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

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

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方法。

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7、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活动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

2、初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

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

本课中活动二是教学的重点。活动应注意开放性,分组活动时,我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不必强求大家一样。观察、比较的方法也可以有所创新。作业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据实填写,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文字表述自己的实验结论。本单元多次涉及力的大小的测量,因此能否正确使用测力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在本课初次使用测力计,因此活动三作为对测量方法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二和活动三如果充分展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因此,我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将活动一、活动二和活动四放在一个课时内教学,将活动三结合一些力的测量单独教学,增加课时后能保证每个活动都充分展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

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实验法

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

2.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

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教学目标:

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3.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4.初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

第二单元物质的溶解

单元概述: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

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

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溶解(P10—P1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

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

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学难点:

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第二课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P12—P13)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

2.初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3.初步了解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

4.提高实验、比较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P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