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_付克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_付克新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付克新*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切理念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但目前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在梳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重点解读关键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出场的背景、语境及关键词,为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奠定基础。二是梳理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以澄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中心,为进一步培育、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背景、语境、关键词、理论内涵与品格: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提出过程的语义分析

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气象和新任务。这一新气象的形成,充分反映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一新任务的提出,说明了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构建全民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具有极其重要而关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传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传承、更新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多元并存的社会思潮,培育核心价值以凝聚人心、共建共享,对提振各族人民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和精气神、充分彰显人民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的主体性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凝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

* 付克新,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手机:159-2701-6035,E-mail:fkx123321@https://www.doczj.com/doc/8315400985.html,。

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言,也具有积极的开创性价值。

因此,分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准确把握和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场的时代背景、语境、关键词、理论内涵与品格,对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基础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分析: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中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明确提出,首次见于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分析,在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中,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决定》的这个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与关于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并列的还有三个方面,分别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舆论氛围与和谐创建活动为中心。由此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构成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景和语境。

《决定》第五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这四个方面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践基础。

《决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概括简明扼要,必须对这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理论内涵进行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词和内涵。在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核心分别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从对公民的知、品、行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八项要求,分别涉及公民对祖国、人民、科学、劳动、人际关系、诚信、法治、工作和生活作风等的态度和修养,目的是要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这些关于灵魂、精髓、主题等不同层次的论述中,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综括各方面内涵、具备总体性意蕴的“体系”,每一个方面的价值概括都处于该方面价值序列的顶点和终极,很难相互替代或归约。作为这样一个包括方方面面内容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意义似乎显得有些淡薄。不过,《决定》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既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纲”,也明确提

出了继续凝炼、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和任务。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凝炼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综观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和概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词确定为“和谐”,理由有二: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作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提出的。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特定的理论内涵与精髓、主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目标应当确定为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以创造和谐。其次,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众多论述中,和谐是最具总体性和全局意义的概念。和谐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属性,更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对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维度的和谐。

《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界定,凝聚着当代中国最需要坚持的政治理想、道德价值和精神气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维度。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公民的培育中,无论缺失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因此,《决定》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不仅构成了当代中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维度的基本价值,而且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纲领和骨架。离开任何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将是不完整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切内涵,仍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展而保持开放的,并不能够一劳永逸地“定论”。虽然《决定》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但在基本内容的四个方面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固然有其精神内核,但也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变换其重心和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种与时俱进特征和开放性,决定了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切内涵的讨论不能够局限于思想和理论维度,而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反映全社会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之间保持良性互动的开放性,以形成相互促进和彼此完善的关系。只有充分建立理论和实践的内在关联,及时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经验并概括、提升为明晰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并及时而

有效地关注、解决实践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价值理念、价值准则等)与相关实践的“强相互关系”,与时俱进地发展理论和促进实践,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品格融入到理论研究和实践进程之中。

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开放性的理论和实践品格,但它并不是人类价值理想之外的刻意创造,而是和人类价值理想相统一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其本质内涵即为“真”;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本质内涵即为“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目标则可以归属为“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用中国的话语形式和表达方式重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真、善、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价值引领的基础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纲”。

综上所述,《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所概括的四项基本内容,明确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遵守的四项基本原则,也是开展和谐文化建设的四个基本维度,继承了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价值维度。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中心

以《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概括为基础,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就是“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如何看待《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三个倡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报告》所提出的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言下之意即是说,《报告》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形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通常没有对《报告》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而是在直接引用《报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就认为《报告》给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或默认这一点)。 如参与十八大报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部分起草的、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韩振峰,即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是对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又如周溯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征文颁奖大会上致辞时,也认为“报告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欧阳军喜和崔春雪,也认为《报告》的“三个倡导”“实际上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表述。”

龚群对这种观点持默认态度,他进一步认为《报告》的概括体现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李建华的看法同龚群相似,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内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次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种观点对《报告》的概括持比较慎重的态度,学者们倾向于认为《报告》的提法只是反映了当前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还不直接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参与起草组工作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看来,《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覆盖了全国各方面的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表述,而不是定义。

虞崇胜和张建军赞同这种观点,他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之所以用‘三个倡导’,说明这只是提出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并非盖棺定论的结论性意见。正如一些专家和学者指出的,十八大报告采用‘三个倡导’的表述方式,而没有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种下定义的表述方式,是科学求实的,复合当前中国实际,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处于培育和建构阶段。他们认为,‘三个倡导’所提出的12项价值观都是美好而值得珍视和追求的,但显然不是所有美好的价值观都能进入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应突出核心性和超越性。”虞崇胜和张建军还把自己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十六个字:“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兼爱”。

韩震也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报告》“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还是基于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它没有从正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既然分开了层次,这就说明它还不是核心,不能说24个字就是核心价值观了。”韩震表示,“不太同意在报纸上有些文章分的三个层次,国家层次,社会层次,个人层次。国家层次和社会层次之间很难区分开,而且文明、和谐这两个更是社会的而不是国家的。像富强也是,实际上富强二字更多讲的是社会性的内容。所以,我觉得这三个层

次只是一种暂时的,一种对过去的一些提法的初步归纳,还有待继续提炼。”他认为《报告》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还给人民群众,还给历史过程本身,才能保持我们文化的活力”,保持这样一种开放性的过程“恰恰是文化建设、价值追求的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状态,既是凝练,也是形成共识的过程。”

戴木才和彭隆辉赞同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开放性,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他们看来,“‘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和共产主义的价值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他们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特征;而自由——‘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追求和共产主义的价值本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价值体现”,“贯穿并统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持比较慎重的态度,认为《报告》的提法仅仅体现了我国当前阶段的最大公约数,带有较明显的功能定位,即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助力,还不能够直接认为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理念,也不能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或确切表述。

不过,如果把《报告》所提出的“三个倡导”看作是《决定》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进一步凝炼,那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就应当进一步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应当笼统地名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确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光辉成就,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社会主义“大范畴”之下的“小范畴”,并不能和社会主义的内涵完全等同。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大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使能够把《报告》所提出的“三个倡导”界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围内,仍然不能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性和阶段性——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成并大大完善之后,《报告》所概括的“三个倡导”未必就仍然能够体现其时的“最大公约数”。要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去进行带有阶段性的说明,或者提出分时段的全局性的和阶段性的核心价值序列。虽然《决定》和《报告》所说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征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局限在民族的范畴之中,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民族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仍然包括社会主义普遍性的一面。

综上所述,《决定》和《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述、规定是民

族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本文侧重分析其普遍性维度。在梳理学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倡导到定型、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倡导阶段、培育阶段、凝炼阶段和定型、发展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如下:

倡导阶段:作为建设和谐文化核心的价值理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形成价值共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完成。

培育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人类的普遍认同,开始成为全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社会主义全球化取代资本主义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

凝炼阶段: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核心要素在全人类形成共识,价值维度的高度凝炼具有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成为人类文明的常规形式。

定型、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具体化为不同形式的实践形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常态。和谐成为人类普遍而具体的价值追求和生活现实。

在上述四个阶段中,之所以要把倡导阶段单独提出来,因为当前社会并不由于党提出了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命题就已经具有了相应的基础,如法治诚信、敬业友善、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夯实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还是有待努力的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现的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强拆问题、贪污腐败、环境污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障碍。能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政府公信力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如在红十字会的诚信危机、官员财产公示的难产等问题上的表现。因此,《报告》的概括只是处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段,属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时期。只有当全社会都基本确立了《报告》所倡导的24字价值理念,才能够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倡导阶段、形成了普遍共识,开始进入培育阶段。培育阶段,是在基础价值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价值升华意义上的培育,需要融会人类文明的精髓和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阶段完成,就形成了结合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全新价值理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基本完成,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具有了条件和基础。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阶段完成,全人类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理念就得到了确立。但是,在不同文明传统相互融会的时期,仍然存在具体化和民族化的问题。这就进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型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定型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理,而发展为普遍原理在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表现。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与概括

在《报告》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之后,社会各界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之所以用“凝炼”而不是学界常用的“凝练”,是由于把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凝聚、铸炼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庞杂的理论思考和争论,不可能简单局限在理论界的“头脑”之中而得到最终的简练表述,而只能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之中逐渐锤炼出其规范表达。

比较分析党和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概括,可以发现在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西方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不能够简单沿用批判乃至否定态度,认为西方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没有可取之处或虚假、不真实。对待西方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也应该采取历史的辩证态度,否则有可能在它们已经发展、自我否定和更新之后继续批判原来的陈旧观念,陷入批判“稻草人”的谬误。对西方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应当从社会主义在价值序列上优于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一味批判、否定和拒斥。要言之,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放在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对立面,而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放在对资本主义价值的扬弃和发展的位置,是对资本主义价值的发展和扬弃,而不是完全对立。这样比较符合历史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精神。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和培育,应当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优秀价值成果,而不能够因为普遍价值与民族特质的张力就不加分析地简单拒斥。社会主义只有汇聚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前景。

最后,在全球化时代,过度强调民族特质,对其他文明所创造的价值不加分析或简单拒斥,不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国际形象,对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较为不利。应该发挥五湖四海、拿来主义、为我(即为人类)所用的精神。这也是对其他文化传统所创造的价值文明的尊重和包容。

当前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比较典型的有如下七种观点: 一,有学者认为,“可以初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要表述为以下四组词十六个字:和平发展,民主公正,和谐自由,平等共富。”

二,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仁爱’、‘民本’等精华”的和谐价值观,“培育践行和谐价值观须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三,有学者认为,“以和谐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和谐价值观”,“和谐价值观是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又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观。其核心思想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

值取向,在于引导事物向和谐方向发展。”因此,“和谐价值观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转换”,“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价值观”,“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价值观,是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精神的价值观,是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的新型价值观。”

四,有学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自由、平等、民主、仁爱。

五,有学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信义、公正、和谐、求真、创新、包容、自强。

六,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在总结人类共同认可的六大基本价值“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的基础上,李德顺就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他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所以,我们的主导价值观不论以什么方式表述出来,它的实质和根基是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它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的价值观念体系。”而“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平等、公平正义。”最后,“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社会主义最深层的核心价值,就是在尊重和保障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平等为特征的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后于资本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

七,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即“人民”;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主体的核心”。如果混淆了主体和主体的核心这样两个不同的概念,“就意味着把中国人民与其先锋队混淆了,也意味着把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与党的核心价值观念混淆了。”在他看来,“在现实生活中把主体与主体的核心混淆的必然结果是把党凌驾于人民之上。”不过,在本文看来,即使把党作为主体的核心,即作为人民的核心来看待,仍然无法避免党凌驾于人民之上的趋势和危险。要平衡党和人民之间的张力,只能充分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而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和领导力量,先锋队不能代替人民的主体地位。只要确保了党的先锋队地位,就不会发生把党和人民混淆起来的情况;而只有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把党凌驾于人民之上或造成以党取代人民的情况。

综合党和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概括和分析,在平衡把握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民族性、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和中国文明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确定为三个具有普遍性、核心性的基本价值范畴:和谐、正义、仁爱。

和谐涵括了全球范围和各民族范围的和平共处、和谐发展,是对中华民族优

秀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发展。正义是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属性,借鉴John Rawls的“作为公平的正义”、Brian Barry的“作为公道的正义”理念,以及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平衡,本文把正义的内涵概括为“作为均衡的正义”,吸收了亚里士多德以及中国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的精髓。仁爱似乎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但放眼全球文明,仁爱又何尝不是个体间处理相互关系的美好境界和价值理想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06年10月11日。

[2]唐凯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光明日

报》,2007年8月14日,第009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

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674、684、686、687页。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2006年10月11日。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8]《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

年11月8日。

[10]陈芸、徐京跃、吴晶、赵超:《施芝鸿:十八大报告提自由法治等24字核心价值观》,

新华网:2012年11月10日,

https://www.doczj.com/doc/8315400985.html,/18cpcnc/2012-11/10/c_123936639_2.htm。

[11]参见新京报:《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字概括》,2012年11月12日:

https://www.doczj.com/doc/8315400985.html,/n/2012/1112/c1026-19547445.html。

[12]周溯源:《周溯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语征文颁奖大会上的致辞》,中国社会科学

网,2012年11月26日:https://www.doczj.com/doc/8315400985.html,/news/645875.htm。

[13]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山东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第12页。

[14]龚群:《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光明日报》,2013年1月5日,

第011版。

[15]李建华:《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3年1月26日,第011

版。

[16]陈芸、徐京跃、吴晶、赵超:《施芝鸿:十八大报告提自由法治等24字核心价值观》,

新华网:2012年11月10日,

https://www.doczj.com/doc/8315400985.html,/18cpcnc/2012-11/10/c_123936639_2.htm。

[17]虞崇胜、张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东

南学术》,2013年第1期,第17页。

[18]虞崇胜、张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东

南学术》,2013年第1期,第18页。

[19]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视野》,2013年第1期,第28页。

[20]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视野》,2013年第1期,第28页。

[21]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视野》,2013年第1期,第30页。

[22]戴木才、彭隆辉:《倡导“自由”: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旗帜》,《光明日报》,

2013年4月18日,第007版。

[23]黄晓勇、任朝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略论》,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s://www.doczj.com/doc/8315400985.html,/news/539981.htm。

[24]郭齐勇、张志强:《培育践行和谐价值观》,《光明日报》,2013年4月12日,第007版。

[25]贺善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和谐价值观》,载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

系“边缘化危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310-311页。

[26]贺善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和谐价值观》,载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

系“边缘化危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311页。 [27]贺善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和谐价值观》,载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

系“边缘化危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309页。 [28]贺善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和谐价值观》,载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

系“边缘化危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311页。 [29]左亚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深化》,《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

11页。

[30]张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概括为十六个字,

https://www.doczj.com/doc/8315400985.html,/n/2012/1017/c40531-19296184.html。

[31]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载陈新汉主编:《警惕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145、143、142、144页。 [32]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载陈新汉、邱仁富:《坚持核心价

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7月第1版,第232页。 [33]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载陈新汉、邱仁富:《坚持核心价

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7月第1版,第233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