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4  古代诗歌三首

第一课时

导入(激趣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它滥觞于《诗经》,千百年的发展使之蔚为大观。屈原是中国诗人高标独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这节课我们学习两首古典诗歌,遨游诗的世界,神交我们倾慕已久的诗人。

一、检查预习

1.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的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二、学习《宿建德江》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新安江建德的一段江水时写下的一首诗。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原文: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译文:“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4.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5.写作特色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6.拓展延伸

搜集几句描写月的诗句。

【交流点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7.学生默写《宿建德江》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4.讨论交流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5.写作特色

(1)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2)试从该诗色彩角度简要赏析。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交流点拨】(1)(示例)这句意思是说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人的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2)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地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

6.拓展延伸

搜集几句描写雨的诗句。

【交流点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7.学生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导入):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时写的一首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3.诵读全词,理解大意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上阕: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蝉叫声。一阵阵浓浓的稻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行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欢叫声。

下阕: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4.讨论交流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3)这首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后,予以归纳。

【交流点拨】(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地,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3)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5.赏析语句

(1)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交流点拨】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赏析语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交流点拨】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6.学生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

孤独、沧桑、凄凉

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云、雨、风、天和水美丽雨景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新编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附译文注释》

4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知识点+课后习题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课文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马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马诗》教案 马诗 日期

二、选择题 2. 爷爷的毡靴 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缝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直唤不舒服,甚至还请了医生。

“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 “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 “不沾水办不到么,”医生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我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人们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 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待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 “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 “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是这样啊。”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啾。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编练习含答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 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升起) (4)乡书.何处达(信) (5)断肠 ..人在天涯(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其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天净沙”是曲牌名。) 6.为增强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感知诗歌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其中吧。 (1)在这次综合性实践学习中,你准备建议开展哪些活动?(至少举出三个) 示例:诗歌朗诵、手抄报、作文比赛、知识问答比赛等。 (2)搜集、整理诗歌:同学们在整理搜集到的诗歌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请你按照示例,再设想两个分类的标准。 示例:①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 ②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童谣…… ③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按____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③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田园诗…… ④按朝代分:唐诗、宋词、元曲…… (3)在你的建议下,班级决定举行“诗歌朗诵会”,请简要介绍一下朗诵会的程序。

第12课 古代诗歌三首(第4版)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闵行区莘松中学(春申校区)李倩云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2.把握诗歌所咏事物的特点,结合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志向 3.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 4.借助《马诗》的学习,初步总结咏物诗的学习方法,并尝试迁移到《石灰吟》《竹石》的学习中。 说明,本课预习要求摘录: 1.课外搜集三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这三首诗与诗人品格、志向、气质之间的联系。 2.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反复诵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所咏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品味“物”与“我”的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核心问题链设计: 核心问题:咏物诗中,诗人借助“物”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马诗》 核心问题:《马诗》中,诗人借助“马”这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指向核心问题的“问题链”设计如下—— 问题及预设学习内容问题指向 1.问题:从诗歌中来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预设: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进行解读学习诗歌中“马” 的形象 1.了解诗歌中“马”的基 本形象:渴望驰骋沙场 2.问题:诗歌中“马”所处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预设:对“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进行解读学习诗歌中“马” 所处的自然环境。 2.了解诗歌中“马”所处 的恶劣的自然环境特点: 空旷荒凉、险峻、寒冷 3.问题:“何当”与“快走”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 结合李贺生平,想想诗人借助“马”表达了怎样的志向?预设:李贺借助“马”来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品味“物”与“我” 的相似之处。 3.理解诗歌中“马”驰骋 沙场的愿望,理解“诗人” 满腹才华,渴望建功立 业。 环节一:朗读诗歌,初步品读“马”的形象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马诗》,然后我们将借助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我们先齐读一遍《马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问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那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是在写“马”? 明确:这是一首写马的诗,从诗中“金络脑”可以看出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赏析

《迢迢牵牛星》赏析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开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遥远,又是那样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大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可见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诗中原句的结构。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小雅·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寒食》赏析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 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 深秋美景 近景:枫林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

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上册:12 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其一) 教案设计

浪淘沙(其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讲授新课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 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蓄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浪淘沙(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水转弯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吹荡的样子。簸:吹荡。 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 明确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讨论交流: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由上而下,

人教版发(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 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移舟泊烟渚.(chǔ),日暮客愁心.。 B. 黑云翻墨 ..乱入船。 ..未遮山,白雨跳珠 C. 明月别枝惊鹊,轻风 ..半夜鸣蝉。 D.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xiàn)。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日暮客.(客人)愁新 B. 黑云翻墨 ..(像珍珠般跳..(像打翻的墨水一样)未遮山,白雨跳珠 落)乱入船。 C. 明月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 旧时茅店社林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 3.《宿建德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一个字是。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分别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__,它与北宋词人________并称“苏辛”;与宋朝女词人_________并称“李辛”。“西江月”是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 居高临下 6. 《宿建德江》这首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7. 简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含英咀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9. 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10. 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 11. 试从色彩角度简要赏析该诗。 12.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13.朗诵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月/ 别枝/ 惊鹊 B.七八个/星天外 C.听取/ 蛙声/ 一片 D.旧时/ 茅店/ 社林边 14.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1.4 古代诗歌三首 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4 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主题探究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______________之情,写出了人间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哀。 2.《寒食》全诗运用___________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 ____________的陶醉和对_____________的歌咏。 3.《十五夜望月》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时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________、沉静的中秋夜景图。 二、疑难探究 1.诗歌中的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迢迢牵牛星》一诗中的实景。 2.《寒食》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哪个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基础知识必达标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寒食》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为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的七绝。 (3)《十五夜望月》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以______________为内容点七绝。 2.读重点字。

御.柳()日暮.()散.步()迢.迢()皎.皎() 擢.升()机杼.()脉.脉()中.庭()栖.息() 露.珠()涕.零() 3.划分节奏。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4.解关键词。 (1)皎皎河汉女 ...河汉女:_____________________ (2)脉脉 ..不得语。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暮汉宫 ..传蜡烛汉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庭 ..地白树栖鸦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突出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知课文。 (1)《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2)《寒食》是一首杰出的_______________诗,作者巧借吟________________,对时政予以讽刺。 (3)《十五夜望月》中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_______________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______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古代诗歌三首精讲巧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12 古代诗歌三首 精讲巧练·启迪导学 一、主题探究 1.《马诗》表面咏____________,实则咏____________,表现了志士的奇才异质、___________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2.《石灰吟》借吟____________的锻炼过程,表现了作者不避________________,勇于自我牺牲,以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3.《竹石》一诗中,通过描写竹子的品性,赞美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疑难探究 1.《马诗》这首诗中的马的形象是怎样的?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出作者怎样的精神和人生追求? 3.《竹石》这首诗通过描写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的坚忍不拔的性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 实战演练·化难为易 A 基础知识必达标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马诗》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___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是《___________》的第五篇。 (2)《石灰吟》是_______代政治家、军事家____________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吟”是“_________”的意思。 (3)《竹石》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____________自己的《_________________》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刚劲风骨。2.读重点字。 燕.山()踏.步()千锤万凿.()粉骨碎.身() 3.解关键词。 (1)何当 ..金络脑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留清白 ..在人间清白: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尔东西南北风任:___________________ (4)烈火焚烧若等闲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填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1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

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观沧海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

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