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教学设计》

“乙醇”说课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笔者对“乙醇”一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充分体现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学生感觉亲切、熟悉。但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去认识其性质和用途。本节课应该具有以下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乙醇是联系“烃”与“烃的衍生物”的桥梁,前承烃类化合物,后启羧酸、酯类化合物,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性质变化中去领会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为后面系统的学习有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生心理情况看,乙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看,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元素、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特点及本节内容特点,本课设计多次采用情境激学法,创设了乙醇汽油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情景剧“交警与红脸司机”等引出乙醇的化学性质,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在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中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法,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降低了认识难度,突破了重难点,也让学生充分运用了观察讨论、实验探究、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目标

根据课改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设计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能从组成和结构的角度理解乙醇的性质和用途,并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科学探究方法;从乙醇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教学重点: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及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3、教学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

四、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及药品

无水乙醇、金属钠(保存的煤油中)、凹铜片、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酸化的重铬酸钾溶液、酒精灯、试管、烧杯、注射器、镊子、小刀、坩埚钳、滤纸、火柴等。

2、教具:球棍模型

3、教学学案及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

为真正落实该节课的新课程理念、突破重难点,笔者设计如下的教学流程:诗句引入课题→学生体验、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讨论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提出假设①CH3OCH3;假设②CH3CH2OH→讨论两种假设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得出其结构为CH3CH2OH→教师介绍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体会乙醇可燃性的应用→学生自演情景剧引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催化氧化,被强氧化剂氧化)→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整节课都强调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教学环节。

3.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走近乙醇。

选取艾青的诗歌——酒(音频)的片段拉开了本节课的序幕,燃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诗句“水的外形,火的性格”言简意赅,不仅具有意境美,也反映出酒精的性质,具有科学美。

教师过渡: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或欢乐,或忧愁,人们都喜欢借酒抒怀。酒是多种化学成分的混合物,乙醇是其主要成分,同学们还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学生自主交流对乙醇的了解,感受乙醇。体现从生活走入化学的理念,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识,为下一步探究乙醇性质作好铺垫。

(2)观察体验,总结物理性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桌上无水乙醇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用中性笔或圆珠笔(含有机物)在手背上写一个“酒”字,用蘸有无水乙醇的棉签反复擦拭手上的字。

这个小实验采用直观的体验式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用棉签蘸乙醇擦字,同时感受到乙醇的溶解性和易挥发性,实验简单有趣再提问:为什么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学生得出乙醇与水互溶的结论。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3)探究活动1——搭建模型,探究结构。

从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出发,根据乙醇的分子式C 2H 6O 和乙烷相比多了一个氧原子,让学生动手将乙烷模型改装成乙醇分子模型,学生搭出的合理结构有以下两种。

H H |

| |

| H

H H

O C C H ---- H H | | | | H H H C O C H ----

① ②

在此环节中,学生亲手搭建分子模型,可强化学生对乙醇结构的直观感受,在头脑中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教师提问:从插出的结构看,这两种结构的区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结构的原子连接方式,肯定学生的分析。继续深入提问:乙醇的结构到底是哪一种呢?再通过分组实验乙醇与钠的反应探究乙醇的结构。

笔者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用注射器代替试管作为反应的发生装置,这种设计上的优点在于所用的装置材料来源于生活,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所消耗的药品少,完全达到了微型实验的要求,适合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

图2 乙醇与钠反应的改进装置

结合金属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但却与水剧烈反应的实验事实,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层深入,从而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为CH 3CH 2OH ,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为便于学生理解,用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断键过程,引出官能团和烃的衍生物等概念。

(4)探究活动2——关注生活,提出问题,引出化学性质的学习

醇 ①

①创设情境1:加油站的宣传标语“使用乙醇汽油,节约石油资源”,引出乙醇的可燃性,让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②创设情境2:教师过渡,美酒可供我们引用,乙醇汽油可以驱动汽车,环保又节约,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请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交警与红脸司机”。通过轻松的学生表演,引发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教师再补充人饮酒的危害,让学生对酒驾危险的认识更全面。

引导学生分析情景剧中的对话内容,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他想继续了解的问题。学生相互讨论,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示意图,引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笔者对课本实验做了简单改进:用酒精灯加热铜片至红热状态,立即撤掉酒精灯,此时用胶头滴管在红热的铜片上滴加2~3滴无水乙醇。改进之后的实验操作简便,所用乙醇极少,也便于闻到乙醛气味。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简洁化的趋势。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学中的问题在问中解决”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铜的作用,并给出乙醛的结构,让学生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

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检验酒驾的原理,是课本上资料卡片上内容,笔者将其容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做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重铬酸钾氧化乙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高锰酸钾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氧化剂3、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让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的应用,使课堂学习最终回归实际生活。完成对性质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乙醇的性质,总结乙醇的用途,感受并赏析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5)迁移提升,归纳整理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笔者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置了相应的习题,力求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又加深学生分析推理及应用规律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自主总结,盘点本节课的收获。

五、本节课的设计思想和亮点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故而,我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力求体现:

1、让学生成为学习化学的主体。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符合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规律,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局面。让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有效的合作者。

2、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生活情境,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使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引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化学”,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生活—化学—生活”的学科特点。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合作探究为手段。尽可能把一节课的各个环节设计得生动有趣、简单直观,最大程度地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不断撞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思索中学,在表演中学,在探究中学,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学到什么”、“学生是否会学”为评价课堂有效性的标准。

总体上看,该节课的教学过程围绕着一个中心点: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贯穿了两条线:一条生活线,一条知识线;实现了三个拓展:社会价值的拓展、学科价值的拓展、化学反应的学科拓展。这些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冷静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积极思辨,在师生、生生互动中

理解掌握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化学的乐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