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农大399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与

河北金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滚动式加代回

交转育和穿梭育种的策略,采用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经多点鉴定选育出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

新品种。系谱为Torino/2*2552//9516/3/5*石4185。该品种于2012年2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2004号。

1 特征特性

农大399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42d,与对

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

返青期叶片浓绿,生长健壮。成穗率高,穗层整齐,旗

叶上冲,株型紧凑,株行间透光性好,株高68 72cm;

茎秆柔韧,抗倒性强;穗纺锤形,穗层厚,穗多穗匀,结

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子粒短圆形且饱满;

容重高,落黄好;每hm2成穗数615万 675万,穗粒数34 36粒,千粒重39 41g,产量三要素协调。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2008-2009年度中抗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条锈病;2009-2010年度中抗白粉病,中感叶锈病和条锈病。

2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增产点率达100%,每hm2平均产量7805.6kg,比对照石4185增产6.31%,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5名;2009-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增产点率达100%,平均产量7203.8kg,比对照石4185增产8.97%,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

1名;2年冀中南水地组试验平均增产7.64%,平均增产点率100%。2010-2011年参加冀中南水地组生产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每hm2平均产量8355.0kg,比对照石4185增产4.99%,增产显著,居参试品种第1位。多年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农大399高产、稳产、抗倒伏。

3 品质特性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农大399容重801.4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14%,湿面筋含量33.0%,沉降值24.2mL,吸水率57.8%,形成时间2.4min,稳定时间2min。

4 适种区域和栽培技术

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适宜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每hm2播种量为150 180kg,适播期后每推迟2d增加播量7.5kg。每hm2施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1125kg作底肥,拔节期追施尿素225kg。浇好冻水、拔节水和灌浆水。种子进行包衣,及时防治田间杂草和蚜虫、吸浆虫。

(收稿日期:2013-12-18)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陈永兴1 吴秋红1 袁成国2 尤明山1 解超杰1 田素华2 杨作民1 孙其信1 刘志勇1(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2河北金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高邑 051330

每hm2用磷酸二氢钾水溶液7.5kg分别于始花至盛花期、下针结荚期各喷施1次。用“升势”水溶液,或30%戊唑醇水溶液在花期进行1次叶斑病预防。叶斑病发病时用“升势”水溶液,或30%戊唑醇水溶液视情况每10 15d喷施1次,连喷3次。漯花1号植株较矮,不易倒伏。若气候特殊,封行时,株高超过40cm,每hm2要用壮饱胺300g左右,兑水500 600kg,叶面喷施以防旺长。

3.6收获前管理 在收获前20 25d,用2% 3%过磷酸钙和1% 2%尿素混合水溶液进行1次叶面喷施,一般应在下午喷施。水溶液配置:用过磷酸钙

2 3kg加水5kg搅拌浸泡18 20h,将浸泡液澄清滤出,加水45kg,然后加入尿素0.5 1.0kg充分溶解,即为2% 3%+1% 2%氮磷钙混合溶液。注意混合液应随配随用。

3.7 适时收获 植株中下部叶片脱落即可进行收获。收获期应为植株叶片脱落至顶部剩余5片叶时为最佳。(收稿日期:2013-12-13)

冬小麦施肥技术

冬小麦施肥技术 开春后冬小麦进入返青阶段,接着是分蘖期至拔节期,这两个生育期对于高产冬小麦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是春季追肥的重要时期。春季冬小麦的追肥主要是氮肥,年后冬小麦所需的磷钾肥是靠基肥、种肥和土壤库供应的。 冬小麦返青后,立即进入以根、叶、蘖为生长中心的时期,在氮营养吸收规律上,虽然数量要求不是太多,但是当年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对此时期氮营养供应丰富或缺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这也叫氮营养临界期,氮营养不足,出现根少,苗小尤其分蘖少,群体不够,难获高产;此时如追氮肥过多,造成叶大、蘖多,群体过大,消耗太多,将来必定穗粒少、粒重轻,还贪青晚熟也难获高产。因此,在正常苗情的情况下,追施氮肥的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6-8公斤/亩的范围内为宜。 至于何时追肥,追1次还是追2次,这既要看当前苗情,又要瞻前顾后。苗情的主要指标是看群体状态,按群体状态确定追氮肥的次数和数量。所谓瞻前顾后先要考虑年前的基肥施用和苗情长势,如果基肥中已经氮肥过多,造成冬前麦苗过旺,春季就少追氮肥,晚追氮肥,或者因旺苗消耗太多,也要及早施肥,否则小麦后期的穗粒和成熟期都会出问题。反之,晚播小麦、弱苗状态,就要早追肥,促进分蘖,正常苗情下起身期追一次肥,如尿素的施用量15-20公斤/亩就可以,而对于强筋小麦,则要在扬花期加1次追肥,施尿素4-5公斤/亩,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

1.重施基肥. 2.少施种肥. 3.巧施追肥. 1.重施基肥。一般每667m2施优质有机肥2000kg。根据小麦吸肥规律,高肥水地块每667m2应施尿素4~7 kg或碳酸氢铵23~38 kg、磷酸二铵15~17 kg、氯化钾12~17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50 kg 或40%小麦专用肥50 kg。中低产肥地块每667 m2应施尿素2~5 kg或碳酸氢铵5~12 kg、磷酸二铵18~22 kg、氯化钾9~12 kg;也可选用45%复合肥或40%小麦专用肥40~50 kg或36%磷酸二氢钾复合肥50 kg。缺锌地块可配施硫酸锌2 kg。 2.少施种肥。施种肥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一般每667 m2施尿素2~3 kg,或过磷酸钙8~10 kg,也可用复合肥10 kg左右。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g、硫酸锰0.5~1g,拌种后随即播种。 3.巧施追肥。追肥包括两种:⑴土壤追肥。追肥的时间一般在拔节期,追肥量看苗情而定,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盛,应适当晚施,并减少施用量,可在拔节后每667 m2尿素15~20 kg或氢铵40~50 kg。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施,并加大用量,可在返青后每667 m2施尿素20~25kg或氢铵 50~70kg。但对于地力差的土壤,氮肥用量不宜过大,以每667 m2施尿素15~17kg为宜,施用不宜太晚。但当基肥未施磷肥和钾肥,且土壤供应磷、钾又处于不足的状况时,应适当追施磷肥和钾肥。对于供钾不足的高产田,也可在冬前撒施150kg左右的草木灰。对供肥充足的麦田,切忌过量追施氮肥,且追肥时间不宜偏晚,否则,易引起贪青晚熟,招致减产。⑵根外喷肥。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用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间隔5~7天,可有效防治干热风危害。 营养特性 小麦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铜、锌、锰、硼等多种元素,每形成100公斤小麦籽粒需纯氮2.8公斤,五氧化二磷1公斤,氧化钾2.4公斤。需肥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于不同化肥当季利用率的不同,一般每亩麦田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8公斤,除中低产田外,还需施钾肥(氧化钾)3~6公斤。养分吸收率随小麦生育期而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分蘖到越冬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拔节到孕穗期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 37.3%;小麦对磷、钾的吸收,随生长的推移而增多,拔节后吸收率激增,占总吸收量40%以上 的磷、钾是在孕穗以后吸收的。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在分期施肥上,按小麦需肥特性,遵循“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补施微肥”的原则,合理调剂。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增长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效解决“结构、品 种、质量、效益”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 我国新阶段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对于农作 物栽培管理的研究,要继续围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挖掘作 物高产潜力等技术进行攻关和技术集成,同时还要注意在农 作物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如果在农作 物栽培管理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将为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 出巨大效益。 关键词:东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的种植,不但提高了小麦的单产,而且又改善了 形式 1.清种。河滩地和非河滩地均可种植,冬麦平作、开沟 、播前准备 新冬 22 号等优良品种;播前每 100 公斤种子用 200-300 克的多菌灵或 15%的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病害。 2. 选择地块:选择地势平坦,耕性良好,排灌配套,土 面粉的品质,是一种替代春小麦栽培的好作物。 、种植 播种。灌水地块种植水浇冬麦,产量高、效益好。 2.间种。 实行米麦间种,大垄双行, 2.2 种植。玉米垄距 80 厘 1.选用优良品种:选用丰产性好,抗逆性好的。 新冬 20 号,

层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块。最好集中连片种植,便于统一机 械作业和栽培管理。 3. 灌足底水;要求灌匀灌透,不冲不漏,每亩灌水量不 少于 80-100 立方米。 4. 施足基肥:按照此土配方结果,降低成本,提高肥料 利用率。一般底肥每亩施优质有机肥 1000-2000 公斤,尿素 10 公斤,三料磷肥 20-30 公斤翻地前均匀撒于地面,结合翻 地施入。 5.播前整地:灌底水后,适耕状态耕后耙磨,做到地边 整齐,土地平整土地松碎,上虚下实,田间清洁,度适合。 二、播种 1. 适期播种:播种时间可根据当地气象预报确定。适期 生长时间大于零度积温 500-600 度,当地平均气温 15-17 度, 2. 抓好播种质量: 采用 15 厘米等行距条播, 要求做到播 行端直,下粒均匀,接茬准确,深浅一致,覆土良好,镇压 确实,同时带肥下种,种肥以每亩 5 公斤左右的氮磷复合肥 为宜。亩播种量 20-25 公斤,早播易少,晚播可以适当增加 播种量。 播种是培育壮苗的关键,冬小麦自播种到越冬前有 50-60 天 易形成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小麦生长适中 ,易获得高产。 按正常年份我县适宜播种期 9月 25日-10月 25日。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3期农艺学 北方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张燕 (河北省鹿泉市城关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河北鹿泉050200) 摘要分析常规冬小麦高产栽培模式的弊端,指出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必要性,总结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基础和栽培 技术.以期为北方地区冬小麦栽培提供指导. 关键词冬小麦;生理生态基础;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512.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3—0108一Ol 在我国北方冬小麦产区,传统冬小麦栽培产量要超过 6000kg/hm,一般至少要灌水4次,灌水量在3000m3/hm2 以上,该栽培模式有以下弊端:一是小麦灌溉多是超采地 下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达 1m以上,已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二是灌水次数多,灌水量 大,小麦利用土壤贮水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土壤水得不 到充分利用,土壤的库容小,不能容纳夏季较多的降水,雨 水大部分通过渗漏和径流流失,浪费水资源,同时土壤中的 硝态氮淋失易污染地下水和环境;三是多次进行水肥的 施用,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强度,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 济收益;四是大量灌水并不一定提高小麦的品质,且可能不 利于蛋白质含量的提高[i】. 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 素田.在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80%.而北方 小麦用水量又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一80%,可谓用水 大户中的大户.为了利用有限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就 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目前,在设施和工程

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整地和播种方法 将土壤耕后整成1.5~1.8米宽度的畦(包沟),排水沟深25厘米以上。 若沟播则开播种沟,播种沟距20 CM,撒播则不需开播种沟。 小麦基本苗控制在12~16万左右(根据千粒重计算实际用种量)。 2 施肥方案 在中等肥力的田地中,总施肥量为:N:P2O5 :K2O为10kg:5kg:5kg 2.1基肥施用 氮肥的50%以及全部的磷肥和钾肥作基肥,即: N:P2O5 :K2O约为5:5:5,可用15:15:15的复合肥33公斤做基肥。 2.2追肥 早熟种在4叶期,中、晚熟种在拔节期分别追施氮肥总量的50%,即纯氮5 kg/亩(46%的尿素约为10 kg/亩)。 2.3抽穗开花期叶面追肥 当抽穗开花期出现缺肥状况,如叶片发黄,用0.2%磷酸二氢钾,2%的尿素,每亩喷施75~100公斤。每喷雾器(15公斤装)加入磷酸二氢钾30克、尿素300克和洗洁净(白猫或巧手)20克。 3水分管理 小麦播种后一般立即灌溉一次,促齐苗、全苗。南方小麦生育期的自然降雨一般可满足其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若遇自然降雨不足时可实施人工灌溉。可采用跑马水,或在排水沟中灌水保持一晚第二天排干的方法供给小麦生育期所需水分。遇雨水多时注意排水。 4病虫草害防治 播种、覆土、灌溉后后喷施丁草胺用于防除单子叶杂草,对于防除双子叶杂草,苗后推荐使用使它隆(商品名又称“塔隆”)或二甲四氯。 抽穗开花期若发生白粉病,可用粉锈宁或多菌灵防治,发生赤霉病可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可结合喷施叶面肥进行。 5 收获 小麦黄熟期(穗和茎杆变黄,籽粒变硬)时收获。 6 水旱轮作冬种小麦轻简化栽培方案简介 在水稻收割后(最好是稻田尚潮湿时),每隔2米开排水沟,然后撒播小麦干种子,播种后将开排水沟掘出的土壤进行覆种。其他栽培措施参照以上“南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节水实施方案

冬小麦节水省肥超高产技术实施方案(2013年) 我县水资源比较短缺,许多乡镇主要靠开采地下水来维持冬小麦灌溉,甚至超采地下水,这不仅加剧水资源紧张,而且在充分灌溉下,麦收后腾出的土壤库容小,造成土壤养分的流失和对地下水的污染。为贯彻落实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河北省农业科技重点推广项目,提高我县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增收,抓好我县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项目组织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冬小麦主产区为重点,通过工程、农艺、生物等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发展和推广各具特色的冬小麦节水节肥技术,提高降水、灌溉水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二)原则 1、坚持提高冬小麦综合能力与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相结合。提高冬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涉及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融合共处的复杂工程,在依靠科技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同时,通过实施播前造墒、播后保墒、基肥足施、密播保苗等综合技术措施,努力实现冬小麦生产和农民收入“双增”,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坚持提高冬小麦单产与改善品质相结合。既注重推广现有优质高产品种和节水省肥增效技术,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同时注重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控制,通过化肥农药调减等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优质品种创造优良生产条件。 3、坚持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统筹兼顾冬小麦生产科技水平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项目实施区域及目标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技术实施区域,为我校的七个分校所在的乡镇为重点,总面积为7万亩。 项目区重点推广测墒灌溉技术、应用抗旱保水和抑制蒸腾制剂技术、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技术、小畦灌溉技术、深松耕和免耕轮换耕作技术、移动软管输水灌溉技术、缩行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每乡推广面积1万亩以上;亩增产小麦20公斤左右,亩节省化肥投入15元,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减少一次灌水,亩节水40方,农田灌水、降水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二、实施内容 针对我县水资源紧缺的现实,在冬小麦主产区,通过技术的引进、研发、教育与培训,示范推广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主产区冬小麦生产能力,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以优化冬小麦品种结构为核心,以蓄水保墒、水肥协调为重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化肥利用率;以科技为依托,加大冬小麦节水节肥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品质,增加总产。 (一)重点推广技术 1、科学耕作。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推行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或免耕覆盖。对于耕层较浅、犁底层较厚或存在夹粘层等障碍层次的农田实行深松耕,加厚活土层,改善土壤结构。 2、测墒造墒。小麦播种前,测定土壤水分含量,根据土壤墒情状况,确定造墒灌水定额。

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2号等

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2号等 扬麦12号(原名扬95-76)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与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合作,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育成的携抗白粉病基因Pm2+6的抗病小麦新品种。于2001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点:该品种春性,株高92cm左右,抗倒性较好。穗近纺锤形,长芒,白壳,大穗大粒,每穗38粒左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为40g左右,容重每升780g以上。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每667m230~34万穗。产量三要素协调。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当,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 主要特点:(1)高产稳产。在鉴定圃中表现突出,平均667m2产430.Okg,比扬麦158增产8.2%;品比圃中平均667m2产440.Okg,比扬麦158增产7.3%。1996~2000年参加全国南方大区区试、国家冬麦区长江中下游组区试和生产试验:1996~1997年度较对照鄂恩l号增产16.1%,较扬麦158增产3.4%;1997~1998年度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82%;1999~2000年度生产试验中在江苏、安徽、浙江、湖北7个试点均表现比对照增产,增幅为0.51%~10.772。在长江中下游麦区范围内多年多点试验,无论丰年还是灾年均比对照增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2)抗性强。高抗白粉病,分子标记检测携抗白粉病基因Pm2+6;中抗赤霉病,耐寒性好于扬麦158,耐肥、抗倒性较好。(3)品质优。主要品质指标与扬麦158相仿,适宜制作面条、馒头等蒸煮类食品。(4)易栽培。适播期范围宽,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易争足穗,克服了扬麦158穗数偏少的缺点,生产上好种易管。 适用范围:适宜于长江中下游麦区作为扬麦158的替代品种推广种植,尤其适应于白粉病重发及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土传病毒重发田块不宜种植。 栽培要点:(1)适期播种,优化群体起点:在江苏淮南麦区适期播种范围为10月20日至11月5日,过早播种,易发生冻害。中等以上肥力田块,适期早播,每667m2基本苗15万左右为宜;缺肥田、迟播,基本苗相应增加。(2)合理运筹肥料,协调群体生长:在中等地力上栽培,667m2产400kg以上,一般需667m2施纯氮18kg左右,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缺磷缺钾的土壤需增施磷、钾肥。(3)防治病、虫、萆害:在秋播及早春阶段搞好化除,以控制杂草滋生危害。因高抗至中抗白粉病,一般不需用药防治。根据病虫测报,及时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的防治。 高产、抗病、优质、早熟小麦新品种扬麦11号 扬麦11号(原名扬96G25)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与南京农业大

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种植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宽幅精播种植模式 1.党伟,马超,赵强,冯质会,刘学谦.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河北农业科学. 2015(19) 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有效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宽幅精播处理的小麦基本苗数、冬前茎数、冬前三叶以上大蘖数、春季最大茎数和成穗数均>CK,增长率为5.17%—8.63%(表1)。表明宽幅精播能够促进小麦冬前分蘖,有效增加冬前三叶以上大蘖的数量,提高分蘖成穗率。 分析原因主要是宽幅播种栽培时小麦群体田间布局更加优化,能够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状况、增强通风透光能力,进而促进小穗及小花分化发育。 宽幅精播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表明宽幅精播能够提高小麦灌浆期籽粒的日均灌浆强度。宽幅精播栽培较好地改善了小麦田间群体结构,使得植株光合性增强,叶片绿叶功能期延长,进而提高光合物质持续向籽粒运输的能力。 宽幅精播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表明宽幅精播能够改善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明显提高小麦产量。进一步说明在相同播种和种植条件下,宽幅精播栽培通过农机农艺技术措施优化组合,使得小麦产量三因素更加协调,对进一步提高产量水平、实现小麦高产稳产具有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2.余松烈,董庆裕.667m2产量700一800 kg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 技术[J] . 农业知识. 2008. (8):1 -2. 生产实践表明,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有效减少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克服了密集条播造成的籽粒拥挤、个体争肥争水、根少、苗弱的缺点,在培育冬前壮苗、合理布局群体、增强光合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刘保华,苏玉环,申景梅,赵文梅.王雪香,冯佳,马永安. 冀南 麦区小麦适宜播种方式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2. 16 (8):9一14. 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决定。在小麦生产中,只有三因素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4. 赵海波,于凯,曲日涛,李延奇,赵利华.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2012. (6):42一4 5.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宽幅精播栽培能够较好地协调小麦产量三因素之间的

冬小麦中后期高产管理措施

冬小麦中后期高产管理措施 玉田县冬小麦播种面积30多万亩,播种基础较好,优种覆盖率高;今年冬季气温偏高,冬小麦带绿越冬,越冬死苗率低,苗情是近几年来较好的一年。小麦即将进入返青、起身、拔节阶段,是促弱苗转壮、保壮苗稳健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调节小麦群体合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做到分类指导,科学管理。 标签:冬小麦高产管理措施 一、早春促苗早发 1.压麦 早春麦田镇压是一项提墒控旺、节本增效的重要农艺措施,可以提高土壤墒情,提高地温,减轻因早春干旱或冻害造成的死苗。一般麦田压麦1-2次。镇压要做到“两个宜早,三个不压”,即整地质量不好的麦田宜早镇压,墒情不好的麦田宜早镇压,提早接通土壤毛细管提墒;清晨不压麦,土壤墒情过大时不压麦,植株结冰时不压麦,以免压碎麦叶和破坏土壤结构。 2.锄划 锄划和镇压要结合进行,一般先压后锄。镇压锄划的时间应在2月中下旬至返青期进行。锄划深度1-2厘米。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积,充分接受阳光,进而提高地温,促进麦苗早发稳长。同时清理冬季覆盖物、枯草和树叶等杂物,以免影响光合作用。各类麦田在早春地表开始融化,墒情适宜时都可进行镇压、锄划。对旱地麦田、秸秆还田或秋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的麦田进行镇压、锄划,保墒抗旱更为重要。 二、科学肥水,合理促控,分类管理 要科学运筹肥水,分类进行管理,要先管旱情重和苗情弱的三类麦,再管二类麦,最后管一类麦。 1.三类苗管理 以促为主。三类苗返青始期亩总茎数小于45万,多属于晚播弱苗,由于群体小,难以形成适宜的亩穗数,春季肥水应以促为主。春季肥水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5℃左右时开始追肥浇水,亩施尿素5-7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促进春季分蘖增生,提高分蘖成穗率;第二次在拔节期进行,随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提高穗粒数。但是,土壤墒情好的晚播、无分蘖、群体小的麦田,第一水不要过早,待长出新蘖后再浇水追肥,以利于迅速提高地温和地表温度,促早春分蘖,适当增加亩茎数。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农大399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与 河北金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滚动式加代回 交转育和穿梭育种的策略,采用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经多点鉴定选育出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 新品种。系谱为Torino/2*2552//9516/3/5*石4185。该品种于2012年2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冀审麦2012004号。 1 特征特性 农大399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生育期242d,与对 照石4185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 返青期叶片浓绿,生长健壮。成穗率高,穗层整齐,旗 叶上冲,株型紧凑,株行间透光性好,株高68 72cm; 茎秆柔韧,抗倒性强;穗纺锤形,穗层厚,穗多穗匀,结 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半硬质,子粒短圆形且饱满; 容重高,落黄好;每hm2成穗数615万 675万,穗粒数34 36粒,千粒重39 41g,产量三要素协调。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2008-2009年度中抗白粉病,高感叶锈病和条锈病;2009-2010年度中抗白粉病,中感叶锈病和条锈病。 2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参加河北省冀中南水地组区域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增产点率达100%,每hm2平均产量7805.6kg,比对照石4185增产6.31%,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5名;2009-2010年同组区域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增产点率达100%,平均产量7203.8kg,比对照石4185增产8.97%,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 1名;2年冀中南水地组试验平均增产7.64%,平均增产点率100%。2010-2011年参加冀中南水地组生产试验,8点汇总,8点增产,每hm2平均产量8355.0kg,比对照石4185增产4.99%,增产显著,居参试品种第1位。多年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农大399高产、稳产、抗倒伏。 3 品质特性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农大399容重801.4g/L,粗蛋白(干基)含量14.14%,湿面筋含量33.0%,沉降值24.2mL,吸水率57.8%,形成时间2.4min,稳定时间2min。 4 适种区域和栽培技术 该品种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冬麦区中高水肥地块种植。适宜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每hm2播种量为150 180kg,适播期后每推迟2d增加播量7.5kg。每hm2施磷酸二铵375kg、硫酸钾1125kg作底肥,拔节期追施尿素225kg。浇好冻水、拔节水和灌浆水。种子进行包衣,及时防治田间杂草和蚜虫、吸浆虫。 (收稿日期:2013-12-18) 高产抗病冬小麦新品种农大399 陈永兴1 吴秋红1 袁成国2 尤明山1 解超杰1 田素华2 杨作民1 孙其信1 刘志勇1(1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 100193;2河北金诚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高邑 051330 ) 每hm2用磷酸二氢钾水溶液7.5kg分别于始花至盛花期、下针结荚期各喷施1次。用“升势”水溶液,或30%戊唑醇水溶液在花期进行1次叶斑病预防。叶斑病发病时用“升势”水溶液,或30%戊唑醇水溶液视情况每10 15d喷施1次,连喷3次。漯花1号植株较矮,不易倒伏。若气候特殊,封行时,株高超过40cm,每hm2要用壮饱胺300g左右,兑水500 600kg,叶面喷施以防旺长。 3.6收获前管理 在收获前20 25d,用2% 3%过磷酸钙和1% 2%尿素混合水溶液进行1次叶面喷施,一般应在下午喷施。水溶液配置:用过磷酸钙 2 3kg加水5kg搅拌浸泡18 20h,将浸泡液澄清滤出,加水45kg,然后加入尿素0.5 1.0kg充分溶解,即为2% 3%+1% 2%氮磷钙混合溶液。注意混合液应随配随用。 3.7 适时收获 植株中下部叶片脱落即可进行收获。收获期应为植株叶片脱落至顶部剩余5片叶时为最佳。(收稿日期:2013-12-13)

世界小麦产量

世界小麦产量最大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 世界种植小麦的国家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表1),这7个国家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7%。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t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 从各大洲的分布看,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面积约占世界小麦面积的45%,其次是欧洲,占25%,美洲占15%,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占5%左右,各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与面积比重大体一致。 亚洲和欧洲既是生产大洲,也是消费大洲,但亚洲当年产不足需,需要大量进口;北美(含中美)洲和大洋洲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洲内消费比例较低,大部分用于出口;非洲产量最低,但消费量相对较高,需要大量进口;南美洲生产和消费总量基本持平。因此,小麦的消费是全球性的,全世界约有40%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的供需结构决定了世界小麦贸易的特点:交易范围广、交易量大、参与国家多。 2.供给呈下降趋势,需求呈刚性增长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统计,世界小麦常年产量为5.8亿t左右,占谷物总产量的28%。但近几年由于世界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呈下降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98/99年度世界小麦产量为5.89亿t,2002/03年度下降到5.68亿t,5年下降了2100万t,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主产国小麦减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杨卫路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世界小麦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o1961年全球消费量约为2.33亿t,1997年为3.35亿t,1981年为4.45亿t,1991年为5.55亿t,2001年为6.60亿t,以每10年1亿t的水平持续增长。而全球小麦的期末库存量则随着收成的丰歉而波动。近10年,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保持在1.1亿~1.3亿t,远低于1985和1986年1.7亿t的水平。2001年世界小麦库存已经降到近13年来的最低水平。 3.不同类型国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转型国家东欧和前苏联年人均消费小麦262kg,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0kg,也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55kg,发展中国家消费水平最低,人均年消费小麦只有74kg。中国小麦人均消费为92㎏,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东欧的水平。 从消费结构看,发达国家以及处于转型期的东欧和前苏联,食用比例只有50%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1%);而作为饲料的比例较高,约占1/3左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6%)近1倍。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小麦消费数量将增加,但食用比例将降低,饲用比例将提高。 4.出口国比较集中,进口国比较分散,贸易量相对稳定 世界小麦贸易量自1981年超过1亿t以后,近十几年相对比较稳定,一直在1亿~1.2亿t之间徘徊。主要是因为一些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提高了自给率,从而降低了进

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华北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当今世界,水资源已成为限制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农田灌溉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北方小麦用水又是大户中的大户,占北方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小麦生长在一年中的干旱季节,产量高低与灌溉密切相关。然而,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增地减的现实和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尖锐矛盾,解决矛盾的途径只能是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在华北地区,持续提高小麦单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不足。现行灌溉制度,实现亩(666.7m2)产400kg以上目标,至少需灌4次水,总灌水量在200m3 以上。大部分依靠超采地下水支撑现状,地下水位不断降低。小麦生产不高产不行、不节水不行,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关于农业节水,在工程和设施方面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喷灌、滴灌等设备投资强度较大,在没有开发资金支持的地区很难采用,也很难适合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农田生产的实情。在华北平原浅层水灌溉区,软管输水,行之有效,现已广泛应用,使输水中的损失变得非常有限。因此节水的潜力在于农田节水,关键是建立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系统化栽培技术。 针对水资源不足和作物高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在河北省吴桥县进行了6年试验研究,形成“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成功地实现了节水、高产、高资源效益三者的统一。河北省将这套节水

技术体系定为“吴桥模式”,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1. 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模式与效益 河北省吴桥县地处北纬37°29′-37°47′,东经116°19′-116°42′之间,属黑龙港流域中部,沧州地区最南端,海拔14-22.6m,地下水位6-9m。全年降水562mm,年际间变化较大,年内季节性分布不均,60%-70%的降水分布在7-8月份。小麦生长期间降水124.8mm,占全年降水量的22.2%。年平均气温12.6℃,全年≥0℃积温4862.9℃,无霜期192天。土壤为壤质底粘潮土,土层深厚,耕层有机质含量0.8-1.4%,全氮0.04-0.1%,碱解氮35-70mg/kg,速效磷(P2O5)10.8-30mg/kg,速效钾90-110mg/kg。 试验研究在吴桥实验站进行。以节水和高产的统一为目标,以转变耗水观念为突破口,以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为核心,以作物为水分亏缺的响应和适应为依据,通过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株群结构、产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特质分配和再分配、根群的时空分布、耗水的时空分布、周年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单期灌水和组合灌水的效应;不同品种对水分亏缺敏感程度的差异及其机制;播期与密度问题;节水灌溉条件下氮、磷、钾肥上下茬周年运筹和施肥技术;短期水分胁迫对源库平衡的影响等问题,以谋求减少灌溉次数对作物不利影响的补偿技术和趋利避害的技术措施,通过非紧缺要素对紧缺要素水的部分替代来实现节水与高产的统一。研究形成的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包括三种模式:(均采用塑料软管灌溉) ① 浇底墒水,生育期不浇水,亩(666.7m2)产量350-400kg模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鼎城区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鼎城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冬麦(秋播)区,适合种植弱冬性(或春性)的小麦品种。 1、选用良种,进行种子处理。鼎城区主要以湘麦、郑麦、扬麦系列良种为主,如郑麦9023、北农矮抗58、扬麦158等。播前晒种,用25%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黑穗病,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2、精细整地,适时早播。深耕能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养分的转化。俗话说:“土地不深翻,麦根没处钻”,“深耕加一寸,顶上一遍粪”。一般深耕25厘米,要逐步加深,一年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以免将大量生土翻出。播前的整地质量应达到“齐、平、松、碎、净、墒”。秸秆直接还田的要清除过长的破碎秸秆。整地时要把土地耙碎、耙透,使耕层深浅一致,表土细碎,达到上虚下实、地面平整的标准。 冬小麦的播种时期必须做到适时,既不过早,也不过晚。误期晚播,气温低,出苗延迟,苗不齐,长势弱,冬前分蘖少或无,次生根数少,麦苗抗寒力减弱,容易受冻害;同时,由于冬前低位蘖少或缺位,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少;晚播抽穗开花延迟,成熟期拖延,子粒形成和灌浆在高温条件下进行,速度加快,历期较短,粒重降低。过早播种,较高温度条件导致植株生长过速,幼苗素质嫩弱,易受病

虫危害,造成缺苗断垄,成穗数减少;如果是春性品种播种过早,麦苗生长迅速,分蘖多,旺而不健,干物质积累少,有的甚至在冬前拔节,这样,越冬时很易受低温冻害;旺长麦田冬季消耗土壤养分较多,春季很易脱肥。 鼎城区在霜降至小雪(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在15℃-16℃时播种,一般以条播为主。每亩播种8公斤-10公斤,以达到15万-20万基本苗。 生产上一般要求分蘖节应距地表2-3 厘米,即播种深度应掌握在4-5 厘米左右。此外,高质量播种还要求播深一致,下子均匀,避免疙瘩苗或断垄现象发生。对于半冬性品种,冬、春应合理调控群体,使群体、个体充分协调。 3、科学施肥。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的原则。麦田必须多施农家肥作基肥。在增施农家肥作基肥的同时,还应注意合理施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作底肥一次施入;氮肥作底肥(一般占40%-50%),追肥在拔节期进行。 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碳铵30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10公斤,或复合肥20-25公斤,加硫酸锌1.5公斤。 施好苗肥:小麦2-3叶时看苗施尿素5公斤-8公斤。 重施拔节孕穗肥:小麦8-9叶、植株基部第1节间伸长时结合灌水,看苗每亩追施尿素7公斤-10公斤。 喷施叶面肥:在开花期叶面喷施0.5%-1%的磷酸二氢钾、2%-3%的尿素溶液,每亩喷50公斤。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 摘要:我团有效积温2600-3000℃,适宜冬小麦的生长,近几年单产较往年有所提高,但还没有挖掘出最大潜力,还有提升空间。 关键词:冬小麦高产栽培 1、精细整地 小麦的根系比较发达,其中70%集中在距地表10—30 厘米的耕层内,播前做好精细整地工作,对于促进小麦根系的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氮、磷配合,三肥坐底 据研究表明小麦施肥实行粗、细结合,氮、磷配合,采用粗肥、氮肥、磷肥“三肥坐底”的方法,是一项显著的增产措施,也是培育冬前壮苗的有效手段。增施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是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根本途径之一。因此,要本着“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广辟肥源,为麦田备足底肥。一般重施底化肥的麦田,要比在年后追施同等肥量的麦田苗期生长快、长势壮,越冬死苗少、成穗率高、增产显著。一般保肥能力强的粘质土壤,可将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一半以上坐底施用;保肥能力较差的沙质土壤适当少些,约占全期氮肥总量的40%左右坐底为宜。根据大量试验证明,一般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麦田,需施优质土杂肥5000千克以上,标准氮、磷肥各50千克,硫酸钾10千克左右。 2.1、适墒播种 水分是种子发芽、出苗的必要条件。小麦种子必须吸收相当于本身重量45%左右的水分才能发芽。水分不足,往往成为影响出苗和提高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措施。我团近几处秋季雨量逐渐减少,且前茬作物灌水较少,待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所以浇足底墒水,不仅能满足小麦出苗和苗期的生长需要,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沙土地含水量若小于15%一16%;二性土含水量小于17%一18%;粘土地含水量小于20%,都应在浇足底墒水后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精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精 ---秀芳书店---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在我国冬春小麦兼种,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以上。现将冬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选择品种上,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群众欢迎,不求新求异”的原则选用品种。所选品种应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适宜我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要求为中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弱春性品种为辅。主要有矮抗58、周麦18、周麦22、豫麦70-36、豫麦49-198、豫农416、众麦1号、周麦16、新麦18、郑麦9023、郑麦366、西农979等品种。 二、科学施肥,精细整地 (一)秸秆还田:实现亩产550 kg以上的高产,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施肥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小麦品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 (二)科学施肥 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科学施肥原则要求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根据产量指标合理施肥:(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肥(P2O5)5~7 公斤,钾肥(K2O)4~6 公斤;(2)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亩施纯氮(N)15~1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 公斤。(3)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 (三)土壤药剂处理 小麦播种期是各类地下害虫活动最猖獗的时期,结合整地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使用

冬小麦新品种新冬41号高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d16214576.html, 冬小麦新品种新冬41号高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作者:李金霞洪雪梅高波朱昱唐冬梅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冬小麦新品种新冬41号的生产特性。[方法]以2009~2011年度北疆冬小麦早熟组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新冬41号和对照品种新冬22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新冬41号通过3年北疆冬小麦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高产性状突出,平均产量居第1位,表现出良好的高产稳产性及广泛的适应性,并属中筋优质小麦品种,是一个极具推广潜力的冬小麦新品种。 [结论] 新冬41号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冬小麦新品种,研究可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新冬41号;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440-02 新冬41号(简称为01271)是新疆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针对北疆冬麦区生态条件,科 学选用石冬八号×(95752×奎冬5号)进行复交,系统选育而成。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冬小麦早熟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位居第一,2013年6月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 定,审定编号:新审麦2013年03号。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生产性能,使其在生产中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笔者特对其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该研究所用的材料均来源于2009~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冬麦区早熟组区域试验的汇总结果,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参试品种13个,分别在奇台、塔城、石河子、安宁渠、农四师5个综合实验站进行,对照品种为新冬22号。 1.2 分析方法 1.2.1 高产性分析。新冬41号产量与对照品种产量的增(减)产点数分析。 1.2.2 产量稳定性分析。参照Francis提出的以品种平均产量为参数,以变异系数来度量产量的稳定性[1-4],以温振民等提出的“高稳系数法”综合丰产性和稳定性[5]。

冬小麦高产栽关键技术

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粮。在我国冬春小麦兼种,但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以上。现将冬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择优良品种 小麦籽粒品质、产量性状既受品种遗传控制,也受栽培措施的影响。究其关系:遗传是内因,栽培措施是外因。因此选择优良品种是实现冬小麦优质、高产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在选择品种上,按照“专家推荐、市场认可,群众欢迎,不求新求异”的原则选用品种。所选品种应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 适宜我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要求为中筋和中强筋小麦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弱春性品种为辅。主要有矮抗58、周麦18、周麦22、豫麦70-36、豫麦49-198、豫农416、众麦1号、周麦16、新麦18、郑麦9023、郑麦366、西农979等品种。 二、科学施肥,精细整地 (一)秸秆还田:实现亩产550 kg以上的高产,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施肥要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施用有机肥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可以改善小麦品质。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 (二)科学施肥 只有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才能够培肥地力,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科学施肥原则要求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根据产量指标合理施肥:(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肥(P2O5)5~7 公斤,钾肥(K2O)4~6 公斤;(2)亩产600公斤以上麦田亩施纯氮(N)15~18公斤,磷肥(P2O5)8~10公斤,钾肥(K2O)5~8 公斤。(3)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中、高产麦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磷、钾肥全部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氮肥。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田应将有机肥全部、氮肥的50%~40%,全部的磷、锌肥和50%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追施剩余的50%~60%氮肥和50%钾肥。 (三)土壤药剂处理 小麦播种期是各类地下害虫活动最猖獗的时期,结合整地是防治小麦地下害虫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或使用3%辛硫磷或甲基异硫磷的颗粒剂每亩2-3公斤效果更好。

冬小麦种植技术教案doc

冬小麦种植技术教案 教学课时:2课时 主讲人:赵甲平 九月份以来,我市小麦主产区降雨偏少,多数种麦地出现旱情,给今秋种麦造成较大困难。近几年由于气候及栽培因素,小麦群体出现偏大趋势,后期倒伏增加。因此,今秋小麦生产应以节水抗旱、合理播期播量、提高水肥利用率为核心,发展优质、高产、抗逆品种,注重播种基础,培育冬前壮苗,为明年小麦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一、选用优质、高产、抗逆品种 近两年,我市引进示范了一批小麦新品种,部分品种显现出优势,但有些新品种的抗寒性还需经过生产进一步考验。今秋种麦各区县在品种选择上,一定要根据实际生产条件选择品种,主要选择冬性和抗逆性强、丰产性和早熟性好的优良品种。可选择推广应用京9428、农大3432、津引159、轮选987、农大优93和北农66等品种。同时,要引导农民逐步淘汰产量、品质性能差的品种。 二、提倡深耕,提高整地质量 经多年浅旋耕播种,使土壤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因此,建议有条件地区今秋种麦开展深耕,疏松土壤;

旋耕播种地块以旋二遍为宜,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加深耕层,增强土壤纳雨蓄墒能力,保证土地平整,无坷垃,秸秆细碎。对玉米成熟较晚、播种时间较紧的麦田,可推广免耕覆盖技术,玉米秸秆覆盖还田,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三、足墒足肥,打好播种基础 目前,种麦地块旱情较重,若后期无有效降雨,难以实现足墒播种。因此,有条件地区要造墒播种,可于玉米收获前带青浇地灌足底墒水,亩灌水50方,达到足墒播种目的。也可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灌溉条件,砂壤土可等玉米收获后抢时浇地和播种,粘重土壤地块可播后浇蒙头水。 播种时要重视底肥投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各主产区县可根据目标产量的要求,结合品种和测土结果,制定具体施肥方案,特别要重视有机肥与钾肥的施用。一般情况下,每亩底施优质粗肥1-2方,磷酸二铵20-22.5公斤,尿素5公斤(秸秆还田麦田亩施尿素7.5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随耕地将肥料施于耕层10厘米以下。全生育期N:P:K 施用比例为1:0.6:0.3-0.4。 四、严格掌握播期与播量,提高群体质量 近二年,小麦群体偏大,后期出现倒伏。今秋,要根据播期确定合理基本苗,全市适宜播期9月28日至10月8日,不宜过早播种。要控制好基本苗数,一般掌握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亩基本苗18-23万苗为宜。10月4日至10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