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含答案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含答案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含答案
1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含答案

15.《短文两篇》导学案

设计:_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片断,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3.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自主预习案】

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①培根,___ ,出生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代表作是_____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58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②马南邨,_ 的笔名,__ 、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本文选自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死抠

豁然迂腐吹毛求疵味同嚼蜡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味同嚼蜡:②吹毛求疵:

③寻章摘句:④不求甚解:

⑤咬文嚼字:⑥豁然贯通:

⑦怡情:⑧诘难:

4.阅读《谈读书》,按要求找出句子。

①找出读书目的的句子:

②找出读书方法的句子:

③找出读书作用的句子:

5.《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同时,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_____ ,二是__。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___ ,重要的书要_______ 。

1.①英国哲学家、作家《随笔》、《新工具》

②邓拓当代作家《燕山夜话》

2.nàn zhì xiá jué kōu huò yūcī jiáo

3.①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言语乏味,毫无生气和感染力。②吹毛求

疵: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毛病,寻找过失。③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文中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④不求甚解: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⑤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⑥豁然贯通:顿时晓悟。⑦怡情:使心情愉快。⑧诘难:责难。

4.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5.表示虚心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会意反复阅读。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读一读。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人们已经发表了大量有益的意见。培根的《谈读书》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②读书的方法;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又阐述了什么主张?

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老师不好的。

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和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的主张。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说一说。

3.《谈读书》笔法灵活,语言精辟,格言迭出,堪称一本读书名言录。让我们从用词、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为文中的读书名言品一口品,选择你最喜欢的兔子,写出你的精彩点评,共同编写一本《培根读书名言精评录》吧!

教师示例: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高度概括的语言,排比的方式,表明读书的作用之多、之大。

4.《不求甚解》中作者的观点你认同吗?你是怎样认识“不求甚解”的?请你以“我说‘不求甚解’”为话题,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思考。

略。

悟一悟。

5.在《谈读书》中我们不仅领悟到许多读书的好建议,而且还学到许多好的论证方法。请再次朗读课文,品味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作者观点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巧妙而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②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运用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先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归纳出结论,列举充分,论证严密,富有气势。

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运动除之。

类比论证,用“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运动除之”类比“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论证了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这一道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6.《不求甚解》文中作者列举普列汉诺夫的诸葛亮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7.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第一,都是谈论与读书相关的问题;第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三,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以说理为主;第四,两篇短文都表明了作者诚恳的期望:好好读书,读好书。

不同点: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话,严谨质朴。

写一写。

8.学习《谈读书》后,任选一项进行写作练习。

①补写。请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条名言警句作为论点,试着给它补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小小议论文。

②仿写。自主选择文中有特色的句子,或揣摩特点,或提炼句式,试着仿写。

③自写。试一试,每人自创一条读书格言。

9.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则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背一背。

熟读课文中谈论读书的佳句,限定时间,看谁背诵的多。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回顾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知道了读书的要诀会意和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倍受启发。

最后我把近代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大家,一起共勉: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学们,热爱读书吧!因为知识就是力量!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诘难滞碍狡黠味同嚼蜡

B.死抠藻饰迂腐豁然贯通

C.咀嚼阐证要诀孜孜不倦

D.鄙涉猎傅彩吹毛求疵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B.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D.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 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不胜枚举。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________ 。”唐代颜真卿《劝学》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___ ,白首方悔读书迟。”朱熹《读书有感》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

______,_______ 。”杜甫说:“______ ,下笔如有神。”

1.A

2.A

3. 善读之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

●课内语段阅读。

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报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

1.排比,有力地证明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类比论证、事例论证。

3.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4.略。

5.如加强数学方面的学习等。

●课外语段阅读。

善读可医愚

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人民日报》( 2006-04-22第07版)

6.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

7.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 。

9.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

10.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 ——我说:“_____________ ”

6.“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因此,还要以书本

为主,网络为辅。

7.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

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8.“医愚”与“善读”,作者主要论述“善读”。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

9.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

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10.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9+在山的那边(教师版)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留学,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都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课时

1、反复诵读法 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以读激情,以读感悟,从而体会诗的感情,理解诗的意蕴。 2、讨论点拨法 在加强诗歌朗读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赏诗、品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讨学习,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 诱惑.( )_____ 一瞬.间( )_____ 隐秘.( )_____ 喧.腾( )_____ 痴.想( )_____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九下第15课《无言之美》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学会从生活中细微之处发现美的存在。 4.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预设】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作者朱光潜笔名孟实籍贯安徽桐城人 评价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 三、字词积累 1、重点字 附丽(fù) 意蕴( yù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急促(cù) 颦( pín) 心旷神怡(yí) 易错警示 “拈”应读“nin”,不读“lian”;“颦”应读“pin”,不读“ping”。 2、形近字 笼(lòng)笼罩峨(é)峨眉 笼(lóng)葱茏峨(é)巍峨 记忆方法 用“竹”草木条编成的盛物器或罩物器是“笼”,“草木”青翠茂盛是“茏”。 3、重点词

七年级语文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及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 〈一〉基础知识 一、名句默写 1.树木丛生,。,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3.,风正一帆悬。 4.乡书何处达?。 5.乱花渐欲迷人眼,。 6.,绿杨阴里白沙堤。 7.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8.夕阳西下,。 9.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10.《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 11.(2012·邵通中考)“诗魔”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描写莺燕报春的勃勃生机。 12.(2012·遵义中考)《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二〉能力提升 13、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4、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5、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7、《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创新 阅读文章,完成5~8题。 18.(2012·娄底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答: 19.(2011·来宾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2.答案: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答案:潮平两岸阔 4.答案:归雁洛阳边 5.答案:浅草才能没马蹄 6.答案:最爱湖东行不足 7.答案:小桥流水人家 8.答案:断肠人在天涯 9.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1.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2.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埃及的金字塔_教案教学设计

埃及的金字塔 本文是关于埃及的金字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埃及的金字塔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金字塔。 2、让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宏伟、精巧、勤劳、聪明、智慧、结晶) 3、谁先来读一读?(指名读) 4、是啊!宏伟而又精巧的埃及金字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宏伟精巧) 二、学习2、3自然段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课文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以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为例,来向我们阐述金字塔的特点。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划出说明胡夫金字塔外观宏伟的句子,用“﹏﹏”划出说明胡夫金字塔结构精巧的句子,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交流: 1、描写宏伟的句子: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1)、你们同意吗? (2)、下面让我们来好好感悟感悟这段话。 出示: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a、这句话里有个词语“摩天大厦”,摩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出示) 摩:1、摩擦;2、接近;3、研究、切磋

b、你认为在这里应该选第几种解释? c、那你能不能说说摩天大厦这个词的意思呀? d、谁来读一读,一定要让大家感受到金字塔真的很高很高啊!(指名读、齐读)(6)、 e、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可以去掉吗? 出示:这座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座塔高146米多。 生交流 f、老师同意你们的说法,有了后半部分,让我们形象真切地感受到了大楼的高度。那么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呢?(作比较) g、完全正确。同学们要记住这种说明方法,在我们以后写说明文时可以运用。 (3)、出示: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a、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每块石头很大,230万块石头垒起来会怎么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c、是啊,巨大的金字塔看起来宏伟壮观! d、同学们,这段话中的四个数字:(大屏幕出示)1千米、230万块、2.5吨、60万节,这里叫什么说明方法呢?(列数字) e、老师发现没有什么能难倒你们的,谁再来读一读金字塔精巧的语句? 2、描写精巧的句子: 出示: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a、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说明方法吗?老师告诉你们(形象描述:也就是对一个抽象的实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 b、哪些词句形象地描述了胡夫金字塔的结构精巧? 补充: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他们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正式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了解象征,明确寓意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资料助读 (一)关于什么是诗歌? 1、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2、诗歌分类:根据表现内容,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根据诗歌的外在形式和语言特点,分为格律诗和自由律诗。 3、诗歌的特点: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诗歌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的,分行的主要根据是节奏。 4、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 5、意象: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家作品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9年,当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王家新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观沧海导学案完整版

观沧海导学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课题:15.1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作者的感情。 2、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大胆质疑 3、情感目标:激情投入朗读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胸襟。 【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红笔勾画重点知识。(可参读教辅材料) 2、认真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3、完成时间30分钟。 Ⅰ.预习见疑(根据学科特点,自行设计) 1、文学常识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末年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与其子、并称“三曹”。 体裁:,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诗。 2、背景解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东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注音:碣石:澹澹:萧瑟:竦峙: 注释:澹澹竦峙星汉 临:________沧海:________何:________ 幸甚至哉 4、自主翻译 Ⅱ.质询研讨(把本课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设置为探究一、二或任务一、二) 探究一: 1、在预习见疑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2、《观沧海》一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 探究二: 1、诗句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主题。

小学语文_《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写好半包围结构字的方法。能根据过渡句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学习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写好半包围结构字的方法。能根据过渡句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感受神秘 1、通过预习,你对金字塔有哪些了解? 2、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而埃及金字塔成了仅存的遗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金字塔视频后学生谈感受。) 3、读准下面两组词语的字音:(注意:多音字“厦”) 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 矗立、曝晒、角锥形、砌合、轮廓、摩天大厦

1、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廓”和“厦” 【设计意图】把准学生的现实起点,通过播放金字塔视频,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直观印象。然后抓住词语从读准读懂到读出情感,品词有滋有味,使得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二、整体感知,理清说明要点 1、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金字塔? 2、在学习前一篇《秦兵马俑》时,抓住一个过渡句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篇课文,有没有这样的过渡句?找到画下来。 教师板书:外形宏伟结构精巧建造方法 3、总结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可以抓住过渡句这样的关键性语句,用最短的时间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设计意图】理清说明要点和表达顺序是教学这类体裁课文非常重要的环节。本环节重在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明确文章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品读比较,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 1、埃及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作者重点写了哪一座? 师讲述:作者以胡夫金字塔为例来介绍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板书:举例子)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胡夫金字塔的呢?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附答案

17《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坎坷,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敌军——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会被敌军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是这样告诫自己的: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一件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训诫.(jiè) 耸.(sǒng)立迂.回(yū) 嶙峋 ..(lín xún) 凝.视(níng) 啜泣 ..(chuò qì) 头晕目眩.(xuàn) 小心翼.(yì)翼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告诫、教导。(训诫) (2)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小心翼翼) (3)形容人瘦削。(嶙峋) (4)惊奇、诧异。(纳罕) (5)使眼睛昏花。(炫目) (6)抽噎,抽抽搭搭地哭。(啜泣)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也被收入我们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导学案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学习目标: ①、认识“卓”“盔”等7个生字,会写“牺牲”等14个生字。 ②、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③、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抓住文章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首先自读课文,感知这封信的内容,思考: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然后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通过感情朗读、思考、交流等手段感受作者悲痛、缅怀、渴望和平的情感。 课前准备: ①、课下搜集关于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充分自读课文,争取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很好的完成下列任务:①、我能把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并组词。 zh k k w m 卓.越蓝盔.,凯.旋手腕.弥.漫 11

x zh 威胁.驻.军●对()个,错()个 ②、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xīshēng) (kǎi xuán)(zhēng fú) (ā yí) (jīng jì (gòng xiàn) (shén shèng)(zuìè)(jiàn kāng) (yǒng zhù rén jiān) (zhí xíng) ③、我理解并批注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如:“蓝盔、征衣、军事观察员……”这些词我通过上网查找理解的,有 ;向老师请教的,有;查字典的,有 2、我会听写“牺牲、罪恶、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经济、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健康、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3、通过自读课文,我知道这篇文章是写给的一封信。信的正文首先写了,接着写了 ,最后呼吁 。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我还知道了是在呼吁,他发出呼吁,他因为 呼吁。 4、我把疑问批注在课文的空白处准备课堂交流: 5、我要记住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22

15古代诗歌四首

平凉十中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5课《古代诗歌》 主备人:包丽娟参与教师:侯占平李保华白静李德银叶红红 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审核: 第一课时《观沧海》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3、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学习重点: 1、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2.创作背景: 3.读准字音: 沧海()碣石()澹澹() 耸峙()()萧瑟()() 四、自主学习: 1、诗歌朗读:小组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2、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并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主要意象: 描绘画面: 五、合作探究 1.诗歌中哪个字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诗眼)由这个字引出的画面很多,有静景也有动景,请找出诗歌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观” 2.品味诗句。 3.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六、当堂检测 1、《观沧海》作者____,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____,小字 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他与儿子___、___并称为“三曹”,是东汉建安(汉献帝)时期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本诗选自______,原是的_______的第一章。 2、写出《观沧海》中描写波涛汹涌,惊心动魄的诗句:_____,_____。 3、写出《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想象、夸张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 4、写出《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的句 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观沧海》。 2.搜集曹操《步出夏门行》五章中的其他几首诗歌,并体会曹操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次北固山下》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词句美。 2、体会诗句哲理和思乡之情。 学习重点: 归类比较思乡诗。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2、创作背景: 四、自主学习: 1、诗歌朗读:小组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停顿。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第15课心声导学案教案 篇一:第15课心声导学案第15课《心声》学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主备人:邵三群审核:孙孝智教师寄语:放开包袱,展现心灵。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xK b1.C om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主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展示自己的个性,从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方法⒈认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小说内容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刻画3.合作交流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自己阅读的速度和文章概括能力,以及培养自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细腻心理描写的品析。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结构:公开课前→ 回家路上→ 次日放学→ 公开课上(想读课文)(偷读课文)(听读课文)(终读课文)二、生生互动小组讨论,深入探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所体现的主题。⒈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想想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⒉主要描写了哪几人?⒊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简述你的看法、理由。)⒋本文在塑造李京京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请大家举例说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举例略)三、深入体会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上面1-3句及“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有间接的心理描写,如4-6句中希望自己得到朗读机会。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理历程,使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1、文中李京京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想朗读课文)2、为什么特别渴望在公开课上读一读课文?提示:为什么凡卡的故事能深深打动李京京,甚至使他在朗读时涌出了泪水。3、由李京京读课文这件事,你认为朗读课文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提示:模仿赵小桢的读法、学学李京京的朗读〈课文第56自

河南省宝丰县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李玉萍授课学生班级 题目: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 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课前自学: 要求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划分诗歌节奏。 第一课时 自学交流案 一、教材助读:诗歌相关知识简介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 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古人把这一乐府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 府。唐代以后,即把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称为古乐府。后代模 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五律、 七律 律诗形式: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 律、七律 律诗有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新体诗。我们通常所称的“元 曲”是指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散曲大致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二、走进文本(借助工具书完成问题,看哪组又快又好)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 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 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 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为,七言律 诗的节奏一般为或。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 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 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 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 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 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 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 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 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 ____。 4、解释字词意思,在括号内注音 临:碣()石: 沧海:何: 澹澹(): 竦峙():竦峙 萧瑟( ):洪波: 日月:若: 幸甚至哉:志: 客路:青山: 行舟:绿水: 潮平:阔: 风正:悬: 残夜:春:入旧年: 乡书: 达:归: 展示点评案

古代埃及 学案

新世纪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8c7283672.html,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第一框古代埃及 一、学习目标: 1.图文配合,了解古埃及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四大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埃及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埃及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自主学习: 1.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 2.古代埃及的国王又称,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叫。 3.古代埃及人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历法。 4.世纪时,埃及国力强盛,成为一个地跨的军事大帝国。5.古代人类文明与河流息息相关,其中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6.古代埃及在距今()前创造了象形文字。 A.3000多年 B. 5000多年 C .4000多年 D .2000多年 7.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所灭 A.蒙古 B.波斯 C.阿拉伯 D.大食 8.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在今天的开罗一带。() 9.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的埃及奴隶制国家初步统一是在公元3000年左右。() 10.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源于古代埃及的太阳历。() 四、自主探究: (一)导入:古埃及诗歌《赞美尼罗河》 (二)问题探究: 1.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2.按照你的想象,四五千年前金字塔的建造者是用什么办法开凿、搬运重达十几吨的石块的? 3.结合上述资料以及七年级所学的有关尼罗河流域的内容,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P4) (三)师生共评: 五、当堂练习: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18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积累字词;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理解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3.树立崇高的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7分钟) (一)自学指导 1.了解诗歌: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往往富于想像,借助赋予深刻内涵的具体事物(意象),通过凝炼、生动优美又有节奏感的语言抒发诗人强烈的的思想感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现代诗,是与传统诗歌(旧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裁。其特点是形式较自由,每节诗和每行诗字数不同,押韵要求不严。 诗歌要反复朗读来以品味语言,体味内涵;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朗读诗歌: 一要读准字音,字正腔圆;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三要读懂情感,读出韵味。 (1)一读:用红笔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字音、词义,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2)二读:尝试用铅笔在每句应停顿的地方标“/”,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3)同桌互读:大声读给同桌听,并互相点评朗读情况,提出修改建议,且说明修改理由。 (4)组内互读:组长先读,大家共同评价;让后组长找一位同学再读,大家在评价。 (5)组内齐读诗歌。 3.再读诗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圈点勾画出重点词句,找出诗歌的主要意象,揣摩其深刻内涵。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隐秘.()凝.成() 诱惑.()喧.腾()一瞬.间()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凝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及历史意义;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会评价戚继光。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1、郑和下西洋 (1)背景(条件):15世纪初,明朝经济,国力,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2)明成祖称帝后,派率领船队出使。 (3)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________和,“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4)概况:从____ __年到年,________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船队从出发,先后到达和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和沿岸,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 (5)地位:的远航,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6)意义:增进了中国同________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____________和奸商。 (2)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

破坏,时称“”。 (3)经过:________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在________九战九捷,后又与其他抗倭将领消灭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倭寇,使__________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和爱国主义者。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1、读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能够实现成功远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他抗倭的地点在哪里?请用一句话评价他。 2、材料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材料表达了戚继光的什么意愿(不得用材料中的原话作答)?他最突出的功绩是什么? ●知识建构: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导入: 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 与“山 ’’ 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

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自主学习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 来的”? 合作探究 1、“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2、“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布置作 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第15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附学案)

第15课钢铁长城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教学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这就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万里长城,当初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为了抵御外族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国家安全。 教师:对,如今我们不再依靠长城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古老的泥土城墙被现代化装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座钢铁长城所取代,但长城仍是国防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样成为钢铁长城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陆、海、空军的建设 (一)陆军 1.图片展示: 某重装陆军部队 2.教师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何时建军的? 提示:1927年8月1日。 3.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陆军的新发展。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也比较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4.教师过渡:陆军是人民军队中最早建立的军种,那么其后建立的军种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有关海军的内容。 (二)海军 1.播放2009年4月我国海上阅兵式的视频。 2.教师讲述:2009年4月23日,我国在青岛成功地举行了人民海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多国海军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海军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海军阅兵式为什么要选在4月23日进行? 提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月23日,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3.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哪几支海军? 提示: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4.史料展示: 1970年12月,中国自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服役后,加快了研制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步伐。1983年8月,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中国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海上核反击力量。 5.教师提问:读材料和教材,说说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提示:陆续装备导弹驱逐舰和核潜艇。 6.教师继续提问: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 提示: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7.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我国也曾经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请问这支海军是什么?最后结局如何? 提示: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