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笔记上

第一章总论

一、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一)统计的涵义

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活动是基础)

(二)社会经济统计的性质

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手段,它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三)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总体性

(四)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一)与哲学的关系

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统计描述和分析、推断才能避免主观性及片面性,才能如实际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统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与政治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各门实质性科学也需要运用社会经济统计这一有力的认识武器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对实质性科学的充实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三)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

统计在搜集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时,需要运用数学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

三、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

1、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信息、实行监督、提供咨询、参与决策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供所需数字信息,分析涉及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3、在国际交流上的作用:统计是提供信息的主渠道,而信息交流在国际交流上占重要地位。

四、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一)国民经济的概念

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总称。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和特点

1、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现象

2、特点——广泛性、研究角度重在宏观

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统计单位: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注意: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

(二)标志与变量

1、标志: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2、变量:指可变的的数量标志。

变量的数值叫变量值,又称标志值。

变量值按其数值是否连续可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三)统计指标

1、概念:统计指标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即明确总体特征的概念,又反映它的数量。)

2、分类:

(1)按其反映的事物性质不同——实体指标、行为指标

(2)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客观指标、主观指标

(3)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4)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实物指标、价值指标

(5)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绝对数)、质量指标(相对数、平均数)

(四)统计指标体系

1、概念: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

2、分类:

(1)按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宏观、微观

(2)按内容的不同——国民经济、社会、科学技术

(3)按作用的不同——基本、专题

(五)流量与存量

1、流量:是在一定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而取得的收入或支出的总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

2、存量:是在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3、二者联系:

(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与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流量。

(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

(3)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流量与存量是相互影响的。

(4)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的对比,或者一个流量与一个存量的对比,计算得到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资料整理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含义

统计调查: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类:初级资料、次级资料

统计调查的资料必须准确、全面、及时。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全面、非全面

2、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经常性、一次性(定期、不定期)

3、按调查组织方式不同——统计报表制度、专门调查(普查、重点、典型、抽样)

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指总体;调查单位——指个体;报告单位——与调查单位不一定一致。

3、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资料所属时间)

三、资料整理

1、资料整理的概念与作用

统计资料整理:是对调查得来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综合与加工,使之系统化,从而得出反映总体的综合资料。

2、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P30-31

3、资料整理方案的设计:P31-32

4、统计资料报送的组织形式:P32

5、次级资料的整理:P32-33

四、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组成部分。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可以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经过统计分组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

2、可以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

3、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4、可以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方法

统计分组关键是正确地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1、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

2、分组方法

(1)按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或两种标志结合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用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它可以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类型。例按职工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的分类。

按数量标志分组就是用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分组标志的分组,数量标志可以是绝对数,也可是相对数。选用数量标志分组关键是要组数和界限。

(2)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复合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1、统计分组体系:是对同一总体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

2、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简单分组:将社会经济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

平行分组体系: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排列起来。

3、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体系。

(五)统计分类标准化与常用的分组(类)

1、统计分类标准按照其适用范围不同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2、国民经济中常用的几种分组(类)标准

(1)经济类型分类:9类

(2)三次产业分类

(3)行业分类

(4)机构部门分类

(5)大中小企业分类

五、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将总体按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形成的数列,又称次数分配(布)。两个组成要素:分组、次数。

2、种类:

(1)品质数列

(2)变量数列:离散(单项式、组距式)、连续(组距)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1、单项式(每组只有一个变量值)与组距式(每组有多个变量值)

2、组距与组数

组距=上限—下限组数与组数成反比

3、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总体单位标志值变动很不均匀)

4、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指上限、下限;组中值指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

在计算平均指标时,如果没有原始资料而只有组距分组资料,需利用组中值计算。

5、频数与频率

频数:各组次数、单位数;频率: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对比而得的相对数。

变量分布:正态分布、U型分布。

六、统计表设计

1、统计表的构成——总标题、横行标题(主)、纵栏标题(宾)、数字资料

2、统计表的种类——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3、统计表的设计

第三章综合指标

一、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概述

1、概念:将总体单位数相加或总体单位标志值相加,得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总规模、总水平的指标,即总量指标。(以绝对数表示)

2、说明

(1)总量指标是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

(2)总量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总体范围的制约。

(3)总量指标也可表现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总量之间的差数。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说明内容不同——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注意:(1)有些总体单位标志值加总的结果不具实际意义,只是在计算其他指标时使用。(2)一个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总体标志总量要随研究目的而定。

2、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1)时期指标特点:可加性;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是连续登记、累计的结果。

(2)时点指标特点:不可加;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间断计数。

3、按表现形态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

二、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概述

1、概念:将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求得的数量关系的指标即为相对指标。(以相对数形式表示)

2、说明

(1)相对指标反映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

(2)多数相对指标采用无名数表示;有些采用名数表示,如商品流转次数(次);还有些同时采用分了分母指标的单位表示,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6类

1、结构相对指标= 作用:反映比重、结构,如:合格率、利用率、恩格尔系数等

2、比例相对数= 作用:反映悬殊情况。(内部、互比),如: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积累额、消费额;体育比分等

3、比较相对数= 作用:反映不平衡程度,如:中美、中日、连云港:临忻等

4、强度相对指标= 作用:反映经济实力,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反映负荷大小,如: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密度

反映发展的普遍程度,如:商品流通费用率=流通费用/流转额

表现形式:无名数、复名数

5、动态相对指标= ()

作用:反映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注意:第4章再学习。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作用:反映计划完成情况,如:实际产值/计划产值。

注意:关于提高率或降低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方法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判断是否完成方法

正指标:计划完成>;100%,超额完成;<;100%,未完成。

逆指标:计划完成>;100%,未完成;<;100%,超额完成。

区分6种指标:

从对比基数看:比例、比较、强度基数不定,结构、动态、计划完成分子分母不能变。

从对比指标看:强度分子分母指标不同,其他5个分子分母指标相同。

从带名数看:5个半带,半个不带(强度)。

从结果化%看:结构、动态、计划须%.

(三)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分子和分母指标必须具有可比性。

2、要把相对指标与绝对指标结合运用。

三、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概述

1、概念:平均指标是同质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达到的一般水平。

2、作用:

反映现象总体的综合特征;说明总体的集中趋势;用于不同空间、时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

3、类别: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二)算术平均数Ⅰ、基本形式

算术平均数= 注意: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在计算算术平均数时,分子与分母必须同属一个总体,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

Ⅱ、计算方法(按资料是否分组)

1、简单算术平均法(未分组):

2、加权算术平均法(分组):(1)单项式分组:P70

(2)组距式分组:x=组中值,即用组中值代替各组标志值的平均值时(近似)

几点说明:(1)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受两个因素影响:各组标志值;各组权数

(2)还可用另一形式表示:(3)若各组单位数相等,(权数相等情况下,加权=算术)

Ⅲ、两个重要的数学性质:P73

1、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指标志值减平均数之差)之和等于零。

2、各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三)调和平均数H

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Ⅰ、计算公式

简单调和平均法:H= 加权调和平均法:H= Ⅱ、调和平均数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领域中,调和平均数常用作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使用。

1、明确所求指标的分子是什么,分母是什么。(经济意义)

例:销售平均利润率= 平均奖金= 2、应用原则:已知分组标志值为x

另:知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运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知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权数,运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例题:

某公司下属三个公司销售情况

部门销售利润率(%)x 销售额(万元)f利润额(万元)m

A121000120

B102000200

C71500 105

合计—4500425

求三个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即该公司的销售利润率。

(四)几何平均数G

1、含义:n个比率乘积的n次方根。。

2、计算公式:G=

3、适用:

适用于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例: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合格率

适用条件:(1)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

(2)相乘的各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五)众数和中位数

Ⅰ、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1、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2、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1)次数最大组即为众数所在组

(2)众数近似值的计算:P77

说明:P78

Ⅱ、中位数——标志值按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1、未分组资料中位数的确定。

(1)排序;

(2)n+1/2位置为中位数(奇数——直接对应数,偶数——中间两数平均值)

2、分组资料中位数的确定

(1)单项式

①计算确定位次

②用较小或较大累计次数法确定所在组

③该组对应值即为中位数

(2)组距式

①②同上,③计算中位数近似值:P80

(六)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

2、在一定情况下,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3、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

四、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含义及种类

1、含义: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及其分布差异。

2、种类: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异系数。

(二)全距:R= (说明总体标志值变动范围)

注意:组距式数列R=最高组上限—最低组下限

(三)平均差及平均差系数

1、平均差A?D含义——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均值。

平均差越大,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平均差越小,说明总体标志值分布越集中。

2、平均差计算方法

简单平均法:AD= 加权平均法:AD= 3、平均差系数(相对数):常用于比较不同水平同类现象、不同类现象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小。

(四)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1、标准差含义:同平均差,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2、标准差计算方法

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3、标准差系数:

(五)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Ⅰ、交替标志含义——只表现为是或否、有或无的标志。

Ⅱ、交替标志标准差的计算

规定:

表现单位数标志值

是1

否0

1、成数——表现为是或否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

N= “是”成数:“否”成数:p+q=1

2、平均数

或3、标准差

例如:合格率为95%,标准差为

(六)总方差、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

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的算术平均数

第四章动态数列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与作用

1、概念:又称时间数列,是将同种指标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而形成的数列。

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现象所属的时间;反映客观现象的统计指标数值。

2、作用:P98

(二)动态数列的种类:基本数列和派生数列

1、绝对数动态数列——时期数列(可加)、时点数列(不可加)

2、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基础不同,指标不能直接相加。

3、平均数动态数列——相加无意义。

(三)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

要保证数列中各指标的可比性,应遵守下列基本原则:

1、时期长短应该相等。

时期数列各指标所属时期的长短应该相等,时点数列指标数值间的时间间隔最好相等。

2、总体范围应该一致。(海南省从广东省划出)

3、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

4、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二、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

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速度指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一)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

Ⅰ、发展水平与平均发展水平含义

1、发展水平:在动态数列中每个绝对指标数值。如:1996年—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

说明:数列的第一项指标:最初水平最后一项指标:最末水平

报告期水平:所研究的那一时期的指标水平(分子)

基期水平:用来进行比较的基础时期的水平(分母)

2、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动态平均数、序时平均数,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

注意: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区别,一动态,另一静态。

Ⅱ、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

(1)时期数列(可加性):算术平均数

(2)时点数列:

①持有逐日连续资料时:简单算术平均数

若资料每隔一段时期才有变动时:加权算术平均数

②只掌握间断时点上的资料时(化作时期数列计算)

A.间隔相等

将每两个相邻的时点指标的序时平均数(将此序时平均数看作时期指标)加总,再加以平均。P103

B.间隔不等:以时间间隔长短为权数。

2、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

基本公式:(—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1)由两个时期数列对比形成:例:P105

(2)由两个时点数列对比形成(间隔相等):例:P106

(3)由一个时期数列(分子)与一个时点数列(分母)对比形成:例:P107

3、根据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

(1)平均数动态数列由一般平均数组成:计算方法同相对数动态数列。

(2)平均数动态数列由一般平均数组成:间隔相等—简单;间隔不等—加权。

(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1、增长量——增长的绝对数量,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据采用基期不同,分为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固定基期水平之差)和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期水平之差),两者关系: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2、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项数

三、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1、发展速度(动态相对指标)

(1)基本公式: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据采用基期不同,分为环比和定基发展速度两种。

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基期水平

(3)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两个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2、增长速度

(1)基本公式: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2)据采用基期水平不同,分为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前一期水平

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固定基期水平

注意: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两者不能换算。

(3)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关系: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动态平均数。

计算方法:

(1)几何平均法,又称水平法。

简化:

求多次方根时,一般用计算器直接开n次方根或用对数方法求。

(2)方程法,又称累计法。

累计法的总发展速度=

累计法的平均发展速度为方程的正根。

两种方法侧重点不同:几何平均法侧重于考察期末水平,方程法侧重于考察整个时期中各年发展水平的总和。

2、平均增长速度——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动态平均数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四、动态数列的变动分析

(一)现象发展长期趋势的分析

1、时距扩大法——把原来动态数列中所包括的各个时期资料,加以合并,得出较长时距的资料,用以消除由于时距较短现象受偶然因素影响所引起的不均匀状况。

2、移动平均法——时距扩大法的改良,把原来动态数列的时距扩大,经过逐项移动计算序时平均数,得出的序时平均数构成一个新的动态数列。

注意:时距大小要适中。

3、分段平均法

数学依据: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求得:

计算过程:先将以知的动态数列分为项数相等的两部分,然后将计算出的数值代入上式,再求解联立方程解得a、b值,最后配合成直线方程式。

根据趋势值的方程式可预测未来的发展水平。

4、最小平方法,也称最小二乘法。

依据: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实际值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求得联立方程

重新定义时期,可简化为:

可用趋势值方程式预测未来发展水平。

(二)现象季节变动的分析

第五章指数

一、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指数的概念

指数是表明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所谓复杂社会经济现象是指那些由于各个部分的不同性质而在研究其数量特征时不能直接进行加总或直接对比的总体。

例:研究某一地区产品产量报告期对基期的综合变动情况。

(二)指数的种类

1、按其反映对象范围的不同——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个体指数是表明单一要素构成现象变动的相对数。

总指数是表明多种要素构成现象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例:研究100种不同种类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时,分别表明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个体指数,综合反映这100种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是总指数。

另:组(类)指数性质类似于总指数。

2、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据数量指标计算,是表明总体单位数、规模等数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

质量指标指数据质量指标计算,是表明总体单位水平、工作质量等质量指标变动的相对数。

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例:某产品成本总额=产量*单耗*单价

3、按对比基期的不同——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定基指数是在指数数列中,采用某一固定时期作基期的一系列指数。

环比指数是在指数数列中,采用各报告期前一个时期作基期的一系列指数。

(三)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

1、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大小。——指数因素分析法

二、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及编制方法

1、概念:

综合指数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在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被研究因素以外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固定下来,仅观察被研究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

特点:先综合后对比。

2、编制方法:首先引入同度量因素,解决复杂总体在研究指标上不能直接综合的困难,使其可以计算出总体的综合总量;其次,将同度量因素固定,以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最后,将两个时期的总量对比,其结果即为综合指数,也就综合地反映了复杂总体研究指标的变动。

例: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产品,分析该企业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产量综合变动情况。不同产品产量不能直接加总,但产值可以相加。据产值=产量*价格,将产量乘以各自的价格得到产值,则两种产品就可以加总了。

这里,价格起到了将不同产品同度量的作用,被称为同度量因素。所要研究的指标——产量,被称为指数化指标。

(二)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1、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是在包含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固定质量指标因素,只观察数量指标因素变化情况。

编制原则:采用基期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计算公式:

用综合指数形式编制总指数不仅可以综合地表明复杂总体变动的相对程度,而且可以从绝对量上分析指数化指标变动所带来的绝对效果。

2、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的选择,除了采用基期以外,也可以采用某一固定时期,这个固定时期可以同基期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计算公式:

固定时期要每隔若干年后更换一次。

(三)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在包含两个因素的综合指数中,固定数量指标因素,只观察质量指标因素变化情况。

编制原则:采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

计算公式:

(四)综合指数的其他编制方法

1、拉氏指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基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

2、派氏指数:主张不论是数量指标指数还是质量指标指数都采用报告期同度量因素的指数。

说明:拉氏指数主要受基期产品结构的影响,派氏指数主要受报告期产品结构的影响。

理想公式: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3、成本计划完成指数:采用计划的产品构成为权数。

三、平均指数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及与综合指数的关系

1、概念:平均指数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它是先计算个体指数,然后将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而计算的总指数。

2、与平均指数的关系

区别:P143

联系: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个指数间有变形关系。

(二)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

1、变形:

数量指标总指数:变形:

其中:表示数量指标个体指数。

质量指标总指数:变形:

其中:表示质量指标个体指数。

由综合指数变形为平均指数的一般方法:

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时,应以相应的综合指数的分母为权数;

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指数时,应以相应的综合指数的分子为权数。

在实际应用中,只有两种形式:数量指标指数的加权算术平均形式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加权调和平均形式。

2、应用:

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平均指数应用的一般法则:

计算数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的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形式;计算质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告期的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形式。

(三)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

1、一般计算公式为:

固定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2、编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固定权数的算术平均指数形式。

式中,表示单项商品价格指数,用报告期单价比基期单价计算;表示固定权数,是根据零售额计算的结构指标。

四、指标体系及因素分析法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1、概念

指数体系是指不仅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而且具有一定的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等号左边为“对象”,右边为“因素”。

对象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连乘积。

2、作用:

(1)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

(2)对单个指数的编制有指导意义。

(3)应用于指数推算。

(二)指数因素分析的意义及种类

1、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指数体系对现象的综合变动从数量上分析其受各因素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意义:揭露现象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挖掘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分析现象发展变化的特点及规律。

2、种类:

(1)按分析对象的特点不同——简单现象因素分析、复杂现象因素分析

(2)按分析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总量、平均、相对指标变动因素分析

(3)按影响因素的多少不同——两因素、多因素分析

(三)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与方法

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的因素。

2、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

选择指标的要求是,对象指标必须等于各因素指标连乘积。

在关系式中,因素指标的排列应注意按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的顺序,尤其对多因素指标的排列,更应注意。

3、根据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

4、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对对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

(四)指数因素分析法的应用

Ⅰ、总量指标变动分析

1、两因素分析

(1)简单现象

(2)复杂现象

2、多因素分析:注意以下几点

(1)各因素指标在确定其为数量或质量指标时,需在两两相较的情况下判定。

(2)在因素指标的排列上要先数量后质量。

(3)编制各因素指标时,除将观察的因素作为指数化指标外,其余因素指标应一律作为同度量因素,均应固定,其固定原则按前。

Ⅱ、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1、含义: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就是利用指数因素分析方法,从数量上分析总体各部分水平与总体结构这两个因素变动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2、方法:

总体平均指标

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固定构成指数

Ⅲ、总量指标变动分析

总体标志总体(Q)=总体单位数(T)*总体平均数()

绝对数量变动关系式(略)

第六章抽样调查

一、抽样调查的一般问题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它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即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调查所得指标数值对调查对象相应数值作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和判断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2、特点:

(1)抽样调查遵循随机原则。

(2)抽样调查是用部分单位的指标数值去推断和估计总体的指标数值。

(3)抽样误差事前可以估计,且可采取一定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抽样调查的作用:P170-171

(三)抽样调查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全及总体和抽样总体

(1)全及总体——调查对象,N

(2)抽样总体——样本,n(样本容量);n>;=30为大样本,n<;30为小样本。

2、全及指标及抽样指标

(1)全及指标——4个:全及平均数、全及成数、总体数量标志标准差及方差、总体是非标志标准差及方差。

(2)抽样指标——4个:抽样平均数、抽样成数、样本数量标志标准差及方差、样本是否标志标准差及方差。

(四)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概率论大数定律。

(五)抽样方法——重置抽样和不重置抽样

二、抽样误差和抽样估计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1、一般概念:样本指标与被它估计的总体相应指标的差数。

2、统计调查误差种类:

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抽样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1、抽样平均误差的概念

抽样实际误差和抽样平均误差

抽样平均误差:所有抽样实际误差的平均水平。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

①抽样平均误差与样本容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②抽样平均误差与总体标准差成正比。

③抽样平均误差与抽样方法有关。

(2)计算公式:

①重置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

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

②不重置抽样的平均误差

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差:

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

说明:(1)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不重置抽样的抽样误差要小于重置抽样的抽样误差。(2)经常用样本标准差代替总体标准差,用样本成数代替总体成数。

(三)抽样估计

抽样估计就是根据样本指标数值对总体指标数值作出估计和推断。

1、抽样估计的特点

抽样估计存在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和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即概率的关系是:允许的误差范围愈大,则概率保证程度也愈大;反之,允许误差范围愈小,则概率保证程度也愈小。

2、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

3、抽样估计方法

(1)点估计: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代替总体指标数值。适用于对推断准确程度与可靠要求不高的情况。

(2)区间估计:

F(t)——可靠程度、可能性、概率t——概率度

由抽样平均数估计总体指标的范围叫置信区间。

概率与置信区间关系:以F(t)的概率进行推断,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是()、总体成数的置信区间是()。概率越高,置信区间越大。

抽样极限误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又称允许误差。

三、常用的抽样调查组织方式

(一)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它是从总体全部单位中直接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使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中。

(二)类型抽样

1、类型抽样:又称分层抽样,它首先把全及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个类型组,使各组组内标志值接近,然后分别在各组组内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单位。

2、分组原则;尽量缩小组内标志值变异,增加组间标志值变异。

3、计算方法:先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样本指标,然后推断总体指标。

(三)等距抽样

1、等距抽样:又称机械抽样,它是首先把总体各单位按一定顺序排队,然后按此顺序等间隔地抽取样本单位进行调查。抽样间隔d=N/n.

2、分类:

(1)按排队标志不同——按无关标志排队、按有关标志排队

(2)按样本单位抽选选方法不同——随机起点、半距起点、对称等距抽样

(四)整群抽样

1、整群抽样: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然后按照随机原则从中抽取若干群,被抽中群所有单位都进行调查。

2、特点:直接抽取的是群而不是总体单位;影响抽样误差的方差是群间方差;是不重置抽样。

(五)多阶段抽样

适用;调查单位很多,分布面很广。

四、样本容量的确定和对总量指标的推算

(一)必要样本容量的确定

1、影响必要样本容量的因素

(1)总体各单位标志变异程度。

(2)允许的极限误差的大小。

(3)抽样方法。

(4)抽样方式。

(5)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即概率的大小。

2、计算公式:

(1)重置抽样:

平均数的必要样本容量:

成数的必要样本容量:

(2)不重置抽样:P206

说明:成数方差未知,用成数方差极大值0.25来代替。

(二)总体总量指标的推算:(略)

第七章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相关分析的意义、作用和种类

(一)相关分析的概念与函数关系的区别

1、相关关系的概念

(1)相关关系:指客观现象之间存在的互相依存关系。

相关分析:指对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研究。

(2)相关关系的两个特点

①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②现象之间数量上的关系不是确定的。

2、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区别

函数关系是现象间存在的确定的依存关系,通常可用数学公式确切地表示出来;而相关关系,一般是不确定的,不能用数学公式准确地表示出来。

(二)相关关系的种类

1、按依存关系的情况——因果关系(单向依存、互为因果)、分不清因果的依存关系。

2、按自变量的多少——单相关、复相关。

3、按相关的形式不同——线性相关、非线性相关。

4、按相关关系的程度——不相关、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

5、按相关关系的方向——正相关、负相关。

二、相关关系的判断

(一)相关关系的判断

1、相关关系的一般判断:根据对客观现象的定性认识来进行判断。

2、相关表。

(1)简单相关表。

(2)分组相关表——单变量分组表、双变量分组表

3、相关图——散点图。

对强正相关、弱正相关、强负相关、弱负相关、非线性相关、不相关的判断方法。

(二)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含义及判断

(1)含义:相关系数是在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2)判断:

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

相关关系方向判断: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

相关关系密切程度判断:在0.3以下是无直线相关,0.3以上是有直线相关,0.3-0.5是低度直线相关,0.5—0.8是显著相关(中等程度相关),0.8以上是高度相关。

相关系数的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相关关系越强;越接近于0,表示相关关系越弱。若为1或-1,则表示两个现象完全直线相关;若为0,则表示两个现象完全不相关(不是直线相关)。

2、相关系数的计算

三、回归分析与一元线性回归

(一)回归分析的概念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1、回归分析的概念

回归分析是指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根据其关系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称为回归方程式),用来近似地表示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回归分析中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②相关分析只计算相关系数,地位影响其数值;回归分析则需根据研究目的分别确定地位,建立不同回归方程。③相关分析对资料要求是两个变量都须是随机变量,而回归分析对资料的要求是,自变量是可以控制的变量,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2)联系: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

(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1、概念及模型

(1)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又称简单直线回归模型,它是根据成对的两种变量的数据,配合直线方程式,根据自变量的变动,来推算因变量发展趋势和水平的方法。

(2)模型

2、配合最佳的回归直线模型的条件

(1)两个变量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两种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直线相关关系。

(3)应根据最小平方法原理配合最有代表性的回归直线模型。

(三)估计标准误差

四、应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2、要注意现象质的界限及相关关系作用的范围。

3、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要考虑社会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5、对回归模型中计算出来的参数的有效性应进行检验。

第八章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统计

一、人口数量及构成统计

(一)人口数量统计

1、人口数目概念

(1)人口数目是指处于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具有某一特定标志的人口总体人数。

(2)在统计人口数目时,必须明确规定统计人口的时间标准、地理范围和统计的人口范畴。

(3)确定统计的人口范畴时,通常用的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口范畴: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在同一时点上,常住人口和现有人口的关系为:

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

常住人口=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

2、人口数目的计算

(1)时点人口总数的计算:

期末人口总数=期初+(本期出生-死亡)+(本期迁入-迁出)

(2)平均人口数的计算:

年平均人口数=(年初+年末)/2

(二)人口构成统计

1、人口分布——地理分布

常用指标: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人口密度

2、人口的自然构成——性别与年龄构成

(1)人口性别构成及性比例

注意:性比例是男:女。

(2)人口年龄构成:按实足年龄即周岁计算。

老年人口型:老10%以上,少30%以下。

3、人口的社会构成——民族构成、人口职业的部门、职务及身份构成、文化教育构成

4、人口的经济构成

二、人口变动统计与人口平衡表

(一)人口的自然变动

1、反映人口自然变动规模的统计指标有:一定时期内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和自然净增人数。

2、反映人口自然变动的强度指标有: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分子、分母均为时期指标)

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1000‰

(二)人口迁移变动——机械变动

反映人口迁移变动的主要指标有:人口迁入数、人口迁出数(就常住人口计算)

反映人口迁移程度的主要指标有:人口的迁入率、人口的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

(三)人口增长量与人口增长率

1、人口增长量

2、人口增长率

本年底比年初人口增长程度(增长速度):增长数/年初数

一年增加的人口数相当于本年人口数的多少:增长数/年平均人口数

(四)人口平衡表

三、劳动力资源数量与构成统计

(一)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统计界定劳动力资源的范围一般考虑两个因素: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的劳动年龄界限为男16-60岁,女16-55岁。

注意:劳动力资源与劳动力(或社会劳动者)不同。

(二)劳动力资源统计的内容

1、劳动力资源统计的具体内容

2、劳动力资源数量具体统计范围

我国目前关于劳动力资源的定义: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以及在劳动年龄外实际常年参加

社会劳动的人口总和。

具体统计范围:P260

3、劳动力资源时点数和平均人数的计算

(四)劳动力资源构成统计

按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态、文化程度、年龄、城乡、性别分组。

四、劳动力资源变动统计与劳动力平衡表

(一)劳动力资源变动统计

要分别计算本期增加人数及减少人数,列出增加的来源和减少的去向。

(二)劳动力平衡表的内容

五、劳动力资源统计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常用的指标: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实际利用率、就业率、失业率。

(二)劳动力资源负担情况分析:常用的指标: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丧失劳动能力系数。

第九章国民财富统计与资产负债表

一、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与内容

(一)国民财富的概念

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它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1、国民财富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国民财富既含有已开发出来的财富,又含有存在于大自然的财富。

3、国民财富中的物质财富是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融合体。

4、国民财富是一个存量。

(二)国民财富的分类

1、按来源——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

2、按占有者——企业部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富。

3、按经济用途——物质生产用财富和非物质生产用财富。

(三)国民财富统计的意义

(四)国民财富统计的内容

二、自然资源统计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大自然的物质。

自然资源统计的范围仅限于已经被人们查明或掌握了的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内容分——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按用途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等。

按探明及利用程度分——一级、二级、三级。

(三)土地资源统计

(四)森林资源统计

(五)矿产资源统计

(六)水力资源统计

(七)自然资源表

三、国民财产统计

(一)国民财产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国民财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历年积累的社会产品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质财产、无形资产及金融资产。

2、分类

(1)按性质不同——非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值和储备资产。

(2)按占有者不同——企业、金融、政府、居民部门占有的国民财产。

(3)按经济用途不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固定资产统计

(三)流动资产统计

第十章社会产品生产统计

一、社会产品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社会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劳动的有效成果,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须具有五个特性:劳动性、生产性、有用性、社会性、时期性。

2、分类

(1)按表现形态不同分类——物质产品、服务产品

(2)按完工情况不同分类——成品、半成品、在产品

二、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统计——社会总产值统计

1、社会总产值的概念

社会总产值也称社会总产品,是以货币表现的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总量,即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的总成果。

2、部分物质生产部门社会总产值的计算

(1)工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工业总产值采用“工厂法”计算,同一产品的价值在企业内不允许重复计算,企业间可以重复计算

工业总产值的内容包括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及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2)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农业总产值按“产品法”计算,指按全部农业产量来计算农业总产值,不扣除本期生产又用于本期消耗的农产品。

3、社会总产值的汇总方法

(1)部门社会总产值加总法:直接将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加总求得社会总产值。

(2)最终消费价格法:将按最终消费价格计算的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产品的价值加总求得社会总产值。

三、非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服务总值)统计

1、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计算方法

以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一般是首先计算出单位的总收入,其次确定不属于总产出的部分,最后将总收入减去不属于总产出部分即得到总产出。

2、非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计算方法

采用经常业务活动支出项进行计算。

四、国内生产总值统计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1)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2)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2、国民生产总值等几个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之和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

五、社会产品生产统计分析

1、对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产值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分析

2、经济增长分析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产品流通统计

一、商品流转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商品流转是指作为商品的物质产品,通过买卖行为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必须是物质产品的转移;(2)必须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必须是改变所有权的商品转移。

2、分类:

(1)按买者与卖者不同分为:6类。P343

(2)按买卖行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最初商品流转、中间商品流转和最终商品流转

(3)按买者购买商品的目的不同分为:商品批发流转和商品零售流转。

二、商品流转统计的基本指标

1、商品购进总额指标:P346

2、商品销售总额指标:P348

3、期末库存指标:P350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

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的概念

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分组

四、商品流转统计分析

1、商品流转统计分析的内容

2、商品流转统计分析的方法

重点掌握:社会商品供需平衡分析

(1)社会商品购买力分析:从需求角度分析

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本期居民货币收入-非商品支出

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的购买力+本期形成的商品购买力

=本期已实现的购买力+期末结余的购买力

本期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本期购买商品实际支付的货币

期末结余的购买力=期初结余购买力+本期形成购买力-本期实现购买力

(2)社会商品供应量分析:从供应角度分析

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即社会商品零售额)

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

=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的商品供应量

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本期生产出来可以供应市场需求的商品数量

期末结余供应量==期初结余供应量+本期形成供应量-本期已实现供应量

(3)商品供需总额平衡分析

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供应总额-本期商品购买力总额

商品供需比率=本期商品供应量/本期商品购买力*100%

商品供需差率=商品供需差额/本期商品购买力*100%

第十二章对外贸易与国际收支统计

一、对外贸易统计的涵义和特点

(一)对外贸易统计的涵义

这里讲的是狭义的对外贸易,指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商品交换及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收支往来统计。

(二)对外贸易统计的特点

1、研究的范围广泛。

2、必须确定有关问题的统计原则。

3、是对外贸易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重要工具。

我国对外贸易统计逐步形成了两套制度:一是海关进出口统计制度;二是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制度。

(三)对外贸易统计中的具体问题

1、国别统计的原则

(1)按产消国统计:进口货物统计原产国,出口货物统计消费国。

(2)按贸易国统计:进口货物统计购自国,出口货物统计售予国。

(3)按运输国统计:进口货物统计起运国,出口货物统计抵达国。

2、价格的确定:一般有三种

(1)离岸价格(FOB):又称船上交货价,指卖方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把出口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上后的价格。

(2)到岸价格(CIF):又称成本加运费及保险费,指进口货物到达进口国国境的价格。即离岸价格加上货物及到达进口国港口的运输费、保险费和其他一切费用。

(3)成本加运费价格(FAB):又称至目的港运费在内价,即出口商品离岸价加上到达进口国港口的运费。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一般是出口商品按离岸价计算,进口商品按到岸价计算。

3、外币折算:两种方法

(1)直接标价法:单位外币折成本国货币。

(2)间接标价法:单位本币折成外币。

二、海关进出口统计与对外贸易业务统计

(一)海关进出口统计的涵义和范围

1、涵义:海关进出口统计是我国对外贸易货物实际进出口统计。

由于海关进出口统计的范围全、数据准和国际可比性,我国对外提供和发布进出口贸易数据都以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为准。

2、范围:包括国际贸易中所有因进出国境而引起物资储备增减变化的货物。其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对外贸易经济往来的货物,二是通过关境的进出口货物。

具体范围:见P370-371

(二)海关进出口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由十个指标体系组成

1、价值量指标

(1)进出口总值:指一定时期内进出我国关境的所有货物的价值。目前,我国海关进出口统计采用人民币和美元双重币制计算。

(2)出口总值: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境外出口的全部货物的价值总和。采用离岸价格计算。

(3)进口总值:指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境外全部进口货物价值的总和,采用到岸价格计算。

(4)进出口差额:指一定时期内进口总值同出口总值两者之间的差额。出口大于进口,为顺差;出口小于进口,为逆差。

2、实物量指标:我国进出口货物按净重计算。

三、对外贸易业务统计

(一)对外贸易业务统计的涵义和范围:见P377

(二)对外贸易业务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出口商品收购统计

2、出口业务统计:统计国别以起运国和运抵国为原则。实际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统计。

3、进口业务统计:进口到货按到岸价格统计,代理销售外国商品、样品、展览品的进口价格按实际结算的价格统计。

4、出口商品库存统计:包括对外贸易企业取得商品所有权的全部出口商品库存。

(三)对外贸易业务统计和海关进出口统计的区别

1、性质和统计范围不同。

2、统计渠道和汇总方法不同。

3、统计商品目录不同。

4、统计时间的差别。

四、国际收支统计

(一)国际收支统计的概念

国际收支统计是通过一定时期的统计报表——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复式记帐的原理,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发生的经济交易所作的系统记录和宏观核算。

(二)国际收支统计的内容

1、经常项目收支:是一国的对外收支中经常发生而且数额较大的收支项目,它的收支状况对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决定性影响。经常项目收支包括贸易收支、非贸易收支和无偿转让收支三项内容。

2、资本往来项目收支:反映一国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发生的债权和债务的增减变化。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

3、外汇黄金储备资产:指我国拥有的可直接对国外支付的储备资产的增减额,它是国际收支项目中的平衡项目。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指标

1、经常项目: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起主导作用的项目。

(1)对外贸易:又称有形贸易,是经常项目中的主要项目。

(2)非贸易往来:又称无形贸易,是除商品进出口和资本往来以外的收支。

(3)无偿转让:又称单方面转让,指没有得到相应价值补偿的一种经济往来活动。包括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援助和捐赠、侨汇和居民其他收支。

2、资本往来项目。

(1)长期资本往来

(2)短期资本往来

3、误差与遗漏:根据本期储备资产增减额与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往来项目差额之和的差求得。

4、储备资产增减额:反映我国拥有可以直接和有效控制对国外支付的储备资产的变化情况,它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对基金信贷的使用等。

五、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统计分析

(一)总量平衡分析

进出口贸易差额=出口总值-进口总值

差额为正,称为“出超”(或顺差);差额为负,称为“入超”(或逆差)。

(二)动态分析

进出口比价指数:又称贸易条件,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在进出口业务中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的标志。计算公式:

进出口比价指数=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100

如果指数大于100,反映进出口价格水平变化综合结果对出口国有利,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小于100,对出口国不利,贸易条件趋向恶化。

(三)经济效益分析

出口盈亏额=出口商品销售收入外汇*银行外汇牌价-出口总成本

出口盈亏率=出口盈亏额/出口总成本*100%

第十三章财政金融与资金流量统计

一、财政统计

(一)财政统计的意义及基本内容:

1、意义:反映财政收支状况,分析社会经济活动成果再分配所形成的各种数量关系,为加强国家财政资金管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提高财政资金利用,从而为政府制订财政政策和有关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2、基本内容:财政收支统计、财政支出统计、财政收支平衡统计、财政与社会经济活动及分配关系统计。

(二)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其平衡统计

1、财政收入统计:主要指财政预算内收入

(1)来源统计:

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①各项税收收入(主要来源);②企业事业上缴的收入;③企业上缴的折旧基金;④征集能源交通建设资金收入;⑤债务收入;⑥其他收入。

注意区分:本期财政收入(前六项内容)与本期财政收入总额(还包括上期结余和上级补助收入)(2)构成统计:按部门、按经济类型、按中央和地方分组统计

2、财政支出统计:主要指预算内支出额

(1)财政支出额统计

预算内支出额具体有预算支出额和决算支出额。

财政预算支出额包括: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社会文教支出;③行政管理支出;④国防支出;⑤其他支出。

决算支出额指实际支出额。

(2)构成统计

①按用途分组: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

②按物质生产性支出和非物质生产性支出分组。

③按最终使用结果分组: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④按费用性质分组:经常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和债务支出。

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到三章习题

+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A、会计学 B、统计学 C、经济学 D、哲学 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第3章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学 答: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指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公共管理在实施公共管理的主体、公共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公共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 2.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 ①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相同; ②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③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 3.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指拥有合法权威的,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在内的政府,以及由其授权的有关机构或部门为了解决公共资源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等社会问题所作出的正式的决定或安排,这种决定或安排是确立一定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依据。通常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等形式。 4.政治—行政二分 答:政治—行政二分由威尔逊最早提出,他认为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要困难。为了使政府不走弯路,应把政府划分为两个领域,即“政治”与“行政”,认为就政府应当做什么而言,政治领域就是由大多数选举出来的代表来决定各种选择;行政领域就是政府贯彻执行经过合法程序所通过的各种规定,这种执行过程不是政治干预。 ①行政学科应当建立在单一的组织原型的基础上,能普遍运用于一切政治制度; ②任何良好的行政科学必须使其从政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 ③行政科学的指导价值是效率; ④有效的公共行政要求政府权力有单一的领导中心; ⑤建立独立的公共行政学的目的就是“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和少作政治干预,加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 5.B途径 答:B途径是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之一。B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

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
研究生课程(论文类)试卷
2 0 1 6 /2 0 1 7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代码:
论文题目: 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学生姓名:
专业﹑学号:
统计学
学院:
理学院
课程(论文)成绩: 课程(论文)评分依据(必填):
任课教师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

.
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摘要:综合国力,是国家实力和权力的综合体现。国家实力是指一国自己做事的 能力,是一个绝对概念。有学者把实力定义为“逾越障碍和影响结果的能力”[1] 。 权力则指一国促使别国做事的能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学者将权力定义为“促 使其他行为体做其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2] 。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实力与权力这 两个概念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实力不以国家关系为前提,或无须以他国为参照系, 而权力则是以国家关系为前提。
一、中西方对综合国力观点的差异
对于综合国力的定义,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存在若干差异,西方学者侧重于强 调国家权力的比较,其代表思想是以强权治为中心。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中央情 报局前副局长克莱因说:“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实力是该国政府影响他国政府主动 或者被动去做某件事的能力,不论是通过说服、威胁甚至是通过武力。”而在今 天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学者认为,国家实力并不只是国家之间相互影响 的能力。而是利用经济、军事、外交或其他软实力相结合的方法来影响他国的能 力。
但中国学者则更偏向于国家实力的比较,认为综合国力更多的是强调国家的 和平与发展,即再保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他国互惠互利、和平共处。学 者黄硕风在其 2001 年出版的《综合国力新论》中说道:“综合国力是国家生存 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物质力、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学者王诵芬在 其 1996 年出版的《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研究》中写道:“综合国力是国家拥 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强国确立国际地 位、发挥国际影响作用的基础。”
.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简述题(共5题,共30分)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 ①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由于各国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各不相同,行政管理的主体也不相同; ②行政管理的主体并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相对而言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③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问题。 2.B途径 答:B途径是公共管理学研究途径之一。B途径重视的不再是内部行政管理的机制与过程,而是受管理主义的影响,主张效法企业,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提升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潮是其代表。在这一派的理论中,许多概念是直接从企业管理借鉴过来的,如民营化、企业型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等。B途径的公共管理的特征如下。 ①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②对公、私部门的差异不作严格区分; ③除了重视策略管理及组织间的管理外,还强调对公共管理的过程进行管理;

④在研究方法上也偏爱诸如实验设计之类的量化方法。 B途径主要来自商学院,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3.政务公开 答:政务信息公开是指政务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公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的申请公开政务信息.并方便社会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的总称。就我国而言,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政务信息公开必须按照合法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不收费原则和责任原则来进行。 4.政策问题 答: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2)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即便存在上述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倘若它并没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它也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问题。(3)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这种冲突除了表现于个体之间,更多地表现于个体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以至于个体、团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让某些个人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直至上升为政策问题,往往不是少数个人行动就能奏效的。⑤政府的必要行动。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国民经侨核算的收人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总量特征的指标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原始收人 C、国民可支配收人 D、社会总产出 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3、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 A、基层单位 B、产业部门 C、常住单位 D、非常住单位 4、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 A、固定资产折旧 B、固定资产损耗 C、中间消耗 D、固定资产投资 5、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最初投人 B、中间投人 C、最终产品 D、总产品 6、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 ) A、金融资产 B、地下资产 C、版权I D、机器设备的租借 7、收人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流量属于( ) A、经常性收人 B、转移性收人 C、生产性收人_ D、分配性收人 8、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 ) 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D、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 9、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转移的是( ) A、某企业购人机器设备 B、某企业向灾区捐款 C、某企业向政府交纳所得税 D、某企业接受国外捐赠款项用于厂房的修建 10、资产负债流量核算反映的是( ) A、期初资产存量 B、期末资产存量 C、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 D、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总量 11、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 )划分的。 A、资产负债流动性 B、企业的经营过程 C、资产性质 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12、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 )上的常住单位组成的。 A、地理领土 B、经济领土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版本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

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6、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标志) 背景:第一、执行研究将问题的焦点由组织转移到公共项目及其产生的结果上。执行研究把项目放到了核心地位并要求研究组织如何对项目作出贡献。 第二、执行研究超出了公共行政学以及政治学的范围,而达到了更广泛、更综合的跨学科的程度。 正是这种由组织结构与过程向项目与绩效的焦点转移的趋势以及不同学科者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 产生标志:1991年,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被看作是公共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产生的标志。 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选择题) 美波齐曼公共政策途径企业管理途径 戴维。H。罗森布鲁姆管理途径政治途径法律途径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选择题)(主要掌握人物、著作、及代表性的观点)

对经济统计学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对经济统计学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思考/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经济论文计量经济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经济统计学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一、我国经济统计学发展的基本阶段我国的经济统计学有六十年的发展史,特别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是经济统计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术以及实际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样飞速前进,数理统计学与经济统计学两个分支分别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两者对立发展的局面。我国经济统计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一般概括为四部分: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经济统计学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缓,涉及领域范围较小,集中在国民收入和国民所得的统计与计算分析。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是我国现代经济统计学发展的起步阶段。该阶段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经济统计分析两大部分。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统计学的高速发展期,掀起了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热潮,经济统计的核心内容有了明确的界定,为推动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四个阶段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球一体化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完善阶段,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以及经济统计学走向成熟的标志。二、经济统计学的热点分析及应用 1.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十五”期间异方差性时间序列问题研究、离散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数据挖掘理论研究、异常数据诊断的研究、非参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抽样与非抽样误差理论的研究等将是统计理论研究的热点。知识经济、新经济对统计理论与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统计数据的收集,空间遥感技术的运用等都为统计理论提出新挑战,统计工作者必须创新出适合各种复杂类型数据的统计方法才能适应实践的需求。 2.国家经济安全与金融、保险领域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其金融危机的防范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的研究是与统计学方法紧密联系的研究热点,投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3 四、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是对国民经济数量现象方面进行方法论研究的一门课程。 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引导统计学和宏观经济方向专业的学生加深经济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该门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容:存量统计、经济总量统计、经济过程统计、经济动态统计、经济结构统计、经济预测与预警系统、国民经济核算。 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统计学专业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统计学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1 总论(4) §1.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1.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1.4 国民经济活动分类 §1.5 统计平衡表方法 Ch2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4) §2.1人力资源统计 §2.2自然资源 §2.3资产负债核算 Ch3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6) §3.1国民经济统计的一般问题 §3.2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3.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4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3.5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Ch4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6) §4.1财政与税收统计 §4.2金融与货币统计 §4.3价格统计 §4.4通货膨胀统计 §4.5资金流量分析 Ch5 国民经济动态统计(6) §5.1经济增长统计 §5.2经济周期统计 §5.3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Ch6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 §6.1产业结构统计 §6.2市场结构统计 §6.3区域结构统计 §6.4投入产出分析 Ch7国民经济关系统计(6) §7.1国际贸易统计 §7.2国际投资统计 §7.3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 §7.4国际收支统计 §7.5国际经济比较统计 §7.6国力比较统计 Ch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 §8.1国经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点§8.2国民经济核算史 §8.3国民经济账户 §8.4国民经济矩阵 §8.5社会核算矩阵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题解答解析

2012年《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 陈正伟 2012-5-20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 p3 经济领土 p13 常住单位 p13 机构单位 p15 基层单位 p17 经济流量 p20 经济存量 p20 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 p44 综合生产观 p35 中间产品 p42 最终产品 p42 生产者价格 p45 购买者价格 p45 基本价格 45 增加值 p54 工厂法 p49 产品法p50 第四章 资金流量 p135 非金融投资 p138/157/158 国民总收入 p149 国民可支配收入 p153 经常转移 p151 资本转移 p151 实物社会转移 p154 储蓄 pp156 第五章 金融交易 p179 金融资产 p175 货币黄金p176 通货 p176 净金融投资 p179 第六章 经济资产p198 积累核算 p218 永续盘存法 p208 重估价核算 p221 名义持有损益 p224 中性持有损益 p224

实际持有损益p225 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p237 国际收支核算表 p241 经常帐户 p243 离岸价格 p246 到岸价格 p246 二、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p3 2.SNA-1993显示出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p9 3.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原则是什么?p13-14 4.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构单位?什么是基层单位?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P15-17 5.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对其构成部分进行简要说明。P29 6.简述三次产业划分的原则。见笔记 7.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整体性原则。见笔记 8.简述我国三次产业划分。 第二章 1.在核算中间投入时,应注意哪些要点?p52 2.为什么总增加值比净增加值在实践中应用得更加广泛?p80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总收入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p80 4.比较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的定义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p80 5.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p57-64 第四章 1、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如何确定?它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何联系?p135 2、说明资金流量核算中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的内容和特点。P135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总收入有何区别和联系?p150 4、结合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说明其包含的基本平衡关系。P165 5、如何通过资金流量核算度量一个机构单位或部门在非金融投资环节的资金余缺状况?结合具体机构部门,分析其资金余缺呈现何种格局?p160 第五章 1、理解金融交易和非金融交易的关系,其意义何在?p180 2、为什么说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不是金融交易的平衡项,而是金融交易核算的起点?p181 3、试述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上的基本平衡关系。P190 第六章 1、简述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基本思路。P208 2、什么是国民财富?在资产负债表中,如何度量国民财富?p213-214 3、根据国民资产负债表,说明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平衡关系是什么?p215 4、什么是资产物量的其它变化?具体包括哪几种类型?p219 5、从国民经济核算来看,正确理解持有损益概念应注意哪些要点?p222 第七章 1、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如何识别不同机构单位的常住性?p235-236

王乐夫版---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王乐夫版本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学科。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和联系 差别: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 更加重视目标的设计更加重视目标的运作 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 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 的手段 更加关注过程、程序以及内部取 更加关注结果、责任以及外部取向向 联系:第一: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派; 第二: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的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第三: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和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 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以及收费困难 ....等特征 ....、自然垄断性 .......和非排他性 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 .....、收费困难、规模效 ........ ...、自然垄断性 益大、 ....... ...初始投资量大。 4、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一,管理性质的不同,公共管理是国家、政府以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公共利益相关,具有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以行使公共权力为基础,是一个公共领域。工商企业管理是工商企业或者个人对从原材料购买、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是工商企业自己的事,主要遵循市场价值规律,是企业内部的事务领域。 第二,两者的使命不同,公共管理以服务公众、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公共秩序为目的,以效率、民主、公平为价值;工商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注重效率合理利润。 第三、责任的性质和范围不同,与工商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强调公共责任、社会责任。 第四、管理的广泛性、复杂性的晨读不同,公共管理的对象范围更为广泛、复杂,绩效评估更加困难。 5、善治的标准: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了“善治”口号,合法、 ... 法治、负责、透明、有效 ...........的政府构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公共部门改革)【圣才出品】

王乐夫《公共管理学》课后习题 第13章公共部门改革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部门改革 答:公共部门改革是指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2.政府职能 答:政府职能是指根据社会需求,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包括管理的公共事务的范围(管什么)以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管理(怎么管)这两个方面。政府职能具有整体性、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程序性、依法性等特点。 3.行政体制 答: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关于组织管理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权力划分体系、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这是政治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它又要反映古今中外行政活动、行政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是技术层面的内容。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不同、要解决的社会矛盾和根本任务不同,因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行政研

究与行政发展实践也就存在不同的着力点。一般而言,在创建社会主义理论和取得社会主义政权时期。比较多地从政治层面上思考问题,因而较多地重视行政体系政治层面的内容;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比较重视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从技术层面上思考问题。因此,当代中国行政改革,既要强调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要从技术层面上完善和改进行政体制、政府职能定位、管理方式和机构设置等问题。 4.业务流程再造 答:流程再造是指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和文化等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流程再造的优点:a.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流程再造技术可以提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b.帮助组织应对风险和变化;是一种鼓励个人创造性的新途径,使组织能够在国际竞争和日新月异的变革中生存。流程再造的缺点是:公共部门的成本难以量化,难以评估提高服务和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与企业相比较,在政府机构中打破部门界限和壁垒难度更大。 5.法治政府 答:法治政府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对于行政体制改革而言,法治政府意味着: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把机构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果法制化;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坚持和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实行行政复议制度,加强审计、监察等专门监督。 6.服务型政府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统计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统计学考博难度解析及 经验分享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经济统计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上海财经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排名第三的是西南财经大学。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统计学院的经济统计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十。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统计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经济统计学专业是统计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的经济统计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3个研究方向:0714Z1经济统计学 研究方向:01国民经济核算02宏观经济统计分析、03金融统计分析 考试科目:①1101英语②2241微观与宏观经济学③3176国民经济统计学 二、考试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统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初试科目:外国语(不含听力)及两门业务课,具体科目名称请查询专业目录。我校不提供参考书目,请自行选择相关书目学习。 初试时间:2019年3月23日、24日。 初试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具体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准考证不再寄发,请考生于考试前一周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上下载。 同等学力人员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 复试有可能安排在初试后立即进行,也可能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再进行,具体安排请于考试前一周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查询。 三、申请材料 (1)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请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

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分类体系 1 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分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为SNA与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MPS只承认物质生产,只对五大物质生产部门计算产值,对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手指统统作再分配处理。而西方体系SNA既承认物质生产,也承认非物质生产,二者只是生产成果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2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包含三部分:(1)社会再生产基本核算表;(2)附属表;(3)国民经济账户 二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问题 3常住单位: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4我国将基本单位按性质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5我国常用的国民经济分类和主要标志有:(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分类标志,划分国民经济的经济类型,分为9种【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其他】;(2)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分,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各行业;(3)以产业发展的时序,为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一以农业为主的农、林、牧、渔、猎;二以制造业为主的采矿、建筑;三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政府】;(4)以产品的经济用途,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部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5)从掌握和分析资金流量及存量的角度,为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为四类:部门、大类、中类、小类。标准分类为20个部门】 6我国的机构部门分为以下一些部门:(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国外部门 三劳动力资源 7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蕴存于人们体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用,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8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 9人口资源:指我国在特定时点具有生命的常住"自然人”(长期居住有我国国籍)的人口数量 10就业人口:指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1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四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指我国境内所以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同时具有某

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公共管理的含义 (1)概念: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与西方国家不同,在中国,公共管理还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2、1993年,波齐曼《公共管理:艺术的现状》论文集(第一次全学会); 1993年,凯特尔、米尔沃德《公共管理的现状》论文集(第二次全学会); 1990年,波齐曼、斯特拉斯曼《公共管理战略》(第一部较完整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1.2 公共管理学到概念范畴 1、基本范畴:公共public 公共管理学的基本范畴,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policy, public affairs, public goods , public services , public sector, public governance.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学派之争:第一,认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学派;第二,认为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范式;第三,认为公共管理在实践上就是以市场化和企业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公共行政改革。主流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作为独立的范式还没有出现。 本书认为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 (2)相同:在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3)相异:设计——运作、政府行政机关——非政府公共组织、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手段、过程程序内部取向——结果外部取向。 (4)中国:公共管理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概念,而且是大于公共行政的学科概念。 3、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劳务或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相对于的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福利经济学家认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比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怀疑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供给者的合理性,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论证了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可能性。 4、公共政策 (1)相同:第一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公共性,第二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相互作用,公共政策指明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公共政策依赖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去执行。 (2)相异:公共政策是制定社会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公共管理是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来实现公共利益。 5、工商企业管理 (1)性质不同:公共领域——企业内部事务领域; (2)目标不同:公共利益——营利; (3)内容不同:公共事务——企业经营行为。 6、公共治理与善治 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的持续过程。

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研究生课程(论文类)试卷 2 0 1 6 /2 0 1 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代码: 论文题目: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学生姓名: 专业﹑学号:统计学 学院:理学院

浅谈几种综合国力测算方法 摘要:综合国力,是国家实力和权力的综合体现。国家实力是指一国自己做事的能力,是一个绝对概念。有学者把实力定义为“逾越障碍和影响结果的能力”[1]。权力则指一国促使别国做事的能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学者将权力定义为“促使其他行为体做其原本不会去做的事情”[2]。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实力与权力这两个概念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实力不以国家关系为前提,或无须以他国为参照系,而权力则是以国家关系为前提。 一、中西方对综合国力观点的差异 对于综合国力的定义,中西方学者的观点存在若干差异,西方学者侧重于强调国家权力的比较,其代表思想是以强权治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克莱因说:“国家在国际舞台的实力是该国政府影响他国政府主动或者被动去做某件事的能力,不论是通过说服、威胁甚至是通过武力。”而在今天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学者认为,国家实力并不只是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的能力。而是利用经济、军事、外交或其他软实力相结合的方法来影响他国的能力。 但中国学者则更偏向于国家实力的比较,认为综合国力更多的是强调国家的和平与发展,即再保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与他国互惠互利、和平共处。学者黄硕风在其2001年出版的《综合国力新论》中说道:“综合国力是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物质力、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学者王诵芬在其1996年出版的《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研究》中写道:“综合国力是国家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有机总和,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强国确立国际地位、发挥国际影响作用的基础。”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1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将个体户归为: A、非金融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 ()2、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3、第一产业包括: A、工业 B、农业 C、建筑业 D、流通和服务部门 ()4、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部分是: A、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核算 B、投入产出核算 C、资金流量核算 D、资产负债核算 ()5、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和“基础结构”的划分是以什么为标志划分的? A、活动成果的属性 B、产品部门 C、机构部门 D、各种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6、在机构部门分类中,所有非常住部门放在一起,组成一个: A、非金融企业部门 B、政府部门 C、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D、国外部门 ()7、收付式平衡表是用来反映什么研究对象的收付平衡关系? A、两个 B、一个 C、两个以上 D、多个 ()8、国民经济核算计价原则是: A、出厂价格 B、生产者价格 C、含税价格 D、市场价格 ()9、在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 A、对比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平衡法 D、试验法 ()10、由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产生的失业是: A、结构性失业 B、季节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摩擦性失业 ()11、反映一个部门(或单位)的收支平衡关系的平衡表属: A、收付式平衡表 B、并列式平衡表 C、账户式平衡表 D、矩阵式平衡表()12、下列应计入劳动力资源增加数中的是: A、离退休人员 B、复员专业军人 C、迁出境外人员 D、劳改人员 ()13、资产负负债核算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它在核算机构部门资产负债基础上综合编制整个地区或国家的资产负债表。 A、产业单位 B、生产单位 C、机构单位 D、基层单位 ()14、我国资产负债表中,主要项目共分成多少大类? A、四 B、五 C、六 D、七 ()15、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等于: A、 劳动力资源总数就业人数 B、劳动力资源总数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C、劳动资源总数就业率 D、劳动资源总数失业率 ()16、就业成本的支出是以什么作为计算基础的?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大纲重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Barry Bozeman (ed.), Public Management: The State of the Ar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2.Donald F. Kettl, H. Brinton Milward(ed.),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蔡立辉:“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