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4.4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时)

河畔初中

陈小霞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其重点和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本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需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准绳。这两点都非常重要。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和读法。

2.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重点: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及配平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含义。学生已经具备的“先备知识”,后继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进行预测。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提问1.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都属于什么变化?

2.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表示这个变化过程的?

3.教师板书文字表达式。

对于同一反应,不同的国家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样它不便于国际的交流,那怎么办了?

化学家们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上述反应可表示为:C + O2 = CO2

这种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课件展示课题并板书。

2.授新课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连接要用“===”表示反应生成)。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提出问题:怎么书写化学方程式?

举例引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板书:书写原则1.以科学实验事实为根据。

2.以质量守恒定律为根据

课件展示巩固练习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通过书写示例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例书写,通过书写过程,同桌讨论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总结出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提出问题:书写化学方程式还应注意什么问题?课件展示,了解注意事项。并举例加深理解。

课件总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强调写完之后要检查。

板书:书写步骤:(1)写(2)配(3)标(4)等

4>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课件展示需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四个同学一小组,看哪组配的既快又准,并讨论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配平反应式的)

指名板书

教师点评,讲解,强调注意事项。

得到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教师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例通过课件讲解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活动规则,发纸片,让学生活动。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鼓励。

提出问题:每个同学都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那么,化学方程式它有哪些意义了?

5>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C + O2 = CO2为例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出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学习成果:

课件展示1.火眼金睛

2.争分夺秒

3.小试牛刀

五.作业:课本119页3.4题

六.教学反思

《化学方程式》教案(第一课时)

4.4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4.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5.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6.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及解题格式。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有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难点 1.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2.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教学课时 七课时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锥形瓶、小试管、橡皮塞。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用具 托盘天平、砝码、锥形瓶、小试管、橡皮塞。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下列化学变化的反应表达式 1.在空气中点燃磷 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3.镁在空气中燃烧 4.加热碱式碳酸铜 [引入新课]这些反应表达式反映出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从这些反应式里我们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是什么物质,生成的是什么物质,表示出这些反应中质的变化。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物质 的量是否也发生变化呢?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反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第一课时)

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提高学生化学计算技能,掌握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培养化学思维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要求化学计算题的解题规范、书写格式的训练,培养学生讲究整洁美、规范美。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化学反应知识判断哪种反应物过量等。 [教学过程] (见相应的第五节第一课时ppt文件) [巩固练习]

1.56g铁与16g硫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后把固体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标态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A)22.4L (B)11.2L (C)33.6L (D)44.8L 2.用稀硫酸溶解FeS和Fe(OH)3的混合物56.6g,可得到3.2g硫,原混合物中FeS的质量可能是:①8.8g、②21.4g、③35.2g、④47.8g这四个答案中的()。 (A)① (B)①③ (C)②④ (D)② 3.在100mL12mol/L浓盐酸中加入足量二氧化锰,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的氯气量是(不考虑氯气在反应液中的溶解损失)()。 (A)0.6mol (B)在0.3mol和0.6mol之间 (C)0.3mol (D)小于0.3mol 4.某碳酸钾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硝酸钾和硝酸钡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两种,现将13.8 g样品加入足量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9g 沉淀,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正确的判断是()。 (A)肯定没有硝酸钾(B)肯定有硝酸钾,可能还有碳酸钠 (C)肯定没有硝酸钡,可能有硝酸钾(D)肯定没有碳酸钠和硝酸钡 5.将2.4mol某金属投入1.8L 2 mol.L-1的某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并产生7.2gH2,则该金属和酸分别是()。 (A)二价金属,二元酸(B)二价金属,三元酸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 子第一课时教案 2020-12-12 【关键字】教案、方法、质量、认识、问题、难点、自主、充分、良好、保持、发展、建立、提出、了解、规律、关键、思想、重点、负担、增强、分析、解决、做实、减轻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浪县土门初级中学王兴德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氯化钠的用途,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初中阶段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在本节课中学习完毕。所以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内容的一个升华与深化。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中的第一课时,之前学习的CO2的制取反应和灭火器的原理中牵涉到的反应,正是本节课所学的盐与酸的反应。而盐与碱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内容则是学生以前接触较少的,或是虽然接触到但是却没有形成相关观念的新内容。所以本节课应将此项内容定位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2、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了解复分解反应, 过程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离子的检验方法。利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去验证物之间的相互反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1、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探究法。 【探究实验准备】 学生探究实验:1.实验11-1 2.实验11-2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情境引入,解决问题】 投影侯德榜的图片引出碳酸钠的用途图片;学生总结碳酸钠的用途。 投影我县石灰山的相关图片引出碳酸钙的用途。学生总结碳酸钙的用途。 投影面包和泡打粉的图片引出碳酸氢钠的用途。学生总结回答。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入手,把常见物质的用途设计成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以我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的图片

化学式、化合价第一课时

课题化学式与化合价(课时1)年级学科九年级化学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10月29日主备人:高莉娟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过程 方法 通过讨论法来突破理解化学式涵义的教学难点。 情感 态度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体验合作成功 的乐趣。 教学重点 化学式的意义及写法 教学难点对化学式意义的理解。 教学流程导航台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1、写出氧气、铁、 五氧化二磷、水的化学符号。 2、写出Mg、MnO2、CO2 、NaCl等化学式的名称 [简介] 化学式的定义 【提示】 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自主学习】 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归纳总结】 金属单质、非金属固态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非金属气体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表示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金属单质、非金属固态单质读“元素名称”,稀有气体单质和非金属气体读“某气”。学生书写其化学式。 学生回答:用元素符号和数 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 式子。 阅读课文 【练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铜磷氦气四氧化 三铁氯化钠 2、读出下列物质的名称 为了分散学生的记忆, 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就 已经书写过了,在这里 只是复习巩固而已。通 过学生的书写导出课 题。 让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可以 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物质 的组成。 让学生清楚化学式的书 写不是随意杜撰的,而 要依据实验事实。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加深印象。

氧化物氧元素在右,另一种元素在左;金属元素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金属元素在左,非金属元素在右。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 【自主学习】 以“H 2 O”为例,学习化学式的意义。[归纳] 教师结合学生分组活动的情况作归纳小结。 【举例】 以“Fe”为例,归纳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意义有哪些。 【注意】 元素符号之前加数字不再表示某元素,不再有宏观的意义,只表示原子的个数。化学式前加数字也不再表示该物质,不具有宏观的意义,只表示分子的个数。 [布置] 学生分组讨论。 【闯关】 1、甲醛(CH 2 O)是室内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来源于室内装修所用的油漆、胶合板等材料。下列关于甲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醛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Au S Ne HgO KCl 把四条意义分成两类。 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抢答。 如:2H 2 O 【练一练】 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表示 下列符号: (1)4个二氧化碳分子 (2)7个铁原子 (3)1个氧分子 (4)5个硫原子 学生分别讨论下列各符号 表示的意义:H、2H、H2、 2H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 识,以达到共同进步的 目的。 通过教师的小结,让学 生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 义。 学会解决特殊问题。 练习提高。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 基础之上,巩固旧知识。 并能正确理解各种符号 所表示的意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一课时)

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懂得质量守恒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理解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案导学】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质量比______ (2)电解水:____________质量比________ (3)在少量MnO 2中加入双氧水:________质量比_______ (4)铁和稀硫酸( H 2SO 4)反应生成硫酸亚铁(FeSO 4)和氢气:________________质量比____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依据是________,即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____进行的。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是: (1)设____________ (2)方____________ (3)比____________ (4)求____________ (5)答____________ 【初显身手】 1、下列是小明课堂笔记中记录的有关化学用语,其中准确无误的是 A .氦的元素符号:Ha B .2个碳酸根离子:2CO 3 C .氧化铝的化学式:Al 2O 3 D .镁在空气中燃烧:Mg +O 2 MgO 2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由是( ) 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C.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过程 D.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3、为了纪念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今年4月23日在青岛附近的海域举行了盛大的海上阅兵活动,我国首次展示了自制的核潜艇。核潜艇上备有的氧气再生药板是由一片片涂有过氧化钠(Na 2O 2)的薄板组成,使用时Na 2O 2与CO 2反应放出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 2O 2 + 2CO 2 2M + O 2 , 则M 的化学式为 A .Na 2O B .NaOH C .Na 2CO 3 D .NaHCO 3 4.氢气不仅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还可以在氯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为H 2+Cl 2===点燃2HCl ,若用“○”表示氯原子,“●”表示氢原子,则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A . B . + =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I 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是教学重点课题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和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气体,某些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只是一知半解,也没有系统掌握二氧化碳性质。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课本P114实验6-5和实验6-6)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用对比的方法,明确每一步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并准确用化学语言表述现象和结论。学习通过实验现象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II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制取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 途。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学习比较、归纳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建立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掌握反应的原理。[教学程序设计]: [问题]通过观看意大利的“死狗洞”的动画,我们可以知道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讨论得出结论]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要大 2、二氧化碳不能提供呼吸

[引入]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是由简单到复杂,一般先研究物理性质,再学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通常包括什么?化学性质呢? [归纳]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观察与归纳]观察一瓶收集的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填写《学习指导》P78实验探究一表格内容。 [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怎样通过实验去验证?填写《学习指导》P78实验探究一表格内容。能否用硬质的玻璃瓶代替塑料瓶完成 实验? [实验6-5]二氧化碳水溶解性实验 [板书] 请填写课本P114二氧化碳性质表格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3 CO2能溶于水 4 CO2的三态变化 [问题]进入洞穴探险通常要带火把,为什么?久未开启的菜窖在进入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归纳]1、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步支持燃烧。 [实验6-4]倾倒二氧化碳到燃着蜡烛的实验。填写《学习指导》P79实验探究二表格内容。 现象:⒈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⒉下层的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结论: ⒈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化学方程式第一课时教案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4.4化学方程式 (第一课时) 河畔初中 陈小霞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其重点和难点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本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需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准绳。这两点都非常重要。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和读法。 2.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教学重点: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及配平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初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和化学式的书写及含义。学生已经具备的“先备知识”,后继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以进行预测。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提问1.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都属于什么变化? 2.我们是通过什么来表示这个变化过程的? 3.教师板书文字表达式。 对于同一反应,不同的国家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这样它不便于国际的交流,那怎么办了? 化学家们采用国际通用的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上述反应可表示为:C + O2 = CO2 这种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课件展示课题并板书。 2.授新课 1>化学方程式的定义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变和化变 1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特征: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形态发生改变,物质状态的改变,位置的移动。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长表现为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沉淀的生成等。 3联系: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例题1】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 ) A 镁条燃烧B火柴梗被折断C干冰升华D玻璃破碎 【例题2】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 A蜡烛融化矿石粉碎B食物腐烂光合作用 C酒精挥发镁条燃烧D汽油燃烧风力发电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示例: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温度硬度,导电热性,沸点,溶解性等。、常见的化学性质:酸性碱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等。 【例题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物质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B ) A用活性炭吸附异味B氮气作为保护气 C用金属做电线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例题4】下列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 A金刚石做成饰品B生铁制成铁锅 C洗涤剂除去油污D铜丝做成导线 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常见的实验仪器 存放仪器:①广口瓶:存放固体②细口瓶:存放液体③集气瓶:存放气体 取用仪器:①镊子:取用块状,条状,颗粒较大的固体②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 反应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③燃烧匙④坩埚以上可以直接加热 ⑤烧杯⑥烧瓶以上不可以直接加热需要垫上石棉网 计量容器:①天枰②量筒 分离仪器:漏斗 2药品的取用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用药匙取用。块状的可用镊子。用过的药匙和镊 子需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细口瓶中。 注意事项:瓶塞倒放瓶口紧挨试管缓慢导入以免溅出细口瓶标签朝 向手心立即塞进瓶塞放回原处。 取用液体也可以用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不可平放不要把胶头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 方用后立即清洗 3物质的加热 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点燃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首先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分析思考入手,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实验和科学事实及图片说明分子真实存在并总是不断运动,紧接着:通过氨水分子运动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分子确实在不断运动。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通过演示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不同实验,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再通过科学数据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详案)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详案) 备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过程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3、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通过学习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与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相关知识,那么实验室用哪些药品可以制取氧气呢?(用氯酸钾或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继续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检验氧气的性质。 【板书】实验活动1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学习目标) 【提问】同学们看老师桌面上高锰酸钾这一种药品,请大家观察其状态及颜色,直接加热它能否得到氧气呢?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实验,我们用事实来说话。(请一位同学手持试管夹,把一匙的高锰酸钾放进试管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把带火星的木条放进试管内)。同学们观察,木条复燃了,说明加热高锰酸钾可以制取氧气。(投影出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制取到了氧气,如果要把制得的氧气收集起来还需要什么?(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请同学们观察并回答,投影上的这套装置中仪器的名称? 【提问】上述收集气体用什么方法?(排水集气法)为什么可以用它来收集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讲解】选择好了药品及装置,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 45-P 46 ,讨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准备演示) 【教师活动】点击投影出示七个步骤(学生齐读“查、装、定、点、收、离、熄) 【提问并演示】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个别答)(因时间原因装置气密性已经在课前检查过,此处略)如何组装仪器?(从下到上,从左到右)如何装入固体药品?注意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注意试管口还要放什么?给药品加热前得先干嘛呢?(预热)排水法收集什么时候知道集满?满了的氧气正放还是倒放? 【教师活动】收集好两瓶气体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同学们先听好接下来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要接着做的是氧气的性质的检验,先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木炭,在空气中烧得红热,再慢慢放入集气瓶中,注意不能把玻璃片全部拿开,完了再往里面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另一个实验是先把铁丝盘成螺旋状,在下面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

九年级上册化学 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元素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 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 分子与原子的有什么本质区别? 2 不同的原子之间怎样区分? 3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引入】构成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不管构成哪种分子的氧原子,它们都有8个质子,带8个单位的正电荷。我们把这些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同样把具有6个质子(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称为碳元素。此外,还有铁元素、氯元素、钾元素等等。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的一个大写字目表示元素,这种符号叫元素符号。 【板书】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板书】一、元素 1概念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 .....的总称。 (学生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练习】填写下列表格 【提问】上表中对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什么相同?是否都属于同种元素。 【小结】表中氢原子(氕氘氚)的质子数相同,都为1,但中子数不同,但属于氢元素。同理氧原子三个微粒质子数也相同,中子数不同,但也都属于氧元素。【说明】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注意】关键词语:(可由学生找出) 1 相同核电荷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 2 一类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能不同。 【讲解】既然是一类原子既是种类,向人类不能说一个人类。 【板书】2 元素:只论种类,无数量。表示宏观物质的组成 从微观认识: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每个氧化汞分子是1个氧原子和1 个汞原子构成。不能说每个氧化汞分子由一个氧元素和一个汞元素构成。 从宏观认识:氧化汞是由氧元素、汞元素组成的。不能说由氧原子、汞原子组成。 课堂练习一 1.元素是具有的一类的总称。 2.氧化镁和氧气中都存在着元素。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原子量(B)中子数(C)质子数(D)电子数 4.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能不能说由两个氧元素构成。

化学方程式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及 能力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明确质量守恒的原因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 些简单的问题 3.能正确书写并配平简单的化学方程式4.学会对初中化学反 应类型进行初步分类5.掌握有关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情感及 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3.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分。 学生准备记忆基本概念 教师 准备 知识梳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法 指导 互动交流自主练习 第( 1 )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复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前练习: 说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试各举一例。 述说概念 举例 课堂活动与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一、主要内容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理解:(1)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 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且体现的是质量守恒,而 不是体积等守恒。(2)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 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3) 要考虑空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 有无逸散。 3、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 有增减,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 变化,因此,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必然相等。 认真参与 回顾知识 理解质量 守恒定律

教学流程 课堂活动与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 4、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六个不变) 宏观方面: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方面:原子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2)一定改变(两个改变) 宏观方面: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方面: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3)一个可能改变:反应前后的分子总数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的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步骤:写(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 中间用短线相连)、平(配平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 化学计量数,并把短线改为“等号”)、标(标明 反应条件和相应箭头)、验(检验前后各原子数目 是否相等) 3、配平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2)奇数配 偶法(3)观察法(4)待定系数法(5)碳氢配平法 (主要用于有机物燃烧反应) 4、意义: (1)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以及 反应条件 (2)微观意义:表明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对 气体来说,还表明体积比) (3)表明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是根据化学 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主要依据) 5、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1)反应物是什么(2)通过什么反应条件 (3)生成物是什么(4)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粒子 的相对数量(5)反应前后质量守恒(6)化学反 应类型等 二、典型习题练习(题目附后) 认真参与 回顾知识 掌握 化学方程 式的书写 和配平 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大田五中张玉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是初中元素与化合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三个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也介绍了置换反应的概念,为后面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铁、镁与氧气的反应,锌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以及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通过实验学生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这些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等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类研究和系统总结,更缺乏对金属有关反应规律的深入探讨。 2、通过前阶段的探究学习中,学生对探究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本节的实验探究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2)初步认识并懂得判断常见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某些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2)能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化学实验在发现化学原理和反应规律中的意义;了解比较实验在 探究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提高学生沟通、归纳、表达等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 2、部分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1、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2、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方法: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采用指导阅读和演示实验 2、金属与酸的反应采用学生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六、教学准备:教学媒体、演示文稿 七、实验准备:试管,镊子、酒精灯、火柴、稀盐酸、稀硫酸、镁带、锌粒、铁丝、铝丝、铜丝、金戒 指。 八、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1、复习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案例分析 2009年7月,黄女士经婚介中心介绍 认识男友黎某,随后黎某告诉她,他有 亲戚在厦门当黄金矿矿长,张女士花 22万元买了一大包“黄金”;随后, 张女士再也联系不上黎某,于是拿着 “黄金”去鉴定,鉴定报告显示,这一 大包“黄金”只是黄铜 过渡:如何去区别黄金和黄铜? 判断黄金和黄铜 倾听 用图片和案 例刺激学生 的感官,激 发探究欲和 好奇心,为 后续的探究 活动创设情 景。 知识回顾提问:哪些金属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 应?写出相关方程式 展示图片:铁和镁条的燃烧 2Mg + O2 ===== 2MgO 3Fe + 2O2==== Fe3O4 思考:能得出金属的什么化学性质? 回答:铁、镁 书写方程式 回答: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氧气→氧化物 通过对已学 知识的回 顾,让学生 在交流中巩 固旧知,从 中培养学生 的知识迁移 能力,归纳 总结的能 力。 自主归纳提问:有没其他的金属能和氧气反应 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页思考学 案上自主研学的问题,并试着写出相关 的方程式 4Al + 3O2===== 2Al2O3 (这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保护铝进一 步被氧气氧化) 2Cu + O2==== 2CuO Au + O2 === 不反应 阅读得出结论: 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 与氧气反应; 铁、铜等在加热或高温 下能与氧气反应; 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 氧气反应。 通过阅读课 本内容,培 养学生自行 归纳能力, 提高他们的 自主意识 联想质疑用钢刷来擦洗铝制餐具的做法好吗? 为什么? 思考回答: 不好,容易把氧化铝薄 膜除掉,失去对铝的保 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 是铝抗腐蚀性能好的原 因。 通过生活常 见现象,教 会学生用化 学知识解决 问题 点燃 点燃 点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