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急救不如西医吗

中医急救不如西医吗

中医急救不如西医吗
中医急救不如西医吗

赵建成:中医能治疗急危重症吗?

一般人认为西医在治疗急危重症方面是强项,中医只能治疗一些短期内危及不了生命安全的慢性病。所以人们一旦遇到急危重症就会先想到去大医院就诊,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认识。

因为有些病人的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以最快速度送到医院急诊室也是来不及的,况且许多病人大医院也未必能够抢救成功。譬如说青霉素过敏,西医肌注肾上腺素抢救,还不及中医针刺内关穴来的快;突然昏迷者掐人中穴可能会很快清醒过来;突然心跳停止在意识没有丧失之前,教病人不停地有节律地用力咳嗽往往可以恢复心跳;心绞痛的病人按压背部至阳穴短期内就能止痛,服用速效救心丸比硝酸甘油片效果更好、更持久稳定;心肌梗死昏迷者用至宝丹化水后棉签蘸之涂舌面,可恢复知觉;脑中风昏迷病人刺破头皮血管,放血几百毫升后,病人马上就会清醒;急性扁桃体炎喑哑憋气,点刺少商穴放血,5分钟后就会明显见效;急性胃痉挛按压膻中穴马上可以缓解;急性阑尾炎掐按足三里下的阑尾穴能够很快止痛,服用泻热便通中药,一般只需1~3剂即可痊愈;胆结石的病人用拔罐法不仅马上止痛还能够排出结石;女子崩漏(子宫大出血)用艾灸脚部右侧隐白穴和左侧大敦穴血立止;高烧不退用三棱针在十宣穴放血会须臾退去,再服中药可以持久退热;频临死亡的阳气衰微的病人,灌服参附汤比用西医的强心针和呼吸兴奋剂起死回生者成功率更高;这些都有力的证明中医对急难重症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我们经常看到,对一些急危重症,现代化的大医院首先要诊断清楚,才能进行治疗。譬如说对于突发脑中风的病人,西医首先要做CT检查,确定是脑栓塞还是脑溢血,栓塞只能溶栓、出血必须止血,如果诊断错了就会越治越重,但是这个检查是需要时间和高额的诊断费的,即便诊断清楚了,治疗的效果有时候并不令人满意。而中医只需辨清证型马上就能进行治疗,费用也便宜许多。中医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指导思想。抢救病人时要争分夺秒、一步到位,用药量一定要充足,才能够很快扭转病人的危重状态。根据病人的症状,抓住主要矛盾,大胆果断的采取对应的措施,是抢救急危重症的基本原则。在治疗过程中,尤其要弄清楚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如果判断失误,用药就不对路,病人也会越治越严重。有时候也要适当地参考一点现代医学提供的最基础的理化检验信息,如血压、体温、心跳、呼吸、血尿常规等,这些对疾病的治疗有指导作用。但是,切记不要过于相信西医的检验指标,因为这些从人体内部传递的信息是支离破碎和瞬息万变的,它并不能全面反映体内的动态变化,过多地参考会使我们无所适从,反而干扰了治疗的思路。因此还是要以病人的自我感觉、症状体征、和不断变化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疗效会更好一些。

急危重症治疗医案选

[病例1]

重度昏迷病人

河北霸州崔XX,女,28岁,2012年5月14日初诊。当时在北京301医院ICU病房抢救,怀疑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麻痹、呼吸肌麻痹、全身肌肉麻痹。已持续发热昏迷13天,无自主呼吸、血压下降,输各种营养药物、抗生素等都过

敏,无奈只能用激素和冰块退热,病人已处于生死一线间。赵主任听说时,正在内蒙呼市开会,就提前结束会议赶回来救助病人,因在ICU病房,已错过探视时间,无法见到病人,仅凭主治医生和家属口诉病情,判断为阳虚发热。在病现危象时,果断用回阳救逆的中药汤鼻饲,1天后病人热退,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并苏醒,5天后逐步恢复自主呼吸,撤掉呼吸机。病人后来转到当地医院康复治疗,至7月19日出院在家疗养,能够独自行走,生活自理。前后共花费40多万元。

看病原由:崔XX的父亲和赵主任都是中医方面的专家,崔父是主治肝病的,以前和赵主任曾在一起参加学术会议,逐渐就比较熟悉了。

他对赵主任治疗疑难杂症的显著疗效有所了解。女儿患病后,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使他忧心忡忡、不知所措,一度忘记了吃饭睡觉。冥冥之中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赵主任的身影,这才想起来贸然给赵主任打电话求救。赵主任见不到病人无法治疗,建议患者转院到能让进去会诊的医院,结果遭到了院方大夫的断然拒绝,无奈之中只有和院方妥协,以给病人送人参汤的名义使患者有机会服上了中药,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病例2]

高热昏迷病人

河北邯郸胡XX,女,28岁,2013年3月11日初诊。因发烧咳嗽怀疑布氏杆菌病,已经在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病房住了1个多月,花费了20多万元,但治疗无效。无奈悄悄溜出医院找赵主任看病。赵主任视其面色蜡黄无光泽,头发蓬乱、少气无力,一副憔悴的面容。因住院煎服中药不便,让她私下服用大剂量的中成药十全大补丸、附子理中丸和咳喘丸。3月15日她打来电话说咳嗽减轻了,效果挺明显的。但是西医检查说她有胸水,要给她抽水。赵主任建议她赶快出院,不然病情还会加重,但她和家人都不敢出。结果3月19日病情突变,出现抽搐、喘促、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并开始吸氧。遂转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抢救,持续昏迷不醒并上了呼吸机。家属恐慌,肯求赵主任出诊看病。家属和医院协商,同意当天下午赵主任出诊到北京协和医院MICU看病人。赵主任但见患者面红耳赤、不省人事,诊断为寒极生热的戴阳证。遂采用大剂量的温阳补气药煎煮鼻饲,3月24日神志逐渐清醒,但仍有发热。3天后完全清醒,有自主呼吸,说话少气无力。西医又怀疑是恶性淋巴瘤或白血病造成的嗜血细胞综合症,需要化疗,家属不同意,希望接着服中药调治。3月29日病情稳定而转感染科普通病房继续中医药治疗。

看病原由:胡XX的舅舅和赵主任的朋友瘦金体书法家赵X是同乡,通过这种关系胡的舅舅找到了赵主任。赵主任那天休息,但是很忙,刚接待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很想好好休息一下,赵X接着就来电话说胡已经找上门了,一定要让帮忙治疗。赵只好勉为其难了。当胡XX后来昏迷不醒,赵去北京协和医院ICU会诊,开出的中药方由于量大和有十八反的药,协和医院的中医大夫不敢誊处方,后来采取巧妙的办法调换了处方才服上了中药,救醒了病人。当病人苏醒过来的时候,赵主任正在丹阳讲座,胡的舅舅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马上打电话要乘飞机到丹阳看他,赵主任婉拒了他。认为当初劝病人出院的时候,如果及时出来哪有后来的事情,这些都是沉痛的教训。

[病例3]

胸腔积液

北京樊XX,男,25岁,2010年2月22日初诊。2010年1月14日(过农历年时),觉咳喘,走路上不来气,按感冒治疗效果不明显,到天坛医院查出有胸腔积水,怀疑是结核性胸膜炎,转到309结核病专科医院治疗20多天,抽胸水5次,每次2000ml,可是抽了还长,胸膜活检也做了2次,查不出原因。最后左胸积水又满了,转诊赵主任,给予益气温阳、化痰利水的中草药,先后服用100多剂,胸水完全吸收,迄今再未复发。

看病原由:樊XX在河北廊坊工作,他的哥哥在北京植物园曹雪芹纪念馆工作。当时出现胸腔积液后一直采取西医方法治疗,钱没少花,但是病情不稳定,反复发作。当时是通过他哥哥的领导李馆长的推荐才找到赵主任治疗的。因为李馆长和她的家人、同事、朋友患病,都在赵主任这里看好的,包括她家的小狗后来患肾结石也是让赵主任给治疗的,所以对赵主任很信任。

[病例4]

腹痛

北京东直门中学学生王XX,男,15岁,经常不明原因腹痛,疼痛发作时面色发青、周身汗出、双手捧腹、屈腿弯腰,异常痛苦。曾到几所大医院做B超、CT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肠痉挛。

给解痉止痛的西药后,可暂时缓解疼痛,但仍然时常发作,影响孩子正常学习和生活,赵主任诊断为中焦虚寒、气血瘀滞型腹痛,给予大量温中祛寒、解痉止痛的中草药服用,1剂药后患儿自觉腹部温暖,疼痛已减大半。持续服用1周疼痛未再复发。嘱患儿禁食冷饮、避免寒凉预防复发。

[病例5]

剧烈头痛

广东东莞钟XX,男,56岁,2010年5月11日初诊。

突发性头痛,为感受风寒所致。痛时如劈、不可忍受,伴有头胀、影响睡眠,服阿司匹林和头痛散不能缓解。西医检查未能确诊,打针、输液也不管用。赵主任诊断为肝阳上亢、邪风郁表、不得宣泄所致头痛,给予祛风通经、疏肝抑阳、化瘀止痛的中草药3剂服用。回京后赵主任经电话随访,钟的头痛已经痊愈,再无发作,自我感觉良好,一再表示感谢。

看病原由:钟XX系原东莞市委统战部领导。头痛如裂,不能自已,服药无效,无奈之时去东莞厚街医院去找他的老下级,该院的党委叶书记想办法治疗,但是用药后仍然不能缓解,正好赵主任到东莞市找叶书记办事,中午大家一起吃饭,叶就把他的领导介绍给赵,当时就开了方子,就在该院药房取了药服用,竟霍然而愈。

[病例6]

高热不退

北京周X,男,28岁,2007年6月12日诊。患者不明原因高热41℃,神昏谵语,在武警总医院急诊病房抢救3天,用冰块物理降温,应用大量抗生素、激素,并鼻饲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后出现短暂性退热,但数小时后高热如前。赵主任开了一张大剂量的清热解毒、泻火养阴的中草药方,从半夜开始服用,天亮时

病人泻下如算盘子样大便十数枚,奇臭无比。体温降至39℃,随即病人逐渐清醒,接着服用汤药,发热逐渐消退,3日后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

看病原由:患者的父亲是著名军旅作家,曾获过矛盾文学奖,有几部小说还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患者曾患脑瘤,术后的后遗症造成了平衡失调行走不便。经过赵主任精心治疗,肢体功能恢复到基本正常状态达大半年之久,但是因为手术的"激惹"现象导致肿瘤再度复发并发细菌病毒感染,出现了高热、神志昏迷,西医抢救无效,只好再度选用中医药退热。当时天色已近傍晚,医院药房已下班,就到一家同仁堂连锁店取药。药剂师看了处方后掩口窃笑:"哪个大夫开这么大的药方?简直是瞎开!"赵主任说

中西医的对比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 Wester n medic ine origi nated in an cie nt Greece, it stressed that the heart and body, the huma n body and nature to each oth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 nee to the healthy, thi nk that health mainly depe nds on the way of lif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 onal state, the en vir onment, diet, exercise, gen tle state of mind and will power factors. 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Chin ese medici ne theory system in in itial shap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the "yellow emperor," "the difficult of the typhoid miscella neous diseases theory" cold-i nduced febride four medical books can be used as TCM theory in itially formed sig ns.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腹泻:汉唐时期多称“下利”,宋代以后称“泄泻”。 息肉:古称瘜肉。能脱出肛门外的称:“樱桃痔”。 大肠癌:通常称之为“脏毒”、“肠覃”、“锁肛痔”、“结阴”等。 阿米巴肠病:“下痢、疫痢、赤痢、白痢”等。 痔:痔 肛乳头肥大:中医无此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有记述,列入痔门之中,称为葡萄痔。 肛周脓肿: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名称有:穿裆发、坐马痈、跨马痈、下马痈、上马痈、悬痈、涌泉痈、脏毒等。明清以来多称肛门痈。 肛瘘:称漏或瘘,又称为痔瘘。 肛裂:古时列在痔门,称为“钩肠痔”、“裂痔”、“裂口痔”等。 直肠脱垂:脱肛。 肛门瘙痒症:《诸病源候论》中称“风痒”,《五十二病方》中称“朐痒”。后世医书称“肛门痒”。 肛门湿疹:“浸淫疮”、“血风疮”。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锁肛”、“肛门闭塞”。 肛门直肠痛:“谷道痛”、“魄门痛”。 排便失禁:“遗矢”、“大便滑脱”。 肛管直肠狭窄:“谷道狭小”。 肛乳头肥大→悬殊痔 肛管直肠狭窄→谷道狭窄 溃疡性结肠炎→大瘕泻、肠氵癖 多发性息肉→珊瑚痔 直肠癌→锁肛痔 化脓性大汗腺炎→臀痈 中医西医病名称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悸、眩晕、厥证--风湿性心脏病--心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喘证、痰饮、心悸、水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胀 急性肺部炎性病变--肺热病 气管--支气管炎--肺咳 支气管哮喘--哮病 肺脓肿--肺痈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7 讲 五脏: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一)

第17 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 三、脾 上一节我们讲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这一节我们接着往下讲,讲脾 的生理功能。 脾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叫脾主运化,运即是转运、输送,化有消化、 吸收的含义。所谓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 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这个定义包括两个要素,一、将水谷转化为精微;二、吸收精微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 作用。脾主运化的功能可以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我们首先讲 它的运化水谷的功能,什么叫做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所谓 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脾 运化水谷的具体作用,饮食水谷经口摄入以后,经过胃的受纳和腐 熟作用,在此基础上靠脾的运化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通过脾的 升清、转输和温煦作用完成化和运的过程,化是指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脾将水谷转化为精微,具体的地点是在小肠,为什么在小肠? 我们后面在讲六腑的时候再进一步讲,在完成了在把水谷化为精微 之后,通过它的转输作用——运,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将精微物 质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给心肺化为气血而后输布全身,这就是 脾运化水谷的具体机制和作用。通过脾运化水谷的作用和机制,我 们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来:一、脾为后天之本;二、脾为气血生 化之源。这是中医学著名的两个原理,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 之源,这两个原理就是根据脾主运化的功能推理出来的。第一、我 们讲脾为后天之本,这个原理涉及到的概念:一、脾;二、后天;三、水谷精微;四、气血。通过这些概念经过逻辑推理后得出的结 论为后天之本。我们来看中医学是怎样推理得出这个结论的呢?首

先,我们(看)后天,后天是指人从出生之后到死亡这一段生命历程。人出生以后,必须摄取食物,通过食物转化为精微,由水谷精微转化为生命必须的物质气和血,这是第一。第一点讲的就是后天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精微,一个是气血。精微是指水谷精微。后天,他生存的必要条件:一、要有水谷;二、水谷必须转化为精微;三、精微转化为气血,才能构成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脾主运化,水谷只有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才能转化成精微。在脾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谷不断地转化为精微,为化生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以维持后天的生命历程。第三、将水谷化为精微,这个过程是由脾来完成的。就这个意义讲,脾称之为后天之本。这就是中医学一个著名的原理,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不仅有它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它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前面在讲绪论的时候,讲到了李东垣称之为补土派,也叫补脾派,他有一个著名的著作叫做《脾胃论》,强调“脾胃一伤,百病由生”。那么脾为后天之本,在后天的生命历程当中,脾在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脾的功能一旦异常,就会使后天的生命历程从正常过程转化为异常过程,就是说从生理转化为病理。正因为这样,李东垣才提出来“脾胃一伤,百病由生”的著名论断。这一原理对指导我们在临床实践、养生、防病、治疗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比如,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中药来延缓衰老,期望人们能够永保青春。调理脾胃,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重要的延缓衰老的手段,它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第一个问题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样一个原理是怎样得出来的。第二个原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论证这样一个命题,论证这样一个原理,它所涉及到的概念,

中医和西医对感冒的分类及区别

同样是感冒,但从中医来看,感冒分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西医又把感冒分为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还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而要对症下药,就要先了解自己患的究竟是哪种感冒。 流感、普通感冒有差别 流感的传播方式以及治疗方法是不同于普通感冒的,而且二者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得了流感是一定要到医院的,而鉴于大医院人多病杂,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感冒症状较轻者去社区医院就诊,或是尝试自我药疗。 那么,该如何区分普通感冒和流感呢?专家指出,普通感冒虽然有咳嗽、发热、流鼻涕、嗓子疼等症状,但症状比较轻,而全身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如果用药及时,恢复比较快。而流感全身症状非常重,全身酸疼、头疼,而且一般有高热,都是38℃以上。此外,从传播途径上来看,流感通过飞沫就可传播,而普通感冒要靠接触传播。 风热、风寒感冒要分辨 中医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主要是看症状,同样都可能有怕冷、发热(即发烧)等症状,但如果有嗓子疼痛、咽喉痛、舌头发红的,一般考虑是风热感冒;如果没有嗓子疼等症状,一般考虑是风寒感冒。而且风寒感冒怕冷的症状比较明显,而风热感冒发热的症状比较明显一些。用中医理论来讲,风寒感冒是“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而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涨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中医讲究辨症,除了从症状来判断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从季节以及个人体质上来判断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也很关键。例如冬天里风寒感冒多些,而春天里风热感冒多些,而在夏天也是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多些。而从个人体质来看,即使同样都是流感病毒或是合孢病毒感染,如果本身体质偏虚寒,就更容易患风寒感冒;如果本身偏火旺,属于阳热体质,就更容易患上风热感冒。 此外,饮食和环境也对感冒的类型有影响,如有的人偏爱吃辣,喜欢吃涮羊肉,体内有内火,感冒后热象就明显些,一般患的都是风热感冒。还有,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而且空气干燥、湿度低,处于缺水状态,患了感冒后容易出现发干、嗓子疼等症状,患的也是风热感冒。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8 讲 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 肝的生理功能(一)

第18 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 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这是一。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由于这个性质,我们有两点需要注意,脾是运化水液,脾要运化水湿,换言之,脾能运湿,而这里讲脾恶湿,那就是说脾既运湿又恶湿,运湿保证燥和湿处于和谐状态,使体内的水液代谢维持正常状态,不致于有水湿停聚。那么又恶湿,一旦湿气太重,就要影响了脾的功能,这就有些矛盾,这也体现中医思维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就这个意义讲脾喜燥恶湿。我们今天理解喜燥,什么意思呢?本来燥能胜湿,不应是喜应该是怕燥。所谓喜燥,在这里是指燥对湿要有一定的抑制程度,如果燥太过也不可以,这里喜燥理解为需要燥和它(湿)维持平衡。恶湿是恶湿之太过,不是湿之适度。湿之适度是它正常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来理解脾喜燥恶湿,这是脾的一个重要生理特性。这样一个生理特性,在理论上我们从脾胃,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燥湿之间的关系强调燥与湿的和谐;从性能上也可以进一步的论证,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只有脾和胃,燥湿适度,既无太过又无不及;从生理特性上来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意味着脾的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升、胃的降处于正常状态。脾的功能正常,它才能化生气血,成为气血生化之源,它才能够成为后天之本,

中西医差别

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 【中西医的差别】 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 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良药苦口(从医学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思想差异与处事为人观)

中西医病名对照

.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感冒(普通感冒)、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212 3、麻疹(麻疹)、痢疾(细菌性痢疾) 1、湿阻或伤湿(湿阻、风或风痧(风疹 1、湿或湿瘟(肠伤、水痘(水痘副伤寒 1、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白喉 1、温毒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百日咳(百日咳 1、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烂喉丹痧(猩红热 1、疟疾(疟疾、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或吸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8 、蛔虫病(蛔虫病)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寸白虫病(绦虫病) 310 、鞭虫病(鞭虫病)、囊虫病(囊虫病)411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包虫病) 5 12 、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6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多寐(发作性睡病)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不寐(神经性失眠)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 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 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 .

-中医基础理论试卷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D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最全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的病名对照 说明:中西医的病名对照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实践技能第一站时还是要以主症辨病为主。中医的病名基本是以主症为主,中西医考生对于中医病名的理解,详见“中医病名的概念”。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3、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4、支气管哮喘:哮病 5、肺炎:咳嗽,喘证 6、肺结核:肺痨 7、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胸痹(真心痛) 8、心律失常:心悸 9、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中风 10、急性胃炎:胃痛,血证(吐血),呕吐 慢性胃炎:胃痛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郁证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血证(尿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血证(尿血) 17、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18、尿路感染:淋证,腰痛,虚劳 19、糖尿病:消渴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斑) 23、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24、脑梗死、脑出血:中风-中脏腑/中经络 25、癫痫:痫病 26、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 27、急性阑尾炎:肠痈 28、急性胆道感染:胁痛,腹痛 29、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30、前列腺增生症:癃闭,虚劳 31、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带下病(中西医大纲的中医病名直接用的就是“盆腔炎”,传统中医病名是“带下病”) 3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崩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崩漏,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未被列入中西、中西医实践大纲中的中医病种) 33、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 34、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腹痛,不孕症 35、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西医没要求,但“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有要求) 36、小儿肺炎:肺炎喘嗽 3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38、小儿腹泻.:小儿泄泻 39、颈椎病:颈椎病 4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 中医西医病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

中医西医疾病名称对照

中医西医疾病名称 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 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 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 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 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痹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悸、眩晕、厥证-- 风湿性心脏病-- 心痹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喘证、痰饮、心悸、水肿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胀 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肺热病 气管-- 支气管炎-- 肺咳支气管哮喘-- 哮病肺脓肿-- 肺痈肺结核-- 肺痨胸腔积液-- 悬饮肺性脑病-- 肺厥胃溃疡-- 胃疡、胃脘痛胃炎-- 胃脘痛、痞满、纳呆胃下垂-- 胃缓胃石-- 胃结石 溃疡性结肠炎-- 腹泻、腹痛、大瘕泄肠结核-- 肠痨 习惯性便秘-- 脾约 急性胰腺炎-- 胰瘅 慢性胰腺炎-- 胰胀 乙型病毒性肝炎-- 黄疸、胁痛、积聚、虚劳 肝硬化-- 肝积、胁痛、积聚、膨胀肝硬化腹水-- 膨胀 幽门梗阻-- 胃反

神经性失眠 -- 不寐 三叉神经痛 -- 面风病 肝脓肿 -- 肝痈 肝结核 -- 肝痨 脂肪肝 -- 肝癖、肝痞 肝昏迷 -- 肝厥 慢性肾盂肾炎 -- 肾着、淋证 肾病综合征 -- 肾水、水肿 急性肾小球肾炎 -- 皮水、水肿 慢性肾小球肾炎 -- 石水、水肿 慢性肾功能衰竭 -- 关格、虚劳、水肿、呕吐、癃闭 肾结核 -- 肾痨 尿潴留 -- 癃闭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虚劳、血证、髓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紫癜病

癫痫-- 痈病、癫痫脑血管性痴呆-- 痴呆、呆病血管神经性头痛-- 偏头风、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症-- 脑络痹、健忘、眩晕面神经麻痹-- 口僻帕金森病-- 颤病、脑风表脑血栓-- 中风、偏枯脑出血-- 中风 高血压脑病-- 厥头痛、真头痛过敏性休克-- 风厥流行性感冒-- 时 行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春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暑温二】外科 肾结石-- 石淋、血淋泌尿系结石-- 石淋胆石病-- 胁痛、黄疸胆囊 炎-- 胆胀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肠痈肠梗阻-- 肠痹胰腺炎 -- 胰胀 前列腺增生-- 癃闭、淋症、精癃前列腺炎-- 精浊 血栓性静脉炎-- 脉痹、股肿 睾丸炎、附睾炎-- 子痈 附睾结核-- 子痰 隐睾-- 子隐 龟头炎-- 龟头痈 男性不育-- 不育 三】妇科 痛经-- 痛经 闭经-- 闭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崩漏 经前紧张综合征-- 经行情志异常、经行前后诸症 更年期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症 子宫肌瘤-- 石瘕 乳腺炎-- 乳痈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 一、心脏 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

(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三、脾脏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1)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一是通过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使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全身转输。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脾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作用,与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2、脾主生血和统血 (2)脾主生血:指脾具有生血的功能。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经心肺的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一、中医之现状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 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友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二、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 A、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

中西医的对比

西医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 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 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 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 Western medicine originated in ancient Greece, it stressed that the heart and body, the human body and nature to each other;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ealthy, think that health mainly depends on the way of lif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state, the environment, diet, exercise, gentle state of mind and will power factors. 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 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 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Chinese medicine theory system in initial shap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han dynasty, the "yellow emperor," "the difficult of the

typhoi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heory" cold-induced febride four medical books can be used as TCM theory initially formed signs.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思维方式上。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视它的存在。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相信科技,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n the way of thinking. Western medicine simply by human medical technology to the fight against disease, the human body is self defense, self-repairing ability to the fringes, even ignore it. Western medicine believe in human wisdom, believe that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ely

-第12部分:中西医诊断病名对照表

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2、感冒(普通感冒) 3、麻疹(麻疹) 4、风疹或风痧(风疹) 5、水痘(水痘) 6、白喉(白喉) 7、百日咳(百日咳) 8、烂喉丹痧(猩红热) 9、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12、痢疾(细菌性痢疾) 13、湿阻或伤湿(湿阻) 14、湿温或湿瘟(肠伤寒副伤寒) 15、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 16、温毒发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 17、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 18、疟疾(疟疾)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或吸虫病) 3、寸白虫病(绦虫病) 4、囊虫病(囊虫病) 5、包虫病(包虫病) 6、丝虫病(丝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 8、蛔虫病(蛔虫病) 9、蛲虫病(蛲虫病) 10、鞭虫病(鞭虫病) 11、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12、蛊虫病(血吸虫病)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感性精神障碍) 5、多寐(发作性睡病) 6、不寐(神经性失眠)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恐怖症)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合征或抑郁症)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出血中风(出血性脑血管病) 12、缺血中风(缺血性脑血管病) 13、风痱或喑痱(中风后遗症) 14、厥头痛或真头痛(高血压脑病) 15、风厥(过敏性休克) 16、气厥或郁厥(癔病性昏厥) 17、血厥或脉厥(血管运动失调性晕厥) 18、痰厥(痰阻性晕厥)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痴呆) 28、颤病(震颤麻痹)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32、颅脑痈(脑脓肿)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34、晕动病(晕车症) 35、头部内伤(颅内血肿脑震荡)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1、心痹(风湿性心脏病) 2、心衰(心力衰竭) 3、肺心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心瘅(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5、心悸(心律失常)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最新整理)

五脏六腑的各自功能 1、长夏养脾(黄色食物养脾) 脾属土;思伤脾;脾开窍于口、唇,其华在于肌肉;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巳蛇(9 点到11 点)对应脾经。 2、冬季养肾(黑色食物养肾) 肾属水;恐伤肾;肾开窍于耳,其华在于发、骨,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巳时(17 点到19 点)对应肾经,肾和我们的生育、生长、生殖都有关系。 3、春季养肝(绿色食物养肝) 肝属木;怒伤肝;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筋,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丑时(1 点到3 点)对应肝经,肝主疏泄,丑时不入睡对肝伤害很大。 4、秋季养肺(白色食物养肺) 肺属金;悲伤肺;肺开窍于鼻,其华在于皮毛;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与肺对应是大肠。寅时(3 点到5 点)对应肺经,寅时对于年纪偏大人士是生命最危险的时刻,此时脉搏、呼吸,血压最有可能发生危险情况,从而威胁到生命。“肺主皮毛”肺经和我们皮肤有很大关系。 5、夏季养心(红色食物养心) 心属火;喜伤心;心开窍于舌,其华在脸,舌头发麻、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午时(11 点到13 点)对应心经。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1、脾与胃 脾与胃互为表里,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原创)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刘陈英 说到中医与西医的区别,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医和西医。 西医很多人都清楚和了解,我就简单概括一下:西医起源于尸体解剖,因此,西医80%以上都是外科,也就是通过开膛剖肚来解决的。当然西医也有内科,就是通过打针吃药来治疗病体。其针剂和药物都是化学元素通过工业化生产制成的。 对于西医的这一分析和概括,相信大家没什么异意吧! 而中医了解的人很少,但是有三点是大家都同意的,就是一、中医起源于古代。至于古到多少年历史,那就见仁见智了,这点暂且按下,容后再表。二、中医也分药石学和金石学:药石学就是中药,金石学主要是针灸。这点也没异义是吧。三、中医的药石学,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硫磺啊等等,绝大多数都是取材于自然。这点也没异义是吧。 虽然大家对于中医的这几点认识只是中医的一点点皮毛。中医的精髓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真正要了解和精通中医,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承认一个最基本的原理。这条最基本原理也是宇宙间的真理,也就是《圣经》中上帝所说

的“道”,也是老子矇眬中所认识的“道”,也是《易》中所说的太极所包含的“道”。——这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原理。 很多人不了解什么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的原理。因此认为他是玄学。是迷信,是虚幻的。有人说:“中药用水煮,就有了水元素;用火烧就有了火元素……”哈哈哈,这真是让我笑掉了大牙。 实际上,这是一条很简单的原理,就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的元素,按照它们的光谱颜色,我是指自发光光谱,分成赤(红)色为火行元素,黄色为土行元素,白色为金行元素,黑色为水行元素,绿色为木行元素。这里的“行”实际上是“类”,五行就是分成五类。 这五类元素相生相克。 这样说,大家应该了解了吧,对于五行学说不再感到玄虚了吧。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的精髓:比如现在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有很多元素有两条甚至三条不同颜色的光谱,这就说明这个元素还不是单纯的元素,还是化合物或者混合物。比如钠有两条亮黄线,氢有一条蓝线一条红线等等。 按照这个线索继续分析和研究下去,我们就有可能剥离出更多我们目前所不认识的元素。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英文版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to observe and diagnose diseases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named inspec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 inquiry, and pulse-taking and palpation, refer to the four basic procedures used in diagnosing a disease, They are the presuppositions of correct differentiation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in TCM. (1) Inspection is the first diagnostic procedure by which the physician may observe the patient's vitality, complexion, physical build, head, neck, five sense organs, skin, tongue, external genitalia and anus on purpos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 of a disease.And it is the outward sign of the conditions of qi and blood, yin and yang,or the zang-fu organs. (2) Another diagnostic method is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Auscultation means listening to the patient's voice, speaking, respiration, coughing and moaning. (3) Inquiry. This is a diagnostic method in which the patient or his companion are inquired to collect th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 disease. The content of inquiry includes the chief complaints, present case history past history, life history, family history, as well as age, sex, native place, occupation, address and so forth inquiry, though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topics, should be conducted step by step in a planned way, with questions focused on the chief complaint and the history of present disease.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3 讲 脏象学说概述 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第13 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 我们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中医学科学思维的形式,讲了意 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学奠定了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称之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思维 方式,在气、阴阳、五行的科学观、方法论的基础上,中医学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脏象学说 我们下面讲第二章,脏象学说,脏象。我们在讲前面科学思维的时候,已经初步涉及 到脏象理论的方法论。这一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和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掌握脏象学说的特点及其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地位。3.掌握脏腑的概念、分类及其生理 特点。4.掌握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5.熟悉脏腑的生理特性及其意义。6.了解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的关系。 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我们首先讲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与臓、脏。藏,在汉字里面读[cáng]和读[zàng],两种读音。读[cáng],它的义项(一)为隐藏、藏匿的意思;二、是深的意思,这个“深”是指由上而下或者由外而内的距离较大。在我们脏象学说里面,当读[cáng]的 时候,有这么两种含义。比较一下,读[zàng](藏),其义项:一、是储存东西的地方;二、是指内脏。有草字头这个“臓”([cáng])字,日后汉字演化为月肉这个“脏”,体现了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这个脏。汉字演化过程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 我们脏象,历代书籍里面表述脏象这个概念的时候,使用的语言符号可以用这个“藏”,也可以用这个“脏”,月肉这个“脏”是由它(臓)演变而来的,它还体现 了汉字的演变形式。那么它的含义,在脏腑的脏的时候,它的含义取其义项之一,它 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小,内涵越来越深,专指中医脏腑的脏。月肉这个“臓”是我们 现代简化字“脏”的繁体字。《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语言文字委 员会所规定的,现在都使用这个简体的“脏”。它,原来的就是繁体的“臓”。现行 我们国家立法了,语言使用规范了,所以本教材使用这个“脏”,但是为了学习方便,就把原来繁体字的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同读[zàng]一一给大家介绍出来。这个臓(脏),是指人体内脏的通称,在中医学当中主要是指五脏,以别于六腑。 第二、讲讲脏器与脏腑。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在哲学里面,器与“道”相对,器是指有形的具体物质。那么器和道什么关系呢?在中国传统哲学里面讲,“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古代哲学有形下、形上这一类范畴,把它再 抽象出来,称为“道器”的范畴。那么,器,在哲学上指具体有形的物质;而道,是 指这种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合为)道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重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