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日本》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日本》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日本》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日本》说课稿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日本》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一章中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4、通过中日钓鱼岛争端,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会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配合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重难点。然后用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

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一)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二)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三)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通过读图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5分钟)

展示多媒体一组动漫图片(多啦A梦、柯南、火影、一休)及风景图片(富士山和樱花)。七年级学生年龄层次较低,他们对动漫有着浓厚的兴趣,用他们耳熟能详的动漫人物引入本课内容,他们很容易接受,且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结:日本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分组:把学生分为四组,多啦A梦组、柯南组、火影组、一休组。

要求:小组团结合作,有集体荣誉感。

1、小组同学在课堂中玩“找茬”游戏。寻找老师课件展示中的错误,每找到一处得一朵红花。

2、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优胜组得红花。课程结束,得花最多组胜利。

(二)新课传授,初步感知(6—8分钟)

1、多媒体展示我们到坐火车到日本旅游(学生寻找错误)

2、多媒体展示《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和《日本国》图

3、找出日本周围的海域

4、谈时事,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使学生明确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热情。

总结: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它位于北温带,与中国一衣带水,而且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日本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相望,西南与我国隔东海相望。

注:让学生自己通过地图来寻找答案,印象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探索,加深理解(18—20分钟)

读图分析讨论:

1、日本的领土构成

总体介绍日本的领土面积通过比较练习法,同学们感受到日本的人稠地狭。通过读图得知四大岛的分布范围及最大岛。

注: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深刻认识日本的领土构成和人口状况,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2、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讨论:互动学习分析出日本的地势的特点,通过老师带领同学分析,通过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发现总结出特点。

最后多媒体展示我们考察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发现日本的平原比山地多。我们来到了位于九州岛的旅游胜地——富士山,它是日本最高峰,是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圣地。富士山是一座死火山,尽管是夏天,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富士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学生寻找错误)

3、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展示《富士山》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

探究: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日本应对地震的措施。

通过讨论知道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讨论中发现别的同学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找到自己学习的优势与缺点,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法。

最后总结:

日本著名的山峰——富士山,不仅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座火山。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与地震。

(四)防震演习,加深体会(6—8分钟)

我国处在两大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根据“5.12汶川地震”,模拟地震中在四个不同场景中(教室,家里,商场,大街上)如何自救?最后,教师总结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同学们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

(五)课后小结,作业布置(3—5分钟)

课后小结:

1、提问:本节课都学了哪些内容?

展示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1、地理位置

2、组成部分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2、随堂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1)结合“我国5.12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搜集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2)完成能力培养与测试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

(六)硕果累累,勇争第一(2—3分钟)

最后看看那个小组今天的表现最好,得到的小红花最多。数量最多的小组奖励大红花。同学们都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肯定孩子的学习成果,并激励他们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努力。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日本(第1课时)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地理位置

2.组成部分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多火山和地震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说课稿

《极地地区》说课稿 枫岭头中心小学张海泉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极地地区》,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解说。 一、教学理念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源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理念的设立。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极地的科考和保护。 为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载体的高效课堂理念,我在设计本课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 2、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 3、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极地地区》是本册教材最后一章,极地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本节教材独立成章。体现了本节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和重点。本章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更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 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本节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下面的学习目标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3、掌握我国在南极建立的考察站并知道位置。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确定能力目标:通过读图、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

握基本的读图技能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为了体现地理思想,确定思想目标: 1.学习探险者勇敢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品质 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两极的位置、气候、资源。 确立依据:这是本课的中心内容,也是新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达到的阶段目标。 (2)教学难点: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 确立依据:因为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三、说学情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前面四章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通过相互合作,很好地完成极地地区的学习。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信息渠道,对两极地区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比较感兴趣。学生对在“极地地图上判断方向”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这类地图,再通过读图练习和巧妙记图来易化这部分难点。 四、教学策略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主要采用参与度较高的引导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再通过图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气氛。 学法上,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结构、学生认知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实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地理 农业 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的说课稿

第十章《极地地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极地地区》。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下面我从七个方面介绍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了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人类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以及对极地的保护和和平利用。从整体来看,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一是重点突出,教材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标题,使学生能准确地抓住两极的主要特征和人类在两极地区的活动情况;二是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短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总结归纳;三是学生活动和情感教育有始有终贯穿其中,通过大量的事实材料,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既是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它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的编写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在图上读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各自的海陆分布。 2.能说出两极地区的特殊的表现以及两地自然环境形成特殊的原因;,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4.培养从地图、图片以及相关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及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险的精神,并增强学生保护两极地区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 2.极地科学考察的宝地。 难点:运用极地地图辨别方向。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图示法、阅读分析法 2.多媒体 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六.学法指导 1.让学生尝试自学。 2.课前预习收集,课堂合作探究,课后巩固整理。

初中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关于地图上的方向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确了地图上有三种定向方法,它们是:一般定向方法:无指向标的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方法: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示北方。经纬网定向方法: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其中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精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因此,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根据第一章所学经度、纬度的划分方法,让学生认识并总结在方格状或圆弧形(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上,经纬度递变的规律。这一部分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一)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 二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 首都。 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前后联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 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知道日本的地形特点。 3.掌握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并且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 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对日本有初步 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探究问题的能力。(读图技能) 2通过认识日本,.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及读图分析图形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日本的位置,范围,说出首都位置及日本河流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日本的地势及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六说教法 根据初中生的发展特点,我认为初中生对一些图片视屏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本节课一直采用讲授法,同学们不会吸收的很好,因 此我采用图片导入,希望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 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 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 获取知识的目的。通过讲授法,读图法,和讨论法,带领学生从已 知的知识推理未知的知识,这样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日本的一系列 知识,并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就有很深的印象。 七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 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七年级下册地理《印度》 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今天我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的第一课时。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大国,与我国山水相连,又是“金砖国家”,本节课选取印度人口、地形﹑气候等几个极具特色的方面来刻画印度。为下节课农作物的分布及服务外包产业扫清障碍,也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还为中国地理的学习积累方法,因此学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在地图上能找到印度的邻国和临海;3.通过读图能掌握印度主要的地形区及地形的分布特点; 4.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探究新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增强环保意识,学会辩证的看待自然。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人口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目标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情境创设、读图归纳、比较分析等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例《祖国宝岛台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 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 第二部分:说教法 包括教法及依据、教学手段及依据两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说学法 包括学习方法及学法指导两部分内容 第四部分:复习过程 介绍本节课的复习设计 第五部分:知识检测 检查学生复习效果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 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标解读: 在本条课标中体现的知识目标是,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 展特色,以及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在地图上指出、分析和说明是技能的要求。 运用地图、资料去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就是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 《“祖国宝岛”—台湾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50页至53页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十节的内容,内容较丰富。教材主要讲述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台湾岛为重点,分别介绍岛上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主要内容有①位置与范围;②地形与河流;③资源丰富的宝岛;④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⑤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沿海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 初步掌握了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沿海万里行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中国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 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

初中地理说课稿范文模板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所选用的教材为广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理解、熟记、初步掌握、会运用对进

行等; 能力目标:通过的学习,培养学生图表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七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 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灵活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地势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亚洲气候类型及特点。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册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 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 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下册 全套精品说课稿 七年级(下) 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第二节非洲 第三节美洲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第二节南亚 第三节西亚 第四节欧洲西部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第三章走近国家 第一节日本 第二节埃及 第三节俄罗斯 第四节法国 第五节美国 第六节巴西

第七节澳大利亚 《亚洲及欧洲》说课稿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第2课时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第3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地形特征,第4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第5课时学习亚洲和欧洲的河流情况,第6课时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关于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关于“西欧气候的成因”,作为练习题,本节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 教学重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及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与反思:滔滔黄河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播放录像):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滔滔黄河板书: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活动二(分组讨论):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由于有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全册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重点强调在每节新课前学生要依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指导做好课前预习。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三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 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完整版)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关于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欧洲西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欧洲西部》是初中数学教材第 2 册第 3 章第 2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世界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区域地理部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分布情况通过欧洲的农业产业结构突出重点 难点:欧洲畜牧业繁荣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气候地形地势的分析突破难点 关键:对气候和地形的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1.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初一地理日本说课稿

初一地理日本说课稿 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必须写好说课稿,这样会更有思路教导学生。下面是初一地理日本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减。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及形成原因。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思维逻辑发展的关键时期,逻辑能力尚不够强,但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日本时要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以图片展示,并尽量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印象。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C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的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点。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获得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1)探究能力指导: 学生对日本较为熟悉,因此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重在参与积极思考的这一过程,以培养自我的学习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周围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也把地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两者要相结合,相促进。 (3)重视地图的作用: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养成从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日本说课稿

《日本》(说课稿)2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学内容。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1、编者思路: (1)教材前后联系: 湘教版教材编写由“大洲-地区-国家”组成,层层递进。“日本”这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部分中第一次单独讲授一个国家的教材。因此,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日本是东亚乃至世界的一个经济大国,与我国经济贸易联系密切。由于种种关系,学生对于日本较为熟悉也兴趣较大,对日本有很强的认识愿望。学习这一节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一节自然地理部分,包括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等内容。这部分知识,可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及问题,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为进一步学习日本的经济打下基础。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它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说出日本的位置与领土组成。 B、了解日本的地形特征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B、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A、日本位置、领土组成。 B、地形特征。 C、气候特征。 (2)教学难点: A、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B、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C、学会学习国家的一般方法。 四、说教法: 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本节课教材特点,根据教学基本原则和规律,为实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A、在教学形式上力求突破“为了学地理而学习地理”的思想瓶颈,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或生活常见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B、利用学生对日本的熟悉,引导其自主探究,关键问题“引而不发”,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有意义的。 C、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说课稿

尊敬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东南亚。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东南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亚洲位置和范围和日本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这为学生以后学习区域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过程中起着呈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作用与地位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 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清晰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下面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世界区域地理如日本、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学习东南亚相关知识还有待加强,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但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展示相关内容的图片视频片段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所学内容,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初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本节课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xx 年级地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是初中地理xx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学习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国家?区域地理?) 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是进一步研究(工业?地球?宇宙?根据内容)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里不必说出来,自己明白就好,过渡要自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新课程标准,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简单的说)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表?看地图?归纳分析?总结?根据内容说)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地理学习的独特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

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简单的,背不下来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说学情 XX年纪的学生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简单明白,深入浅出。xx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迅速发展,这有利于对它们在课堂上的引导,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同时还要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因此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以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原则。最后还要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落实所学内容。 此外,根据地理教学的特点我还采用地理教具、地图册辅助教学,直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形象的掌 1 握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