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

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

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

——宗教与心理和谐关系

I08630229 08信科(2)班姚聪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很多人都开始不相信迷信,但是宗教理想却在很多人的心中。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几乎很多人都有自己寄托心灵,释放心情的地方,。在日本,人们会在一定的时间参拜佛教,静静的享受那份安宁,并且检讨一下自己,祈求一下未来。然后再投身到繁忙的工作中。在欧洲,很多人都信奉基督教,欧洲的国家,每个周末都会去教堂祷告,然后开个聚会,增加友谊,团结家庭。

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全名贯彻党的名族、宗教政策,认真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鼓励和支持宗教界继承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迈出新步伐。”所以说,宗教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积极引导宗教社会主义相适应。

想想03年的“法论功”,其实说起来他也算是一种宗教,但是他是一种邪教。从行为上看,邪教完全不同宗教领域内的教派问题,成为从事违法犯罪对社会构或严重威胁的邪恶势力。当我们剖析“人民圣殿教”、“大卫教”、“奥姆真理教”这几个被世人公认的邪教时都会发现,无论是在思想指导上还是行为活动上,它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绝对的教主至上,在信仰教义上则是都鼓吹具体的末世论我们在邪教组织中发现这种绝对的教主至上,可以说是教主崇拜极端化,即教主高于一切,是其组织构成的核心,是其教徒行为活动的指南,是其教徒顶礼膜拜的唯一对象;教主的话也是绝对真理,教徒自愿为教主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教主的好恶、性格也成为其组织的准则或规范,成为教徒生活的内容。与之相对照,李洪志也将自己吹嘘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唯一”者,说自己乃“具大神通,有搬运、定物、思维控制、隐身等功能”,把自己打扮成能“往高层次上带人”、“度人去天国”、能帮助世人躲过“末世劫难”、“把整个人类超度到光明世界中”的救世主。“法轮功”邪教有明显的极端教主崇拜的特点。他的出现,使当时的社会动乱,很多人为了这个所谓的宗教理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宗教和谐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步入小康了,宗教和谐也变的更加重要。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兴建寺庙,希望当地的人们能安居乐业之后,还能有个休闲养性的地方。很多寺庙兴建在高山之巅,人们去烧香拜佛,本身就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再加上爬到山巅,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使人心旷神怡。在我们农村都说,信佛的人都是心平气和的。因为你享受了这么一个过程之后,你会发现你根本不必纠结世俗之事,什么事情都是浮云。

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能与社会相适应,相和谐。消极的一面,不相适应,甚至有破坏作用。宗教的两重性同时存在。从积极方面看,我国的五大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稳定性。宗教文化和伦理道德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是中华文明成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来,我国五大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消极方面看,历史上有因宗教引发的战争,造成十字军东征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在当代,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交织,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宗教消极的一面,有时候破坏作用也是很大的。

所以,加大宗教和谐宣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动的开展,基层政府应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重点抓好宗教干部队伍建设和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爱国情感、宗教学识、管理能力、个人修养;通过充实调整等办法,合理配备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切实构建好宗教团体管理班子;通过经常谈心谈话,引导宗教界知名人士提高

自身素养,积极发挥骨干作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学习教育,多形式、多渠道深入宣传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农村基层干部以正确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合法的手段对待宗教,改变“四不管”状况。向广大群众宣传宗教政策法规,不断增强信教群众遵纪守法意识,规范信教行为。通过各种形式,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追求新知。乡镇党政组织尤其要搞好信教群众中弱势群体的扶贫帮困工作,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强对宗教界人士及非法头领的教育,促使其不组织、不参与非法宗教活动,并及时反映和举报非法宗教活动和苗头性问题。通过举办学习班、培训班等形式,对宗教团体负责人和教职人员,进行爱国守法教育,提高教职人员素质。同时,引导教职人员利用讲经说法,把党的方针政策融汇到日常讲经传道中去,如将五教同光、共同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发扬宗教中积极的伦理道德精神,服务于新农村道德建设。弘扬宗教中的服务和奉献精神,积极开展社会慈善事业等,使广大信教群众增强遵纪守法、爱国爱教观念,从而做到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把广大信教群众的注意力和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引导到发展生产、合法经营、勤劳致富奔小康上来;引导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展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活动中来,动员

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救灾赈济、修桥铺路、救助失学儿童、照顾孤寡老人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宗教伦理道德中,有一套切合现实的人伦道德规范,它符合人性对亲情、正义、公正、同情、互助等的心理需求,使人能够获得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归属感。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宗教界人士要挖掘自身的教义、教规,增加新的诠释与内涵,适应世俗化的要求。宗教极力宣扬的慈爱、互助、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大有裨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