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碳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述评_杨莉莉

碳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述评_杨莉莉

碳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述评_杨莉莉
碳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述评_杨莉莉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作为一个影响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各类气候保护政策中,碳税被认为是最划算的减排措施而被广泛提倡[1]。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CO2)排放所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标,通过增加税收负担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而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从理论上看,碳税的作用实质上是将人类行为产生的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修正被扭曲的价格信号,优化资源的配置,因此碳税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视为最具市场效率的碳排放减缓经济手段之一。碳税政策者的支持者认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碳税可以使得新能源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更具成本竞争力,以推动新能源的使用;其次,征收碳税的收入还可用于资助环保项目,或者对节能减排技术进行补贴;再次,与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不同,征收碳税不仅管理成本比较低,实施过程也可能更为简便、公正,而且更具可预见性[2]。

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将碳税政策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迄今为止,实际开征碳税的国家并不多,仅限于芬兰、瑞典、丹麦、挪威、英国和意大利等少数发达国家,其原因主要在于碳税的征收可能会通过影响能源价格和供需关系、增加企业成本、产生税收累退效应等机制,从而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负向冲击,因此更多国家对于碳税政策的实施采取谨慎的态度。在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国际社会热点问题的背景下,碳税的实施与否格外受到关注。而碳税可能通过哪些机制和渠道对经济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探讨不但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热点,而且还被各国政府视为开征碳税与否的重要依据。但目

碳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述评*

杨莉莉邵帅曹建华

摘要:作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碳税政策的实施与否格外受到关注。征收碳税可能对经济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已经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并被视为碳税是否适合开征的重要依据。

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层面分别就碳税对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与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梳

理,并对我国开征碳税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最后提出我国开征碳税的政策思路,旨在为后续研究

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碳税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收入分配CGE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12)05-0036-12

36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前学界对此尚未形成共识,许多相关问题仍处于探索之中。

虽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未被列入《京都议定书》第一批限定减排国家名单,暂不需要承担减排任务,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全球的碳减排做出贡献。据荷兰环境评估局(M NP)评估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62亿吨,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国;2007年为67.2亿吨,占世界总排放的24.3%,占同期世界排放增量的64%。中国的减排目标与政策措施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共同关注,要求在中国实行碳税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对于碳税政策的理解并不十分透彻,对于开征碳税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的判断也不够明晰。有鉴于此,本文对碳税经济效应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和政府制定碳税政策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

二、碳税的宏观经济效应——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碳税政策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对国民经济产生直接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相互关联的宏观经济指标有所表现,包括GDP、投资、消费、进出口、能源价格等。其中,碳税对GDP或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学者和政府最为关注的焦点。总体来看,碳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短期内,征收碳税可能会影响相关产品价格,降低私人投资的积极性,降低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碳税政策可能会促进相关替代产品的发展,调节环境成本,有助于经济的绿色发展。同时,征收碳税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放松政府的财政预算约束,扩大政府的整体投资规模,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对经济增长发挥拉动作用。综合上述两方面的效应,碳税对

GDP或经济增长最终表现为怎样的影响方向和影

响程度,目前学界对此看法不一。

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arker等(1993),

他们利用能源-环境-经济模型评估了碳(能源)

税对英国经济的影响,认为征收碳税在1990~2005

年间足以使碳排放稳定在基准水平12%以下,而

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较小,GDP有可能继续以

高于基准0.2%的水平增长[3]。此后,学者们以不同

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大

部分研究对象主要限于一些发达的欧美国家。如

Kemfert和Welsch(2000)在采用CES生产函数估

计德国能源、资本和劳动之间替代弹性的基础上,

构建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用于分析不同替代弹性和不

同税收返还方式下征收碳税的经济效应。研究结

果表明,将碳税收入用于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情况

下,转移的份额越小,它对就业和GDP的影响就越

小(仍然为正);但如果将碳税收入转移给私人部

门,GDP关于弹性数值的敏感性将变得非常小[4]。Wendner(2001)采用动态CGE模型分析了奥地利

征收碳税的经济影响。碳税收入的三种分配场景

为:第一,全部碳税收入转移给家庭部门;第二,补

贴工资成本;第三,采用碳税收入为养老金系统提

供融资。结果表明实现碳减排和为养老金系统提

供融资这两个目标并不冲突。采用碳税收入为养

老金系统提供融资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劳动需

求、私人投资和消费上比其它两者更优[5]。Krause

等(2003)分析了碳税对美国经济产生的替代效

应。他们认为结合市场改革实行碳税,与只实施市

场改革相比可以产生两倍减排量,但对经济的影

响很小,能源服务成本的增加也较少。到2020年,

随着美国的能源系统对市场改革和碳税反应的增

强,

“京都目标”可以65美元/吨碳的税率实现。如

果减排30%,碳税的提高幅度较小,只有77美元/

吨碳,经济净收益为1200~1250亿美元/年,相当

于GDP的0.9%[6]。Wissema和Dellink(2007)利用

37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CGE模型分析了碳税对爱尔兰经济的影响,发现碳税会显著地改变生产及消费模式,使其向新能源以及低碳能源转变,较单一的能源税可以带来更大的减排效果,10~15欧元/吨碳的税率可以实现较1998年减排25.8%的目标。他们还认为如果将碳税与其它政策进行合理搭配,会减少实施碳税的净成本,甚至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7]。

同时,也有少数文献将研究视野放在了东亚地区。如Goto(1995)通过一个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碳税对日本经济和工业部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有效经济调控的情况下,碳税带来的经济成本并不是很大。要在1990~2010年间将碳排放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所带来的减排成本将是GNP的0.1%[8]。Lee等(2008)分析了碳税和碳排放交易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征收碳税对GDP有负面影响,若同时实施排污权交易则会拉动GDP增长[9]。Lu等(2010)也通过动态CGE模型专门讨论了开征碳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碳税可以在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小负效应的情况下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因此碳税是一项有效的政策工具。实施一些配套的辅助政策将有助于缓冲碳税对经济所产生的负效应,如在碳税实施的同时降低各种间接税税率将有助于削弱碳税对生产和竞争力所产生的负效应。此外,为家庭发放补助也有助于刺激家庭消费[10]。

不难发现,与Barker等(1993)的观点类似,上述大多数相关研究的结论较为乐观,普遍认为碳税对限制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虽然其对国民经济会产生一定的负向冲击,但如果碳税税率水平设计合理,或适当辅以其他配套政策,这种负面影响并不大。但也有少数研究认为,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并不理想,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Bruvoll和Larsen(2004)应用CGE模型对碳税征收先行国挪威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碳税引起某些燃料的价格上涨,但碳税的经济影响较为温和。尽管1990~1999年间挪威的总排放量有所增加,但由于能源强度的降低,单位GDP的排放量显著降低了12%,然而碳税对碳减排的贡献仅有2%,碳税的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主要在于挪威国内免税政策的过度宽松和对企业提出的碳税要求过分苛刻和不切实际所致[11]。Reedman等(2006)通过一个可选择的模型对比了两种碳税政策对澳大利亚电力生产的影响。两种碳税的征税额度已知,但一种是在将来确定的时间征收,另一种是在将来不确定的时间征收。分析表明,投资者的行动明显依赖于其对不确定性的认识,而且无论有无碳税,技术设计必须是可行的[12]。

虽然由于所采用的方法、模型、研究对象及参数选取的差别,现有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从中不难看出,碳税政策在大多数已实施国家是成功的,它已被大部分研究者视为一种可行的环境政策。尽管客观来讲,征收碳税在短期内通常会通过影响相关产品价格,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因素造成抑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只要税率水平合理,配套措施得当,其负面效应是可以得到缓解甚至被规避的。

三、碳税的中观经济效应——

—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除对碳税的宏观经济效应感兴趣外,很多学者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征收碳税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上。由于碳税的征收通常会导致能源成为一种更昂贵的生产要素,从而引起生产成本提高,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而企业则会相应采取减少生产的措施,引起能源消费大幅减少,使得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对提高。因此,碳税通常会对征税对象产生额外负担,从而遭到相关工业和经济部门的反对。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减缓或补偿措施,碳税的征收将对能源密集型部门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其在国际贸易竞争力降低甚至丧失[13]。

产业竞争力通常会受到来自两个层面的影响:微观层面上的成本结构、产品质量、品牌、服务

38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等;宏观层面上的国际汇率、交易规则、政治稳定等。碳税政策主要通过影响生产成本而对产业竞争力产生作用[14]。碳税的产业竞争力效应通常直接反映于其引起的产业相关成本的增加,尤其对于相互竞争的产业而言,碳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产业的成本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Baranzini 等(2000)指出,碳税之所以会对不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有所差异,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各国政策有所不同,造成对不同企业,尤其对设立在不同国家的企业,其征税幅度也有所差异;其二,各产业自身特征也存在差异,比如碳排放强度的不同,或所使用能源可替代性的不同。

能源密集型产业部门很自然成为了碳税产业影响的主要关注对象。Jorgenson和Wilcoxen (1997)通过一个包含税收结构的美国经济跨期一般均衡模型研究认为,至少在美国,碳税将极大地打击煤炭工业,但对其他能源相关部门,如电力工业和天然气工业影响小得多。因此,美国和欧盟国家内部工商界都极力游说政府对脆弱工业部门实行免税措施,以保护其竞争力[15]。Zhang和Baranzini(2004)指出,从短期看来单边碳税的实施会对某些行业影响比较严重,比如能源密集型行业;但长期看,不一定会导致其国际竞争力减弱。事实上,合理的税收收入再分配可以有效减少碳税对企业的影响。因此,目前开征碳税的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考虑,对能源密集型行业往往会实行低税率或税收返还的保护政策[16]。陈迎(2000)也认为碳税对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影响较大,但最终结果还取决于政府征税和免税的具体政策措施[17]。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针对己经征收碳税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些分析对于其他国家碳税体制的建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如Godal和Holtsmark(2001)研究了挪威自1991年征收碳税以来对各部门成本和赢利的变化情况,发现如果对目前减免排放税的部门(主要是农业、加工业以及地方政府)征收统一的碳税,这些部门的成本将明显增加,受影响最大的是加工业,盈利平

均减少17-22%;如果对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征

收统一排放税,农业的盈利将减少4.7%;如果对农

业和地方政府以及原油生产排放的CH4和N2O

不征税,其他温室气体征收统一税率,对能源密集

型的加工业影响最大。因此,他们认为增加碳税税

率的政策应在对所有温室气体征税政策实施后采

取[18]。Baranzini等(2000)探讨了征收碳税所产生的

国家(或企业)竞争力效应、税负转嫁效应以及环境

影响,并认为它所带来的主要负面影响可以通过

税制的设计以及相应财政收益的使用方式来弥

补。

还有一些研究利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预测了开

征碳税对本国(地区)产业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Shrestha和M arpaung(1999)从供给与需求两个角

度研究了征收碳税对印度尼西亚电力部门的影

响,发现低税率通过电力价格的提高可使能源消

费大幅降低,带来较高的减排量,而中、高税率倾

向于使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效,或通过能源

替代转向低碳能源,而没有使能源消费大幅降低,

减排量反而较低税率情况下更小[19]。Floros和

Vlachou(2005)利用两阶段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

198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开征碳税对

希腊制造业以及能源相关行业碳排放的影响,结

果显示电力能源与液体燃料之间具有较好的替代

性,资本、能源和劳动三种生产要素之间也是可替

代的。尽管碳税所带来的成本较高,但对于希腊的

制造业来说是一项有效减缓气候变暖问题的环境

政策[20]。Lee等(2007)基于灰色预测和投入产出理

论,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

碳税方案下碳税对台湾不同行业所产生的经济影

响。结果显示,征收碳税将使上游产业较下游产业

面临更大的产值损失,到2020年石化产品制造业

的GDP损失将达到23%,但塑料制品业的产值损

失仅为0.9~1.6%,人造纤维制造业和石化原料制

造业分别是减排成本最低和和最高的行业,石化

原料制造业将面临相对更为严峻的经济影响[21]。

39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四、碳税的微观经济效应——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如何,是决定碳税政策在政治上是否被民众接受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成为了许多学者所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

作为一种税收政策,碳税的征收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效应。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其实质就是碳税的税收归宿问题。也就是说,碳税征税过程中的税负转嫁,使纳税主体最终并没有真正承担税负,最终将由消费者承担,从而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22]。学界关于碳税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征收碳税是否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即征收碳税是否会产生累退效应。有研究认为,征收碳税必然会给不同的利益集团带来不同的影响,利益的不平衡会相应影响社会公平问题。如Symons等(1994)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碳税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其分析结果显示,相对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用于燃料的支出比重较大,因而会由于碳税的征收而遭受较大的损失[23]。

认为碳税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依据在于:碳税一般会对需求弹性较低的化石燃料普遍征税,而且很少实行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因此碳税往往被认为具有累退效应,会对中低收入群体产生不利影响。如Wier等(2005)利用消费调查数据结合投入产出表研究发现,丹麦的碳税政策虽然有效地减少了排放,但也增加了家庭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成本,实际上碳税具有明显的累退效应,因此其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的消极影响[24]。M etcalf 和Weisbach(2009)也认为碳税的实施可能会带来分配上的累退效应,而传统上采用的削弱累退效应的累进措施往往会减少人们工作的动力,并降低碳税的减排效果,因此在实际征收与税收影响调整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征税与返还,以及居民消费与公平之间的平衡点。此外,由于碳税主要对煤炭工业等能源密集行业产生影响,而在这些行业工作的工人往往也会随之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设计碳税方案的同时,还需要配合实行针对这些行业工人的扶贫措施,为工人们提供新的工作技能培训,从而便于他们较快地渡过工作调换的转换期,以减少收入分配累退效应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25]。

但更多的研究者对于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持乐观看法,认为碳税虽然可能产生累退效应,但这种累退效应可以很好地通过合理的税收分配和福利制度等途径被削弱和缓解,甚至可以完全被抵消。Zhang和Baranzini(2004)对此提供了较为详细的综述。他们认为关于碳税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通常认为碳税具有累退效应,但其总体影响相对较弱,如何使用碳税带来的财政收益将对经济的最终影响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多认为碳税具有累退效应的研究大多仅关注于减排成本的分摊,而没有考虑环境质量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分配。Creedy和Sleeman(2006)研究了碳税对新西兰消费品价格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碳税引起的超额边际负担很小,最终可以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得到补偿[26]。Dresner和Ekins(2006)研究了如何使用包括碳税在内的经济手段来减少英国国内家庭的碳排放,同时又不会对贫困家庭产生消极影响。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应通过一个方案,该方案包括能源使用审计、额外的家庭税、对在指定的时间内没有有效节能的家庭征收印花税、给低收入家庭提供津贴和贷款。在这一方案实施10年后引入碳税才具有可行性[27]。Oladosu和Rose(2007)利用CGE模型对美国萨斯奎汉河流域地区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支付转移的增加以及利润的下降更多的抵消了直接累退效应[28]。Callan等(2009)指出,低收入家庭相对高收入家庭会因碳税遭受更大的损失,即碳税是累退的,但成熟的税收和福利制度可以对其进行补救,如对居民个人实行碳税优惠,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29]。

40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表1关于碳税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进展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Tiezzi(2005)等[31]相关文献整理。

Bureau(2011)利用2003~2006年法国的面板模型讨论了可选碳税情景的收入分配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按家庭总收入还是家庭规模返还碳税,均会使穷人受益[30]。

可见,在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针对不同的研究样本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如表1所示)。Tiezzi(2005)通过对碳税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碳税政策是否具有累退效应,以及其累退效应是否显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31]。如Symons(2000)对5个实施碳税(能源税)政策的欧洲国家进行经验研究后发现,相关政策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表现出累退效应,在英国表现出累进效应,而在意大利则表现为中性效应[32]。

五、中国开征碳税的经济效应预测

近年来,随着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加深,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一种可选的重要气候保护政策工具,碳税已经受到我国政府及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碳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内也日趋增多,尤其是近几年,针对我国开征碳税的经济效应所开展研究的文献日益涌现。对于碳税究竟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构建CGE

模型等相关理论模型,利用数值模拟和情景分析

的方法,来探讨不同的碳税方案对我国的减排效

果、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产业发展和收入分配等

方面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

1.碳税的减排效果及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相关研究中,国内研究者对于开征碳税的

减排效果及其对GDP、能源价格、消费以及就业等

宏观经济方面的影响给予了最多的关注。从研究

结论来看,学者们对于开征碳税对我国宏观经济

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尚未达成共识。

一些研究得出了较为乐观的研究结果。如贺

菊煌等(2002)在国内较早研究了征收碳税对我国

经济的影响,其静态CGE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

碳税对GDP影响很小,说明碳税是较好的经济政

策;碳税对价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煤炭和石油价

格的上升;但碳税也会引起煤炭产量的缩减和煤

炭行业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减少[33]。王金南等(2009)

也利用CGE模型,模拟了征收碳税对中国宏观经

济、节约能源及碳减排的影响。结果显示,低税率

的碳税方案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极为有限,但对减

缓CO2排放增长具有明显的刺激效果,因此征收

低税率的碳税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他们提出为使

碳税方案不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中国碳税

税率宜从低方案起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

41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形成完善的碳税税制[34]。姜克隽(2009)通过模型进行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征收碳税对中国未来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价格的上升导致了对相关经济部门的抑制作用和能源产业产值的下降;对GDP的影响总体来讲很有限,最高在0.45%左右,影响不明显。在实施碳税初期,由于经济体的结构受到冲击,即使在税率较低的情况下,GDP损失在初期就达到0.4%左右,但之后随着税率升高,GDP损失率并未明显升高,而是在2025年之后开始下降[35]。朱永彬等(2010)的研究结论更为乐观。他们也利用CGE模型,通过引入分高、中、低3种税率水平的生产性碳税和消费性碳税,分6种情景对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碳税的征收可以有效地减少CO2排放,而社会总产出和国内产品供给量不降反升,出口量则会相应降低;生产性碳税的减排效果与经济影响程度都明显高于消费性碳税;总体来看,即便在高税率情景下,碳税征收给经济部门带来的影响程度也较低[36]。姚昕和刘希颖(2010)从微观主体出发,考虑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并通过求解在增长约束下基于福利最大化的动态最优碳税模型,得出我国渐进性最优碳税的征收额,并测算了宏观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按最优碳税征收,对GDP 影响不大,但对于减少碳排放和降低单位GDP能耗都有显著帮助。胡宗义等(2011)也通过CGE模型,采用在生产环节征收渐进碳税的方式,设置了碳税不返还、所征碳税用于降低要素所得税、补贴个人消费者及补贴企业消费者等四种模拟情景,对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将碳税收入用于降低其它税收时,宏观经济受损程度均低于将碳税收入作为一般财政收入时宏观经济的受损程度;仅从减排的角度来看,不采用任何税收返还方式时减排效果最好;综合减排效果和经济成本来看,碳税收入用于补贴企业消费者是最优的税收返还机制[37]。

但同时也有一些研究显示,碳税的征收对于我国宏观经济所产生的冲击不容忽视。如高鹏飞和陈文颖(2002)通过M ARKAL-M ACRO模型,研究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征收碳税将会带来GDP的较大损失,但存在减排效果最佳的税率。当碳税水平较高时,减排效果并不显著,而GDP的损失却急剧增加。保持总税赋不变可减少碳税造成的GDP损失[38]。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2002)的研究结论也比较悲观。他们利用CGE模型,模拟了三种情景,计算分析了征收碳税对我国生产部门和居民能源消费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其考察的能源种类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等19种,并将固定燃烧、移动燃烧和用作原材料等能源产品的不同用途也考虑其中。研究结果显示:当碳税为5美元/吨碳时,短期内GDP和CO2排放量将分别下降约0.4%和8%,长期内GDP和CO2排放量将分别下降0.1%和2%;当碳税为10美元/吨碳时,短期内GDP和CO2排放量将分别下降约0.85%和14%,长期内GDP和CO2排放量将分别下降0.07%和4%。他们认为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量的短期影响都相当大,而长期影响则小得多,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征收碳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经济代价将十分高昂[39]。王灿等(2005)应用一个综合描述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系统的递推动态CGE模型,以2010年实施碳税政策为模拟情景,定量描述了减排政策下GDP、能源价格、资本价格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减排率为0~40%时,GDP损失率约为0~3.9%,减排边际社会成本是边际技术成本的2倍左右;重工业是CO2减排潜力最大的部门,其排放削减量占总削减量的50%左右;碳税对部门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主要作用于能源部门。他们指出,在中国实施CO2减排政策将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负面影响[40]。

以上述学者的研究方法不同,杨超等(2011)采用动态碳税调整机制构建多目标最优碳税投入产出模型,以总产出减少幅度与CPI上涨幅度为约束条件,分析了征收碳税对碳排放量、化石能源消

42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费量、总产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政府能够通过征收碳税取得碳减排的环境收益,但需要付出碳税对宏观经济负面冲击的成本。当选择的最优碳税定额税率为8.84元/吨时,可获得碳减排3.92%的环境收益,但需要付出总产出下降0.99%和CPI上涨2.96%的经济成本;当选择的最优碳税税率为17.99元/吨,可获得碳减排7.67%的环境收益,但需要付出总产出下降1.96%和CPI上涨5.99%的经济成本[41]。

虽然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开征碳税在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同时,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损失。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减少这种损失。一种最有效的做法是,在开征碳税的同时降低其他税收(例如个人所得税、劳动税等),使总税赋水平基本不变,也就是保持税收中性原则。

2.碳税对中国不同产业部门发展的影响

上述研究主要关注于碳税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相关研究工作,但大多未对产业部门予以考察,从而很难反映碳税政策对各产业部门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如前文所述,碳税往往会不同产业部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作为经济发展迅速但结构不平衡的中国而言,碳税政策的实行还需要对产业部门间的碳税影响差异予以特别考虑。然而专门针对我国开征碳税的产业发展效应而开展的研究还不多见,而更多的是在分析碳税宏观经济效应的同时,就碳税对各产业部门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且这类大多出现于近两年。

相关研究大多以CGE模型为主要研究工具。如张明喜(2010)利用CGE模型预测了开征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研究结果为:征收碳税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不大,短期内减少GDP约0.51%,长期内减少GDP约0.08%,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大幅度下降;同时碳税对经济结构中各个行业的产出具有负面影响,其中对矿产采掘业的影响最大[42]。朱永彬等(2010)利用CGE模型,分6种情景对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各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碳税的征收有效地降

低了高碳含量的能源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也

对非能源部门造成一定的影响,玩具体育娱乐用

品、针编织及其制品、基础化学原料、皮革羽毛制

品、文化办公用机械、日化产品、纺织毛织服装等

制造业部门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而通讯设备、电

子设备元器件制造、建筑业、仓储业、汽车制造以

及林业等部门所受的正面作用较为明显。总体来

看,即便在高税率情景下,碳税征收给经济部门带

来的影响程度也较低。姚昕和刘希颖(2010)CGE

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碳税可以通过市场的机制调

整产业结构,能够将现有的污染排放社会成本内

部化,碳税的征收对重工业、建筑业等高耗能产业

的冲击比较明显。通过增加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

的财务负担,可以有效抑制这些产业的过度增长,

加快淘汰低能效的落后工艺。胡宗义等(2011)则

发现能源产业以及高能耗产业的产出会因为碳税

的开征而受到明显削弱,而劳动力密集型的低能

耗产业受益比较明显。

Wang等(2011)是为数不多利用投入产出模

型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的文献。他们基于2007年的

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征收碳税对中国36个产业部

门竞争力的短期影响,考察了各部门产值中的碳

税成本比例。研究发现,在100元/吨碳的高税率

水平下,有必要对某些影响较大的产业实行某种

补偿措施,而10元/吨碳的低税率水平对所有产

业竞争力的影响均很小,这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起

征点[43]。

3.碳税对中国收入分配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区域

分布明显不均衡的大国而言,碳税对于收入分配

和区域经济的影响问题显得尤为复杂,这成为了

我国碳税开征与否的另一个重要参考议题。在我

国当前基尼系数逐步扩大、收入分配和区域经济

发展日趋不平衡的特殊背景下,碳税对于不均衡

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需要着重考虑。虽然近几年

国内对开征碳税的经济效应所开展的研究日渐丰

富,但专门针对我国开征碳税的预期收入分配效

43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应所进行的探讨还鲜见报道,仅散见于少数文献中。

苏明等(2009)对包括收入分配效应在内的我国开征碳税的经济效应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们基于我国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和CGE 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的碳税税率方案对我国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效果。其静态分析结果显示,开征碳税会带来GDP和通货膨胀率的双下降,但GDP 下降的幅度并不大;而动态分析结果则显示,开征碳税的影响后果随着时间流逝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会不断增强,碳税税率越大,增强的幅度越大。在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他们发现:从静态角度看,开征碳税会导致可支配收入下降,城市可支配收入下降幅度低于农村可支配收入下降幅度,城市与农村可支配收入最大降幅分别为0.17%和0.27%;从动态角度看,可支配收入也是不断下降的,最小和最大税率情形下,农村可支配收入累计减少幅度分别为0.44%和3.21%,最小和最大税率下城镇可支配收入累计减少幅度分别为0.25%和1.92%[44]。曹静(2009)利用CGE模型比较了不同“中性税收”方案下的碳税收入分配方式所带来的转移支付效应,研究发现:对居民的一次性碳税收入转移支付虽然能够刺激消费,但对GDP整体而言负面影响更大;如果用碳税的收入减征其他扭曲税种,则不仅可以降低经济系统的扭曲程度,也可以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害,但相应环境方面的效益也会略微降低,因此选取何种政策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之间的权衡取舍[45]。

还有少数学者将关注方向转向碳税与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系上。如陈斌(2010)指出开征碳税可能对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产生影响,使中国目前的区域经济格局面临冲击,并对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国家在开征碳税时既应努力达到减排环保的政策目标,也应兼顾经济承受能力,特别是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沿海地区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强,而加速发展、脱贫致富仍然是摆在中西部地区居民面前的首要目标。因此,政府在确定碳税税率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税负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税收负担。中国应该在兼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实行阶梯式碳税税率,对不同区域的各个行业按照经济发展指标确定相应的税率水平,以使中国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与碳减排目标共存[46]。李娜等(2010)则利用多区域动态CGE模型,模拟了实施碳税政策对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如果各地区实施同一碳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能源富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损失较大,对发达地区则会产生正面的影响,因而将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如果实施差别碳税,对能源富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将有所减轻,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引导中国走上低碳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的双赢之路[47]。

从国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于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提供了一定的论证,大部分研究认为开征碳税是应对国际、国内压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必须选择。对于碳税税率水平的设计,大部分研究者均倾向于由低向高、循序渐进、兼顾公平、动态调整的策略。但对于碳税的征收时机、税基设定、征税环节、税权划分及税负规模等具体操作方案,目前还缺乏清晰合理的路线设计,还有待于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开展进一步地探讨。无疑,碳税的开征需要权衡包括分配和区域效应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兼顾公平、减排与发展的多重目标。

六、总结性评论

虽然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实施了碳税政策,但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国外关于碳税经济效应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从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效应,到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效应,再到微观层面的收入分配效应,均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对于碳税所带来的经济成本

44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大小,虽然现有研究并未达成共识,但多数研究得到了比较乐观的研究结论,认为从长期角度看,碳税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向冲击可以在合理的政策引导下逐渐得到有效缓解,因此碳税政策也得到了大部分国外研究者的推崇。在产业竞争力影响方面,现有研究的结论较为一致,均认为碳税的征收对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更大的成本负担,而导致其产业竞争力被明显削弱。与碳税的经济增长效应类似,在碳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大部分研究结论显示,碳税的征收确实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累退效应,但这种累退效应是可控的,甚至可以在合适的政策机制下被缓解或消除。

相对而言,国内对碳税经济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对收入分配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研究方法上,国内现有研究大多沿袭了国外研究常见的CGE模型等数值模拟方法,但缺乏对整个经济系统各主要状态变量的全面考察,对于模型中产业部门和能源品种的划分也不够细致,对碳税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还缺乏在数值模拟结果基础上提出清晰合理的路线设计。此外,虽然大部分研究者均提出中国需要适时地引入碳税政策,但在现有研究中鲜见将碳税置于国际贸易和税收的框架中所开展的针对性研究,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来临,对碳税经济效应的研究还需要新的思考和定位。特别是在当前碳排放问题政治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应对碳税国际协调方面的研究尤其应该重点关注。我国要想成功实施碳税政策,必须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现有研究成果,并注意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特殊背景,开展足够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提供充分全面的论证和设计工作。此外,国际经验表明,理想的单一减排政策并不存在,各种减排政策之间存在着交叉效应和互补性,因此碳税政策的实施,既要考虑其自身的多重经济效应,又要慎重考虑碳税与其他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碳税与其他气候保护政策

之间的良好配合。

在中国实施碳税政策可能会在短期会带来阵

痛,但长期来看可以改变中国家庭和企业长期以

来使用化石燃料的习惯和方式,并且由于节能减

排的企业可以不交或者少交碳税,从而可以形成

减排的自身竞争优势,带动企业的减排和经济运

行进入良性循环,进而也可能带来一定的绿色就

业,在国际低碳市场竞争方面取得比较优势。而碳

税政策的最佳实施方案设计必须以我国目前的经

济、社会及环境状况为基本依据,因此政策制定者

需要全面明晰碳税政策对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等

方面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在出台碳税政策的

同时对相关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并辅以其他必

要的配套减排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碳税对

经济的不利影响,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

益之间需求最佳平衡,才可能实现最佳的减排效

果。

注释:

[1]Baranzini,A.,J.Goldemberg,and S.Speck.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32(3).

[2]姚昕、刘希颖:《基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碳税

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3]Barker,T.,S.Baylis,and P.Madsen.Auk Car-

bon/Energy Tax:The Macroeconomics Effects.En-

ergy Policy,1993,21(3).

[4]Kemfert,C.and H.Welsch.Energy-Capital-La-

bor Substitution and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CO2 Abatement:Evidence for Germany.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0,22(6).

[5]Wendner,R.An Applied Dynamic General E-

quilibrium Model of Environmental Tax R eforms

and Pension Policy.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1,23(1).

[6]Krause,F.,J.De Canio,A.Hoerner,and P.Baer.

45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Cutting Carbon Emissions at a Profit(Part II):Im-pacts on https://www.doczj.com/doc/8515368875.html,petitiveness and Jobs.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3,21(1).

[7]Wissema,W.and R.Dellink.AG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a Carbon Energy Tax on the Irish E-cono my.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4).

[8]Goto,N.Macroeconomic and Sectoral Impacts of Carbon Taxation:A Case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Energy Economics,1995,17(4).

[9]Lee,F.,J.Lin,and C.Lewis.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ombining Carbon Taxation and Emission Trading on Different Industry Sectors.Energy Policy, 2008,36(2).

[10]Lu,C.,Q.Tong,and X.Liu.The Impacts of Carbon Tax and Complementary Policies on Chinese Economy.Energy Policy,2010,38(11).

[11]Bruvoll,A.and https://www.doczj.com/doc/8515368875.html,rsen.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Do Carbon Taxes Work?.En-ergy Policy,2004,32(4).

[12]R eedman,L.,P.Graham,and https://www.doczj.com/doc/8515368875.html,-ing a R eal-options Approach to Model Technology Adoption under Carbon Price Uncertainty:An Ap-plication to the Australia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ector.Economic R ecord,2006,82(S1).

[13]Elkins,P.and T.Baker.Carbon Taxes and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1,15(3).

[14]Baron,R.Economic/Fiscal Instruments:Com-petitiveness Issues R elated to Carbon/Energy Taxa-tion.AnnexⅠExpert Group on the UN FCCC. Policies and Measures for Common Action Working Paper,1997,No.14.

[15]Jorgenson,W.and J.Wilcoxen.Fundamental U. S.Tax R eform and Energy Markets.Energy Journal, 1997,18(3).

[16]Zhang,Z.and A.Baranzini.What do We Know about Carbon Taxes?An Inquiry into Their Impacts on Competitiveness and Distribution of Income.En-ergy Policy,2004,32(4).

[17]陈迎:《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世界经济》,2000年第1期。

[18]Godal,O.and B.Holtsmark.Greenhouse Gas Tax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sts and Benefits: The Case of Norway.Energy Policy,2001,29(8). [19]Shrestha,M.and C.Marpaung.Supply-and Demand-Side Effects of Carbon Tax in the Indone-sian Power Sector:An Integrated R esource Planning Analysis.Energy Policy,1999,27(4).

[20]Floros,N.and A.Vlachou.Energy Demand and Energy-related CO2Emissions in Greek Manufac-turing:Assessing the I mpact of a Carbon Tax.Energy Economics,2005,27(3).

[21]Lee,F.,J.Lin,C.Lewis,and F.Chang.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A Case 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Taiwan.Energy Policy,2007, 35(8).

[22]邢丽:《碳税国际协调的理论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4期。

[23]Symons,E.,J.Proops,and P.Gay.Carbon Tax-es,Consumer Demand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A Simulation Analysis for the UK.Fiscal Stud-ies,1994,15(2).

[24]Wier,M.,K.Birr-Pedersen,H.K.Jacobsen, and J.Klok.Are CO2Taxes R egressive?Evidence from the Danish Experience,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52(2).

[25]Metcalf,G.and D.Weisbach.The Design of a Carbon Tax.Harvard Environmental Law R eview, 2009,33(2):499~506.

[26]Creedy,J.and C.Sleeman.Carbon Taxation, Prices and Welfare in New Zealand.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7(3).

[27]Dresner,S.and P.Ekins.Economic Instruments to Improve UK Home Energy Efficiency without Negative Social Impacts.Fiscal Studies,2006,27(1).

46

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

[28]Oladosu,G.,and A.R ose.Income Distribution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Policy in the Susquehanna R iver Basin Economy.Energy Eco-nomics,2007,29(3).

[29]Callana,T.,S.Lyonsa,S.Scotta,R.Tol,and S. Verdee.The Distributional Implications of a Carbon Tax in Ireland.Energy Policy,2009,37(2).

[30]Bureau,B.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a Carbon Tax on Car Fuels in France.Energy Economics,2011, 33(1).

[31]Tiezzi,S.The Welfare Effects and the Distribu-tive Impact of Carbon Taxation on Italian House-holds.Energy Policy,2005,33(12).

[32]Symons,E.,S.Speck,and J.Proops.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and Energy Taxes Across the European Income Distribution.Keel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No.5/2000,Keele,UK,2000.

[33]贺菊煌、沈可挺、徐嵩龄:《碳税与二氧化碳减排的CGE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34]王金南、严刚、姜克隽等:《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碳税政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第1期。

[35]姜克隽:《征收碳税对GDP影响不大》,《中国投资》,2009年第9期。

[36]朱永彬、刘晓、王铮:《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4期。

[37]胡宗义、刘静、刘亦文:《不同税收返还机制下碳税征收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9期。

[38]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第10期。

[39]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40]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模型的CO2

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5年第12期。

[41]杨超、王锋、门明:《征收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

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统计研究》,2011年第

7期。

[42]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

法条文设计》,《财贸经济》,2010年第3期。

[43]Wang,X.,J.F.Li,and Y.X.Zhang.An Analy-

sis on the Short-term Sectoral Competitiveness Im-

pact of Carbon Tax in China.Energy Policy,2011,

39(7).

[44]苏明、傅志华、许文等:《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研

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72期。

[45]曹静:《走低碳发展之路:中国碳税政策的设计

及CGE模型分析》,《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46]陈斌:《碳税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与效应》,《税务研究》,2010年第7期。

[47]李娜、石敏俊、袁永娜:《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

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地理学报》,2010年第12

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0AZD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306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

目(11ZS7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10BJB011);上海市“晨光计划”(10CG36);上

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

上海财经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杨莉莉,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

博士,上海,200434;邵帅,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

所副研究员,上海,200434;曹建华,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4。

(责任编校:日晟)

47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

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时间和背景以及挑战、途 径、误区、生活方式的变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当前,国际上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阶段、速度与碳排放的关系;农业生产与碳排放,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 低碳经济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 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其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

碳税分析

2 中国碳税研究 国际能源机构所做的2000年世界能源展望中预计,如果全球对CO2排放不采取有效行动,则全世界在2020年以前每年CO2排放量的增长率会达到2.1%,其中70%的增长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依目前趋势,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的总排放量将由1997年的37.8%大幅增至49.8%。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减少碳排放量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碳税政策的建立和开征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很多国外学者围绕碳税政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2-16]。中国碳税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到目前为止也有不少关于中国碳税的研究,并已建立了一些研究模型[17-24],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既定减排目标下中国的碳税税率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如陈文颖等用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中国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25],和CO2减排对中国未来GDP 增长的影响[26];贺菊煌等[27]建立了一个用于研究中国环境问题的CGE模型,用静态模型分析了征收碳税对中国CO2减排的效果和对国民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普遍认为碳税能够减少能源消费以及CO2的排放,而且减排将对国家的GDP造成一定的损失,对资本、进出口、价格弹性、福利等都是负向的影响,部分文献[20]认为存在一个最优的减排水平使GDP损失最小。下面介绍几种中国碳税的研究模型。 PRCGEM模型1999年,郑玉歆[20]等建立PRCGEM碳税模型,即一个静态的CGE模型。该模型分析了降低5%、10%、20%的CO2排放需征收的碳税及其长期和短期的影响。另外模型还讨论了如果在征收碳税的同时降低企业税,保持政府收入不变时碳税的影响。该模型研究中,同时考虑税收不减免和税收减免两种情况下碳税对GDP的综合影响,显然可以看出利用税收中性原则,征税对GDP影响明显下降,而且还存在最优的水平,即减少CO2为10%,GDP下降仅为0.01%。其中中性原则即指让国家总的税收收入保持基本不变,把碳税增加的收入通过减少其他税种的征收来保持总收入水平不变。 CNAGE模型2002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挪威统计局联合做了一个课题:《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21]。在该课题中作者通过利用一个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CNAGE)模型定量分析了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和GHG排放的影响。CNAGE模型是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准动态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中分别计算了生产部门和中国居民的能源消费量,包括煤炭、石油等19种主要的商业能源产品。模型中考虑了固定燃烧、移动燃烧和用做原材料等能源产品的不同用途,分别设定了5美元/吨碳和10美元/吨碳两种碳税税率。研究得出征收碳税将使经济增长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CO2的排放量将出现很大程度的下降。在对每吨碳征收5美元税时,短期内GDP将下降约0.4%,CO2的排放量将下降8%;长期内GDP将下降0.1%,CO2的排放量将下降2%。在对每吨碳征收10美元税时,短期内GDP将下降0.85%,CO2的排放量将下降14%;长期内GDP将下降0.07%,CO2的排放量将下降4%。这表明:短期内征收碳税对经济和CO2的排放量的影响都相当大,而长期内的影响则小得多。该模型中没有考虑如何分配和使用所征收的碳税收入,并且投资结构不能根据征收碳税的情况自动调整。 MARKAL-MACRO模型高鹏飞等[17]应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MARKAL-MACRO建模工具,建立了一个用于评价中国能源系统碳减排政策的模型,研究了无碳税(基准方案)和不同碳税水平下(税率分别为30, 50, 100, 150和200美元/吨)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碳排放情况,用来评价碳税对中国碳减排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在这个模型中,能源需求按6个部门划分,即工业部门、农业部门、服务部门、交通部门、城市居民生活部门和农村居民生活部门。结果表明从2030年开始征税,税率为30美元,碳消减排放达7%,但会导致较大的GDP损失,约占当年GDP的0.13%。另外发现当碳税水平较高的时候,减排的效果并不显著,而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碳税理论实践问题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15368875.html, 碳税理论实践问题研究综述 作者:吴盼盼刘以何秋阳焦贤胜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5期 作者简介:吴盼盼(1986-),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税收与公共政策;刘以(1984-),男,辽宁营口人,硕士,安徽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税收与公共政策。 摘要:碳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最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之一,其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效果 已经在开征碳税的OECD国家得到验证。以节能减排为背景,对国内外有关碳税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开征碳税对经济影响和构建碳税税制的探索,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碳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税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196-02 0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辉煌业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发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化石能源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正逐年上升,由此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1 国外碳税的研究概述 国外对碳税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庇古税,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理论,以及具体的税收实践的完整基本框架。 1.1 国外对碳税基础理论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Arthur C. Pigou(1962)根据外部性理论指出,要使环境外部成本内在化,应 由国家采用干预的手段进行外部性的内部化,就是通过税收或补贴的办法,消除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相背离的状况,即对边际私人成本大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征税,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行补贴,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为解决庇古税的实施问题,Baumol和Oates(1975)对庇古税进行了拓展,提出了“环境标准—定价方法”,即政府首先设定一个污染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税率根据可接受的环境标准进行调整,直至合适的水平。Burrows (1979)提出,在不完全的信息条件下,政府可以有两种选择: 一是可以通过逐步控制法,对太高 或太低的庇古税进行持续调整,直到找到最优的税率,以达到社会最优。二是规制成本以及确定标准和收费法。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发展战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上 精品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上 谢军安摘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20XX~20XX年,“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最早可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 全球气候变暖致使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中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了必然选择。我国在2006年底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而应该建立一套合理自主的“中国模式”,结合实际,合理自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国家。 2007 年9 月8 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中国外交部2010年11月26日向世界宣布,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 中国目前处于以资本和能源密集化为特征的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与社会消费需求还在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带来我国就业的新机会。为了顺利实现低碳经济转型,一方面,应该积极推动为社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扭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需要通过高碳产业的低碳化来实现低碳发展。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自2009年以来,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由此,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对于目前的中国,低碳经济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中国必须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整体经济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关于建设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建设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市级重点调研课题文集2009》作者:梁黎明 根据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体安排,结合去年4月深化和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在新城的蹲点调研情况,确定“加快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选题。在新城调研发展现代服务业过程中发现,随着2009年舟山跨海大桥的全面建成通车,舟山将面临大桥时代新的发展机遇,要加快舟山海洋经济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必须强化海洋科技支撑、建立新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为此,我从加快新城现代服务业这一调研课题转型,组织牵头开展了关于舟山海洋经济新一轮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的专题调研,并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设想。 一、建设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重要性、可行性分析 1、国内外科学城含义及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内涵。科学城按照西方科技界的说法,是将高精尖技术的学术功能、生产功能及居住功能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科研、工业复合体”。也有一种说法是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它的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一是从事科技研究和应用,培养科学人才。二是进行高技术产品生产,并为传统基础产业改造提供装备和工艺。三是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体育娱乐设施等生活设施齐备。总之,是人、自然、文化浑然一体的新型城市。世界代表性的科学城有20世纪 50年代末建设的苏联新西伯利亚市科学城和70年代建成的日本东京都的筑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国内正在建设的科学城有:广州科学城、天津生态科学城等。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吸取国内外科学城的成功经验,突出“海洋”的特点,将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导,以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海洋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为动力,以海洋高新技术为抓手,大力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港航服务业、信息创意产业,增强海洋科技和创新含量,成为舟山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成为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低碳经济示范区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环节。根据以上对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的界定,建议整合新城和舟山市经济开发区北部园区的功

我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一直以来对环境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在持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肆意浪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生

态文明。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引言;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使气候问题变得格外的备受关注。,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变暖这一瓶颈的出路。并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那到底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什么呢?中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及要怎样才能发展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

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一)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 (三)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

碳税征收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碳税征收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全球面临着严峻的气候问题,人们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而我国早在2002年就已经成为世界最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能源消费不断上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也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我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而碳税被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有效的经济手段之一。对此,许多高能耗企业不得不担心征收碳税会不会使企业雪上加霜。 一、开征碳税的必要性 碳税是根据化石燃料中碳含量或排放二氧化碳量征收的一种产品消费税。它以环境保护为目的,希望通过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碳税有利于推动消耗化石燃料产生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通过增加能源的使用成本以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所以开征碳税是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经济手段之一。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开征碳税是减缓国内外压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碳排放量逐年增加。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1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约束。为此,政府采取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但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做得很艰苦。该时间段内,大部分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是以行政手段来实现:下达减排指标,由地区或者行业来分解。然而,通过行政手段来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有限。国际上,我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碳排放量第二大国也面临着种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碳税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政策手段和保护环境的有效经济措施,应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 2.开征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节能减排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开征碳税能够推动化石燃料和其他高耗能产品的价格上涨,导致此类产品的消费量下降,最终起到抑制化石能源消费的目的,进而还能达到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减少其他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因此,开征适度的碳税,会加重这些高耗能企业和高污染企业的负担,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同时,征收碳税有利于鼓励和刺激企业探索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最新范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取舍关系已成为当前公共经济政策所必须重视的严峻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即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到低碳环保型经济模式转变是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低碳经济公共政策,以期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经济政策;制约因素;对策 1引言 改革开发的三十多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我国从无到有建立了现代化工业基础,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历时百年甚至更长

时间才经历的发展变化。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因经济发展而牺牲的环境代价。人类文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因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而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以科技进步与迫切的环境要求为动因,是人类文明继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为基础的先进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与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规范并重的人类生存发展观的重大突破与根本性转变。低碳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其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并迅速成为气候经济发展的新标准与新模式。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立场直接影响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战略布局。我国积极响应低碳概念的提出,并将低碳经济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所限,低碳经济战略的推行在我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整理:玉溪一中龚华 一、低碳经济体现了哪些哲理? 1.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体现了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社会转型,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体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一)哲学 1.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采用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可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遏制全球变暖趋势。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应对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政治学 1.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是国家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能更好地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这是由我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扞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这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经济独立与安全。 4.这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我国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三、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一)经济学 1.坚持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要用市场化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3.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发展低碳经济所需技术和资金,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二)哲学 1.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