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先秦散文发展脉络

1、叙事散文:记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称历史散文。

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甲骨文、金文,文字简短)——过渡阶段(记事为主《春秋》、记言为主《尚书》)——成熟阶段(《左传》、《战国策》)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年份的顺序来分,这个体例叫编年体。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描写战争出名,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最重要的思想是:民本思想。

《战国策》是按照国家来写的,是国别体杂史着作,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形象、思想,表现了他们的远见卓识。

2、说理散文,也称诸子散文。

发展阶段:

语录体散文:记录言语,以孔子为代表(思想核心—“仁”、“礼”),代表作品为《老子》、(《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洁、深刻。

对话体散文:即以对话方式展开论述,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孟子是儒家思想第二杰出代表,思想核心为“仁”、“仁政”。代表作:<齐桓晋王之事>

鲁迅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的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时候也带有抒情色彩.(奇特的想象、虚构、夸张及方言的表达方式;“三言”表现形式。如:《逍遥游》

创作方法——三言:

①以卮言为曼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②以重言为真,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③以寓言为广。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专题论文,即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论述(语言严谨,锐利)。以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和荀子(儒家,发展了孔子的“礼”)为代表,前者语气严谨,锋芒毕露;后者逻辑严谨,体系完整。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 而有所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 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 伪书。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 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尤其《周书》所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后世各朝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或整齐有韵,如《洪范》所记九条治国大法的第五条的十二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因守旧都只能坐以待毙,迁徙新都则可获得新生。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写周成王对周公的误会与释误,曲折有味,颇富传奇性质;《顾命》描写周康王即位大典的场面,宏大肃穆,众多的人物,繁缛的礼节,琳琅满目的陈设,写来头绪清晰,井然有序。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

先秦历史散文作业与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篇一:先秦历史散文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 “中五之一”和“小(:先秦历史散文概念)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 九分之一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敢问何谓也?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 引言:古代文学对我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遗产,是历史上无 价的瑰宝。从小《论语》中的语句我们就烂熟于心,但是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诸子散文深深影响后代。从这个兴趣点出发,对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这个专题从诸子百家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做了一次简要的概括与探究。 诸子散文的形成 说理散文蓬勃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从根本上说,是由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而其直接原因是士的阶层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产生人才的时代。当时社会激烈动荡,兼并战争频繁。 到了战国,诸侯间的存亡斗争更为激烈,奋发图强就能捷足先登,扫灭群雄,统一全国;不图强则必然削弱萎缩,最终灭亡。面临这种严峻局面,各国统治集团在展开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展开了智力资源的竞争。他们纷纷礼贤下士,争相延揽人才,人才的价值空前升值。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个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人才产生的条件。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分封制度解体,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一部分贵族随着贵族身份的丧失,沦为平民,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带到民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府下移,民间聚徒讲学之风兴起。比如说孔子,本为殷商苗裔,但至孔子时已经从贵族降到一般平民。他早年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文化教育,也从事一些平凡的工作,有短暂出仕经历,后周游列国,率不得志,晚年整理文献,教授生徒。孔子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开创了儒家学派;墨子聚徒讲学,组织成颇有纪律的集团,形成墨家学派。战国之际,私人讲学之风更盛,孟子、荀子等都曾是同辈中的老师巨擘。这种局面使社会下层人民获得了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机会,从而极大的开发了人才源,使得人才源源不断地以空前的规模生产出来。促成了“士”这一特殊阶层便迅速崛起。 时代的变革,历史的发展,需要新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对社会未来作出设计。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学说讲学授徒,相互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论难,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散文是见道明志,论难说理最便捷的文体,于是,以探讨哲理人生,研究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诸子散文便勃然兴起 诸子百家的分类 按学术思想流派划分, 司马谈把他们分归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而刘歆又分其为十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诸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代表性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性著作是《墨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代表性著作有《韩非子》等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创作的时间跨度从文字产生的遥远古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为止,历时达数千年。这段时间里,散文创作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的若干个阶段。先秦散文笼统地说可以分为“记事”的历史散文以及“记言”的诸子散文。由于诸子散文属于属于先秦散文中比较后期的产物,纵然达到了文学成就的高峰,然而不足以完整阐述先秦散文的发展。故而,本文将从先秦历史散文行文中的文采这一角度论述先秦散文的发展。 造字到西周以前,是文史学家公认的散文萌芽到形成时期。 “仓颉造字,夜有鬼哭”,由此可见,人类能够造字并且用之以记事,其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鬼神都为之惊诧哭泣称之为夺鬼神之力。然而,文字需要记事,则需要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否则,文字就将仅仅是一堆堆砌起来毫无意义的奇怪符号。字、词、句、段、篇、章,西周以前,散文需然还是简略,然而已经可以反映当时的文章特点,叙述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尚书》以及《周易》。在文采方面来说,这一时期的散文仅能记录清晰,并没有掌握完整章节遣词造句的艺术能力。 西周到春秋末,是散文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的散文主要表现为史官文化的产物。跟前代的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以及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仅形成了完整的篇章,而且已经开始富有文采。散文家,更确切来说是史官,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平铺直叙的“记录”,散文向一门艺术不断发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这一时期代表作《春秋》、《左传》、《国语》之一《春秋》的编撰人,孔子这番话表明,文采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散文(同时也是史官文化)的重要特征。《左传》、《国语》辞采之风华,文章之华美,远迈前代并且鉴于后世,《春秋》则讲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们的成就表明散文在这个“重文”的时代已经获得非凡的发展。 战国到秦朝建立,是散文发展的第三阶段,散文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达到一个创作的高峰。一直在西周时期,文化都是贵族阶层垄断的。底层的“士”,甚或平民,不能够接触全面系统的教育,反映在散文上,就是散文的创作阶层一直被认为地限制在少数人身上。战国时代,动荡而纷杂的变革,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贵族沦落,而平民、奴隶独立,同时“学在官府”也逐渐被私人讲学所取代。旧秩序被打破的同时,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霸,纷纷招揽人才。在战国的环境下,士人思想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表现在散文上,则是: 1、时代特征鲜明,内容丰富,关注现实,理性思考,试图解决现实问题; 2、人格独立,作品风格各异。 行文上注入作者的精神与人格,作品感染力浓郁,深度挖掘思想,相对于前代,可谓质的飞跃。 先秦散文,从无到有,从简略到繁复,慢慢地形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第一座高峰。先人的呕心沥血,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心怀敬畏。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时期历史散文 绪论 ?先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散文的萌芽 ?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其事,很少修饰,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 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 ?《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 ?《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四重要史书简述 1 《春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篇一: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美妙绝伦。去 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也去游玩了这美丽的杭州西湖! 路上,我望着两边连绵起伏、层出不穷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雄伟 壮观。我正沉醉于中,无法自拔时,突然,车子停了下来,我猛然 惊醒,原来到了。 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一家三口挤过熙熙攘攘的 人群,走在林阴道路的两旁,两排魁梧的树被风吹的“沙沙”作响, 仿佛唱起了欢乐的歌谣,在空中久久回荡。走了许久,终于看到了 西湖。站在远处望,水连着天,天连着水,蓝天和湖水相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上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一望无际。水花拍打在岸边的礁 石上,好像孩童们在快乐地嬉戏。 我们登上了游船,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身边一切人和物都消失了,让我感受到心神愉悦,自得其乐。 突然间湖面上展现出一个奇异的景观---一座岛。正当好奇之时,听 到“大家请往右手边看,这座岛叫‘三谭映月岛’……”听了导游的解说,我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处的“三谭映月岛”。只见它树木葱茏,藤萝 摇曳,绿色掩盖了这座岛的荒凉。回到岸边,只见还有更多人蜂拥 而至,有的人赞美西湖美景,有的人拍照留念……让我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真是耐人寻味。 西湖美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西湖美景真是美妙绝伦!西湖美景更 是浓妆淡抹……真让人心旷神怡,神游其中! 西湖真是一颗灿烂的明珠,令我们向往和憧憬! 作者:江苏昆山市石牌中学初一(1)班张研博 (江苏昆山市名师工作室:冯瑜指导) 【 - 散文】杭州西湖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难忘。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杭州西湖游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篇一:粉黛西子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 西湖的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 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申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的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的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动乱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的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一面,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勾践。另外,可补充越国为复仇而设的一些计策,如借粮还粮、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吴王、西施巧送姑苏城防图等故事。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王。可补充邹忌第一次劝说时,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女中豪杰赵太后见齐王使者时,先问百姓收成,最后问齐王的千古美谈,充分的表现出了她的民本思想。可以说这些故事比较感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拓宽知识面的话,学生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相反会觉得趣味盎然,学生会从老师的传授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必将得到洗礼,感情上一定会产生共鸣的。 三、研究游说之辞,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历来重视口才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辞令的典范。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从亡郑无益于秦说起,然后谈到存郑有益于秦,最后抓住历史上晋国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方面,极尽挑拨之能事,说的秦穆公乱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郑国的立场上。文种巧妙设喻,启发越王未雨绸缪,及早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外语二班陈紫珺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 史传文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 一本课词语表 (一)成语 有条不紊wěn: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出自《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犹如将网结在纲绳上一样,做事就有条理而不紊乱。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汪洋辟阖:水势浩大而开关有制。 纵横捭阖bǎi hé:指运用政治或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瓦解的目的。 动辄zhé得咎jiù: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佶jí屈聱áo牙: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在写作文中也可以指语句不通畅,错别字多,让人读不懂,好似云里雾里似的。同“诘屈聱牙”。出自韩愈《昌黎集·进学解》。 闳hóng中肆外:形容文章内容丰富,文字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戛jiá戛独创: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同“戛戛独造”。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出自明·刘基《卖柑者言》 (二)人名表 晁.错cháo 蔡邕.yōng祢.衡mí嵇.康jī刘大櫆.kuí姚鼐.nài郑燮.xiè李翊.yì(三)作品名 洛阳伽.蓝记qié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xí童区.寄传ōu蝜蝂 ..传fùbǎn (四)其他 编纂.zuǎn骈.文pián 鱼鼋.yuán 透辟:透彻而精辟 沾溉:沾濡浇灌。比喻恩典、德泽。 馆阁: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跌宕dàng: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滥觞shāng: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驰骤:驰骋,疾奔;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 隽永juàn:(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粉饰: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蹈袭:照别人的样子做;走老路。 投戈:放下武器。谓休战。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 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2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 3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 (1) 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 《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 一、《尚书》 (一)、释名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 《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春秋末年,据说孔子曾重新整理编订过《尚书》,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战国时代,诸子引《书》亦十分普遍。 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灭学,《书》亦在被禁之列。济南伏胜于夹壁中藏《书》一部。汉兴,伏胜取所藏之书,散佚余二十八篇,授徒齐鲁间。汉文帝刘恒欲召见伏胜,年已九十余,无法应诏,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就伏胜习《尚书》。伏胜二十八篇本,用汉代通行隶书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又有古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

大学语文-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学号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先秦散文,主要指中国春秋末期至战国时代的散文,分为叙事散文(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两大类。东周社会急剧变化,文化教育不再由官府把持,私人讲学之风兴起,于是产生语录式的问答体散文。东周诸侯互相兼并,需要借助士的力量,养士之风盛行。当时政治分裂,没有正统思想,学术风气自由。这些文学游说之士,“不治而议论”,“皆著书言治乱之事”。而面对征战连年,杀戮相继,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主张,于是形成争鸣的局面,要深入地议论和分析问题,以散文为合适。东周各国要详细地记载当时变化激烈的政治、战争和外交,于是产生历史散文。东周时竹简和帛书渐趋普遍。随著书写工具进步,长篇散文有可能发展起来。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它们保存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先秦历史散文详于记事,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和复杂的事件;叙事结构严密,详略得宜,富于变化;情节紧张,曲折变化,有戏剧性及小说风味。写人物则性格鲜明,要言不繁,刻画传神。又善写辞令,简要生动,委婉有致。文辞气势雄浑,语言丰赡,感染力强,善用寓言和比喻以说理,说服力强。先秦诸子散文,产生

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先秦散文影响后世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均受庄子风格影响。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有先秦散文的影子。先秦散文也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被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 先秦散文确立以内容充实为主的文统,与现实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散文的主要传统。先秦散文并确立后世学术概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论和历史的混合体,而本身又是优美的散文,形成后世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先秦散文题材广泛,政治、历史、思想都有涉及,又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并提供不同的修辞技巧,如庄子的拟人法。 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古代散文概论精彩试题库

古代散文概论 1、散文作为文体名词,是南宋人最早提出的,见于南宋末年罗大经的 《》一书。 鹤林玉露 2、孔子的{ }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肯定,也为后世的文统、道统之争埋下伏笔。 兴观群怨 3、{ }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奠基石。 先散文 4、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 , } 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丕《》是我国散文理论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典论-论文 6、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游记的作家,《》是其代表作. 永州八记 7、桐城派的优秀散文作品,记人叙事如方苞的《》,写景的名作则以鼐的《》为代表。 左忠毅公逸事、游泰山记 8、古代散文分为四大类: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 {} 应用性散文、赋和骈文 9、用散文写成的一部体系完整的历史著作是《》,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 春秋 10、孔子的{ }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肯定,也为后世的文统、道统之争埋下伏笔。 兴观群怨 11、《》开了中国古代散文单篇史论的先河。

过论 12、鲁迅誉《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散体大赋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司马相如的《》。 子虚上林赋 14、从袁宏道到岱,晚明小品文在写景、{ }、叙事等方面开拓了散文的领域,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手法。 记人 15、散文是文体的基本样式之一。中国古代“散文”文体名词在————出现。 南宋 16、以表达方式为主,兼顾应用与语言特点将古代散文分为四大类:————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性散文、赋和骈文。 记叙性、应用性 17、史传文起源于先历史散文,如《左传》等。正式出现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则从汉代————的《史记》开始。他在史学上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例,在文学上则首开传记文学。 司马迁 18、记叙文容很复杂,除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外,其他记叙器物杂事而不易归类的文章,都可归入其他杂记一类。如清代学伊的《》、————的《病梅馆记》等名篇。 核舟记、龚自珍 19、历史论文是指议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专门探讨历史理论的论说文章。其一是直接评论历史的专论,如————的《过论》、洵的《》。 贾谊、六国论 20、应用文,即实用文。这类文章在古代散文中所占比例很大。常见的如:书信、序跋、赠序、公牍、————、哀祭、————七种。 碑志、箴铭 21、古代散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时期、两汉晋南北朝时期、————时期、元明清时期。 先、唐宋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示范课教案_8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了解散文与时代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关注中国古人时代精神。 二.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三. 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四. 教学步骤: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2.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高效课堂”导学案 在自信中收获在自信中成长 授课班级:任课教师:课题: 课型:总课时: 教学过程 先秦散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出现的背景 2、了解识记重要篇目 使学生熟悉先秦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并基本掌握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做到以大文学的眼光看待先秦文学,具有相当的文学感悟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从先秦作品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体会作品里表现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先秦散文的分类 1、历史散文:《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以叙事纪实为主,但常穿插说理内容,如游说论辩之辞、书信等。 2、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荀子》 以说理议论为主,但亦有记叙成分,如故事寓言等。 总的来看,两类散文都具有综合化的特点。既非按文学形式划分,也难以绝对地从题材、内容上加以区别。文章中议论、记叙,包括论述的领域、方法,记人、记言、记事等均无截然的界限。体现出文、史、哲不分家的特点。 二、历史散文介绍 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先秦历史典籍《尚书》:“上古之书”,“六经”之一。记载从虞舜至秦穆公时代朝廷言论、诏令、文告等。语言风格古奥。其中一部分疑为后人伪托或追记。 《春秋》:原为各国史书通称,后专指鲁春秋,“六经”之一。编年体史书之祖,纲目式记载。它实际上是简略的大事记,简要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历史事件。其文字简洁严谨,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有《春秋三传》。 “传”的本义是对经的解释,故三传皆为以《春秋》为纲,进一步阐释和记叙历史的著作。《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亦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太史官左丘明所作。后列为“十三经”之一。是第一部大规模叙事作品,为后代叙事文典范。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及主要特征资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