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也可以说,其研究的主题是伦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一种文化伦理的视角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

研究假设:新教教义的某种解释曾经造成过某种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的动机。

三个方面的论证:a.新教徒所拥有的财富 b.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共同性c.其他文明中的宗教伦理

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成为“选民”。如此,信徒们会在宗教热情的激励下拼命地工作。

同时,新教的禁欲主义不允许教徒挥霍金钱,而是推动他去积累资本。因此,新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劳动视为对宗教神圣“天职”的履行,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

利益分析的方法:(1)宗教利益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2)在集体层面上,这两种利益的结合使得人类的能量强有力地集中,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得以释放。这种精神条件与特定的经济条件相结合就必然产生了资本主义。

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现代资本主义

《经济与社会》:对经济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理解的社会学(understanding)或称解释的社会学

意义的世界

韦伯还对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等都进行了一定的论及

3)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

《社会分工论》

劳动分工的社会维度

社会劳动分工的原因—人口密度过大

社会劳动分工的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使社会整合起来。

与经济学家认识的劳动分工不同

西方国家的“经济失范”、“社会失范”

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入手理解经济社会学

三个阶段或时期:(1)19世纪,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处得非常融洽

“对其他事物一窍不通的人多半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各种社会现象都在彼此交互作用着,如孤立起来,则不能加以正确地理解。”——穆勒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亚当. 斯密时代:良好的开端

1. 亚当.斯密活动的历史背景

“现代社会科学的破晓时分”: 各门科学的不成熟时代

两部著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自由行走于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间

2.早期社会学家的好评

孔德:“伟大的导师”(Immoral Master)

马克思:受到斯密的重大影响:“劳动”、“分工”…

斯迈尔:“斯密是伟大的社会学家”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三次冲撞

3. “好评如潮”的原因

斯密建构“一般社会科学”的尝试:“道义的”+“宽泛的”

4. 当代社会学如何研究斯密

以涂尔干的《分工论》为榜样

注意《国富论》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等的研究

强调斯密是“多维度的学者”:“看不见的手”与各种制度安排的结合(Swedberg)

5. 结论:古典时期的良好开端

熊彼特:“交叉培育的可能性”(经济分析史)

19世纪末以来经济学和社会学三次冲撞

第一次冲撞:“方法论之争”

1. 孔德及其《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

2. 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1839)

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毫无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强调演绎,并不科学

政治经济学者往往是作为律师和作家而开展工作的,因此并不具有学术性

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术语,并不统一

结论:人们要想研究经济现象,就应当转向社会学

3. 孔德和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从1841-1847年,英伦三岛唯一作出积极反应的经济学家:与孔德通信7年,对实证主义表示支持1865年与孔德决裂,开始批评实证主义

实际上是德国历史学派与早期经济学的“方法论之争”的英国版本

4. 英伦三岛关于“实证主义”的大争论(1870年)

参加者包括John Elliot Cairnes、Alfred Marshall、John Neville Keynes等英国早期著名政治经济学家5. 经济学家的结论

孔德对于他所批判的政治经济学知之甚少,因此对经济学没有什么发言权

孔德批判演绎方法,但是空洞的归纳才一无是处

孔德主张“社会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女王”,但这门学科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

6. 评论:孔德的批判仍然具有的意义

经济学过于抽象,欠缺具体的经验内容

对经济现象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部分孤立地研究

经济学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不合情理的

7. “方法论”之争开启了第一次冲撞,其影响至深至远

第二次冲撞:“制度化之争”

1. “制度化之争”的基础:“智力的劳动分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状况:学会和大学系科的建设

各个学科为了在学术界获得一席之地,都必须陈述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

2. 美国作为典型案例的缘由

早期芝加哥学派的出色研究

在整个20世纪,社会学在美国最为发达

世纪之初,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制度化过程之争也最为强烈

3. 美国的制度化过程

1880年:社会科学的分化:专业化的学科组织开始出现

1885年:“美国经济学会”成立

1890年:社会学开始作为独立系科在大学里出现

⒋经济学对社会学的打压

对社会学作为“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王”心存疑虑

1894年甚至将社会学家招到经济学会议的会场上,“要他们正在做些什么加以说明”

5.社会学家的反应:三种策略

第一种策略:坚持孔德路线,以社会学为“万王之王”

第二种策略:坚持社会学可以独立地分析经济生活现象

第三种策略:退守“剩余科学”(leftovers)

6.“制度化之争”的最终结果

“剩余科学”策略占据上风:社会学退出经济研究,经济学家协助社会学建立自己的学会(1905)7.社会学第二次战败的原因:学术发展尚不成熟,大师们尚未出现或得到认同

第三次冲撞:价值中立之争

1. “价值中立之争”的起因

孔德批判经济学: “无视工人的痛苦”,并且反对“国家对无政府的工业秩序”加以干预

卡尔尼斯:科学与道德和政治无关

争论转化: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问题(value-free,neutral)

2.社会学与“价值中立”

分不清“理应如此”和“现实如此”(is to be & ought to be)

“社会学”(sociology)和“社会主义”(socialism)的天然联系

在起源上与各种慈善事业有关

(philanthropy/charity/social work)

3.经济学与“价值中立”

经济学较早地区分了“事实”和“价值”、“科学”与“艺术”。

如:[例证]小穆勒的一段著名言论

4.评论:社会学家的下述批判是正确的

古典经济学家与现实有亲和性,多半不是采取批判的和超越的立场

他们反对国家干预市场,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laissez-fair)

他们在原则上是与资本家而非工人阶级站在一起

5.结果:经济学家赢得了第三次争论

(2)“黑暗年代”

1920年代到1960年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长期隔膜

大家们后继无人。(莫斯《礼物》)

三个表现:表现之一:社会学家长期地不去触动经济学的题目

表现之二: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互不往来

表现之三:当产生研究需要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各自发展出自己的“原始经济学”和“原始社会学”(熊彼特语) “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其他方面而专一地集中在经济利益问题上,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的重心脱离了社会的结构。社会学则只处理留给它的一隅之地:用强调社会结构的方法,分析非经济的论题。”(斯维德伯格)

例证之一

19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经济学的九个邻居”)经济学对其

相邻学科能作出什么贡献?

经济学从其相邻学科能获得些什么?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将社会学排除在外了。我想,那些被我选入文章中的学科,大多是因为我能分别确认它们在某种方式上对经济学的贡献。可能社会学没有对经济学作出什么很显著的贡献,不论从哪方面说。”(布坎南对斯维德伯格的回答,1988)

经济学:“新古典革命”

“新古典革命”奠定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经济学的“新古典革命”

⒈时间:1870年代以后

2. 代表人物:“边际革命”: 杰文斯(W.S. Jevons) 门格尔(K. Menge)瓦尔拉(M.L.Walras)

“新古典革命”:马歇尔(A. Marshall) 帕累托(W. Pareto)

3. 新古典革命的主要内容:

“边际”+“效用”=分析工具

数学分析的引入和使用

奠立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根基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马歇尔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均衡价格论”,是其《经济学原理》的核心。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是由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的。

“黑暗时期”的几个例外

①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经济学家闯入社会学领域并不是什么令人奇怪的事情。他们研究工作的很大部分,特别是他们对制度和对构成经济行为的力量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学家的研究领域重叠”

经济分析的四门“基础学科”

“第四门基础学科”——经济社会学。在对经济行为的研究中,经济社会学将重点放在经济行为发生的制度中。三篇关于社会学的研究:A.关于社会阶级:通过运用企业家理论来解释中产阶级家族的沉浮。

B.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处在资本主义之前并且毫无理性的,主要是尚武阶级或阶层意识的表达。

C.《税国的危机》:“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从财政可以分析一个国家的行为。

熊彼特很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社会学的,并且丰富了今天的经济社会学。

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前途的分析

创新→经济繁荣→盈利消失→经济→衰退→新的创新→经济复苏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

通过对资本主义宪法的修改或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用和平的方式,在资本主义体制范围内逐渐实现社会主义化是很可能的。

②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社会秩序何以可能?AGIL模型

社会系统生存与维系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需求(必要功能):适应(Adaptation) 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维模(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经济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执行适应(A)功能《经济与社会》(与斯梅尔瑟合著)

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学和经济学应该重新定义为社会系统一般理论的一部分。经济本身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子系统,与其它三个子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文化系统——相互依存和相互交换,从而使社会系统趋于均衡。

“社会学帝国主义”

③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

大转变、大转折、大转型、巨变

《大转型》:主要论题是,19世纪的英国革命性地尝试引入完全崭新类型的经济,一切事情都围绕市场展开。

自我调节的市场(the self-regulating market)之形成

商品化:土地(自然)、劳动力(人)、货币

前所未有的大转变

“市场社会”——将市场原则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吞噬社会

“一个文明被没有灵魂之制度的盲目行动摧毁了,而这制度唯一的意图是物质福利的自动增加。”

“嵌入”概念(embeddedness):波兰尼以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方式运用这一概念。

当前的用法:意味着经济行为大体上“嵌入”于社会结构的某种形态。

波兰尼的用法:当经济行为“没有嵌入”或者没有被社会或非经济权威控制的时候,他们变得具有破坏性。资本主义的真实问题,是经济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经济,是“社会关系嵌入于经济系统中。”

对当代新经济社会学产生深刻影响

经济生活的整合方式

a.互惠—发生在对称的团体之间,如家庭、亲属团体和邻居

b.再分配——团体中的物品分配,如国家,非对称的

c.交换——由价格决定的市场进行物品分配

④彼得·布劳(Peter Plau)

社会交换理论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无疑会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社会交换领域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3)新的经济社会学的崛起1970年开始,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越境行动”

①加里·贝克尔(Gary S. Becker)

向社会学的传统领域不断进入

《歧视经济学》、《人力资本》:教育作为投资的特殊形式、《犯罪与惩罚:经济分析法》:“理性犯罪”、《家庭论》:家庭= “小型工厂”、《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理性选择作为分析人类行为的普遍方法

将理性选择的分析进一步延伸到传统、时尚、广告、吸毒等领域。

“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确实,我坚持这样的立场——经济学研究是一个能够用于所有人类行为的全面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的应用被

认为象前面定义所给的经济学范围一样广泛。这是一个与宽泛和绝对的定义相称的适宜的方法……”

贝克尔的学说在整个社会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形成了“支持”与“反对”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

社会学界的支持派:詹姆斯. 科尔曼(James Coleman)及其《社会理论的基础》: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重建整个社会科学。

社会学界的反对派:以哈里森. 怀特(Harrison White)为代表

②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

经济学在社会学中的代言人

《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

理性选择社会学

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具来分析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将利益作为自己所有社会学分析的基础。

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重建整个社会科学

核心思想:人们都是理性地采取行动来满足他们的偏好,并使效用最大化。

③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

社会学的反攻

将贝克尔的行为斥责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在1980年的“美国社会学年会”上的发言:“鉴于经济学已经进入社会学的领域,所以,社会学也要进入经济学的领域”。

1981年的论文“市场是从哪里来的”,被认为是社会学向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首次进军。

社会网络学派的关键性开创者之一,并亲手培养了诸如格兰诺维特(M. Granovetter)、迪玛奇奥(Paul DiMaggio)等一批新经济社会学家。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多元的局面

“新经济社会学”只是“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探讨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等传统上被认定是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那些现象并对之给出社会学解说。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处于社会学的领军地位,导引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经济社会学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帕森斯学派解体所带来的10多年沉寂之后,随着“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经济社会学正在逐步恢复自己在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

经济社会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并对相关学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后出现的多元格局

五个学派:理性选择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经济学、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与社会学关系的六个基本趋势

趋势之一:当今情境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自19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第一次开始分析制度。这已经在经济学本身,以及在与社会学的可能的对话中,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发展。重要的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已经做出了努力,去加深这一对话。因为这两个学科都需要填补由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对经济制度的忽视而造就的空白。

趋势之二:“帝国主义”模式,无论其为社会学的形式,还是经济学的形式,作为处理经济行为和制度的方式……都是不允许的。每一种行为的决定因素的复杂性,都提示着对非单一性的研究路径的更为科学的使用。“帝国主义”的字眼当然极大地刺激了围绕着经济与社会的讨论。不过,这种[“帝国主义”]路径势必以牺牲冷静的研究为代价,激起领土战争,从而变成在科学上没有产出的方法。

趋势之三:相应地,按照我们的观点,追寻韦伯和熊彼特在他们的社会经济学中(Sozialoekonomik )所采纳的那种方法,即宽基础和跨学科的方法,是更有成效的。换言之,经济社会学应当有其自己独特的面貌,同时又与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人类学一起运作和共同存在。

趋势之四:虽说当下的多元方法是按照正确的路线运动的,但引人注目的是:旨在理论综合的广泛努力尚付阙如。若没有理论化的互补的路线,则经济社会学领域……将势必是散漫无际的。持续努力地塑造经济社会学的理论焦点,以及对其发现加以综合性解释的工作,都是本质性的。

趋势之五:将经济学和社会需关联起来的最有希望的领域之一,仍然是可被称之为“互补性连接”的领域。学科性的任何研究都必定以若干操作变量和决定因素为焦点,并将其它变量“冻结”为参照假设。如此冻结起来的疆域,从社会科学研究的另一条路线的立场看来,正是是设问的领域。正是这一关于操作变量和参数的概念地位的严格角色的对话,才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沟通和理论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前提。

趋势之六:由于一个世纪对经济制度的忽略带来的空白,我们还希望提出贯通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通常边界的新问题。由于这个原因,最本质的是在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间存在一种意愿,以迎接新的和不熟悉的思想。如同当前这样的机会是很稀罕的,不应该被忽视。

新经济社会学

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

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新”之所在)

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研究对象(What is analyzed?):

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

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

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1994),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2001)

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at Stony Brook,SUNYSB或SBU),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

“新”“旧”经济学的主要差异:陆德梅朱国宏,“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探微”

马克?格兰诺维特

“网络视角”(network perspective)的主要代表人物

“用社会学的解释变量替代经济学的解释变量”(F. Dobbin)

“在我们鼻子底下有一个主题金矿,我们(社会学家)能从中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一书的新版前言中谈到,19世纪30年代是经济学的黄金年代,当数学首次被引用到经济分析时,经济学中争论多年的各种不能解决的问题突然一下子全能解决了。…萨缪尔森说‘犹如在一个处女湖钓鱼一样:每一竿下去,

都有收获。’那就是所谓的黄金时代…我认为现在对经济社会学而言,也正处在这样的时代。我认为一个巨大的还未开发的疆土,对懂得一些社会学的人而言,也有一个‘处女湖’,也可以钓到鱼。”(1985)

主要研究和贡献:

1、弱关系/弱连带Weak Ties

博士论文: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劳动力市场作为入手点:马萨诸塞州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

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究竟是怎么碰在一起的?(匹配问题)

人际关系网络:强关系与弱关系

四个指标:分别是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

在劳动力市场这个网络中主要是弱关系在发挥作用

据Mark Granovetter统计,以成功取得职位为例,令人意外的是,通过“Strong Tie”(“经常”来往)的只有16.7%,远比“偶有来往”(55.6%)和“甚少来往”(28%)的比率少得多。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朋友分为“知己”、“普通朋友”、“点头之交”的话,在事业发展方面,后二者更的贡献远比“知己”为大。

信息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弱关系的威力在于信息的异质性较高,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的,这些信息对个体是有用的。2、嵌入性EMBEDDEDNESS

卡尔?波兰尼

“近因分析”方法社会结构经济行为

劳动力的合约、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嵌入到人际关系中的

“关系嵌入”(relationship embeddedness)

穿越于“低度”和“过度”社会化(under-and over-socialized)路线之间的嵌入性路线

嵌入性研究路径通过追寻和分析具体的社会关系模式,从而穿越于…过度社会化研究路径和……低度社会化研究路径之间

3、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对1985年论文的增补;对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效率”观点的批判;将经济制度看作固化的网络(congealed networks);理论概括;例子:美国电力产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键盘的故事:QWERTY键盘;以低效率为设计目标;机械打字机

制度的形成并不一定是效率优先的产物,因此,效率不是解释制度的唯一原因。

Granovetter 仿效这一经济史研究

美国今天的电力供应制度(电力工业的组织形式)是通过为投资者所拥有的电气公司在某一中心电站发电来为广大的地区提供电力。这一制度的形成不是因为效率问题,而是因为当时与此事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的社会关系网络决定的。

爱迪生和他的私人秘书因素尔(S?Insull)

4、硅谷的社会网络

硅谷戏剧性的成功之最重要的因素

硅谷社会网络的形成、演化及其运作机制

从劳动力市场、权力和影响、创新知识交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而后重点分析了社会关系网络的思想和方法是如何对硅谷产业地区的主要机构如教育、产业、金融和法律活动产生作用。

绘制了半导体产业、风险资本公司和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的“产业家谱”。

欧洲的新经济社会学

近些年来开始在欧洲传播开来;良好的学术传统与基础;法国、德国、意大利

特点:与各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带有很强的实证性和应用性。

人物:法国的皮埃尔?布迪厄,德国的尼克拉斯?卢曼、意大利的阿尔伯特?马蒂尼利、瑞典的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等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当代法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1950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专业;1956年应征入伍,到阿尔及利亚为军队服务;1968年至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教育文化社会学中心主任;1981年进入著名的法兰西学院执掌社会学教席(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2000年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给他的赫胥黎奖章

目前所有主要欧洲社会学家中对经济表现出最浓厚兴趣的人

经济社会学研究:1. 20世纪50年代对阿尔及利亚的研究;2.“场域”概念;3.“资本”概念;4.区隔;5.经济苦难与社会底层

1、20世纪50年代对阿尔及利亚的研究:

从哲学转向人类学和社会学

阿尔及利亚的农民与土地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近乎神秘的关系;基本的经济单位是血缘关系群体;礼物普遍存在;货币和交易被看做不如积累和物品交换那么重要;风险相对较小的商业投机比工业投机更受欢迎

阿尔及利亚作为一个和谐的文化整体,由于殖民统治而分崩离析,并被强迫性卷入到由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痛苦转变过程之中。

《阿尔及利亚的工人和工作》、《无家可归者:阿尔及利亚传统农业的危机》1958年出版《阿尔及利亚社会学》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2、“场域”概念:

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

论文:“经济场域”(1997),“经济人类学的原理”(2000)

经济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场域,即作为实际的和潜在的关系结构

3、“资本”概念:

社会世界是具有积累性的历史世界;与经济学家使用的“资本”概念不同

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为主体或群体所占有。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

4、区隔:

《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1979

考察不同阶级之间的生活方式

一切文化实践中存在的品味,实际上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出身(主要是指父亲的职业)两大因素相关。

文化的区隔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从而掩饰了社会不平等的事实。

文化趣味的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消费分层

5、经济苦难与社会底层:

《世界的苦难》(La misère du monde,1993)

《世界之重:当代社会的社会疾苦》(The Weight of the World : 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1999)

对社会疾苦的研究

市场意识形态的扩张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行其道,这是造成当代世界社会疾苦的根源。

反全球化

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社会系统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必须以其方法的全面检查为前提,而且必须从将经济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概念出发”。

理查德?斯维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瑞典人;1978年获波士顿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1982-2002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教授;2005-2006年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康纳尔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两主任之一

社会家常常不能在经济决策中强调利益的作用,而经济学家时常低估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此,经济社会学的下一步主要任务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利益和社会关系的是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经济行为的。

阿尔伯特?马蒂尼利(ALBERTO MARTINELLI ):意大利著名经济社会学家;意大利米兰大学政治科学学院院长、教授;1998-200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曾任意大利“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主席;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

经济社会学概念》、《国际市场与全球公司》等

要点

①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

②经济行动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

③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第二讲经济行动

一、经济行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观点

经济行动:

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经济行动都构成了基本的出发点。

经济行动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从狭义来说,经济行动是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人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交换、消费、储蓄、投资、税收等等。从广义而言,经济行动不仅指人的外在可见的经济活动,而且还包括与外在经济活动相应的动机、态度、

预期等内在的心理活动。

经济行动:经济学的观点及其局限:

“经济人”(Economic man)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实利人”、“唯利人”————“理性人”

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道德情操论》(1759)伦理学著作人的利己本性

“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每个人当然比他人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己每个人对自己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对他人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更为灵敏”。

“利他”是为了“利己”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假设相关的思想体现为:

(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

(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私利即公益”)

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

(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

(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

“经济动物”:刺激-反应简洁性和概括性

加里·贝克尔:人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行为。

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经济学帝国主义”

“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偏好稳定”

“如我所见,不懈和坚定地使用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的联合假定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

“在经济学不断进步的同时,这种进步赖以取得的一个重要支柱——‘经济人’理念本身却遭到忽视。也就是说,经济学家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它,但却疏漏了对它本身的研究……”(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1998:7)。

“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

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

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高明能力等。

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简化,忽视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

社会学的观点:1.行动主体的结构性

社会结构构成了行动者所面临的客观情境。

行动者个人的偏好、行动的动机,还是行动的决策模式,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都要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行动所处的外部结构——规则、制度、文化、关系网络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行动者的行动能力,甚至是控制行动本身。

整体主义方法论

2.行动动机的复杂性

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驱使人们行动的可能是多重动机的混合,是利益动机与非利益动机、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的混合。

经济“行动的意向不仅在于经济目标,而且也在于(社会)交往、(他人的)赞许、身份与权力”(Granovetter,1985)。

以经济利益为标志的目的也经常会与其他目的(如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发生冲突。

3.行动目标的不确定性

行动目标的选择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行动者与其行动环境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给定的”(或说行动的前提)。经济生活不是一个瞬间的行动,而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断调整、确定自己的目标。偏好不是“给定的”,目标的形成也不是独立于行动本身的社会过程之外的,常常会在行动过程中因为行动本身而发生改变。

行动本身就创造了行动的目标。

4.行动决策的非理性

行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行动者的偏好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因为有时候是无法清楚地认知到最大化策略的,因此也不能清楚地确定目标-手段的关系。

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不断与自己所面临的行动环境发生互动,行动者关于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的认知逐步调整、修正,一旦行动结束,一个最终版本的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才得以确立。

行动的决策不一定是理性的。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美国管理学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现实中人们所获得的资讯、知识与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充分的,因此,未必能作出使得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而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次优方案,也可能只是能让决策者满意的答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方案。

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观点的差异:

讨论何谓“利益”?何谓“理性”?

Granovetter:虽然“理性行动的假定必然存在着问题”,但它仍是一个不应随便放弃的“好的工作假设”。如果我们把行动的动机由经济利益扩大到其他非经济动机的话,那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其实都可以纳入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之内得到解释。

Bourdieu:理性选择理论的错误并不在于它表明所有的行动都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而在于它狭隘地理解了利益

和理性本身,只把它们局限于行动者对利润和物质的追求之上。事实上,如果把理性选择理论稍作修改,经济利益的概念扩大为包含其他有价值的事物的话,那理性选择仍可有效地运用于研究中。

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价值理性

波兰尼关于经济生活整合方式的分类互惠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

整体主义方法论:

社会整体决定各个部分的本质。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整体,如社会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

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只能由整体特征或结构变量来解释,不能归结到个人特征,即不能还原到个人心理或生理的层次

个体主义方法论:

社会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个人是有意义行为的唯一承担者。

国家、团体、社会制度等整体概念是表明人们互动的某种范畴,它们都可以还原为各个参与者的行动。

社会现象的理解应当根据人的动机、态度和行动。

第二讲经济行动

(二)交换行为

最初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

货币交换

何谓“交换”(exchange)?

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行动主体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对方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进行互动的基本形式。交换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不同视野下的交换行为: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经济人”假设:是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经济学家对交换的解释:1)亚当·斯密(早期经济学家)2)欧根·冯·庞巴维克(新古典经济理论)3)詹姆斯·布坎南(新政治经济学)

1)亚当·斯密关于交换的论述:在《国富论》中讨论了分工、交换与货币。

斯密对交换的看法贯穿三个原则:(1)交换是人类的天性,所有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2)交换造成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受到市场范围广狭的限制。(3)交换是受利己动机驱动的——斯密交换观点的基点。

2)欧根·冯·庞巴维克

庞巴维克认为参加交换的人有两种动机:一种是非利己动机,如人情、风俗、友谊、虚荣或外界的影响;另一种是利己动机,即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的动机。利己动机是引起交换的一般动机,并且应在交换价格的决定上具有支配性影响。

“一切参加交换的人,是完全从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这个动机出发进行活动的……在交换中利己动机在决定价格的动机中占主要的地位”。

从利己的基本动机中,庞巴维克引申出三条交换行动的原则:第一,只有在交换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才愿意交换;第二,他愿意为较大的利益交换,不愿为较小的利益交换;第三,如果不交换便没有利益,他愿意为较小的利益交换,而不愿意不交换。

由此推论:对一个谋求自己利益的人而讲,只有他对他所要得到的物品的估价比他具有的物品高的时候,交换在经济上才有可能。

3)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过程中。

公共选择方法的三个要素:(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2)经济人的理性原则(3)政治作为交换过程

“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个分析模式,即经济人模式。其中的一个工具和方法就是交换方法。政治的交换过程,类似于市场中的交换。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利益集团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僚相当于经济市场中的生产者(供给者),人们通过相当于货币的“选票”来交易,并选择能给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

“经济学家不必只限于研究市场中各个人的行为(例如买卖活动)。通过交易经济学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经济学家们可以根据交易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只要集体行为的模型是以个人决策者为基本单位,并且只要这种集体行为基本上被认为反映了复杂交易或者一个相关群体的所有成员中间的协定,那么这样的行为或选择很容易就归入交易经济学的范围。”(布坎南,1991)

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关注互惠这一特定的交换行为;对经济学关于交换的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代表人物:1)马林诺夫斯基2)马塞尔·莫斯3)列维-斯特劳斯

1)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一种名为库拉圈的交换仪式

库拉交换的物品:红色贝壳做的叫做索巫拉伐(soulava)的长项链,它不断地朝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白色贝壳做成的叫做姆瓦利(mwali)的臂镯,则朝着逆时针的方向移动。

库拉交换的基本规则:两个人一旦进入库拉圈,就永远在其中。没有哪个人能够长期保有哪件东西。个人因拥有库拉宝物而产生的名望。人们拥有的目的在于付出。身份越高的人,义务也越大。权势的主要表征就是富有,而富有的表征就是慷慨。

这两种物品并不具备实质上的功用。这种交换过程倚赖于彼此间的信任,而这信任的原动力其实是为了其他民生物资的交换:由于各岛之间物资有限,彼此间依赖度颇深,库拉圈的交易过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赖感,使其他顺带的交易成为可能之事。

库拉宝物的每次移动,每次交易的各个细节,都受到一套传统规则和习俗的规制,而且遵行固定的方式,有些库拉行事还伴随着精致的巫术仪式和公共礼仪。

库拉仪式隐含着一种互惠逻辑。这一逻辑的一个基本交换原则就在于,赠与礼仪性的礼物以后,时间不论长短,总要报以等值的答礼。

2)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1925):介绍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在简单的群落里,多数经济行为都是通过非市场交换进行的,这些可以为称作“礼物”。

核心问题:“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利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

交换具有“义务性”:给予(送礼)—送人礼物是义务性的;接受(收礼)—对方也是有义务接受的;回报(回礼)—接受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回赠相等或更多的礼物以为回报

北美西北海岸的“夸富宴”、南太平洋的库拉圈。

夸富宴: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土著人。在一次夸富宴的仪式中,地方上的首领会以看似非常浪费的方式,把他们所拥有的大量的物品和财产都拿出来分掉。首领往往要比普通人拿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来与和他竞争夸富的人争相散尽他们的财物。他们拿出和挥霍的礼物越多,他们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

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

礼物交换存在一种社会心理机制,即赠礼所引起的无休止的相互期待。

莫斯的“礼物”就是一种“总体性社会事实”:远古社会的社会生活是由宗教、法律、道德、经济等社会事实交融在一起共同形成的。

“交换——礼物的经济,根本不能纳入所谓的自然经济或功利主义经济的框架。……‘利益’是一个相当晚近的词,在古代道德中它指的是人们所寻求的善与快乐,而不是物质的有用性。……是我们西方社会在不久以前使人变成了‘经济动物’。不过我们还没有完全变成这副样子。经济人不在我们身后,而在我们前方;道德人、义务人、科学人、理性人都莫不如此;在过去的无尽岁月中人们都未曾是这样的人。人成为机器,成为复杂的计算机器,实在只是不久以前的事。”

3)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

“互惠(性)原理”或“交换的原理”是人之所以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原理;《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948年);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尤其在社会交换中。人类在任何交换情景中都遵循一定的观念和规则。人们学习并定义这些行为方式的规范,从而保证了人类交换原则的特殊性。所以,交换不能仅从个人的动机来理解,而是应该通过社会结构的各种形式进行分析。

所有交换关系都受到互惠规则的制约,它要求那些得到贵重资源的人给予那些提供资源的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在某些情况下,规范要求给予施惠者以“相互的”和直接的报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互惠可以是单向的,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间接交换模式,即行动者不能直接互惠而只能通过第三者的转换。

社会系统中的交换关系并非限制在个体间的直接互动,而是延伸到间接交换的复杂网络。

人类学家通过对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家不同的理论。

经济学家关注的市场交换行为只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交换行为,并非唯一甚至在某些社会中也并非最为重要的交换行为。

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中经济交换以及生产和消费不是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类学的交换行为如同其他的经济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等因素。

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

社会学家的交换论1)齐美尔2)霍曼斯3)布劳

1)齐美尔(Georg Simmel)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货币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oney,1900年)描述了金钱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金钱成了现代社会的语法形式。”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交换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普遍的一种关系(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可以精确分割,便于管理。

社会交换包括四个内涵:(1)对自己不具有的有价值物品的渴望;(2)某一可辨识的人拥有这一物品;

(3)能提供有价值的物品以便于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价之物;(4)拥有这一有价值物品的人接受其物品。交换的四个原则:

(1)吸引原则(Attraction Principle):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之间就越有可能建立交换关系。

(2)价值原则(Value Principle):行动者对于某一种特定类型的资源的需求越迫切,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

(3)权力原则(Power Principle):a.行动者越是认为另一人的资源的价值大,则拥有资源的人的权力也越大;

b.行动者的资源越是容易改变,则在交换中的选择和变更能力越强,从而在交换中的权力越大。

(4)张力原则(Tension Principle):在社会交往中,行动者越是力图控制局面来掩盖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或隐藏这种资源的可用性,那么交换中的紧张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引发冲突。

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货币使社会交往频繁,使人类获得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一面。但是,货币经济的长足进展,也使人际关系愈来愈非人格化。

货币对社会、政治和个体的冲击力将持续增长。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货币越来越呈强势,货币成为纯粹的交换工具,对货币本身的追求使得这种最纯粹的工具本身成为目的。

2)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

批判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强调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斯金纳(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行为主义交换论”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行为主义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箱(Skinner box):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将此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六个命题:

①成功命题:行动者的某一行动越是频繁地得到回报,他就越可能再进行这类行动。

②刺激命题:如果人们在过去情境中的某种特定刺激伴随着对行动的回报,那么,现在的情境与过去的情境越相似,行动者也就越可能发生同样的行动。(情境再现行动再现)

③价值命题:(“回报的程度可以在这里称之为价值” )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行动者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④剥夺-满足命题:行动者在近期越是频繁地得到某种回报,该回报的追加对他来说越没有价值,他就越不愿进行带来这一回报的行动。(边际效益递减)

⑤攻击-赞同命题:

a.当行动者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或者得到意外的惩罚时,他就会愤怒并有可能采取攻击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

b.当行动者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回报,特别是回报大于其预期,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为此高兴并有可能采取赞同/认同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

⑥理性命题:行动者会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决定其具体行为,其通常会选择那种对自己获利可能性较大的行为。(仍然局限在“经济人”的圈子中)

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公平分配”

公正性期待:“处于交换关系之中的双方期望每一方的报酬与他付出的代价成正比,即报酬愈多,代价也应愈大,以及每一方的纯报酬或利润也应与他的投资成正比,即投资愈多,利润也应愈多。”

从根本上讲,社会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否则,就会使个体产生不公平的知觉而导致愤怒或罪恶感,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3)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年);《互动的社会交换》(1968年);《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年)?“结构交换论”

布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是具有整体的效应。霍曼斯的理论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化行为。

布劳交换论的重点不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而是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不是探讨影响个人之间交换过程的心理因素,而且是考察基本交换过程对形成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业已形成的社会结构对交换过程的制约。

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

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动”。具有两个特征:

①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他人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所期待的回报,交往关系就中止。(那些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属于交换)

②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信任维持稳定的交换模式)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和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点:

(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

(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则相反。

(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货币是衡量经济交换中一切价值的媒介;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比如爱、感激、尊敬、社会赞赏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始于“社会吸引”(social attraction)——“个人由于期待内在的或外在的报酬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

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

要使对方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表明与自己交往能从中得到报酬。如果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交往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如果双方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相互吸引。

社会交换中的竞争与分化

交换关系中的各方都尽力展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因此,在社会交换中必然发生竞争。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竞争的结局必然是:那些拥有丰富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人在群体中会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换对象。相反,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其他成员,只能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没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其他交换对象的余地。由此,竞争带来了社会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

社会交换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交换都是对等的,以相互吸引、平等交换为基础的。

四类一般性报酬的形式: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这四类报酬根据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由小到大排列。

最能体现不对等性交换的报酬形式是尊敬和依从,它们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报酬。

当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双方进行社会交换时,处于弱势的一方会选择尊敬、服从等作为回报,这就使另一方获得了权力,群体中就出现了权力分化。

权力的分化会导致两个结果的产生:

整合:一方面,为了获得利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会甘居臣属地位,这就等于认可了权力(权力的合法化)。权力的合法化使每个成员都有了固定的位置,只要按照自己的角色办事,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减少了交换中的竞争和磨擦,有助于促进群体的整合。

冲突:另一方面,如果权力的实施没有带来所期望的报酬,人们会产生被剥夺感。这种被剥夺感会逐渐瓦解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基础,并导致对权力的反抗或者说社会冲突。

宏观交换观点

布劳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指出不对等性交换产生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分层现象。

用交换理论解决了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包括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换;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包括间接的、时空间隔较大的交换。

共享价值观:包括一套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使交换各方能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行交换。

制度化:核心部分是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涉及各种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

4.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

两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交换行为类型

从经济社会学的观点看,经济存在于整体社会之中,因此,社会交换应该包含经济交换。

但是,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交换——人类学、社会学视野中的交换行为;经济交换——经济学视野中的交换行为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论述:基于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参与程度和形式不同,交换被划分为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两种类型。

在西方,交换是正式的、脱离社会关系的契约性行为;而在远离西方社会的地方,交换关系则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整体,有些交换与西方社会的经济交换截然不同,它们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性。

社会学家布劳发展了这一观点,并将是否有明确规定的义务和信任作为划分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的标准。

在经济交换中,尤其是合同关系的交换中,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义务都在事先或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

社会交换“包括着那些创造着各种未来义务的恩惠,不是加以明确规定的义务,回报的性质是不能讨价还价的,而需留给做回报的人自己决定”。

二者区别可以总结为:①交换主体的性质不同②交换的规则不同③交换对象的范围不同④交换的时间结构不同⑤交换的后果不同

①交换主体的性质不同

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上的交换,它假定交换是发生在抽象双方之间的相互转让所有物的行动,不管交换参与者、具体的交换对象以及交换情境。(“经济人”假设)

社会学意义上的交换则是一种实际的、现实的、具体的交换,它强调具体交换者的身份(特别是交换双方的特殊关系)、具体的交换对象及具体的交换情境。

②交换的规则不同

经济交换的规则较为明确,也具有普遍性与统一性。例如,经济交换中交换各方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各方都是独立的,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经济交换物必须是等值的,交换结果应该是互利的。

社会交换的规则则较为模糊,在不同情况下交换规则是不一样的。并且,交换标准也是多元化而不是一元性的。可以说,每次交换都是一种特殊的交换,都必须放在具体背景下具体对待。此外,社会交换中的交换品可以是经济价值完全不相等的东西。

③交换对象的范围不同

经济交换对象的范围较窄,它主要是以商品或服务形式体现的具有经济效用的东西,如满足人们衣食住用行的各种物质消费品或服务等。

社会交换对象的范围则广泛得多,物品、身体乃至个人感情都可以成为交换对象,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④交换的时间结构不同

经济交换具有即时性。在经济交换中,交换双方一般是直接交换彼此的所有物,交换行为在同一时间发生。

社会交换具有延时性特征。在社会交换中,“延期付款”的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当一方从另一方获取物品或其他东西之后,回赠往往要隔一段时间才会发生。这种延时性保证了交换的长期性与稳定性,交换并不是一次了结,而是不断维持下去。

⑤交换的后果不同

经济交换的作用主要由双方所决定,它只对双方有意义。交换之后,便什么也没剩下。因此,经济交换是一种短期的、暂时的交换。

社会交换的影响力则会溢出交易直接参与者之外,并对社会本身产生影响(如交换对社会权力和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就交换的后果而言,社会交换具有较强的延续性。

第二讲经济行动(消费行为)

社会转型:从“生产”到“消费”

消费社会的崛起。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是通过生产而进入社会,当代人们则是通过消费而获取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

“第三次革命”:改革开放(胡锦涛)

何谓“消费”(consumption):

“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消费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

消费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耗过程,是人们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自身各种需要的过程。

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个体消费与集体消费)

经济学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

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功利主义经济学思想开创了对消费行为的分析研究(“经济人”假设)

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 1)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与其门徒被称为“剑桥学派”,《经济学原理》(1890年)

消费需求理论

马歇尔对消费的研究主要是限于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程度、满足方式。出发点——人的欲望(desire)。

“需求”是指消费者(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需求是欲望的满足。个人之所以需要商品,是因为可以通过消费获得效用,这个效用能够满足人的欲望。

效用即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种心理感觉,没有客观标准,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理性的消费者会把有限的收入合理地分配到各种消费品的购买支出上,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消费需求为市场发展提供动力,是促使生产者为市场生产并提供产品的动力所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是各种各样的,可是每一个人的欲望又是有限度的。

一个物品对每个人的边际效用,都是随着他已经拥有这个物品数量的每次增加而递减。

消费者剩余(c o n s u m e r s u r p l u s)

消费者为购买一种商品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减去他的实际支付量的节余部分。

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买者自己感觉的所获得的额外利益(额外的效用)。

这种额外效用所产生的满足感或福利感,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影响着市场上的需求。

在多元竞争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剩余现象有助于生产者发现并且调整价格。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尤其是30 年代的大危机、大萧条时期,动摇了新古典经济学派赖以存在的根基,经济学遇到了第一次危机。

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

强调国家干预,建议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即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消除失业和克服萧条。

“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革命”

在《通论》中提出“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理论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消费行为的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但是,凯恩斯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除了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对稳定的,可以不予考虑。因此,他假定收入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

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C=f (Y)

消费函数实质上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之中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之甚。”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其消费支出也增长。但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是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简称AIH),也称为绝对收入理论、绝对收入假设、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

对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修正:

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行为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消费示范作用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影响(詹姆斯·杜森贝里)

持久收入假说:持久性(而非暂时性)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米尔顿·弗里德曼)

生命周期假说: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流来优化一生的消费流(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3)加里·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1976年)

提出“新消费者行为理论”:他认为,对产品的需求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它所提供的服务。传统理论将消费产品等同于购买产品是不全面的,购买仅仅是消费的一个步骤,消费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

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和服务,不过是一个中间的经济行为,并非最终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用这种行为来“生产”最后的满足(家庭是“小型的特殊生产单位”):其中,购买的产品(商品或劳务)是投入;生产过程是使用、供养、生育等;产品则多种多样,如一日三餐、家居布置、生育子女、赡养老人等。

因此,消费者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一个“生产者”,即生产某种满足,而他自己又是这种满足的消费者。社会学关于消费行为的研究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

消费行为不单纯是个体的经济行动,而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是一种嵌入在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行动。

早期经典社会学家关于消费的思想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

韦伯:身份群体

齐美尔:时尚

消费社会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成为消费行为研究的“显学”之一。

西方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行为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角。

将消费者看作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真实的人来研究,将消费行为视为一种能动的自变量。认为消费不但对现代社会经济的作用与贡献加大,而且对社会交往和社会结构具有很深的影响。

以“消费”或“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探讨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

当代西方社会学关于消费行为研究的三种分析范式/视角:

1)社会因素分析;2)文化分析;3)批判分析

1)社会因素分析

对消费经济学的批评

有哪些社会性因素影响着具体的消费行为?(消费作为因变量)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个体特征②家庭特征③社会群体④社会阶层

①个体特征与消费行为

具体而非抽象的个体

性别和年龄、经济资源、教育程度、行业与职业、种族与民族、宗教信仰、生态环境等等

例如性别消费差异(男性与女性);种族消费差异(黑人与白人);环境消费差异(城市与乡村)

②家庭特征与消费行为

一个基本的消费单位

家庭规模、家庭角色、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等方面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家庭角色:丈夫、妻子、孩子

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包括丁克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The Family Life Cycle):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空巢阶段、解体阶段

③社会群体与消费行为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人群集合体。

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群体可划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参照群体与成员群体等。

参照群体与消费行为研究(参照群体消费论)

个人作为行为标准或指南加以模仿或效法的群体,又称“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1)成员群体,如:同学、朋友、同事

(2)非成员群体,如:名人、明星、领袖

④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

社会阶层就是依据社会成员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等种种社会因素所划分的社会集团,同一社会集团成员之间态度以及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他所处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影响。同一社会阶层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社会阶层则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另一方面,消费是区分社会成员,并对其进行阶层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准和维度,即消费分层现象。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1899),社会分工与财产所有权的出现,

有闲阶级:远离生产并以此为荣

炫耀性消费:总是争取提高消费水准,它在消费上超过物质生活所必需的程度,从事对财产的浪费性消费。

07944-经济法学原理-复习资料1

07944-经济法学原理-复习资料1

第一编总论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2、简述1979年以后我国经济法发展的特点 1979年以后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数量急剧增多、覆盖面广、立法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行、立法反映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是这一时期的中心内容。 3、简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基本特征 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基本特征是:(1)它是在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过程中发生的;(2)它必须以国家(或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同另一方主体之间是调节与被调节、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双方地位不平等;(3)不必等价有偿,也不是或不完全是自愿协商,而具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 4、试述经济法价值的特点 经济法同其他部门法价值、一般价值有着共性,但又有特殊性。经济法价值也包含诸如自由、安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方面,但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 经济法价值的特殊性是由经济法在法体系的特殊本质属性决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显著特点,也是认识经济法价值的关键。经济法价值体系中各项价值都鲜明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例如:经济法价值中的秩序:这是关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的秩序;这是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秩序。 经济法价值中的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包括劳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利润率等;并且这主要是指社会总体经济效率。 经济法价值中的公平:这里首先是指经济生活的公平;注重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但不要求所有个体和团体间都绝对公平。 在经济法价值链中,虽然各项价值都很重要,但其中的效率和公平尤其应当引起重视,要通过经济法的立法和实施有效地维护社会总体效率,实现社会公平。 5、试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原则,是由经济法所确立的,在其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时所遵循的准则。经济法的原则应为经济法所特有,它不适用于其他部门法。 经济法的原则,也有基本原则与局部性原则、普遍性原则与特有性原则之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涵盖整个经济法部门,是该部门所有法律规范及从其制定到实施全过程都需贯彻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体系中全部法律规范——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宏观引导调控法都必须贯彻的。 贯彻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核心问题,在于恰当处理个体经济(效率、公平等)同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等)的关系,在以上二者进行衡平。不过经济法毕竟是以“社会本位”为视角的,其基本原则所强调的是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也就是促进和维护社会经济利益。 6、简述经济法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经济法法律关系,可以称之为“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亦即由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调节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经济法法律关系同其它法律关系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在国家经济调节活动中发生的有关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因国家经济调节引起,其内容是与国家经济调节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它不是发生在其他领域的其他种类的权利义务关系。(2)它是由经济法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受经济法保护。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只有在受到经济法调整时,才形成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 7、简述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为:(1)按照主体在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中所处的基本地位,分为国家经济调节(管理)主体与被调节(管理)主体;(2)按照各主体参加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经常性或专门性与否,分为经常性主体与非经常性或专门性主体;(3)按照在国家经济调节中的职能分工,分为综合经济调节主体、职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社会学概论》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帕森斯是(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 B.社会冲突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 )。 A.继续社会化 B.逆向社会化 C.再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3.( )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 B.符号互动理论 C:镜中我 D.印象管理理论 4.( )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 A.关系资本 B.社会资本 C.经济资本 D.人力资本 5.社会学家( )提出了中层理论。1 A.帕森斯 B.默顿 C.韦伯 D.福柯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 7.人们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 )。 A.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C.垂直流动 D.代际流动 8.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 )。 A.伦理道德控制 B.强制性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版课后答案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概念题 1.如果政府雇用失业工人,他们曾领取TR美元的失业救济金,现在他们作为政府雇员支取TR美元,不做任何工作,GDP会发生什么情况?请解释。 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NX之和。从支出法核算角度看:C、I、NX保持不变,由于转移支付TR美元变成了政府对劳务的购买即政府支出增加,使得G增加了TR美元,GDP会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2.GDP和GNP有什么区别?用于计算收入/产量是否一个比另一个更好呢?为什么? 答:(1)GNP和GDP的区别 GN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是一个国民概念,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GDP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它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是一个地域概念。 两者的区别: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GNP=GD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投资利润、劳务收入)-外国生产要素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2)使用GDP比使用GNP用于计量产出会更好一些,原因如下: 1)从精确度角度看,GDP的精确度高; 2)GDP衡量综合国力时,比GNP好; 3)相对于GNP而言,GDP是对经济中就业潜力的一个较好的衡量指标。 由于美国经济中GDP和GNP的差异非常小,所以在分析美国经济时,使用这两种的任何一个指标,造成的差异都不会大。但对于其他有些国家的经济来说明,这个差别是相当大的,因此,使用GDP作为衡量指标会更好。但是,在衡量某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时GNP更好一点。 3.CPI和PPI都计量价格水平,它们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你会选择其中一个,而不选择另一个? 答:(1)CPI与PPI的区别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代表城市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固定的商品和服务的费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指建立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商品的市场篮子基础上的价格指数,计量既定的一篮子商品的成本。 PPI与CPI的区别在于:1)他们所包括的范围不同:CPI主要包括日用消费品;PPI包括原料和半成品。2)PPI被设计为对销售过程中开始阶段的价格的度量,而CPI衡量的是城市居民实际支付的价格——也即零售价格。

07944 经济法学原理 复习资料1

第一编总论 1、简述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国家经济调节关系。 2、简述1979年以后我国经济法发展的特点 1979年以后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数量急剧增多、覆盖面广、立法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行、立法反映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是这一时期的中心内容。 3、简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基本特征 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基本特征是:(1)它是在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过程中发生的;(2)它必须以国家(或其代表者)为一方主体,同另一方主体之间是调节与被调节、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双方地位不平等;(3)不必等价有偿,也不是或不完全是自愿协商,而具有一定的国家强制性。 4、试述经济法价值的特点 经济法同其他部门法价值、一般价值有着共性,但又有特殊性。经济法价值也包含诸如自由、安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方面,但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 经济法价值的特殊性是由经济法在法体系的特殊本质属性决定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显著特点,也是认识经济法价值的关键。经济法价值体系中各项价值都鲜明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例如:经济法价值中的秩序:这是关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的秩序;这是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秩序。 经济法价值中的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包括劳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利润率等;并且这主要是指社会总体经济效率。 经济法价值中的公平:这里首先是指经济生活的公平;注重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但不要求所有个体和团体间都绝对公平。 在经济法价值链中,虽然各项价值都很重要,但其中的效率和公平尤其应当引起重视,要通过经济法的立法和实施有效地维护社会总体效率,实现社会公平。 5、试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原则,是由经济法所确立的,在其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时所遵循的准则。经济法的原则应为经济法所特有,它不适用于其他部门法。 经济法的原则,也有基本原则与局部性原则、普遍性原则与特有性原则之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涵盖整个经济法部门,是该部门所有法律规范及从其制定到实施全过程都需贯彻的。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体系中全部法律规范——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宏观引导调控法都必须贯彻的。 贯彻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的核心问题,在于恰当处理个体经济(效率、公平等)同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等)的关系,在以上二者进行衡平。不过经济法毕竟是以“社会本位”为视角的,其基本原则所强调的是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也就是促进和维护社会经济利益。 6、简述经济法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经济法法律关系,可以称之为“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亦即由经济法所确认的在国家调节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经济法法律关系同其它法律关系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在国家经济调节活动中发生的有关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因国家经济调节引起,其内容是与国家经济调节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它不是发生在其他领域的其他种类的权利义务关系。(2)它是由经济法确认的权利义务关系,受经济法保护。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只有在受到经济法调整时,才形成国家经济调节法律关系。 7、简述经济法主体的分类 经济法主体的分类为:(1)按照主体在国家经济调节关系中所处的基本地位,分为国家经济调节(管理)主体与被调节(管理)主体;(2)按照各主体参加国家经济调节关系的经常性或专门性与否,分为经常性主体与非经常性或专门性主体;(3)按照在国家经济调节中的职能分工,分为综合经济调节主体、职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十版课后习题答案04

CHAPTER 4 GROWTH AND POLICY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Textbook Conceptual Problems: 1. Endogenous or self-sustained growth supposedly can be achieved by policies that affect a nation's savings rate and therefore the proportion of GDP that goes towards investment. 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of Chapter 3 predicted that long-term growth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at changes in the savings rate have only transitory effects.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however, predicts that countries with a higher savings rate can achieve higher long-term growth and that a nation's government can affect the long-term growth rate by implementing policies that affect the savings rate. 2. A simple model with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to capital alone implies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to all factors taken together, which could cause a single large firm to dominate the economy. However, such a model igno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external returns to capital exist,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nal (private) returns. In other words, more investment not only leads to a higher and more efficient capital stock but also to new ideas and new ways of doing things, which can then be copied by others. Therefore, a single firm does not necessarily reap all of the benefits of increased output. 3.In 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an increase in the savings rate does not increase the long-term growth rate of output. However, because of the short-run adjustment process, there is some transitional gain that will lead to a higher level of output per capita. In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however, the savings rate does affect the long-term growth rate of output. 4.a. Chapter 4 suggests that the key to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is investment in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b. (i) Investment tax credits may potentially affec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run by achieving a higher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i) R&D subsidies and grants lead to technological advances that will have private and social returns. They are very effective in stimulating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iii) According to the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policies designed to increase the savings rate will increase the long-term growth rate of output. However, empirical evidence does not lend much support to that notion. (iv) Increased funding for primary education has large private and social returns and

经济法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整理

市场竞争:经济利益互相对立的市场主体获取交易机会为目的经济行为 产业组织理论:马歇尔完全竞争理论的萌芽时期哈佛学派为代表的产生时期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发展时期 市场结构:分析、判断经营者市场行为的基础, 市场行为:经营者各种市场竞争行为的总称 市场绩效:是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市场效果总称 市场规制:依规而制,制以达规。国家依法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竞争行为的行为。 市场规制法:是国家在调整市场行为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市场规制法调整对象:市场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规制关系,国家在市场规制市场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市场规制法宗旨:目标调整对象在主客观关系上的延伸目的功能的抽象体现 初级:通过规制垄断行为和不正当行为调整市场规制关系恢复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 市场规制法原则: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基本准则 垄断:经营者或其利益的代表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或者采用协议、合并或其他方式谋求或谋求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借以排除或限制竞争、谋取超额利益,依法应规制的行为 反垄断调整对象:国家规制垄断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相关市场: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商品市场:……商品范围,包括同种品和替代品的范围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谋取超额利益的违法行为。 垄断高价/低价: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使价格长期、稳定、大幅度地低于\高于平均利润率。 掠夺性定价:为了排挤竞争对手,使价格低于成本价销售。 拒绝交易: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 独家交易:只能与其或其指定的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的行为 搭售及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搭配销售商品的行为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 篇一:微经第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章外部性 复习题 1.举出一个负外部性的例子和一个正外部性的例子。 答:负外部性的例子:化工厂排放的化学废气,污染了环境,但它却不必承担污染的全部成本。正外部性的例子:在临街的自家院子里种花,既美化了自己家的环境,又使邻居和路人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具有正外部性。 2.用供求图解释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负外部性的影响。 图10-1 存在负外部性的供求图 答:生产中的外部性使该物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最适量小于其均衡数量,即市场量。 3.专利制用什么方法帮助社会解决了一个外部性问题? 答:专利制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专利发明者可以在一定时期排他性的使用自己的发明的权利,激励发明者更多地进行新技术研究,科技发明的正外部性内在化。 4.什么是矫正税?为什么就保护环境免受污染的方法而言,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好大于管制? 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被称为矫正税。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作为解决污染的方法,经济学家对矫正税的偏爱通常大于管制,因为

税收可以以较低的社会成本减少污染。首先是因为税收减少污染更有效率。矫正税实际上规定了污染权的价格,并把污染权分配给那些减少污染成本最高的工厂。无论环境保护机构选择的污染水平是多少,它都可以通过税收以最低的总成本达到这个目标。其次,矫正税对环境更有利。在管制政策下,企业被动地减少污染,一旦达到了管制的要求,它就没有理由再减少排污。税收激励工厂主动减少污染,以尽力减少不得不为此支付的税收量。 5.列出不用政府干预时也可以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的一些方法。 答:私人解决外部性所引起的问题的方法有:(1)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2)慈善行为;(3)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4)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6.设想你与一个吸烟者同住一间房,但你不吸烟。根据科斯定理,什么因素决定了你的室友是否在房间里吸烟?这个结果有效率吗?你和你室友如何达成这种解决方法? 答: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我被迫吸烟所承受的成本大于我的室友吸烟所获得的收益,我的室友就不应该在房间里吸烟。如果我的成本小于室友的收益,她就可以在房间里吸烟。只要交易成本不阻止协议的达成,结果就是有效的。我和室友协商达成解决办法:我们中的一个补偿另一个吸烟或者不吸烟的损失。如我给室友买一些糖果以缓解她不能吸烟的痛苦,来与她达成协议——她以后不在房间里吸烟。 问题与应用 1.有两种方法保护你的汽车不被偷窃:防盗杠杆使偷汽车者难以偷走你的汽车;报警器使得在你的车被偷以后,警察可以轻而易举地抓得小偷。以上哪一种类型的保护会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哪一种带来正外部性?你认为你的分析有什么政策含义吗? 答:(1)防盗杠杆的保护给其他车主带来负外部性,因为防盗杠杆的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A及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A 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D C A A B C C 1.社会学一词最早就是由( D )提出来得 A 、涂尔干 B 、马克思 C 、斯宾塞 D 、孔德 2、社会学得研究对象就是( D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 、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得意境迥异,从社会学得理论角度来瞧,它体现了( C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孔德认为人们得思想或智慧要经历得三个阶段依次就是( D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从费孝通教授得学术经历可以瞧出( C )得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 、社会问题研究 C 、社区研究 D 、民俗研究 6、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得地位与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A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与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得物质成果称为“浅薄得文明”得观点出自( A ) A 、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 、马林诺夫斯基 C 、克罗伯 D 、傅立叶 8、一般地说,家庭建立得基础就是( B ) A 、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 、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得就是( C ) A 、孟德斯鸠 B 、伏尔泰 C 、圣西门 D 、卢梭 10、西方国家得逆城市化转变就是指( C ) A 、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下方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BCD E C D BCD E ABCD E ABD E A B ABCD E ABC D AB C AB C 1、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得主要角度有( ABCDE ) A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B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C 、阶级结构 D 、经济、政治、文化 E 、阶层结构 2、我国现代社会结构得主要特点就是( CD ) A 、稳定性 B 、封闭性 C 、双重性 D 、过渡性 E 、整合性 3、家庭得结构主要有( BCDE ) A 、血缘家庭 B 、核心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E 、其她家庭 4、以下属于社会资源得有( ABCDE ) A 、经济利益 B 、政治权力 C 、职业声望 D 、生活质量 E 、知识技能 5、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BDE ) A 、社会现象就是纯客观得 B 、只有被证实了得知识才就是科学 C 、自然科学得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社会角色根据追求得目标可以归结为( AB ) A 、功利性角色 B 、表现性角色 C 、规定性角色 D 、开放性角色 E 、自致角色 7、“控制大城市规模”其本意指( ABCDE ) A 、降低大城市人口得自然增长率 B 、控制大城市得人口机械增长 C 、控制大城市得用地规模 D 、引导大城市人口与部分工厂企业向中小城市与卫星城疏散 E 、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不盲目流向大城市 8、个人社会化得内容就是( ABCD ) A 、教导生活技能 B 、培养社会角色 C 、传递社会文化 D 、完善自我观念 E 、提高生活质量 9、聚众行为得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 ) A 、骚乱 B 、狂欢 C 、恐慌 D 、赌博 E 、斗殴 10、随机抽样得方法主要有( AB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系统抽样 D 、滚雪球抽样 E 、偶遇抽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就就是指社会整体得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对稳定得关系。 2、社会化 答:所谓人得社会化就是作为个体得生物人通过与社会得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得过程。 3、社区 答:社区就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得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得大集体,就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得内容,就是宏观社会得缩影。 4、社会流动 答: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得转变。社会流动得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得程度密切相关。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得变化,大多数人流动得方向与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得方向。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瞧作就是社会变迁得指示器。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述评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配套考研题库下载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配套考研题库下载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判断题 二、单项选择题 三、简答题 四、计算题 五、论述题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宏观经济学科学 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第4章货币系统:它是什么?如何起作用? 第5章通货膨胀:起因、影响和社会成本 第6章开放的经济 第7章失业 第8章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第9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 第10章经济波动导论 第11章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 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第13章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 第14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15章一个经济波动的动态模型 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 第17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 第18章金融系统:机会与危险 第19章消费和投资的微观基础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判断题 1索洛模型没有解释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上海大学20 18研]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索洛模型的结论是:一旦经济达到稳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经济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但是,索洛模型并未解释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只是索洛模型的一个假设而已。因此,索洛模型没有解释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2在理性预期时,只有欺骗民众的货币政策才有可能产生实际效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8研]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在理性预期时,人们可以最好地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包括关于现在政府政策的信息来预期未来,所以正常的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状况不会造成影响,只有通过欺骗民众的货币政策,使民众产生错误的预期,才有可能改变实际经济状况。3根据费雪模型,当消费者面临借贷约束时,其消费水平会下降。()[上海财经大学2017研] 【答案】×查看答案 【解析】当消费者面临借贷约束时,消费可能不降反增。比如在没有借贷约束时,消费者在当期是贷款者。即他消费完还剩多余的资金,他愿意将剩下的资金贷款出去从而获得一部分收益,而如果现在消费者面临借贷约束时,消费者就可能无法将手中多余的资金贷款放出去,这时候他就不得不把多余的资金花出去。则当期的消费会上升。

经济法学原理

经济法学原理 单选择 1、“经济法”一词是“舶来品”。 2、“经济法”一词最早是于1755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 摩莱里在其名著《自然法典》中提出的。 3、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形成,肇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 4、“经济法”这一概念首先 在德国流行起来。 5、主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是独立的法律分支。代表人物是哥尔德斯密特。 6、方法论说是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法。其代表人物卡伊拉。 7、日本的经济法学说受德国经济法学说的影响较大。 8、在英国,人们尚未感到有使用“经济法”概念的必要。 9、《民法通则》的正式颁布,给聚讼已久的经济法和民法的关系作出了立法判决。《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问、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人身关系。” 10、个人和国家是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由个人所组成的私人领域和由国家所支配的公共领域是社会的两块主要领域。这也构成了法律包括经济法的社会基础。 11、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经济人。 12、私人利润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但自私自利的人们并不可恶。 13、凯恩斯既然认为个人自由是不真实的,个人未必贤于、优于国家,国家干预有其必然性、必要性。他提出了国家干预的初步思想。 14、凯恩斯的划时代的不朽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5、19世纪以来的主要社会思潮,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契约伦理。 16、功利主义把一切都化约为可计算的利益,把一切都看作是可以按得失相较原则交换的利益,甚至包括人的基本 自由,它认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大于优于先于少数人的自由 17、罗尔斯批判了契约伦理,提出了公平正义,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18、罗尔斯提出了他的著名的 正义原则: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19、社会境况最差者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主要是人权问题。 20、当代正义原则是关爱境况最差者的原则。 21、人权按人分配。 22、经济法的社会基础指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核心是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问题;所谓经济法的经济基础指的是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核心是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问题;所谓经济法的政治基础指的是契约自由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核心是确认国家干预与限制国家干预问题。 23、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法律存在和划分的根据。 24、自然经济时期不存在经济法。 25、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 26、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自由竞争。 27、垄断是市场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28、市场自由竞争的盲目无序性,表现为个别规划,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顾此失彼,造成遗漏,产业结构混乱,产业盲目无序地发展。 29、民法是主体平等法。 30、民法是私人本位法。 31、民法是意思自治法。 3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竞争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 33、所谓法的普遍性意义:第一,法的普遍性表明了法的进化性。第二,法的普遍性是一种“无知性”。第三,法的普遍性也是一种“抽象性”。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社会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 C )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A.《实证政治体系》 B.《实证主义问答》 C.《实证哲学教程》 D.《实证主义手册》 2.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是文化的( A )。 A.社会整合功能 B.反向功能 C.混合功能 D.社会导进功能 3.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其潜功能体现在( A ) A.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B.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 C.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D.文凭功能 4.要求公民遵守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社会规范应属于( A )的内容。 A.政治社会化 B.性别角色社会化 C.技能社会化 D.行为社会化 5.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 D ) A.再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反社会化 D.发展社会化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 D )对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性。 A.大众传媒 B.家庭 C.阶级 D.伙伴群体 7.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 B )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8.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C )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9.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B ) A.正向社会化 B.反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10.( D )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 11.社会学上把子女离家只有老两口的家庭称为( B )。 A.主干家庭 B.空巢家庭 C.核心家庭 D.断代家庭 12.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C )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3.( C )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14. 家庭成员、邻里、朋友属于( B )。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外群体 15.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 D )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6. 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 C ),该国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 A.5% B.6% C.7% D.8% 17.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 B.经济发展 C.农业发展 D.服务性发展 18.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单元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古典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 3.货币主义; 5.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 1.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表现为( a ?投资恒等于储蓄; c .货币供给恒等于货币需求; )。 b. 投资等于储蓄; d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2. 古典经济学说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争论的焦点是( ) a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 b. 市场机制能否自动合理配置资源; c. 需求管理政策比供给管理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d.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是否更有效果。 3. 强调市场经济具有自我矫正机制、能够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叫 做( )。 a. 凯恩斯经济学; b .凯恩斯 主义; c. 新凯恩斯主义; d .古典经济学。 4. 强调市场经 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学说通常叫做( )。 a. 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古典学说; d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5.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 a ?奥肯定律; b .蒙代尔定律; 2.正统凯恩斯主义; 4.供给学派; 6.新凯恩斯主义。

c.萨伊定律; d.李嘉图等价定理。 6.在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与剑桥方程中,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影响() a?实际收入;b.名义收入; c. 一般价格水平; d.总就业量。

7?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仅仅影响价格水平;b .会同时影响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 c .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d ?对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没有任何影响 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 a. 在短期,会影响价格水平与实际收入; b .在长期,会影响价格水平 与实际收入; c ?在短期仅仅影响一般价格水平; d .在长期仅仅影响实际收入。 9 ?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流通速度( )。 a ?相当易变; b .短期内比较稳定,在长期会剧烈变动; c ?相当稳定; d .短期内剧烈变动,在长期比较稳定。 10. 古典经济学认为( )。 a.货币数量的变动不影响真实变量值; b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真实变 量值; c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就业量; d .货币数量的变动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 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a.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c .正常的菲利普斯曲线; 12. 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是( )的主要政策主张 a.凯恩斯主义; b .货币主义; 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d .供给学派。 13.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表明,失业都是( ) a.非自愿的; b .自愿的; c .结构性的; d .周期性的。 14.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 )。 a.实际产出围绕潜在产出的波动; b .名义收入围绕实际收入的波动; )向右下方倾斜。 b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d .幻觉的菲利普斯曲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