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

——初三“记”类散文阅读教学方法

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

虽然语文教改在不断深入,但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即教师投入多、学生收获少。大部分学生不大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言文用词精炼、表意深奥,学生无法轻易走进作者表述的文字世界,学习难度大;二是教法单调,许多教师教读文言文,重内容讲述分析、轻方法点拨介绍,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以及结构的分析无所不及,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导致效率低下;三是背诵内容多,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并且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关联不大,易产生文言文“无用论”的想法。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言文,没有“类”,只是“累”,没有主动地吸取,只是被动地应试。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深入到“人文”的内里,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

一、趣味导入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以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我上《桃花源记》一课,学习新课前,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神游桃花源,“这是一片桃花林,你看,河流两岸长达数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棵杂树,远远望去,盛开的桃花就像一片粉红的彩霞……;你看,红瓣纷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你看,这里面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你看……”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陶醉其中,遐想联翩。有一调皮学生接口就道:“此景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处呀!您该不是要带我们进入仙境吧?”学生开怀大笑,我当即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朗读课文,“人间难觅神仙境,书中神游桃花源”,还是让我们一起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以往学生一听要读,就会失声喊苦,可这一次,学生被我口述的境象吸引住了,都想去了解书中的桃花源,读得异常流畅、响亮,可见,只要教师巧设情境,吸引学生,就能获得激发兴趣的效果,而且有助学生背诵。

其次,故事激趣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文言作品,特别是一些历史久远的作品。教者可从作者的经历及特定的历史背景事件入手,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上《醉翁亭记》,可讲述欧阳修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母亲只能用树枝在沙盘上教他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可以从“六一居士”名号的由来介绍欧阳修: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这样写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勉励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直白而动情的情节,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和故事激趣一样,设疑导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通过设置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可以在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也可在上课伊始就提出问题,制造悬念,请学生和自己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讲。

二、趣味品读

1、涵泳诵读

叶圣陶先生讲过:“熟读史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分析研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乎完美。”初三新授“记”类散文中,有三篇要求全文背诵,而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背诵又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背诵也要讲究方法,应以理解内容为前提,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结合笔者及同行们的一些教学实践,在此略举几例:(1)按照写作顺序背诵。如《岳阳楼记》可以按叙事——写景——议论的顺序背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远眺洞庭湖的景色——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抒发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2)根据课文线索背诵。《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这样容易记忆。(3)利用课文画面背诵。如《醉翁亭记》第一段,分别描绘了“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作者在二、三两段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朝暮四季图;二是太守宴游图。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

优美的文字,诉诸听觉,自然会有语音感。谐音押韵、平仄变化、工整的排偶句、错落的整散句、和谐的音律让读者心情愉悦。匠心独运的词语使用,越规逾矩的超常搭配,句式与句型的奇妙变幻,得当的简繁,精妙的修辞等,通过反复的诵读、体味、涵泳,定会使读者动情励志。要让学生深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一定要经过他自己的诵读与涵泳。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文学爱好者,那些出口成章、口若悬河的演说家,那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文学家,哪个不得益于熟读背诵、记忆积累?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是需要学生自主感悟探究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感,融入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文言语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短了,才能饶有兴致地品读文言美文,深入探究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才能受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品读体验

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实词、6个文言虚词和主要的文言句式的用法。这个量应该是不大的,但关键是教法、学法的处理是否恰当。古今汉语的差异,给学生的文言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去“求同”、“辨异”,帮助学生发现古今汉语表现样式、用法和意义的不同及古汉语自身语言运用的灵活多变。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分析比较的眼光进行审读,发现文言文行文组句的一些特点。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词语、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让学生达到理性的认识,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如句式的变化,就可以通过古今比较总结一些规律,例如:倒装句中状语后置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翻译时正确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倒装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再如《醉翁亭记》中有许多的判断句“望之蔚然而深秀浙,琅琊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等都要补充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标志“是”。还有《桃花源记》中许多的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子都要结合语境补充承前省略的主语成分。又如词语的古今异义,如“妻子”、“绝境”、“无论”、“鲜美”等,还有一词多义现象,如“临”字在古汉语中就有多种解释: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来到(临溪而鱼《醉翁亭记》),③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④临近,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此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因为对象、场合的不同,会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或语气。区分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有23处用“而”做连词,“而”字贯穿全文,读起来别有韵味,其用法可以归纳为五种:①表并列关系(溪深而鱼肥);②表承接关系(日出而林菲开);③表修饰关系(杂然而前陈者);④表递进关系(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⑤表转折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通过对一个词不同用法的品味辨析,一方面可以理清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诵读把握语气,恰当地传达语意而利于文章理解。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形式虽然和现代汉语中一些词一样,但用法、意义却不同。整理出这些词的构成特点,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言文进行逐句审读的习惯。

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立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文本)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灵活运用增减法、调换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诵读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如苏轼的《记承天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好不好呢?添加语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同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能否改成“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呢?很显然原句用了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这样通过语言品读和意境捕捉的方法进行诵读,不但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折射了作家的美感,是作家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审美评价的固态化,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都蕴含着美质,细细品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趣味探究

以本学期教学周开课《桃花源记》(第二课时)为例,在经过第一课时的字词解释后,我把教学重点设为“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首先在字词检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他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这样,自然把学生引导到“欣赏桃源之美”、“感受桃源之乐”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桃花源”美在哪里(师生归纳为: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然后让学生请选择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

描绘桃花源的美。课堂上,学生分别从土地、屋舍、桑竹、阡陌、田池、生活、人情等各方面描绘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听着同学们的描绘,大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花源的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美在民风淳朴。感受桃源之“乐”环节,我先设计如下问题:桃花源的环境是美丽的,这里的人生活如何呢?学生马上就能想到“快乐”二字,我马上追问:“他们为什么快乐”,要求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学生从老人、小孩、渔人、男人、女人等各中人物身份,声情并茂地再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快乐。一句话,桃花源的人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接下来是对本文的主题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桃源胜境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问题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是真实的,也有说是虚构的。我接着引导:能否从文本中找到依据?学生研读文本以后恍然大悟: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世外桃源”,而且从文本中找到了很多的依据:桃林的出现很神秘,山洞很怪异,源中人与外界隔绝很久,在那个战乱频发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人的行踪很神秘,明明出来做了记号,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学生还沉浸于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桃花源时,我又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世界呢?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和教师课堂上补充的写作背景,学生经过讨论、探究后马上可以感悟到:文中的“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反映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通过联系现实,学生对当今幸福生活能够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样,学生对学这篇作品就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不再满足阅读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

四、趣味拓展

文言文教学中的拓展环节,完全可以和现代文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双重功效。

《桃花源记》的课堂拓展练习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方法,对自己生活的小区、校园进行描绘。

学习了《醉翁亭记》的写景方法,可以试着让学生写写自己旅游观赏过的景点,或写写小区四季不同的景色。学习了《岳阳楼记》,可以让学生写写放学路上“寒冬时节”和“酷暑时节”所见人和景。学习了《登泰山记》可以让学生仿写文中描写日出时语段,写一段描写“日出”或“晚霞”的语段。

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五写”(扩写、缩写、仿写、改写、续写)训练。例如:找出《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与村中人谈话的内容。请分别用100字左右的文字缩《桃花源记》、《登泰山记》的故事情节。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文言散文,进行大作文训练,让学生也来写一篇游记散文,写写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或最想去的地方。

倪文锦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在他们自身的文言文阅读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它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靠死记一些所谓‘规律性’的知识或语言现象就能解决的。”文言文教学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做到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并从中吸取营养,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附开课教案: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加深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省略句等文言现象的理解。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3、了解本文所反映的社会理想,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一、复习导入

1、课堂检测(资料附后)

2、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3、师过渡:在大家的朗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他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品读课文

(一)欣赏桃源之“美”。

1、请快速默读课文并作圈划,说说“桃花源”美在哪里?(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明确: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2、请选择其中一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花源的美。

教师预设:这里的桃花林美,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美在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美在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美在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美在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这里的生活美,美在生活怡然自乐、和谐共处、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这里的人情美,美在得知渔人来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盛情款待渔人……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花源的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美在民风淳朴。

(二)感受桃源之“乐”。

师过渡:桃花源的环境是美丽的,这里的人生活如何呢?(快乐)

1、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因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教师预设: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和谐共处,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的人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全班齐读课文,再次领略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探究主题

1、桃源胜境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纯属虚构)

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说明这里隐秘难寻,是渔人偶然发现的。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说明这个地方很怪异。

林中人神秘:“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这里的人与外界隔绝很久,在那个战乱频发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行踪神秘: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派人“寻向所志”,竟然“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一个理想世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一个理想世界呢?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四、课堂小结

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社会,经济发达,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愿同学们在这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为自己的理想而奋勇拼搏!

五、布置作业(两题选一题做)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300字左右,要求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与村中人谈话的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300字左右。)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告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自然环境美

桃花源生活环境美怡然自乐

风俗人情美

现实社会理想社会

矛盾

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能力要求。但是由于年代不同、观念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即使是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于理解领悟高度浓缩的文言文语言。因此,文言文一直被学生误解为枯燥无味的“大石头”。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更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和恐惧。因此,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大刀阔斧、适宜学情地创新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灵活生动起来,使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阴影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精美的导语设计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或用课件提供背景设计导语,或用生活现象设计导语,或就课文内容设计导语,或用俗语俚语设计导语,或用提问、悬念等方法设计导语……力求千变万化,调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片断;而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则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俗话说“嘴是扁的,说话是圆的”、“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百万雄武之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巧退秦师的。精美的导语就如一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惹得蜻蜓早已“立上头”。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深切体会文之韵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孰不知,文之韵味是从吟诵中体会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所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读”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种“读”的方式。 1.教师范读。当前,教师的范读基本上被媒体录音替代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范读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如著名文言教学专家李桐林先生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抓住文中人物角色地位的不同及朝廷、家庭环境的差异进行范读,以强烈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传神的身段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诠释”了课文,抓住了每一位听课者的心。 2.听读。所谓“听读”,就是让学生听别人朗读,学会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体会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从而进一

识字教学情趣化浅析

识字教学情趣化浅析 无锡市蠡桥小学王军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由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难学、难写、难认、难记,这就给汉字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几年来,我校低年级语文教师本着“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识”的指导思想,大胆探索与实践识字教学的情趣化研究,逐步形成了识字过程情意化、识字手段趣味化、识字途径生活化的教学思想,在帮助学生识字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注重识字过程的情意化。 “汉字不是僵硬的无生命符号,而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性格的精灵。”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一个优美的故事,每一个方块字,都散发着奇妙多姿的形象之美。识字过程情意化就是指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围绕汉字“音、形、义”的三维空间,努力创设身心愉快、舒展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去跨越时空,解读一笔一画的合理、简洁和绝妙;去诠释汉字的丰韵、博大和深远,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这蕴含着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文字世界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日、月、水、山、石、田、土”等结构比较简单的简化了的象形字,教学时可以通过下面这几步来完成。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在“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这首欢快的旋律中渐渐舒展身心,集中注意力。然后,教师适当提问,如“同学们有没有见过太阳、月亮、河水……”,“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播放一段录像:圆圆的太阳光芒四射,弯弯的月亮如一只金色的小船,飘飘荡荡,小溪流的水哗哗地响着,有时还跃出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让学生在欣赏中加深对日、月、水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地展开想象,把课上听到的、看到的,勇敢地说出来。例如围绕“水”这一自然景物,教学时教师

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重体验、重情趣: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著名语文教育大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该努力建设儿童的语文教学,充分吸引孩子的兴趣;重视课堂之上学生活动的体验,重视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塑造。前两天,我校赵春燕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让所有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赵老师这节课,构思新颖,教学设计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寓教于乐,课堂充满情趣。赵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以下几个反面做得很成功:一、夯实基础,做好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一个重点。赵老师通过多种形式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生字的掌握情况,如指明读、同桌互读等;在准确认读的基础上,赵老师特别注意对重点字词的书写指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 能够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这也是三年级的学生应该不断培养的一种能力。赵春燕老师特别注意这一点,例如理解沉默一词时,让学生集体静默,亲身体会什么是沉默,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样一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以读代讲,感悟文本。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品味文本,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 赵春燕老师在课堂上很注意阅读教学,通过师生承接读、指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形式来进行教学。以读代讲,既减轻了教师教学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赵老师还很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本,通过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体会出文本的思想感情。 三、积极创设情境,通过活动体验文本,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语文教学调查中,如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作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现代文,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难道是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魅力不及现代作品吗?当然不是。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吸取古文中的养料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词汇还有不少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之中。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最好联系成语来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有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个“鲜”字,联系成语“屡见不鲜”来解释,就明白是“少”的意思。若能联系通俗易懂的词来理解实词,学生兴趣更浓,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通”字,联系河源的“通心菜”,“通心粉”向学生解释,这个“通” 字就是“空”的意思。言文结合,通俗易懂,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卖油翁》、《黔之驴》、《出师表》、《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以《黔之驴》一文为例,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

让小古文教学趣味横生-精选教育文档(最新整理)

让小古文教学趣味横生 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小古文即篇幅较短小的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属于“晚现课型”,学生平日接触颇少,对古文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因此,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选择好读、有趣的小古文,以好玩、轻松的方式引领儿童学习,凸显一个“趣”字,让儿童趣读、乐读小古文,从小获得古文的启蒙,让儿童言语的根与母语的源头对接。 一、文本选择,凸显“趣” 儿童由于年龄、心理等原因,阅读力相对较低,因此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小篇小事、小家小作上,不求深刻,但求好玩,让儿童在接触文言的最初感受到的是纯正与有趣。 (一)从儿童喜闻乐见的寓言入手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较多的寓言故事,如《拔苗助长》《守

株待兔》等。如果在学生学习了寓言故事后,将这些小古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那学生一定会兴趣高涨,古今对照,理解起来也降低了难度。 (二)从年代稍近的古文言文入手 相对来说,明清时代离我们不是很久远,部分作品篇幅短小,内容有趣,读来耐人寻味。如,《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顶,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再如,关于“性急”之人的笑话: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至,乃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_甚,复于地取纳口中,啮破即吐之。 这些文本相对浅显,充盈着意趣,适合儿童阅读,让儿童在妙意横生的文言文中接受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濡染熏陶。 二、教学过程,引发“趣” “趣”是直接、具体、感性的。对儿童来说,有趣才有吸引力,才更“有意思”。小古文距学生相对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

文言文教学趣味性方法

文言文教学趣味性方法初探 【摘要】文言文历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就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的效果得不到体现不说,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如何解决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问题,就摆在了语文教师的面前。通过实践,结合课改精神,笔者总结了几点方法,如:创设情境法、刺激指导法等,如果运用合理,可在较轻松的状态下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趣味性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语文教学如此,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如何增强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的问题,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说它是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1)学生缺乏类似的语言环境(即现实不需要用文言文交流);(2)学生缺乏必要的文言知识储备(小学文言文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的学习需要);(3)学生对文言文的实用价值存在功利性偏见(很多学生认为现实生活中用不上);(4)学生的畏难情绪等。也由于这些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经常遭遇“教学独角戏”,“一个人的道场——吹拉弹唱全包了”的尴尬局面,结果是费力不讨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法 创设情境法就是在上课时结合不同的课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用熟悉的方式感受特殊的文言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有如下三种创设情境的方法: (一)古事再现法 我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一个足够达到你愿望的机会,你会怎样来实现它?”学生回答很踊跃,有人说:“我会用我的知识来研制一个万能空气净化器,改善我们的环境。”有人说:“我研究一种不伤人的万能防御武器,大面积的地方不受任何武器的伤害,社会将永远太平。”也有人说:“我是一个省长的话,我首先……”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等大家都回答得差不多时,我又问:“假使我现在是孔子,而你们正好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我培养的学生都是要到诸侯国做大事的人,你们会怎样回答呢?”学生又是一阵踊跃的回答。然后,我说:“其实,你们和孔子的弟子一样优秀,不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里孔子的弟子回答的内容就和你们差不多,只是看性格而有差异罢了,你们能找出谁的观点和你更相近吗?”学生通过一番忙碌后的回答,已经告诉我,文章内容已经学完了。 古事再现法就是把文言文中的事件用现在学生所熟悉的方式再现出来,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古文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文是很有益处的,做法如下。 一、课始激发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的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所以,文言文成了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与学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老师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力争改变课堂枯燥而沉闷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学习乐趣 新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和古诗词篇幅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所用的课时比重几乎占了一多半。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懂得文言知识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助于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分值上看,36 分所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四。由此可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只喻的,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古诗文谈虎色变,视之如洪水猛兽,如拦路虎,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让低年级语文教学充满情趣

让低年级语文教学充满情趣 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文教局娘美814300 【摘要】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与“用”相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 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识字。 【关键词】语文识字教学多样性情趣化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枯燥、最乏味的内容之一。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进行识字"。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识字热情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单靠老师枯燥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对生字产生深刻的印象。这给教学带来困惑,也带来挑战。教学中如果我们利用能展示文字、图片、图象、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的教学情境中,往往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快速而深层地融入识字教学中。如:在教学生识记“美丽”一词字形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喜羊羊课堂”——一只可爱的羊走过来,说到:“小朋友们好!我是美丽又可爱的美羊羊,今天喜羊羊不在家,就由我来教大家学习‘美丽’一词吧。‘美’上下结构,上面羊字头,下面一个‘大’字,当‘羊’字变成偏旁部首时,羊的尾巴就被灰太狼给吃掉了。‘丽’是一长横下边两个同字框里各加一点,别写成两个‘月’字,小朋友们千万可要记住哦!”课堂上一阵欢笑,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兴奋高昂的状态,识字教学也将在学生无意中顺利进行,学习活动随之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也就容易体验到学习过程中愉悦快乐的情感。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多种方法识字 (一)象形识字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摘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就要呼唤贵族精神,摈弃功利和媚俗色彩,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创造力。 【关键词】现状途径审美情趣人为精神创造力 现代语文教学中功利色彩、势利色彩、媚俗色彩愈演愈烈。老师教授记叙文,则忙着概括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教授说明文,则赶着甲乙丙丁地罗列说明文的特点。教授议论文,则抢着总结议论文的写作规律。多媒体教学,则断章取义,片言只语地抠出几个问题,画上几幅图画。课堂好不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似乎通过一二节课的传授,学生就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捷径,领悟到了语文阅读的精髓。这种充满功利色彩的教学,让原来优美的诗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丰盈饱满的思想感情,被切割得黯然苍白,充满诗意、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渐渐变得索然寡味。 语文教学,原本是所有学科中最具生机和活力、最具浪漫情怀的。因为,优美的诗文本身包含着鲜活的内容、灵动的思想、丰沛的情感。教语文,实际上是引领学生进行一次“美好的心灵远游”。我们以感性的心灵进入语文,同作者,同大师们,同语文课文里的美进行对话,进行交流,而语文里的美则呼应着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沉浸在语文里,徜徉在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一次高尚的心智游戏”、“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我们读先哲的文章,读唐诗宋词,何尝不是同样领略这种美,享受这种美? 可是,现实的课堂却被非体验的基础、基本、技能、技巧所桎梏,被各种写作方法和无休止的提问所填满,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对人性的窥探,对信念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茫然的心灵,感受不到秋叶的凋零、春花的热烈。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师要充分开采这片土地,让学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因为,校园不能没有音乐、图画和诗。因此,语文教学呼唤多一点贵族精神,让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些感悟和体验,让语文课堂回归到诗意盎然的春天。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变得诗意葱茏呢? 一、拒绝媚俗色彩,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最核心的要求应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唤起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习语文时,有种解放感和愉悦感,从而进行“快乐教学”和“快乐写作”。但是,语文课的“快乐”不能靠说相声、撒噱头、搞滑稽表演来取悦学生,而是凭藉语文课本里人性的光芒、富丽的辞采、丰盈的

古文教学的趣味

有人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而中国文字的最美在文言。的确,文言文是历史的沉淀,是语言的精华、文学的经典、文化的精品。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与学,我想绝大部分老师和我有同感,那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不用说别的,想想我们自己上学时学习文言文的经历就足以说明。学习方式非常简单,无非是课前预习读熟;课上老师逐字逐句讲解,我们则是全神贯注洗耳恭听加奋笔疾书,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书本上那真是密密麻麻,恐怕连只蚊子立足的地儿都没有;课下整理,原文一行(蓝笔),译文一行(红笔),字对字词对词,工工整整,认认真真;交上作业,老师再逐句批改,回想当年作业本上老师的圈点勾画,真的很感谢和佩服老师的严谨治学与一丝不苟;翻译完了,就背诵、检查,须人人过关方可结束一篇文言文的学习。一些重点课文,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一般要用四课时。这种文言文的教学模式有人称之为“煲稀米粥式”教法,这种方法的确让我们的文言文学得很扎实,但是也很累,老师累学生更累。更重要的是,在反反复复“这个词是什么用法,那是个什么句式,该怎么翻译……”的讲解中,老师硬将活生生的美文肢解成了七零八碎的知识点,如同一件美丽的衣裳被撕成了零散的布条,一篇丰富灵动的经典古文在我们学生的眼里缩小为一棵知识树,上面长满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实词等青涩的果实,文言文的魅力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中已荡然无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自然也随风而逝。文言文的学习真的成了我们语文学习过程中难以迈过的坎。 现在,对于我们所教的90后学生来说,虽然说教材所选文言文是祖国灿烂的古代语言文化的代表,但是舒缓的文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有些不合拍,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又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再加上索然无味的教学,“讲者口若悬河,学者呆若木鸡。说来有源,记去无情。诲尔谆谆,听我藐藐。”①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毫无兴趣,甚至“望而却步”。不过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做起来事半功倍,如果没有兴趣又何止功倍事半,简直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这样想想,再像原来“煲稀米粥式”的教法逼我们的学生学文言文也真够可怜的了!谁来拯救他们呢?我们语文老师自然义不容辞!那么如何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呢?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我觉得文言文教学要以“读”提趣、以“问”激趣、以“意”生趣、以“活动”续趣。 一、以“读”提趣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将朗读实行到底。平时我们总舍不得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总想自己多讲讲。其实“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十二三岁的孩子喜欢读、喜欢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言要学得非常熟,能够脱口而出”。②所以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读得熟稔,也就是读得准确流畅——如出己手、如出己心。正如清代大学问家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能够有得尔。”③这里老师能够先范读,明确字音句读、抑扬顿挫。学生再自由朗读,同位前后位互读等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准。其次,要读得细腻,读出美感。美的东西谁都喜欢,学生更是如此。中国的语言文字

小古文教学

第一板块:回顾白话故事 1、师: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这两篇小故事,都出自于——生(齐):《伊索寓言》 2、对,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饱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让全世界骄傲的一部经典。 3、师:读好了吗?(生点头)什么叫好?谁来说说怎样算读好了?生:读通了。生:读熟了。生:读懂了。 师:朗读好又是什么标准?生:有感情。生:文字通顺。生:读流利。生:读正确。师:读正确、读流利是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读一篇故事还要读出什么?生:读出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语气。生:读出故事中的情感。生:读懂故事中的启示。 4、师小结“读好的标准”:不仅能恰当地断句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还能读得绘声绘色,声情并 茂。 5、选取寓言中的相关句子,生试读。师: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狐狸,写狐狸的话,有两处。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句子一: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句子二: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这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点评。(一生起来读,读书语气平淡。)师:你真的认为葡萄是酸的吗?(生摇头) 你心中在想什么?那应该怎么读?(生再读,强调了“肯定”和“不好吃”。)师:读得好啊,明知不是这样,还要拼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狐狸的内心一下子被你读了出来。这就是绘声绘色。(2)引导感悟语气的不同。师:同样是欺骗,这两只狐狸有什么不同?生:第一只是自欺欺人,第 二只是在欺骗蝉。师:请你读第二只狐狸。(生读,不是很到位。)师:你认为你这样说能打动那只蝉吗?推荐你们班朗读高手来读读?(一生读,不错,感情充分,声音甜美。听课老师鼓掌) 6、师(过渡):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师(范读文言文):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 “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全场惊讶,老师朗读声音甜美,而且极具模仿力,把狐狸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听课教师掌声如雷,感叹老师的朗读水平之高。)刚才是你们这些小狐狸说的话,现在是——老狐狸说的话。(生笑)老狐狸说的是什么话?古文。 师 古文又叫—— 生 师 生 师

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正视误区让识字教学充满情趣 ---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生聪明识字起”。识字是语文基础能力之一,基础是事物最重要的部分,基础不牢固,上面的建筑物无非就是沙上的建筑。在学习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由于识字量的缺乏,往往在遇到课外读物时造成语言障碍,进而形成理解障碍,最终导致了阅读兴趣的下降。而小学低年级是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培养的最佳期,错过了这一时期,即错过了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如今,识字教学已受到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关注。但是,在目前的识字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问题一】识字教学枯燥单一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3》时的片段: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学习一组有趣的汉字。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图上画的是一条小船。 师:在小船的边上,有一个古文字“舟”,你觉得它像什么? 生:像一条小船。 师:古文字旁边还有一个我们现在要学习的汉字“舟”字,谁会读? 生读汉字。 师:谁来记一记它?

学生分析生字的笔顺,然后书空。 教师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石”“燕”“川”等字。 一节课下来,学生哈欠直打,学得无精打采。 【反思及对策】遵循规律形象识字激发识字兴趣 这样的识字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得没劲、心不在焉。长期下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将会被扼杀,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也无法提高。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我们理解任何东西,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而是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去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变枯燥的识字教学为充满趣味的识字游戏,使识字教学与理解词语、认识事物融为一体呢?我们可以采用拼一拼、画一画、编一编、说一说等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汉字。 我在执教这一课时是这么做的: 第一步先游戏引入,初识象形字:(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再让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把自己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画下来,看哪一组画得多画得像,然后请一组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画。 第二步引入新课:想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记录这些事物的吗?(出示象形字)。让小朋友们猜猜看,这些古代字符分别表示图上的哪些事物?接着(出示现代汉字)这些古代文字逐渐演变,就有了大家看到的这些现代汉字。

“四步探究”让政治课堂充满情趣

“四步探究”让政治课堂充满情趣 【摘要】跟随县教改的步伐,从我们中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生认知的特点,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倡导素质教学,我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在我县推广的“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应用拓展探究“四步探究”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四步探究;素质教育;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多元互动;合作探究;训练检测;目标探究;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有关社会常识教育的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他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机械、枯燥、乏味”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让学生厌倦,没有兴趣,课堂效果极差。 就此,针对我们中学的实际,为深化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我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在我县推广的“四步探究”教学法。 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阅读就是通过眼睛这个感官接受信息。在现实生活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进入人的大脑的。这条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可见,阅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且教材内容并不深奥,许多概念、原理待学生读后一般都能理解。如果不阅读,直接进入教学阶段,那效果就完全不同。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预设问题,目标明确,来引导学生阅读。初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重点、难点也都贯穿在其中,如果能仔细阅读,重点、难点也能领会,各个预设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讲课时,我在基础相同的不同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个班让学生带预设问题自主阅读,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自行探究,之后围绕教师的预设问题回答。另一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自主活动少,最后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枯燥的政治课堂变得情趣十足,课堂效果佳。而后者学生上课参与度低,气氛沉闷,知识的掌握还不过半,课堂效果极差。从中不难看出,阅读质疑自主探究不失为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法。 二、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此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不是像以前那样教师直接讲解,“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环节共同解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如:在讲维护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时,教师先创设活动情景,用多媒体展示前南斯拉夫内战的爆发,然后让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最终得出主要是由于复杂的民族矛盾引起的,总结出维护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多媒体展示2009年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吴伯雄举行会谈就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提出“新六点意见”说明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小组代表发言,其它小组可以参与辩论,最后归纳出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 ——初三“记”类散文阅读教学方法 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 虽然语文教改在不断深入,但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即教师投入多、学生收获少。大部分学生不大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言文用词精炼、表意深奥,学生无法轻易走进作者表述的文字世界,学习难度大;二是教法单调,许多教师教读文言文,重内容讲述分析、轻方法点拨介绍,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以及结构的分析无所不及,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导致效率低下;三是背诵内容多,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并且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关联不大,易产生文言文“无用论”的想法。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言文,没有“类”,只是“累”,没有主动地吸取,只是被动地应试。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深入到“人文”的内里,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 一、趣味导入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以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我上《桃花源记》一课,学习新课前,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神游桃花源,“这是一片桃花林,你看,河流两岸长达数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棵杂树,远远望去,盛开的桃花就像一片粉红的彩霞……;你看,红瓣纷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你看,这里面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你看……”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陶醉其中,遐想联翩。有一调皮学生接口就道:“此景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处呀!您该不是要带我们进入仙境吧?”学生开怀大笑,我当即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朗读课文,“人间难觅神仙境,书中神游桃花源”,还是让我们一起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以往学生一听要读,就会失声喊苦,可这一次,学生被我口述的境象吸引住了,都想去了解书中的桃花源,读得异常流畅、响亮,可见,只要教师巧设情境,吸引学生,就能获得激发兴趣的效果,而且有助学生背诵。

趣味文言文之叶限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文后各题。(共20分) 叶限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②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注]①赪:红色②郁栖:粪土堆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日日长,易.数器易:更新 B.忽有人被.发粗衣被:同“披”,披散 C.所须第.祈之第:只管 D.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货:进贡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为.尔新其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鱼即出首,因.斫杀之因.击沛公于坐 C.膳其.肉,味倍常鱼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冢以示追悔。 D.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平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趣味文言文图文稿

趣味文言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趣味文言文 陈在衡不怕鬼 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提着灯笼)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热(点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旧称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值得)畏?”曰:“畏啐(吹气)。”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耶?”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达自《金壶七墨》) 两匠迁居 一人极好静,而所居介于铜铁两匠之间,朝夕聒耳,甚苦之,常曰:“此两家若有迁居之日,我宁可做东款谢。”一日,二匠并至曰:“我等欲迁矣,足下素许东道,特来叩领。”其人大喜,遽盛款之,席间问之曰:“汝两家迁徒何处?”答曰:“他搬我屋里,我搬他屋里。” 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饭,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善说谎 武陵一市井少年,善说谎。偶于市中遇一老者,老者说之曰:“人道你善谎,可向我说一个?”少年曰:“才闻众人放干了东湖,都去拿团

鱼(甲鱼),小人也要去拿,顾不得闲说。”老者信之,径往东湖,湖水渺然,乃知此言即谎。 吾悟:一者,即知其人善谎,岂可信其言乎二者,东湖浩渺,焉能放干善说谎者在善信者广也。善信者必为贪小利者。 当止不止 清纪昀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止不止之戒也。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窘迫:处境困迫。⑥窦:孔穴。⑦蛇行:像蛇一样爬行。⑧蜿蜒:曲折延伸的样子。⑨灼:炙、烧。⑩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孔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情趣,让课堂充满诗意

情趣,让课堂充满诗意 佛冈一小李彩新 广东省佛冈县第一小学李彩新 邮编511600 情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情调趣味。在语文课堂中,情趣是指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兴味盎然的格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到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正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在情趣的滋润中产生一种陶醉的审美快感,满足人对诗意的追求。 一、情趣导入,在童趣的缤纷中感受语文课堂的诗意氛围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非常重视情趣导入教学,她主张“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是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灵动的情趣导入能让师生在课堂上沐浴着语文诗意的光辉,感受到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到语文的种种激情、酣畅和痛快。在学习《阳光》这篇课文时,有一位老师的情趣导入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和咱们一起,大家欢迎他吗? 孩子们欢呼起来,教师在一双双雀跃的目光中走出教室,做邀请状,然后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到教室里。 师:瞧,孩子们,咱们的客人来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沸腾了。孩子的眼里闪动着惊喜的光芒。 老师继续说:他是谁呀?你们也想和老师一样,把阳光请进来吗?那就开始吧!(游戏:请阳光来做客。学生纷纷走出教室游戏,放音乐《七色光》,音乐声停,游戏结束) 《阳光》本就是一篇充满童趣的儿歌,在老师充满情趣的导入中,孩子心中的童趣被激活了,课文生动起来了,孩子的情感跳跃起来了,这一幕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课堂从这一刻起弥漫着诗意的芬芳。 二、情景作媒,在与文本的共鸣中享受语文课堂的诗意情怀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创作者由体验唤起情感,阅读者通过文章体验情感。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在语文课堂上,需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领入到文中的意境中里,才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髓,体味作者崇高的情感。而学生总与文本之间有着或大或小的距离,情景正是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的桥梁。 《荷花》一文是小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典范,作者笔下的荷花充满了朝气和动感,把荷花都写活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满池荷花的生机盎然的情景。学生深深地陶醉在荷花的美丽景色中,学生看完课件后,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你认为哪些词句体现了荷花的美?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有的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最美。”另一个同学跟着脱口而出:“冒是拟人的写法,把荷花写活了,展现了荷花的青春活力,这个字用得最生动。”他的话引起更多的同学的共鸣:“是啊,冒字体现了满池的荷花茂盛的生命力,就像大屏幕上的画面,荷花一朵挨着一朵,一朵挤着一朵。” 通过创设多媒体课件,展现满池荷花的美,使学生对荷花的美体会更深刻。情景的有效创设,荷花的美便生动地在孩子的心中鲜活起来,并深深地络上诗意的印。 三、巧妙激情,在心灵的放飞中享受语文课堂的酣畅淋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就是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创造个性与灵性表达的舞台,要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在实践教学中,我也深有体会,学生个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