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觉心理学文献综述

视觉心理学文献综述

视觉心理学文献综述
视觉心理学文献综述

视觉心理学国内外研究综述

前言

心理学家卡夫卡于1925年曾为心理学下过一个定义:心理学是探讨生物和外界环境接触时产生相应“行为”的科学。而“行为”则包含两种意义:一是具象可观的反应,如说话、动作或可以量测之生理变化;二是抽象不可观的反应,如人内在的动机、情绪、思考、知觉等等。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可说是内外兼具,涵盖了人类所有可观、不可观的心理活动历程与表现,因此它是研究个体行为与心智历程,经过缜密观察与测量而建立的科学。由卡夫卡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视觉心理学,他是探讨生物和外界环境接触时由视觉及相关行为产生的相应“知觉”反应的科学。

视觉心理学是一个细化的分类,它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有外在向内在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二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视觉心理学的特性主要包括:固有优越性、聚焦区域、尺寸大小、距离远近、运动模糊、运动视差和磁滞现象等七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固有优越性、聚焦区域、运动视差磁滞现象这四个方面来综述国内外基于视觉心理学的交通安全研究。

1.固有优越性

固有优越性是指某些类型的物体具有“天生的”相对重要性。视觉最先选取的东西往往是环境中最为突出的东西,由于有机体的需要是由眼睛调节的,对于一种运动的,即使是很微弱的,离注意中心点很远的,都会使生物以闪电般的速度对其做出反应。当某种东西出现或消失,或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或形状、大小、色彩、亮度、材质等发生变化时,人们都会依据这个原理选择进入视线的物体:朱红丽在《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中提出感兴趣的东西往往更容易进入视野;运动的物体比静止物体更容易让人发现;明亮的色彩比昏暗的色彩更容易进入人的视线;陌生新奇的事物比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具有光亮材质的物体比粗糙的物体更容易进入人的视线;有节奏和韵律

感的远比杂乱无章的感觉更让人舒适。

栗海翔在《驾驶人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探讨》中提出驾驶人的颜色视觉特性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现象。在交通环境中,许多交通信号都是靠颜色来传达的,如交通信号、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车辆的仪表灯光等。不同的颜色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工作效率和心理特征等,这同样也能影响到驾驶人的行车安全。不同颜色具有不同的视认知,但是无论何种天气,红色光和绿色光的视认性都优于其他颜色光线,而红色又优于绿色,也因此,交通信号中将红色作为禁行信号,绿色作为通行信号,以保证行车安全。但是,如果驾驶人色弱或者色盲,有颜色分辨障碍,就不能正常辨别某种颜色,从而影响了驾驶人的行车安全,极易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2.聚焦区域

目前的国内外聚焦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驾驶员视野的变化。在视觉搜索过程当中,眼睛除了正在注视的目标外,还能看见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体,这种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就是视野。人的视野具有一定的范围,一般正常人两眼的综合视野范围在垂直方向大约为 130°(视平线上方 60°,视平线下方70°),在水平方向大约为 180°(两眼内侧视野重合大约 60°,外侧各为 90°)。其中,在垂直方向 6°和水平方向 8°的角度内,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是最清楚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睛注视点。头部和眼球保持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之为静视野。而对驾驶员行车而言,当头部固定不动,眼球自由转动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之为动视野动视野比静视野左右宽大约 15°,上方大约 10°,下方基本保持不变。

张驰等人在《交通仿真中驾驶人空间视野感知模型》中分析了驾驶人视野注视点的移动规律, 研究了空间视野范围内的视野水平角, 给出了车速与视野和注视距离的关系, 提出了空间视野感知模型。并且指出可以通过注视角度、视角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扫视幅度、扫视速度等参数,来表征运动中视野的变化。

同时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95%的视觉信息是动态的,在驾驶过程中,随着汽车行驶速度的提高,驾驶员的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这样给驾

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驾驶员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即视野缺损,意味着缺损区无法感知交通信息,视野敏感度下降说明视区感知信息能力降低,极易造成交通事故。驾驶员动态视野与车速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静止时视野未发生变化,而车辆运行时视野的深度、宽度、视野内画面都在不断变化,驾驶员正是根据不断变化的视野内容来操作车辆的。

除了相对速度对视野的影响,熟练驾驶员与非熟练驾驶员、年龄、驾驶员生理状态等因素对视野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David Crundall在《Effects of experience and Processing demands on Visu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drivers》中通过实验提出结论:①熟练驾驶员在信息量较少的道路(乡村道路)上的注视持续时间较长,在信息量大的道路(双车道)上的注视持续时间变短,而非熟练驾驶员则相反;②熟练驾驶员与非熟练驾驶员在水平方向搜索广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信息量大的道路(双车道)上,熟练驾驶员水平方向搜索广度要比非熟练驾驶员大得多。2005年,瑞典Linkoping大学的 Torbjorn . Falkmer:等人研究熟练驾驶员和非熟练驾驶员视觉搜索策略的差异得出结论,即相对于熟练驾驶员而言,非熟练驾驶员的眼动行为具有以下特征:①注视点更靠近所驾驶的车辆而不是远方;②对车内物体注视更为频繁;③水平方向注视广度小;④对重要交通线索的注视更为频繁;⑤对包含潜在危险的目标的注视更为频繁。

罗德维夫等人早在50年代就提出,年龄因素对驾驶员动态视觉特征的影响表现为负效应。即动态视觉特征衰退得比较早,而且衰退速度比较快。静视力从46~50岁开始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有显著下降和正常衰减两种趋势;而动视力则从36~40岁开始显著下降。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驾驶员患眼疾的概率逐渐加大,一旦患上白内障、青光眼等疾病,将影响驾驶员眼睛的有效移动,不同程度地产生弱视和失视,从而导致视觉机能下降。基于上述理由,对于年龄较大的驾驶员(尤其是职业驾驶员)在驾车时必须要做出合理的限制。

刘哲义在《高速公路驾驶员生/心理特点对行车安全的危害与预防》中指出驾驶员的生理状态主要是指与驾驶有关的生理状况,如饮酒、疲劳、患病等。饮酒之后,不仅视觉机能受到损害,而且对驾驶操作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疲劳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反应,它会使人的眼睛出现困倦、视物不清等情况,使驾驶员动态视觉机能难以正常发挥。疾病会使驾驶员身体不适,动态视觉难以

持续保持良好状态,特别是在服用一些药物之后,会直接影响视觉机能,对驾驶员的感知和观察等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饮酒、疲劳时,应禁止驾驶车辆。当驾驶员身体出现不适时,也应谨慎驾驶。

3.运动视差

运动视差是由于运动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变化而产生的深度感知线索,观察者容易觉察近处运动物体的纹理细节而不太容易觉察远处的运动物体。目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驾驶员的运动视觉特征上。驾驶员在运动状态下观察外界事物时,其视觉特征与静止状态有明显不同。

张建峰在《汽车驾驶员动态视觉对感知-决策-校正模式的影响研究》中提出影响驾驶员动态视野中感知阶段的因素有很多,除交通环境因素以外,就视野本身来讲有视野是否缺损、视细胞敏感度、视野区范围大小等。驾驶员在运动状态下观察外界事物时,其视觉特征与静止状态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力(包括静止视力和动态视力)降低,动态视力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情况下,动态视力比静止视力低10%~20%,特殊情况下甚至降低30%~40%。因此,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动态视力的降低会使驾驶员的视认距离缩短,影响到驾驶员的感知和观察。

二、视野变窄,汽车的行驶速度越高,驾驶员越凝视着远方,视野就变得越窄。低速行驶,驾驶员能清晰地看到前方全景,随着车速的提高,近处景物相对汽车移动的速度在提高,当汽车高速行驶时,由于近物也在快速移动,驾驶员的视网膜来不及成像而变得模湖不清,只有远处的景物还可以看清。这样给行车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空间识别范围缩小,在车辆行驶中,对于在车辆周围距离较近的物体,驾驶员很难分辨清楚。因为距行驶车辆越近的物体,其相对运动角速度就越快,在驾驶员眼睛中的映象就越模糊。同样物体在较远距离处,则因物体映像过于细微,一般驾驶员要确认其细节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驾驶员在高速行驶时,对近距离或远距离的观察困难,一旦在很近或很远的距离上出现异常情况,驾驶员就难以辨认。另外,驾驶员对车外运动物体的辨认,主要是根据其位置的变化而进行

的。当车辆处于行驶状态时,车外物体的位置变化相对来讲是慢而细小的,车速越高,对这种慢而细小的变化就越难辨认。所以,驾驶员在运动状态下,对外界物体运动状态的辨别能力也会下降。

四、视觉观察能力下降,外界物体形成视像,是三维空间在视网膜上形成的二维图像。外界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作用强度和时间,才能引起驾驶人视觉反应。在驾驶车辆行驶过程中,随着运动速度增加,车外物体所形成视像在驾驶人视野内保持时间减少,无法形成准确而连续的视像刺激,致使视觉观察能力下降。

也有部分学者在对运动视觉特征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眼动参数来表征。眼动参数主要包括注视行为表征参数和扫视行为表征参数两个方面。注视行为表征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注视点数目、注视点顺序、注视持续时间、瞳孔大小、水平垂直方向的视线角度、视觉搜索广度、注视点间距离、累积注视时间等。而扫视行为表征参数主要包括扫视持续时间、扫视幅度、扫视峰值速度、扫视平均速度、扫视角度等。李永芳在《汽车驾驶员动态注视点分布规律研究》中通过实验提出:在相同字高且车速较低(30 km/h)的情况下,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注视点主要集中在道路中央偏右上角位置,并且主要注视道路远处;随着车速的增加,驾驶员对标志牌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眼睛的注视点更多地专注于右侧的标志牌,注视标志牌的次数也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多。

4.磁滞现象

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使得运行物体的后一帧图象与前一帧图象在视觉感知上有相关性,以不同的纹理细节层次绘制连续帧图象会引起人眼的不适和降低图像序列的感知质量。磁滞现象在视觉上的又可以表现为视觉后像和视觉惰性。所谓“视觉后象”指的是光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在短暂的时间内仍然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这种现象叫做视觉后象。由于光刺激的品质及其背景的不同,所产生的后象,又有两种形式:正后象和负后象。与原刺激性质相同的后象称为正后象,例如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景,黑背景中间还有一电灯形状的光亮形状,这就是正后象。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在前面的例子中,看到正后象后眼睛不睁开,再过一会儿发现背景上的光亮形状变成暗色形态,这就是负后象。视觉后象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由迅速相

互交替的几个时相所组成,即黑暗象代替光亮象,然后光亮象又代替黑暗象,这样一直到完全消失为止。正负后象的交替出现与神经过程的诱导作用有关。视觉后象延续时间的长短,受如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1)引起后象的刺激明度。刺激的明度越大,后象的延续时间越长;

(2)引起后象的刺激的延续时间越长,后象的延续也越长。

人的视觉对外界光刺激的响应有一定的延时.当一定强度的光突然作用于人眼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主观亮度感觉;当光消失以后,亮度感觉也不是瞬间消失,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消失.也就是说,视觉的建立和消失都有一定的惰性,这就被称之为视觉惰性。

杜志刚等在《眼动仪在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中通过眼动仪的研究发现:在隧道进出口时,由于周围环境照度变化较大,产生了驾驶员视觉明暗适应问题,导致瞳孔直径的急剧变化。这种暗(明)适应过程的长短影响了驾驶员的视认性,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生理反应,这也是隧道入口事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

通过这次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使我对视觉心理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视觉心理学的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其技术手段、研究思想和涉及的课题领域都还处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现在仍然处于以资料积累为主,但其理论建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阶段的视觉心理学的定义和指标过于繁杂,而且标准不是很精确和统一。且其应用研究在水上交通和航空运输中的偏少,道路相对较多,但是道路交通与水上交通和航空运输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这些基础应用研究在未来几年将成为该领域的主题。随着相应的实验仪器例如眼动仪等向智能化、系列化、便携式方向的发展,将使视觉心理学研究向广度、深度及其他应用领域更进一步扩张。

参考文献

[1] 朱红丽.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室内设计,2007年第3期

[2] 栗海翔.驾驶人视觉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探讨。科技向导,2010年第

33期

[3] 张驰.交通仿真中驾驶人空间视野感知模型。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0年8 月第4期

[4] David Crundall. Effects of experience and Processing demands on Visu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n drivers。.Ergonomics,1998,41(4)

[5] Torbjorn . Falkmer. Nils Peter Gregersen. A comparison of eye movement behavior of inexperienced and experienced drivers in real traffic environments .Optometry and Vision Seiene,2005, 82(5)

[6] Driving on the motorway: the effect of alternating speed on drive’s activation level and mental effort. Ergonomics 15 July ,2002

[7] 刘哲义.高速公路驾驶员生/心理特点对行车安全的危害与预防。公路交通科技,1999年9月

[8] 张建峰.汽车驾驶员动态视觉对感知-决策-校正模式的影响研究。长安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4月

[9] 李永芳.汽车驾驶员动态注视点分布规律研究。中国公路,2010年11月第11期

[10] 李敏.城市公交车身广告视觉心理效应研究。南昌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12月

[11] 杜志刚.眼动仪在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第三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2009年2月

[12] 季卓莺.暗适应时间、背景亮度和眩光对人眼对比度阈值影响的探讨。照明工程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13] 张殿业.驾驶员动态视野与行车安全可靠度。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6月第3期

[14] 郭应时. 交通环境及驾驶经验对驾驶员眼动和工作负荷影响的研究。长安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4月

[15] 孟妮. 不同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员注视行为分析。长安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5月

[16] 谢剑斌. 虚拟环境中基于视觉心理学原理的预见性纹理绘制算法。计算机

工程与科学,2000年第2期第22卷

[17] Wilson S Geisler .Optimal eye movement strategies in visual search. Nature; Mar17, 2005

[18] Peter chapman , Geoffrey Underwood. Visual search patterns in trained and untrained novice driver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2002,5(2)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科技师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院(系、部)名称: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文诗 学生学号:1910100204 指导教师:庞海明 2014年3月10日 科技师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一好的摄影作品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能将拍摄者的思想情感直观的呈现给观众。诚然,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源于客观现实,但它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构图手段呈现出比客观现实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摄影画面。人像的拍摄是当今大众生活中最普遍的拍摄题材,是人们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拍摄的人像摄影作品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拍摄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把人像摄影当做随意的消遣,而是追求更加生动耀眼、富有魅力又独具特色的人像照片。这就要掌握一定的人像摄影构图技巧,只有画面的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意图。通过调研和实践,对日常生活中普通拍摄者和初学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参考国外文献,了解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形势,综合分析解决人像摄影构图常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论述提升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建议,以及各种人像摄影构图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关键字: 人像摄影;摄影构图;方法分析

前言 人像摄影,无论是对专业摄影师,还是普通的业余爱好者,都是常见的拍摄题材中最重要的容,尤其是对于普通的拍摄者来说,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拍摄人像。外出旅游、朋友聚会时会合影留念;偶尔发条微博,会秀几自拍。有些人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有些人的照片却了无生趣,平淡无奇。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摄影构图。摄影构图诞生于绘画构图,众多绘画艺术家在多年创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使画面看上去更漂亮的构图规则,这些规则同样适用与摄影艺术。不同的是,相机本身(镜头的选择;图片的处理等)为摄影提供了多种个性表现的可能。[1]通过摄影者的匠心独运和情节生动的画面布局,一幅形神具备的人像摄影作品才得以诞生。 大部分人拍摄人像时,都会将被摄对象简单的放在取景画面中,最终得到的画面效果往往普普通通,毫无特色;而有些人拍摄的照片总是赏心悦目,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这就是摄影构图的神奇作用。好的容和思想要通过具体的形式结构来呈现,然而摄影构图作为摄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对大量人像摄影构图相关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了解了人像摄影构图的构图形式和方法,以及形式美的基本规律。通过广泛的访问调研和不断的摄影实践,总结了普通拍摄者在人像摄影构图中的常见问题,对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详细分析人像摄影构图的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在了解基本构图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提升,阐述影响人像摄影构图效果的景别、画幅、角度等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因素的特性和功能,提出了根据不同的拍摄容合理调节各种因素以提升照片效果的建议,最后基于对文献和摄影实践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各种构图形式方法在实际拍摄中的选择和应用技巧。 一国外人像摄影构图的发展现状 国外的摄影家们对摄影构图高度非常重视。如被誉为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的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2]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对拍摄画面的布局非常敏感,他看似轻松随意的作品都是通过精心严谨的画面构图所呈现出来的。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长期以来,人们总结出了很多人像摄影构图的基本形式和法则,国外的摄影家却经常告诫人们,对摄影构图法则不要过分拘泥,因为它会束缚人们的创造性。事实上,他们的许多名作也并非都是采用这些法则来创作的。他们非常看重摄影的临场感。摄影时,拍摄者必须根据拍摄容环境和创作意图等进行灵活的处理。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也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综 合 一、高校奖学金的定义 学界对于奖学金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奖学金和助学金是不同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奖学金属于助学金的一种。张丽芳和肖国超在《高校奖学金的合理评定发放研究》中指出,所谓的高校学生奖学金是高校自身、政府、团体或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的奖学金。奖学金不同于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奖优,而助学金、贷学金的侧重点在于助贫;伍力、黄权标在《中美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认为,奖学金也指助学金,设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的资助。这两种观点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 二、高校奖学金的分类 高校奖学金有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吴春娥、王林清在《关于高校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研究》中,把高校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企业设立的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单向奖学金;纪佳妮在《论高校奖学金的奖与罚》中指出,高校奖学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家奖学金、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和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各高校自己设立的奖学金大致又分为校级奖学金、院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和特长奖学金。对于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奖学金进行分类,笔者赞同上述第二种分类方法。 三、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含义 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制度包含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欧阳曦、李宇红和欧阳球林在《高校奖学金制度合理性的浅见与探讨》中指出,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学者们的观点综合起来,把高校奖学金制度定义为高校普遍实行的一种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激励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奖学金设立、评定、发放等方面的制度,在各类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制度。 四、高校奖学金作用的研究 对于我国现行高校奖学金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从诸多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奖学金作用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笔者也很赞同他们对于奖学金具有激励、导向和资助三大功能的观点。 五、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研究现状 1.对于奖学金制度的现状的研究 (1)高校奖学金设置的研究。杨晓雷在《高校奖学金工作“项目化”的设想》一文中认为,美国的奖学金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优秀清贫者的奖学金、对学业优良者奖学金和“限制性”奖学金(它要求接受奖学金的学生所学习的领域与提供奖学金的组织有特殊关系)。潘俊宇在《中外高校奖学金制度之比较研究及启示》中指出,我国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还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研究生奖学金等。学界对于奖学金设置的观点非常多,而且观点各异,笔者通过阅读各类文献资料,结合学者们的不同观点,认为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二是各高等院校自己设置的奖学金,包括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其中综合奖学金又分为校系两级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得出的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包括文艺特长奖学金等某一方面的奖学金。三是社会奖学金,包括企业、组织或个人在高校中设立的奖学金。 (2)高校奖学金评定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冯变英、李霞在《奖学金计算方法的改进》一文,指出了奖学金评定中学习成绩的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将学习成绩的标准化处理以确定奖学金的归属。徐永生在《对我院学生奖学金评定方法的改革研究》一文,提出正态分布理论,采用标准总分方法,对该院奖学金的评定方法进行改进,使学生奖学金的评定工作更趋于科学化、定量化。以上种种研究表明,奖学金评定方法和评价体系趋势朝着自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注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高校奖学金发放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奖学金的发放制度是奖学金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将发放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陈婉琳在《对高校奖学金制度问题的思考》中认为,奖学金的发放是奖学金发挥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把奖学金发放工作的宣传制度化。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得知学者们都认为高校对于讲学金发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奖学金发放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完善不仅要解决奖学金的设置、评定等普遍关注的问题,还应把奖学金的发放正式纳入奖学金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奖学金制度。 2.对于奖学金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对于奖学金奖项设置存在问题的研究。陈瑶在《完善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一文中认为,奖学金的 高校奖学金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邓亮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187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一、序言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 是我国未来先进生产力、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素质, 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 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单方面调查,主要有: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倦怠问题、学习拖延问题等几个方面,但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令其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历史发展 (1)学习拖延 Hin,Hill,chabot和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Bridrdy(1980)首次对大学生的拖延进行了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比如发现有20%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是“问题型拖延者”。Aitken(1982)对大学生的拖延问题进行了一个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的问卷调查。她研究的样本是美国两个州立大学的大约120位大学生。尽管Aitken从来没有公开发表她的问卷,但这依然是拖延研究中重要的工具。Aitken发现学生的拖延是呈正态分布的,而拖延分数在标准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她认为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而且拖延和“低自尊”有着一42的相关性。solomon和Rothblum(一984)对342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拖延的调查,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拖延是个中等的或者严重的问题。McCown,Johnson和Petzel在1986年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拖延和学习成绩以及大学厦门论文网生活的满意度是呈反比的。但有关拖延的最大范围的研究是1994年McCown和RobertS进行的,他们用Aitken的问卷和其他行为问卷、自陈量表调查了共1543名大学生。他们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国内,对学习拖延的实证研究几乎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陈宝华(2006)通过对上海476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 (2)Maslaeh的三维倦怠理论 1981年,Masla。h与Jacks。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认为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即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personalacc。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个人的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报告最广泛、分析最彻底的一个,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Maslach等人提出的这种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田MBI量表也被运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研切孟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姗I 量表。有些学者就曾根据MBI最早期版本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古尔德等(Goldetal.)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它们未来在教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一Form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成为大学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格式

政法与历史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内容及格式要求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2、提要或前言。此部分一般不用专设标题,而是直接作为整个文献综述的开篇部分。内容是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本课题涉及到较前沿的理论,还应对该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最后要介绍研究者搜集的资料范围及资料来源,其中要讲清查阅了哪些主要著作、在网络中查询了哪些资料库(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搜索(如通过输入“关键词”或“作者名”或“文章名”进行搜索,一般用精确匹配),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的篇目数量多少,对自己有直接参考价值的论文有多少等信息。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其二、既要有概括的介绍,又要有重点介绍。根据自己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文献名及其具体观点。无论是概括介绍还是重点介绍的文献资料均要求将文献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反映出来,但不要求一一对应。

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暂行规定 为了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特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至少一篇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现对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作如下暂行规定。 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文献综述为必修,记1学分,每篇文献综述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1篇(民语言学生不作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文,其他专业学生可用中文完成。 二、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著作、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本科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之前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2、了解常用文献检索工具的类型、结构及其使用方法,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种索引、文摘、书目、年鉴等; 3、了解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各种科技文献的名称、种类和级别

等。 4、检索后要列出检索结果,并作为指导教师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文献综述 (一)内容要求 文献综述应论述某一主题提出的原因及主要历史背景、当前进展情况、各种观点及评述、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等。要求文献综述必须要有论点,要有有见地的分析对比,不能是简单的文献堆砌。 (二)步骤 1、选择题目:题目一般应是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相近或相关的内容。 2、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各种检索工具,采用直接检索和间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搜集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做好记录(卡片、笔记等)。 3、分析归纳和草拟提纲:对于查找和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要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取舍,然后按照专业文献综述对内容的要求草拟提纲,对文献综述的全文进行整体构思和结构设计。 4、撰写综述(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进行综合论述,并撰写成文。 (三)格式及打印 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应参照本专业刊物登载的常规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应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等部分。专业文献综述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

试析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美合资企业作为一种多元文化机构,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体系的摩擦与碰撞。在实践中,其所暴露出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已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吉诺特克发电机有限公司为例,主要探讨了中美合资企业在面对多元文化体系的差异和冲突时,所涉及的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介绍了跨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其次,分别从管理思想、管理规范、管理行为三个层面对该公司在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问题上进行论述,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思想上,要加强跨文化理解与沟通,建立共同经营观 ,建设“合金”企业文化,树立共同愿景;在规范上,实行本土化经营战略,建立人本型法制的管理方式;在行为上,系统地规划跨文化培训,招募员工时 ,重点考虑语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 【关键词】中美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对策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the fast speed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ino-US joint ventures are facing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systems as a multicultural organization. The problem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that have exposed have been attached a lot importance by theory and corporate,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ssues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taking the example of Jinuoteke Generator. Co Ltd. Firstly, this thesis introduce relevant concept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Secondly, comment respectively Sino-us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 problem of the company on managing thought, managing norm,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three facing. In the end, this thesis provid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In ideolog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trans-culture, set up the standpoint of common management, build “alloy” corporate culture and establish common aspiration; In the standard, implements the localiz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establishes the human legal system the management way; In behavior, make out a comprehensive plan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When employ staff members, we should take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team of and toleration of different culture int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Sino-US Joint Venture Companies;Cross-cultural Management;Cultural Difference;Policy

统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吴星星物流管理1301 1303131026 1、电子商务的发展 孙壮志(2016)认为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增长,中亚国家都出台了交通发展规划,努力改善本国的运输状况,并积极争取国外的支持。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为中亚跨境交通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也同样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和挑战[1] 。林文树,薛伟,董喜斌(2016)认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学生就业面的拓宽[2] 。张萌萌(2015)分析我国物流产业中,因“信息孤岛”使得物流资源闲置和社会物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同时存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急需对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更好的服务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电子商务物流[3]。刘鹤晗(2014)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物流电子商务潜力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中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城市物流电子商务潜力。根据潜力值计算结果,结合相关数据和排名,分析大连市物流电子商务潜力的影响因素,提炼出大连市物流电子商务发展的区位优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4]。雷宁(2013)分析到传统的物

流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全不能够适应于现代社会的实际要求,而电子商务购物模式的出现则正好改变了这样一种格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物流电子商务的难点进行了说明和分析[5]。徐昕冬,卢剑炜(2012)本文结合企业实际运作,从物流电子商务的概念、国内行业现状、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要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的途径[6]。徐菱,康友才,尹莉(2012)本文根据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现有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的优缺点;同时,结合我国物流企业对电子商务功能需求,提出了物流电子商务模式向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演变的可能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综合型物流电子商务模式的策略[7]。史秀鹏(2012)本文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日益转变,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特征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铁路货运服务需要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扩大经营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化水平,由传统货运向现代综合物流服务转变,以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白热化的市场竞争[8]。 2、物流业分析 叶燕(2014)从社会物流统计数据和福建经济地理特征两个方面对福建省当前的物流业进行现状分析,并就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提出对策[9]。陈德良,胡婉贞(2015)结合绿色物流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分析绿色物流影响的因素,构建了区域、企业多个层次的绿色物流统计指标体系[i0]。张敏彦(2015)通过对分析目前物流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改进物流统计的措施与方法[11]。马宜文,马登程,刘德良,袁堂梅(2015)以省为单位调研国内的区域物流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认为国内区域物流指数信息发布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统计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1ii]。张雪(2015)系统梳理我国物流业统计核算的基本情况,总结分析我国物流业统计核算的主要特点及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1iii]。胡婉贞(2015)应用绿色物流、物流管理、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统计与监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1iv]。曹海屏,樊凯非(2014)通过队当前我国物流统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分析,系统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1v]。韩丽丽(2014)主要探讨了构建我国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物[1vi]。赵童(2014)从物流统计视角出发,试图构建我国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1vii]。佟畅翔(2014)对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提出新的探索[1viii]。张国强,李应(2014)阐述了建立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介绍了发达国家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分析及探讨了近年来国内物流指标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ix]。钱宏伟(2014)现代物流指的是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20]。秦俊杰,余文明(2014)主要介绍构建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具体的构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20万吨/日小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学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早的工艺,它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的效率很高,对于城镇污水,可确保出水BOD 和SS达到30mg/I 以下,因此,在1996年前在我国尚未要求去除氮磷,该工艺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艺。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颁布实施,我国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尤其是对出水的氮、磷指标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标准对氮、磷的去除要求,必须加以改造,于是出现了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型A/O法和A2/O法。A/O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于除磷的厌氧一好氧工艺(A/O),一种是用于脱氮的缺氧一好氧工艺;A2/O法则是既脱氮又除磷的工艺。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为搞清聚磷菌除磷的生化机理,已开始用分子诊断技术获取聚磷菌的遗传信息。现在从活性污泥中已发现的30多种丝状菌中,只有4种准确命名及生物分类学定位,因为这些丝状菌大部分无法进行分离纯培养。目前正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这些丝状菌的生物学定位,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其特性。分子诊断技术的大量应用,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用基因技术培育具有高效活性的污泥菌种,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一)CCAS工艺 工艺即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对污水预处理要求不高,只设间隙15 nln3的机械格栅和沉砂池。生物处理的核心是CCAS反应池,除磷、脱氮、降解有机物及悬浮物等功能均在该池内完成,出水可达标排放。经预处理的污水连续不断地进入反应池前部的预反应池,在该区内污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BOD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并一起从主、预反应区隔墙下部的孔眼以低流速(0.03~0.05rrgmin)进入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内依照“曝气、闲置、沉淀、排水”程序周期运行,使污水在“好氧一缺氧”的反复中完成去碳、脱氮,和在“好氧一厌氧”的反复中完成除磷。各过程的历时和相应设备的运行均按事先编制的程序运行,并可调整程序,由计算机集中自控。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指导教师尹力 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072班 学生姓名徐元媛学号074050428 开题日期2010年12月10日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可另附纸。 文献综述正文: 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附页: 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的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 法学072班 074050428 徐元媛 作为国际私法经典学说之一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而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它们或以学术专著为载体,或以学术论文的面目示人,主要围绕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 萨维尼从根本上颠覆了冲突法主题的关注方式,而被公认为是冲突法世界的“哥白尼”。在实体法与超越实体法之间,萨维尼的独特身份、优雅节制的精神操守、先人的历史储备以及法律关系的格致工夫,这一切的风云际合为萨维尼奠定了重估一切价值所必不可少的历史机缘。因了这份缘分,冲突法革命在萨维尼的身上灿烂生发。①萨维尼对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因而最终产生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这一据说是他“其他著作都比不上的最高影响”的理论成果。②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渊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背景 在18世纪末期,德意志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非常微弱和缓慢。整个德意志处于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分裂割据局面。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萨维尼的祖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市民阶级在普鲁士的力量非常微弱。因此,从王权集中这个意义上讲,普鲁士君主专制要比西欧强得多。这里始终也没有出现像“三级议会”、“国会”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机构。因此,普鲁士资本主义因素相当薄弱。在政治上,普鲁士王国是几次反法联盟的中坚力量。由此,招致拿破仑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异族的政治统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警钟,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民族团结的范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仑在德意志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同时又充当了贪得无厌的掠夺者。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启动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从1800年起,德意志掀起了猛烈的民族运动。尽管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但目标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法学宗师萨维尼,也产生了这位法学家伟大的法学思想。③(二)哲学渊源 ①张春良:《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萨维尼冲突法革命发生学之究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②杜涛:《德国国际私法:理论、方法和立法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统计学毕业论文参考课题.doc

郑重声明: 以下课题均属个人网上整理而得,仅做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人不承担任何因个人因素引起的刑事民事责任。 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1 区域服务业饱和度与溢出度研究 2 微区位人流量测算技术研究 3 基于购买力平价下的富裕度测算方法 4 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率关联性分析 5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测算技术研究 6 区域质量指数的计算技术研究 7 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 8 微区位富裕度的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9 柳州主导产业同构性与差异性研究 10 区域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统计技术研究 11 富裕度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12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率关联的存在性研究 13 非统一收银商场交易量与经济总量调查技术研究 14 综合评价权数确定的坎蒂雷方法实证研究 15 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16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7 柳州市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统计分析 18 柳州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分析 19 柳州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20 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 21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变动分析 22 柳州市农民消费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23 消费质量的统计测度研究 24 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分析 25 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分析 26 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 27 西部地区教育差距的聚类分析 28 从统计调查看科大学分制推行的经验及其不足 29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其改革 30 柳州城乡收入差距预测 31 我国收入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32 从城乡收入差距看城乡统筹试验区的效果—以柳州为例 33 柳州市商品住宅价格与土地价格互动性研究 34 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 房地产市场供求与房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36 房地产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关系研究 37 中国房地产周期波动区域比较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企业文化外国文献 【篇一:企业文化外文参考文献】 corporate culture the concept of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culture is formed in the long-term of the ventur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mong the enterprise staf. they cultivate the common goal, the highest value standard, basic beliefs and behavior. it contains a very rich content, including business philosophy, value concept, 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enterprise morality, group consciousness, enterprise image, enterprise system. its co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and values.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culture 1.enterprise culture affects the enterpr ise’s life culture is informal. but it exist everywhere and every time. in the developing of an enterprise, things inform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formal, software is usually more important the hardware. this is not only the character of modern ec onomy, but also the outcome of enterprise culture’s effect in long time. enterprise 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enterprise, is the power that drives the enterprise developing, and is the best way for the enterprise to get the growth of its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needs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in any case, there will be no long time development without culture’ support. 2.enterprise culture builds the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e the 1960’s the core content of enterprise com petition is technology , in the 70 s, it is management, in the 80’ s, it is marketing, in the 90’s, it is the brand, and the 21’st century the cor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the culture. enterprises short-term prosperity can get in so many ways, but the enterprise long time growth can be only from the power of the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the effect of suitable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enterprises is huge, because it has infinite driving force on the staff. the spirit and idea s is the core of the enterprise’s culture. when a good enterprise culture establishment, it brings the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互联网作为媒体,集数据开放性、知识密集性、信息全面性、查找方便性等多种优点于一身,成为大学生认知自然、开阔眼界、储备知识的重要平台。在充分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网络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各种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影响,也存在着各种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大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本文对近年来网络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试对大学生在学习中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进行探析。 关键字:网络大学生学习影响 前言: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系统的高速发展、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育人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个性化、虚拟化、协作化的自主学习行为,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学习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新形式。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规

律,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正文: 一、研究背景 网络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文化信息源,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和影响范围广的显著特点。如何正确认识与使用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校园网给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用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情况调查研究》、《中国在校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等文章中对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综合来说,得出的结果如下:综合起来看,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关联的影响有积极的,更有消极的。这与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有关。大学生在接收网络信息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好奇心强。青年人喜爱感受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一些标新立异的学说往往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追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docx

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文献等)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对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营销策略问题研究。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针对线上与线下的营销模式的研究,张旭兰,姚蕾(2016)认为从线上到线下,再从线下到线上应该形成一个闭环,跨境电商企业要在全渠道进行营销。推动线上线下的融合、渗透发展,充分利用多渠道营销的全方位优势进行发展模式创新是很有必要的。梁欣萌(2016)也认为跨境电商企业可以探索线下营销,再与线上推广做好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产品销量。在国外设立体验店就是一种形式,形成线上线下联合的体验店来进行营销推广。但孙维潇(2016)认为只需专注于线上营销即可。基于电子商务技术,企业通过B2C网络平台可以直接准确地搜寻客户,即不需再花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漫长的贸易磋商,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成交成本,因此要充分利用线上营销带来的成本优势。 品牌营销方面,刘安华(2015)认为现阶段的许多跨境电商都将业务重心放在销售方面,有着很强的业务能力,但是品牌营销和境外接洽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因此跨境电商企业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品牌营销人才,形成以品牌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形成周全的服务体系,为企业积累人气和口碑,逐渐提高市场影响力。谢海玲(2015)也指出跨境电商平台应重视其品牌营销。以往外国顾客喜欢购买中国商品的原因大多在于国内产品物美价廉,与传统销售相似。许多跨境电商仍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获取市场,平台售价仅为国内售价的基础上添加运费,以搬运工的形式赚取利润,品牌意识弱。陈环,谢兴伟(2015)则分析了跨境电商实施自主品牌营销的优势,与传统外贸相比,它既能给电商带来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