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骂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打骂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打骂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打骂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常被打骂的孩子易出现哪些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广大家长的广泛重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①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一做错事就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②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③孤独。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④固执。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也有的孩子越打越不认错,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逃夜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⑤粗暴。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⑥怪僻。有的孩子在被打之后,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会变得越来越怪僻。也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⑦焦虑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焦虑不安。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不是细心帮助孩子找原因,而是简单地痛打一顿,使孩子总担心自己不能使父母满意而又要挨打,异常紧张,焦虑不安。结果,离父母的要求反而更远。

总之,家长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这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好的效果。恳切希望每一位家长再也不要打自己的孩子了。

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一直印象深刻: 多驾车者由于车速太快而丧命于此。交通部门于是在路旁树立了一块警示牌,上面写道:事故多发地段请缓行!但事故并未由此而减少,后来当地的交通部门在警示牌上换上了另一句话,事故一下子减少许多,以至后来很少再有交通事故发生。人们不禁要问:什么话有如此的魔力?原来警示牌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慢慢走,请欣赏啊!这便是对生命个体积极心理暗示的魅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人人是心育的环境,时时可营造学生积极心理暗示的氛围。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暗示的软环境,大力挖掘和发挥老师的示范导向作用。育人者当育己,心育者应自勉,充分发挥骨干老师的辐射作用,进而带动其他老师,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有什么样的老师便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的身上折射的是老师的影子,应不断提高老师的理论素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倡导学生是主体,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协助、服务和导向。老师要通过对受教育对象的观察、了解和把握,在熟悉教育对象的前提下,协助学生对自己进行分析和归因,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的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该环境和氛围中去不断地认知自己,制定系列的激励措施和目标,激发学生心理平衡的内驱力,进而唤醒学生个体心理自我维护的潜质,进行正确地导向,让学生形成自我肯定的良好心理态势,进而给自己定位,扬长避短,在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过程体验中,去调整心态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达

到心理平衡的目的,也形成了和谐、亲善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要用用高尚的人格去影响人,用进取的精神去激励人,用精湛的技艺服务人,用艺术的魅力去感染人,用求真的精神去打动人,用良好的氛围去塑造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学会严以律己、诚信待人,一句话老师应成为学生心理积极暗示楷模。 同时,让家长成为朋友,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座谈、交流等不同的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作孩子的知心朋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身体力行作孩子的榜样,发挥家庭对学生的育人功效,形成社区、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暗示心理自我维护的氛围。 其次,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暗示教学法也是对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暗示教学法(cueing teaching),又称洛扎诺夫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创立于60年代中期,洛扎诺夫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创造了这种轻松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宗旨是: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角度出发,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力。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并各有分工。左半球进行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即左半球长于抽象思维,右半球长于形象思维。人们在学习时如果外界的材料比较单一,则只能引起某一半球的活动,学习效率

心理暗示的种类和作用

心理暗示的种类和作用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无意识中,广告信息会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 人都会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这种捕捉的过程,也是受暗示的过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坏来判断,它是人的一种本能。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相互安慰:“快

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一种暗示,它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催眠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对此,要有科学的态度,正确解释人的受暗示性。 种类: 暗示分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例如,有的人早晨在上班前或出去办事前照照镜子、整整衣服、理理头发。有的人从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太好看,并且觉得上眼睑浮肿”,恰巧昨晚睡眠又不好,这时马上有不快的感觉,顿疑自己是否得了肾病,继而觉得自己全身无力、腰痛,于是觉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到医院就医。这就是对健康不利的消极自我暗示作用。而有的人则不是这样。当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脸色不好,由于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眼圈发黑时,马上用理智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暗示自己:到户外活动活动,做做操,练练太极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好的,于是精神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去工作了。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有利于身心健康。 作用:

对孩子最有杀伤力的10句话

对孩子最有杀伤力的10句话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单纯、最不应受到伤害又最容易被伤害的群体。弱小而又敏感的他们对大人的评价已经可以形成一种心理反应。你的肯定会让他/她心花怒放,你的一句无心的责备,也会在他/她幼小的心里形成难以磨灭的阴影。 为了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一份快乐的记忆,请不要对他们说以下的话: 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情。”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上一页1/4 123

延伸阅读:换一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儿子终于要去钢琴考级了,虽然是钢琴三级考试,可是,对于才七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个大事情了。 早在三个月前,就拿到了要考试的曲目,做为大人瞎算算,二个练习曲,三个乐曲,用上九十天的时间练习是足够没有问题的,但是想弹的正确,熟练,还是需要下一翻苦功的。可是儿子游心就是太重,因为练习了二年的电子琴加二年的钢琴,对琴已经进了倦惫心理,总是时不时的找出好多理由来逃避练习。于是,对曲子弹奏的进展总是特别的慢,三首曲子只背出来二首,而且总是背错,指法也总不对,手型就更加不行了,软棉棉的,撑不起来。眼看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我这个一直以来都对孩子练琴不上心的妈妈,也不免着急起来,不由的对儿子在练琴上加大了压力,打呀,骂呀,劝呀,哄呀,所有做妈妈能用的上的手段全用上了,唯独没有给孩子信心。只要孩子在弹奏中一出现小小的差错,就立马让他停下来,重装弹奏。儿子也开始动起来了对付我各种手段的对策,看我发了狠了,就老实一点,对他松了,他又回到了老样子,最重要的是手指总是不能站起来弹奏了。 在考前最后二次去老师那儿指导时,对已经背出了曲谱的儿子,钢琴老师也开始对儿子这次考试失去了信心,老师叹着气对我说:“这次考试,杰杰可能没法通过,你要让他做好心理准备吧!” 特别失望的回到家,心理上做了好了他通不过的思想准备,反而不再对他严厉管制。 静下心来,抱着儿子跟他谈起了心来:“儿子,你是不是以后不想再弹琴了?” 儿子小声的,怕怕的说:“嗯!如果可以的话,妈妈你会同意吗?” 我考虑了一下,回答了儿子的问话:“宝贝,妈妈不会让你做你不想做的事的,你如果是真的不想再学习钢琴,妈妈不会勉强你的,只要你能天天快乐的生活着,妈妈也会为你快乐的,你开心,妈妈就开心,同样,你不开心,妈妈心里也会不开心的。你是妈妈身上的一部份组成的,你的烦恼就是妈妈的。” “妈妈,你不开心,是不是我也会不开心呢?” 我亲了亲儿子的脸,反问他:“你感觉到妈妈的不开心了吗?” 儿子沉默了~~~~~~~~~~~~~~~~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她从小遭受情感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在家里活活饿死,

为什么现代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

为什么现代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 昆山市包桥附属美华幼儿园郭秀娟 我们都知道:再渊博的父母,也代替不了图书馆;再富有的父母,也不是摇钱树。你最终能给孩子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物质享受呢?孩子终要自己面对未来社会。面对未来社会如何教育孩子?我认为首先培养孩子一个健康、坚毅的心理!现在的孩子有多少能经得起小小的挫折和轻微的压力呢?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心理如此“脆弱”?也许他们就缺少了这个必备的心理素质。导致了很多的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发生。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宠爱型家庭教育方法 宠爱型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父母长辈对子女的溺爱。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以免外来的侵害;对子女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不让子女受一点委屈。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首先就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想,缺少爱心,依赖性严重,抗挫能力差,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其家庭提供给他的环境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对孩子无原则的迁只会百害而无一利。 溺爱娇宠孩子,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但面对这些百害而无一利的问题!家长们却坦然自若,他们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他们就知道了……多么幼稚可笑的思想!从古到今我们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品行等,而现在人们只会要求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做,视为自己的孩子为“好榜样”。 二、专制型家庭教育方法

专制型的教育是父母的自私的心理。家长认为子女就是自己的,爱怎么样就怎么样。由于缺乏适度的爱、赏识、肯定、赞美和激励,使孩子的成长显得很困难。有些家长对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成绩不好就挨打,平时放学回家迟了要挨打,这样使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不仅身体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受到刺激,出现精神恍惚、记忆力下降、视力滑坡等情况,更痛心的是将孩子活活打死的惨状。 三、学校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终究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许多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也一样,它有自己个性。但是,就目前现实而言,学校教育的升学压力始终没有减轻,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位,这势必会削弱它们内在功能的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各有其功能,但近些年来家庭教育却出现异化。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没病没灾,而教育是教师的事,他们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而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分数,将课堂延伸到家庭,学校把本应该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家庭。这样学校与家庭教育完全错位,而不是将它们各自的优势合二为一,来发展孩子或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的合作,各自关起门来搞教育,显然这个模式是错误的。 望着那些孩子,我们都应该深思,我们有没有想过要的到底是什么?人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孩子胆小没耐心,很多时候是父母干涉和惯的,在孩子学习的路上,最需要的不是老师和家长的督学。生活中有些东西不必在乎,可有些东西不能不在乎,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健康、坚强、自信的心理。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做到俯下身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VIP专享]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9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 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 “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 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 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 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 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 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最大 的特点就是“暗”,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 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 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使孩子于无形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 强的情感意志。据调查,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的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小的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很强,所以,家长应 注意善用积极暗示,避免消极暗示。家长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语言暗示 设喻法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通过设喻、 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 教育目的。 对比法

别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前些日子,我们这儿天公司,举行了一个“美丽码头”的征文活动。有一个孩子将征文宣传单,交给他的爸爸,并问他的爸爸:“爸爸,参不参加,小学组只有200字。”而他的爸爸说:“唬人的,别信,就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这么多人怎么可能轮到你,还是不要参加了。”孩子没说什么。但是我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出,孩子是渴望参加的,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可因父母的不支持,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其实,不论有没有机会评奖,我们要的只是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小神童幼教系列课程总部] 许多做家长的存在这种心理,他们不积极,却打消孩子的积极性。就像我园为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经常组织讲故事比赛、古诗歌朗诵比赛等,孩子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能参加,而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可有的家长答应得好好的,回家却一点都不积极督促孩子,消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还说:妈妈说参不参加没关系,而有的干脆说没空,就这样,孩子积极进取的心渐渐被消磨掉。 别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活动是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像怕羞的孩子,本来就不善于在人前表现,让他参加各种活动,本来心中就比较忐忑,作为家长的再来当头一棒,孩子的积极性不就没有了吗?难道,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得过且过,一点积极性都没有的人吗?各位家长们好好想一想吧。篇二:【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你是否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你是否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人问刚上大学的学生他的最大体会是什么?答曰:我可以放心大胆地问邻家小妹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了?笑话归笑话,却道出了一个避不开的事实,不管你是官员还是平民,是富足还是贫穷,是大儒还是白丁,只要你是孩子的家长,孩子的分数始终是你绕不开的话题,始终是你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你和孩子交流的中心。可是你做对了吗? 场景一: 小明一回到家里就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妈妈,今天数学单元测试,我得了105分,真高兴。”小明的妈妈听了也很高兴,但是他立刻掩饰住自己内心的愉悦,问道:“是吗?你们班的最高分是多少?”小明边放书包边说:“数学课代表得了115分,是最高分。”于是小明妈妈正色道:“小明,你考了105分,虽然不错,但是比最高分少了10分。你想想这会被拉下多少个名次。抓紧学习去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场景二: 晚上小林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边吃边聊,其乐融融。不知不觉他的父亲就问到了他的学习状况:“近段时间你的学习怎么样啊?”小明咽下一口馒头信心满满地说:“爸爸,这段时间我觉得还不错,差不多都学会了??”“差不多?”爸爸打断了他的说话,“差不多是什么意思?看来还有很多的知识你没有学会啊。你看看有那么多的人考不上重点高中,不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吗?考试可不是考你已经学会的,而是专门考你那些没有学会的。差不多!这可不行。你必须努力学习??”爸爸着急了,急忙展开即时的家庭教育。小林听着听着心情就灰暗起来,没有吃完饭就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场景三: 晚上做完作业了,小亮拿着刚刚改完的试卷请爸爸签字。“爸爸,这次考试,我得了75分,及格了。老师还表扬我了呢。你给我签字吧。”爸爸拿起了试卷看了看说:“嗯,及格了。 这可不是咱们的要求。老师表扬你是在提醒你刚及格还要更加努力。你老师这么辛苦,爸爸妈妈也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你可不要被这一点点进步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你离这100 分还远着呢。??”随着爸爸的长篇叮咛,小亮的心情落到了低点,被老师表扬时的那份自信和喜悦被扫得荡然无存。 我们的家长或是谆谆教导语重心长或是指点不足查找原因,总觉得自己比孩子看得长远,为了孩子竭尽所能。然而却总觉得孩子总是不听自己的话,想法与现实落差很大。这是为什

TED英语演讲: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

TED英语演讲: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童年创伤不是一件长大就能解决的事。儿科医生Nadine解释虐待、忽视、和父母精神健康不良或有药物或饮酒问题,都会影响儿童的大脑发展。童年经历影响终身,在高压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比他人得到心肺疾病的比例高三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TED英语演讲: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欢迎借鉴参考。 演说题目:童年创伤怎样影响一生的健康! 演说者:Nadine Burke Harris In the mid-'90s, the CDC and Kaiser Permanente discovered an exposure that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he risk for seven out of 10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high doses, it affects brain development, the immune system, hormonal systems, and even the way our DNA is read and transcribed. Folks who are exposed in very high doses have triple the lifetime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lung cancer and a 20-year difference in life expectancy. And yet, doctors today are not trained in routine screening or treatment. Now, the exposure I'm talking about is not a pesticide or a packaging chemical. It’s childhood trauma. 90年代中期, CDC和Kaiser Permanente发现: 暴露于某种事物中会极大增加死亡风险, 七成美国民众的首要死因皆由此引起。暴

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

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 文章目录*一、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二、父母教导过程中的禁忌*三、如何培养心理强大的孩子 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1、孩子心理脆弱怎么办 1.1、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孩子的心理脆弱,家长应在平时就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不让孩子被小小的失败就轻易打倒了, 要懂得如何重新振作起来。 1.2、适当让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孩子的心理脆弱,家长应该适当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生活中多吃苦头,这样可以 使孩子的心理渐渐变得强大。 2、儿童心理脆弱的原因 家长的不当做法形成了孩子胆怯的个性。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生怕委屈了孩子,在很多事情上都小心翼翼。孩子能做的事不让做,孩子能参加的活动不让参加,长此以往,孩子好奇、好玩、敢于冒险的天性慢慢被泯灭,养成了胆小的习惯和懦弱的个性。 优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自私的性格。随着如今的家庭生活环境越来越优越,孩子养成了养尊处优、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轻而易举、顺手拈来的侥幸思想。一旦在某件事情上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很失落,做出异常的举动。 家长的纵容娇惯磨灭了孩子的坚强意志。孩子摔倒了,妈妈赶紧把孩子抱起来使劲怨天怨地;孩子在学校摔破了皮,有的家

长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讨个说法”……家长的娇惯使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累,什么是挫折,斗志在慢慢消磨。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意志消沉。 3、儿童心理脆弱的表现 3.1、宝宝过于敏感自尊。这类宝宝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受到嘲笑、轻视后会感到十分害怕,形成自卑脆弱、退缩逃避、气量偏小的性格,在行为举止上常常显得拘谨、不爱说话、喜欢独来独往。 3.2、宝宝虚荣心强。现在很多的家庭都给宝宝提供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从而助长了宝宝在物质上的虚荣心。专家认为,在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过高地评价自己,再加上很多家长喜欢盲目地夸奖宝宝,使宝宝产生在精神上的虚荣心。虚荣心强的宝宝很喜欢攀比,如果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往往会感到强烈的失落感,心理失去平衡,脆弱不堪。 3.3、宝宝赢得起输不起。输赢本乃兵家常事,可是有些宝宝赢了,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输了,他就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 父母教导过程中的禁忌1、过度保护:自孩子生出后,就成了家中的中心。家里人对孩子的关爱无微不至,所有的事情都被包办代替,就拿吃饭来说,到孩子能自己吃饭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

积极的心理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 但有时你听到的一些话又使你郁闷不安,苦恼万分。我们称之为消极的心理暗示。如一些“咒语”。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恶劣影响很可怕。因为暗示往往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也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对孩子更是如此。现实生活中一张张不负责任的乌鸦嘴,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轨迹,许多可亲可敬而又可爱的人恰恰长着一张可怕的乌鸦嘴。有的妈妈从孩子一出生,就在别人面前这样评论自己的孩子:“这孩子太淘气,无法无天,谁也拿他没办法。”这其实是在暗示孩子无恶不作,横行霸道。结果是她的孩子越来越无法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然后,他告诉A组的饲养员A组的老鼠特别聪明,同时告诉B组的饲养员B组的老鼠是智力一般的。几个月后,对这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老鼠确实比B组老鼠聪明,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一个启示,他把这个启示用在了人的身上。在一个班级的花名册上,他随机划出几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告诉老师,这几个同学经过他的观察和测试,是智商特别高的学生,事实上他根本不了解该班学生的情况。受到这番话的影响,老师真觉得这几个孩子特别聪明,所以总用对待聪明孩子的方法对待他们。一年以后,这几个孩子在班里的成绩遥遥领先。“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孩子被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孩子的现实。罗森塔尔效应值得每个家长重视。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怎样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打造幸福成功的孩子呢?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很多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试想一下,一个孩子若在“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环境中成长,这种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下面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几种较有效的能促使孩子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的 积极暗示法 (来自《中国孩子成功法》一书) 一、“新形象确立法”。 “新形象确立法”为孩子设计的理想形象包括六方面内容:智者形象、强者形象、健康形象、道德形象、自在形象、优秀的现代意识。智者形象具体表现为:聪明、想象力丰富、爱动脑筋、学习能力强、有创造力。强者形象具体表现为:自强、自立、自信、不怕困难、敢说敢做、对人不卑不亢。健康形象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很少生病。道德形象具体表现为:善于关心和理解他人、懂是非、懂善恶、有社会适应能力。自在形象具体表现为:热爱学习、奋发向上、

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重大

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重大 经典实验回放: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实验。他们从1~6年级中各选了3个班级,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然后,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名单中选出的“最有前途”学生是罗森塔尔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发现:凡是在名单中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他们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促使老师会对名单上的学生进行肯定的评价,而老师的肯定让这些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自强,使他们各方面有了异乎寻常的进步。这个实验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积极的心理暗示VS消极的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同温暖的阳光和丰腴的土壤,能让孩子茁壮成长。 消极的心理暗示,好像冬季的寒风,吹得孩子心灰意冷,甚至自暴自弃。 心理暗示的教育效应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父母作为孩子心目中最重要的权威人士,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的一些言行,常常会对孩子产生不正确的心理暗示。比如:妈妈教了孩子很多次加法,可孩子还是一再犯错,家长很烦躁:“怎么这么笨的啦!” 看见比较麻烦的事,或者孩子不擅长的活动,家长就说:“这个我们囡囡不会的!” 在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时,家长就会皱眉头或摇头。 孩子喝牛奶时打翻了杯子,把牛奶弄得一地都是,给已经非常忙碌的家长忙中添乱,于是家长就说:“这孩子真是麻烦,老是添乱!” 实际上,爸爸妈妈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或表现出来的行为,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不止一次地这么对孩子说,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很笨、很麻烦,有很多事不会做,从而否定自己,变得不自信,甚至觉得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产生不健康或是不准确的自我认识。这样的心理暗示,一旦转变成自我暗示,就会对孩子身心各方面都造成不良的后果。 与此相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健康乐观的心理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爸爸妈妈应该这样做: 让孩子相信爸爸妈妈,相信自己,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开朗,能够积极应对艰难挫折的人。 让孩子有信心,也有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

授课题目

授课题目: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目的和意义: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无法离开又不可缺少的。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永远眷恋且永不停课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教师。”正是通过家庭教育,家长把自己崇高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并将伴随孩子们走完全部人生旅途。而且家庭教育又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孩子按照国家和社会规定的目标成长。 原则上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内容上也是与学校教育内容相配合的。归纳起来,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六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注意在校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注意他们在社会上可能受到的不良影响,否则好孩子也有可能变坏,有的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成天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学习,不注意开拓孩子视野,增长社会实践经验等,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是初步掌握一些道德上的判断,知道了一些诸如公平、自私之类的概念,并且主要是依据家长、老师、小伙伴们以及各类传媒的种种言论和行为,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到了高年级,他们才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标准,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做出比较独立的评价。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

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

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

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 【字体:小大】作者:baixihuan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77 更新时间:2011-10-28 【复制本文】【下载本文】 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是中国接下来的10年中所要面对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在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空前发展的社会变革以后,人的思想和意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未来10年将会是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所谓的80后一代人崛起和发展的10年,而他们也将成为心理疾病最易感染和高发的人群,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是成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少体会到经济衰退所带来的恐慌;第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并未对其灌输足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第三,社会信息往往在不加过滤的情况下进入到这些人的视野和脑海,并可能形成非正确的理解和观念;第四,社会责任感以及信仰的缺失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五,童年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往往是采用溺爱加鞭打的方式,表现好时过分宠爱,表现糟糕则一无是处,容易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影响到成人以后的认知与行为,童年时期由于过分注重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意识积累从而忽略了孩童正常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得孩童过早的接触到成人世界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不安全感可能导致其成人以后心理障碍的出现,这些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90后的孩子则更为突出) 健康的心理需要从童年时期开始培养,首先,父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在充分尊重孩子本性的基础上给孩子合理的引导,每个人在其出生的时候都具备了一种本能:追求快乐的本能,这种本能并非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寻求快乐的本能(力必多),而是一种能够满足其精神愉悦的本能向往,孩童本能的去做一些能够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感到愉悦和放松的事情,以此让自己获得快乐,在父母看来这些举动也许是幼稚、无聊甚或危险的,不过孩童却从中体验到了本能的快乐,本能的快乐的满足程度可以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程度,举个例子,孩子们往往会抬头望着天空然后开始不停的旋转身体,还会放声大笑,父母如果问孩子他们在笑什么,孩子也许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不过他们却热衷于享受这个看似无聊的动作,其实孩子在仰望天空旋转身体大笑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白的,那时候的他们是完全放松的,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外界压力,而正是这种放松激发了体内快乐的细胞,他们由此感受到快乐从而情不

孩子的心理很脆弱,这八件事情,请不要对孩子做

孩子的心理很脆弱,这八件事情,请不要对孩子做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夫妻间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对小孩子是无所谓的。其实,孩子们那一双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们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记录下来了。有些家庭,夫妻间争吵不休,满嘴粗话,甚至动手动脚,家庭气氛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父母,长期感情不合,在家里寡言少语,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压抑,时间久了势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变得冷漠、孤独、执拗、粗野,成为心理方面的畸形儿。 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每一位有爱心的年轻父母应该谨记的。 2、父母发脾气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3、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去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良性心理暗示

良性心理暗示 *导读:所谓“心理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 据传媒报道,有一位退休工人,因患癌症,被权威医院的大夫“判处死缓”,预计半年内死亡。然而出乎人们意料,如今已过了15年,这位退休工人还愉快地活着,经医院检查症状已基本消失。据这位战胜病魔的老人介绍,他出奇制胜的法宝不是别的,就是“良性暗示”,或叫“愉快引导”。他的具体方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多回忆过去愉快的事情,使自己保持平静而愉快的心情,其次是排除杂念,“今天感觉特别好”,吃饭前默念“这饭又香又好吃”,睡觉前默念“今晚一觉睡得香”,吃药时默念”这药特别有效”,化疗时坚信“现代科技一定战胜癌魔”,走路时念叨“生命在于运动”等等。另外还利用想象力战胜疾病,想象白细胞能战胜癌细胞,把癌细胞打得落花流水,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渐渐对身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充满信心。这就是“良性暗示”的巨大力量呀! 还有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其作用与良性的心理暗示相反。据一个资料介绍,有一个人进入冷藏室后被无意地关在了里头。顿时他极度紧张起来,越想越十白,越怕越冷,最后被“冻”得缩成一团,竟在惊恐中死去。可是,当时冷冻机压根没有打开,冷藏室的温度并没有冷到冻死人的程度。那么这个人是怎么被“冻”

死的呢?这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作用的结果。他老想着“我快要冻死了”、“我快要冻死了”,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心理暗示”,结果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导致他死亡悲剧的发生。 所谓“心理暗示”,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个人通过语言、形象、想象等方式,对自身施加影响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暗示,常常会于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情绪,以至生理:吠态产生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又叫良性暗示,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相反,会破坏和干扰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状态。对于病人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心境,从而有益于病情的稳定和症状的消除。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破坏禾口干扰人的正常心理和生理状态,以致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紊乱,抗病能力大大降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情主健康沉浮。精神状态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医学专家说过,不良的意念、恶劣的心态,都会迫使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不平衡,从而使体内的免疫力下降。因此,我们保持身体健康,除了积极地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和起居之外,还应当多多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平心静气,心静如水,情绪乐观,这样天长地久,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强了,自然能战胜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进行良性暗示时,一定要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心理。如果想一蹴而就,很快取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贵在持之以恒,贵在

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六句话

一、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六句话 孩子受到赞赏鼓励之后,会因此而更加地去努力,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赞赏和激励是沐浴孩子成长的雨露阳光。 1、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2、别怕,你肯定能行! 3、只要今天比昨天强! 4、有个女儿真好! 5、你一定是个人生的强者! 6、你是个聪明孩子,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 二、使孩子充满自信的7句话 自信心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许

多成绩落后或者逃学、厌学的孩子,都源于自信心的丧失。只有孩子自认为已经没有希望学下去了,他才会逃学、厌学。实际上即使那些学习很差的孩子,只要我们能重新燃起他们内心自信的火种,他们都是完全可以赶上去的。 1、孩子,你仍然很棒. 2、孩子,你一点也不笨 3、告诉自己,我能做到 4、我很欣赏你在这方面的才能 5、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 6、你将来会成大器的,好好努力 7、孩子,我们也去试一试? 三、促使孩子学习更优秀的7句话 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学习是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没

有哪一位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要使孩子学习好,一方面在于引导和鼓励,把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成为乐学、肯学的好孩子。另外一方面,需要教给孩子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武器。方法即是孩子学习好的捷径,又是孩子通向成才之路的桥梁。 1、凡事都要有个计划,学习也一样 2、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3、你再好好思考思考 4、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奖励你 5、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 6、做完作业再玩,不是玩的更开心吗? 7、只要努力,下次一定能考好 四、促进孩子品行高尚的8句话

童年创伤可能给孩子留下恐怖后遗症!

童年创伤可能给孩子留下恐怖后遗症!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曾经受到过某种伤害,即使你已经忘记了这件具体的事情,但是留下的伤害可能会伴随很多后遗症影响你以后的生活,其中童年创伤是最为严重的! 童年创伤可能给孩子留下恐怖后遗症,而童年受惊吓是其一大原。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害怕的感受,小时候可能怕毛毛虫,怕一个人走夜路,怕独自一人留在黑暗的屋子里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感受。 而恐怖症患者发作时,通常会伴有剧烈的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出汗、哆嗦、头晕、晕倒等,甚至不能和人正常交往。而且,病人一般都知道自己的恐怖是不必要的,但就是控制不住。 恐怖症可分为: 1、场所恐怖,如一个人不敢站在广场上,不敢进剧院、逛商店,不敢坐公共汽车等; 2、社交恐怖,害怕与别人接触,一见人就脸红; 3、物体恐怖,如对针、剪、笔尖等锐器恐怖;

4、害怕猫、狗、鼠、蛇等,则是动物恐怖。 恐怖症的发病者,青年期与老年期的女性更多见。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6‰。 恐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肯定,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与童年的某些创伤性体验有关。童年时受过惊吓,虽然“好了”,但却留下了某些心理的痕迹,当以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这种痕迹(恐怖)就又会显现出来。另外,专家们还认为,胆小、怕羞、依赖性强或十分内向的人,也易患恐怖症。因此,培养勇敢、开朗、自立的精神,对于预防恐怖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因此,康菲特青少年成长中心老师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应及时到进行咨询、确诊,相信专业人员一定能给予最大的帮助。同时,希望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免给孩子造成童年创伤,留下隐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