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前言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义的山丘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洪灾害不仅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山洪灾害每年都造成数以百计的人员伤亡,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据1950~1990年资料分析,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中,山丘区占67.4%;1997年全国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占当年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9%;1998年长江大洪水受灾严重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死亡人员,大部分死于山洪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山丘区建成了一大批防治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但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工程不断增多。由于缺乏对山洪灾害防治的宣传和系统研究,人们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损失。散布于山丘区的中小城镇和居民点,多位于平川谷地,防洪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有的甚至处于无设防状态,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防御山洪灾害能力十分薄弱。

严重的山洪灾害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2年9月,时

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批示“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并指示研究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方案。

遵照温总理的批示精神,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以下简称五部局)联合成立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编写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并委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为规划编制的技术牵头单位。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全国规划编写组统一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及技术大纲。第二阶段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任务书及技术大纲的要求,在全国规划编写组的指导下,开展山洪灾害现状调查,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按照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本地区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为了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国规划编写组针对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5个专题、35个子题的专项科学研究,制定了11个技术指导文件,分两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骨干进行培训。第三阶段全国规划编写组分析、综合、汇总各地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本次规划所述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本规划所指的山洪是山丘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泥石流为由降雨引起的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为由降雨引起的山洪诱发的滑坡,坡体的前缘高程低于历史最高洪水位。山丘区小流域的流域面积原则上小于200km2,对于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流域,面积可适当放宽。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除上海、江苏、香港、澳门和台湾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以山洪灾害范围广、频次高、损失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重点。

本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已发生的山洪灾害的调查和对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分析,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及分布规律;根据山洪灾害的严重程度,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编制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提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治措施。对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防灾预案、搬迁避让、政策法规建设等非工程措施以及山洪沟治理、泥石流沟治理、滑坡治理、山坡水土保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措施分别进行规划;开展了环境影响分析、投资估算及实施效果评价工作,提出了近期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

本规划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为基础编制,并参考使用了大量已有研究成果,规划中还充分考虑了与有关部门已编制的或正在编制的地质灾害防治、气象建设、水土保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环境保护、城镇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问题。规划的各项措施将由各部门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因此不会出现重复规划、分散治理造成浪费的情况。

2005年3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规划报告初稿进行了咨询,全国规划编写组根据咨询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送审稿。2005年5月,五部(局)联合组织了技术审查,报告经修改后于2005年7月由五部(局)联合上报国务院。随后征求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的意见,2006年1月规划报告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评估。2006年6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主持审议了规划报告。根据审议意见,规划编写组对规划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局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 基本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21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00多个在山区。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暴雨多发的气候特征、密集的人口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我国山丘区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约5万条,约70%的河流因受降雨、地形及人类活动影响,经常发生山洪灾害。

我国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即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为463万km2,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8%。山洪灾害防治区自然特性复杂多样,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程度不一,因而形成多种类型的山洪灾害,尤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

1.1 自然概况

(1)气候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跨距大,东西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东南临海,西部深入内陆,呈现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烈、高原高山气候显著的典型特征。

我国主要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进退、强度及控制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主要雨带南北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集中于4~9月,向北、向西降雨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夏季风控制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时间长,导致这一地区降雨多,山洪灾害频繁。西北地区由于深入欧亚大陆腹地,受青藏高原阻挡,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这一地区,降雨稀少,成为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区,山洪灾害主要由高原和高山特有的融雪洪水和短历时局地强降雨引发。

(2)暴雨

我国暴雨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季节性明显

夏季风的进退同大陆上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密切相关。正常年份,4月初至6月上旬,主要降雨区出现在南岭以南的珠江流域及沿海地带;6月中旬至7月初,雨带移至长江和淮河流域,出现江淮梅雨;7月中下旬,雨带移至黄河中下游;7月下旬至8月中旬,雨带北移至海、滦河流域、河套地区和东北南部地区,华北、东北广大地区开始进入雨季;8月下旬至9月,东部地区的主要降雨带迅速南撤,雨季自北向南先后结束。盛夏,热带风暴或台风不断登陆,华南出现第二次降水高峰。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过程中,主要雨带北移,呈现明显季节性特征。

②暴雨强度大

我国是世界主要暴雨区之一,最大点暴雨强度接近世界纪录,不同时段出现的大暴雨值与世界同一时段出现的大暴雨值大体相当。我国北方地区虽然干旱少雨,但短历时降雨极值一般大于南方。

最大24小时雨量包括了一次大暴雨雨量的全部或其主要部分。东部地区最大24小时雨量在地区上的变化有三个明显的高值带:从辽东半岛往南直到广西的十万大山下侧滨海地带,包括台湾省和海南省,受台风和热带气旋影响,经常出现强烈大暴雨,24小时600mm以上大暴雨时有发生;第二个暴雨高值带为燕山、太行山、伏牛山东侧迎风坡,最大24小时点雨量一般可达600~800mm,最大可超过1000mm;此外,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周边山区也是暴雨比较大的地区,最大24小时点雨量一般可达400~600mm。

③分布范围广

按照暴雨时空尺度特征,我国的暴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局地性暴雨,一次暴雨过程为几小时或十几小时,覆盖面积几百至几千平方公里,中心强度较大,对局部地区危害严重。另一类为大面积暴雨,暴雨历时长、雨量大,覆盖面积几万到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平方公里。

我国暴雨地域分布极广,在人口较为集中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广大

地区,均可能发生暴雨,而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接壤的丘陵地带以及沿海地带,是我国大面积特大暴雨集中出现的地区,也是山洪灾害集中发生的地区。

④地区差异大

我国年降雨量在东南沿海地带最高,逐渐向西北地区递减。从黑龙江省呼玛到西藏东南部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斜线,大体与我国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均值等值线图中50mm等值线一致,是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东部的湿润地区是暴雨多发区,雨区广、强度大、频次高;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可能出现局部性、短历时、高强度暴雨,但雨区小,分布分散,频次也较少。

(3)地形地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在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极大及大起伏山地面积占防治区总面积的31.8%,中小起伏山地面积占38.3%,丘陵、各种台地和山前平原占25.6%,黄土梁峁台塬占4.3%。

我国大陆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处于印度陆块、西伯利亚陆块与太平洋板块所围限的三角地带。新生代以来发生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不仅奠定了我国地貌的总体格局,而且复杂的断裂构造活动对地形和斜坡岩体的破坏作用也很明显。强烈的差异升降运动和地震活动使山体稳定性遭到破坏,加速了松散固体物质的积累过程,加剧了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因此,我国构造活动区和地震带多是泥石流和滑坡的集中分布带。

我国山地面积广,地层出露齐全,岩性十分复杂。根据岩性及其组合关系,可划分为极硬、次硬、软硬相间、次软、极软和土体(各类松散堆积物)等六类岩性单元,各岩性单元占防治区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19.6%、25.4%、30.6%、2.9%、1.8%、19.7%。

(4)水土流失

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69.8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约为145.27万km2。在水蚀面积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流失面积分别为61.03、53.41、20.5、7.41和2.92万km2,占水蚀面积的比例依次为42.01%、36.77%、14.08%、5.1%和1.74%。

1.2 经济社会

(1)山洪灾害防治区经济社会概况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横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本次规划涉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大山丘区,共有274个地级行政区、1836个县级行政区,防治区面积约为463万km2。70%以上面积在防治区范围内的有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湖南、福建、浙江、江西、湖北、陕西、辽宁、山西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截止2000年底,防治区内共有人口5578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4.2%;国内生产总值28118亿元,占全国的28.9%;工业总产值25073亿元,占全国的29.3%;农业总产值9501亿元,占全国的38.1%;耕地面积62646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2.1%;粮食产量13629万t,占全国的29.5%。

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中,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直接威胁的区域(简称山洪灾害威胁区)面积约为48万km2,占整个防治区面积的10.3%,占我国陆地面积的5%。根据调查统计,2000年全国山洪灾害威胁区内共有人口7408万人,占整个防治区的13.3%;耕地面积8250万亩,占整个防治区的13.2%;国内生产总值3670亿元,占整个防治区的13.1%;工业总产值3302亿元,占整个防治区的13.2%;农业总产值1078亿元,占整个防治区的11.3%;粮食产量1862万t,占整个防治区的13.7%。

(2)山洪灾害防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经济增长预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初步预测,2001~2010年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84%,GDP年均增长率为7%,2010年防治区的总人口达6065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55312亿元;2010~2020

期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8%,GDP年均增长率为6.6%,到2020年防治区的总人口达64261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104807亿元。

1.3 灾害损失

我国洪涝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山丘区。据1950~2000年资料分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26.3万人,其中山丘区死亡人数18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8.4%。近5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下降为1000人左右,但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有所增加,达72%以上,较高年份的比例达到84%。因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大致呈逐年递增趋势。

目前山洪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年均超过400亿元,严重制约着我国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山丘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防治区内的经济存量、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将大幅度增长,山洪灾害的风险程度和损失也将显著增加。据统计,1950~1990年因山洪导致农田年均受灾面积为4400万亩,年均倒塌房屋约80万间;1991~2000年因山洪导致农田年均受灾面积为8100万亩,年均倒塌房屋约110万间。

2 山洪灾害成因、特点及防灾形势

2.1 山洪灾害成因

(1)降雨因素

降雨因素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溪河洪水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强降雨迅速汇聚成强大的地表径流而引起的,强降雨对泥石流的激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滑坡与降雨量、降雨历时有关,相当一部分滑坡滞后于降雨发生。

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与降雨量的分布密切相关。本次调查的山洪灾害在暴雨频发的东部季风区数量多,约占全国灾害总数的82%,其中溪河洪水灾害66018次,占全国的81%,泥石流灾害10558次,占全国的79%,滑坡灾害14566处,占全国的88%。

(2)地形地质因素

地形地质因素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根据本次规划调查资料分析统计,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近50年来共发生山洪灾害111325次,平均面密度240次/万km2。防治区内的丘陵、台地和山前平原发生山洪灾害的平均面密度最高,其次为中小起伏山地。山洪灾害发生次数在软硬相间岩体分布区和次硬岩体分布区发生最多,发生山洪灾害的面密度分别为261次/万km2、270次/万km2。软硬相间岩体是诱发泥石流、滑坡的主要岩性单元。

西南地区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带是活动断裂带的发育中心地带。安宁河断裂带、绿汁江断裂带、小江断裂带、波密~易贡断裂带和白龙江断裂带等,为我国泥石流最发育的地区。

(3)经济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是山洪灾害的主导因素之一。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城镇不合理建设、房屋选址不当以及大量病险水库的存在等,导致或加剧了山洪

灾害。

2.2 山洪灾害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2.1 山洪灾害的分布

(1)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溪河洪水灾害分布:大体上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该线以东,溪河洪水灾害主要分布于江南、华南和东南沿海的山地丘陵区以及东北大小兴安岭和辽东南山地区,分布面广、量多;该线以西,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陇东和陇南部分地区、西南横断山区、川西山地丘陵一带及新疆和西藏的部分地区,常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泥石流灾害分布:西南地区和秦巴山地区是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区域。沿青藏高原四周边缘山区,横断山~秦岭~太行山~燕山一线深切割地形既是华夏、西域和西藏三大地块缝合线及其次级深大断裂带,又是强地震带及降水强度高值区,泥石流灾害分布集中。此外,因筑路、采矿、基建等人为活动不当,促使老泥石流复活或引发新的泥石流活动。

滑坡灾害分布:西南地区滑坡灾害多,发生频率高;东南、华中、华南地区的滑坡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多为浅层滑坡;东北和华北地区,滑坡分布较少,发生频率较低;西北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原因,滑坡灾害分布密度低。

(2)山洪灾害的时间分布

长江以南地区由南往北雨季为3~6月至4~7月,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长江以北地区雨季为6~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0%~80%,是溪河洪水灾害多发季节。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以7月份暴发频率最高,12月至次年3月基本无泥石流发生,最早出现泥石流灾害的时间在4月下旬,最晚时间在11月下旬。滑坡灾害在分布上与降雨时间分布具有同期性或略有滞后,主要集中在5~8月,一般结束于9、10月。

2.2.2 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1)分布广泛、数量大,以溪河洪水灾害尤为突出。本次规划调查全国有溪河洪水灾害沟18901条,发生灾害81360次;泥石流灾害沟11109条,发生灾害13409次;滑坡灾害16556处。

(2)突发性强,预测预防难度大。山丘区暴雨常具突发性,从降雨到山洪灾害形成历时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则不到1小时,很少达到或者超过24小时,加之山丘区目前监测站网覆盖率低,给山洪灾害的预测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3)成灾快,破坏性强。山丘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洪水汇流快,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的灾害。

(4)季节性强,频率高。我国的山洪灾害主要集中在5~9月的汛期,尤其是6~8月主汛期更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

(5)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我国西南地区、秦巴山地区、江南丘陵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山丘区山洪灾害集中,暴发频率高,易发性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相对分散,暴发频率较低。

2.3 山洪灾害防治现状

1949年以前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研究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山洪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逐步得到了重视和发展。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兴建了一大批防治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初步开展了1:50万全国环境地质调查、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但是,专门针对山洪灾害的有关调查和区划工作尚未系统开展。目前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了防御山洪灾害的政策法规,在局部灾害特别严重的区域编制了防灾预案,进行了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对山洪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投入不足、管理薄

弱等原因,目前山洪灾害总体防御能力较低,部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区甚至无任何防灾措施,极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3.1 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

目前,国家防洪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各省、地(市)、县都设立了“防汛抗旱指挥部”,构成了我国防洪抗旱的管理体系,各级防汛指挥部门在防灾减灾中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多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工做了大量勘察、监测工作,一些山洪灾害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不断总结本地防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防治山洪灾害的非工程措施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设,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总体而言由于对山洪灾害的防御缺少必要的手段,防灾非工程措施非常薄弱。

(1)在一些山洪灾害严重区域布设了气象水文监测设施,并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但监测网点布设不够,覆盖率不高,山洪灾害防御的通信预警系统建设尚处起步阶段。

(2)少数山洪灾害严重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局部区域编制了较为完善的防灾预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尚未编制预案或预案不完善。

(3)政策法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专门针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有关法律文件的配套法规、执行程序和操作条文尚不完善。

(4)防灾管理工作逐步加强,但山洪灾害防治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现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力度较弱。

2.3.2 防灾工程措施现状

目前我国山丘区一些重要城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所在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据统计,本次规划范围内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修建防御山洪的护岸及堤防工程约7.9万km,兴建了大量的排洪渠,对城镇、工矿企业、重要交通设施附近淤积严重的沟道进行了清淤疏浚,结合兴利建设了8万多座水库;国家和地方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重点区域的泥石流、滑坡治理;近50年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70万km2,建成数

百万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这些治理措施对有效地减轻山洪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山洪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堤防、河道整治等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截止2000年底,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的小流域内仅有约10%的护岸及堤防工程防洪标准为5~10年一遇,80%的堤防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

(2)病险水库多,防洪能力低,下游安全难以保证。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小(1)、小(2)型病险水库有约 1.65万座,这些水库修建时间早,运行年代久,大部分水库未按规范标准设计施工,存在防洪标准低、大坝单薄、坝基渗漏、溢洪道宽度不够等问题。

(3)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治理工程薄弱。我国泥石流、滑坡点多、面广,防治手段落后,由于没有足够资金,仅极少数采取了工程治理措施。

(4)水土流失治理进度缓慢。多年来水土保持投资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投入资金较少,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受人为及自然的双重破坏,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水库报废,河床抬高,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

2.4 防灾形势

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由于缺乏对山洪灾害防治的系统研究和防灾知识宣传,人们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兴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建、乱挖,致使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频次和损失,严重制约着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尽管通过多年的努力,但目前防灾能力仍然很低,山洪灾害仍非常频繁,损失巨大,防灾形势十分严峻。

(1)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丘区人口、财产和资产密度还将进一步增长,若不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山洪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必将同步增长,其影响会愈来愈深。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看,“十一五”期

间到2020年,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产业结构将实施重大调整,城市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目标,都对山洪灾害防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山丘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可能导致或加剧山洪灾害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可能进一步导致孕灾环境的变化,山洪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1)城镇建设。受地形条件和建设成本的影响,目前山丘区城镇建设布局缺乏科学规划,与河争地,侵占河道是城镇建设较为普遍的现象之一,造成危险区扩大,加之人们防范山洪的意识淡薄,成灾率上升。

2)基础设施建设。山丘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设计、施工、投资、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建设中破坏山体稳定性,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加之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弃渣任意堆放,引发或加剧了山洪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矿山建设。我国山丘区矿产资源丰富,许多矿山开采时的弃渣多堆积在矿体旁或河沟中,遇暴雨则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为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下游村镇、居民点、基础设施等构成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我国山洪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人民群众加深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逐步实施因地制宜的防灾措施,有效防治山洪灾害。

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3.1 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3.2 规划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问题,而且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2)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产业发展和城市及村镇建设要根据各地山洪灾害风险的程度,合理进行布局;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主动避灾意识;开展预防监测工作,提前预报,及时撤离危险地区。

(3)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4)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的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5)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要借鉴实践中好的经验,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6)规划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批准的有关规划,充分利用已有资料和成果。规划拟定的目标、对策措施和工程布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气象发展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市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村镇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相协调。

3.3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国家法律法规;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其它相关行业“十五”计划和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和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气象事业发展纲要》、《气象事业发展15年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

(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

(4)《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5)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6)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3.4 规划范围及规划水平年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除上海、江苏、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以山洪灾害范围广、频发、损失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重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包括在新疆自治区范围内,实施计划单列。

(2)规划水平年

2000年为现状基准年,近期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以近期规划水平年为重点。

3.5 规划目标

通过制定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因地制宜,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对策措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减少或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的趋势,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和保障我国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近期(2010年)规划目标:初步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基本改变我国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发生,财产损失相对减少。

远期(2020年)规划目标:全面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一般山洪灾害防治区初步建立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治能力与山丘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4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一方面是根据形成山洪灾害的降雨、地形地质和经济社会因素,划分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利突出重点,按轻重缓急,逐步实施山洪灾害防治措施;另一方面在山洪灾害成灾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基础上,对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进行区域划分,分析不同区域山洪灾害的综合成灾条件、成灾过程、灾害类型,分区制定防灾对策措施。

4.1 区划原则

(1)以主导因素为主的综合分析原则。降雨是导致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的基本动力条件和重要诱发因素,是山洪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地形地质因素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

(2)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分析原则。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是自然现象,是否构成灾害,严重程度如何,取决于人口、城镇、基础设施的分布特征。在区划过程中需考虑经济社会的分布。

(3)相对一致性前提下的区域共轭性原则。在保证相对一致前提下,同一区划单元在空间上不可重复出现。

4.2 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划分

4.2.1 降雨分区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级和强度时,该流域或区域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这时的降雨量或降雨强度,称为该流域或区域的临界雨量(强)。山洪灾害易发程度与诱发山洪灾害的临界雨量(强)密切相关。在降雨分区过程中引入时段暴雨均值与同时段临界雨量(强)的比例系数——临界雨量系数,作为降雨诱发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指标。

k

t

绘制全国多年最大6h点雨量均值等值线图和6h临界雨量分布图,综合

分析确定全国山洪灾害高易发降雨区的临界降雨系数k6大于1.2、中易发降雨区的临界降雨系数k6为1.0~1.2,低易发降雨区的临界雨量系数k6小于1.0。对历史上曾发生大暴雨,诱发严重山洪灾害的区域,可根据暴雨笼罩范围划为高易发降雨区。据此,编制全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布图。

我国山洪灾害高易发降雨区面积约为106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22.9%;中易发降雨区面积约为188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40.6%;低易发降雨区面积约为169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36.5%。

我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

4.2.2 地形地质分区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GIS为手段,根据小流域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次数和滑坡灾害的个数,按照50年资料经验频率统计,山洪灾害发生的重现期小于5年的小流域,为山洪灾害高易发区,重现期5~20年为山洪灾害中易发区,重现期大于20年为山洪灾害低易发区。对于历史上曾发生过重大山洪灾害的小流域,划为高易发区。分析不同地形地质背景下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高、中、低易发区与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的相互关系,对按灾害实际发生频率编制的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易发程度分布图进行综合分析、修正,编制结合地形地质因素的全国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布图。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山洪灾害高易发区面积为42.5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9.2%;中易发区面积65.8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14.2%;低易发区面积354.6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76.6%。

4.2.3 经济社会分区

根据小流域基准年经济社会统计资料,按照经济社会分区判别标准(见表4.2-1),划分重要经济社会区和一般经济社会区,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重要经济社会区和一般经济社会区分布图。

表4.2-1经济社会分区判别标准表

区类判别标准结果

1、受山洪威胁人口达400人以上或受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威

胁人口达200人以上。

2、区域内财产总值超过4000万元,有一定规模的工矿企业。

重要经济社会区

3、区域内有国家和省级重要基础设施(如过境铁路、公路等)。满足其中任河一个条件的小流域即可

一般经济社会区除重要经济区以外的山洪灾害防治区为一般经济社会区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重要经济社会区面积274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59.2%;一般经济社会区面积189万km2,占防治区面积的40.8%。

4.2.4 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叠加同等比例尺“全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布图”和“全国山洪灾害易发程度(结合地形地质因素)分布图”,按“就高”原则得到综合自然条件下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布图;进一步叠加“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重要经济社会区和一般经济社会区分布图”,划分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划分标准为:综合自然条件下的山洪灾害高易发区中的重要经济社会区为一级重点防治区,综合自然条件下的山洪灾害中易发区中的重要经济社会区为二级重点防治区,其余防治区为一般防治区。

全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96.93万km2,占防治区总面积的20.94%(其中一级重点防治区面积40.36万km2,占防治区总面积的8.72%;二级重点防治区面积56.57万km2,占防治区总面积的12.22%);一般防治区面积365.96万km2,占防治区总面积的79.06%。详见表4.2-2。2000年全国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人口13173万人,占整个防治区的23.6%;国内生产总值8160亿元,占整个防治区的29.0%。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内容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等四大部分内容。通过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一、水雨情监测 1、站点布设原则 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中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 (1)雨量站布设原则 ①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20~100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 ②流域控制原则:布设监测站点时优先考虑山区的中小流域,站点应尽量安装在流域中心等有代表性的、且有人看管的地段,要注意避开雷区。 ③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人员比

较分散且受山洪威胁大的自然村可适当增加。 ④站网布设时充分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 监测预警平台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 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 简易(雨量、水位)监测站 计算机网络系统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县级预警:短信、传真、电话等 乡镇预警:电话、无线广播等 村组预警:无线广播、锣鼓、哨等 防御预案编制 水雨情监测 预警系统 责任制组织体系建设 宣 传 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结构示意图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 培 训 演 练 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 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光碟及录音带; 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 制作宣传牌、宣传栏; 制作警示牌。 对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各级责任人、监测预警人员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 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 组织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补充规定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四年九月 目录 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二、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经济评价 附件一:山洪灾害防治经济效益分析计算方法 附件二: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为编制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统一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现依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专题研究——《山洪灾害灾情评估及防治综合效益分析研究》的成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补充规定如下: 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山洪灾害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山洪灾害防治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免经济损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对于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社会效益 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通过在防治区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包括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等。山洪灾害防治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减轻人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创伤;稳定社会,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保护重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线路);促进山丘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其中: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保护重要交通线路等效益,可采取实物量指标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他方面效益以定性分析为主。 (1)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分析 通过采取一定的防治工程措施,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进行治理,可以避免山洪灾害发生或降低发生机率,避免或减少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通讯及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可以提前预见山洪灾害的发生,提前做好人员转移,有效躲避灾害,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可根据对某地区历年山洪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调查统计资料,结合本次防治规划可能受山洪灾害威胁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典型区域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初步估算每年可减少的受灾人口数和每年可减少的人口伤亡数等,来反映山洪灾害防治在保护人民生命方面所取得的效益。 (2)保护重要交通线路条数和长度、每年可能减少破坏的交通线路长度分析 通过采取一定的防治工程措施,可以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破坏,保护主要交通运输线的运行安全,避免交通中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交通在促进山丘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纽带作用。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年)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 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目录 1、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1~13 2、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附图、、、、、、、、、、、、、、、、、、、、、、、、、、、、、、、、、、、、、、、、、、、、、、、14 3、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附表、、、、、、、、、、、、、、、、、、、、、、、、、、、、、、、、、、、、、、、、、、、15~36 4、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附件材料要求、、、、、、、、、、、、、、、、、、、、、、、、、、、、、、、、、、、、、、、37~39 5、山洪灾害防御常识与基本技能调查问卷样例、、、、、、、、、40 6、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满意度调查问卷样例、、、、、、、、、、、、、41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 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前言 简述全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总体情况,总结评估工作得目得、依据、内容、组织方式与过程,评估单位与委托单位,总结评估得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概述本省(区、市)山洪灾害得基本情况(包括气象、雨情、水情、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情况,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危险区分布、面积、人口,灾害特点、灾害成因,历史山洪灾害,典型山洪灾害事件等)与发展趋势,以及全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填写表1-1。阐述项目实施得必要性与重要性。 简述省级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情况(总体目标、范围、任务与投资等)。 (二)项目建设 1、建设内容 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2010-2012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3-2015年)两个阶段叙述项目建设内容。 (1)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2010-2012年)建设目标、范围、投资;叙述主要项目建设内容(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预警系

山洪灾害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 预案编号: 版本号: 编制单位: 实施日期:年月日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概况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辖境北端,地处关中北界,和甘肃省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3社区、187个行政村(311个自然村)、28.47万人。全县311个自然村中有131个村傍河而居,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受威胁人口达12.04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 43%,受威胁区面积1071平方公里,占到全县总面积的59%,汛期洪水来势猛,历时短,山洪灾害频发,属于渭北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之一。 1.2 项目建设目标 2010年9月,省水利厅将旬邑县列入2010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县。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总目标是以国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见色和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为依据,以山洪灾害信息监测与预警为核心,将数据采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预报预警技术与山洪灾害防治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建成一个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信息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可靠性,更好的为旬邑县防汛抗旱部门有效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的目的。 1.3 项目计划下达情况 根据《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咸阳市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水汛旱〔2011〕45号)及咸阳市水利局转发省水利厅《关于调整2010年度34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的通知》(咸水发(2011)936号)文件精神,我县调整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是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自动雨量站7座,自动水位站9座,简易雨量站140座,简易水位站23座,视频监控站3座。二是县级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及会商室装修改造三部分。硬件设备主要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ups电源、大屏显示器、视频会商等硬件设备;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杀毒软件、数据接收处理、数据整合预警、预警调度等软件;装修改造机房和会商室120平米。三是乡村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14个乡镇视频会商、传真、无钱广播等预警系统设备以及114各村的无线广播、铜锣号、口哨、手摇警报器等预警设备。四是群测群防体系。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县乡村预案编制、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内容。 1.4 工程布置 陕西省2010年度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旬邑县项目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预警平台以及镇村预警系统, 14个乡镇的视频会议统可以和县、市同时召开,防汛信息得以及时传

山洪灾害预防预案

海树政发[2010] 41号 树台乡xx灾害防御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高突发性暴雨山洪的应对能力,避免山洪造成群伤群死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我乡防汛工作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3)落实主管领导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乡突发山洪灾害的应急抢险及人员转移。 二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河流分布情况

树台乡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红井、相桐和二百户的山洪沟道。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对树台乡条子沟、李会川、堡子台、阴洼沟、石沟5个自然村造成较大威胁。 2、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与水土流失等情况 该区的山貌呈前倾斜状态,在树台过境小红公路一带,地势南高北低,纵坡大,沟壑多。河道坡度减缓,床面宽阔,形成漫滩。 由于受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覆盖度低和降水集中、夏秋洪水冲刷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根据调查,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长期干旱,加之放牧和人为乱砍滥伐树木所造成,使整个水源植被稀疏,地表裸露, 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二)经济社会情况 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本区域内有红井、二百户、相桐、韩庄、树台、大嘴6个行政村3640户182273人。 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情况。 区域内土地总面积312km,耕地面积171128亩,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草牧业为辅,农业种植以小麦、马铃薯为主,近年来由于产业种植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1920元。 3、xx灾害防御现状 目前,已成立防汛抢险领导机构,且编制了有关防灾预案,各村也分别成立了抢险小组。近年来,为进一步减轻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流域内大力开展了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2.3.2存在问题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工作方案 (试行)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二〇一四年二月

目录 一、目标与任务 (2)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3) 三、工作流程 (7) 四、成果管理和使用 (9) 五、组织与分工 (9) 六、进度安排 (11) 七、保障措施 (12)

一、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通过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深入调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划分不同等级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 (二)任务 在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特征、水文、社会经济等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以村为单元划分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预警和灾害防御提供基础支撑。 1、山洪灾害调查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以沿河村落、集镇、城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围绕科学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需求,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调查任务。 (1)水文、气象资料收集 (2)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收集 (3)小流域下垫面和暴雨洪水特征调查 (4)危险区调查 (5)涉水工程调查 (6)河道断面测量和居民户宅基高程测量 2

(7)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8)历史洪水调查 (9)需工程治理山洪沟调查 (10)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统计 (11)水利普查资料利用 调查评价涉及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行政区划数据采用2012年底的数据。 2、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在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以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为对象,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方法,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任务。 (1)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分析; (2)沿河村落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3)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评价; (4)危险区划分; (5)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 (6)危险区图制作。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一)基础数据准备和工具软件系统开发 为保证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质量和监测预警信息的共享,满足数据标准统一、全面一致共享和数据涉密管理等要求, 3

某县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监理规划教材

永福县2013年至2015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监理规划 编制: 审核: 柳州中正水利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永福县项目监理部 2015年6月

目录 1.总则 (4) 1.1工程项目基本概况 (4) 1.2工程项目主要目标 (8) 1.3项目组织结构 (8) 1.4监理工作范围和内容 (8) 1.5监理工作的主要依据 (9) 1.6监理机构组织 (9) 1.7监理工作的基本程序 (11) 1.8监理工作的制度 (12) 1.9监理人员守则 (14) 2.项目质量控制 (15) 2.1项目质量控制的原则 (15) 2.2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 (15) 2.3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容 (15) 2.4项目质量控制的程序 (16) 2.5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19) 2.6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22) 2.7项目质量控制的要点 (22) 3.项目进度控制 (23) 3.1项目进度控制的原则 (23) 3.2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 (23) 3.3项目进度控制的内容 (23) 3.4项目进度控制的的程序和流程 (24) 3.5项目进度控制的措施 (24) 3.6项目进度控制的方法 (27) 3.7进度目标的动态比较 (27) 4.项目投资控制 (27) 4.1项目投资控制的原则 (27) 4.2项目投资控制的目标 (28) 4.3项目投资控制的内容 (28) 4.4项目投资控制的工作流程 (28) 4.5项目投资控制的措施 (30) 5.合同管理 (31) 5.1项目变更管理 (31) 5.2索赔管理 (33) 5.3争议的调解原则、方法及程序 (37) 6.组织协调 (37)

6.1组织协调的原则 (37) 6.2组织协调的程序 (37) 6.3组织协调的措施 (38) 7.项目验收与移交 (38) 7.1分部项目验收 (39) 7.2单位项目验收 (40) 7.3合同项目完工验收 (40) 7.4项目交接 (41) 7.5项目移交 (41) 8.保修期监理 (42) 8.1保修期的起算、终止及延长的依据和程序 (42) 8.2保修期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 (42) 9.信息管理 (42) 9.1信息管理的内容 (42) 9.2信息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43) 10.监理工作流程图 (45) 10.1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流程图 (45) 10.2施工阶段监理工作流程图 (46) 10.3保修期阶段监理工作流程图 (47) 10.4单位工程质量控制监理工作流程图 (48) 10.5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审批监理工作流程图 (49) 10.6施工进度控制监理工作流程图 (50) 10.7开工申请审批监理工作流程图 (51) 10.8原材料、构配件、设备质量监理工作流程图 (52) 10.9工程停工、复工监理工作流程图 (53) 10.10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监理工作流程图 (54) 10.11工程变更及洽商监理工作流程图 (55) 10.12工程量计量监理工作流程图 (56) 10.13信息管理监理工作流程图 (57)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 (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三年十二月

目录 1、典型区确定 (2) 2、资料收集 (3) 3、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8) 4、无资料山洪灾害区域临界雨强分析方法 (13) 5、临界雨量分析计算实例 (16) 6、小结 (33)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对规划中涉及的有关定义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界定与阐述,但由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前在山洪灾害防治方面所做工作不多,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在技术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指导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规划工作。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强)分析计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也是规划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如降雨区划中也要考虑临界雨量这个指标),更是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本《细则》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在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面的延伸、拓展和细化。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级和强度时,该流域或区域发生山溪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把这时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称为该流域或区域的临界雨量(强)。临界雨量(强)是一项指标,对于山洪灾害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山溪洪水、滑坡、泥石流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不尽相同,三种灾害相对独立的区域或流域应分类进行分析计算,以某一种灾害为主,三种灾害难以分开,也可合并进行分析计算,即假定区域或流域内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相同。通过灾害与降雨量直接建立关系,各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本《细则》介绍的方法对于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来说是通用的。对于资料条件好的区域或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方法简便、直观、易行且成果合理可靠,但对于雨量站点稀少,或缺乏雨量资料的区域或流域临界雨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1、技术方案建议书 (6) 1.1基本概况 (6) 1.2需求分析 (6) 1.2.1监测预警业务分析 (6) 1.2.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7) 1.2.3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7) 1.2.4性能需求 (9) 1.3建设内容及目标 (10) 1.3.1建设目标 (10) 1.3.2建设内容 (10) 1.4系统总体设计 (11) 1.4.1设计原则 (11) 1.4.2设计依据 (12) 1.4.3系统结构 (13) 1.4.4系统数据流程 (14) 1.5系统分项设计 (16) 1.5.1监测系统 (16) 1.5.1.1系统概述 (16) 1.5.1.2设计原则 (16) 1.5.1.3系统拓扑结构 (17) 1.5.1.4系统详细设计 (18) 1.5.1.5主要硬件设备 (26) 1.5.1.6系统性能指标 (27) 1.5.2预警系统 (28) 1.5.2.1系统概述 (28) 1.5.2.2设计原则 (28) 1.5.2.3预警指标的确定 (28) 1.5.2.4详细设计 (31) 1.5.2.5系统功能 (36) 1.5.2.6预警系统流程 (36) 1.5.2.7主要设备配置 (38) 1.5.2.8系统性能指标 (38) 1.5.3监测预警平台 (39) 1.5.3.1系统概述 (39) 1.5.3.2平台组成 (39) 1.5.3.3硬件平台设计 (40) 1.5.3.4软件设计平台 (46) 1.5.4预案编制 (47) 1.5.4.1编制目的 (48) 1.5.4.2编制依据 (48) 1.5.4.3编制原则 (48)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管理工作报告 范本

**区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管理工作报告 目录 1 项目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工程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项目批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工程投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主要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主要工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项目建设简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前期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参建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项目审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主要工程开完工日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建设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 主要设计变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项目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机构设置及工作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主要项目招标投标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工程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合同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及应用

xx 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及应用 目前,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我省共有94 个县列入建设范围。根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要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是其中的重要建设内容。为规范和指导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工作,明确其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提高编制质量,切实做好县、乡、村预案编制工作,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并结合我省实际,与各位就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工作作一交流。 一、几个定义 1、xx 山洪是指山丘区小流域产生的陡涨陡落的洪水过程。 2、xx灾害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是洪水灾害的一种。 一般而言,降雨是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山洪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 雨历时关系密切;地形地质因素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主要有: 地貌类型、地面起伏、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导致山洪灾害的经济社会因素主要是山丘区资源不合理开发、房屋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水库溃坝等。 3、预案 顾名思义,即“预备方案”,是针对可能的灾害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明确了在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 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预案的主要功能是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突出“第一反应”和“属地为主”的原则。 “山洪灾害”的定义界定了预案防御的对象为“山丘区由降雨引发的可能对人民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雨强等级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山洪灾害雨强等级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临界雨量为引发山洪灾害的门限值,在此将临界雨强作为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划分标准的参考指标。根据预报的降雨量与临界雨强作比较,预测山洪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等级分为三级(Ⅲ、Ⅱ、Ⅰ),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种颜色预警信号分别代表较重、严重、特别严重。 1.第Ⅲ级为黄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较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强临界t R (R ≈临界t R ),而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将可能发生较 重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机构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进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加强值班,做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河流水位、地质状况变化,并做好转移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工作人员及财产的准备。 2.第Ⅱ级为橙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为临界雨强临界t R 的1~2倍 (临界t R <R ≤2×临界t R ),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可能发生严 重的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机构应当启动紧急应急程序,进入紧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做好重大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及由强降雨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情,部署并落实防御措施。野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及时对受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可转移)进行撤离和转移。 3.第Ⅰ级为红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特别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超过临界雨

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及工作要求

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建设任务及工作要求 一、总体建设任务及要求 1.各地应依据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水汛[2013]257号,以下简称《全国实施方案》)和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三年实施方案,确定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总体建设任务,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开展各项建设工作。 2.各地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总体建设任务应包括中央补助资金安排的建设任务(具体见附表)和地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任务。要在确保全面完成中央补助资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合理安排2013年度地方资金的建设任务,并按照《省级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编制省级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3.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重心在县级以下,重点是提高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能力。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要将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选择防治任务重、工作基础好的重点县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积累经验;选择部分重点山洪沟进行防洪治理,逐步建立非工程措施与

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4.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确定的2058个山洪灾害防治县。纳入各省级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项目不得超出《全国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范围和内容。 5.各地要按照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管理有关办法和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招标节余资金须用于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6.对技术复杂、专业性要求高的通用建设项目和设施设备,应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和采购。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准备、工具软件系统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模块由中央统一组织实施。 二、调查评价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 各地要按照《全国实施方案》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选择防治任务重、工作基础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重点县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2013年度暂不开展重要城镇、重要集镇的地形测量工作。 1.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编制由中央统一组织,相关省负责完成。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准备、工具软件系统(包括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由中央统一组织招标,各省分签合同并完成定制工作(包括产品的购置、安装、使用培训、后期服务等)。各省要按照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涉密数据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分解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三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导言 (1) 1.2 山洪灾害定义 (2) 1.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3) 1.4 规划思路 (4) 1.5 基本规定 (6) 1.6 工作组织形式 (7) 1.7 进度安排 (7) 1.8 规划要求 (8) 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及整理 (10) 2.1 基本要求 (10) 2.2 水文、气象 (10) 2.3 地形、地质 (13) 2.4 水土流失 (14) 2.5 经济社会 (15) 2.6 灾害损失 (16) 2.7 环境影响 (18) 2.8 防灾措施 (19) 2.9 其它 (20) 3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21) 3.1 基本要求 (21) 3.2 降雨区划 (21) 3.3 地形地质区划 (22)

3.4 经济社会区划 (25) 3.5 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26) 3.6 山洪灾害风险图 (27) 4 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规划 (30) 4.1 基本要求 (30) 4.2 监测系统规划 (30) 4.3 通信系统规划 (38) 4.4 预警系统规划 (41) 5 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 (47) 5.1 基本要求 (47) 5.2 防灾预案 (47) 5.3 救灾措施 (49) 6 政策法规建设 (51) 6.1 基本要求 (51) 6.2 政策法规建设 (52) 7 山洪沟和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5) 7.1 基本要求 (55) 7.2 山洪沟治理规划 (55) 7.3 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6) 8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58) 8.1 基本要求 (58) 8.2 治理规划 (58) 9 滑坡治理规划 (60) 9.1 基本要求 (60) 9.2 治理规划 (60) 10 山坡水土保持规划 (64)

山洪灾害预防预案

海树政发[2010] 41 号 树台乡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提高突发性暴雨山洪的应对能力, 避免山洪造成群伤群死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结合我乡防汛工作的实际, 制定本预案。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 (3)落实主管领导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乡突发山洪灾害的应急抢险及人员转移。 二基本情况 (一)自然情况 1、河流分布情况 树台乡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红井、相桐和二百户的山洪沟道。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对树台乡条子沟、李会川、堡子台、阴洼沟、石沟 5 个自然村造成较大威胁。 2、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与水土流失等情况该区的山貌呈前倾斜状态,在树台过境小红公路一带,地势南高北低,纵坡大,沟壑多。河道坡度减缓,床面宽阔,形成漫滩。 由于受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覆盖度低和降水集中、夏秋洪水冲刷等因素的影响,境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根据调查,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干旱,加之放牧和人为乱砍滥伐树木所造成,使整个水源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二)经济社会情况

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本区域内有红井、二百户、相桐、韩庄、树台、大嘴 6 个行政村3640 户182273 人。 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情况。 区域内土地总面积312kmf,耕地面积171128亩,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草牧业为辅,农业种植以小麦、马铃薯为主,近年来由于产业种植结构调整,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7年全乡人均收入1920元。 3、山洪灾害防御现状目前,已成立防汛抢险领导机构,且编制了有关防灾预案,各村也分别成立了抢险小组。近年来,为进一步减轻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流域内大力开展了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为主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2.3.2 存在问题 1 、由于防洪工程数量少,规划标准低,工程不配套,经过多年运行,老化失修,已不能适应国民生产发展对防洪要求的需要,一遇山洪,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 2、由于受地形、地貌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人类重用轻养,植被草场严重退缩,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条件差,植物种类单纯,极易形成暴雨径流,造成坡面冲沟,地表泥土随水入河淤积水库,缩短水库寿命,减少调蓄库容,威胁水库安全运行。由于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3、防洪设施少,缺少整体堤防工程规划设计,防洪能力低,防御大洪水能力差。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报告

富县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报告 北京圣世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2年5月

目录1 综合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设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程投资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暴雨山洪监测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站网布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站网布设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监测站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监测站网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施设备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测验设施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信设施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市、县信息传输集成错误!未定义书签。 市水情接收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 县防办信息接收中心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山洪灾害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设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备投资错误!未定义书签。 4 预警响应体系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 山洪灾害预警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监测站(乡镇)预警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县防汛指挥部门预警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 预警子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预警信息传输及发布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于无线广播系统的信息发布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5 信息服务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内容及体系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短信预警发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应急响应错误!未定义书签。 山洪灾害新闻发布平台错误!未定义书签。 6 一期工程功能扩充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工程建设主要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暴雨山洪监测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信息服务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8 工程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湖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

湖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 水雨情信息共享测试流程 一、测试依据 根据国家防办《关于做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办汛一[2011]20号)、省防办《关于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鄂汛办[2012]20号)要求,山洪灾害项目初步验收前必须完成水雨情信息共享测试,测试由省级水文部门负责。 二、测试内容 1、山洪监测水雨情数据库是否严格按照《水雨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SL323-2011)执行。 2、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所建的自动监测站是否由省级水文部门统一编码。 3、各市州水文部门已收到自动监测站点的信息情况及信息的异常情况,并转发至省水文局。 三、测试人员组成 测试人员由省防办、省水文局、市防办、市、州水文局、县(市、区)防办、承建单位人员组成。 四、测试条件 1、所有山洪防治项目的自动监测站都已建设完毕,自动采集的

水雨情信息经过比测并符合相关水文规范要求,可以通过“一站双发”的方式发送到市水情分中心,并能够按水雨情数据标准写入2011版实时水雨情数据库; 2、测站编码基础信息已补充完善,并录入到数据库的测站基本属性表中; 3、接收前置机、IP扩容及防火墙网络配置等问题已解决,与水文部门信息系统已经连接; 4、县级平台数据库按水文实时水雨情数标准要求已建立。 五、测试步骤 在各市州水情分中心,由上述参加测试人员组成测试组,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1、在IE中打开水情数据库维护系统,地址:“http://各水情分中心水情信息交换系统地址/DBMS”。 2、选择“基本信息类-数据表单-测站基本属性表”。如下图: 3、在“信息管理单位”中选择对应的水情分中心,在“报汛等级”中选择“山洪报汛站”,点击查询。如下图: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二○一○年八月

前言 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山洪灾害不仅对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是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2002年底开始,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原建设部、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6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2006]116号文正式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3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点。2010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家防总、水利部、财政部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为了指导和规范县级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大纲。

目录 1 基本概况 (1) 2 编制依据 (1) 3 建设目标与任务 (1) 4 现状调查与评估 (2) 4.1山洪灾害普查 (2) 4.2危险区的划定 (2) 5 预警指标的确定 (3) 6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3) 6.1水雨情监测 (3) 6.2监测预警平台 (7) 6.3预警系统 (8) 7 责任制组织体系 (12) 8 预案编制 (14) 9 宣传培训演练 (15) 9.1宣传 (15) 9.2培训 (16) 9.3演练 (16) 10 投资概算 (16)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简要报告 前言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广义的山丘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山洪灾害不仅对我国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山洪灾害每年都造成数以百计的人员伤亡,是我国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灾种之一。据1950~1990年资料分析,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中,山丘区占67.4%;1997年全国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占当年洪涝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9%;1998年长江大洪水受灾严重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四省死亡人员,大部分死于山洪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山丘区建成了一大批防治山洪灾害的工程设施,但这些工程大都修建于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不高,工程配套不完善、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工程不断增多。由于缺乏对山洪灾害防治的宣传和系统研究,人们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致于在河道边、山洪出口一带建住房、搞开发,不断侵占河道,乱弃、乱建、乱挖,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和损失。散布于山丘区的中小城镇和居民点,多位于平川谷地,防洪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有的甚至处于无设防状态,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防御山洪灾害能力十分薄弱。 严重的山洪灾害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2年9月,时

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批示“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并指示研究提出防治山洪灾害的规划方案。 遵照温总理的批示精神,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以下简称五部局)联合成立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规划编写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并委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为规划编制的技术牵头单位。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全国规划编写组统一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任务书及技术大纲。第二阶段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任务书及技术大纲的要求,在全国规划编写组的指导下,开展山洪灾害现状调查,研究山洪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按照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本地区的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为了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全国规划编写组针对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了5个专题、35个子题的专项科学研究,制定了11个技术指导文件,分两期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骨干进行培训。第三阶段全国规划编写组分析、综合、汇总各地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本次规划所述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本规划所指的山洪是山丘区小流域由降雨引起的突发性、暴涨暴落的地表径流,泥石流为由降雨引起的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为由降雨引起的山洪诱发的滑坡,坡体的前缘高程低于历史最高洪水位。山丘区小流域的流域面积原则上小于200km2,对于山洪灾害特别严重的流域,面积可适当放宽。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除上海、江苏、香港、澳门和台湾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