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道德(2014.12.22整理)

教师职业道德(2014.12.22整理)

教师职业道德(2014.12.22整理)
教师职业道德(2014.12.22整理)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概述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二节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第四节教师在教师集体中的道德规范

第五节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范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与评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附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09年8月12日实施)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同时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在长期的教育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教师劳动和其他社会劳动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职业与教师职业

(―)职业的产生与含义

所谓职业,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所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其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义务”是职业的本质特征,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则是职业的外部特征。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职业也就不同。也就是说,社会出现什么职业,取决于社会的客观需要。人们需要与疾病作斗争,就产生了医生职业;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会计职业;因适应国家统治和抵御外侵的需要,又产生了军人职业;同样,为了适应培养人、教育人的需要,也就产生了教师职业;等等。

(二)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师职业经历了一个从非专门化、专门化到专业化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1、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在生产和生活中以“长者为师”,不存在专职的教师。随着独立形态学校的形成,也就有了教师这一职业。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首创的私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专职教师。但是在古代社会,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由于教师承担的主要职能是道德教化,因此,凡是掌控“道”的人都可以成为教师,如欧洲的神职人员、中国的官吏等,一般不需要专门的师资机构来培养,由此形成了长者为师、典范为师、以吏为师、以僧为师等古代教师的基本特色。

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性逐渐凸显,对教师资格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以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1695年德国法兰克在哈雷创办了一所师资养成所,实施师范教育,成为德国师范教育的先驱。从1870年到1890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颁布法规设立师范学校,中国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诞生。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使教师普遍进入了接受专门化培养训练时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初见端倪。

3、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从政府到公众对教师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 20世纪中叶以后,教师的专业化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关于教师地位的政府特别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国际间教育学者和政府人士共同讨论,给予教师以专业的确认和鼓励。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题,明确指出“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

我国也将教师职业确认为专门的职业。1986年6月21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把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 199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三)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和社会意义

1、教师职业的本质

所谓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职业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规定的标准

培养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的事业。而教师“所从事的专门业务”,则是指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因此,从本质上讲,教师职业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以培养人为目的,向人们进行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教育,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第一,长期性和复杂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合格劳动者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身体、心理、知识、情感等时时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其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各方面展是不平衡的。

再次,教师劳动的效果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验证。

同时,教师的劳动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任务是复杂的,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教师的劳动对象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和学生集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

教师的劳动工具日益复杂。教师的劳动工具不仅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等,还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能力、教法等。

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过程是一个传递、改造和创新人类文化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教师的劳动结果丰富多样。

第二,延续性和艰苦性。

教师的劳动具有延续性,即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长期艰苦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时间长、强度大、难度高,其艰苦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艺术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艺术上。每个教师上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板书、提问、组织、设计、备课等技术。

其次,教师劳动的艺术性表现在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上。了解德育工作规律,掌握德育工作方法,热爱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人。

再次,教师劳动的艺术性还来自于教师的不断创造和创新。教师面对一个个有差异的学生和学生集体,要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和改造,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第四,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及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都体现着教师主体性和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即教师要用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品行、能力等教育学生。教师劳动的主体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指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情感、意志、爱好、兴趣、言行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五,个体性和群体性。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劳动和群体协作性劳动的统一。

个体劳动是教师劳动的基本方式,无论是备课,还是辅导和批改作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

动等,都主要由教师个人单独完成。

然而,单靠教师的个体劳动又是无法完成教育任务的。新时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需要教师群体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每个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学会合作,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

首先,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年青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延续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则“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二,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从现代教育观来看,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是看一个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其在教学中是否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即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当今世界普遍重视发展人的智力。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就必须把开发学生智力放在重要地位。

第三,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生一代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劳动目的。

第四,教师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

教师的劳动并不是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简单复制和再现。一方面,他们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科学的发展,不断对所讲授的教材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处理,这里面就已经包含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另一方面,他们还有责任、义务去参与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和创造。

其次,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教育部门虽然不是物质生产部门,却同物质生产紧密相关。教师的劳动以培养生产力当中的主要因素即劳动者的形式而有力地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教育事业和教师的劳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在这些意义上,教师的劳动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教师的职业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影响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等,而教师在这些影响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和严密的计划,遵循教育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组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影响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

1、词源分析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指风尚、习俗,也有原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在我国,道德这一术语最早是把道和德分开使用。所谓“道”指人所行走的道路,也指事物存在、发展应遵循的法则,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范;“德”即得,所谓“德者,得也”。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

得于己(既反省自我,端正心性,善念存于心中,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及道德观、价值观),外施于人(是用已形成的价值观、伦理观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心得等影响、引导、规范他人的行为),便是“德”。“道”主要指外在的规范要求;“德”则主要指人们内心的精神方面的内容。“道德”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假如做任何事件都能按‘礼’的划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荀子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确定的含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和调整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

可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道德”这个词的起源和历史,都包含有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和行为标准等广泛的内容。

2、道德概念

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道德与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为:首先,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上,深藏于习性、品格和意想之中。其次,道德的调节手段是非强迫性的,主要借助于传统习惯、教育宣传、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再次,道德是自律和内化的规范。最后,道德调节是以必要的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的。

(二)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社会行为准则,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特殊意义。

2、职业道德特点

职业道德源于职业实践,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传统,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第一,内在的稳定性。职业道德中的主体因素可以超越不同社会因素而继承和世代相传,成为人们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习惯。如把“治病救人”作为医务道德;把“买卖公平”作为商业道德;把“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作为师德。

第二,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职业道德的形成,特别是其行为准则的表达形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

职业道德要求的制定既有一般的原则性规定,又有具体的要求,通常是用规章制度、工作守则、岗位责任、条例、章程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衡量职业道德行为的尺度也呈现出多样化。表现在不同行业上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即使同一行业中同一职业也有高、中、低的层次要求。

第三,适用对象的限定性。职业道德都是在各自的职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主要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对于不属于本职业的人员,或本职业人员在该职业之外的行为活动,它往往起不到调节和约束的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完成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信誉和教师职业作风等方面。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为特定的道德规范体系,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培养、教育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实际教益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是同教育劳动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是通过教育劳动表现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是造就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迅速成才,而不能凭教师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去培养和造就学生。

二、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道德境界的高层次性

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高层次性是指社会和他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总是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和较高层次的。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层次性是由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较之其他社会成员应有着更高的道德境界,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又应是全社会道德的楷模。

2、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是指教师因职业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在职业道德意识上的更高的自觉性。它是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基础。教师劳动的个体性要求教师要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教师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反映在教师道德认识上,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对教育事业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反映在道德情感上,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感情和热爱,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反映在道德信念上,具有坚定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和意志,并且自觉地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检查。

3、道德行为的典范性

教师道德行为的典范性是指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行为具有榜样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典范性是由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教师的世界观、人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学习观及其行为表现,都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影响,对学生起到熏陶、感染和引导的作用,是学生

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

4、道德影响的深远性

教师道德影响的深远性是指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将给学生留下深刻而久远的印象,它不会因学生的毕业而随之结束,有时甚至伴随学生的一生。

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更深、更远、更广。

“更深”,是指教师道德深刻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

“更远”,是指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影响他的一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和未来。

“更广”,是指教师道德不仅广泛作用于在校学生,而且还通过学生影响学生的家庭和整个社会。

5、道德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对人类历史上的道德遗产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我们提倡对我国历代教育家提出的“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道德思想进行批判地吸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先进性。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一、教师职业理想

所谓教师职业理想,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成就的追求,也包括对做一个什么样理想教师的追求。

忠于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他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热爱教育事业;二是热爱学生;三是献身教育事业;四是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五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当前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的职业责任具体体现在:教书育人,对学生负责;指导家庭教育,对家长负责;团结协作,对教师集体负责;行为世范,对社会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三、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育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而教师职业道德一旦形成,又必然反作用于教育劳动态度。教师正确的劳动态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反映,教师职业道德又能够不断地端正教师的劳动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2)教师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3)教师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四、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循的规章、条例、守则等。教师职业纪律是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是教师必须遵守而不能违反的。这就要求教师:(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4)从一点一滴做起;(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6)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纪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遵守教学时间的规定,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

(2) 遵守教学计划的规定,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 遵守教学态度的规定,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活动;

(4) 遵守禁止体罚的规定,不打骂学生,不乱罚款,乱收费,等等。

五、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二是懂得教育规律;三是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四是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教师职业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六、教师职业良心

良心是什么?简单地说,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对得起社会,良心是被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是道德人格的忠实卫士。

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社会以及学校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批评能力。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良心的重要地位。培养和增强职业良心要具有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还要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七、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良好的职业作风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二是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三是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四是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八、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教师荣誉有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教师更好地履行职业义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尽职尽责;二是教育和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尊师重教,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师努力创造职业荣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必须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作出的贡献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赞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个人、对学生、对学校集体、对社会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社会的价值。

一、对教师起调节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通过教育、评价、沟通等方式和途径,指导和纠正教师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交往中的行为,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教育过程中各种关系的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要与学生、同行、领导、家长、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调节这些关系和矛盾,需要一种灵活多样、广泛有效的道德手段。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指导自己的行为、调节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以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富有成效的道德手段。

(一)通过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促进教师爱岗敬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每个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发挥主人翁态度,主动投身于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通过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爱生尊师的教育氛围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

(三)通过调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成团结协作的教育凝聚力

教师与教师的关系也是教育活动中的一对基本关系。良好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能把教师凝聚成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群体,形成团结协作的教育凝聚力。

(四)通过调节教师与学校其他成员及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会遇到其他的人际关系,如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校行政后勤人员、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二、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学生尽管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个性,但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有成熟的观念和切实的体验。因此,教师是他们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带动作用包括榜样作用和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作用。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形象,因为教育是一种以人来影响人、以人来教育人的事业。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在知识、言行、才能、方法上启蒙和引导学生全面地学会做人。

教师对学生的榜样和带动作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激励作用,控制作用,调整作用,矫正作用。

三、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属于思想建设的内容。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能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做到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师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在校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影响社会未来从业者的道德素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教师,会影响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崇高职业道德品质,从而推动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提高。

四、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要依靠人,依靠具有知识、有技能、高素质的德才兼备人才去进行建设。教师应从智力、体力、品德、心理等方面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对社会生活发挥着广泛的影响作用

教师是社会中的一个积极而活跃的成员,教师职业道德不仅通过学生影响社会,还通过家庭、邻居、亲朋好友等影响社会,通过教师自身参加社会活动发挥其广泛的影响作用。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受到人们的敬重。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时时处处都在影响其他社会成员,有力地推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公德的发展,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3、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认识。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在道德上对人们的行为品质提出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在各种类型的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成为贯穿各种道规范体系的总纲和精髓。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需要和教师职业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提出的根本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调节和评价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社会道德的最根本的标志。它贯穿于教育劳动的始终,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对教师行为起根本指导作用。

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占有突出的地位,其作用具体表现在:(1)指导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规定了教师道德行为总的方向和性质,起指导作用。(2)统帅作用(规范)。对教师的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品质、职业情操、职业形象等方面起统帅作用。(1)裁决作用(评价)。对于教师的道德行为具有最高的裁决作用。

二、确定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

(一)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必须反映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长期性和长效性、示范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师生关系,还要处理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关系。

(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要求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反映社会主义道德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必须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确立,最终是为了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因此,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内容的教师职业道德,也必然由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存在所决定,并随之变化而变化。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要求,否则势必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导致失误。

(四)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道德原则是社会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调整教师与人及社会关系的根本行为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的诸多规范都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派生出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具体化。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忠于教育事业的原则

(一)忠于教育事业的原则的含义

忠于教育事业的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指教师积极献身教育事业,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忠于教育事业的原则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特征,是对社会主义道德中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化。

(二)贯彻忠于教育事业的原则要求

1、要将教育工作当做一种崇高的事业来追求;

2、要培育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3、要有个人利益服从学生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胸怀;

4、要耐得住寂寞,自觉抵制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二、教育民主的原则

(一)教育民主原则的含义

作为一种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应该信守的道德原则和采取的教育措施,教育民主,既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之间平等协作地开展教育活动,也指教师采用民主的方式方法对待学生,激励学生发展。

(二)贯彻教育民主原则的具体要求

教育民主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它的实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要有效地实施教育民主原则,要注意以下方面:

1、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劳动中教育民主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关系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关系。

2、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将对教育民主原则的遵循,视为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3、作为普通教师,要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要意识到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是自己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4、教师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身和学生的特点,特别是要多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学生的长处,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品格,积极创造一个民主的教育氛围。

三、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一)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含义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完美人格要求自己,以人道原则协调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育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是任何时期的学校教育都应当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原则。

从根本上说,把教育人道主义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并非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简单沿袭,而是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贯彻人道主义原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崇善的必然要求。

(二)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

1、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看待,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不能仅仅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劳动对象,视之若物,而不是视之为人。

2、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独特要求,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3、在教育活动中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长处与不足,潜力之所在,这样才能因势利导,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4、真诚地与其他教育者合作

学生的发展有赖于整个教师集体的辛勤培养,因此,教师之间要襟怀坦诚,相互尊敬,真诚合作,不嫉贤妒能,同心协力以促成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任务目标的最佳实现。

四、教书育人的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的含义

教书育人原则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二)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具体要求

1、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教师在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上,要始终明确,教书是工作形式,是达到育人的经常化手段,而育人才是目的,是根本。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等同。

2、正确理解育人的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人们常常以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说法虽然不能说是错的,但它却不是完全的。育人是指一个能在多方适应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即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五、教育公正原则

(一)教育公正原则的含义

所谓教育公正,就是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当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每个人获得与其相适宜的教育,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使个体得其应得,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二)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具体要求

1、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首先,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精心呵护与引导。其次,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即使学生的见解有偏颇,也应该耐心地启发诱导,晓之以理。再次,对学生一视同仁。教育平等权是基本人权,也是我国宪法保障的重要权利。不论“优生”和“差生”,都应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并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获得最适宜的个性发展。

3、赏罚分明

教师的公正严明是学生信任、尊重教师的基础。如果教师能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必然从中感到

一种平等尊重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教师对学生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有节,公平合理。

六、依法执教原则

(一)依法执教原则的含义

依法执教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国家的法律制度从事教育活动,保证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正确性,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贯彻依法执教的具体要求

1、依法执教,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做奉公守法的模范

各级各类学校、社会相关组织和公民严格依照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规定,从事办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依法执教,为周围的人和自己所教的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成为他们遵守法令、执行政策的榜样。

2、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遵守学校和集体的纪律,维护学校和集体的荣誉,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只有全体教师都遵守纪律、严守岗位、团结协作、行动一致,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共同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的集体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3、廉洁自律,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当前社会上许多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风气,而对教师来说,任何贪、懒、散都是对教师形象的玷污,任何利用职责之便谋取个人私利,都是对神圣教师职业的亵渎。清正廉洁,是高尚的师德,教师应十分珍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廉洁从教,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

思考与练习:

1、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具有最高裁决作用的是( )

A.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B.教师职业道德范畴

C.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D.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2、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

A.教书等于育人,二者相同

B.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C.教书是育人的目的,育人是教书的手段

D.教书与育人没有直接关系

3、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什么是教育民主原则?贯彻教育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什么是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6、什么是教育公正原则?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教师职业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约定俗成,是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是指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经常表现的、最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道德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曾先后多次颁布并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最新一次是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有六条,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爱国守法

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一)爱国守法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爱国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民族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师的职业行为直接关系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与民族的复兴,因此,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高于国家对公民的一般道德要求。对教师来说,爱国就是就是要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断强化自己的爱国意识,培养爱国情操,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

守法是宪法所规定的所有社会组织,国家机关和公民的基本义务,是指守法主体以法律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活动,就是职业的神圣性、示范性。对教师来说,守法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守法的楷模,进而对受教育者的守法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全体国民法律素质的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二)教师爱国守法的践行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教师职业行为具有示范性,中小学生行为具有可塑性、模仿性、向师性。教师只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追求高尚、好学上进的良好风尚,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

从职业道德角度分析,教书育人的过程,是教师对学生大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小到对生活琐事的看法的教育过程,是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感化学生,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付出艰苦的、长期的、细致的劳动,这不是用简单的方法可以代替的。

因此,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3、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自身认识和实践,形成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内容和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教师的职业性质,

决定了教师不能在其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面前,散布与国家政策法规不一致的言论,宣扬与国家政策法规不一致的观点。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因此,中小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科学的规律。教师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应当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为人表帅,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必然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岗敬业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敷衍塞责。

(一)爱岗敬业是教师的本质要求和神圣职责

教师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表现为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

教师敬业是指教师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热情关怀、尽心尽力。

爱岗和敬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是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体现。区别是爱岗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验,敬业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和行为表现。

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因此教师的爱岗敬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其他职业的工作对象往往是物,是机械的无生命的物体(质),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且是生动活泼的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他们有主观能动性,有自身发展成长的规律。

第二,其他职业的工作大多要使用某种工具作用于对象,而教师更重的是依靠自身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第三,其他职业可以允许产生次品或废品,而教师的职业不允许出现“次品”,更不能出现“废品”,教师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

第四,其他职业总是为今天的社会服务,而教师的职业是为未来的社会服务,培养未来社会的领导人才、建设人才。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着、心灵的铸造者。因此,爱岗敬业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爱岗敬业的践行要求

1、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教师爱岗敬业,就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每位教师都要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对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只有对学生怀有真诚和热爱,对教育充满坚定信念的人,才能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教育事业。

2、勤恳敬业,严谨笃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有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就要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要对工作高度负责,勤恳敬业,严谨笃学,做好本职工作,并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教师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

第四,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改善教学方法。

第五,教师要关照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必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爱岗敬业,舍小家顾大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为祖国的明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关爱学生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规范》中明确提出,关爱学生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一)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学生能让学生在师爱的呵护下获得安全感、归宿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只有教师关爱学生,才能更加激发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所以说,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最平凡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来关爱学生。

师爱是教育的原动力。首先,师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被视为教育的灵魂和本质;其次,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再次,师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育爱”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有爱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表现为情感性、理智型和宽容性等特征。

(二)关爱学生的践行要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其真正意义在于对全体学生施以仁慈之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全体学生持民主和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相貌、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

对于有意的不公正行为,如教师为了自己的私利或者是虚荣心,偏爱、袒护某些学生,这是明显的师德缺陷,应当坚决杜绝。而对于一些无意的不公正行为,如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而相对忽视甚至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应当注意防范,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与信赖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要尊重学生,就是还得从提高自身的素质着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解剖自我,走出心理误区,力争自我超越。嫌弃和斥责,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教师应该把尊重学生作为检验师德的试金石,为完善自我,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不懈的努力。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指教师要帮助学生严格遵守为人处世的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道德水准,要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正错误。

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伤害学生,切忌简单粗暴,应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教育和帮助他,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并痛恨为痛心,变发怒为宽容,变责骂为劝慰,变殴打为抚摸,变训斥为商量,变罚站为请坐,变冷漠为热情,等等。这样哪怕是再冥顽不化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使他们为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教师接下去的说理教育就容易开展了。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保护学生安全”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在校或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安全。其次,教师应当有生命意识。再次,在危急时刻,教师应当能够挺身而出,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包括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中小学教师要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规定,教学与教育活动不能侵占学生休息、娱乐以及体育锻炼时间,特别是不能随意增加作业量,延长或增加上课时间。

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

的心理感受,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不得有损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状况。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多与学生及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沟通,以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维护学生权益”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第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同时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过程,所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有助于、有利于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为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学生作为公民,拥有《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与成人相同的各项权利,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要维护学生的这些权益,而不能以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为由侵犯学生的其他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关爱学生的禁止性行为,这也是一个教师的伦理底线。

“风刺、挖苦、歧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放弃,甚至是厌恶,这是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相违背的。教师要杜绝风刺、挖苦和歧视学生,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掌握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掌握灵活多样的育人方法,用一些有建设性的方法取代“风刺、挖苦、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的一项重要表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直接侵犯学生的人身权,还有可能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严重的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一定要引以为戒,要知道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学生要以鼓励、督促等长时间的教育行为为主,追求“立竿见影”往往会“欲速则不达”,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一定要杜绝这种行为。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是调节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真情、真心、真诚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成长,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规范》中明确提出,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与任务。教书主要指教师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育人主要指教师培养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塑造他们的灵魂。教书是育人的主要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教师只有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书育人的践行要求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遵循这规律,以人为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规律和学生个体发展规律。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才施教,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具体方法。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诲人不倦;素质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教师具备特定的人际

沟通和交往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循循善诱。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目标指向。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要突出强调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2)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3)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结果评价的指导思想。传统应试教育观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学校升学率高,就是教育质量优。然而,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向多元化转变,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让学生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以往用分数来判断好坏的评价模式常常导致独特个性被否定,独创精神受打击,往往会出现学习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规范》中提出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的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充满人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规范》中明确提出,为人师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一)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即在人品、学问等方面做学生的榜样,成为语言和行为的典范。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敬业有恒、乐于奉献;博学多才、勇于创新;善于反思、不断改进;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培育学生。这就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二)为人师表的践行要求

1、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模范,知荣明耻,情操高尚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职业最基本的原则。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2、教师的语言应文明健康,形象端庄大方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精练、准确、生动、纯洁,不要讲脏话、粗话。

教师的仪表服饰应追求庄重、高雅、整洁、大方,体现职业应有的特点和美感,以引起学生敬慕和热爱自情,进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3、教师应该懂得怎样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互助共赢

教师在工作中能否做到尊重他人,能否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也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志。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教师群体在学生中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同时,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联系,以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也是师德教育中的双赢原则。

4、教师要自省自律,廉洁从教,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教师要自省自律、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为学生作出表率。

六、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规范》中明确提出,终身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职业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1、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1965年,法国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议上,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他于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引发许多教育机构,学者对终身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思潮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终身教育的实践也广泛地开展起来。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终身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连续性、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个性化和整体性。

2、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第一,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坚定教育信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

第二,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特点的必然要求。有学者将教师职业生涯分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及职业离岗期。事实上每一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特点,比如,职前期教师还只是学生的身份,无法甚至很少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职初期的新教师尽力争取学生、同事以及领导的认可,并试图在处理日常问题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能力建构期的老师已经适应了工作,有了自己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把工作看作是一种挑战;热情与成长期的教师不断寻求新方法来丰富教学,对工作高度满意;职业挫折期的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产生怀疑;职业稳定期的教师,已进入职业生涯的高原期,开始停滞不前;职业消退期的教师已开始做离岗的准备,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职业离岗期教师的注意点开始由教学转向生活了。

教师是教育者、教学者,也是学习者,应当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侧重点来确定并安排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终身学习是教师工作对象特点的必然要求。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职责,他们面对的工作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具有主动性的人。教师工作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的成就,对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其工作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以及生存能力。唯有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付诸行动,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唯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惟有学而不厌的教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和典范。

3、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

一是师德的修养。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具有优秀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仅自己成就卓著,更能与人为善,有利于形成交流与合作、对话与互助的教师群体。所以教师师德修养水平也制约着学校教师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从事教育

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教师。

三是反思能力的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能通过对自己教育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对自己的教育活动持一种“健康的怀疑”、主动的“问题意识”,提出“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从而有效修正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五是对学生和自身的研究。学生是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现状、发展及个性情况,教育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教师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既要研究学生现状又要研究学生发展。对自身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学会自我调控,在学习中认真分析自己的现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调控能力,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4、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

第一,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终身学习。教师应当首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通过教育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的理念。理念形成不能靠外在的灌输,教师要认真认识到终身学习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更是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途径。

第二,在反思中促进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和不断反思是人自我发展、优化生命的两种重要途径。学习中反思,反思促进学习,二者相依相存,不可或缺。教师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永远变化的个体,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和策略可以称为“最佳”。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促进教学工作。

第二节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范

教育事业是具有永恒性的事业。国家的强盛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而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教师职业关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一、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

(一)热爰教育事业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又是意义深远的。没有教师辛勤的付出,就没有人才的茁壮成长,就不能满足社会对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二)乐于奉献是人民教师的本色

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教师的工作也是平凡的,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计个人得失,富于牺牲精神,才能不辱使命。

二、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道德责任

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和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的道德责任。教师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智慧的传播者,是学生生活的导师,是道德的领路人。

(二)兢兢业业,扎实练就基本功

教书是育人的手段和基础,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要想教好书,就得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才可能达到本专业的较高水准。

三、严谨治学,提高水平

(一)好学不倦,精通业务

4.24师德师风政治学习笔记

时间:4.24 主持人:xxx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全体教师 主题: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又是社会文化长期积淀的特定的一种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综合体。同时,作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与其他的观念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师德观必定反映出其不同时代的特征,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期所特有的内涵。否则,错误地理解师德内涵不仅会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造成不良后果,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清楚的理解师德的内涵,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应怎样理解师德。 首先,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 再次,新时期历史时期虽为师德加入了新的内涵,还应认识到师德也表现为一种文化传统、道德传统,教师的形象有历史赋予的光环。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有人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第四,教师还应认识到教师本身在时代的社会价值,不宜妄自菲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二、社会应怎样理解师德。 首先,教师是一种社会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就具有一般普通人从业的特点,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在社会上,人们特别是家长及教育行政的领导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师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教师。 其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有着本行业的特点,人们应尊重行业的特点,应尊重学校那样的育人圣地。教师在

教师职业道德笔记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1.职业的本质特征:“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义务”,而“所从事的专门 业务”则是职业的外部特征。 2. “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指按照一定社会需要和规定的标准,培养 人的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的事业。 “所从事的专门业务”指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幵发人的智力。 3.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育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4.职业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形式,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5.“道”准则、规矩、规范。内德于己,外施于人便是“德”。“道德”《荀子》。 6.道德特点:非制度化、非强迫性、自律和内化,节制牺牲。 7.职业道德的特征:内在稳定性,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8.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 9.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一、教师职业的本质 1.教师职业的本质。 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职业: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向人们进行各方面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长延艺个体) ①长期性和复杂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教师劳动的效果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

以验证。劳动的任务、对象、手段、过程复杂,结果丰富多彩。 造和创新。 模仿的天性;具有向师性,人的认识规律也是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原因之一。 ⑤个体性和群体性。 3.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价值/为什么需要教师职业劳动? (1) 教师职业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重要的作用。 ①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② 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幵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重要 作用。 ③ 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生一代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 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④教师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富着人 类的文化宝库。 (2) 教师职业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巨大的作用。 力的主要因素一一劳动者的形式而有力地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培养科技专家队 伍,合格劳动者,经济管理人员队伍。 (3)教师职业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改 变其发展方向。 、职业道德: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调整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 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学 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 品质。 ②延续性和艰苦性 劳动强度大,劳动难度高。 ③艺术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都具有艺术性,来自于教师不断创 ④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学生具有 以培养生成

某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个人总结

XX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个人总结 为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健全考核机制,为铸造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我校以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为主要内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个人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个人总结一作为一名教师,本人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现在本人对这一学期师德方面的表现总结如下: 1、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作为一个教师,我能忠诚于党与人民的教育视野,做到为人师表。 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

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并与家长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办法、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办法。在语文课上,我把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和同事友好相处,小事讲风格,

教师师德培训笔记

教师师德培训笔记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次市里组织学习视频讲座,细细听来,收获不少,迷茫的心里点起里亮堂的明灯,曾经的困惑在次释然,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师德师风的学习,我认为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给我们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师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 通过学习,我认为: 一、搞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所谓恒心,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一生一世为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师德也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责任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对认真批改,这样虽然辛苦些,但可以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整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进。学生见老师如此认真,自然也会认真学习,而不会随意糊弄,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搞好教育要有爱心。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老师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师爱学生,可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还抽时间给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

最新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通过今天的师德师风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认识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此次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指导下,我谈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

“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积极进取,提高业务素养。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身正为师,老师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作为学生,都愿意接近有师德的教师。而作为教师,自然也都愿意与有教养的学生打交道。所以,要做一个让学生和教师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可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点笔记1汇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点笔记 导论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它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自省、自律、自警、自励,不断达到新的道德境界的实践活动和过程,以及通过这一无止境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人际关系的准绳和润滑剂。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应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1、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新挑战 2、多元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的新挑战 3、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新挑战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挑战 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规律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存在问题具体体现: ⑴理想信念、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观念淡漠。 ⑵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违背教育规律,缺乏民主法制观念。 1、确立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师德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1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确立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 确立“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观念。

3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师德教育就要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对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2、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和挑战,重新建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3、充分认识和解决师德教育的难点问题,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 难点之一,是如何解决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避免形成双重人格问题。 难点之二,是如何提高教师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以及与不良现象和诱因做斗争的能力。 4、全面分析和认识影响职业道德的各种因素,加强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5、改变过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知识化、理念化教育的倾向,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训练 6、提高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要研究道德伦理学科体系,还要加强教师道德养成的规律研究,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研究和学习方式,加强教师研究式学习,注重教师的情感体验 专题1 遵守师德规范——————师德修养的行为准则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含义与特征 1、道德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 ⑴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和别的行为规范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首先,道德规范具有利他性。 其次,它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维系的。 再次,它表现为提倡性、规劝性、表扬性和示范性。 ⑵职业道德规范 它是指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

山香版教师招考教师职业道德整理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2.教师职业道徳: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而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徳的总和,是调肖 教师与他人、与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逍徳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徳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徳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2.教师职业道徳具体表现:忠于教冇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 3.教师职业道徳的特点: ①鲜明的继承性;②强烈的责任感;③严格的标准性: I ④独特的示范性: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这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徳的显著标志。 4.教师职业道徳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最基本的作用:(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徳修养:将教师职业道徳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是教师职业 道徳的首要环肖。 2.教师职业道徳修养的内容:职业道徳意识修养和职业道徳行为修养。具体分为: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徳理想(要求的本质); (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徳知识(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徳悄感:①职业正义感是最基本、最髙尚的道徳情感: ②职业责任感既是职业道徳行为的出发点,也是激励教师实现职业逍徳目标的动力: ③职业义务感:④职业良心感;⑤职业荣誉感;⑥职业幸福感。 (4)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徳意志: 是否具备坚强的职业道徳意志是衡呈:教师职业道徳素质髙低的重要标志; (5)树立坚定的职业道徳信念-教师职业道徳修养的核心问题: 是职业道徳知识、情感、意志的合金,是形成职业道徳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徳行为?职业道徳修养的虽一经JL的,是道徳水平髙低的客观依据,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笔记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笔记 第一部分: 一、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3.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二、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4.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5.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6.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7.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8.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9.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10.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三、公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12.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13.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4.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15.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6.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7.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四、大力加强基层道德教育 18.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 19.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 20.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21.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22.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 23.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24.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25.要在各项创建活动中充分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明确具体标准,制定落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 26.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27.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 28.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 29.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在参加幼儿园教师《师德》学习时,里面就讲了关于幼儿园教师师德的话题,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师德是一名教师从业的基础与根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应具有高尚的师德。”接下来围绕幼儿教师的师德展开讨论,从师德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幼儿教师对待工作的道德要求四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具体详细地讲述了幼儿教师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已经在对待工作方面应具备怎样道德精神。 关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根本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也早已成为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职责要求,在构成教师素质诸要素中,师德处于首要地位,这已被全社会所公认。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师德之所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原因之一除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每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关爱超过了任何国家与我国历朝历代以外,其次就是幼儿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在经济浪潮的大环境中出现了师德素质下滑的问题。因此师德建设也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园所园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对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经过几年的幼儿园管理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在师德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当前,探索与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富有时

代特色的幼师师德建设实践模式,已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下面是我们在师德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成绩,也有相应的反思与解决不了的难题,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所谓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价值取向下的工作作风和教师思想素质,具体表现包括对国内外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从事的幼教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本班组教师与同事的团结和协作、对幼儿及家长的尊重和家庭教育指导、对幼教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终身学习的职业追求和自律以及对国内外幼教理论的吸纳与借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状况,它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更重要地是告诉我该怎样在日常工作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将观念践行于实践中。

教师职业道德 学习笔记

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笔记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教师从教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青少年的特点是好学习、爱模仿、思想敏捷、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有好奇心、可塑性大。特别是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生,他们都具有"向师性",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教导的自然倾向,他们善于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学在行动上。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耳听目视,聚精会神地听从教师的教诲,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深深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都在为学生做表率、起示范作用。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一方面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无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他的思想品德必然高尚,知识技能必然精湛,语言姿态必然优美、举止仪表必然端庄,在学生中必然享有崇高的威信。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观察着、琢磨着和模仿着。有威信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心悦诚服的教育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是对教师的特殊规范,它有自己独具的特征: 1、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知识和才能、情感和意志为学生做出示范,如语言上的文明、礼貌、准确、生动、幽默、风趣,仪表上的整洁、端庄,行为举止上的有度,使学生由敬佩到效仿。 2、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必须时时处处、事事要为学生、为社会上的人们做出表率,树立榜样。同时也在每时每刻每件事中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受到学生和社会成员的监督。 3、为人师表具有重要的激励性。首先激励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举止、仪表、语言为学生和他人做榜样;其次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学习教师优秀的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再次激励社会中的人们,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习教师的优良品格,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友好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为人师表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为人师表不是口中教条、空中楼阁,而是教师切实可行的言行举止。它不仅渗透到教师日常的从教活动中,而且渗透进教师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渗透到教师所活动的公共生活领域中,都要以教师的语言、行为、仪表举止来以身示范。 教师行为具有示范性。在政治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服从政令、服从组织、服从领导,做好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思想上教师的从教活动和待人接物的态度、情感、意志的控制、引导、调节等活动中的行为,要有示范性;教育行为上教师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诲人不倦,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日常生活行为中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文明、礼貌的示范性。 教师语言具有示范性。教师的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媒介,是教书育人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任务的主要工具。它是教师从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养,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基本的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优美动听、抑扬顿挫、准确明白、生动文雅、和气、礼貌的语言来为学生做出榜样,教师必须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1)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中学 ***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师德、优良的师风。师德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材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败。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富国是我们党在近期以来的发展战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际间高科技、高水平的多样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多种人才的竞争。传统型的、简单的手工、高体力支出低收获的劳动方式已经落后,祖国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通过学习增强了自己的教育法制理念;通过学习先进事迹,树立了向模范人物学习、当好人民教师的信念。通过学习,我认为: 搞好教育工作要有恒心。所谓恒心,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

中,一生一世为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 搞好教育要有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学校、爱教师、爱学生、师生之爱、生生之爱,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良好开展的基础,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搞好教育工作要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要有更深的造诣,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师德师风学习,就是要使全体教师真正认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教育法令法规、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意识和规范行为品德;通过学习模范事迹,掀起学英模促工作的新局面,树立信心,努力工作,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通过学习《宪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使我懂得要时刻用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教师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总结[页]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总结 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总结篇一: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大要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还新增加了“不以分数作为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知荣明耻,保护学生安全、自觉抵制有偿家教,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等内容。 我是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师,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教育观念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教案方法也在不断地改变。我知道,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师育人通过二十年的教案工作和此次新师德规范学习,我明白了: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有效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热爱自己的教师岗位,乐于奉献。 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会自觉地忠诚教育事业。使平凡复杂的日复一日的教育教案工作变得更有乐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会认真地备课、讲课、改作、辅导,对日常工作的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去做、关心集体,不得过且过,不敷衍塞责,维护学校荣誉,敬业精神还驱动着教师不断探求更有效的教案方法、管理班级的方法、使教师朝着成为名师、学者、专家的目标不断迈进。 人们常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其中的“身正”即意味着具有高尚的德行,奉献精神,这是为师的首要素质。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实现教育的“真”披着虚伪、庸俗、狭隘的外衣去教育学生,这种教育就显得苍白、虚伪,无疑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育人的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身教重于言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魂,扎牢自己的根,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正气,压邪气,淳师风,扬师德,依法执教,真正担负起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的重任。 二、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和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遇到好的老师,我们的心理和家长们的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在好的环境下成长,都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我们在关心学生这方面应站在家长这一方面,对待学生要想自己的亲人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觉得有时家长和老师之间能够相互体会.相会理解,来共同把孩子们教育好。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拥有无限的热情,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笔记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提纲 1、职业的概念: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所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 2、职业的本质特征:对社会所承 担的一定职责义务。 3、职业的外部特征:所从事的专门业务。 4、职业的特点:专门性、独立性、稳定性、特殊性等特点。 5、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6、教师职业:就是按照一定社会 的需要和标准,向人们进行各 方面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 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7、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劳 动是培养人、塑造人和改造人 的社会劳动,与其他劳动既有 一定的一致性,又有自己鲜明 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长期性和复杂性(周期长、见效慢;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教师劳动的效果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验证。复杂性表现在教师的劳动任务相当复杂、劳动对象存在差异、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劳动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劳动结果丰富多样。(2)延续性和艰苦性。(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时间长、地域广、其艰苦性是一般职业劳动无法比拟的。(3)艺术性和创造性。(艺术性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艺术上,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感召力、 凝聚力,还表现在德育工作上)(4) 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是指教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组 织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及教 学手段的合理使用都体现着教师主 体性和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示范 性是指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 情感、意志、爱好、兴趣、言行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深 刻的影响,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 样。)(5)个体性和群体性(教师 的劳动是个体劳动和群体协作性劳 动的统一,个体劳动是集体劳动的 前提,只有发挥每个教师的聪明才 智,才能形成集体的智慧。) 8、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 首先,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精神 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 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 巨大(2)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 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 和发展起重要作用(3)教师是一代 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生一 代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4)教师是 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 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其次,教师 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 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最后,教师 的职业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 着引导作用。一个人从儿童时代开 始,他的知识领域的开拓,智力的 发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 建立,文明习惯的养成等,教师起 着重要的作用。 9、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关系, 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 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 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 内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实践 活动的总称。 道德的属性:(1)道德规范是一种 非制度化的规范,是处于同一社会 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 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形成的 要求、秩序、准则和信念,表现在 人们的视听言行之上,深藏于习性 品格和意想之中,(2)道德的调节 手段是非强迫性的,主要借助于传 统习惯、教育宣传、社会舆论和内 心信念来实现(3)道德是自律和内 化的规范(4)道德调节是以必要的 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的。 10、职业道德及特征: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 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 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就是调 整职业内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 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1) 内在的稳定性(2)形成和行为尺度 的多样性(3)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11、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 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从事教育活 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调节教师与 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 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 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教 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 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 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 信誉和教师职业作风等方面。 1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意识水平高层性(2)道德境 界高尚性(3)道德意识自觉性(包 括教师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 信念和职业意志等)(4)行为举止 示范性(5)道德影响深广性(6) 道德内容先进性。 13、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调节作用(通过调节教师与教 育事业的关系,促进教师爱岗敬业; 通过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 尊师爱生的教育氛围;通过调节教 师与老师的关系,形成团结协作的 教育凝聚力;通过调节教师与学校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通过今天的师德师风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认识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此次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想指导下,我谈下面的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

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积极进取,提高业务素养。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身正为师,老师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作为学生,都愿意接近有师德的教师。而作为教师,自然也都愿意与有教养的学生打交道。所以,要做一个让学生和教师都愿意接近的教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点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裴琰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二.教师职业劳动特点: 1.长期性和复杂性:(劳动对象复杂:劳动任务复杂;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劳动过程高度复杂;劳动结果丰富多样) 2.延续性和艰苦性 3.艺术性和创造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个体性和群体性 三.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 1.对精神文明建设骑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简介巨大作用 3.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引导作用 四.教师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之间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信誉,教师职业作风。 五: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意识水平高层性

2.道德境界高尚性 3.道德意识自觉性 4.行为举止示范性 5.道德影响深远性 6.道德内容先进性 六:教师职业道德作用 1.调节作用(1.与教育事业关系促进爱岗敬业 2.与学生关系,促进 尊师爱生3.调节与教师关系,形成教育凝聚力。4.调节与其他学校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2.教育作用(1.对学生品德形成有道德示范作用2.对学生智力的发 展,2.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3.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具有推动作用4.对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3.导向作用(1.激励作用2、控制作用3、调整作用4、矫正作用.) 4.促进作用(1有利于社会职业道德的发展和从业者道德素质的提 高2、有利于家庭美德的形成和整个社会文明程素的提高3、有利于社会公德的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定义:一定社会和阶级在某一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或者阶级对教师职业的需要,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根本性要求,是整个教室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1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1 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1 我们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这种深刻的学习过程,我们深深地理解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曾说过: “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他以自己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以好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注意行为规范,并以长久的坚持使之形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多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之来促使自己养成一些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走向成功。 一、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阶梯。然而,教师又是很平凡的。我想,伟大正寓于平凡之中。因为,平凡中,我们一样能

够奉献。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楚“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我是一名在教育岗位上干了十二年的教师。我的信念就是干一行,爱一行。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爱的付出,才有爱的收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一直坚信以爱为本,用爱来感化学生,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无论何时,我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尚光荣的,教师对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教师工作,就必须首先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灵魂。 二、无私奉献,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孔子曾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 (2)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一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二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三 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的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师德师风学习笔记四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