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化探索专题

近代化探索专题

近代化探索专题
近代化探索专题

近代化探索专题

一、近代化含义

所谓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其中,它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同时还包括思想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等。

本专题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二、知识提纲

三、主干知识梳理

(一)近代化的起步(开始)-----洋务运动【《中国历史第三册》51~53页】

1.洋务运动背景、目的、发动者、代表人物、时间、口号、任务、内容、性质、评价(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②清朝内外交困(内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指列强侵略)。(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镇压人民,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发动者: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4)代表人物:奕 (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5)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结束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口号(思想主张)和任务:前期:“自强”主要任务是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求富”主要任务是发展民用工业。

(7)内容:

①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创办)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创办)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创办)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

②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创办)

③筹建海军:19世纪70~80年代中期,筹建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水师;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

④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原因: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1861年总理衙门建立)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作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1862年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如留学回国的严复、詹天佑等,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8)评价:

①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②局限性: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③积极性: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也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看,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不可能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看,洋务派学习西方仅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二、维新变法运动【《中国历史第三册》66~74页】

1、说出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领导阶级、经过、失败标志和原因和经验教训。答:(1)背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4)目的:救亡图存;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5)经过:①序幕(开始):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由于顽固派阻挠,没有成功,但影响很大,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中国历史第三册》68页】

②发展:在全国各地创办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学会和学堂: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形成维新派政治团体;

③高潮: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

A、起因: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

B、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C、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D、主要内容:【《中国历史第三册》71页】

a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c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京师设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E、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时间:1898年9月。发动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经过: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被杀害。

F、失败的原因:维新派没有实力,没有依靠和充分的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依靠的是一个手无实权光绪帝;袁世凯的出卖;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G、经验教训: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资产阶级想通过变法,使国家富强,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H、历史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中国历史第三册》71~95页16、18课】

1、背景:经过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2、领导人:孙中山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4、革命前的准备活动:

(1)组织上:①成立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民报》为机关报;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孙中山将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意义: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2)思想上: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5、经过:(1)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2)主力:倾向革命的新军。

(3)经过:在武汉三镇首先取得胜利——全国十几个省独立——成立中华民国。

(4)武昌起义的结果: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最终结果: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权力。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8、辛亥革命失败原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9、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成功: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④中华民国成立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失败:①辛亥革命的胜利革命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启迪:说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口号或“旗帜”、阵地、内容、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第三册》24课122~125页】

(1)背景: A、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民主思想、科学文化传入中国;

B、袁世凯为实现独裁,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C、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2)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口号或是高举的旗帜:“民主”和“科学”。

(5)主要阵地:《新青年》

(6)内容:

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1918年底,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将革命推到一个新的时期。

(7)历史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五、综合问答

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救亡图存;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戊戌变法依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2、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其中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维护清朝皇帝的皇位。

(2)不同点:①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②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③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3、近代化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思潮是什么?各有何作用?

答:(1)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各的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与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试从时代背景、领导者、改革的参加者、改革内容几方面进行比较。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

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

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

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

势力很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并开始瓜分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我的家族史 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在其中成长的是每一个中国家庭,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庭也与中国近现代史有着太多的关联和故事,让我慢慢了解和回想。 时常听爸爸说起,我们的老家在江西,在约两百年前,我们的祖先逃荒到了西南——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贵州土地肥沃,在那农业领先的年代,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在这里我的家族经历了中国的经现代史。 小时候,喜欢听曾祖母,爷爷或是爸爸一遍一遍说那些家族的故事,仿佛那就是一段传奇。长大了才知道,那其实就是中国近代史一个缩影。 听说刚迁到贵州的时候,那儿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我们家族的女主人又都是一些勤劳能干的(这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引以为傲的),家里很快就富裕了起来。到后来直接就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地主。村里的土地几乎都是属于我们家族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大一块土地被人叫做赵家坡呢。 可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没想到我们家族就是一个深受鸦片迫害的一个典型例子。鸦片传到中国,似乎就成了有钱人家的必需品。我们家的当时的老爷少爷们就毫不客气的吸起了鸦片来了,一时间家族的败落就有了前兆。无论女主人们多么勤劳,多么会持家,面对昂贵的鸦片,入不敷出很快就到来了。用光了钱财就卖地卖房,为了买鸦片什么都舍得了,直到后面没有东西可以卖了,就自己开始种起大烟(鸦片的俗称)。就这样一个刚兴起的地主家庭又很快又沦为了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家庭了。当然这之间最辛苦当然是我们的女祖先们,她们为她们的不争气的男人们吃尽了苦头。记得我们小时候,爸爸有一天还从土里挖出了两把特别的小刀(就是当时用来割破罂

粟果皮,使浆液流出凝固的)。可惜现在早就不知道被我和弟弟扔得不知所向了。 每次听说到我们家族曾经那么辉煌又败落的过程,我们都感到很遗憾,可惜。不过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当我们家族经历这些的时候,中国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也就陆陆续续开始了,斗地主的热潮也很快就到来了,而我们家也恰好因为当年男主人们的堕落而幸免于难。说起当时那些被斗的地主家庭都给弄得家破人亡,我们就觉得原来还真有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事呢。 不过,鸦片对身体的伤害是不打折扣的,男主人们大多都因为吸食鸦片而过早的去世,或者成了家里的沉重的负担。他们在鸦片的毒瘾中醉生梦死,而苦了女人们的一生。 曾祖母是1927年来到我们家的,那时候我们家还没有完全败落,而苦命的曾祖母却是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带着她和弟弟生存不下去了就四处逃荒。后来来到我们家,曾祖母8岁,没办法就委身做了赵家的小媳妇,嫁给后来同样吸食鸦片的曾祖父。在落后的旧中国,曾祖母从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注定为奴为仆,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起居,上山下地,完全就胜过一个成年的青壮男子。那些旧中国妇女的命运悲剧遗留了几十年,曾祖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来老了,她依然勤劳,但数不清的大小疾病却在春夏秋冬折磨着她。 我经常想,也许上天最厚待我的地方就是让我有机会和曾祖母一起度过了十二年的时光,听这位慈祥的老人讲述了她一生的沧桑,我们家庭的故事,我们中国的发展。曾祖母不是历史学家,而作为一个走过中国近代史,经历各种坎坷的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 前言 关于中国近代史。 说来有点惭愧,身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常人眼中的如同天之骄子一般存在的中国大学生,对于所谓的“中国近代史”这个概念依然是模糊不清------记得高考之前的历史课上是讲过,不过,大家心知肚明,那仅仅是为了高考而已,高考式的“过河拆桥”总是很常见的……抱歉,扯远了,说回中国近代史这个概念------上网以及到图书馆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总算得到了官方的还算权威的定义,现引用如下: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便是“中国近代史”的定义。通过这个定义,我了解到,中国的近代史,最晚也是六十二年前的事,彼时之我应该还是某颗原子、彼时之我的爸妈应该也还是某些颗分子,而彼时之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还是十岁左右的小孩子(叙述需要,请原谅我的不敬。)……总而言之,这是一段十分遥远的过去,于是如今要就《中国近代史与我的家族》这个标题写点什么就显得天方夜谭了,毕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代,能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并不是很多,很遗憾的,我也并不在那“并不是很多”的集合内,于是,我只能退而求其次,大概地就自己所知写写,经过从前爷爷的口头述说,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所以,内容方面多少有点擦边球的意思,还请谅解。 正文 关于我的家族。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黄姓由来。 黄氏宗族,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648年。“黄为赢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12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灭,子孙散 之四方,以国为氏。”○1从东晋末年开始(后在唐末至五代),远在江夏繁衍生息的 黄氏,为避免战乱,大举向东南迁移。到了宋代,已繁衍成为闽南八大姓氏之一,而且遍及福建各地。南宋末年至元代间,黄氏又从福建南迁入潮汕。大约在明末清初,黄氏其中包括我们这一支的6个宗支流入主要分布在、等十几个村落。清乾隆年间,即距今两百多年前,又从迁出一部分人口至山脚 下,形成了我而今所在的村落------ 。○2 日月相易,流光飞逝,转眼便到了十九世纪中期,间期发生过许多大事,而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了,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近代历史探索的过程及其特征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百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探索过多种救国道路,实践过多种救国方案,走过了最艰苦、最复杂、最激烈的探索道路。由于其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各有所异,其救国方案、实施过程与结局后果也大为迥异。虽然这些的探索最终均不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告诉国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拓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统一战线等新的革命战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无论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史的我的家族史

中国近代史与我地家族 首先必须要介绍地是我地姓:张.张姓是中国最大地姓之一,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张姓曾有个望族,为百家姓之首.张姓,具有三个明显地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到处都有张氏族人;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张氏地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地繁荣昌盛贡献着力量. 关于张姓地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之孙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濮阳.”b5E2R。 “晋国张氏,这就说明,晋国地张氏,并不始于解张,而是周宣王卿士张仲地后代,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p1Ean。“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DXDiT。 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地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地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地黄帝之后,正是张姓地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地直系后裔,并不为过.RTCrp。 这位名挥地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地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犬犬、南船两星座内.《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地武器. 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5PCzV。 不过,当初地“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地.从此之后,挥地后代子孙有地姓弓,有地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地张姓,在谈及自己地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地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地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地一支.jLBHr。 过了近两千多年,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地周代,在中华大地上地张姓,又出现了两支.与其他姓氏所不同地是,新加入地这两支张姓,也是以黄帝为始祖地,均出自由周文王地姬姓后裔所建立地韩国和晋国.在韩国和晋国之中,有人以张为氏,即“张姓出于姬姓,至周氏而氏者祖于韩”,“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始有张氏”. 在张氏地总源流中,又增两支源流.这两支张氏源流,比挥之后要晚两千多年,但都是黄帝轩辕氏地后裔,只是有远近地区别而已.xHAQX。 关于张姓地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地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地河南濮阳.濮阳,是中国张氏地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LDAYt。 到了周代地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地系源,张姓地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地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地晋国,成为张氏望族地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 据《中华姓府》张纸图谱记载,明朝年间,张氏已有望,不仅遍布全国,而且成为许多地方地望族,超过了其他诸姓.周代地这两支张氏姓源,为张氏后来成为中国地一个大姓,起了很大作用.Zzz6Z。 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地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地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一些他姓人士,敬慕张姓地族大人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导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姓名 一、【走进历史,整理史实】(认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 经过 性质 (地位) 影响 二、【感知历史,评价史实】 1、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分别举出事例。。 2、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有何不同? 3、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4、学习了先辈们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三、【中考再现,巩固知识】 1、1.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我的家族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报告书 学期 班级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题目:_______ 我的家族史__________ 一、前言 时代在发展,民族在进步。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历史,了解各个不同时代国家的发展变化,了解家族的兴衰以及时代大背景下家族的发展历程,特进行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了解回顾历史,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惜当前生活,感受革命精神。本次社会实践调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是查阅各种资料,比如自己姓氏的发展史,宗谱,家谱资料,以及走访当地各种宗祠,拜访当地有名望的老人,从他们身上了解他们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革命时期和和平时期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同遭遇,从爷爷奶奶口中了解他们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和他们个人的经历。 二、调查分析 1、义门陈氏历史概况 我的家族属于义门陈氏家族的一支,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义门陈氏,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是发源于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唐开元十二年,陈朝宜都王叔明五世孙陈兼进士及第、初官江州,随后有岳阳王叔慎五代孙陈旺、陈昌由颍川汝南亦来到江州。后来陈兼左迁封丘县丞,陈旺于开元十九年(731)建庄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一百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后宋仁宗在文彦博等重臣上疏建议下,将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34庄)。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内陈姓人口5440万,2013年4月,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统计新百家姓得出国内陈姓6130万、居国内百家姓第五位、陈姓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越南,缅甸,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全球各地陈姓总人口在9000多万左右,估计其中义门人口约有千万之众。 义门陈氏创立后,南唐保大后十年间(947-957),义门老幼700余口,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1470余口,短短五十余年时间里,人口增加了一

我的家族史

【我的家族史】 高一(9)班王恒 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使历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族已漂过一百多年的路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史的 在讲三代史前我先了解到了王姓的来源。 ★王姓的来源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 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 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 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 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 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 毕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 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 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 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 被赐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王保义、原名刘去非, 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将近一亿人口的王氏除了著名的琅玡氏,山西太原王氏,名相辈出的三槐王氏,还有山东昌乐的北海王氏、山东郡城的东海王氏、山东巨野的高平王氏,陕西的京兆王氏、甘肃天水的天水王氏、山东东平的东平王氏,山东滕州的山阳王氏,河南新蔡的新蔡王氏、河北省定县的中山王氏、河北省行唐县章武王氏,山东掖县的东莱王氏,四川的广汉王氏,陕西的金城王氏、山西的河东王氏、湖南的长沙王氏以及江苏的六合王氏,河南的南郡王氏等等亦是名望家族。有的书籍记录,王氏著名望族全国多达三十八望,比二十一望多出十七望来,可见王氏在全国分布之广,家族之兴盛,名人将相的功绩,教育、著述、书画、艺术等,对社会影响者是不可估量的。 ★三代史 我的爷爷,是湖北仙桃人,生于1940年。由于家中贫寒,只读了几年书。为了谋生,小时候为别人放鸭子。15岁时母亲病故,从小学会独立谋生。听爷爷说,在他们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鱼肉吃,有时候家里收成不好,最艰难的时候还吃过米糠草根,菜粥,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年的时候爷爷说最开心的事就是能吃上几块肉。。解放前,爷爷他们村子里没有学校,直到快要解放了,来了共产党,才办起了一所学校,爷爷12岁才在这所学校上学,学校只有一间草房当教室,吃饭桌子当课桌。学生没有课本,是爷爷的爸爸妈妈用鸡蛋到集市上换来纸张订成本子,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课文,学生用笔在本子上抄。爷爷还告诉我:那时根本没有像我们现在用的铅笔、钢笔等各种好看的笔,那时只能用毛笔,而且墨水是自己在砚台上磨出来的,听爷爷讲,他的字写

专题一 近代化探索练习题(含答案)

专题一近代化探索 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的优势惊破天朝之梦,中国国门就此打开。洋货潮水般涌来……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发生松动。与此同时,很多有识之士投袂而起,他们意识到机器竞争的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1)被惊扰了“天朝之梦”的大清帝国开始了洋务运动,进行这种改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福州船政局 (2)材料二中图片所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试举例说明。 (3)如何评价材料一中的有识之士“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的认识?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评价中国近代某一运动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

再延续了六十年。” (1)材料一中的“某一运动”指的是哪一运动?请你列举这一运动中“杰出人物”在海军建设方面所作的非凡努力? 材料二(它)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这一“政治运动”采取的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举措是什么? 材料三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 (3)材料三评价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 (4)上述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探索”表明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是什么? 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言技”“言政”“言教”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

中国近代史和我的家族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有着波澜壮阔的起伏。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反抗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到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奋斗史。中国近代史的船只已经结束了航程,但这一百多年风云变幻的行驶里程却不止影响着中国,更是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我的家族也走过了这一百多年的历程,期间也是兴衰更替,祸福皆有,而这个家族小小的历程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通过追溯家族更中国近代史的联系使我更加知道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我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关于我的家族有必要介绍一下中华第一大姓李姓的起源。 李姓是怎样来的呢?说来还有一段荣耀的历史。相传李姓的始祖为皋陶,为帝少昊的后裔。皋陶在著名古帝尧手下做官,主管司法,官名“大理”。他尽职尽责,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他有一头独角奇兽,能辨善恶真伪,见有罪之人,就用角去冲顶,见人说假话就发怒,有了这样一个好帮手,皋陶断案从不出差错,威震朝野,名扬天下。他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于是以官职为姓,被人称为“理氏”。商朝末年,皋陶的子孙理征因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得罪了暴君商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在家奴的帮助下,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往伊侯之墟。当时正值果实成熟季节,沿途的李子树上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李子。母子俩一路逃命,饥饿不堪,只得摘取路边的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了纪念这段蒙难的历史,感谢李子的活命之恩,母子俩便决定改姓“理”为“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谈到我的家族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闯关东顺应时代的潮流 首先讲一下我姥爷当家闯关东的历史背景,当年黄河下游连年饥荒,地里的庄稼也不怎么长,在当时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每家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甚至有的婴儿生下来没几天因为没有奶吃或者孩子没有东西吃而活活饿死,而当时每家的孩子又有那么多,至少有四五个,我姥姥家就有五个,面对这种情况,我姥爷弟兄几个毅然走上了闯关东的道路。正好当时政府消除关禁,东北地区有着肥沃的土地,丰厚的资源,当时许多山东人都走上了闯关东这条“不归路”。闯关东当时分为陆路和水路,因为我的家乡在山东济宁,所以姥爷当年是通过陆路走到东北的。当时没有像今天这样交通那么发达,哪怕就是有汽车火车这种代步工具,当时的普通的劳动人民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谈有钱来坐车,所以当时他们是一边乞讨一边前进,累了就在路旁休息,渴了就找点水喝,也不管卫不卫生。干不干净,只要能解渴就能喝。其实沿途有许多像他们这样闯关东的人,他也不会感到有一种异样的眼光。由于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姥爷的鞋子总是破的,即便冬天也是破的,冬天那凛冽的寒风真的让人受不了,但是他们一步一步的都走过来了,挑着一条扁担,里面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据说当时的挎筐和挑担是有很大区别的,挑担的说明还有一些资产装在担子里,挎筐的筐里只有一个讨饭的碗。虽说条件比较艰苦,他们几个人一路上还是有说有笑,有着坚定的信念,相信一定能到达东北。 就这样长途跋涉,跌跌撞撞到达了吉林省,到达吉林省之后还是先继续乞讨,先把肚子填饱,看到东北的确是个好地方,竟然有白馒头吃,而在当时那种连年干旱的山东这种东西是非常罕见的,就连白面都非常少,因为麦子几乎颗粒无收,所以他们看到了希望。过了几天姥爷找了一份工作,就这样也算在当地安定了下来,起码不至于被饿死,在东北也是做一些苦力,所以生活过的也算清苦。渐渐地那种连年饥荒的时期过去了,由于山东人安土重迁的性格,所以不少人就返回家乡,而我姥爷则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所以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启示: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本原因: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统治和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游行示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 (6)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方式是集会讲演、游行示威、罢课等;第二阶段是6月3日以后,斗争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斗争方 式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 (7)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8)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 ⑴历史条件: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思想解放潮流

热点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考点】 1、思想家:魏源、严复 2、近代化的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思想的近代化。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专题线索梳理】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一、列举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严复。见《突破与跨越》P34 (1)魏源: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侧重军事技术)。 著作:《海国图志》—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意义: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有利于人们研究现实问题。林则徐、魏源由此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严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第一”,: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译著:《天演论》;意义: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见《突破与跨越》P24、27、29 (一)近代化的含义: 1、“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上的含义(核心):经济的工业化(是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戊戌变法。)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法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业班级09法学一班 学生姓名吕晓冰 指导教师黄利新 论文成绩 指导教师评语:

中国近现代史与我的家庭 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09法学一班吕晓冰 一直很喜欢听家人给我讲他们过去的故事,关于爷爷的爸爸的,关于爷爷的,关于奶奶的父母亲的,关于奶奶的,关于外婆外公的,关于爸爸妈妈的故事。他们要不生在一个动乱的社会,要不生在一个艰难的时代,比起他们,我们这一代人幸福多了。 讲讲中国近现代史跟我的家庭的关系,很俗套地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吧。曾祖父生在十九世纪末,年轻的时候就漂洋过海到日本做起了生意。当时中国经历了前后两次的鸦片战争还有一系列的西方列强侵犯我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那时的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甚至被西方列强戏称中国人民为“东亚病夫”。所以那时日本就开始了排华活动,曾祖父就带着爷爷从日本被遣送回国了。 回国之后,曾祖父才发现国内民不聊生,动乱的社会无法让他们安宁地耕作或者做生意了。也许他自身也局限在狭隘的小农思想里面,终日享乐于前半辈子创造的巨大财富中,改不了好赌的劣根性,于是他败掉他所有的财富。那时已经是20世纪初了,我爷爷还有他另外的四个兄弟和四个妹妹都已经出生了。可是曾祖父再也没有能力养活这个庞大的家族,在那样饥荒的年代,他卖掉了我的四叔公还有四个姑婆。可是那个年代,举国欠债,解决温饱问题简直天荒夜谈的说。不久之后曾祖父便饿死兼病死了。 我的爷爷出声在20世纪二十年代,他七岁的时候由于日本排华便跟随曾祖父回国了。十几岁的时候抗日战争便打响了。日本鬼子一直打到我们广东江门这边来,爷爷说他为了躲避战争逃亡都几次了,每次都跑去远远的

近代史论文---我的家族与近代史

我的家族和近代史的渊源 今年是2011年,遥想九十年前,中国共产党犹如一声巨雷在中国大地诞生了,从此中国的历史就跟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了。值此建党九十周年,我觉得有必要来写一点东西,来纪念那段历史,也回忆一下我的家族在那段历史中的起起伏伏。由于我是标准的90后,中国的近代史我并没有亲身尽力过,所有的叙述都是建立在奶奶以及曾奶奶细致言传的基础上的,并没有过多去考证其真假,所以也请看的人不必过分追究其是否缜密。仅以此文怀念我的亲人,怀念那些在那段历史奋斗着的先人,真切感谢中国共产党带着我们走过那段艰辛的历史。 我姓韩,家乡是广东清远。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在中国的历史洪流中,韩姓家族的人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所以,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文章的开头先简单介绍一下一些与我家族有关的历史。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我的家族属于客家人,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客家人非常团结合作,在中国大陆多居于闽、粤、赣地区,故有浓厚的山区文化,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客家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保留古代汉民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所以说现在世界各地都有韩姓家族的人存在,他们勤劳朴素,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也因为勤劳,让自己也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旅居海外的韩姓族人,在经过艰苦奋斗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不忘回报家乡,每年都有很多人回到家乡,修桥筑路,捐资助学,这是后话了。 好了,回归主题,这一次的主题是想借着近代史这条主线来叙述与我的家族有关的故事,所以也不扯远了。说到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在这部艰辛的奋斗史战争史中,也可以看到和我们有关的声影。 中国近代史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不惜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甚至发动鸦片战争。听曾奶奶说,她小时候听家里的长辈讲故事的时候,每次讲到这一段,都忍不住啜泣。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但每次我看到曾奶奶眼角擒住的泪水,我还是可以理解这段历史的生灵涂炭的。从教科书上面我们也可以得知,这个时候几乎整个中国都被鸦片毒害着,官员在吸,普通老百姓在吸,连保障国家安全的士兵也在吸。英国收获的是一箱箱的白银,而带给中国的却是越来越腐败的政府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整个国家的大环境如此,我的家族当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曾奶奶的泪水中,我知道那个时候的先人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当生存下去也变得很艰难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活着是多么的幸福。我相信,家族里的那些先人肯定是深有体会的。吸鸦片的吸鸦片,饿死的饿死,还有各种因为战争的不幸,我慢慢知道,我能出生在90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精选.)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专题选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课型:公开课 授课时间: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及全面地、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做出的伟大探索,学习先辈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心怀祖国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四次探索活动 2、难点: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这个专题的内容时,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点的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存在问题,因此在这节复习课上,我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近代化探索的发展脉络,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法学法】 教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引导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 【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内容总共分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7分钟)

环节四:实战演练,链接中考(15分钟) 环节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5分钟) 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 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 提问:以上图片涉及到了哪些战争?反映的主题是? 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专题——近代化的探索。 释义: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科学化。 展示【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的目的是为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展示考纲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树”。环节一中用到的方法有:提问法和讲授法 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 设计:安排学生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进行知识的自主梳理,填写表格(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不理解甚至是易混淆的知识,如对洋务运动的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历史意义等。我会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再次给生明确:洋务运动前期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民用工业,它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但却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民权、民生”而非“民主”,它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如图1)。之后,在我进行知识梳理的时候,我会重点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