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力学建模分析

材料力学建模分析

材料力学建模分析
材料力学建模分析

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

一、工程问题

1.问题的照片或图片(不妨把思路放宽)

2.问题描述和解释

二、建立力学模型

1.大致几何尺寸(长度、横截面形状)确定、材料确定、支座约束、

各种可能的载荷确定

2.简化得到的力学计算简图

三、分析过程

包含了那些力学知识(请列举);包括哪几种基本变形;安照组合变形分析的步骤展开;许用应力确定

四、对本组在建模过程中表现的自我评价: 8.0 分

五小组成员在报告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C5112A型单柱立式车床光杠受力建模

C5112A型单柱立式车床,数控,数显, C5112A/CX5112A型机床是单柱立式车床,有一个立刀架和一个侧刀架。适应高速钢刀具和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各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部分非金属材料,可车削圆柱面、外圆柱面、端面、圆锥面、外圆锥面、切槽、钻孔、扩孔和铰孔。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最大切削直径(mm): 1250

立刀架行程(mm)水平: 700

工作台直径(mm): 1000

立刀架行程(mm)垂直: 650

最大工件重量(t): 4

侧刀架行程(mm)水平: 600

工作台转速围(r/min): 6.3-200

侧刀架行程(mm)垂直: 900

级数: 16

机床重量(约t): 8.5

主电机功率(kw): 22

工件最大加工高度(mm):

(1)标准型加工高度: 1000

(2)加高200mm :

加工高度:1200

机床外型尺寸(长×宽×高)mm :

(1)标准型 : 2360×2270×2800

(2)加高200mm 2360×2270×3000

补充条件:进给量: 8~86mm/min

光杠最大转速约98r/min

进给电机功率:1.3KW 进给电机转速:940r/min

题目:分析光杠受力情况并校其安全性

光杠材料为45号钢,σs=360MPa 安全系数n=1.5~2 [σ]max=σs/n min =360/1.5=240MPa

[τ]max≈0.8[σ]max =192MPa

ρ=7.82g/cm3

光杠受自身重力引起均布载荷q

q=G/ι=ρvg/ι

=7820π×0.0352×9.8÷4=73.7N/m

Mmax=qι/2×ι/2-qι/2×ι/4

=qι2/8=55.3N·m

σmax =Mmax/Wt

=55.3×32/(0.0353π)

=13.1MPa<240MPa=[σ]max

光杠由进给电机带动溜板箱运动产生

一个扭矩T

Tmax=9549P/n min

86/8=98/n min∴n min≈9.12

Tmax=9549P/n min=9549×1.3/9.12

=1361N·m

Tmax-Me=0 得Me=1361N·m

τ=Me/Wt=16×1361/(3.14×

0.0353)=161.75MPa<192MPa=

[τ]max

所以光杠在最大载荷F作用下可安全

材料力学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一、摘要 2003年11月,某特大桥项目部的混凝土预制件场搬迁,用门式起重机吊装钢底模板,在往5t东风货车上卸载时,由于中心偏移,钢底模板在车厢铁皮板上侧滑,将搬运工甲挤在车厢尾部与挡墙之间,搬用工甲头盖被挤破裂,当场死亡。 二、事故发生经过 2003年11月3日,某特大桥项目部的混凝土预制件场,搬迁工作已处于尾声。该场的工长组织有关人员用门式起重机装车,将制作预制件的钢底模板运走,运输工具是东风牌5t载重汽车,当吊装第二车第一块钢底模板时,所吊的这块钢底模板面积为4 3.8m,重量为1.8t ,一面两角裁切,采用两根吊索对角起吊。本应用4根吊索起吊4个吊点,因为该场处于搬迁阶段且已接近尾声,当时只找到2根吊索,因此钢底模板吊起时,重心有所偏位,钢底模板处于侧斜不平稳状态。当龙门起重机吊起后往东风货车上落钩时,侧斜的钢底模板与车厢底板铁板面先接触。这时吊装指挥(信号工)乙在汽车驾驶室的一侧准备做调整,而搬运工甲则站在车厢尾部稳钩,该场的工长发现甲站位很危险,就喊他快躲开,而甲在没有接到乙发出指挥信号时,就喊落钩,落钩的同时,甲也看到了钢底模板在车厢底板上滑动,便慌忙从车厢尾部往下跳,车厢尾部跟后面的挡墙有1.2m左右距离,挡墙高2.2m距离,这是侧滑的钢底模板正在车厢底板上往挡墙冲过来,甲躲闪不及,头部挤在砖石挡墙上,甲的头盖被挤碎,致使甲当场死亡。 三、选择该事故分析原因 起重事故是指在进行各种起重作业中发生的重物坠落、夹挤、物体打击、起重机倾翻、触电等事故。其中伤害事故可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事故多发的特殊工种作业中,起重作业事故的起数高,事故后果严重,重伤死亡人数比例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故选择该事故进行分析。 四、该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1.钢底模板吊挂方法不正确,被起吊的钢底模板应该用4根吊索吊挂在吊板的4个吊点上,可这次吊装作业却只用2根吊索吊挂2个吊点,而且挂钩部位不正确,使吊装的钢底模板处于不稳定状态。 2.搬运工甲在稳钩作业中站位非常危险,现场作业的领导工长虽然发现,但为时已晚。而作为现场的指挥乙却没有发现这种危险情况或者发现了竟无动于衷,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制止。 3.该预制件场忽视安全生产,尤其在搬迁过程中放松安全管理。首先是从事这种大件吊装,竟然连吊索都没有做好准备,野蛮作业;其次,在搬迁过程中,租用的东风运货车,不具备运输大型构件的能力,东风载重卡车也没有采取任何铺垫措施。 五、事后处理及改进方案 这是一起作业现场混乱,从领导到工人安全生产观念淡薄,在工厂搬迁过程,毫无章法,凑凑乎乎作业,结果酿成这次严重事故,这起事故给我们留下深刻教训。 对上述起重事故事故进行分析,得出今后预防措施如下:(1)凡从事特殊工作,起重工、起重司机、挂钩工、指挥人员都应该接受岗位培训,持证上岗。(2)坚决落实岗位责任制,这些特殊岗位,必须制定好岗位操作规程,落实责任,严禁违章作业,强调劳动纪律。(3)起重装卸重物,最好使用专用吊具,如无专用吊具,吊装方法一定要科学和可靠,不能凑乎,马马虎虎就可能出大问题。

材料力学建模分析

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 一、工程问题 1.问题的照片或图片(不妨把思路放宽) 2.问题描述和解释 二、建立力学模型 1.大致几何尺寸(长度、横截面形状)确定、材料确定、支座约束、 各种可能的载荷确定 2.简化得到的力学计算简图 三、分析过程 包含了那些力学知识(请列举);包括哪几种基本变形;安照组合变形分析的步骤展开;许用应力确定 四、对本组在建模过程中表现的自我评价:8.0 分 五小组成员在报告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C5112A型单柱立式车床光杠受力建模 C5112A型单柱立式车床,数控,数显,C5112A/CX5112A型机床是单柱立式车床,有一个立刀架和一个侧刀架。适应高速钢刀具和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各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部分非金属材料,可车削内圆柱面、外圆柱面、端面、内圆锥面、外圆锥面、切槽、钻孔、扩孔和铰孔。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最大切削直径(mm):1250 立刀架行程(mm)水平:700

工作台直径(mm):1000 立刀架行程(mm)垂直:650 最大工件重量(t): 4 侧刀架行程(mm)水平:600 工作台转速范围(r/min): 6.3-200 侧刀架行程(mm)垂直:900 级数:16 机床重量(约t):8.5 主电机功率(kw):22 工件最大加工高度(mm): (1)标准型加工高度:1000 (2)加高200mm : 加工高度:1200 机床外型尺寸(长×宽×高)mm : (1)标准型: 2360×2270×2800 (2)加高200mm 2360×2270×3000 补充条件:进给量:8~86mm/min

光杠最大转速约98r/min 进给电机功率:1.3KW 进给电机转速:940r/min

河海大学813材料力学

河海大学--813材料力学 河海大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一、院校基本情况 1、校区及院系设置 河海大学总占地面积2300余亩。研究生院坐落在南京市区风景优美的清凉山麓。培养领域覆盖了工、理、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尤其是在水利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是我国最大的水利学科研究生培养基地。 校区设有: (1)本部(西康路校区) 主要是留学生以及水利、水文、土木、港行、环境学院的大三大四本科生级研究生。 (2)江宁校区 由所有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河海大学江宁校区有水文院,水电院,水电院,港航院,土木院,环境院,能电院,计信院,商学院,公管院,理学院,外语院,力材院,法学院,体育系,地学院,机电院。 (3)常州校区 常州校区主要是在机械类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校区,毕业证和本部江宁完全一样,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也在常州校区。 院系设有: 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等专业院系和大禹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一级学科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学科在全国排名 水利工程95 1 土木工程77 8 工商管理73 29 力学72 17 农业工程72 1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71 11 电气工程69 23 海洋科学69 7 测绘科学与技术68 9 公共管理68 29 2、住宿环境: 一间宿舍四张床,有阳台、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空调,房间上面还有一个转

中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材料分析答题模板

综合素质主观题答题模板 套路:总-表态(占分,必须表明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分-观点(要准确)+解释(可用自己的语音)+结合材料 总-简括观点/得出启示 职业道德的三个观中,三选一考,学生观高频。职业理念必有一题。 尽量不写“首先其次最后”,因为常常会写完后突然想到一个新的观点,没法接在最后的后面,建议写第一第二… 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一点基本不考 下面模板中,第一、二、三高频;第四、五、八常考;第五、七意思基本一样,选一个更贴切的即可 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观的相关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材料中,…(教师带领全班/不抛弃不放弃某学生) 其次,素质教育是保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材料中,…(不只重视智育,还注重其他)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教育要考虑学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材料中,…(看到特点、特长、因材施教) 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材料中,…(采纳学生新颖的想法,不打压学生) 第五,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材料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学) 第六,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材料中,…(教方法,不只教知识) 第七,教学观要求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不是满堂灌,而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材料中,…(引导思考,主动学习) 第八,教学观要求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人格品行。材料中,…(不一味批评,看到学生的情感和价值) 综上所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

材料力学性能静拉伸试验报告

静拉伸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测45#钢的屈服强度s σ、抗拉强度m R 、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2、测定铝合金的屈服强度s σ、抗拉强度m R 、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 3、观察并分析两种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二、使用设备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0.02mm 游标卡尺、试验分化器 三、试样 本试样采用经过机加工直径为10mm 左右的圆形截面比例试样,试样成分分别为铝合金和45#,各有数支。 四、实验原理 按照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 GB/T 228—2002标准—《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的规定,在室温1035℃℃的范围内进行试验。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夹头当中,然后开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一般应变速率应≤0.1m/s ),直到拉断为止,并且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材料的拉伸图。 试验机自动绘图装置绘出的拉伸变形L ?主要是整个试样,而不仅仅是标距部分的伸长,还包括机器的弹性变形和试样在夹头中的滑动等因素,由于试样开始受力时,头部在头内的滑动较大,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的区别: (1)塑性材料: 脆性材料是指断后伸长率5%δ≥的材料,其从开始承受拉力直至试样被拉断,变形都比较大。塑性材料在发生断裂时,会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也会出现屈服和颈缩等现象; (2)脆性材料: 脆性材料是指断后伸长率5%δ<的材料,其从开始承受拉力直至试样被拉断,变形都很小。并且,大多数脆性材料在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上都没有明显的直线段,几乎没有塑性变形,在断裂前不会出现明显的征兆,不会出现屈服和颈缩等现象,只有断裂时的应力值—强度极限。 脆性材料在承受拉力、变形记小时,就可以达到m F 而突然发生断裂,其抗拉强度也远远 小于45钢的抗拉强度。同样,由公式0m m R F S =即可得到其抗拉强度,而根据公式,10 l l l δ-=。 五、实验步骤 1、试样准备 用笔在试样间距0L (10cm )处标记一下。用游标尺测量出中间横截面的平均直径,并且测出试样在拉伸前的一个总长度L 。 2、试验机准备: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20道常考材料分析题

综合素质20道常考材料分析题 资格证“科目一”《综合素质》的高分题型,材料分析题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基本上涵盖了各个方面。希望能对对同学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1.据羊城晚报2005年9月13日报道:广州某高校学生小陈说.从开学至今.有一位专业课的老师。每逢上课必先推荐自己编写的教材。“我这本教材已经卖出了3000多册了,很受欢迎的。看在你们是我的学生,原价45元。按优惠价40元卖给你们吧。”看学生好像听得有点儿不耐烦,该老师立即变换脸色,强调这是自愿购买的,但期未考试与这本教材有很大关系。另一名学生小曾也讲述了令他们哭笑不得的事情。系里开选修课,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去听课。大家都没忘带上师兄师姐用过的教材。上课时,任课老师询问是否都有教材,学生大多说有了。“怎么可能,我还没向你们介绍我的书呢?”老师很纳闷,看了学生们手中的书才发现、都是借来的旧书。“书岂能乱借?是谁借给你们的,我要去追究他……”该老师大发雷霆。后来,很多学生怕连累了师兄师姐,都乖乖地买了新书,还都排队让老师签名。签名时,该任课老师很高兴.因为她认为学生舍得买书才会专心读书。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该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 (1)该材料反映出教师在处理学生关系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违背了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 (2)教师向学生推销自己的书,把学生当做自己牟利的对象。表明了我们的一些教师已经受到市场经济唯利是图思想的影响,使师生关系变味,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教师以考试作诱饵,威胁学生买书,事实上已经超出了自由、自愿的范围,是以权谋私的行为。 (4)不允许学生借书,并要追究出借人的责任,更是一个蛮横的、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要求。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订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

材料力学案例:教学与学习参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材料力学案例:教学与学习参考 篇一:材料力学案例分析 迈安那斯桥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1.关键词:桥梁垮塌,组合变形,偏心载荷,设计失误 2.事件背景 时间:1983年6月27日,地点:美国康涅狄格州迈安那斯(mianus)河桥垮塌,造成4辆汽车掉落桥下,3人死亡,多人受伤。 图1垮塌的迈安那斯河桥 该桥梁结构属于钢结构的多跨静定梁,建成于1958年,桥龄25年。大桥双向各三线车道,每日车流量超过10万次。大桥的悬臂式的结构在建桥当时是很流行的样式:主跨为两端外伸梁,主跨两侧各有一段约30米长的悬吊梁垮。垮塌的是东悬吊跨的一段梁,其西端接在称为轴台的支架上,用水平销连接到中跨梁外伸段的自由端;东端以销接吊件连接在东边悬臂梁的末端,正是此悬吊组件的破坏导致了大桥的

坍塌。 1983年春末,大桥边的居民向当局反映他们听到桥身发出尖锐的声响。过去至少五六年来,这些居民陆续在河边检到桥上掉下来的混凝土碎块或碎钢屑,每次他们都尽责地向公路局报告。而近来在轰隆的车流声中,他们又听到了新增的噪音。一位居民表示:“像是几千只鸟同时唧喳地发出刺耳的鸣叫。 整个周末, 都可以清楚地听到这样的声音。” 6月27日星期一凌晨1:30左右,大桥在一声巨响中发生坍塌。 图2悬吊梁的支撑结构 3.事故过程与关键性细节 康州公路局长看了现场的残骸后,表示他发现了桥梁倒塌的可能线索:把掉下去的桥身和悬臂式钢梁拴在一起的栓销少了一个。这个长约18厘米的栓钉的一部分残余物最后在河里被捞起,其余的部分还在桥上,它看起来像是被剪断的。 事故起因是因为栓销断裂,还是另有原因?为了解开谜团,局长请来了专家,另外还有3家独立的工程公司和国家交通安全局的代表以及法院指派的工程师都参与了事故调查,可是各方都强调不同的理由并得出不同的结论。

材料力学性能拉伸试验报告

材料力学性能拉伸试验报告 材化08 李文迪 40860044

[试验目的] 1. 测定低碳钢在退火、正火和淬火三种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强度与塑性性能。 2. 测定低碳钢的应变硬化指数和应变硬化系数。 [试验材料] 通过室温拉伸试验完成上述性能测试工作,测试过程执行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1.1试验材料:退火低碳钢,正火低碳钢,淬火低碳钢的R4标准试样各一个。 1.2热处理状态及组织性能特点简述: 1.2.1退火低碳钢: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而均匀 的冷却称为退火。 特点:退火可以降低硬度,使材料便于切削加工,并使钢的晶粒细化,消除应力。1.2.2正火低碳钢: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称为正 火。 特点:许多碳素钢和合金钢正火后,各项机械性能均较好,可以细化晶粒。 1.2.3淬火低碳钢:对于亚共析钢,即低碳钢和中碳钢加热到Ac3以上30-50℃,在此 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使钢的组织全部变成奥氏体,然后快速冷却(水冷或油冷),使奥氏体来不及分解而形成马氏体组织,称为淬火。 特点:硬度大,适合对硬度有特殊要求的部件。 1.3试样规格尺寸:采用R4试样。 参数如下:

1.4公差要求 [试验原理] 1.原理简介:材料的机械性能指标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由试验可知弹性阶段 卸荷后,试样变形立即消失,这种变形是弹性变形。当负荷增加到一定值时,测力度盘的指针停止转动或来回摆动,拉伸图上出现了锯齿平台,即荷载不增加的情况下,试样继续伸长,材料处在屈服阶段。此时可记录下屈服强度R 。当屈服到一定 eL 程度后,材料又重新具有了抵抗变形的能力,材料处在强化阶段。此阶段:强化后的材料就产生了残余应变,卸载后再重新加载,具有和原材料不同的性质,材料的强度提高了。但是断裂后的残余变形比原来降低了。这种常温下经塑性变形后,材料强度提高,塑性降低的现象称为冷作硬化。当荷载达到最大值Rm后,试样的某一部位截面开始急剧缩小致使载荷下降,至到断裂。 [试验设备与仪器] 1.1试验中需要测得: (1)连续测量加载过程中的载荷R和试样上某段的伸长量(Lu-Lo)数据。(有万能材料试验机给出应力-应变曲线) (2)两个个直接测量量:试样标距的长度 L o;直径 d。 1.2试样标距长度与直径精度:由于两者为直接测量量,工具为游标卡尺,最高精度为 0.02mm。 1.3检测工具:万能材料试验机 WDW-200D。载荷传感器,0.5级。引伸计,0.5级。 注1:应力值并非试验机直接给出,由载荷传感器直接测量施加的载荷值,进而转化成工程应力,0.5级,即精确至载荷传感器满量程的1/500。 注2:连续测试试样上某段的伸长量由引伸计完成,0.5级,即至引伸计满量程的1/50。

2016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材料分析题)

2016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解析(材料分析题)

2016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及 答案解析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大学毕业后,曲老师到一所农村中学当历史老师,至今已有八年了。在此期间,有的同事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了,有的则步入了职业倦怠期,有几所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想引进他,但他总是拒绝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明白农村孩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这里的孩子离不开我。”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曲老师经常翻阅各种期刊杂志,以及时了解历史学科的新信息,他还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为了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曲老师不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曲老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教师仅靠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他坚持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阅读,多年来从未间断过,他的阅读范围很广,除了研读历史领域的经典著作之外,他还广泛学习法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曲老师的行为。(14分) 30. 该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 首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优路网校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材料中,曲老师通过阅读各种期刊杂志,了解历史学科信息,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科研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自我上不断反思。材料中,曲教师自知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也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材 料 力 学 性 能 实 验 报 告.

材料 学性能实院系:材料学院姓名:王丽朦学号:200767027 验报力告 实验目的: 通过拉伸试验掌握测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试样伸长率,界面收缩率的方法;通过缺口拉伸试验来测试缺口对工件性能的相关影响; 通过冲击试验来测量材料的冲击韧性; 综合各项试验结果,来分析工件的各项性能; 通过本实验来验证材料力学性能课程中的相关结论,同时巩固知识点,进一步深刻理解相关知识; 实验原理: 1)屈服强度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时产生的屈服现象是其开始产生宏观的塑性变形的一种标志。弹性变形阶段向塑性变形阶段的过渡,表现在试验过程中的现象为,外力不增加即保持恒定试样仍能继续伸长,或外力增加到某一数值是突然下降,随后,在外力不增加或上下波动情况下,试样继续伸长变形,这便是屈服现象。呈现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拉伸时,试样在外力不增加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称为屈服点,记作σs; 屈服现象与三个因素有关:(1)材料变形前可动位错密度很小或虽有大量位错但被钉扎住,如钢中的位错为杂质原子或第二相质点所钉扎;(2)随塑性变形发生,位错快速增殖;(3)位错运动速率与外加应力有强烈的依存关系。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的影响;晶界大小和亚结构的影响;还有溶质元素和第二相的影响等等。通过对内因的分析可表征,金属微量塑性变形抗力的屈服强度是一个对成分、组织极为敏感的力学性能指标,受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改变合金成分或热处理工艺都可使屈服强度产生明显变化。 外因包括:温度、应变速率和应力状态等等。总之,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即受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又因外在条件不同而变化,因而可以根据人们的要求予以改变,这在机件设计、选材、拟订加工工艺和使用时都必须考虑到。 2)缺口效应 由于缺口的存在,在静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将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的“缺口效应”,从而影响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缺口的第一个效应是引起应力集中,并改变了缺口前方的应力状态,使缺口试样或机件所受的应力由原来的单向应力状态改变为两向或三向应力状态,也就是出现了σx(平面应力状态)或σy与σz(平面应变状态),这要视板厚或直径而定。

材料力学建模分析

材料力学建模分析

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 一、工程问题 1.问题的照片或图片(不妨把思路放宽) 2.问题描述和解释 二、建立力学模型 1.大致几何尺寸(长度、横截面形状)确定、材料确定、支座约束、 各种可能的载荷确定 2.简化得到的力学计算简图 三、分析过程 包含了那些力学知识(请列举);包括哪几种基本变形;安照组合变形分析的步骤展开;许用应力确定 四、对本组在建模过程中表现的自我评价:8.0 分 五小组成员在报告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组长小组成员 aaa sss ddd fff ggg 贡献统筹安 排分工搜集问题图片问题的描述建立力学模型 问题解答 做 word

车床,有一个立刀架和一个侧刀架。适应高速钢刀具和硬质合金刀具加工各种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部分非金属材料,可车削内圆柱面、外圆柱面、端面、内圆锥面、外圆锥面、切槽、钻孔、扩孔和铰孔。 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最大切削直径(mm):1250 立刀架行程(mm)水平:700 工作台直径(mm):1000 立刀架行程(mm)垂直:650 最大工件重量(t): 4 侧刀架行程(mm)水平:600 工作台转速范围(r/min): 6.3-200 侧刀架行程(mm)垂直:900 级数:16 机床重量(约t):8.5 主电机功率(kw):22 工件最大加工高度(mm): (1)标准型加工高度:1000 (2)加高200mm : 加工高度:1200 机床外型尺寸(长×宽×高)mm : (1)标准型: 2360×2270×2800 (2)加高200mm 2360×2270×3000

补充条件:进给量:8~86mm/min 光杠最大转速约98r/min 进给电机功率:1.3KW 进给电机转速:940r/min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必背汇编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必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总结一下就是“提素、个性、创两全”。在这五点中,后四点是经常考材料分析题的考点,大家在备考时要着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2、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对于这一点在材料分析题中考的较少,大家可以以单选题的形式备考,理解每一个规律的含义即可;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第三节、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包括教师角色的转 变和教师行为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 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角色的转变总结一下就是“学生反建社”:学生是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反是指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建是指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社是指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由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 (2)由于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所以教师要尊重赞赏学

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力学性能[焊]》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044014 课程名称:材料力学性能[焊] /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materials 学分: 2.5 学时:40(实验: 8 上机: ) 适用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 建议修读学期:5 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加工工程系 课程负责人:陈汪林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热处理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包括实验)成绩30%。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教材: 1.工程材料力学性能. 束德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参考书目: 1.材料力学性能. 郑修麟.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1 2.金属力学性能. 黄明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86 3. 材料力学性能. 刘春廷.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内容概述: 《材料力学性能》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学位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金属变形和断裂的规律,掌握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本质、意义、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以及测试技术。了解提高力学性能的方向和途径,并为时效分析提供一定基础。强调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用于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materials is a core and basic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of specialty of welding. By the study on this course, the studies should be master the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mechanisms of metals, and understand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each mechanical property of metal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ir correlations, the laws of variation and corresponding test methods of each mechanical property of materials. In addition, the studies should understand how to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and provide relevant basis for the failure analysis of materials.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will be applied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all aspects. Finally, this course will make the students acquired the capability on conducting research by adopting reasonable technologies by oneself.

综合素质 材料分析题

教育观(材料分析题) 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3.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5.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6.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 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幼儿教育的途径背 1.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 2.日常生活与活动 3.学习环境 4.家园合作 5.社区教育资源 幼儿教育的方法 一、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对于幼儿而言,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比通过其他形式更加有效,要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幼儿接受和喜爱,非常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 二、讲解 讲解是幼儿教师以口头语言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释,以使幼儿比较系统地理解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方法便于指导其行为。 1.讲解法的优点是可以使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2.便于教师控制教育过程,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3.主题明确,易于儿童直接接受; 4.反馈及时,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回答得到反馈,便于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法, 5.有利于教师有目的地向儿童进行教育。 幼儿教育的特点: 背 1.教育内容要生活化和具有生成性 2.教育过程能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3.教育活动的结果要使幼儿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 4.教育价值的可持续性和多项性 5.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儿童观:(材料分析题)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追求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2.全面发展教育是诸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各种能力发展 2.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3.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 4.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材料力学实例分析【爆款】.doc

生活中的材料力学实例分析 一意义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杆件的应力、变形以及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的学科。材料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基础分支。它是研究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承载能力的基础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将工程结构和机械中的简单构件简化为一维杆件,计算杆中的应力、变形并研究杆的稳定性,以保证结构能承受预定的载荷;选择适当的材料、截面形状和尺寸,以便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 二对象 材料力学的研究通常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材料的力学性能(或称机械性能)的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参量不仅可用于材料力学的计算,而且也是固体力学其他分支的计算中必不可少的依据;另一部分是对杆件进行力学分析。杆件按受力和变形可分为拉杆、压杆受弯曲(有时还应考虑剪切)的粱和受扭转的轴等几大类。杆中的内力有轴力、剪力、弯矩和扭矩。杆的变形可分为伸长、缩短、挠曲和扭转。在处理具体的杆件问题时,根据材料性质和变形情况的不同,可将问题分为线弹性问题、几何非线性问题、物理非线性问题三类。 材料力学不仅在复杂机械工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随处可见的桥梁,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 (如道路、铁路、水道等)或者

其他设施 (如管道、电缆等)跨越天然障碍 (如河流、海峡、峡谷等)或人工障碍 (高速公路、铁路线)的构造物。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火车或船舶穿过障碍。桥可以打横搭着谷河或者海峡两边,又或者起在地上升高,槛过下面的河或者路,让下面交通畅通无阻。 三分析

如果在安全的前提下,将原来的四个桥墩和三个拱形拉索变为三个桥墩和两个拱形拉索。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材料,降低成本,而且有美观。 四总结 因此,材料力学是一门很有用的学科,能够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只要注意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力学的踪影。利用材料力学的知识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并加以改进,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模板和真题

综合素质(小学、初中) 材料分析模板VS真题分析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与面试内容表 《综合素质》题型、题量、分值的具体分布情况

出题范围分析 材料分析题的分值占比高,但每年的材料分析题都是从第一章(职业理念)和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中选择,不用死记硬背,记住几个小点,重在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思路 分为如下三部分: 1、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例如:材料中XX老师的教育行为符 (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引以为戒)。 2、分点阐述。将涉及到的点结合材料分别进行阐述。 ○1…… ○2…… ○3…… ○4…… 或者是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3、总结概括。例如: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应该 像XX老师一样,不断地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化,不断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第一章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观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公正)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4、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核心) 5、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口诀:提速个性创两全答题模板: XX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符合(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值得肯定(给予否定/引以为戒)。——(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首先,XX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XX老师(具体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或帮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 其次,XX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XX老师(具体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或帮助),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最后,XX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理念。XX老师(具体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或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分点阐述,将涉及

材料力学性能总结

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屈服现象:外力不增加,试样仍然继续伸长,或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突然下降,随后在外力不增加或上下波动情况下,试样继续伸长变形。 屈服过程:在上屈服点,吕德斯带形成;在下屈服点,吕德斯带扩展;当吕德斯带扫过整个试样时,屈服伸长结束。 屈服变形机制:位错运动与增殖的结果。 屈服强度: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 屈服判据: 屈雷斯加最大切应力理论: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最大切应力达到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的拉伸屈服强度时产生屈服。 米赛斯畸变能判据: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当比畸变能等于或超过相同金属材料在单向拉伸屈服时的比畸变能时,将产生屈服。 消除办法: 加入少量能夺取固溶体合金中溶质原子的物质,使之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元素; 通过预变形,使柯氏气团被破坏。 影响因素: 1.因: a)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不同,位错运动所受的阻力不同。 b)晶粒大小和亚结构:减小晶粒尺寸将使屈服强度提高。 c)溶质元素:固溶强化。 d)第二相 2.外因: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第二相强化(沉淀强化+弥散强化):通过第二相阻碍位错运动实现的强化。 强化效果: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的情况下,第二相质点尺寸越小,强度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在第二相体积比相同的情况下,长形质点的强化效果比球形质点的强化效果好; 第二相数量越多,强化效果越好。 细晶强化:通过减小晶粒尺寸增加位错运动障碍的数目(阻力大),减小晶粒位错塞积群的长度(应力小),从而使屈服强度提高的方法。 同时提高塑性及韧性的机理: 晶粒越细,变形分散在更多的晶粒进行,变形较均匀,且每个晶粒中塞积的位错少,因应力集中引起的开裂机会较少,有可能在断裂之前承受较大的变形量,即表现出较高的塑性。细晶粒金属中,裂纹不易萌生(应力集中少),也不易传播(晶界曲折多),因而在断裂过程中吸收了更多能量,表现出较高的韧性。 固溶强化:在纯金属中加入溶质原子形成固溶合金,将显著提高屈服强度。 原因:溶质原子与位错的弹性相互作用,使溶质原子扩散到位错周围,形成柯氏气团;柯氏气团钉扎位错,提高位错运动阻力。 强化效果: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大于置换固溶体;溶质和溶剂原子尺寸差越大,强化效果越好;溶质浓度越大,强化效果越好。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可以总结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交给学生思维的方式。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三、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有培养前途的;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犯错时不可避免的。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有智慧和人格的双重要求;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促进个性发展,需要因材施教;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不能以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一直强加于学生的思想智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3)修身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承担责任。 精炼版: ? 1. 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 2.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 3.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成长;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报告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实验名称实验一金属材料静拉伸试验 实验设备1)电子拉伸材料试验机一台,型号HY-10080 2)位移传感器一个; 3)刻线机一台; 4)游标卡尺一把; 5)铝合金和20#钢。 试样示意图 图1 圆柱形拉伸标准试样示意图 试样宏观断口示意图 图2 铝合金试样常温拉伸断裂图和断口图 (和试样中轴线大约成45°角的纤维状断口,几乎没有颈缩,可以知道为切应力达到极限,发生韧性断裂)

图3 正火态20#钢常温拉伸断裂图和断口图 (可以明显看出,试样在拉断之后在断口附近产生颈缩。断口处可以看出有三个区域:1.试样中心的纤维区,表面有较大的起伏,有较大的塑性变形;2.放射区,表面较光亮平坦,有较细的放射状条纹;3.剪切唇,轴线成45°角左右的倾斜断口) 原始数据记录 表1 正火态20#钢试样的初始直径测量数据(单位:mm ) 左 中 右 平均值 9.90 10.00 10.00 9.97 9.92 10.00 10.00 10.00 10.00 9.92 左 中 右 平均值 8.70 8.72 8.68 8.69 8.68 8.70 8.70 8.64 8.72 8.70 表2 时效铝合金试样的初始直径测量数据(单位:mm ) 两试样的初始标距为050 L mm 。 表3 铝合金拉断后标距测量数据记录(单位:mm ) AB BC AB+2BC 平均 12.32 23.16 58.64 58.79 24.02 17.46 58.94 测量20#钢拉断后的平均标距为u L =69.53 mm ,断口的直径平均值为u d =6.00 mm 。 测量得到铝合金拉断后的断面直径平均值为7.96mm 。

材料力学案例分析

材料力学案例分析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第三部分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一、摘要 2003年11月,某特大桥项目部的混凝土预制件场搬迁,用门式起重机吊装钢底模板,在往5t东风货车上卸载时,由于中心偏移,钢底模板在车厢铁皮板上侧滑,将搬运工甲挤在车厢尾部与挡墙之间,搬用工甲头盖被挤破裂,当场死亡。 二、事故发生经过 2003年11月3日,某特大桥项目部的混凝土预制件场,搬迁工作已处于尾声。该场的工长组织有关人员用门式起重机装车,将制作预制件的钢底模板运走,运输工具是东风牌5t载重汽车,当吊装第二车第一块钢底模板时,所吊的这块钢底模板面积为 ,重量为 ,一面两角裁切,采用两根吊索对角起吊。本应用4根吊索起吊4个吊点,因为该场处于搬迁阶段且已接近尾声,当时只找到2根吊索,因此钢底模板吊起时,重心有所偏位,钢底模板处于侧斜不平稳状态。当龙门起重机吊起后往东风货车上落钩时,侧斜的钢底模板与车厢底板铁板面先接触。这时吊装指挥(信号工)乙在汽车驾驶室的一侧准备做调整,而搬运工甲则站在车厢尾部稳钩,该场的工长发现甲站位很危险,就喊他快躲开,而甲在没有接到乙发出指挥信号时,就喊落钩,落钩的同时,甲也看到了钢底模板在车厢底板上滑动,便慌忙从车厢尾部往下跳,车厢尾部跟后面的挡墙有左右距离,挡墙高距离,这是侧滑的钢底模板正在车厢底板上往挡墙冲过来,甲躲闪不及,头部挤在砖石挡墙上,甲的头盖被挤碎,致使甲当场死亡。 三、选择该事故分析原因 起重事故是指在进行各种起重作业中发生的重物坠落、夹挤、物体打击、起重机

倾翻、触电等事故。其中伤害事故可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事故多发的特殊工种作业中,起重作业事故的起数高,事故后果严重,重伤死亡人数比例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故选择该事故进行分析。 四、该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1.钢底模板吊挂方法不正确,被起吊的钢底模板应该用4根吊索吊挂在吊板的4个吊点上,可这次吊装作业却只用2根吊索吊挂2个吊点,而且挂钩部位不正确,使吊装的钢底模板处于不稳定状态。 2.搬运工甲在稳钩作业中站位非常危险,现场作业的领导工长虽然发现,但为时已晚。而作为现场的指挥乙却没有发现这种危险情况或者发现了竟无动于衷,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制止。 3.该预制件场忽视安全生产,尤其在搬迁过程中放松安全管理。首先是从事这种大件吊装,竟然连吊索都没有做好准备,野蛮作业;其次,在搬迁过程中,租用的东风运货车,不具备运输大型构件的能力,东风载重卡车也没有采取任何铺垫措施。 五、事后处理及改进方案 这是一起作业现场混乱,从领导到工人安全生产观念淡薄,在工厂搬迁过程,毫无章法,凑凑乎乎作业,结果酿成这次严重事故,这起事故给我们留下深刻教训。 对上述起重事故事故进行分析,得出今后预防措施如下:(1)凡从事特殊工作,起重工、起重司机、挂钩工、指挥人员都应该接受岗位培训,持证上岗。(2)坚决落实岗位责任制,这些特殊岗位,必须制定好岗位操作规程,落实责任,严禁违章作业,强调劳动纪律。(3)起重装卸重物,最好使用专用吊具,如无专用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