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心-西华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心-西华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心-西华大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心-西华大学

有机化学(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7301349

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1)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性质:专业与服务课程群必修

开课专业:化学

开课学期:3

总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5

二、课程目标

1. 理论知识目标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前沿及交叉学科的关联性,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但是强化重要反应的反应机理,特别是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必需、够用”知识内容的联系,特别是关键理论知识在不同章节中的应用要娴熟自如,将其内容融会贯通,赋予学生“立体思维”习惯;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把学生作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创新”教育,尤其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感受、理解关键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精心编排具有较强思考性的讨论和练习,且在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探究、醒悟的时间,寓能力发展于求知之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善于质疑,勇于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教学中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端正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

力、创新和奉献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化学、高分子专业必修的一门化学基础课程。它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人才打好基础。因此要求:

1. 掌握重要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典型反应和制备方法。

2. 初步掌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典型反应的历程。

3. 掌握各种异构现象,了解构象和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4. 了解测定结构的物理方法,初步掌握识谱能力。

5. 对几类重要的天然产物的基本知识作一般了解。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1章绪论(Introduction)——2学时

知识点:有机化合物定义和特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发展与展望及其任务和作用,经典的结构学说、离子键和共价键、原子轨道、价键法、分子轨道法,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式,有机化合物分类。

内容与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性、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发展与展望、有机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熟悉经典的结构学说、离子键和共价键、原子轨道、价键法、分子轨道法。掌握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熟悉有机化合物分类。

第2章烷烃(Alkanes)——6学时

1. 概述(Introduction to alkanes)

知识点:烃,烃的分类,烷烃,来源,用途。

内容与要求:熟悉烃、烷烃的定义、烃的分类,了解烷烃的来源和用途。

2. 烷烃的同系列和异构(Homologous series and isomerism of alkanes)

知识点:同系列,构造,构造异构体,碳原子、氢原子的类型。

内容与要求:熟悉烷烃的同系列、同系物、构造、构造异构体的定义,掌握构造异构体

的写法。熟悉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3. 烷烃的命名(Nomenclature of alkanes)

知识点:普通命名,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烷基的命名。

内容与要求:了解烷烃的普通命名,掌握烷基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

4. 烷烃的构象(Conformation of alkanes)

知识点:构象,构象异构体,构象异构体的表示方法,转动能垒,扭转角。

内容与要求:了解转动能垒、扭转角的概念,熟悉构象的定义,掌握构象的表示方法:透视式、纽曼投影式,掌握构象的命名,会写乙烷、丁烷和高级烷烃的稳定构象。

5. 烷烃的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kanes)

知识点:沸点、熔点、比重、折射率、溶解度。

内容与要求:理解烷烃的沸点、熔点、比重、折射率、溶解度等物理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会用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烷烃的沸点、熔点的大小。

6. 烷烃的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s of alkanes)

知识点:卤化反应,自由基反应机理,中间体,过渡态,自由基,磺化反应,硝化反应,热化学概念。

内容与要求:理解键离解能、燃烧热、生成热和平均键能的概念,掌握卤化反应及其反应的历程:自由基反应,理解中间体,过渡态,自由基的概念,理解超共轭效应,掌握中间体:自由基的稳定性,了解磺化反应、硝化反应。

7. 烷烃的制备(Preparations of alkanes)

知识点:由烯烃、卤代烃制备,Wurtz合成,Grignard试剂。

内容与要求:初步了解Grignard试剂,初步掌握由烯烃、卤代烃制备烷烃,掌握通过Wurtz合成法制备烷烃。

第3章环烷烃(Cycloalkanes)——4学时

1. 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Classification, nomenclature and isomerism of cycloalkanes)

知识点:、顺反异构,单环烃的命名。

内容与要求:理解环烷烃的分类,掌握环烷烃的异构、顺反异构,掌握单环烃的命名。

2.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of cycloalkanes)

知识点:物理性质,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内容与要求:了解环烷烃的物理性质,掌握环烷烃的反应:小环的加氢、加卤素、加溴化氢以及普通环的卤代反应,熟悉氧化反应。

3. 环烷烃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cycloalkanes)

知识点:张力学说,张力,张力能。

内容与要求:理解张力学说,熟悉非键张力能、键张力能、角张力能、扭转角张力能概

念,理解环烷烃的稳定性。

4. 环烷烃的构象(Conformation of cycloalkanes)

知识点:环己烷构象,椅式构象。

内容与要求:理解直立键和平伏键、椅式和船式的概念,掌握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5. 多环烃(Polycyclic cycloalkanes)

知识点:命名,十氢萘,菲烷,金刚烷,构象。

内容与要求:熟悉菲烷构象、金刚烷构象,掌握十氢萘构象,掌握螺环烃、二环桥环烃的命名。

6. 环烷烃的合成(Synthesis of cycloalkanes)

知识点:Wurtz合成。

内容与要求:掌握通过Wurtz合成制备环烷烃。

第4章立体化学(Stereochemistry)——6学时

1. 手性与对映异构(Chirality and enantiomers)

知识点:手性,手性碳原子,对映异构。

内容与要求:理解手性,掌握手性碳原子、对映异构的含义。

2. 偏振光及旋光性(Plane-polarized light and rotation)

知识点:偏光,旋光物质,比旋光度。

内容与要求:了解偏光、旋光物质的含义,熟悉物质的比旋光度。

3. 分子的手性与对称性(Chirality and symmetry of molecule)

知识点:分子的手性,对称元素。

内容与要求:理解对称轴、对称面、对称中心概念,会判断分子有无手性。

4. 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Compound with one asymmetry carbon )

知识点:对映异构体的命名、表示方法,对映异构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

内容与要求:掌握对映体命名:R、S法,掌握对映体的表示方法:透视式、Fischer投影式,了解对映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

5. 含几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Compound with more than one asymmetry carbon )

知识点:含两个不相同的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两个以上不相同的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两个相同的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含两个以上不相同的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

内容与要求:掌握含两个不相同的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理解对映体、非对映体的含义。熟悉含两个相同的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理解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的含义,了解含两个以上不相同的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

6. 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Stereoisomerism of cyclic Compounds)

知识点:环丙烷衍生物的立体异构,环己烷衍生物的立体异构。

内容与要求:会写环丙烷衍生物、环己烷衍生物的立体异构,并会命名。

第5章卤代烷(Alkyl halides)——8学时

1. 卤代烷的异构和命名(Nomenclature, isomerism of alkyl halides)

知识点:习惯命名,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异构。

内容与要求:了解卤代烷的习惯命名,掌握卤代烷的系统命名(IUPAC法,CCS法),熟悉卤代烷的异构。

2. 一卤代烷的结构和物理性质(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kyl halides)

知识点:结构,偶极矩,沸点,密度和溶解度。

内容与要求:理解一卤代烷的结构和偶极矩,了解一卤代烷的物理性质:沸点、密度和溶解度。

3. 一卤代烷的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s of alkyl halides)

知识点:取代反应,亲核试剂,消去反应,还原反应。

内容与要求:理解亲核试剂的含义,掌握亲核取代反应,理解1,1-消去反应,掌握1,2-消去反应,熟悉氢化铝锂还原一卤代烷的机理,掌握一卤代烷的氢化铝锂还原。

4. 亲核取代反应的机理(Mechanism for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

知识点:S N1机理,S N2机理,离子对机理,邻基参预机理。

内容与要求:理解作用物的结构、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溶剂的极性等对S N1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掌握S N1机理、反应动力学、过渡状态、活化能、正碳离子的稳定性及反应的立体化学,掌握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理解作用物的结构、试剂的亲核性、溶剂的极性等对S N2亲核取代反应的影响,掌握S N2机理、反应动力学、过渡状态、活化能、反应的立体化学,理解离子对机理、邻基参预机理。

5. 一卤代烷的制备(Preparations of alkyl halides)

知识点:烷烃的卤代,烯烃与卤化氢加成,醇的取代,卤素交换反应。

内容与要求:掌握由烷烃的卤代、烯烃与卤化氢加成、醇的取代、卤素交换反应制备一卤代烷的方法。

6. 有机金属化合物(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知识点:有机锂化合物,有机镁化合物,二烷基铜锂,有机锌化合物。

内容与要求:初步掌握有机锂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掌握Grignard试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掌握二烷基铜锂的制备及其应用,了解有机锌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7. 卤代烷的用途(Use of alkyl halides)

知识点:一卤代烷,多卤代烷,多氟化物。

内容与要求:熟悉1,2-二氯乙烷的构象,了解一卤代烷,多卤代烷,多氟化物的应用,介绍绿色化学知识。

第6章烯烃(Alkenes)——8学时

1. 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Structure , isomerism and nomenclature of alkenes)

知识点:结构,异构,命名。

内容与要求:理解烯烃的结构,掌握烯烃的构造异构、立体异构,并会用系统命名法(CCS 法)命名。

2. 烯烃的相对稳定性(Relative stability of alkenes)

知识点:燃烧热,氢化热。

内容与要求:理解烯烃的燃烧热、氢化热与烯烃稳定性的关系,初步掌握烯烃的相对稳定性。

3. 烯烃的制备(Preparations of alkenes)

知识点:醇脱水,卤代烷脱氢卤。

内容与要求:掌握由醇脱水、卤代烷脱氢卤制备烯烃的方法。

4. 消去反应的机理(Mechanism for elimination reactions)

知识点:E1机理,E2机理,E1CB机理。

内容与要求:掌握E1机理、E2机理及E2消去反应的立体化学,理解E1CB机理,初步掌握消去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5. 烯烃的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kenes)

知识点:熔点,沸点,偶极矩。

内容与要求: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偶极矩。

6. 烯烃的反应(Chemical reactions of alkenes)

知识点:加成反应,亲电试剂,自由基加成,自由基取代,硼氢化反应,羟汞化-脱汞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内容与要求:理解亲电试剂的含义,掌握烯烃与氢、卤素、卤化氢、水、醇、次卤酸的加成反应,掌握烯烃的溴化氢自由基加成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羟汞化-脱汞反应,烯烃被高锰酸钾、臭氧、过酸的氧化反应,熟悉聚合反应:异丁烯的聚合,乙烯的聚合,掌握烯烃加卤素、加卤化氢的反应历程及碳正离子重排机理,掌握烯烃的α-H自由基取代反应,理解烯丙基自由基的稳定性,掌握烯烃与氢、卤素、卤化氢、次卤酸加成的立体化学,掌握烯烃硼氢化氧化、烯烃被高锰酸钾、过酸氧化的立体化学。

7. 烯烃的来源和用途(Origin and use of alkyl halides)

知识点:来源,用途。

内容与要求:了解烯烃的来源和用途。

第7章醇(Alcohols)——6学时

1. 醇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Structure, nomencla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cohols)

知识点:结构,命名,物理性质:沸点、溶解度、密度,醇的波谱。

内容与要求: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熟悉氢键对物理性质的影响,掌握醇的结构、命名和

波谱特征。

2. 醇的反应(Reaction of alcohols)

知识点: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氢卤酸的反应,与卤化磷、氯化亚砜的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反应,邻二醇的反应。

内容与要求:掌握醇的反应:与活泼金属的反应、与氢卤酸的反应、与卤化磷、氯化亚砜的反应、去水、氧化和去氢,掌握与氢卤酸反应的历程、离去基团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掌握去水反应的Saytzeff规律,掌握邻二醇发生的反应:与高碘酸的反应、邻二叔醇重排、Wagner-Meerwein重排。

3. 醇的制备(Preparations of alcohols)

知识点:羰基化合物的还原,Grignard试剂合成法,卤代烃的水解,烯烃的水合,烯烃氧化制备二醇。

内容与要求:掌握醇的制法:羰基化合物的还原,Grignard试剂合成法,卤代烃的水解, 烯烃的水合,烯烃氧化制备二醇。熟悉乙二醇和丙三醇的制法。熟悉乙烯醇互变异构、烯丙醇。

5. 醇的来源和用途(Origin and use of alcohols and phenols)

知识点: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环己醇,乙二醇,丙三醇.

内容与要求:了解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环己醇、乙二醇、丙三醇等的来源和用途。第8章醚(Ethers)——2学时

1. 醚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Structure, nomencla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thers)

知识点:结构,命名,物理性质

内容与要求:了解醚的物理性质,掌握醚的结构及命名。

2. 醚的反应(Reactions of ethers)

知识点:醚键氧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碱性,醚链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Claisen重排内容与要求:熟悉醚键氧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碱性,过氧化物的生成,掌握醚的反应:醚链的断裂,Claisen重排。

3. 醚的制备(Preparations of ethers)

知识点:醇去水,Williamson合成法,溶剂汞化反应。

内容与要求:掌握醚的制法:醇去水,Williamson合成法,汞化反应。

4. 环醚(Cyclic ethers)

知识点:环氧化物的反应,环氧化物的制法,冠醚。

内容与要求:掌握环氧化合物的反应:与水、醇和氨的反应,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以及反应的立体化学。掌握环氧化物的制法:烯键的环氧化,α-卤代醇的去氢卤。了解冠醚的性质,熟悉冠醚的制法,掌握冠醚的命名。

5. 醚的来源和用途(Origin and use of ethers)

知识点:乙醚,丁醚,异丙醚,环氧乙烷,四氢呋喃,二噁烷。

内容与要求:了解乙醚、丁醚、异丙醚、环氧乙烷、四氢呋喃、二口恶烷等的来源和用途。

第9章炔烃(Alkynes and alkadienes)——4学时

1. 炔烃的结构、异构、命名和物理性质(Structure, isomerism, nomencla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lkynes)

知识点:结构,异构,命名,物理性质。

内容与要求:理解炔烃的结构,掌握炔烃的异构,并会用系统命名法(CCS法)命名,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

2. 炔烃的反应(Chemical reactions of alkynes)

知识点:端基炔氢的酸性,加成反应,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加氢和还原,聚合反应。

内容与要求:理解碳素酸的酸性,掌握炔烃与氢、卤素、卤化氢、水、醇、醋酸和氢氰酸的反应,掌握炔烃的硼氢化、加氢和还原、成环聚合、氧化、炔化物的生成等反应。

3. 炔烃的制备(Preparations of alkynes)

知识点:炔烃的烃基化,二卤代烷脱氢卤。

内容与要求:掌握由二卤代烷脱卤化氢、炔烃的烷基化来制备炔烃的方法。

知识点:结构,反应,烯丙基碳正离子,制备。

内容与要求:掌握烯丙式卤代烃的结构、反应、制法,理解并掌握烯丙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4. 累积二烯烃(Allenes)

知识点:丙二烯型化合物的立体异构,累积多烯烃。

内容与要求:理解丙二烯的结构,掌握丙二烯型化合物的立体异构,了解累积多烯烃。第10章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Conjugated system and Conjugated effect)——4学时

1. 共轭体系(conjugation)

知识点:内容与要求:理解二烯烃的分类,掌握二烯烃的命名,理解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作用、共轭体系的分类: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σ- p超共轭,理解共振论、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并会用共振论、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解释一些现象。

2. 共轭双烯的反应(Reaction of conjugated diene)

知识点:掌握共轭二烯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及其加成反应的历程,了解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的概念,掌握Diels-Alder反应,介绍绿色化学、原子经济、有机化合物的绿色合成等知识,了解共轭二烯烃的用途。

3. 三类卤代烯烃(Halogenated olefins)和乙烯型共轭体系(Vinyl halogen conjugation)

知识点:掌握烯丙式卤代烃的结构、反应、制法,理解并掌握烯丙基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结构,反应。掌握乙烯式卤代烃的结构,理解乙烯式卤代烃既不易发生S N1反应,也不易发

生S N2反应。

第11章苯和卤代苯(Benzene and halogenated benzenes) ——6学时

1. 苯的结构(Structure of benzene)

知识点:苯的结构的表示方法。

内容与要求:理解苯的凯库勒式、苯的稳定性、苯的分子轨道模型、苯的共振式和共振能,掌握苯结构的表示方法。

2. 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及物理性质(Isomerism, nomencla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benzene derivatives)

知识点:苯衍生物的异构,命名,物理性质:偶极矩、熔点、沸点和密度。

内容与要求:了解苯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偶极矩、熔点、沸点和密度,掌握苯衍生物的异构和命名。

3.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s of benzene)

知识点:卤化,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

内容与要求: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反应:卤化、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掌握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

4. 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Effect of substituents on reactivity and orientation)

知识点:定位规律,活化作用,钝化作用,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多取代苯的反应,定位规律的应用。

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及其定位规律的应用,理解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会根据定位规律写出多取代苯的亲电取代反应的产物。

5. 烷基苯的反应(Reaction of alkylbenzenes)

知识点:侧链卤化,侧链氧化,苯环加成,Birch还原。

内容与要求:掌握烷基苯的侧链卤化、侧链氧化及Birch还原,熟悉苯环加成反应。6. 单环芳烃的来源和用途(Origin and use of monocyclic benzenoid aromatic hydrocarbons)

知识点: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苯乙烯。

内容与要求:了解单环芳烃: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苯乙烯的来源和用途。

7. 多环芳烃(Polycyclic benzenoid aromatic hydrocarbons)

知识点:多苯代脂烃,联苯,稠环芳烃。

内容与要求:熟悉多苯代脂烃的制备、性质及反应,掌握联苯的亲电取代反应,熟悉萘的结构、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了解萘的衍生物:萘酚、萘胺,了解蒽和菲的结构及反应。

8. 有手性的芳烃(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 Chirality)

知识点:联苯型化合物,有手性面的化合物,螺旋型化合物。

内容与要求:理解联苯型化合物、有手性面的化合物、螺旋型化合物的结构,会判断这

些分子有无光学活性。

9. 卤代苯(halogenated benzenes)

知识点:卤代苯的结构特点,反应,苯上亲核取代反应的消去-加成机理。

内容与要求:理解卤代苯的结构,掌握卤代苯的反应及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的消去-加成机理。

10. 芳香性、休克尔规律(Aromaticity,Hückel’s Rule)

知识点:芳香性,休克尔规律,非苯芳香化合物。

内容与要求:熟悉休克尔规律,会利用休克尔规律判断有机化合物的芳香性。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含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研究性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及传统板书等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2.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赋予他们不同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讨论或查阅相关文献,增加课余学习或研究兴趣。

六、前续课程、后续课程

前续课程: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后续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2)结构化学等。

七参考教材及学习资源

[1] 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4] Loudon G M. Organic Chemistr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4.

[5] T.w.Graham Solomons, John Wiley &Sons. ORGANIC CHEMISTRY, Inc. Eighth Edition.

[6] 刘治国,四川省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西华大学精品课程网站

八、考核方式

九、大纲说明

本课程讲授总时数为54学时,主要安排课堂讲授。要求学生自学时间至少为讲授学时的两倍以上,并在自学中多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增加研究性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重点安排在课余时间,主要是以小论文形式完成,优秀者奖励5-10分。

西华大学产品结构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产品结构原理设计 课程代码: 106089439 题目:微型汽车变速器反求分析 学院(直属系) :机械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杨昌明 开题时间: 2016 年 11 月 27 日 完成时间: 2016年 12 月 23 日 目录

摘要 (3) 引言 (5) 一、任务分析 (6) 二、微型汽车整车性能参数 (6) 三、微型汽车变速箱功能分析 (7) 3.1 分析变速箱在汽车中的功能 (7) 3.2 微型汽车变速器的位置 (7) 3.3 观察变速箱在微型汽车中怎样将发动机的动力和运动传递到车轮 (7) 3.4 怎样实现变速和保证变速的顺利进行的 (7) 3.5 怎样实现变速和保证变速的顺利进行的 (7) 3.6 利用黑箱(系统)分析方法画出功能结构图 (8) 四、微型汽车变速箱运动分析 (9) 4.1 测量微型汽车车轮直径 (9) 4.2 最高车速为120KM时变速箱的传动比 (9) 4.3 四档的传动比的分配 (9) 4.4 变速箱的最大和最小载状态 (9) 4.5 行驶速度分别为10、20、40、60km/h时应该使用档位的分析 (9) 五、微型汽车变速箱受力分析 (10) 5.1计算在受力最大时各轴的扭矩 (10) 5.2计算各轴的最小直径 (10) 5.3各档位齿轮强度校核 (10) 六、变速箱的拆装 (13) 七、微型汽车变速箱的外观功能分析 (14) 八、微型汽车变速箱结构原理方案反求分析 (16) 8.1 微型汽车变速箱整体结构及布置方案 (16) 8.2 微型汽车变速箱具体结构及布置方案反求 (16) 九、微型汽车变速箱关键零件反求分析 (18) 9.1齿轮零件的加工工艺 (18) 9.2 齿轮零件公差反求分析 (18) 9.3齿轮零件材料热处理反求分析 (19)

遥感上机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教师姓名:

实验一航空像片的立体观测 一、实验目的 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交像片立体现察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当人眼观察物体时,出现左右视差,反映到眼睛视网膜上,构成生理视差,便产生了与观食实物时一样的立体视觉效果。 三、实验步骤 (1)将立体镜置于两张有重叠部分的卫星图片上方,将立体镜中央对准左右像片的中缝,左眼看左像片,右眼看在右像片,不断调整卫星图片的位置,直至图片相同部分能重合时,进行卫星图片立体观测。 (2)观测卫星图片立体效果,并解译出相应地物。 四、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小实验,我们认识了遥感卫星图,并明白了如何利用立体镜进行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以及见识了立体观测的效果,初步了解如何目视解译出遥感卫星地图。 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原理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性和相互关系; 2.掌握三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 3.了解和认识色度图; 4.认识正负相片的生产过程。 二、实验原理 任意三种线性无关的颜色都能构成颜色空间,利用颜色空间就能进行颜色的识别、对比、及计算,摄影相片感光成像是由于物体对可见光的各个波段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则产生了彩色;物体对可见光波段不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即对各个波段具有灯亮吸收和反射,产生了非彩色。 三、实习步骤 (1)彩色的基本特性及其相关关系 (2)三原色、补色和加色法 (3)补色 (4)色度图

图一色调特性图图二三原色合成 图三互补色与非互补色图四色度图 四、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弄懂了遥感图像的部分重要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遥感图像光学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光学手段增强目标地物的影像差异或影像特征,将目标地物从环境背景信息中提出出来,通过观察三组不同枫叶的图像发现明度影响的图片的明亮程度,体现的是物体的反射率;色调是影响物体的反射的波长;而饱和度则是反应的是色彩波长段的纯洁程度,波段越短色彩饱和度越高;实验中体验了三原色RGB的变化,产生色彩的变化效果,补色则是指两种颜色缓和后产生白色或者是灰色,色度表则是表现了可见光波段在明度、色调、饱和度多重作用下的颜色变化区域。 实验三遥感图像增强[1)——对比度变化 一、实验目的 1.认识遥感图像的基本结构,了解数字图像 2.学习掌握图像直方图变化与图像亮度变化的关系 3.掌握图像线性拉伸的方法和过程 二、实验原理 图像增强的目的是改善图像显示的质量,以利于图像信息的提取和识别,对

遥感导论复习重点

1.遥感的基本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重力场、声波、地震波的探测; 狭义: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结合P2图,阐述遥感系统的组成。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按遥感平台、探测波段、传感器的工作方式来分,遥感可分成哪几种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 可见光探测:探测波段为0.38-0.76微米;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微米;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发射、散射的微波能量。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和被动遥感: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被动式遥感是被动地接受 地表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比较大。主动式遥感多为微波 波段,受天气和云层影响较小。 成像和非成像遥感:成像方式:把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能量以图像形式来表示。 非成像方式:将目标物发射或反射的电磁辐射的各种物理参数记录为 数据或曲线图形式,包括:光谱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等。4.阐述遥感的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性是指,可以根据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光谱特性,选取相应的波段组合来判断地物的属性。可比性是指,可以将不同传感器得到的数据或图像进行对比。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5.地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叫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7. 目前遥感所使用的电磁波有哪些波段(其波长范围、特点、应用)。 可见光波段:0.38-0.76 μm,作为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中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波段:0.76—1000μm,采用热感应方式探测地物本身的辐射(如热污染、火山、森林火灾等),可进行全天时遥感。 微波波段:1mm—1m,能穿透云、雾而不受天气影响,能进行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探测。能直接透过植被、冰雪、土壤等表层覆盖物。 紫外线波段:0.01—0.4μm,主要用于探测碳酸盐岩的分布和油污染的监测。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对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和散射作用,通常探测高度在2000米以下。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有哪些。 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折射。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主要位于哪几个波段? 在紫外——微波之间,具明显吸收作用的主要是O3、O2、CO2和H20;此外NO2、CH4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多种成份吸收特定波和的电磁波,形成相应的吸收带。

4.图像投影变换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图像投影变换 开课学期2009 至2010 学年_第二学期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图像投影变换

实验时间:2010年6月5日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图像投影变换的主要过程; (2)学习图像投影变换功能的基本方法; (3)进一步熟悉erdas imagine 8.7软件的操作方法。 2、实验材料及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装有erdas imagine 8.7软件)、《遥感导论》和《遥感实习教程》两课本、《Erdas imagine 中文教程》。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一:图像投影变换(Reproject Images): 图像投影变换的目的在于将图像文件从一种地图投影类型转换到另一种投影类型。这种变换可以对单幅图像进行,也可以通过批处理向导(Batch Wizard)对多幅图像进行。与图像几何校正中的投影变换相比,这种直接的变换投影可以避免多项式近似值的拟合,对于大范围图像的地理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二:ERD AS IMAGINE 是一款遥感图像处理系统软件。 二:ERDAS IMAGINE 是美国ERDAS 公司开发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它以其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友好、灵活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面向广阔应用领域的产品模块,服务于不同层次用户的模型开发工具以及高度的RS/GIS(遥感图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功能,为遥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用户提供了内容丰富而功能强大的图像处理工具,代表了遥感图像处理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该软件功能强大,在该行业中是最好的一款软件。

综合遥感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周文娜学号094130090 专业_地理科学_班级 B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 督分类 指导教师及职称胡文英 开课学期2011 _至__2011 学年_下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实验时间:2011年6月10日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同时深刻理解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2、实验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及ERDAS软件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1)监督分类的概念: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2)非监督分类的概念: 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或纹理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巳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还不易做到, 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遥感导论》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ENVI窗口的基本操作 (1) 实验二认识遥感影像 (7) 实验三图像的彩色增强与色彩变换 (8) 实验四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与制图 (13) 实验五遥感影像的计算机解译 (17)

实验一ENVI窗口的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熟悉ENVI软件的窗口操作方法,掌握影像信息、像元信息浏方法,影像上距离和面积量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的窗口基本操作。 2、查看影像信息和像元信息。 3、距离测量与面积测量。 三、实验条件 电脑、ENVI4.5软件,厦门市TM遥感影像。 四、实验步骤 1、启动ENVI软件,界面如图1。 图1 ENVI软件界面 2、打开遥感影像,File → Open Image File,界面如图2。在打开文件对话框中,定位到存放影像数据的文件夹(如:预先下载的厦门市TM影像),打开遥感影像数据。 图2 打开影像文件 3、在自动打开的可用波段列表中,用“Load Band” 装载影像数据,显示三个影像窗口,如图3。 主图像窗口:主图像窗口由一幅以全分辨率显示的图像的一部分组成。该窗口在你第一次载入一幅图像时自动显示。窗口的原始大小由配置文件中(envi.cfg)的参数设置,窗口大小能动态缩放和调整。在主图像窗口中的功能

菜单条包括5 个下拉菜单,控制所有的ENVI 交互显示功能。 滚动窗口:滚动窗口是显示整幅影像的显示窗口,当显示的图像比主图像窗口以全分辨率能显示的图像大时出现滚动窗口,滚动窗口控制着显示在主图像窗口的图像部分。滚动窗口位置和大小初始值在envi.cfg 文件中设置并且可以被修改,也可以动态缩放。 缩放窗口:缩放窗口是一个小的图像显示窗口,显示主图像窗口的一部分。缩放窗口提供无限缩放能力,缩放系数出现在窗口标题栏的括号中。缩放窗口大小能动态地调整,其大小和默认的缩放系数同样在envi.cfg 文件进行设置。

西华大学 二级减速器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代码: 题目: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学生姓名:张伟荣 学号: 3120130316205 年级/专业/班: 13级机电2班 学院(直属系) :机械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杜强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名称: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年级:2013级 学生姓名: 张伟荣学号: 3120130106205 指导教师: 杜强 一、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减速传动装置设计 二、主要内容 ⑴决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 ⑵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 ⑶传动零件以及轴的设计计算;轴承、联接件、润滑密封和联轴器的选择及校验计算; ⑷机体结构及其附件的设计; ⑸绘制装配图及零件图;编写计算说明书并进行设计答辩。 三、具体要求 ⑴原始数据:运输带线速度v = 1.76 (m/s) 运输带牵引力F = 2700 (N) 驱动滚筒直径D = 470 (mm) ⑵工作条件: ①使用期5年,双班制工作,单向传动; ②载荷有轻微振动; ③运送煤、盐、砂、矿石等松散物品。 四、完成后应上交的材料 ⑴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⑵减速器装配图一张; ⑶轴类零件图一张; ⑷齿轮零件图一张。

五、推荐参考资料 ⑴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基础教学部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书,2006 ⑵秦小屿.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版).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2012 指导教师杜强签名日期 2015 年 6 月 25日 系主任审核日期 2015 年 6 月 25 日

目录 一.传动方案的拟定……………………………………………………………………… 二.电动机的选择及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三.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四.轴的结构设计及强度计算…………………………………………………………… 五.滚动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 六.键的强度计算…………………………………………………………… 七.联轴器的选择…………………………………………………………… 八.减速器机体结构设计及附件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分段线性变换概述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姓名罗娟 院系地理科学学院 年级二零零八级 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学号20081500001 日期2010年11月14日

填写要求 一、实验完毕,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二、严格按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三、不要求字数,完整表述即可。

一、实验目的 二、仪器工具及材料(要求:列出实验中所使用的主要 仪器工具、实验材料,如软件、数据等。) 三、内容及程序(要求: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流程。) 四、结果及分析(要求:应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 等形式将实验结果表示出来,并进行分析。) 五、问题讨论(要求:结合有关理论对实验中的现象、 产生的误差等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出应注意的事项。)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使用软件:ENVI软件

一、分段线性变换: 概念:有时为了更好地调节图象的对比度,需要在一些亮度段拉伸,而在另一些亮度段压缩,这种变换称为分段线性变换。 目的:使图像有更好的目视效果或突出有用的信息。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 过程: Enhance/interactive-stretching/stretch-type/piecewise-lin ear/中键拉伸压缩/apply/输出结果。

结果: (与原图对比) 结论:从0——20,20——65,65——100进行分段,在

第一、三段压缩后,亮度值数变小,在第二段拉伸,亮度间隔变大。突出了原图20——65这部分的地物信息。 二、空间滤波: 概念:通过像元与其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用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 目的:重点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如,突出边缘,纹理。 (1)中值滤波 目的: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元值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像。 过程:Image/Filter/Convolutions and morphology/Convolutions/Median/Apply to file/选can.tmr.img/OK/Memory/OK/Disply/New Display/Load Band/输出结果。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第一章】绪论 1、【名】遥感(remote sensing) 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 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 a)按照遥感平台分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 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 6、遥感发展简史 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 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J N Niepce (1826, France) 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 Intrepid balloon, 1862 1906, Kites Pigeons, 1903. (2)航空遥感阶段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 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 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 法国的Spot卫星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 Landsat Spot NOAA EO-1 Terra/modis Ikonos 7、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50年代航空摄影和应用工作。 60年代,航空摄影工作初具规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70年代,腾冲遥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 70.4.24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0年代是大发展阶段。 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 8、遥感的应用 (1)资源调查与应用 1. 在农业、林业方面的应用 农、林土地资源调查、病虫害、土壤干旱、盐化沙化的调查及监测。 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精细农业 作物估产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

遥感导论知识点总结

遥感导论知识点小结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火枪、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2.遥感的类型 1)按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3)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0.3-0.4);可见光(0.4-0.7);红外(0.7-14mm); 微波(0.1-100cm)等。 3.遥感技术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4.电磁波的主要参数 1)波长(Wavelength):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即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位点(如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 2)周期:波前进一个波长那样距离所需的时间。 3)频率(frequency):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期(T),用V示。 注:一般可用波长或频率来描述或定义电磁波谱的范围。在可见光——红外遥感中多用波长,在微波遥感中多用频率。 4)振幅(Amplitude):表示电场振动的强度。它被定义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即每个波峰的高度。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5.常用电磁波波段特性 1)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2)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3)红外线(IR):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4)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6.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

西华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样本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建筑电气 课程代码: 106008819 题目:德阳市文物中心库房照明系统设 计 学生姓名:何杰峰 学号: 3320120491119 年级/专业/班:2012级建环4班 学院(直属系)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李茜 建筑电气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名称: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建筑设备与能源应用工程(智能)年级:2012级

一、设计题目:德阳市文物中心库房照明系统设计 说明:根据自己的建筑图纸,独立完成设计。 二、主要内容 根据所给的建筑图纸,完成部分或全部建筑区域的照明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1.熟悉建筑平面图、了解设计范围,分析使用要求,收集有关技术资料和技术标准; 2.确定照度标准、照明方式和照明种类 3.选择光源和照明器类型; 4.进行照度计算,确定光源的容量、选择照明灯具; 5.插座、开关的选择及布置 6.确定各设备供电方式及配电箱位置,确定配电方案; 7.确定导线/电缆的敷设方式,选择导线/电缆型号和布线方式; 8.选择配电装置、照明开关和其他电气设备; 9.根据需要确定应急照明系统的设备及位置,考虑应急照明设备的供电方式; 10.绘制相关的设计图纸。如:照明平面布置图、配电系统图等。 说明:更加建筑平面图大小及复杂程度,照明系统必做,应急照明可以只是方案设计,还可以根据工作量大小增设防雷接地系统设计或弱电系统设计任务。 三、具体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规定,独立地、认真地、有计划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工作中,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会依据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收集、加工和整理,掌握建筑电气设计的流程、方法和标准,提高设计、理论分析、技术文件编写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守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要求:根据建筑图纸,确定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完成课程设计。文中的语言简练通顺,图表规范正确;文中的图形和符号尽量采用IEE标准;课程设计论文内容完整、字迹工整、图表整齐规范、数据详实。课程设计论文应按学院的统一要求格式撰写及装订。 四、主要技术路线提示 按建筑类别、性质确定照度标准;考虑照度、使用环境、灯具安装及控制方式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灯具种类,进行照度计算、选择实际灯具;考虑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应急照明、插座及空调负荷需要,设计适当的配电方案。根据所设计的配电方案,考虑配电箱的位置,并进行导线和开关的选择计算,选择所需导线和开关,选择相应的配电箱。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遥感导论》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 任课教师

实验1 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和高程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立体镜进行航空相片的立体观测的方法; 二、实验步骤: 1.航空相片的立体观察 (1)准备工具:立体透视镜。 (2)器材架设:将立体镜的主架部分从箱子中取出,倒过来平放在桌子 上,安装好各个支撑脚组件,注意将可调的支脚安在左上方。然后将装 好的主架倒过来平放在桌子上,从箱子中取出目镜部分,安装在主架上,完成安装。 (3)相片的调整。调整目镜的间距,取出两张立体相对,用手指分别按 住2张相片,隔开立体镜之间观察,使两个手指在视线中重合,然后加 上立体镜微调相片使2张相片完全重合。 (4)持续观察相片5秒以上,可以得到立体效果。 (5)实验完成后,将器材装回箱内放好。 三、心得体会: 初次接触图像,在按照实验原理完成实验后,看到了十分清晰的立体图像,很兴奋。以前虽也看到过一些立体图像,但是这么近距离的亲身感受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在自己的努力下做出了这个效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温习了遥感原理中有关立体相对的知识,立体相对就是两个相机从相距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对同一目标进行摄影产生重叠图像。双眼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由于两眼所见的角度不同而在大脑中产生影像的重合产生立体效果。立体观察时,能获得与实物相似的立体模型,称为正立体效应;若将左像片与右像片对调,则获得与实际相反的立体,称为反立体效应。通过立体观测及阴影可知山的海拔不高都为小山丘,且成片分布,判断为西南或东南地区。 实验2 遥感图像的光学合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2.掌握3原色及其补色,掌握加色法; 3.了解和认识色彩图; 二、实验步骤: 1.了解彩色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遥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 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 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4.遥感类型的划分 (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 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行探测。(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 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行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若干狭窄波段进行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 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B、被动遥感→指遥感器不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地物自身发射或对自然辐射源如太阳等反射能量。 或者分为: C、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可以转换成数字图像或模拟图像。 D、非成像遥感→指遥感器接收目标地物电磁波信息不能转换成数字图像及模拟图像。(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包括: A、就较大研究领域看:包括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B、就具体应用领域看:包括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考古遥感\军事遥感等。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教师: 院系:矿业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习操作,掌握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基本原理和和方法,理解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意义。 二、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8.1 软件:ENVI 4.3 三、实验内容 ERDAS 软件中图像预处理模块下的图像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的必要性: 由于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的变化、地形起伏、地球表面曲率、大气折射、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会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称为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产生畸变的图像给定量分析及位置配准造成困难,因此在遥感数据接收后需要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以使其能够反映出接近真实的地理状况。 几何校正的原理: 遥感影像相对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进行配准校正,即要找到遥感影像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可计算出原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在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上的位置从而得到校正后的图像 遥感影像相对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进行配准校正,即要找到遥感影像与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通过这种函数关系可计算出原遥感影像中每个像元在地图投影坐标系统上的位置从而得到校正后的图像。 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Polynomial(多项式变换)的模型,通过在遥感影像和参考图像上分别选取相应的控制点,求出二元二次多项式函数:25243210'2 5243210'y b x b xy b y b x b b y y a x a xy a y a x a a x +++++=+++++=,得到变换后的图像坐标(x ′,y ′)与参考图 像坐标的关系,从而对图像进行几何校正。 实验步骤: 运行ENVI 软件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遥感导论(梅安新版) 考试重点 https://www.doczj.com/doc/8d1233523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一、名词解释 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 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空间增强:针对像元极其周围像元运算,单波段。光谱增强:对多图像,多波段。 高通滤波:高频过去,低频滤掉,用于边缘增强;低通滤波:低频过去,高频滤掉,用于内部特征增强。(滤波是把某种信号处理成为另一种信号的过程。)光谱模式识别:根据像元到像元之间的光谱信息自动划分土地类型的分类过程,监督、非监督分类都属于光谱识别模式。空间模式识别:根据像元与周围像元的空间关系进行图像分类。 非监督分类:是一种无先验(已知)类别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待研究对象和区域,没有已知类别或训练样本做标准,而是利用图像数据本身能在特征测量空间中聚集成群的特点,先形成各个数据集,然后再核对这些数据集所代表的地物类别。

西华大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

西华大学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课程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西华大学建设项目 (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 学院(直属系) :能源与环境学院 年级/专业/班:xx级环境工程(1)班 学生姓名: x x 学号: xxxxx xxxxxx 指导教师:梅自良 开题时间: 2013 年 12 月 10 日 完成时间: 2013 年 12 月 24 日 目录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总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摘要 本课程设计以“西华大学建设项目”为对象,分析评价西华大学在施工期、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结合给定的基础设计资料完成工程分析部分的内容,核算出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排放量及审核污染防治措施;项目的环境影响,利用相关的知识对影响做出定性或者定量识别结合现有生产线和技改工程,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种类、源强、排放方式等。根据本项目的环境特征和污染特征,分析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提出废气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总量指标内、避免对周围大气环境污染的对策与措施;提出减少本项目建设及生产中对附近敏感点大气环境影响和声环境质量影响的对策与措施。提出避免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西华大学建设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 1总则 任务由来 西华大学是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四川工业学院和原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08年9月25日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西华大学。四川工业学院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建于1960年,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的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综合性农业机械学院之一,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 学校现有校本部、彭州校区、成都市人南校区、安德校区。校园面积近3000亩。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毗邻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西依望丛帝乡、扬雄故里,岷江水自都江堰而下从校园蜿蜒流过。

对比度拉伸实验(遥感导论)

对比度拉伸实验 通常直接获得的遥感影像,其数字矩阵的数值分布范围过小;对应的遥感影像显示出的对比度不大,使得影像整体偏暗或者偏亮,势必会影响有用信息的提取。 因此需要一种数学方法,来合理的扩大信息差异,即改变像元的数值大小。方法有多种:–使大数值更大,小数值更小,扩大差异。 –使过小的数值变大,过大的数值变小,缩小没有必要的距离。 –…… 这些方法均对应了不同的对比度拉伸功能。 改变方法:–线性变换(全局线性变换、分段线性变换) –非线性变换 简单线性变换是按比例拉伸原始图像灰度等级范围,一般为了充分利用显示设备的显示范围,使输出直方图的两端达到饱和。变换前后图像每一个像元呈一对一关系,因此像元总数不变,亦即直方图包含面积不变。 线性变换是通过一个线性函数实现变换的。在实际计算时,一般先建立一个查找表(Lookup Table,即LUT表),即建立原始图像灰度和变换后图像灰度之间的对应值,在变换时只需使用查找表进行变换即可,这样计算速度将极大提高。 由于遥感图像的复杂性,线性变换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多地采用分段线性变换,可以拉伸感兴趣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反差。 ERDAS软件提供了一个默认设置,即Raster Option中的No stretch。打开遥感影像时,–对Raster Option中的No stretch, ?选中代表打开影像时,不对影像进行默认拉伸 ?不选中代表打开影像时,对影像进行默认拉伸。ERDAS默认的拉伸方法是2倍标准差的拉伸,目的使得影像数字矩阵分布直方图符合高斯分布。 1.打开影像时,不对影像进行默认拉伸。 在视窗(Viewer)中打开实验影像,并且对Raster Option中的No Stretch打勾。

西华大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产品结构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题目:变速箱反求设计 学院(直属系)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年级/专业/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目录 摘要 (2) 引言 (2) 一、任务分析 (3) 二、微型汽车变速箱功能分析 (3) 2.1 微型汽车变速器的功能 (3)

2.2 微型汽车变速器的位置 (3) 2.3 功率的传递 (3) 2.4 变速和保证变速的顺利进行的实现 (3) 2.5 各个档位的换档 (3) 2.6 功能结构图 (4) 三、微型汽车变速箱运动分析 (5) 3.1 测量微型汽车车轮直径 (5) 3.2 最高车速为120KM时变速箱的传动比 (5) 3.3 四档的传动比的分配 (5) 3.4 变速箱的最大和最小载状态 (5) 3.5 行驶速度分别为10、20、40、60km/h时应该使用档位的分析 (6) 四、微型汽车变速箱的外观功能分析 (6) 五、变速箱的拆装 (8) 六、微型汽车变速箱结构受力分析 (10) 6.1 受力最大的时候各轴的扭矩 (10) 6.2 各轴的最小直径 (11) 6.3 各个档位齿轮强度 (11) 七、微型汽车变速箱结构原理方案反求分析 (13) 7.1 微型汽车变速箱整体结构及布置方案 (13) 7.2 微型汽车变速箱具体结构及布置方案反求 (13) 7.2.2 减速器操纵机构的设计 (13) 7.2.3锁止装置 (14) 7.3 变速器操纵机构装配工艺流程反求分析 (15) 八 .微型汽车变速箱关键零部件反求分析 (16) 8.1 零件公差反求 (16) 8.2 零件材料、热处理反求分析 (16) 8.3 变速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的反求分析 (17) 8.4 典型零件中间长轴的加工 (17)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摘要 本课程是通过对微型汽车变速器的分析,了解它的变速原理、各轴的布局、自锁与互锁原理、装配工艺过程、润滑方式、同步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以及组成、主要零件的热处理要求、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通过分析、利用反求的方法创造出新的微型汽车变速器,具体内容有:其轴的布置,同步器的位置,差速器的位置;同步器的作用,组成,工作原理和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组成及变位档的自锁和互锁机构的结构原理和结构;通过拆装

[VIP专享]遥感影像融合实验报告

《遥感导论》 实验四专业名称:海洋技术班 级:海洋101姓 名:张 丹学 号:141003137日 期: 2012/11/15 成 绩:测绘工程学院

实验四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融合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把高分辨率影像按照一定的算法或规则进行运算处理,以获取对同一目标更为全面、更为可靠、更为准确的图像,生成一幅具有新的波谱和空间特征 的合成图像。 2、通过实验掌握遥感图像融合的方法,比较区分各自优缺点。 二、实验软件 ERDAS IMAGINE9.2 三、实验准备 “影像材料在 Gis38 上“的图像fusion1.img和图像spot5pan.img;图像 spot5mul.img。 四、实验目的 背景:多角度、多传感器、多平台和高时间分辨率、高空分辨率、高时间 分辨率的遥感图像数据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但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通过不同传感器、不同方式获取的大量遥感图像数据之间,既具有互补性,又存在极大的冗余性。如何从这些兼有互补性和冗余性的多源海量遥感数据中 有效、合理的提取更有用、更精练、质量更高的信息,为辅助决策系统提供决 策依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前沿性问题,遥感图像融合技术就 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目的:将单一传感器的多波段信息或不同类别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综合,消除多传感器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冗余和矛盾,加以互补,改善遥感信息提取 的及时性和可靠性,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五、融合过程 1、遥感影像的预处理,几何校正 (1)预处理:主要包括遥感影像几何纠正、大气订正、辐射校正及空间配准几何纠正、大气订正及辐射校正的目的主要在于去处透视收缩、叠掩、阴 影等地形因素以及卫星扰动、天气变化、大气散射等随机因素对成像结果一 致性的影响;影像空间配准的目的在于消除由不同传感器得到的影像在拍摄 角度、时相及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异。 (2)几何校正配准步骤 1、特征选择:在欲配准的两幅影像上,选择如边界、线状物交叉点、区 域轮廓线等明显的特征。 ERDAS图表面板菜单条:Session→Title Viewers 在Viewer1中打开需要校正的Lantsat图像:spot5mul.im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