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教案1新人教版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学习的是社会生活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这一课和前面学过的改革开放的内容紧密相连,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现,有助于对改革开放的深化理解,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图片、文字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是在哪次会议上确定的?我国现在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多少周年了?

学生:……

教师: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30周年了,在三十的里,我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来通过这次活动课来共同回顾这三十年的岁月变迁。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教师:说一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

学生: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被称为“蓝(灰)色的海洋”,而且数

量有限,需要凭布票来购买。

学生:改革以后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丰富多彩,风格各异,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

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自身衣着不仅停留在保暖阶段,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时尚、美观,衣着消费日趋成衣化,衣着消费档次提升。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人均由几十元增长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

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衣着消费更加注重品位和品牌,消费日趋高档化、个性化、精品化。

学生: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特殊需要,发明制造出许多新型服装,如防寒服、防辐射服、消防服、隔热服、宇航服……

教师:刚才同学们对服饰分析总结的比较恰当,希望以后继续努力。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很准确,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但是现在学生时代应倡导校服、运动服,切忌奇装异服和攀比。

教师:“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的方面变化也很大,近三十年人们在“吃”的方面有何变化呢?让我们一起了解日益丰富的饮食。

2.食

学生:改革开放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人们不但“穿”的单调,“吃”的水平也很低,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难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粮充饥。

学生: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凭粮票、肉票、菜票购买有限的食粮;七八十年代,百姓挖窖储藏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粮食以粗粮为主;改革开放后,大米等精细口粮成为人们的主食,蔬菜、水果种类日渐丰富;90年代营养搭配、绿色食品、膳食平衡成为百姓饮食“主旋律”。

教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教师:饮食组的同学以详实的资料向我们讲解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方面的变化,反映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人们常说,“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3.住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