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日本教育行政体制的现状及特征

日本是一个风向转得快的国家,先学欧洲,后学美国,都学得比较成功,目前又试图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战后日本

教育行政改革是在美国指导下强制推行的,而时至今日的文部科学省

的组织及其权限已远远超过美国今天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仍在持续地努力探索教育行政体

制改革途径而积极趋向均权化,日本教育行政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

之长,既增强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彼此取长补短组织领导教育事业的均权化趋势日益明显。在均权

制度下,中央教育行政负责制定教育方针及政策、各种教育规定、全

国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课程的最低标准和全国教育统计,等等。地方

则遵照既定的全国性目标和标准,根据地方的需要,拟订具体计划并

付诸实施。中央注重指导和监督,地方注重执行和创新。文部省在内

阁统辖之下负责国家的教育、学术、文化及宗教等国家事务。文部大

臣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命,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的最高长官,主要对教育、学术和文化等国家事业负责,统辖文部省所管事务,并在被认为

有必要时,决定与上述事务相关的法律和政令的制定、修改或废除。

二、日本教育政策的现状及发展

(一)日本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1.课程标准的颁布机构在中央层面,文部大臣公布“中小学校学习指

导要领”。在地方层面,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订定各地方课程;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确定课程编制的基本事项。在学校层面,各校

在中央及地方之课程标准范围内参酌地方需要及学生的特性,编制课程。

2.教科书的编审制度日本采取教科书审定制,文部大臣以告示形式公

布教学大纲,教科书经文部大臣审定后生效。在教科书选用权问题上,

教科书须从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中采用。公立学校的教科书由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的教育委员会按一定程序选定该地区学校使用的

教科书,国立和私立学校由校长决定。为选择小学和初中的教科书,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要听取市、町、村教育委员会的意见,以

市或郡为单位划分选用地区,地区内各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再共同

协商选用各学科最合适的教科书。

3.课程决策的类型日本课程决策的类型属于示范型。在课程标准及具

体细目上,国家有总的标准,由文部大臣颁布。在此框架内,地方教

育委员会可酌情拟定地方课程标准。各校再据此酌情编定。在课程结

构上,由文部大臣颁布的规则中明确规定,地方有一定权力。

(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1.确保教育的高投入1955年至1999年,日本的教育经费始终保持增

长势头。1955年,教育经费为4373.5亿日元;1965年,猛增至17881.99亿日元;1999年,达到303681.27亿日元。40几年间,增长了近70倍。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看,教育经费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例长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除了1960和1970年因国民生产总

值快速提升而使比例有所下降外,平时通常维持在5%以上,1980年曾

达到过6.8%1。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1974年,日本开始实行《确保教育人才法》和《教育增薪三年计划》,大幅度提升教师的工资待遇,工资仅次于挪

威和瑞士,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日本教师的工资是国民平均收入的2.4倍,高于美国。正是因为优厚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得大批优秀青年

涌向教育界,政府能够从中挑选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从而保证了

教师队伍的高质量。此外,政府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教师必须持续地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日

本政府规定,各级教师都必须接受过大学教育,在职教师必须接受各

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持续提升自己的技能。即便是资深的教师和校长,也要定期接受在职教育。

(三)日本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当“教师教育”概念在西方形成之后,日本是最早用它代替“师范教育”的东方国家2。经过体系化阶段(1971~1985年)和全面整编阶段(1986年至今),日本已经确立了

将教师养成——任用——研修三阶段合而为一的教师教育制度。

1.教师的养成(1)养成教育机构在战后初期,日本将战前的师范学

校升格为大学,并整编后改造为“学艺大学”,仍然以培养教师为主。1958年,中教审《关于教员养成制度的改善措施》咨询报告出台,强

化了学艺大学的地位。1965~1966年,根据文部省的行政令,学艺大学、院系改称为教育大学、院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增强青年教师教职意识以及提升教师的学位层次,先后建立了兵库、上越和鸣门教

育大学,专门接受在职教师进入教育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以取得

硕士学位。至1997年,各都道府县均有一所国立大学设立了教育学部,除了开设教师培养课程外,也接受在职教师攻读教育类硕士课程。这样,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制得以建立了起来。(2)教职课程按照新改

定的《教育职员许可法》的规定,师资培养教育课程的结构包括三类

内容:即一般教育科目、学科教育专业科目、教职专门科目。其中,

一般教育科目约占整个课程的30%~40%,比例较大,科目较多,文理渗透,反映了日本重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教育科目分为人文、社会、自然和基础教育科目四大领域,这些科目都是基础科目,不论

文科还是理科学生都要学习,而且至少各修8个学分。因为日本当今

师范教育都是在大学里进行的,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学生有可能在

一般教育课程的几个领域中选修适合于自身的科目,它们都在大学教

育的一、二学年完成。学科教育专业科目和教职专门科目与将来的教

职密切相关,它规定希望获得二级许可证者必须修满35学分以上。希

望获得专修许可证和一种许可证者必修59学分以上。其中大幅度增加

相关教职的专门科目(增加9%~35%),增加教育实习的学分。(3)实习实习是取得教师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为了取得教师许可证,教职课

程学习者必须参加实习,大学必须组织实习,教养审要求在大学设置

教育实习委员会。委员会的活动内容,与实习校相关。在附属校,以

“计划活动”、“实施学习方针”、“学习评价”为主要活动;在出

身校、合作学校中,实习就由实习校全权负责。

2.任用阶段1949年9月,日本公布了《教育职员许可法》,确立了

战后日本教师资格制度。此后,《教育职员许可法》又经历了多次修改。如1953的修改,使教员养成课程认定制得以确立。1954年设立了普通(一级、二级)和临时两种许可证制。1983年,创设了“专修许

可证”制。“专修”以修完硕士课程为基本要求,原来的一级和二级

改为“标准”和“初级”。“标准”以大学本科毕业为标准,“初级”指具有专科或大学两年以上学历者。要求高中教师必须具有“标准”

和“专修”许可证书。在教师的任用上,决定教师水平质量的是许可证。因此,在任用阶段的制度改革主要表现为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具

体靠调整学分数来进行。1954年、1972年和1983年日本文部省三次

修改教育职员许可法,每次都提升了学分标准。

3.研修阶段

(1)新教师研修这是由教师任命者对初次担任教员的人强制进行的

为期一年的研修,经过一年的研修,新教师将用教育工作的实际业绩

和研修成绩证明自己的教育人格、从教素质和从事教师职务工作的能力,合格者将成为学校的正式教师3。一年间他们必须进行校内研修和校外研修,校内研修要在研修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新教师一边担任

班主任,从事教学工作,一边修习教师伦理、学科教学指导理论和班

级管理艺术,并要参加社会服务和为学生服务。校内研修时间规定为

每周2天,全年60天。校外研修的主要内容有参观其他学校,参观社

会教育设施和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社会义务奉献活动等。校外研修规

定为每周1天,全年30天。此外,新教师还必须利用寒假、暑假、春

假的集中时间自选课题,进行自主研究。

(2)教师在职研修在终身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教师的在职研修由地

区教育中心组织实施,有五年教龄者须研修8天,研修内容为专业学

科教学工作;有10年、15年教龄的骨干教师也必须参加8天的研修,内容为指导学生的技巧和与学生家长进行教育交谈的艺术。新任校长、

副校长,则必须参加为期3天的研修。为满足在职教师通过研修提升

学历的要求,战后已采用“开放型”教师培养制、取消师范院校、改

由大学培养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日本,又重新组建了兵库、上越、鸣

门三所专司教师再教育的教育大学,在职教师可以通过攻读教育大学

设置的学位课程,进一步提升学历,并取得相对应学位。

三、启示

(一)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

征就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持续加大政府的行为力度。因此,

可以考虑借鉴日本的做法,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长,进一步转变

政府职能,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

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

良好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准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

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持续增强教

育宏观决策科学研究,提升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

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升

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另外要增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

善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普法宣传,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进一

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增强督导检查。在此基础上,要求政府提升制定政策能力,优化政府政策行为,强化政策的科

学性,增强政策的法治性,提升政策的透明度;要求政府增强依法行

政能力,既要根据国内法律法规行政,又要遵循国际法办事,更要进

一步制定与完善我国和国际社会相一致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政

府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培育和树立现代服务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益;要求政府更新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

增强电子政务建设,实现教育行政的信息化、网络化4。

(二)建立健全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精品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

源的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首先,国家教

育行政部门可以先行咨询教师教育审议机构的意见,根据《教育部关

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列出重

点建设的课程目录。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课程目录,让教师教育

工作者都能知晓相关情况,鼓励相关人员积极申报。其次,邀请专家

参与精品课程的评审,进行网上公示。最后,用评审通过的课程对教

师展开培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教育的课程评审在很多方面

可以借鉴已较为成熟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

设工作。此外,要收集教师教育中的信息资料,提升教师素质。教师

提升素质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接受教师教育工作者提供的课堂教学是

其中重要的一种,但我们不能将它作为惟一的途径。教育理念的转变、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教学新方法的掌握,无不需要有充足的信息资料。我们必须充分地意识到,做信息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实际上就是在

做教师教育工作。在积累资料时,不仅要重视传统的纸质载体,更要

重视电子媒体。在我国,“校校通”工程正在积极实施中,教育部也

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硬件设施

的改善指日可待。但是,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相当水准上取决于信息资料的充裕水准。不要让良好的硬件成为价

格昂贵的摆设,必须加紧电子化信息的采集和积累,并通过网络发送

出去,扩大其传播面,让更多的教师从中受益。

(三)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统筹能力日本非常重视教育政策在管理教

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注重对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进行管理,这对日本

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在观念上把教育政策提

到重要高度加以认识,并制定科学的教育政策,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

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导向、激励、约束、保证作用。实行省级地方政

府统筹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体制,为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大目标,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建议加大改革力度,对我国现有教育管理体制做

出重大调整,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继续推进与完

善1985年国家实施的“基础教育地方化”的决策,确立基础教育特别

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均衡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地

方化”的区域发展策略。各省在此框架下,可按照各自具体情况自行

调整本辖区内的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体制。积极推进以省级为主

的教育管理综合改革试点。要创造条件,在全国进行教育管理综合改

革试点工作。试点内容包括:成立省级人力资源开发决策审议机构,

以省为主统筹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开发,中央与省级转移支付制度,非

财政性教育融资体制等重大公共治理与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在改革中,逐步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另外,要建立

和完善以能力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国民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协调劳动和社会

保障部、教育部等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四)创建我国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日本积极推进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目标之一是为走进21世纪努力使教育行政管理的“求心力”和“远心力”在促进本国教育发展的“适度”上得到融合与升华。同样如此,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首要的是树立基于

准确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理念,在明确教育行政指导思想的同时,又

必须全面地把握和妥善处理好“求心力”和“远心力”的关系5。现在我国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可以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给“八仙过海各

显神通”创造条件,为现代社会发展尊定知识基础。终身学习同马克

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列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思想以及

我国的教育方针相吻合,适应当今世界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发

展趋势。我国教育行政官员应该是终身学习思想的宣传者,又要是比

其他人更愿意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实践者。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积极

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学习化社会所要求的终身教育首先在教育行政官

员队伍建设中得到体现与贯彻,促进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我

国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传统的一次性教育

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创新思想,从而创建21

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终身学习体系。

日本教育行政发展现状及特征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与范文 毕业论文指之“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通 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 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 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 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 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最重要的是对 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 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 略介绍发展趋势。三、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 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 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 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 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 较靠近的内容来写。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范文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三维可视化是一个重 要的研究方向,许多研究人员己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并有许多成熟的 技术己经应用到实际中,出现了大量的优秀的可视化软件产品,如3DMAX、MAYA、EVS、 AVS 等。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工业设计以及其它专业领 域的研究,而与GIS 联系较少。可视化理论与技术用于地图学与GIS 始于90 年 代初。1993 年,国际地图学协会在德国科隆召开的第16 届学术讨论会上宣告成 立可视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定期交流可视化技术在地图学领域中的发展状况 和研究热点,并加强与计算机领域的协作。 1996 年该委员会与美国计算机协会图形学专业组进行了跨学科的协作,制订了一项称为“CartoProiect"的行动计划,旨在探索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空间数据可视化中, 同时也探讨怎样从地图学的观点和方法来促进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1998 年 2 月由B.H.Mccormick 等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

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

日本教育

宫廷教育的兴起原因 日本古代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教育,是从儒学传入日本后,在宫廷中设立私学开始的。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在应神天皇统治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汉学家阿直歧来到日本。阿直歧通晓汉文经典,被聘任皇太子之师。阿直歧又向应神天皇推荐博士王仁。王仁于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到日本,带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成为朝廷重用的汉学教师。由于儒学传到日本,在宫廷中兴办起学问所后,皇太子以及皇族和宫廷贵族子弟都到宫廷的学问所就学,宫廷教育就此发端。552年佛教和佛教经典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中国的儒学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融汇起来,成为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洪流。这股洪流的推波者是圣德太子。他在593~622 年摄政期间,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创立众多佛教寺院以传播佛教,同时宣扬孔子哲学,为直接吸收中国文化,曾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臣、留学生和学问僧,移植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夺取被旧贵族把持的政权,拥立孝德天皇,仿中国建制,定年号为大化。646 年颁布“大化改新”诏书,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从此开始,日本设官治学,一方面继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仿照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建立日本的贵族教育制度。668年,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成为天智天皇。在教育方面,开始设立大学,到大学学习的贵族子弟被称为博士学生。大宝元年(701),忍壁亲王及藤原不比等制定《大宝律令》,使大化革新以来采取的各种措施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大宝律令》中的“学令”部分,对大学及国学作了种种规定,这是日本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大宝律令》所规定的学制,在京都设大学(或称大学寮),在地方设国学。 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 自大化革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封建的社会制度。奈良时代(710~794),日本和中国交往更加频繁。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事业空前繁荣,佛教昌盛,学术进步。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内容以汉字和汉文书籍为主,偏重于模仿中国的文化教育,同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出现了使用汉字音符的万叶假名。在这个时期里,官立的大学和国学、学者的私塾、家学和家传的个别教学等三种教学形式并存和发展起来。平安时代(794~1192)初期,对大学也比较重视,并做了某些改革。但到了中期,大学衰落,私学有了发展。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学问所逐步成为初具学校形式的教育场所。 镰仓至战国时期的教育 平安时代后期,寺院僧侣和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兴的军事贵族逐渐掌握了政权。1192年,源赖朝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政权,天皇完全成了傀儡。但在镰仓幕府末期,由于皇室、京都贵族、寺院僧侣上层、幕府内部各种势力和各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斗争,酿成了南北朝的对峙和地方势力割据百余年的政治局面,史称“战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汉学衰落,大学和国学没有得到恢复,代之而起的是武士教育和寺院教育活动。武士教育主要是灌输武士道精神,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与寺院。武士教育重武轻文,在文化教育水平上比前代有所降低。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各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比较 作者:常初芳 目前手头具有的完整的科学教育标准有: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和2061项目的《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英国的《英国国家课程:科学(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science)》;以及新西兰的《新西兰课程中的科学(Science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参考资料,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幼儿园至6年级科技课大纲及支持文件(Science and Technology K-6 Syllabus and Support Document)》,《俄罗斯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等。 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看出,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 ●基本学科知识; ●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其它。 一、科学探究 这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美国和英国的标准中都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解释为: 在《标准》所表达的观念中,探究要比“过程的科学”更进了一步。在“过程的科学”中,学生学习观察、推论和实验,而探究除了“科学的过程”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以发展对科学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发展: ●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对获得科学知识方法的欣赏;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具备善于运用与科学有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品质。 探究的科学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是最终组织和选取学生活动的支配原则。探究方面的标准强调的是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要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的探究,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行动的能力。这些包括:提出问题,计划并执行调查,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作出并分析不同的解释,以及进行科学观点的交流。 英国将科学探究列为第一位目标,而且要求将此目标渗透于其它各目标的学习之中,在所有考核中,它也将比其它目标更加受到重视。在1991年颁布的标准中,它被称为“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而在1999年的新标准中被改为“科学探究(Scientific Enquiry)”,在要求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此方面各国的具体标准为: (一)美国 探究的科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 学教育概述 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1)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2)科学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3)科学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什么是技术: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达到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像三个基本要素。(1)技术不仅是进行生产劳动的手段,而且是科学的手段、文化娱乐的手段,技术已渗透到了现代人类活动中的各个方面。(2)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现代技术的先导;现代技术已经不是经验的产物,而是这物化的结果。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认识自然的、社会的及思维的规律,成果是科学知识。技术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高计和制造用于生产、运输和通讯、战争、科学研究、教育、管理、医学、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如物理学有实验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如杠杆、滑车等有力学。技术产生科学,如射 电望远镜的发明与 使用,产生了射电 天文学;科学也产 生技术。科学和技 术之间存在着相互 联系、相互依赖、 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们改造自然的活 动必须建立在认识 自然规律的基础之 上,而认识自然则 是改造自然。对于 科学来说,技术是 科学的延伸;对于 技术来说,科学是 技术的升华。科学 与技术通过复杂的 交互作用而相互增 强。 4、科学技术的功能 有哪些:(1)科学 技术的认识功能 (2)科学技术的生 产力功能。 5、什么是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学前儿 童教育是指幼儿在 教师的指导下,通 过自身的活动,对 周围的自然界(包 括人造自然)进行 感知、观察、操作、 发现,以及提出问 题、寻找答案的探 索过程。 6、其特点有哪些: 第一幼儿的生活经 验为他们学习科学 提供了有利基础。 第二,学前儿童科 学教育所涉及的内 容,都是客观存在 的,很多都可以直 接观察到。第三, 周围环境中的各种 自然现象都按一定 的规律在不断地变 化和发展,幼儿难 以直接观察和发现 这些变化和发展。 7、请结合实例说明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的价值:向学前儿 童进行科学教育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必 然要求,是学前儿 童发展的需要,也 是学前教育必不可 少的部分。无论从 社会的需要来看, 还是从学前儿童的 个体发展来看,都 是至关重要的。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与社会发展。随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 展,人类社会进入 了现代科技时代; 现代国际间的竞 争,关键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劳动是 在社会生产力中起 主导作用的最积 极、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能力不仅决于 体力的大小,更取 决于智力的高低; 科学知识更新的周 期不断缩短,而育 人的周期却不断延 长。现在的幼儿是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人才资源。终身教 育的研究表明,生 命的最初几年对于 往后教育过程的成 功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智力发展最为 迅速的时期,或者 可以说是一个决定 性的时期。二、学 前儿童科学教育与 个体发展。学前儿 童科学教育把幼儿 探究自身和周围世 界的自发需要纳入 有目的、有计划的 教育程序中,评测 保证了幼儿认知、 情感、态度、有关 技能的协调发展, 它是全面发展教育 中不可缺少的一个 部分。(一)从周 围环境的特点来分 析,周围环境是丰 富多彩的物质世 界,是幼儿获得感 性经验的源泉。周 围环境是互相联 系、运动变化发展 着的物质世界,对 发展幼儿的思维有 着重要促进作用。 周围环境是可以被 认识、利用和改造 物质世界,对培养 幼儿的求知探索精 神有着积极的影 响。周围环境美的 姿态,可以为培养 幼儿的积极情感提 供有利的因素。周 围环境是促进幼儿 健康成长的源泉。 (二)从幼儿年龄 阶段的特点来分 析,通过科学教育, 能满足这种好奇 心,使幼儿对学习 科学产生积极的态 度,还能对幼儿成 长后正确对待周围 事物、对待生活产 生良好的影响。幼 儿从出生起就不断 与周围环境接触。 科学教育可以为幼 儿创设丰富的环 境,扩大、丰富幼 儿的科学知识,并 使其知识趋于系统 化、条理化,逐步 发现事物之间的规 律和关系。科学教 育能以客观事物为 媒介,促进幼儿智 力、语言的发展。 科学教育可以促进 幼儿个性的良好发 展。(三)从幼儿园 的各项活动来分 析,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可为幼儿园 各项活动,特别是 教育活动提供具体 而丰富的内容,即 科学活动是进行其 他各项活动的基 础。 8、人类早期科学教 育的特点是什么: 一是自然科学教育 与生产劳动紧密结 合,成人在劳动中 传授有关自然的知 识,儿童在跟随成 人劳动的过程中接 受教育;二是在原 始社会,科学还很 不发达,人类对许 多自然现象无法解 释,于是将自然现 象神化,这样的“误 解”就阻碍了人类 对于自然法则的认 识,因此,自然科 学教育也就带有愚 昧的神灵色彩。 9、我国古代自然科 学教育的特点有哪 些:(1)重视生产 知识的传授,墨子 用实验的方法进行 教学,这是在世界 科学教育史上也是 一种首创。(2)古 代的儿童科学教育 是一些解释粗浅的 科学概念、说明用 途的纯知识性的科 学教育,而且往往 和识字教育紧密结 合。(3)统治者并 不重视科学教育, 我国自然科学、生 产技术的传授逐渐 地从学校教育内容 中被排除出去。 10、我国近代建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实施体系的标志是 什么:1924年,我 国幼教专家陈鹤琴 先生在《现今幼稚 教育之弊病》一文 中指出:“孩了与环 境的接触太少,在 游戏的时间太多。” 并指出:“我们的主 张,幼稚园之课程 可以用自然、社会 为中心。”据此,他 的暂行课程中设有 儿歌、社会和自然、 工作、静息、餐点。 从此,“自然”就作 为学前儿童科学教 育的课程出现在我 国学前儿童教育体 系中。 11、国外学前儿童 科学教育的实施对 我们有何启示:美 国,科学是面向所 有学生的;学习科 学是一种能动的过 程;学校的科学要 反映作业当代科学 实践之特点的理性 传统与文化传统; 改进科学教育是牵 一发而动全身的教 育改革的一个组成 部分。日本,重视 让学前儿童获得亲 身的体验,否定了 让幼儿掌握远离自 己生活的知识和技 能的教育;通过环 境进行科学教育。 法国,法国的学前 儿童科学教育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动手做”项目。 各国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都有其不同的 特色,但总的趋势 相同。从学学前儿 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来看,是以科学素 质为出发点培养幼 儿的完整人格;从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的内容来看,是以 现代生活为背景构 建幼儿的探索领 域;从学前儿童科 学教育的方法来 看,强调以探究为 主要的方法,更加 重视儿童主体活动 在科学学习中的作 用。 12、幼儿科学教育 的方法:(1)科学 游戏(2)诱导的教 学法(3)实验的教 学法(4)解决问题 的教学法(5)探讨 的教学法(6)发现 学习教学法 第二章学前儿 童科学教育的有关 理论 1、分别阐述皮亚 杰、维果茨基和布 鲁纳理论的主要观 点:皮亚杰的认知 发展理论观点:他 最早提出了认知结 构和认知发展阶段 理论。一、认知发 展阶段理论。每一 阶段都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而不是一 些孤立的行为模式 的总和;每一阶段 有它主要的行为模 式,标志这一阶段 的行为特征;阶段 之间不是量的差 异;前一阶段的行 为模式总是整合 (或称融合)到下 一个阶段,每一行 为模式渊源于前一 阶段的结构,由前 面结构引出后面结 1

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那杰 在世界科学研究进入脑科学时代的进程中,近年来,脑科学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展开,已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自从人类脑的高级机能活动可以安全地用脑图像表示以来),脑科学应用于现实的社会已经成为可能。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界线,许多不同的领域融和,特别是“脑科学”与“教育”跨学科融和形成了“脑科学与教育”(Brain—Science and Education)新的研究领域,该学科领域正在国际上急剧兴起。日本在“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大步走在世界该领域研究的前列,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我国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了解、学习、借鉴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研究体制、研究方法、研究经验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本论文主要介绍日本近十年来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最新进展。 一、“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的诞生 认识脑的本质,将对人的理解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是长期以来脑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梦想。十年前,完全无侵害的脑机能图像法的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有可能观察部分包括日常的精神活动的脑的高级机能活动,从而使脑科学工作者的梦想有了实现可能。 学习与教育,一直是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文科系的实践科学领域。但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学习是“由于环境来的外部刺激,构筑神经回路网的过程”,教育是“调控、辅助构筑神经网所必要的外部刺激的过程”)。因此,学习和教育与脑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自然科学的观点出发再考虑学习与教育,可得到从胎教期起,经过幼年期、青年期,甚至高龄期直到一生总括的概念。从胎儿期羊水中的的环境开始,育儿、保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语言教育、障碍儿童教育、机能训练、业务教育、痴呆预防、治疗、非正常行为防止、法学理论、教育经济学等,可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学习与教育定义可以重新考虑。特别是乳幼儿期,它是构筑成为思考、感觉神经回路的基础、基盘的最重要的时期,根据脑神经科学对此深入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人的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的基础是脑的高级机能活动,由于脑科学的介入,现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艺术的世界相互架桥、融和的兆头正在明显化。从这种潮流中产生出新的典型的研究领域就是“脑科学与教育”。 二、日本率先在世界上倡导“脑科学与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1995年,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现称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主办了“环境计测研究的最前沿”跨专业研究者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会中开设了的“环境与大脑的相互作用”专题。在这个专题研讨中提出了以下概念。即,“地球上的人工物质快速的增多,其结果就会造成对自然界有影响的环境问题发生”。“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快速进化,就可以有使用更复杂的工具和语言的结果”。反之,“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发达的脑做成的人工物质的包围中生活”。这个结果是“通过环境等外部刺激构成神经回路网的大脑本身有很大的变容”。因此在这里发生了“到现在我们从未经验过的新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继续主办的研讨会中,通过探索创造所谓“物质”(MaterialsHistory)的新专业的可能性,提示了“人是存在于物质的历程上”,甚至可以说,“人的精神计测存在于物质计测中”的概念。并阐明了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经过几年的考察和研究实践,在20世纪最后一年的2000年,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又主办了更深入一些的跨专业“养育脑:学习的科学”(Developing the Brain: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研究交流研讨会。连续4天的研讨会,约50多名的日本国内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及最领先的专家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艺术等各个的专业的界线,彻夜充分研讨,确立了日本独特的称为“脑科学与教育”的崭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在2001年开始,日本文部省、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在世界上率先公开研究“脑科学与教育”,在社会技术研究中开设了“脑科学与教育”研究领域,并开始向全国公开招标研究课题,在国内多数学者申报的研究方案中,每年选出3件特别优秀的研究计划予以特殊资助。 另外,为了使“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有更大的发展,文部行政和科学技术行政及文部科学省的3部门连合,在2002年设置了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研究指导委员会(座长:伊藤正男,理化研究所脑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原所长/研究工作组主查:小泉英明,日立制作所,原基础研究所所长)。日本脑科学家呼吁应尽快组织实施相关研究项目。此后,日本文部省还多次召

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与分析-最新文档

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与分析 一、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严重性 俗语说:三岁定终身。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发现,宝宝出生时脑重量约是350克;一岁时约950克,占成人脑重的60%;;两岁时脑重约1100克,占成人脑重的70%;三岁时脑重量约1260克,占成人脑重的85%,已经接近成人脑重。这说明,孩子年龄越小,大脑发育速度越快。美国出名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鲁姆对1500多名婴幼儿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结论:婴幼儿有着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并且60%的智力都是在三岁以前获得。可见,早期教育影响人的终身发展,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 二、早期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目前,婴幼儿大多以家庭分散抚养为主,他们多分散在各个社区,以社区为依托,教育任务基本由监护人完成。在早期教育知识获得途径的调查中,老一辈主要靠自身已有经验育儿;年青家长主要是从网络、电视、书籍中获得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早教机构获得早教知识的所占比例还是较少。从总体上看,婴幼儿家庭教育呈现出经验式,零散式、跳跃式的特点,具有零星性、随机性和主观臆断性,这种教育方式已经直接影响到婴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大部分家庭都已经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表示出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自身教育能力和条件无限,许多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经验、教育耐烦等方面存在焦灼和苦楚。因此,家长们还是迫切需要接受专业早期教育机构的指导的。但是鉴于我市目前现状,实现早期教育社区化任然处于理想化状态。 三、我市早期教育市场存在的问题 1、早教机构监管部门的空白 2013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要求试点地区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分工负责,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分工,切实把早期教育指导纳入公共卫生和教育服务体系。2016年,江苏省明确规定,早教机构登记注册须由当地教育部门审批及管理。

日本学前教育 借鉴

日本学前教育 ——取其精华 11学前本B 杨佩芸11550106044 日本是位于亚州东部,是太平洋上的一个狭长岛国,国土面积小,人口众多,物质资源匮乏。同时,也是亚洲最早进入资本主义和工业化行列的国家。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形态,但从历史文化的形成来看,日本深受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保留着东方文化的印记。可见,在历史进程中,日本在传承的同时也汲取了新鲜血液,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形态。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岛国,能在19C通过体质转型跻身列强行列;又在二战惨败后,短期内迅速崛起,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些无不令人刮目相看、大为震惊。其中一个成功的秘诀就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包括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学前教育也走在世界前列。日本学前教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以下内容将一一揭晓。 1、学前教育体制 关于日本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两类——幼儿园和保育所。其中幼儿园由文部省领导,属于规范的学校体系,招收3-6岁的儿童。日本的幼儿园大部分属于私立,在健全的学前教育法规的保障下,与国立、公立幼儿园并存且同步发展。日本政府还会给私立幼儿园提供资金拨款支持。保育所属于社会福利,招收0-6岁的儿童,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属于学校体系,在创办宗旨、服务对象、招生年龄、作息时间等方面都却别与幼儿园。它的任务仅仅是保育,不属于教育设施,而是为了给无法照看孩子的家长提供的一种福利设施,但入所需要父母出示在职证明。收费标准是根据幼儿年龄和家庭收入来决定的。这一点表面上看起来相对公平,但在中国几乎是不能实现的。 在体制上,值得我国学前教育借鉴的方面在于幼儿园和保育所明了的区分,幼儿园的任务是教育,而保育所的任务主要是保育,且保育所的年龄并非局限在婴幼儿,且并非所有幼儿皆能入所。日本对于儿童入园或入所的要求较为严格,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因而幼儿园的在校时间设定为半日制,而保育所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设定为全日制,但不会有我国出现的全托的情况。日本的父母无论再忙也会将孩子带回家照顾。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的学前教育同时注重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两方面。 2、学前教育课程 日本最新的《幼儿园教育要领》规定幼儿园应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及幼儿园所在地区特点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课程,将它划分成五大领域分别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中国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与之相对应。其中日本的健康领域注重身心健康和强调安全教育。身心健康方面不仅仅教育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保持心理健康,如积极愉快地与人相处和参与活动。此外,日本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所以在五大领域第一点就强调了“珍惜生命,体贴关心他人”,由此可见,日本学前教育重视忧患意识,并从小培养保护自己的观念,并且还在学校开展实操演练。而中国父母在这一方面缺失较严重,他们会认为在孩童时期进行安全教育尚早,他们不一定能领悟,而且有爸妈的保护,也不需要灌输。

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方法3 1-3. 执行情况4 1-4. 概念定义4 第二章主要数据 5 2-1. 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知5 2-2.家庭早期教育的需求5 2-3. 家长对早期教育机构服务的反馈与需求6 第三章分析结论8 3-1.家长普遍重视早期教育,观念更新8 3-2.年轻父母是0-6岁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和早期教育方式决定者8 3-3.家长早期教育期望值与自身能力间存有差距,面临诸多困难需要社会支持9 3-4.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知度逐渐增高,但早教机构的服务水平与家长的高需求呈现较大反差9 3-5.区域、城乡之间儿童早期教育发展不平衡9 第四章对策建议11 4-1.高度重视0-6岁儿童早期教育的战略意义,将其纳入国家战略规划11 4-2.完善我国早期教育,特别是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大投资力度12 4-3.将早期教育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以城乡社区为依托,构建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12 4-4.帮助家长和儿童的其他抚育者更新早教观念,加强施教者的能力建设13 4-5.加强社会动员,发挥媒体和新技术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4 第一章前言 1-1. 研究背景 学前教育泛指对0—6岁儿童实行的保育和教育,也称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学制体系中,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因此,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中的基础环节,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早期教育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对0—6岁婴幼儿实行的保育和教育。良好的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获得幸福、快乐的童年,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掌握早期教育的现状和家长需求,配合政府推进早期教育工作,促进将早期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以调研工作为宣传平台,提高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类对象开展:0-6岁(侧重0-3岁)儿童的家长,包括法定监护人和实际监护人,部分妇联系统自办和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和早期教育机构,部分城市早期教育工作的政府主管负责人和早期教育专家。调查的托幼机构包含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为0-6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其中包括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和私人举办的托幼园所以及学前班。早期教育机构包括母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科学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求真精神、探究精神、怀疑精神、理性精神。 3、启蒙性 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幼儿认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注意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使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同时,学习内容要有启迪性,能开启幼儿的智慧,激发幼儿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4、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以从小培养幼儿基本科学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5、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掌握的具体概念。 6、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知觉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7、智力游戏是把一定的学习因素与游戏形式结合起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巩固已有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8、把绘有相关内容的两组图片分发给每个幼儿,先由一个儿童出示图片,另一个儿童要举出与之有联系的图片,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9、把绘成的整幅图片分割成若干部分。游戏时,要求幼儿将整体拆成部分,再将部分拼成整体。 10、在幼儿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脱离实物和图片,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 一、名词解释 1、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观察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观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初步概念的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 2、比较性观察 比较性观察就是教师指导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或现象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或现象之间的异同的观察。

3、长期系统性观察 长期系统性观察是指教师组织幼儿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 4、对个别物体的观察 对个别物体的观察就是教师组织幼儿对个别的物体或现象进行的间断观察。 5、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摆弄物体,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获得数学经验、学习简单数学知识的教育方法。 6、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向幼儿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同时配合口头讲解,说明数、形关系的一种教育方法。 7、游戏法 游戏法是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一种方法,情境化的游戏法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8、总结性谈话 总结性谈话是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为加深和巩固幼儿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而进行带有总结性质的谈话。 9、数学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10、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 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环境,它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心理环境。 11、幼儿园园地 幼儿园园地是为幼儿专门开辟的活动场地,包括草坪、菜园、花坛、动物饲养角、沙箱、水池等,它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的物质条件。 12、自然角 自然角是在幼儿园活动室的一角,幼儿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场所。 二、判断题 1、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 2、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

日本幼儿教育

幼儿园发展速度快是日本幼儿教育的突出特点。在60年代,3~6岁幼儿入园率为26.9%,到1976年,2~6岁的幼儿入园率达到63.5%,可以说是翻了一番多。到1981年,4~5岁幼儿的入园率达到100%。日本幼儿园比英、美晚创办半个世纪,发展速度却超过了他们。日本幼儿教育发展速度如此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政府和幼教工作者为此作了大量的努力。 为幼儿教育单独立法,确立它在教育系统中应有的地位 20世纪初,日本幼儿园在教育系统中是不受重视的,因此发展缓慢。20年代以前幼儿入园率一直低于3%。主要原因是:①当时日本政府重视义务教育,相对轻视属于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②社会上守旧人士认为办幼儿园会削弱家庭教育,有损亲子之情,一时“幼儿园无用论”甚嚣尘上。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幼教工作者作了很多努力。1911年,日本全国保育工作者大会做出决议,敦请当局改变一向在小学教育法中附带提及幼儿园的做法,而制定并颁布单独的幼儿园令,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1926年4月22日,文部省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幼儿园令》。这部法令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规定,如规定幼儿园是为父母都从事生产劳动,无暇进行家庭教育的幼儿而设的保教机构。其招生对象为劳动者子女,而非富裕家庭子女;放宽入园年龄的限制,不满三岁的儿童也可以入园,等等。这部法令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颁布后因为种种原因其中有些规定也并未得到实施,但它毕竟是为幼儿教育单独制定的法律,它的出台使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有了一席之地。 194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二战”后最重要的两部教育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是受文部省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以三岁至小学就学前的幼儿为招收对象。在《学校教育法》中,幼儿园是作为和小学、中学、大学平行的立法对象出现的,有专门条款论述。《学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它本身的立法体系使幼儿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上了一个台阶。从此,幼儿教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而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学校教育法》还为日本幼儿园的发展制定了基本框架。以后颁布的《保育大纲》(1948年)和《幼儿园教育大纲》(1956年)都是根据它的基本精神制定的。 三次制定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幼儿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1962年,文部省根据政府新提出的“培养人才”政策,制定了《幼儿教育七年计划》(从1964年开始)。目标是使一万人以上的市、镇、村幼儿入园(所)率达到60%以上。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义资料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含 义

第一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涵义 思考题:你认为:什么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科学?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科学是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更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 ?科学是世界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认识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完善的答案)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 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涵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沿革(略) ?国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简介 幼儿园科学教育基本框架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科学是什么

第二节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第三节儿童怎样学习科学 第二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第一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分析 第三节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活动 第三章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选择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四章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第一节自主探究----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章集体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原理 第二节观察认识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实验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四节科学讨论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五节技术操作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六章区角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区角学习活动概述

第二节班级科学区角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科学发现室的创设与管理 第七章游戏与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幼儿科学游戏 第二节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第八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整合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理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整合的实践策略 第九章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多元评价----幼儿科学教育评价新观念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评价内容与方法 科学是什么 ?幼儿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张俊)?科学是知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分别被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具有真理性、具有经验性、具有可重复性 ?达尔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 ?科学知识的可重复性是经验性的延伸 科学是过程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 第一章总则 一、幼儿园教育的宗旨 根据幼儿期的特点通过环境进行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宗旨。为此,教师应建立起和幼儿充分的信赖关系,和幼儿一道,努力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点,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让幼儿在安定的情绪状态下充分展现自己,才能获得促进发展的必要体验,因此要促进幼儿的主体活动,开展与幼儿特点相适应的生活。 2、作为幼儿自发活动的游戏,是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因此要以游戏为中心进行指导,综合实现第二章规定的各项培养目标。 3、幼儿的发展,是身心各方面相互关连通过各种经历实现的。另外,幼儿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指导。 二、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是幼儿期乃至整个一生人格形成的基础时期,为此,应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宗旨,通过幼儿园的生活,使幼儿园教育达到如下目标。 1、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的生活习惯、态度,打好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 2、培养对他人的友爱和信赖,以启迪自主协同的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培养对自然界以及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关心,以启迪丰富的情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日常生活中对语言的兴趣和关心,以养成幼儿积极听说的态度和对语言的感受力。 5、通过多样的体验,培养丰富的感性知识,丰富创造性。 三、教育课程的编制 幼儿园必须依据法令及此教育要领的要求,制定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适合地区和本园实际的课程。

l、通过幼儿园生活的全部,综合达成第二章要求的各项目标,因此必须考虑教育时间、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发展的过程等,制定具体目标和组织内容。同时,在组织和编制教育课程时,还应考虑从入园到小学的总体性培养计划,使孩子拥有充实的幼儿园生活。 2、幼儿园的教学周数除有特殊情况外不得少于39周。 3、幼儿园一天的教学时数以4小时为准。但应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程度及季节情况灵活安排。 第二章教学目标及内容 本章所示的培养目标是整个幼儿期成人所期望的情感、意志、态度,内容是为了达到目标的指导事项.这些从幼儿发展的角度综合起来看,有与身心健康有关的领域“健康”,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领域“人际关系”,与周围环境有关的领域“环境”,有关语言获得的领域“语言”以及有关感性知识的和表现有关的领域“表现”等五方面。 各领域的要求,必须让幼儿通过幼儿园的生活,积累各种体验,保持各领域相互联系的情况下逐步达到。内容则应通过具体活动,综合指导。必要时,可以根据各领域的要求增加切实而具体的教育内容,但要慎重行事,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求。 健康 此领域主要着眼于培养健康的身心,创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的能力。 1、目标 (1)让幼儿在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充实感。 (2)让幼儿的身体充分活动,并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3)掌握健康、安全地生活所必须的习惯和态度。 2、内容 (l)加强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相互接触,使之在活动中有安全感。 (2)通过各种游戏,充分活动身体。 (3)让幼儿主动参加户外游戏。 (4)让幼儿积极、快乐地参加各种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