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班三字经昔孟母教案

小班三字经昔孟母教案

小班三字经昔孟母教案

【篇一:昔孟母教学设计】

平陆县实验小学西校区二年级乙部语文备课组

《昔孟母——名俱扬》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荆王芳

二次备课教师:

上课时间:2016.9.1

一、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教学模式三个版块:

(一)故事激趣

(二)诵读感悟

(三)小结。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教师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二、过渡新授:

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跟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3)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教师范读《三字经》)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3)拍手打节奏,齐声诵读。

四、小结

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五、作业:

回家以拍手歌的方式给父母诵读今天学的内容。

【篇二: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0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

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

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

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

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

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份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

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

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

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

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

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

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

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序号课时授课内容

1第1课时人之初——名俱扬

2第2课时养不教——习礼仪

3第3课时香九龄——千而万

4第4课时三才者——应乎中

5第5课时曰水火——人所饲

6第6课时曰喜怒——人之伦

7第7课时父子恩——臣则忠

8第8课时此十义——勿违背

9第9课时经子通——居上世

10 第10课时唐有虞——称三王

11 第11课时夏传子——终于献

12 第12课时魏蜀吴——失统绪

13 第13课时唐高祖——国祚废

14 第14课时太祖兴——若亲目

15 第15课时口而诵——自勤苦

16 第16课时如囊萤——宜立志

17 第17课时莹八岁——亦若是

18 第18课时犬守夜——宜勉力

19 第19课时复习课

20 第20课时复习课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讲

一、授课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

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

2.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

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及衍生的哲学思

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

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拓展思维

四、授课提纲

1. 导入(10)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

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提问:我们班有从河南来的同学吗?]我们的这

位老乡,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

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

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

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

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

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

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

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

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

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

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

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

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

[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

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

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我们都一定会

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

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

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2.诵读新句子:(2)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3.讲解句子,阐释概念(30‘):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

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种理论

孟子“性本善”[故事一、邻居与小孩;故事二、5.12汶川地震时每

个人的感受、做法]

荀子“性本恶”[故事一、婴儿出生到不懂事之前的一系列表现]

孔子“性无善无恶”[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

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故事一、曹操儿子们的故事]

通过最后一个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

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

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

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

象的

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

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故事一、周处杀龙的故事]

[故事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

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想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

《三字经》怎么说

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

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

[故事一、上学的孩子和做乞丐的孩子]

[故事二、偷黄瓜的贼]

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

专一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故事一、弈秋学棋]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故事二、唐伯虎学画]

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些,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我们来看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以前,古时候;“择”选择;“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大家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篇三: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人之初》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拼写“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的事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

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识字写字

1.板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

“苟”“教”“择”“处”“杼”“窦”“惰”

步骤:每写一个字,先出示字形结构,然后给拼音,并让学生跟读。 2.写字:

(1)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写字。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写字习惯。

(2)点名抽查学生,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字,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四、诵读感悟

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

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

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

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

五、内容梗概略讲

1、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2、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

乃:就

迁:变化

道:方法、规律

贵:可贵

以:认为、以为

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内容梗概略讲

1、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

老师讲故事

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

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

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

以恒。)

2、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

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

扬:传播

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

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

哪三个字的含义?

(有义方)

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体会:

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

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

倦怠。

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

二,拓展:

1、讲“弈秋教棋”的故事。

(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

(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

(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

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

2、“诗歌赏读”,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

(1)点出: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2)范读一下生字。

(3)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4)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

(5)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对读,加深印象,达到背诵的程度。六、总结,布置作业。课后多诵读。

三字经《子不学》教案

一、教材内容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