:“我们认为,灾害性突发事件中,媒体不应该只是新闻事件冷静的旁观者和忠实的记录者,而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抗震救灾。”

新闻记者和媒体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过程中力求及时准确客观报道,更凝聚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积极参与救援,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媒体用实际行动诠释职业操守的具体表现。

3.3 关注职业记者职业安全

记者是高危职业,高度关注和切实保障新闻工作者职业安全,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我国新闻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这个职业不仅是报道新闻传递事实的需要,和传媒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密不可分。

首先,记者需培养丰富的支持储备。比如具有丰富的灾难知识,记者才能在突发灾难报道中冷静从容的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说对于地震,要保持冷静,切断电源等,蹲下桌子下,尽量抓住桌腿等牢固物体,或者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吸入毒气、灰土。倘若地震发生时处在室外或野外要注意避开各种建筑物、高压电线和化学危险品场所等。如果在车内,应立即蹲下或坐好,扶住扶手等牢固物,地震过后再下车。

其次,记者要关注自身职业安全。有新闻的地方,就有记者。哪怕灾难现场情况多么复杂环境多么恶劣,记者都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报道。每年全球都会有上百名记者在战争、动乱等灾难现场采访时遇难。

2007 年11 月,在西藏、新疆采访中中央电视台、解放举报记者分别遭遇车祸遇难。记者应揭露性报道而遭遇恐吓甚至受伤的的事件也不在少数。所以,

记者的职业安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来确保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安全。各级党政部门要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保障,要及时的通过新闻机构公布涉及到公共利益的信息,确保舆论监督安全。记者也要开展职业安全教育,为从事高危地区、战地等记者提供安全保护。记者在紧张忙碌工作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安全更加关注,注意调整工作节奏、生活节奏,以使自己始终能处在较好的工作状态上,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3.4提高心理素质,开展心理援助

灾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灾难报道中的记者尽管没有亲身经历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但是却亲眼目睹了灾难现场惨烈的现状,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严重的会留下心理创伤或患抑郁症。若是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产生灾后综合治理症,严重影响了记者的工作和生活。

1994 年新疆克拉玛依重大火灾发生后,才首次开展了灾后心理创伤的心理干预,但即使是这种援助也是发生火灾20天过后才展开的,而且只是针对重伤人员以及死难家属展开援助,并没有对记者进行心理援助。其实记者也同样具有心理创伤,也应该受到关注,但是由于记者意识到自己的职业,很少关注到自身所带来的心灵创伤。有的记者在报道灾难的过程中就已经显示出创伤,而有的记者是返回到归属地才出现后遗症。对于从事报道灾难的记者而言,对灾难报道中自身的心理反应进行了解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和修复,在报道灾难的过程当中,要主动调节心理,尽量减少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创伤,让自己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总结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灾难的考验,并从中汲取了向前的巨大能量。每一次灾难发生,每一个灾难现场,新闻记者都应该铭记自己的职责,通过专业的灾难报道,以求做到以追求真理、报道真相,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以及及时做心理调适作为首要任务,体现出人类求生的本能。

灾难现场情况复杂,瞬息万变,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不管遇到什

么情况,不管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都要能够果断做出分析、判断,迅速跟踪和介入新闻事件,在变化中不断调整,去完成好新闻采访和报道。

参考文献

[1] 陈南,周毓,彭浩.灾难报道与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G]. 古田会.气象软科学,2009

[2] 杨艾祥.汶川地震十五天[J].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 叶丹.《浅析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G1新闻世界.,2010

[4]梁文彦.论新闻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职责[J].新闻专论.2013(8):64-65

[5] 张雅娟. 浅谈灾难报道中记者的心理压力———以5·12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为例[J]. 博士笔谈.2013(10):143-144

[6] 王毅伟. 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理性选择[J].记者手记,2013.

[7] 夏海君.灾难报道的新闻视角[J].当代传播,2005,(3).

[8] 黄深钢.灾难报道中的三个“L ”[J].中国记者,2006,(1).

[9] 莫凡.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界,2006,(1).

[10] 饶瑶. 从灾难报道看我国媒体人文关怀意识[J].华商.2013.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doc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一要敬业。作为记者,必须投入自己的全部热忱,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用良心说话,要以史家之脊梁要求自己,要对得起这一让人敬畏的职业,并富有正义感、使命感,要坚持做到先做人,再作文。 二要专业。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和不断增强的受众信息鉴别力,应该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的使用各项业务,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报道。 三要锲而不舍。媒体从业者应该对自己了解到的一切新闻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筛选,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根究底精神,并善于提出适当的反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探求出事实真相。 四要懂法。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治国理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作为一个新闻人,面对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和情况材料,如果不懂法,就有可能陷入别人有意安排的法律陷阱,也有可能写出枉法的稿件,会产生误导受众,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形成负面效应。法学理论课上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样一句话,这不仅适用于国家法治建设,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 除以上四点外,作为记者,还必须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念和思考分析能力,在做新闻报道时,必须权衡稿件刊出后对社会的利与弊,如果明显弊大于利就应该选择放弃。 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各类信息浩繁复杂的当下,尤其是互联网普及的年代,各类信息从不同的渠道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再加之受众的鉴别信息能力、志趣爱好不同,对媒体新闻传播的质量和真实性、影响力也产生了变革式的影响。

正是鉴于媒体如今的发展形势,新闻单位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因为,新闻记者不仅担负着传播思想和信息的重任,更肩负公正客观尽职的新闻重责。 今日之新闻,明日之历史。不说昧良心的话,力拒诱惑颇多的时代潮音,才应是每一个记者时刻不能忘记的使命所在。 面对日胜一日的媒体生存需要,以及愈发激烈的行业竞争,新闻事件的可关注原素成了记者之间趋之若鹜的竞争目标,有深度的新闻事件原素经过采写编辑后,自然成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二的看点。于是,媒体之间,记者之间因受众的眼球效应所需必然将自己锤炼成一匹饿狼,通过抢食的方式获得新闻素材和首发权利。正因为这样,媒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开始受到了受众的质疑。 还有媒体采用以稿件数量定去留的制度,在不经意间为制造新闻、办公室新闻提供温床,也同时成了某些记者不得不选择的捷径,于是连狗咬人、猫抓鼠此类并无太多新闻价值的小事也成为大书特书的报道对象。而平面媒体面对网络媒体的信息量、时效性冲击,此种现象更是大胜从前。 面对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公众日渐提升的阅读水平,在新闻媒体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媒体和记者。一类是受到经济利益驱使,为迎合受众口味变化,让心态更加功利化和贵族化,专司为高、大、全服务的记者群体。这些记者甚至专为强者说话,哪怕弱者确有可报道之处也不予理会。当中,一些记者更是以文件资料为蓝本,不采访、不调查,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使其写作文稿时选择性地进入主题;更有甚者,对基层民生报道,事实真相不肖一顾,采用闭门造车的定式思维随心所欲的编造消息,充斥版面和空间,此类种种,比比皆是。当然,另一类传媒从业人员,依然以其敬业态度和公共精神,实实在在地走在传媒路上,如注明独立媒体从业者石野等。 2010年,有好事者评选出了当年十大虚假新闻:《中国作协作家团入住总统套房》、《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70%举报人遭打击报

当代记者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当代记者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 随着时代快速飞跃发展,记者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已经遍及各个角落,记者也可以通过各个渠道获取信息。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但这些都是通过他们的职业素养来传达出来的。好的职业素养,是当成成功记者的关键。而当代记者所需要具备职业素养应有: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不仅体现出记者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它还影响报到事件的重要程度。新闻记者要有良好的合作态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更好的服务与读者。那么如何能够具备这些职业素养呢? 一、记者要有职业道德修养 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通过记者本身对自我的约束和强制力,通过记者本身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它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而实现的。记者在遵守职业道德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进步的反应。反之如果记者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随便歪曲事件真相,那么将使社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因此,作为一名职业记者,职业道德是很重要的。 二、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思想(意识) 记者的职业理想是他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自身条件要求,确立记者本身的奋斗目标,即渴望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职业境界。职业思想是他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作为一名记者,良好的职业思想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使记者走向成功的阶梯,是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良好的职业思想,不仅要求记者需要有职业时代性。理想具有差异性、发展性、职业理想的导向作用、职业理想的调节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记者要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记者的职业能力就是记者的职业行为习惯!记者的职业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可以从更高的一个层面认识到记者行业的职业兴趣,发掘记者行业本身的特点和兴趣。记者如果没有职业能力,那么他们职业兴趣也就只剩下空想,如果没有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而且这样的职业生涯必然令他们很乏味。记者的职业习惯主要具体表现在: 1、清楚了解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记者本身的意义及记者办公的目的,而不是去做什么都不懂的事情,让上司和读者张二摸不着头脑,那么这件事情肯定是无意义的。 2、在记者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应及时主动反馈工作当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并从中寻求解决方案。 3、作为记者所应该坚持的,就是做定期的工作计划、工作笔录与工作总结,使自己能从中汲取经验。 4、作为记者仔细倾听上级的工作布置与安排不懂就问和事件人的倾诉是至关重要的,以便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5、记者这一行业肯定是有职业风险的,所以服从工作布置与安排勇于承担责任与风险是必要的。 6、每期的工作情况做定期的上级汇报。 7、每期的工作都应当及时地完成并回复上级命令或指示,不能等上级来过问。

现场报道中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闻知识(2009.06) ·业务研究·没有新闻。历史新闻的变动是渐进性的,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形成的。展现“今非昔比”的最佳方式,就是新旧对比。 新和旧是相对存在的,只有通过对事物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才能发现其新意,无氰选钼作为一个环保项目,在投产当时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投产前,因为钼行业普遍采用“王牌”药剂氰化钠选钼,“尾矿库内生物绝迹,气味难闻,对环境、 生态体系和选矿厂操作工及矿区周围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这一环保项目投产后,经过十多年的环境净化,金钼集团选钼尾矿库处处“美景如画”,成为鸟雀和各种鱼儿生息繁衍的栖息地。对比之下,环保对于企业和企业周边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跃然纸上,新闻价值立即就显现出来了。 (作者单位:陕西华县金钼集团宣传部) 王 莉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出镜,面对摄像机(从完成的画面形式上看是面对观众)对新闻事件进行的目击式的口头报道。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佳的一种表现形式。 单从概念上分析,现场报道应以强烈的现场感取胜,对现场情况作比较全面深入、有一定时间跨度的介绍。 从电视新闻记者角度来说,现场报道应该成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基本报道技巧,不具备这一技巧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记者”。这种必须在现场完成的口头报道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要做好一篇现场报道,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作者认为两点十分重要:一是“说”;二是“问”。 一、记者的“说”这里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敢说,二是会说。 与“敢说”相对应的就是“不敢说”,具体讲就是不敢面对镜头说话。因为现场报道本身就是一门难度较大的综合报道艺术,面对摄像机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紧张、顾虑,而这种紧张、顾虑,不但被采访者有,采访者有时也难免,尤其是采访经验不足的记者或较少“上镜”的记者。有些记者不愿张扬自己的个性,怕出错,久而久之,出像说话的意识逐渐迟钝,导致了即使遇到好的新闻现场也会淡漠处置,使原本一篇很好的现场报道一晃而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也常常见到过此类现象,一次车祸,一个火灾,正是因为没有出像说话而使新闻的现场感大打折扣。 另一类是不会说,这应当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现象。由于平时写得多,说的少,使大多数记者限制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一旦需要现场说话总是反复琢磨,要么就是说出的话口语不强,书面气浓,缺乏贴近性;要么不会用语言流畅的调度现场的各种新闻要素,耽误了现场采访的时机,只好在事后采取配音的方式来弥补。 所以要培养敢说的能力,记者必须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来完成。一是自身要多出镜,抛弃一切外界的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在现场感不强,新闻事件变化不大的采访中多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摄像机,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现场的驾驭能力;二是记者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事件能够进行准确的叙述。知道自己说什么,该怎麽说;三是电视台要出台相关规定鼓励记者出镜说话,抛开记者的长相、口音的方面的因素,一切为了更好地完成采访为目的,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一定会克服不敢说的现状。据了解,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目前就推出了首批出镜记者,人数超过了记者的半数以上,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在新闻中突出了电视的特点和优势。从地市电视台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大事情由播音员出境,或是个别记者出境,大多数记者还没有能够紧紧抓住这一报道形式,往往这样就会使一些现场感极强的新闻逊色很多。 而培养会说的能力主要靠记者自身的锻炼,作者曾经这样尝试过说的能力,在完成一篇新闻报道之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核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注: 1、以提交课程论文、报告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 2、填好签字后与提交材料一并送院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它是从关心人的文化角度来关注社会。而灾难新闻是关于不期而至、破坏性的灾难事件的报道,报道的内容往往是人不愿看到的负面内容。因此,灾难新闻更应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关键词】人文关怀灾难报道 一、灾难报道 “灾难”作为一个人类并不想其发生的词,却总是时不时地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灾难,小到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幸去世,大到一个地区千千万万的人因为一场天灾遇难。灾难具有重大性,从而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因此,对于灾难的关注也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点。那么,什么是“灾难报道”呢? 1.定义 灾难报道指的是关于天灾人祸的报道,包括各种灾难发生、发展、危害以及人类抗灾、防灾、救灾等题材、它的范围十分广泛。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灾难报道和社会灾难报道。 2.新闻要素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悲剧性事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其中的新闻要素也是灾难新闻的特点。 (1)急迫性 灾难新闻大多是突发事件的报道。比如:地震、瓦斯爆炸、车祸等。这种突发的紧迫性使得新闻传媒机构要立马组织、开展传播活动,向公众告知有关信息。(2)变动性 一般,一件危机事件的发生总是会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演变过程。比如一场大楼火灾的发生,从开始的发现到最后确定失火原因、死亡人员,所有这些信息都不是一次性能够收集完成的,所以新闻人员往往要一直关注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将收到的最新消息告知公众。 3.人文关怀定义 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它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我认为,在灾难新闻传播中,更应关注人,尊重人。 二、灾难报道与人文关怀

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侯迎忠 近年来,新闻媒介的发展与新闻事业的繁荣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大餐。此间记者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同时我们也看到,媒介竞争的日益激烈,一方面在营造开放自由的媒介环境,另一方面也在制造出新的冲突与矛盾。记者队伍的不断扩大,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媒体对记者队伍的教育不力等等因素,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的发生冲突与矛盾,造成部分记者在职业理念、业务水平、职业操守、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出现了偏差和缺失,有损新闻记者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为了有效遏制目前新闻业的不良倾向,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三项学习教育、消灭新闻业的“四大公害”、铲除假新闻等等。作为新闻传播媒介基本元素的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媒介公信力的提高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成败,提高记者的职业素养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与前提。为此,重提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规范与阐明新时期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新闻业的职业化与职业主义(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渐渐积累起来的关于记者职业素养的一种自律机制,这种职业素养一方面是新闻业职业化过程中大力兴办新闻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包含很多内容,可以说,记者这一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应该是相当严格的,因为新闻记者代表的是社会正义、良知,从事的是描述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历程的脑力劳动,又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训练,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心中时刻保有的是高尚的心灵。当然,这种职业素养不是每个新闻记者都可能具备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它必须经过不断的磨练与培养,必须不懈地坚持与追求。这一点,对于身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当今中国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业务素养—— —对于新闻采访写作的必备素质:包括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敏感、新闻发现、文字表 达、综合能力等等。 (!)采访中的新闻敏感、新闻发 现。新闻敏感是记者在已经发生、正 在发生、可能发生的万千事物中,迅 速而准确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新 闻敏感与记者对事物的快速透视力 有关,即记者迅速在宏观上审时度 势,在微观上解剖具体矛盾的洞察 力,也就是在采访中迅速挖掘出事物 本质和特色的能力。新闻发现可以说 是记者对于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判断, 并对该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认 知过程,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 功。有人说,发现了新闻,采访就完成 了一半甚至一大半,这可能有点夸 大。但是,一个事实亲眼所见,却不知 有没有新闻或不知新闻在哪里、新闻 价值有多大,一堆材料放在面前,却 不知里面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点是 什么,这对一名记者来说,是致命的 不足。优秀记者不仅能从已发生的事 实、已写成的材料中看出新闻在哪 里,更能从已有的事实或材料中判断 趋势,从趋势中发现新闻。 (")采访中的脑功、眼功、听功、 记功。脑功,即采访中的思维功力,是 记者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眼 功,即采访中“看”的能力,这个“看” 不是一般人的生理本能,不是常人的 看热闹,而是记者善于看门道的一种 职业能力,一种是采集性的,用眼睛 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另一种是核实性 的,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功, 善于倾听是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第 一渠道,没有好的听功就无法捕捉到 第一手的新闻素材;记功,指准确、快 速记录的功力,记者采访时的记,包 括记事、记景、记形象、记所看见的, 记言、记声,记所听见的;记在采访中 受到某种激发、启发、顿悟出来的理 解、灵感、感受。 (#)记者的表达能力。即:在采访 活动中,记者向对方提问、对话时准 确而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 以及在写稿(传播)时通过运用所采 集的新闻素材把自己的写作(传播) 意图准确、艺术地展示给受众的能 力。前者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后者是 文字的表达能力。对广播电视记者则 要求既有语言的又有文字的表达能 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口齿清楚,思 想敏锐、明快,能用最简洁的语言使 对方了解记者的意思;文字表达能力 要求使材料(新闻素材)与观点(写作 意图)二者相结合。表达能力与记者 的文学素养、政治水平、逻辑思维能 力、形象思维能力、丰富的知识积累 等有密切关系。 ($)掌握现代化采访发稿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闻竞 争的日趋激烈,记者需要掌握现代化 采访和发稿手段,不断更新有关的知 识和技术。应学会使用采访用的便携 式文传机、电脑、多功能电话、多功能 照相、摄像机,学会边摄影边向录音 机口授新闻;学会熟练地在电脑上输 入、修改、检索各种文字资料的技术, 通过电脑、互联网络收发文字稿件、 资料,并建立起自己的采访资料库, 以备采访时查阅。 "、综合素养—— —作为记者所必 需的博学多识、知识渊博、人文关怀、 社会经验、诚实品质等。除此之外,今 天的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还应当包 含逻辑思维水平、独立思考能力和不 偏听盲从的求实精神等等。记者的这 些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而是 需要长期的积累,这样的积累要从知 识结构、工作经验、社会适应能力等 方面着手。 (!)从知识结构而言,记者的知 识首先要“博”,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 有更精深的了解和掌握,从这个意义 上说,记者应当是一个“杂家”。任何 社会现象都可能会有多重指向,而不 仅仅是某一种因素的结果。如果记者 的知识仅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 就会忽视对相关侧面的采访。同时, 我们还应当强调记者必须具备较强 的专业知识,做到博而专。专业知识 是准确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前提,缺乏 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采访领域 的专业知识,常常使记者对事物做出 似是而非的判断。 (")基层工作知识和编辑工作经 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反映基层实 际工作的事情占有重要地位,对基层 实际工作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记者 应当具备一定的基层实际工作知识, 成为懂行的人,经常做一做基层实际 工作,接触和解决一些实际矛盾,品 尝一下基层工作的辛劳,有助于记者 在观察全局工作时打下扎实的根底。 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新闻界 !""#?$ ?!"?新闻伦理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培养和训练呢? (一)理论学习和语言文字能力 1、就是坚持每天写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 2、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3、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二)敏锐的洞察力即新闻的敏感程度 (三)深入现场,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不胡编乱造 (四)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及时准确的了解新情况新问题 (五)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对社会以及受众负责。 (六)和社会生活要有广泛的联系,有阶级性和政治色彩,要反映和引导舆论。

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在动笔之前,记者必须搭建这条新闻的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新闻价值的基本因素、报纸的定位、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新闻纪律的规范等,比如,要确定是突出时效,还是突出重要,还是突出显要;是从法律层面介入,还是从社会道德层面来表述;如何适应报纸的定位;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有没有违背新闻纪律的事实及观点。然后再根据这些因素设计适当的叙事方式,这里就包括确定体裁,安排结构,组织语言等。 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是被动地反映事实,从选择事件、确定角度到安排结构、组织文字,每一个环节都有记者的主观判断,为什么会出现同源新闻的不同报道,就是因为不同的记者有着不同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经历阅历。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透过近期南方冻雨和98年特大洪水报道的对比即可看出媒体通过人文关怀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转变观念等多种措施,相信我国灾难报道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灾难灾难新闻人文关怀 [正文] 灾难是指由某种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员财产损毁的现象。用“多灾多难”形容中国一点也不过分。笔者查到一个1993年的资料,“自1949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灾难一直离我们很近。 如今灾难性事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通常都会派出精兵强将,争分夺秒“抢新闻”。灾难新闻不同于其他的新闻体裁,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挑战:第一大挑战即信息高度“碎片化”,每个记者看到的都是自己眼前的一点东西,无法做持续的观察;更严重的挑战是记者面临的恶劣的工作环境;第三大挑战即灾难时期的宣传禁令比往日更多,宣传部门恨不得连下12道金牌,召回记者,此时的新闻报道有许多人为设置的禁区。所以说灾难报道非常不易,发出有深度、有内涵的灾难报道更加不易。 一、灾难新闻采写要求、报道方式的特殊性 灾难新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灾难大多突如其来,需要记者呼之即来。其次,灾难新闻具有严肃性和客观性,灾难本身具有悲惨性,灾难新闻则应起到传播灾情、争取救援的重要作用,人命关天,必须客观、真实、准确,马虎不得。灾难新闻还有科学性的要求,灾难发生后,媒体必须通过报道澄清人们认识上的愚昧和麻痹,力戒迷信等非科学色彩,通过对专家的采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d17613460.html,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师本贤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5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到新闻人的意识并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并逐渐被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所接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房倒屋塌;顷刻之间,家园化为瓦砾,亲人生离死别——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重大灾情牵动着华夏儿女每一个人的心。各媒体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专题报道,温家宝总理“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的话语凸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了报道的主题词,抗震救灾的报道,关怀人的生命尊严、关注灾区群众的困难,凸现了责任、爱心、人性、善良的光辉,体现了媒体浓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纵观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新闻报道中的“人”作为个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从现实和精神上体现出的真诚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到欣慰。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呢?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关注人,才能更好地坚持“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只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做好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传声筒”,才会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其次,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可以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须新闻媒体及时地进行引导。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一直把受众等同于被动的接受者,媒介就是单一的传播者,而忽略了每一个受众的个性、参与性与耐受性。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亟须把目光从教条式的口号宣传转向平民大众乐于接受的饱含人文精神的鲜活新闻事实。冯天瑜先生曾说:“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开发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地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事实上,社会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传媒以人文关怀为价值本位,真实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将有助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最后,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开播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语媒体中的一个品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在“2004·中国新视角”搜狐年度高峰论坛上致辞中表示:“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作为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旗帜上写上‘发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价值’。”把人文关

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电视新闻记者主要是指直击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和新闻当事人,对现场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新闻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第一见证人、播报人,他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到该条新闻节目的质量。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记者要不断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这样才能够做出更好的良心新闻。 一、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现状和主要形成原因: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记者的素养普遍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电视新闻往往是自动送上门来的,新闻记者只要到新闻现场拍几个照片、镜头就可以带回稿件回去做新闻了。 2、會议新闻普遍较多,电视新闻记者到达拍摄现场拍摄几组镜头,带回几份拍摄材料,从中摘取组装就变成一条可以报道的新闻。 3、很多新闻报道缺乏新意。现有一些新闻报道只是按部就班的让新闻记者走个过场、记几句台词,采访内容没有新意显得暗淡无味不切入主题,显得新闻可以可无。 4、在有些新闻事件中新闻记者为了节目效果,在到达新闻现场后指导新闻当事人,这样就使新闻丢失了他原本的意义,更谈不上让当事人独立思考了。 5、新闻记者水平良莠不齐。近些年的一些新闻记者写不出成型的新闻稿件,还有一些新闻记者虽然具有良好的摄影和文字功底但是却没有直面新闻现场的能力。 6、现在有些电视新闻记者不到现场脚踏实地的进行采访取证,而是直接向采访单位要材料要报道的情况居多,直击现场获得一手材料的少。 7、制作专题片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专题片的制作充分体现一个电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养,在这方面各台的电视节目现状是良莠不齐,俩极分化十分严重,导致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的匮乏。 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笔者主要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的新闻记者中很多都是半路出家,很多人没有系统的学过电视新闻的相关专业,新闻专业知识素养较差。 2、现在很多电视台不重视职工的素质培养。很多电视新闻记者都是自己利

一个记者所要具备的素质

一个记者所要具备的素质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美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记者的素质包括:“坚持不懈;公正;知识面广;进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随后,他又解释道:“记者生活于一个混乱无序、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努力地通过进取心、机智、精力和智慧接近事实的真相,把他们的认识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记者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要泄气。虽然错误会让人尴尬和丢脸,但是它们是不可避免的。不要为犯错误而提心吊胆,那会限制你的发挥空间。” 美国田纳西大学新闻学教授、传播学院荣休院长凯利·莱特尔在《全能记者必备》一书中说:“对一个记者来说,最重要的素质——除了写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许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灵活及随和的个性、善于总结经验的本领、在截稿期限压力下工作的气质和接受客观事实的宽容心。记者还必须胸怀大志、生气勃勃、意志坚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约束自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理查德·J·卡塔尼(Richard·J·Cattani)总结了职业新闻记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包括:“独立、高产、细致、愿作榜样、通才、权威性、进取心、乐于助人、视野开阔、敏感、深思熟虑、自信、有个性、直觉感强、可教、无私、责任感强、活跃、有条不紊。最后,他的忠告是:…如果你不能做到一睁眼就开始写作,那就试试干点别的吧!?” 《图森公民报》总编辑保罗·麦卡利在美国报纸基金会出版的一本择业指南中,对申请加入新闻事业的人提出了以下要求:“聪明智慧、兴趣广泛、进取心强、技能高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适应截稿压力、文笔优美。” 美国老一辈新闻教育名家利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一书中,对新闻记者及报纸所应具备的美德归纳了十三条。其中包括:独立精神和勇气、公正、公平、正义、诚恳、诚实、责任、值得信赖、乐观、进步、温和、均衡、审慎、无私、服务大众、遵守专业内部规则等。 中国老报人王芸生在《报魂》一书中说道:“新闻记者这种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得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能克尽职守的新闻记者,他须有坚贞的人格,强劲的毅力,丰富的学识;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自己的职业,要有热情,要有烈爱;然后以明敏的头脑,热烈的心肠,冰霜的操守,发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勇士精神,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为国家尽职服务。” 新华社老社长郭超人在《在写作技巧的背后》一书中说:“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当好记者?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个好记者。惟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这几句话可能不太科学,但它们概括了我从事记者工作二十多年的深切感受和经验教训。” 老报人范敬宜在《如果有来世,还是做记者》的文章中说:“我认为有五种人不可以做记者:不热爱新闻工作的不可以,怕吃苦的不可以,畏风险的不可以,慕浮华的不可以,无悟性的不可以。只有热爱新闻工作你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吃苦。”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说:“有四种人做不得新闻。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说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选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爱偷懒,不吃苦,不深入采访,不认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质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卖弄,喜粉饰,为文总要喧宾夺主。” 上面这些中外的新闻界前辈的话,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这些前辈们的话进行梳理,并结合我本人多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我以为,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学者陈南、周毓也指出:“非典”初期之所以在广州引起一片恐慌,就是有关部门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进行了隐瞒,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而受众的优先知觉又容易被诸如此类的灾难性新闻激起。小道消息四起,没有权威部门的证实势必引起人心惶惶,有些不法商贩甚至乘机散布谣言,在混乱中大捞一把。 第三,深度报道与后续追踪不足。学者郭伟以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为例,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次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从最初的发布伤亡情况、记录幸存者逃生经历、追踪紧急救援进程扩大到质疑预警机制的缺失、预防传染病和瘟疫、呼吁全球赈灾等与海啸相关的更广阔范围,但是具有调查分析性质的深度报道比较欠缺。此次海啸过后的相关善后工作理应在媒体的配合报道下迅速展开。同时,公众得知灾难的消息后慷慨解囊,捐款人需要知道他们的钱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7点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3篇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7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 养 3篇 二要专业。新闻传播从业人员,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公共事务和不断增强的受众信息鉴别力,应该不断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从而更好的使用各项业务,为受众提供更加真实可信的报道。 三要锲而不舍。媒体从业者应该对自己了解到的一切新闻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筛选,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追根究底精神,并善于提出适当的反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探求出事实真相。 四要懂法。依法治国不仅仅是治国理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作为一个新闻人,面对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和情况材料,如果不懂法,就有可能陷入别人有意安排的“法律陷阱”,也有可能写出“枉法”的稿件,会产生误导受众,影响国家的法制建设,形成负面效应。法学理论课上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样一句话,这不仅适用于国家法治建设,同样适用于新闻工作。 除以上四点外,作为记者,还必须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念和思考分析能力,在做新闻报道时,必须权衡稿件刊出后对社会的“利”与“弊”,如果明显“弊”大于“利”就应该选择放弃。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7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2当前,

新闻媒体众多,新闻记者从业人员也数以万计,但是记者的整体素质却良莠不齐,虚假报道、有偿报道等关于记者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导致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出现偏差。因此,在新形势下,重拾新闻记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这个话题,显得十分必要。概括起来,记者的职业素养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稳健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国家、社会、人民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政治敏感是指透过各种复杂现象深入洞察事物的政治本质及发展趋势,并能及时作出反应的能力。1996年,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2年后,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提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新闻记者必须强调党性原则,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敏锐感知党和国家当前的形式动态、大政方针,准确把握舆论导向,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能马上将它们同党和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写作素质

新闻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记者是写作活动的主体。新闻写作过程中一切与写作有关的心理、思维活动都是记者发出的。换言之新闻写作从采集信息到构思酝酿再到写成作品传达再现等各个阶段记者都处于主导地位。对新闻价值判断是否准确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是否恰当以及对信息的传达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主体自身的素质。 新闻写作没有捷径可走。从事这种精神劳动需要记者具有多方面的良好素质。这种良好素质以优秀的品质素养为基础由与众不同的思维素质、独特的构思能力以及熟练的传达能力综合而成。它是从事新闻写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新闻写作质量的保障。 品质是人们从事某一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品性。对于记者而言写作技巧是重要的而品质更为重要。品质是后天的因素。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强烈的事业心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事业心是记者搞好新闻写作的原动力。当写作成为主体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时记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也才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只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使记者主动地深入生活捕捉写作素材。。 2、坚韧不拔的意志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使写作主体经常陷于外部困难之中。如时间紧迫,记者为赶截稿时间心理压力很大。写作过程的各种内部困难更是常见。面对新闻事实的各个方面,如何下笔大到情节结构小到选择细节遣词造句都要费尽心机精心设计。此时坚韧不拔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 3、真诚坦荡的胸怀为人要真诚坦荡,新闻写作也需要真诚坦荡。这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可贵的写作品质。邵飘萍记者因为真诚坦荡才能正视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不至于为了某种目的而歪曲事实,写成的新闻作品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4、超乎寻常的胆略新闻写作需要才能,同时还得有胆略。记者要敢于面对事实敢于说真话。要有忠于事实、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气节,决不能看风使舵,曲意逢迎,主观片面,弄虚作假。 新闻是客观事实信息经过记者的头脑加工制作而后传达给读者的。它既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又是记者思维的产物。作为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新闻写作要求其主体不仅具有一般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素质。新闻记者应该具备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深刻性、敏捷性等创造性思维素质。 但是记者要把无声的思维外化为规范的、明朗的、能为广大受众接受的语言把流动的构思凝固成稳定状态的文字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新闻写作主体必备的另一项素质就是熟练、高超的传达能力。新闻文体的特殊性要求记者的传达行为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可接受性新闻是写给人看的、听的。在新闻写作流程中反馈期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则新闻没有被受众所接受,没有被社会所理解,这则新闻的写作就不能算已最后完成。记者的传达决不能无视受众之存在,这就要求主体不仅对难以传达的东西要准确地传达出来,而且对可以传达的内容要采用最优化的方式传达出来。 2、逻辑性新闻写作的传达要符合逻辑。新闻事实本身存在着复杂的内在逻辑新闻写作也有其特殊的规律。记者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挖掘出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内涵并合乎写作规律地表达出去这正是新闻写作传达的难点所在。记者不具备这种传达能力就无法从事新闻写作。

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新闻记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新闻记者素质谈大家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所以说,新闻记者就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信息的传播者。 新闻和新闻记者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大体有5个方面。一是时间的不确定性。新闻事实具有突发性。这一特点决定新闻记者必须保持箭在弦上的精神状态,做到一触即发,召之即来。二是事件的亲历性。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进行采访,或与事件同步进行采访报道。只有如此,才能较大程度地了解和把握事实的真相。三是职业的危险性。这是其亲历性特点的衍生特性。新闻记者是世界上十大危险职业之一。如战地报道、突发性灾难事故的报道和批评揭露型的报道等,新闻记者随时有可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四是工作的独创性。新闻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与报道者的主观认识的有机统一体。报道者的学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报道的质量,别人无法越俎代庖。五是强烈的政治性。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阶级性,必须为本阶级的利益鼓与呼。作为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其政治性突出表现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新闻工作上述职业特点,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个人素养。这种个人素养,从总体上讲,就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将其分解,我以为,应从以下10个方面予以强化。 第一,要有一颗冷静而清醒的头脑。 新闻是政治主张、政治观点的宣传和直白,同时又是思想情操、伦理道德、人文价值、审美观念的自然渗透。其突出表现,就是政治主见、政治远见和政治预见3个方面。 政治主见,主要指坚定而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这是政治方向的问题。政治远见,主要指胸怀全局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即政治洞察力。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为假象所迷惑。政治预见,主要指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能够正确把握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的趋势及其结局能够有所预测,做到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增强报道的科学性和先见之明。 只有具备这3种素质,才能始终保持清醒而冷静的头脑,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原则面前不让步,高屋建瓴,写出具有科学性、本质真实性的新闻作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正如著名新闻记者普利策所言: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期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 挑战,而灾难新闻报道则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将人文关怀渗入灾难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缓减甚至消除受众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的言与行。近年来,灾难新闻报道渐渐改变了早期的弊端,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报道观念和某些思潮的影响,现有的人文关怀还显得相对薄弱,有待于新闻工作者挖掘探索,更好地服务受众。 一、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注重事件措施,淡化个体命运。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而某些灾难新闻只注重事件措施的报道,“官味”十足,“政绩”十足,却淡化了最需要关注的灾害人的个体命运,缺乏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有些报道只见“配角”不见“主角”。当灾难不幸降临的时候,相关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却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以及罗列着的一大堆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 (二)抢抓新闻“噱头”,漠视个体灾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某些灾难新闻为追求轰动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本位效应,把直播场景选择到最直观、最悲惨的“第一现场”,与灾害本体“零距离”接触,捕捉并放大灾害人最悲恸的惨烈场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新、奇、特”,在报道中加入了许多“噱头”,极力渲染灾难事故的刺激、惨烈、暴力、残酷、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灾难的教训、灾难对人的伤害只字不提。 (三)追求低俗趣味,缺失道德品位。 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①灾难新闻报道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些编辑记者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把灾难新闻当成招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全过程。这种追求低俗趣味的猎奇心理报道出来的东西让人感到没有人情味,没有道德价值,不仅缺乏职业道德,更是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准则。 (四)停留表层报道,忽视舆论导向。 有些灾难新闻报道只停留在悲剧性事件的表层上,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忽视正确的舆论导向。灾难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制造鼓舞人们上进的精神氛围,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真正成为媒体关怀的主体。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回归 (一)从政治关怀向普通民众回归。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对灾难事件往往是不报、少报或报喜不报忧,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当时国内新闻的一块“禁区”。这种报道理念一直到2003年“非典”危机,才促使灾难新闻报道有所突破。2003年4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当日下午召开的介绍中国“非典”的最新疫情和防治情况的新闻发布会的实况录像,并宣布从4月21日起,将原来的5天公布疫情改为每天公布一次。这实质是从政治关怀向关注普通民众回归的标志。“也许这次事件,是中国政府透过媒体开始强化知情权并进行理性传达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序幕。”②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迅速通过媒体发布了消息,使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每日公布伤亡、失踪具体人数,大量镜头从“官本位”理念转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普通民众的悲恸及坚强、卑微及伟大、牺牲与奉献,给受众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从新闻诉求向新闻本质回归。 传统的新闻诉求,是为了配合国家政权,政府把新闻媒体当作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新闻媒体成为社会权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02 业务研究 业务探求 杨小瑾 38总22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