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09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09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09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马拴友于红霞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博士后流动站100732)(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研发部100080)

内容提要:转移支付是政府调节区域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分析了1994年新财税体制改革以后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发现转移支付总体上没有达到缩小地

区差距的效果;对转移支付决定的因素分析,则解释了现行转移支付不能缩小地区差距的

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转移支付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收敛

一、引言

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主要有四种方法:传统指数法(Classical inde xes)、增长回归法、马尔可夫转换阵法(Markov transition matrics)和时间序列法1。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B系数收敛。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研究中国地区差距的文献比较多,但主要是利用传统指数法,大部分认为1978年后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是扩大的(见Wu,1999和D murger等,2002),Zhang,Liu and Yao(2001)通过检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相对数的对数序列是否具有单位根,发现东部和西部地区在过去40年是收敛的,但全国或各地区间不存在收敛。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也不尽一致,例如Raiser(1998)认为1978)1983、1978)1985、1978)1989、1978)1992年存在收敛,但1984) 1989年存在弱收敛,1985)1992年收敛不显著;Wu(1999)发现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存在显著收敛,1991)1997年是发散的。

但从转移支付角度研究地区差距的文献较少。其中,La Fuente和Vives(1995)通过估计地区生产函数认为,欧盟的欧洲地区发展基金(FEDER)对西班牙受援地区的产出具有较小但显著的效应。Garcia-Mil 和Marim n(1996)发现西班牙中央政府20世纪80年代在落后地区大量进行公共投资,只导致了这些地区(准)公共部门的发展,而制造业和私人服务业基本没有改善。Garcia-Mil 和McGuire(1996)分析了欧盟和西班牙中央对该国17个地区的转移拨款,通过比较这些地区拨款前后的经济绩效,认为这些转移支付政策对刺激落后地区的私人投资或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无效。而Cashin和Sahay(1995)通过分析各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印度的转移支付促进了印度地区经济收敛的结论。

中国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包括转移支付制度,至今已运行8年,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到底如何?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安排是否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因此,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第二节分析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在地区经济收敛中的作用,第三节则对转移支付的决定进行因素分析,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和政策建议。

*本文是王洛林和魏后凯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0的阶段性成果,对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诚挚感谢,但文中错误概由作者负责。文中数据均引自有关年份5中国统计年鉴6和5中国财政年鉴6。

1传统指数法指利用经典的变异系数(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 on)、泰尔指数(Theil.s measure)和基尼系数等指标分析地区收入差距动态;马尔可夫转换阵法主要使用马尔可夫链过程;时间序列法侧重检验各地区人均收入的对数是否存在单位根。

2003年第3期

二、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经验分析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偏好和技术相似的经济会收敛到相同的稳态,即落后的经济会比富裕的经济增长得快。因为它假定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如果两个经济的生产技术相同,则贫穷经济资本的边际收益将大于富裕经济。在生产要素可以流动的情况下,资本将从富裕的经济流向贫穷的经济,同时劳动因追求较高的工资率也向富裕经济流动,资源流动最终使两个经济的人均资本存量趋于一致,实现人均产出的收敛。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地区经济增长有两个收敛概念:一是R收敛,如果各地区人均真实收入的离差是递减序列,就说区域经济存在R收敛。用公式表示,这种收敛定义为:R t+1

这里,各地区人均收入对数的标准差R t=(1P N)E N i=1(log y i,t-L)2,其中y i,t是地区i的人均真实收入(i=1,,,N),N是地区样本个数,L t是log(y i,t)的样本均值。

二是B收敛,指如果落后地区比富裕地区增长得更快,则落后地区就会在人均收入P产出上赶上发达地区,就说存在B收敛。它又分为绝对B收敛和条件B收敛两类。其中,绝对收敛指各地区经济收敛到相同的长期均衡,它假定地区之间除了初始的资本水平不同以外,其他方面都相同,即不同地区不但稳态人均产出相同,而且技术进步速度、规章制度和生产、组织技术也相同。相反,如果各地区的技术进步速度或稳态人均产出水平不同,就是条件收敛。它说明各地区经济的增长率不但取决于初始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各地区不同长期均衡的决定因素:如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制度变量等。

在一国内的不同区域之间,厂商和家庭的技术比较类似,偏好和文化大致相近,法律和制度框架也基本相同,同时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流动的障碍较小。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间经济相比,区域经济更容易表现出绝对收敛的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绝对收敛。

估计地区经济是否存在绝对收敛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得到以下增长方程(见Barro和Sala-I-Martin,1995):

[log(y i,t P y i,t-T)]P T=x*i+[(1-e-B T)P T]log(y*i P y i,t-T)+L i,t(2)

其中,i指某一地区经济,t表示某一时点,T为观察期长度,y i,t-T和y i,t分别指观察期的期初和期末人均收入,x*i指稳态的人均增长率,y*i是稳态人均收入,B指人均收入向稳态水平y*i收敛的速度, L i,t表示随机误差项。显然,在收敛速度B给定时,如果一个地区经济离其稳态水平越远,即log(y*i P y i,t-T)越大,那么该地区在T期内的年均增长率就会高于稳态增长率x*i。贫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会高于富裕地区,地区差距从长期看将会逐步缩小即收敛。

上式可以进一步化简为:

[log(y i,t P y i,t-T)]P T=x*i+[(1-e-B T)P T]logy*i-[(1-e-B T)P T]logy i,t-T+L i,t

=a-[(1-e-B T)P T]logy i,t-T+L i,t(3)

其中,a=x*i+[(1-e-B t)P T]log(y*i)为常数,这意味着稳态值和时间趋势对各地区都相同。

在上式中我们注意到,在B给定时,初始收入的系数(1-e-B t)P T随T增加而减小。因为总收入的增长率随着收入的增大而逐步下降,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前期较高的增长率和后期较低的增长率放在一起,其平均的增长率就较低。因此,随着时间跨度的扩大,初始条件对平均增长率的影响程度递减。在T趋于无穷大时,系数(1-e-B t)P T趋于0;在T趋于0时,(1-e-B t)P T趋于B。不管数据的跨度T多长,从上式总可以得到B的近似估计值。

(3)式两边同时除以T,可以得到计量分析的另一种形式:

logy i,t-log y i,t-T=A-(1-e -B T)log y i,t-T+E i,t(4)

其中,截距A=a P T,随机误差项E i,t=L i,t P T反映暂时性冲击的影响。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S)估计(3)或(4)式,可以得到B的估计值。如果B>0,就说明存在收敛(地区差距缩小)。

由于转移支付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拨款,促进了资本向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流动,如果转移支付有效的话,它应该能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距。这样,不考虑政府间转移支付因素时,估计上式得到的收敛系数包含转移支付的效应。为了分析转移支付对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我们在回归方程中加入转移支付率(各地获得的转移支付与其财政总收入的比率)这一因素。如果转移支付是收敛的原因,那么当转移支付率保持不变时,收敛系数的估计值B会变小。于是,我们完整的回归方程是:

[log(y i,t P y i,t-T)]P T=A-[(1-e-B T)P T]log(y i,t-T)+C TRSF+L i,t(5)

其中A、B和C是待估计的参数,TRSF为转移支付的相对数。

既然我国从1995年正式提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而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也包括建立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它是财政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分析1995年以来的地区差距,由于分省转移支付目前只有1995)2000年的数据,我们主要分析这一时期转移支付促进区域经济收敛的趋势。考虑到目前转移支付的基本结构、基本分配方法和资金使用机制没有根本性改变,其结论能代表对当前转移支付实际效应的判断。在数据的选择上,由于不能只看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总量,绝对量不便于比较,我们采用转移支付的相对数:即1995)2000年各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总额相对于其1994年的财政收入的比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从中央财政得到的转移支付,都按1990年为100的GDP平减指数缩减,以剔除价格变化的影响。在估计以上两式时,我们也考虑加上一个地区哑变量,其取值在沿海为1,在内地为0。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估计结果如表1。

表11995)2000年地区经济增长方程的NLS估计

模型?òó?

截距

-01010333

(-01214593)

-01077814

(-11119489)

-01069616

(-11352481)

-01106838

(-11587425)

B-01012050**

(-21089638)-01020589**

(-21474564)

-01017744*

(-31092258)

-01022536*

(-21868750)

哑变量

-01013044

(-11329914)

-01008273

(-01864196)

转移支付01001081**

(21329975)

01000979***

(21037086)

统计检验

R2=01128067

校正R2=01096927

D1W=21326012

F=41112565

R2=01181673

校正R2=01121056

D1W=21315239

F=21997069

R2=01274034

校正R2=01220259

D1W=11930389

F=51095918

R2=01294305

校正R2=01212879

D1W=11990190

F=31614369

注:由于重庆成立直辖市较晚,这里仍包括在四川省内,样本数是30个省市;转移支付指1995)2000年转移支付总额P1994年地方财政收入。括号里是t-统计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下同。

其中,模型?和ò不考虑转移支付的因素,这时在是否考虑地区哑变量情况下,估计的收敛系数B分别是-01012和-01021,而且在统计上显著。B不为正数,说明1995)2000年我国地区经济不存在收敛,相反地区差距还在以112%)211%的速度扩大。在加入转移支付变量时(模型ò和ó),转移支付为正且显著,估计的B分别为-01018和-01023,B的绝对值比不考虑转移支付时变大,说明转移支付不但没有促进这几年区域经济收敛,反而扩大了地区差距,使区域经济以118%和213%的速度发散。如图1,画出各地区1995)2000年经济增长率PGDPG(实际是几何平均增长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图1 地区经济增长与初始收入

率的对数[log(y i,t P y i,t-T )]P T)和1995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PGDP 的散点图,也可以看出这几年地区经济增长与初始收

入水平总体上正相关,即人均GDP 高的地区经济增长也比较

快。

因此,虽然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分别提出缩小

地区差距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1995)2000年我国的区域

经济并没有出现收敛趋势,相反地区差距还在进一步加大,

说明我国富裕地区还没有出现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另

外,作为政府帮助落后地区发展重要手段的转移支付,也没

有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正是因为地区经济

差距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加上

政府的财政政策调控没有改变市场力量的趋势,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没有缩小,这说明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不合理,转移支付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也暗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指望短期见效。

三、转移支付未缩小地区差距的因素分析

转移支付没有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除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之外,主要原因可

能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不科学和不公平。

图2 2000年各省与全国平均的人均真实GDP

为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应主要向落后地区倾斜。国外一般是人均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不(少)接受中央的转移支付,转移补助的对象主要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如图2,以2000年为例,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相对发达的富裕地区,中央不应给予其转移支付。但我国实际是中央对各地区都给予补助,而且这些发达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还比较多。例如1995年,从中央得到补助最多的四个地区分别是广东、上海、江苏和辽宁,其获得的转移支付占中央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16%、711%、614%和611%。而且,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图3,各年转移支付省际分布曲线的波动态势基本一致。2000年,辽宁、上海、广东、江苏得到中央的补助仍然名列前茅,所占比重分别为519%、511%、418%和416%。

从转移支付的差距看,应该是随着地区差距的扩大,中央对各地方转移支付的差距相应扩大:即对落后地区给予更多的转移支付,而对富裕地区减少转移支付。但如图4,我国各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逐步扩大,对转移支付的差距却逐渐减小,即转移支付越来越趋于平均化。这样,我国的转移支付分配总体上是不足以起到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尽管过渡期转移支付是有选择给予低收入地区的。2003年第3期

图3 1995)2000年各省获得的转移支付占全国的比重(

%)

图4 各省人均真实收入和所得转移支付比例对数的标准差

从转移支付分配的计算看,国外转移支付主

要根据因素法按客观公式进行分配,确保落后地

区得到足够的资金,使其能够提供与全国平均水

平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促进其发展。根据国际

经验和我国实际,用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

转移支付,应更多地考虑地区差异因素。这些因

素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因素,包括各地区的

面积、人口、种族和气候等条件;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包括各省区人均GDP 、人均财力(财政收入)、投资占GDP 比率和农业产值占GDP 比重等变量;三是公共服务水平因素,例如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供给水平,我们具体采用每万人病床数、公路密度分别表示卫生和基础设施的提供程度,以人均负担中小学生人数表示对义务教育的需求水平,以是否民族地区表示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差异(如/双语0问题加大了服务的供给成本),由于城市化意味着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加大,我们也把城市化列入此类。下面分析我国实际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在多大程度上考虑了这些客观因素,建立以下转移支付函数回归模型:

TRSF =c 0+c 1N +c 2E +c 3S (6)

其中,TRSF 仍然指转移支付率,c 0是截距,具体估计时我们考虑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有不同的截距,即分别引进三个区域哑变量,c i 是待估计的参数(i=0,1,2,,),N 、E 和S 分别表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公共服务因素向量,各因素与转移支付分配的关系如表2。

表2各因素与转移支付关系的理论符号因素

自然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公共服务水平因素面积人口种族气候人均GDP 投资率人均财力农业份额人均学生人均病床公路密度民族城市化转移支付+++----++--++

注:投资率指投资占GDP 的比重;每百万人拥有的病床数和公路密度表示卫生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它们越高表示该地区提高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得到的转移支付应越少。

在数据选取方面,考虑到以上自然、经济和公共服务因素的地区(相对)结构,在1994)2000年间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各变量主要以1994年的数值为标准。同样,以资金表示的变量,如转移支付、人均GDP 和财政收入以可比价格计算。另外,在考虑民族因素时,引进民族哑变量,它在5个自治区和3个视同民族地区对待的省区为1,在其他省市取值0。农业产值份额以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表示,气候采用各省省会城市的平均气温代表,城市化指各地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6)式,结果见表3。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表3转移支付函数的OLS估计

模型??×?

东部截距11170690*

(51240238)

-11109491

(-11406893)

25175579*

(21836907)

42186267*

(31843716)

中部截距12187539*

(51539917)

-71734541

(-11074794)

27181578*

(31288356)

41138546*

(31881185)

西部截距16175898*

(81406609)

-01562173

(-01075471)

30113376*

(31670616)

43118278*

(41259877)

人均GDP

01001827

(01737035)

-01002231

(-11040599)

农业比重01398427**

(21062315)

01282695***

(11708228)

投资比率

01088161

(01723322)

01175662

(11190343)

人均财收

-01006155

(-01280697)

01016615

(01965899)

面积

01038985

(01644350)

01000840

(01019403)

人口-01000581**

(-21213650)

-01000818***

(-11801190)

气候-01213936***

(-11857688)

-01805487**

(-21565302)

民族地区31210084**

(21243248)

71993227*

(21891655)

41273807***

(11734999)

城市化

-01041946

(-01847231)

-01013878

(-01299896)

人均学生-13114077**

(-21591904)

-17613693*

(-31523172)

人均病床

01106372

(11045054)

-01268623

(-11569899)

公路密度

-01029081

(-01289819)

01230244

(11427896)

统计检验

R2=01640854

校正R2=01547164

D1W=21193203

F=61840138

R2=01534662

校正R2=01413270

D1W=21216835

F=41404412

R2=01676462

校正R2=01573519

D1W=21001348

F=61571183

R2=01877049

校正R2=01762295

D1W=21205003

F=71642870

注:模型?采用了Newey-West异分差标准误一致估计。

其中,模型?、?和×分别只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公共服务水平因素。在只考虑自然因素时,各地区的面积大小不显著,表示我国的转移支付没有考虑各地区辖区面积因素;人口为负且显著,说明转移支付分配没有考虑各地区人口多少,分配的客观结果是转移支付与人口反向变化,不公平;气温与转移支付负相关,说明寒冷的地区得到了相对较大的转移支付,这主要与北方取暖期较长有关,是正常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得到了较多的转移支付,表明转移支付照顾了民族和安定团结因素。

在只考虑经济发展程度时,只有农业产值份额变量显著,其符号为正,说明农牧业大省得到了较多的转移支付,这是比较公平的一点;但人均GDP、人均财力和投资率不显著,表示实际分配转移

2003年第3期

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

支付资金时没有按照这些因素分配,这就显然不公平,因为转移支付不与人均收入负相关,就不能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补助和促进其发展。

在只考虑公共服务因素时,我们发现只有民族和中小学生数因素得到考虑,其中民族因素是正常,而对中小学生的考虑是不合理的,人均负担学生数越多的地区,对义务教育投入需求越大,但实际得到的转移支付反而越少;城市化水平、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和每百万平方公里上修建的公路里程,都不显著,表示转移支付的分配没有考虑这些因素。

最后,我们同时考虑所有的因素,见模型?。从中可以看出,以上结果基本不变,即转移支付的分配没有考虑面积、人均GDP、投资率、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化、卫生服务水平(医院病床数)、基础设施状况(公路密度)等因素,只考虑了人口、气候、农业大省、中小学生人数和民族因素,而且人口和中小学生数的考虑是不正常的,即人口和人均负担学生人数多的地区得到的转移支付反而较少。这些因素分析显示,现行的转移支付对地区差距考虑得较少,资金分配极不合理,缩小地区差距的功能很弱,这是目前转移支付达不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果的重要原因。

从结构上分析,我国转移支付总体分配不合理、缩小地区差距净效应较弱的主要原因是,税收返还和专项拨款补助所占比重太大,而过渡期转移支付等具有地区平衡功能的转移支付比重太小。我们知道,我国的转移支付包括体制补助、专项拨款、结算补助、税收返还和过渡期转移支付等形式,从定性上分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维持既得利益。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由基数法来确定,只能增不能减。基数中包含了过去体制中不合理因素,在逐年滚动的过程中,不合理因素继续扩大。第二,分配透明度不高。许多补助分配缺乏科学依据,具有较大随意性,常常是按/跑得勤、叫得响、出的配套资金比例大0为原则分配,一度使财政/均等化0变成了/差距化0。第三,过渡期转移支付不足。这种补助考虑了一定的因素按公式分配,只分配给中西部地区,真正具有缩小地区差距的性质,但受以上转移支付方式和中央财力限制,实施力度很小,而且其分配办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数量结构上,1998)2001年,税收返还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平均达6211%,各种专项拨款补助占2011%,而过渡期转移支付包括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平均只占113%,这意味着转移支付的80%以上是扩大地区差距的。当然,从趋势上看,维持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相对比重逐步降低, 2001年已比1994年下降3819个百分点,因此转移支付的总体结构有不断改善的趋势,但税收返还仍占1P3强以上,税收返还和专项补助合计占转移支付总量的60%左右(图5)。而这两大转移支付主要分配给东部。1994)2001年,税收返还的地区结构平均是:东部地区占5014%,中部地区2618%,西部地区仅占2219%;专项补助的地区分布为:东部地区占25%,中部地区4215%,西部地区比中部地区低10个百分点(图6)。因此,二者合计,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仍占优势,从而使这期间转移支付缩小地区差距的效应不明显。但随着今后转移支付和财政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情况将逐步有所改善,预期会逐步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前面的实证分析表明,虽然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分别提出缩小地区差距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并没有出现收敛趋势;作为政府帮助落后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合理,虽然其结构目前正在逐步改善,但该时期没有起到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这也暗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政策。转移支付要想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有质的提高,关键是利用客观的因素和科学的公式,在确定各地的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基础上,计算分配可用于转移的财政资金,并增加中央财政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均衡拨款的规模。

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当前一方面应将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和税收返还纳入过渡期转移支

图5 转移支付总额的主要项目所占比

图6 税收返还和专项补助的地区结构

付,按客观因素和法定公式公平分配。特别是税收返还保留了地方的既得利益,实际上是起着扩大地区差距的作用,因为富裕地区得到的税收返还也多。因此,有两种选择:一是调减税收返还数量。事实上,税收返还每年达1800多亿元,只要能切出其中的30%按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分配,就可以突出转移支付的均衡功能。二是下决心触动现行财政利益分配格局,取消中央税收返还,将其作为中央可支配财力全部用于均衡性拨款。同时,要继续完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考虑更多的因素合理测算各地方的标准收入、标准支出和应得转移支付数量。

参考文献

Barro,R.J.,and X.Sala --i M arti n,1995,Ec onomic Growth ,New York:McGra w Hi ll.

Cashin,Paul,and Ratna Sahay,1995,Regional Economic Gro wth and Convergence in India ,IMF Working Pape r No.58.

De La Fuente,A.,and X.Vives,1995,Re gional Polic y and Spain ,Economic Polic y ,13)51.

D murger,Sylvie,Jeffrey D.Sac hs,Wi ng Thye Woo,Shuming Bao,Gene Chang,and Andre w Melli nger,2002,Geo graphy ,Ec onomic Polic and Regional De velo pment in China ,NBER Wo rking Pape r 8897.

Garcia -Mil ,T.,and R.Marim n,1996,Integrac i n regional e inversi n p blica en e spa a ,in R .Marim n e d .La economia espa ola:una visi n diferente,Publishe d b y Antoni Bosch ,Barc elona ,197)256.

Garcia -M il ,T.,and Therese J.M c Guire,1996,Do Inte rregional Trans fers Improved t he Economic Pe rformanc e o f Poor Regions ?The Case o f Spain ,Revised Draft:December 27.

Rai ser,M artin,1998,Subsidising Inequality :Economic Re forms ,Fisc al Transfe rs and Conve rge nce ac ross Chinese Provinc es ,Journal o f Deve lop -me nt Studie s 34(3),1)26.

Wu,Yanri,1999,Income Disparity and Conve rgenc e in China .s Re gional Economic s ,U niversit y o f We ste rn Australia Discussion Paper 9915.Zhang,Zongyi,Ayi ng Liu,and Shujie Yao,2001,Cove rngence o f China .s Regional Inc me s :1952)97,China Econimc Re view 12(2P 3),243)58.

(责任编辑:晓 喻)(校对:子 璇)2003年第3期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

Ma Shuanyou&Yu Hongxia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CASS)

As an important policy for governmen t to stimulate backward regions to develop,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ment since the tax-shar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1994in China is tested i n terms of reg i 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which concludes that i t does not have effects on narrowing the provincial disparity,then the reason is explained by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grants assignmen t in-to its factors,and finally some policy suggestion is brought forward.

Key Words: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ment;Western development;Regional convergence

JEL Classification:H700,H740,H210

An Analysis of Rational Bubbles in the Real Asset Market

Yuan Zhigang and Fan Xiaoyan

(Economic Department,Fudan Universi t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al asset market,it is very crucial to prevent it from bubbling up.Based on the ra-ti onales of rational bubbles,we construct a local RAM equilibri um model and propose the relative conditions for the birth and ex is t-ence as well as the burst of the rational bubbles.The model provides a si mplified and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n all the effects in forming rational bubbles by the indi vid ual.s rational expectation,the bank.s financing and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Meanwhile the model is well consistent with several prominent cases of real asset bubbles in the past.Fi nally,some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macroeconomic perspective.

Key Words:Bubble;Real asset;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JEL Classification:L700,O110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Relationship Banking

Cao Min,He Jia&James Poon

(C UHK,CUHK&CEIBS and ING)

The study finds empirical support to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theories that the longer the banking relationship,the lower the rate on the foreign currency loans.It also finds empirical support to the rate reducing effects of other key factors such as the majority shareholding by the foreign sponsors,provision of third party guarantee.However,the ren minb-i denominated loan rate will be re-duced as FIEs maintain relationship with more banks.This su ggests that banks compete for customers by offering cheaper credi ts. If competition is the pred ominant determinant of loan pricing and that such level of competition does not stimulate more innovative and better quality bank services and products as a means of differentiation,the inflex ible Ren minbi loan pricing will ulti mately de-teriorate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banks and affect the financial health of the banking sys tem.

Key Words:WTO;financial intermediation;relationship banking;loan pricing

JEL Classification:P240,P260

深究区域经济差异及条件收敛

深究区域经济差异及条件收敛 对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 对地区经济差距进行描述和分解是2004年之前研究文献的主要工作之一,尽管使用的指标和分解方法有差异,但对于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描述和分解是分歧最少的,大部分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差距呈现短暂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持续扩大的“U”字型的变化过程。所争论的只是确切的“U”字型的谷底年份和不平等指数的大小,大部分研究认为是在1984年左右,也有20世纪80年代末,依测度方法和数据使用的差异而略有不同。 2004年之后的研究文献大多认为1990年是拐点。仍然以基尼系数为指标,石磊、高帆实证讨论了我国31个省份1978-2004年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及其结构性原因。他们认为以1990年为拐点,地区经济差距有一个先缩减、后增加的“U”型变化轨迹,1978-1990年的差距缩小主要源于东部高收入地区的内部收敛,而1990-2004年的差距扩张主要源于中部中等收入地区和东部高收入地区的省际发散。许召元、李善同认为,1990是1978-2004年期间地区经济差距由缩小到逐渐扩大的拐点,但自2000年起,扩大的速度有所减慢,2004年出现差距缩小的现象,地区间条件收敛的速度为%。黄涛等主要的经验研究结论有两个:一是东中西部的人均

GDP分布差异占到了全部省市分布差异的70%以上,在1996年以后更稳定在80%左右;二是利用人均GDP指数和基尼系数将全国各省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均衡领先型”、“不均衡领先型”、“均衡落后型”、“不均衡落后型”。这种区域的划分对于一个省市考虑发展道路时有一定参考价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2004年之前的研究,还是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已经取得了基本共识。 收敛假说检验的新进展 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基于三种思路:新古典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与新增长相结合的理论。国内文献对于我国地区间增长收敛的研究大多基于新古典收敛理论,在Barro方程法或MRW框架下,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是否条件收敛或俱乐部收敛,或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机制进行考察。 2004年以来,基于这些框架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董先安认为1978年至1984年间,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20世纪90年代以来存在俱乐部收敛,地区间条件收敛的速度为%。彭国华认为全国范围内没有绝对收敛,只有条件收敛,省际收入条件收敛的速度为%。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随后,彭国华利用最大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地区增长收敛的强弱,认为1978年以来,

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_汪振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1月号下(总第409期) 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 业提供信贷担保。开展双边和多边协商和会晤机制,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机制,为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提供良好环境。 3、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上建立自由贸易区。通过多方磋商,适时地启动建立自由贸易区谈判,并促成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早日建立。新疆与中亚各国自由贸易区以消除贸易和投资的障碍为前提,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区域内的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达到跨国界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的最佳配置。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使新疆与中亚各国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会提升本地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 4、以政府扶持为基础的关税同盟。由于各成员国都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各国内部的市场机制发展程度普遍较低且水 平不一,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规范化建设滞后。其次, 目前成员国间关税的平均税率较高,且由于在上海合作组织内存在着几个次区域组织,不同国家间的关税水平参差不齐。总的来看,由于1998年建立了中亚经济共同体、2000年建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四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贸易制度和统一关税的关税同盟。相反, 新疆在与以上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中就受到规则不统一和关税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由于本区域内我国在纺织、机电和化工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生产优势,这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将限制区域内资源配置的优化。因此,建立整个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税同盟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各国规模化生产的潜力,提高每个国家的生产和配置效率。此外,由于各成员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国内都没有产生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 跨国企业,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了国家间的民间贸易和投资只局限在低风险、小额和短期的项目上。据中亚各国主管部门的统计,我国在哈、乌、吉、塔等国注册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逾千家,但生产规模很小,经营效果不甚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政府就有必要加强制度和规则的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并承担起那些具有前景但是风险高、 资金量大的合作项目。可以说,在目前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建设落后、企业自生能力差、还存在各种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关税同盟,完善和发展政府主导的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民间贸易和投资才会跟进和繁荣,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合作才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提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论证丰富了当前学术界对收敛性问题的研究。但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收敛性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近期文献进行梳理, 并给予述评。 希望对当前有关研究和政府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俱乐部收敛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经济学家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进而缩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落后国家(地区)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仍越来越大。本文将依据经济增长收敛的最新进展,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寻找缩小地区差异的突破口,为我国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外收敛性研究进展 经济增长收敛研究最早始于Ramsey (1928),其后,Abramovitz (1986)和Bau -mol (1986)等进行了创导性的探索,把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推向了高速发展阶段。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 (一)理论研究综述。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建立以来,围绕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争论就一直存在。 关于收敛性的论述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amsey (1928)、Solow (1956)、Swan (1956)、Cass (1965)等;二是新增长理论的论述,代表性的有Romer P.(1990)以及Barro 和Sala-I-Martin (1995)等。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论。地区经济差异的研究可追溯到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源于Frank Ramsey (1928)的“储蓄的数学理论”,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则反映在哈罗德(Harrod , 1939)和多马(Domar ,1947)的著作中,但对现代增长理 论的影响不大。而新古典增长理论对地区经济差距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以技术进步论为中心的索洛-斯旺增长模型(1956),此模型突破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 其后,Swan (1956)、Cass (1965)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作了完善和扩展,并在Ramsey 最优储蓄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Ramsey-Cass-Koopmans 最优经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最新进展 □文/汪 振 祝凤文 经济/产业 18 DOI:10.13665/https://www.doczj.com/doc/8a15527430.html,ki.hzjjykj.2011.02.016

区域经济学案例期末测试

区域经济学案例期末测试 案例一 上海浦东陆家嘴,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金融贸易开发区,去年贡献税收478亿元。这个数字约占浦东新区税收的1/4,约占上海同期税收的1/16,而上海的税收又接近全国的1/16。 1、上海浦东陆家嘴新区创富秘密在哪里? 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金融贸易开发区。行业龙头和集团公司总部集中于这些“亿元楼”里。 2、什么是总部经济?如何理解总部经济的概念? 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3、案例说明了总部经济至少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效应?税收贡献效应,社会资本效应、产业乘数效应 4、为什么说总部经济的发展会带动积聚企业总部的中心城市以及相关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 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集聚带来了总部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积聚,形成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有力的推动了中心城市的发展。 中心城市企业总部与周边生产基地、产业基地的企业价值链与产

业价值链的形成,强化了相关产业的实力,扩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有力的带动了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 2.二战初期,西欧的一些国家因努力恢复经济而扩大支出,造成了国际收入的不平衡,为解决一系列经济问题,这些国家着手建立一种自由化的体系,试图克服贸易壁垒和数量限制等。1951年,法国、原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签订为期50年《欧洲煤钢联营条列》,整个50年代,西欧国家在GATT的旗帜下,成功地进行了关税减让,极大的消除了贸易壁垒。 1)简要分析欧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2)欧盟建立对于成员国有什么积极作用? 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3)利用关税同盟理论,从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角度,分析产生上述积极作用的原因。 贸易壁垒的降低提高了区内的贸易自由度,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下,劳动力和企业向自由贸易区集中,扩大了该区域的市场规模和供给能力,而以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将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作为生产区位。 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本地市场的放大作用下,区外的产业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摘要:本文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研究。在将北京市18个区县划分为4个经济区的基础上,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同时,还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条件β-收敛的原因。 关键词:基尼系数;β-收敛;条件β-收敛 在对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北京市划分为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4个经济区,应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这里所说的基尼系数是以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为单位算出的,它可以表示各经济区或各区县之间的贫富差距水平),对1994-2004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滓-收敛。然后,利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空间面板数据(spatial panel data)模型分析得出北京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β-绝对收敛,但存在β-条件收敛,并且分析了形成这种β-条件收敛的原因。 一、经济收敛问题研究的简单追朔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若技术外生一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发展,进而赶上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趋同,即经济收敛。新增长理论则认为与物质资本、技术及人力资本相关的规模报酬递增很可能使各地区经济增长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经济增长发散。这两种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长期争论并引发了大量实证研究的出现。 在区域经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将经济收敛区分为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σ-收敛是指经济体人均GDP的标准差具有下降的趋势。β-收敛可分为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β-绝对收敛是指穷经济体比富经济体有更快的发展速度,并最终都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β-条件收敛是指经济体的增长由于其自身初始状态的不同而收敛到各自不同的稳定状态。俱乐部收敛是指在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集团内部,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趋同,而集团间的差异仍会存在。 关于σ-收敛,目前看来利用基尼系数的分解来分析是一条较优的途径。在β-收敛的问题上,大多数人使用横截面数据或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一般采用基于Solow-Swan、Barro J R 和Sala-I-Martin X 的收敛分析模型得出模型: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表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表 1.月官方PMI每月首天公布; 2.CPI 及PPI 一般是每月9日公布(一般是每月第九天,五月与十月黄金假期会顺延,1月会稍迟宣布; 3.固定投资(不含农户)、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月度报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报告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情况月度报告,这些数据的公布时与CPI 及PPI一样,但五月与十月黄金假期会顺更延,1月亦会更迟宣布; 4.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月度报告一般是每月18日宣布, 5.1月、4月、7月、10月分别召开年度、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支等指针数据将在发布会上一并公布。在发布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的同时,分别发布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12月、2012年3月、6月、9月当月或累计数据情况电子报。这些数据会在季结后20天之内公布。 6.根据统计报表制度,2月份不发布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经济效益数据。 7.2月3日发布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报告。 8.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数据于每月4日、14日、24日上午9:30时发布。 9.由于部分重点企业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旬报停止调查,故取消数据发布。 10.夏粮产量、早稻产量和全年粮食产量分别于7月中旬、8月底和12月初发布。 11.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219.235.129.58/welcome.do)于每月23日前更新上月(季)数据,12月30日前更新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详细数据(遇法定公休日顺延)。

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World Economic Research 世界经济探索, 2016, 5(1), 1-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8a15527430.html,/journal/wer https://www.doczj.com/doc/8a15527430.html,/10.12677/wer.2016.51001 Research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bout the Convergence Problem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Shoufu Zhang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Mar. 10th, 2016; accepted: Mar. 27th, 2016; published: Mar. 3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8a1552743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concentrated on the convergen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1979-2014. Calculating the annual variable coefficie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each province,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re is a decreasing tendency about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However, the variable coefficient has some drastic fluctuations in last 5 years. On the basis of the Solow-Swan model, regression equation to test the absolute β- convergence has been set up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an absoluteβ-convergence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and it converges at a rate of 2.5% a year. However, when the investigation cycle is turned into 8 yea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each province has a diverging tendency in a certain time. It also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economic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logic among these provinces in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but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inconsistent. Keywords The Central Regions of China, The β Convergence 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 张首府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区域规划案例比较

区域规划案例比较 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各种层级和类型的区域规划名目繁多、发展定位相似、区位特色淡化,造成了区域经济政策失灵、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负面效应,因而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区域规划亮点解析 1、美国的西部开发 “美国西部”是一个历史性的地理概念,它是指太平洋沿岸和广大的内陆区。美国西部由于开发较晚,曾一度成为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美国西部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矿产很多,其煤的储量占全美的2/3以上,黄金、白银和铜的储量分别占全美的70%、50%和50%,能源潜力超过中东的全部油田。 美国西部开发经历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以及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末两个阶段。第二阶段采取的政策措施如下:实施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发。规定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规模或一定时间,就可低价或免费得到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套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利用军事工业拉动产业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的西部开发运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跨越性发展,使西部地区变成了“小麦王国”和“畜牧王国”,同时也保证了美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欧盟的区域发展 欧盟成立初期,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较大,成员国之间

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欧盟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共同体集团,也是解决区域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最成功的组织之一。 欧盟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下:成立欧盟协调地区发展的机构。完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地区发展。协调成员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使成员国发展目标与区域发展目标相一致。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是世界上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区域政策,其总体目标是为了解决整个共同体范围内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保证共同体内各成员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确保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3、日本的区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严重的“过密区”和“过疏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和地方经济圈,在人口密度、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人口过密、拥挤和地价上涨等问题,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出现了人口过疏、没有活力和经济衰败的现象。 为转变区域发展现状,日本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区域规划: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法律,完善区域管理。通过规制改革,实现行政服务灵活化、多样化、效率化。通过树立人才观以及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发展城市群、都市圈整备计划以及建设特色城镇,协调城乡发展。通过“观光力国”战略、“一地域一观光”战略以及大力发展田园生活体验发展旅游业。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了经济、人口的“过密”和“过疏”问题,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取得了明显成效。 4、迪拜的区域发展 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由盛到衰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普遍现象。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一、经济增长理论 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国家或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异是由于其资本-劳动比率(K/L)不同的结果。假设储蓄率不变,一国或地区最初的K/L 越低,其K/L 增长就越快;其结果,穷国(地区)将比富国(地区)增长得更快。如果地区间要素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劳动力将由资本短缺的地区流向资本充裕的地区,而资本的流向则恰好相反。因此,区际要素流动将会有助于促进K/L 比值的提高,进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均等化。换句话说,区际要素流动将会加快地区收入增长收敛的速度。利用新古典增长模型,我们可以考察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生产函数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形式为: αα-=1L AK Y (1) 其中A 代表技术水平,a 和1-a 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a 为小于1的正数。函数两边同时除以劳动力L ,就得到人均水平表示的生产函数: αAk y = (2) 其中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存量。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通过对上面生产函数的两侧取对数后求导,再经过整理,就能够得到索洛增长模型中长期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公式: ? ?=k A y α (3) 其经济含义就是人均产出增长率只决定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这样一个因素。公式中A 和a 都为大于零的正数,因此人均产出增长率与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化的规律。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资本积累方程,描述资本是如何集聚的: k n k f s k ?+-?=? )()(δ (4) 式中s 表示储蓄率,f(k)表示生产函数,(n+δ)表示人均资本k 的有效折旧率。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定稳态对应于0=? k ,相应的k 值被表示为*k 。这里* k 满足条 件为: **?+=?k n k f s )()(δ (5) 此时因为人均储蓄等于有效折旧,因此人均资本水平将保持不变,即? k =0,k=* k 。不难证明此事索洛模型所描述的经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而且是唯一的稳定状态。 (2)经济增长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对于一个有效经济范围的不同经济单位(国家或地区),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产出、人均收入)和其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各经济单位期初的静态指标差异逐步消失的过程。经济之间向相同稳定状态逼近的趋势即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则是由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中加上要素自由流动的假定后提出的。我们把(4)式的两边同除以k 意味着k 的增长率为: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区域经济学案例

点辐射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线辐射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云南省选择的昆河经济走廊发展战略(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合作走廊)就是很好的线辐射案例,他们利用边疆区位特点构筑了从中国昆明到越南河内的经济走廊,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充分发挥边疆的优势,加快了边疆的发展。 面辐射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

根据辐射的特点,面辐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摊饼式辐射,另一类是跳跃式辐射,这是我们借用移民理论的概念对辐射理论做的分类。摊饼式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逐渐与周边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并逐渐向外推移。这样的辐射导致的发展时间上是渐进的,从空间上来看是连续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没有出现盲区。例如,广东省与周边省份的辐射首先从交界处开始,逐渐向后推移。这种辐射方式很像摊饼时的推移过程,因此得名。跳跃式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这种辐射从空间上来看是跳跃式的。例如,目前中国政府在积极倡导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对口扶贫工作,东部发达地区和边疆西部落后地区之间形成的辐射就是跳跃式辐射。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回归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SOL估计,基于我国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先对我国经济增长做σ-收敛分析,然后分三个阶段做绝对β-收敛分析,同时对第三阶段做条件β-收敛分析。实证结果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存在绝对β-收敛的情况,并且第三阶段存在条件β-收敛,第二阶段不存在收敛趋势。对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投资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 引言 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经过渐进式的改革,我国经济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地区差距的加大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对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例如,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地区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即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呢?本文将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 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产出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比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存在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得落后国家或地区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经济发展状态的过程。 在收敛的研究中,巴罗和萨拉-伊-马丁(1992)把收敛现象细分为σ-收敛和β-收敛两类。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此外,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俱乐部收敛”的概念。 1.σ-收敛,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假说,它关注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状况。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逐渐下降,则认为发生了σ-收敛。

经济增长收敛性

经济增长收敛性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面板数据研究综述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索罗和斯旺(1956)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稳定均衡的概念,在经济增长的稳定路径上,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使得不同的经济单位(国家或者地区),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其初始静态指标条件(人均收入,人均gdp)是负相关的。即,初始的人均gdp越低,其向均衡点收敛的越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其他条件类似而初始人均gdp更高的经济单位。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的收敛现象。与此相反,如果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初始静态指标正相关,即经济发达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的速度依然高于初始条件不及自己的经济单位,那么就称这种经济增长是发散的(不收敛的)。最终会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更贫”的马太效应。 同样,对于我国而言,近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全国范围内自新中国成立(或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人均收入(产出)是否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现象。其次,在全国范围不收敛的情况下,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否存在各地之间内部的收敛、彼此之间的发散(即俱乐部收敛);如果存在俱乐部收敛,那么三大地带间的差异有多大,如何度量,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更可能是什么;有何种方法实现“共同富裕”。

有关地区经济的收敛问题的研究,是一国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机制,可以有比对和参照的可能。因此,对经济增长收敛理论的再次研究,尤其是统一以往研究的近似口径,不仅能够建立可参照的平台,更能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提出新的方法。 我国省际面板模型建立及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年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84-2001)》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对所需数据进行整理汇编。 (二)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率的σ收敛检验 如图1所示,在1978-1990年期间,各省之间的差异是不断减少的;从1990年开始,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σ收敛现象消失。这和以往的研究是类似的。 (三)我国省际经济增长率的面板数据模型 1.模型设定。依据林毅夫(2003)的理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因为政府(中央和地方)逐渐放弃了赶超型的发展策略,而是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战略型政策选择。在其文章中主要是以技术选择指数这一指标作为政府的发展战略违背比较优势程度的度量,模型为。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研究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 中日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治理模式研究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区域经济法制规制研究 从区划经济到区域经济 论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与APEC的发展 区域科技创新与吉林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 民营企业、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动关系分析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香港在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定位 城市经济区域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区域优势论与我国参与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增长极”理论影响下的我国西部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地理的结构演进与思维特征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海洋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绿色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有序程度的微观度量 中国财政分权机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效应 主导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大成集团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影响研究 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研究 国内新兴财经报纸区域经济报道研究 市场与行政双重逻辑下的区域合作制度变迁 成都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 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云南乡村区域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区域金融的政策选择——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金融政策选择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 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经济合作的构想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公正探析 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问题的实证研究(1978~2004) 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盐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空港经济区案例汇总

(一)国外空港经济发展概况及案例分析 纵观世界空港地区的发展,大体经历由航空运输区向临空产业区发展,再向航空城发展的阶段。自爱尔兰香农国际机场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航空业的进步,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依托机场资源发展区域经济,纷纷在机场周边发展临空产业,并且都在使临空产业区向航空城发展,形成了一些临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范例,如美国孟菲斯机场、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国际机场、德国慕尼黑机场等。 1、美国孟菲斯:联邦快递—空港物流 美国孟菲斯市于1929年建立了孟菲斯市机场。1973年,独具慧眼的施伟德(原联邦快递集团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把联邦快递总部和转运中心设在了孟菲斯。经过30多的发展,联邦快递从一个不起眼的小货运企业成长为世界四大航空物流公司之一,孟菲斯和孟菲斯国际机场也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联邦快递超级中心货运量从1995年的86.17万吨增长为2004年的181.41万吨,贡献了孟菲斯国际机场93.6%的吞吐量。同一期间,联邦快递对孟菲斯地区的直接/间接经济产值贡献从1995年的71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11亿美元,直接/间接雇佣人员从1995年的43000人上升到2004年的67000人。 图1 联邦快递公司对孟菲斯经济发展的贡献 孟菲斯国际机场的货物和旅客流量在孟菲斯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根据2004年统计,该机场为孟菲斯创造了166000个工作岗位(占该地

区所有工作岗位的27%)和207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产值。2004年,孟菲斯国际机场货运吞吐量为地区带来了195亿美元的经济产值和155872个就业岗位(共56亿美元收入);旅客流量为地区带来了12亿美元的经济产值和9487个就业岗位(共3.4亿美元收入)。2004年,孟菲斯机场为孟菲斯运送了1197912名游客,这些游客在孟菲斯共花费4亿美元,创造了7.79亿美元的经济产出和11000个就业岗位。 近20年来,航空物流对美国新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极其关键的辅助作用。从1980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物流成本占美国GDP的比例从7.6%下降到3.6%,美国的库存和销售之间的比率下降了34%,美国总的商务库存减少了4.6万亿美元(几乎是美国GDP总量的一半)。而所有这些,都和速递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图2 航空物流对美国经济的作用 在孟菲斯国际机场最大的使用者——联邦快递的主导作用下,孟菲斯的国际物流、健康保健和医疗设备行业以及非常发达。联邦快递为孟菲斯带来了许多全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近年来盛行的电子商务,如美国着名的Submit https://www.doczj.com/doc/8a15527430.html,公司就因为联邦快递的便捷服务而选择了在孟菲斯落户。 2、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着名空港城市 史基浦机场(SCHIPHOL),位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城西南部,于1916年建成,现在的史基浦机场已经不单单是个机场,确切地说,它是一个汇集了人流、物流、展览、观光以及娱乐的“空港城市”。 史基浦机场地区,是一个多种交通模式并存的集合处:拥有航空交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