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也从客观上影响环境的改善。本文介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状况、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而资源环境又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托, 因此,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与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的具体状况相适应, 否则,资源环境问题的困境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明晰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协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区域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这将时解决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经济发展;环境污染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自人类出现以后,为了维持自身的持续生存,人类不断从自然系统中获取资源,同时也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还有大片的土地未被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很快就被自然界净化,因此,人们视地球认为的净化和容纳量无限大。但工业革命以后,现代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由于人们固有的无限世界和人定胜天的思想,以及资本家对高利润,政府对GDP的盲目追求,使得人们并未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并未意识到有限地球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转型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但经济的增长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后盾,需要考虑环境的承受力,需要注重国内各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 需要选择与国家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的瓶颈已经开始出现, 中国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现有经济模式发展的需要,中国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错位导向严重制约了拉动中国持续高速发展的增长点。

(二)研究意义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问题, 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是否能生存发展的问题。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 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规模、速度、可持续性。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候, 世界自然资源极为丰富, 许多资源还没有开发, 环境也相当好, 尽管他们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过一系列的环境公害, 但是他们借助殖民经济, 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度过了经济发展对环

境压力曲线的顶点,经济发展的结构和水平达到了与环境比较协调的阶段; 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不可能再有发达国家的历史条件,尤其是中国, 作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面临的自然资源缺乏、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 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更艰巨。

二、资源现状与环境形势

(一)资源消耗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 国内自然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生命之源的人均淡水仅为世界的27% ,财富之母的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 地球之肺的人均森林面积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20% 。石油、天热气人均剩余探明储量占世界储量的7.7% 和7.1%, 即使是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仅占世界储量的64%。工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45 种矿产资源, 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资源供需缺口持续增大,对外依存度高, 进口量不断攀升。1990 至2006 年, 石油消费由1.18亿t 增加到3.4 亿t, 煤炭由10.55 亿t 增加到23.7亿t,粗钢由5100 万t 增加到4.2 亿t,铜由51.2万t 增加到372 万t,铝由86.1万t 增加到865 万t,16 年间能源矿产消费翻了一番多, 金属矿产消费增加了8—10 倍。2006 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和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44% 、56% 、61.5%和21% 。总体看, 我国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总量不足,人均占有少;大宗矿产禀赋不佳,开发利用成本高; 国内后备资源不足,供应能力增长困难; 重要矿产品特别是石油储备不足,难以应付突发事件,资源安全缺乏保障。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经济增长以重化工为主导、城市化加速发展、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 再加上技术水平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落后等种种原因使得每吨能耗实现GDP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以2006 年为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5. 5%, 然后, 我们消耗的标准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 粗钢占世界的30%, 而水泥的消耗量更高, 占世界的54% , 与此同时, 我国的能源效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 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机动车能耗与先进指标相比明显偏高, 我国单位GDP 的能耗是日本的7 倍、美国的6 倍, 甚至是印度的2. 8倍。工业生产消耗的能源增长依然较快。

(二)环境问题形势

能源开采和利用, 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环境, 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所有方面。根据世界银行估计, 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 的比例高达10%。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 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由煤炭燃烧形成的

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 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2006 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 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 3 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 75% 的湖泊出现了负营养化问题。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1995 年的2 倍,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 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怪病流行、气候变暖、台风热浪等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中国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从系统工程理论的角度来看, 资源环境问题决不是孤立的一个问题, 而是世界范围内各种问题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1、民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加工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钢材、彩电、摩托车等约有100 种产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位的,但是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少, 我们的专利只占世界总数的1.8% , 其中有世界影响的发明专利只占0. 2%,由于缺乏核心技术, 我们不得不将每台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 ~ 40%付给国外的专利拥有者。试想,为什么目前中国只能是世界加工厂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创造?为什么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么多年,资源环境问题还依然很突出? 等等一连串的问题, 都有一个根本核心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现在国际企业向中国转移的只是产业链上的两端附加值低的制造部分,而产业链两端附加值高研发和品牌、市场销售他们依然保留自己来做。因此, 我们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没有相应的销售网络、品牌和定价发言权, 生产靠订单、销售靠外商、技术靠引进。因此貌似强大的中国制造, 实际就是我们在为发达国家打工, 间接地出口我们资源, 赚了一点劳动力的辛苦钱, 而且还污染了国内的环境。

2、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不可逾越

从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看,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再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变的三个阶段, 也就是产业结构呈现出轻工业、重工业、新兴工业渐次演进的规律性特征。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中期,几乎无一能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当代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正在遭受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严重破坏的双重压迫,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工业化过程中做到治污与发展同步或先发展不污染;严酷的事实是贫穷与生态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重化工时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二十年仍将持续, 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阶段。由于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 产业结构迅速地向重型化转变。以钢铁、房

地产、汽车、建材、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加速推动了重工业化发展进程。这些门类工业从资源开发, 原材料加工、产品制造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和破坏。作为人口大国, 为了自身的经济安全,国内强烈的市场需求, 不可能大部分靠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我们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污染体系,这一过程对于发展中的中国, 是不可超越的。所以一些学者提出找出一条通过工业的跨越式发展,绕开重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直接进入新型工业领域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正是体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更是我们国家现代建设必经的发展阶段。重化工工业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我们为此付出了能源资源消化的急剧增加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的沉痛代价。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就是重化工业的持续扩张与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现实就是这样,我们的重化工业还要继续发展,我们现在不能就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单单去做环境保护的工作。因此,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既能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 又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环保经验未充分借鉴

我国很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主要是政府行政干预和企业垄断同时存在,使得资源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从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费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例如,我国的水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我国的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不同,我国的原油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 随国际市场价格而动; 但是成品油价格却没有与国际市场接轨, 仍然实行政府指导价( 成品油供应价严重偏低) ,从而导致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土地征地补偿价格过低, 刺激了城市的盲目扩张, 同时侵害了农民权益。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产品的国际的低价优势其实是资源环境在国内的低成本优势的显现。总之, 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受管制, 严重低于市场真实价格, 无法反映出真实的供求关系和使用成本, 导致了不少企业、个人对资源、能源的滥用和浪费, 而没有积极性去采用节能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的严重期出现在20 世纪50~ 60 年代,之后工业技术、新兴产业的兴起, 大大改善了工业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 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 水、能、原材料、土地的消耗都降低了。作为一个比发达国家工业化滞后几十年的中国, 本可以利用先进国家的新技术、新产业代替污染重、效益低的产业、产品、技术, 达到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负荷的目的。遗憾的是中国几乎从头到开始, 重复工业革命的全过程,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初期的小企业、小矿山之类的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到工业化中期的低技术、高产量、高污染的模式,在中国重蹈覆辙。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 如污水处理、火电厂的脱硫,煤炭的洗选等环保措施很长时期都没有在中国使用, 致使环境污染问题不断积累并凸现。

4、环保法律制度不完善, 考核监管体制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资源环境法律法规, 但是还存在规定软、权力小、手段弱等不完善之处,甚至有些方面尚有缺失,导致环保部门执行能力不足。法律规定软,主要体现在现行的有关环境保护单行法规过于宏观,难以体现环境具体法、实施法,往往要求或禁止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实施某种行为规定很多,但是却没有对应的法律责任条款, 致使环境执法机关面对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 难以查处。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环保部门只有限期治理、停产治理的建议权, 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 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权等行政强制手段, 环保工作实在是无能为力, 而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往往难落实。东北某市提交法院强制执行的31 起案件无一执行。手段弱,主要体现在环境处罚的主要手段就是罚款, 处罚额度除对拒缴排污费可按3倍处罚外,罚款额度标准过低, 对企业没有威慑力。政府在政绩考核、监管、审计方面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形成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强有力的激励约束作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 仍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 和一些追求暴利的企业勾结起来, 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 乱上煤电、化工、钢铁等重化工项目, 用人民的健康换取极少数人的特殊利益。在环保监管上, 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涉及包括人大环资委、环保部、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林业局、海洋局、财政部等部门, 为了顺利开展一个环保项目, 环保部往往需要与其他部委进行不断的协调, 以期得到理解与合作。在资源环境审计上,自1983 年以来,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先后开展了排污费、运用外资等环境专项资金的审计。1998 年被明确赋予环境审计的职能后, 又先后开展了对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 草)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青藏铁路等重大环境保护项目和重点环境保护区域的审计。但是环境审计作为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存在环境审计体系不健全、环境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 与环境审计的专业要求还有差距。对环境审计风险的降低与防范关注度不够等许多现实问题。

三、区城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

(一)区域经济

谈到中国经济就不得不谈到区域经济的问题,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资源环境状况有很大的差异,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因此,这种差异的存在, 我们就不得不根据中国各地区域资源环境的实际状况研究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 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 而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得出一定范围的系统。经济区域是从区域的视角抽象的经济发展概念, 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经济发展类型相对一致性为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前者说是包括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自

然、文化、社会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区域。而区域经济是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抽象的空间发展概念,指在特定的地理资源环境的空间区域内,与其内部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特征相对统一的经济类型以及相互关联的经济模式。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 以区域内一定资源环境的禀赋优势为依托。国土资源的分布在地域空间上是不均等的。因而, 就“优势”的相对性而言, 区域系统都有一定的票赋资源优势。

2. 区域经济是对与该区域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定位。

3.区域的发展同周边环境有高度的关联性。这也是区域经济是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类型所决定的。系统有序发展要求与外界有大量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构成区域系统的子系统之间有机的循环嵌套。区域系统和周围环境之间多层次的循环嵌套,使得区域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区域系统和周围环境之间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和关联性。

4.区域经济结合人力资源优势与自然资源禀赋结合的经济模式,本身也具有经济宏观调控定位的内涵。

5.区域经济内部子系统同样具有多种不平衡性。

6.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划分, 所以区域经济内部也存在经济子系统, 区域系统内各子系统也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使得其在内部也存在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的问题。所以也必须针对各种不平衡性进行综合评价分类,进行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选择。因此区域经济实质上是对各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的定位与选择。中国地域广阔, 自然资源的囊赋, 环境的自然容纳力和承载能力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在资源环境领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的差异。同时由于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上还存在“两个大局”的分别以及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区域划分, 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可以说存在自然禀赋比较优势上的区域划分与政治发展战略区域划分的协调的问题, 其实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把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结合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吻合性。

(二)区域环境

前面我们谈到了各区域的资源存在自然禀赋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资源储量, 资源品位, 资源开采难易度及利用成本等方面的差异, 因此在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选取与定位上各个不同自然系统区域间就存在比较优势, 从发展模式的理性选取方面看, 这种比较优势决定了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的选取, 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自然资源)、劳动工具的人力资源与自然禁赋的系统, 同时由于特定区域对当地人力资源的特征发育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在人力资源上也存在区域特征差异造成的比较优势, 所以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上必然是选取与该区域内最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会最有市场效率。此外, 各区域的环境特征差异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也存在重大影响,区域环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环境的吸纳、消化、自净能力以及环境对污染的承载力等方面, 这种差异将决定该区域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经济发展模式通常可以分为非持

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前者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粗放型,通常是伴随着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排放高污染, 但通常与相对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它不要求过高的经济技术投人, 要求的集约化成本也比较低。后者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集约型, 通常是对资源是指投人高效利用, 对环境低排放低污染, 是一种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但通常是与相对发达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求相对高的集约化成本的前期投人。但如果区域环境的消化、自净能力比较强, 资源相对丰富, 但经济水平相对较低, 资金投人不足, 技术水平, 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则可以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非持续性发展模式。因此,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选取与环境状况存在重要的内在联系。

四、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影响

中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现有资源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而且在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状况下,对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资源尤其是关系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的匮乏与短缺, 在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未完成模式的转轨的情况下, 粗放式发展依然占很大比例, 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一般认为中国地大物博, 其实中国的战略性资源相对短缺, 以石油、铁矿石为例, 中国目前石油资源比较紧缺,大庆、中原、胜利油田都接近枯竭的程度, 中国内陆上己探明的石油储量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 而中国海上石油的开采量严重不足从而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而且中国铁矿石的品位比较{氏, 严重影响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要素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会严重抵消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此外, 中国是一个行政色彩相对浓厚的国家, 行政区划的区域观念产生的行政地方保护主义可能打破自然资源生态区域的自然分划, 造成人为的分割不能实现完整的生态区域系统的整体价值, 不能在尊重生态区域的自然分划的前提下形成真正的区域经济, 传统行政区划的利益差异将会使整个资源生态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整体功能被打破, 无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所带来的整体经济板块的效益最大化。因此, 在中国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协调好资源环境的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区域之间的矛盾。

资源分布的区位与市场分布的区位的内在联系是当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济学在解决稀缺与效益之后加人了地理空间的区域视角,使得资源环境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 当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形成的瓶颈效应和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不同地理区域造成的发展水平差异化, 使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

东部沿海地区, 然而资源分布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 在资源与市场区位上形成一个天然的错位, 同时东部经济发达, 西部经济落后, 东部经济的后劲在西部, 而西部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支持在东部,东西部有一种互为要素的关联性, 但是中国西部虽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却很脆弱, 环境再生与自净能力差, 中国地理环境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状, 且中国的气候以大陆季风气候为主, 雨量分配不均, 容易形成洪涝与千旱并存的局面。西高东低的地势与季风气候也容易将西部的环境破坏的不利影响扩散到东部地区, 使得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和西部破坏殃及东部的双重困境。所以中国现有的资源环境状况对中国传统区域经济划分有密切联系又构成了悖论似的矛盾。中国似乎应该对传统的带有一定政治发展战略的区域划分进行以资源环境意义上的划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区城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经济发展与现有资源的生产能力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其必要条件是不断发现和扩充非再生资源保有数量, 不断提高再生资源的生产力; 而其充分条件则要求尽可能地节约利用资源, 积极整治生态环境,提高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负反馈能力。从更为全面的意义上讲, “可持续发展”还包含着发展目标的全面性, 发展模式选择方面的非曲折性, 排除盲目发展和跳跃, 避免发展出现中断和倒退等问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是非可持续的, 通常以社会经济规律作为构建社会发展的经济秩序, 而忽视了自然生态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在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观下, 社会经济规律背离了自然生态规律, 资源的稀缺性与环境压力下的抵消性使传统经济模型下发挥经济规律的平台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社会经济规律反过来加剧了资源环境问题, 同时传统经济模式是能源、物资单向流动的运作模式, 是资源环境呈现一种非循环、非持续的利用状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修正了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单一规律、单向流动的弊端, 要求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兼顾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的统一,注重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化, 循环化, 注重区域的生态资源循环, 环境减负的并举。

区域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的不良效应与区域的资源开发规模及经济发展速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前提下,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会随资源开发规模的加大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而变得愈趋严重。而一定的资源环境背景控制下的区域生态环境对这种开发和发展所引致的不良效应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闭值” (在环境污染中表现为环境容量)。因此, 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必须以此“闭值”作为规模与速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

一个区域来说, 资源的利用是有一个限度的,保持其生态完整性和环境相对稳定的资源利用限度, 借助科学手段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是可以确定的。这就为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客观评判标准对人类行为提供了基本价值尺度,例如由于生产活动“楔人”自然系统的实践力量影响区域生态的整合性, 在流域范围内可以防止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从而为在发过程中治理环境问题, 尤其是水土流失, 防止环境影响在空间上的扩散和避免由此造成的空间上外部不经济性提供了可能, 全球或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是在发展中维护所有区域的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和和谐的状态。由此可见, 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地理空间单元。

因此, 资源环境问题必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确定经济发展的模式, 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协调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防止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下, 盲目追赶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 破坏区域资源环境, 将资源环境问题的负面效应扩散, 以至于破坏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所以, 经济发展的区域观与资源环境问题的一体观应当兼顾协调,共进双赢, 才能真正实现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莲.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2010(8): 247-249.

[2]范连颖.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M].贵州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五版.

[3]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陈颐.循环型社会和城市现代化,江海学刊[J].2009(5):93-98.

[5] 任勇. 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演进[ J].环境保护. 2007,383.

[6]潘岳.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5):12-16.

[7] 银温泉, 刘强.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和平发展的中国[ M] . 新世界出版社. 2006年1版.

[8] 徐永模.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材工业,坚持靠新出强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J].中国建材. 2007(9): 31-34.

[9] 简新华. 自主创新是克服资源环境制约的重要途径[N].中国改革报. 2007(5):8-27.

[10] 刘新颖. 加强环境审计促进生态建设[J] . 生态经济. 2007

[11] 国家环保局监管司.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M]1 北京: 化工

出版社, 20001

[12] 张剑.当代中国经济概述[ M]1 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91

[13] 孙炳彦.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污染损失估算与思考1 环境与可持续

发展论文集[ C]1 北京: 气象出版社1 1998: 112-1161

[14]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M]1 北京1 19971

[15] 宋瑞祥.对我国资源、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总的思考[ J]1 环境保护, 1998, 7: 9-111

[16] 岩松茂.环境的思想( 韩立新等译) [ M] 1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1版.

[17]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萧琛等译) [ M ]1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8] 程远, 吴敏辉.排污权市场交易理论研究[ J] 1 环境保护, 1998,3: 25-281.

[19] 王玉振.美国的环保产业政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 C]1 北京: 气象出版社1 1998: 255-2581

[20] 夏光,中国的环保经济政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 C ]1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8:8- 131.

Abstract: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strength, but also affec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objectively.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is basi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suppor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a specific area as the basis, therefor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be adapted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a specific area of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otherwise, the plight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will be seriously constr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Clea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inner contact and impact, will help us to better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is is the tim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a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形势与政策论文)讲解

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环境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各种大问题。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难题。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而我们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自己的力量保护环境。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对策分析采取措施 一、我国的环境问题 (一)我国环境的历史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伴随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产生、加剧。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我们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并在污染源治理、达标排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加; 国家环境重点保护区域、流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相当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局部地区甚至还在加剧。在我国, 环境污染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 1、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我国是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 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1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它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

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 2、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例如海南的热带雨林区,由于不合理的开荒种地、乱砍滥伐,热带雨林面积由1956年的86.6万公顷减至目前的24.5万公顷左右,森林覆盖率也由过去的26%降至7.2%。据学者计算,如果四川境内的宜林荒山全部绿化,每年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向西北地区增送360亿立方米水份,这比南水北调或西线工程调水量大得多,也省钱得多。 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 厘米的肥土层,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 %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黄河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已高出地面3~10米,成为地上悬河。长江每年输入泥沙5亿吨,已超过黄河入海泥沙1/3。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库容累计200亿立方米,相当于废弃库容1亿立方米的水库200座。 4、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是全国耕地的4倍、林地的3倍,在世界各国中排居第二。我国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区域,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的发源均源于此。由于该区域 草地植被破坏严重,现却成为水土流失多发区及沙尘暴发生区。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宜,在逐年增大的拓垦中,面积正在缩减。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对草地建设的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再加牧业生产者掠夺式的经营,超载过牧,重用轻养,甚至滥用,致使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生产力下降。人为破坏,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污染 *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1997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m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浓度在 3~248 微克/3 m。以下是近期一些图表显示了污染的程度。(图 1 和图 2) 66 微克/3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论,城市,环境问题]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1、空气污染加剧 煤炭是我国的第一大使用能源,它广泛出现在我国生活生产之中,沾到我国整个能源结构的绝大部分。但是,煤炭在燃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煤中含有较高的硫,如果没有经过脱硫处理,那么燃烧时则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烟尘的污染。但是因为进行脱硫成本较高,许多的厂家经常使用未经脱硫处理的煤炭,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城市的上空看到一条条“黑龙”在张牙舞爪。长此以往,使用煤炭给我国大气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使用电动机的家庭越来越多,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尾气的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2、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一直是我国短缺的资源,特别是在城市中。不仅仅是因为水资源的人均量少,更因为在城市中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峻。 (1)水污染严重 在城市中,工厂和居民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城市居民污水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在城市污水排放中有一半为居民污水排放。更为揪心的是,我国每日排放的污水,有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河之中。这样就直接造成我国许多江河领域的水源受到污染。 (2)水资源严重短缺 水资源的短缺在城市中尤为明显。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用水越来越集中,而人们的节水意识不到位,用水量也十分巨大。客观来看,在我国所有的城市当中,有超过一半的城市是常年处于缺水之中的,而重点缺水的城市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量的不断扩大,城市垃圾的量也在日益剧增。我国产生的垃圾,主要是来自居民丢弃的垃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等,并且产生的垃圾量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然而,在我国,垃圾的重复利用率相当低,并且居民没有很好的垃圾分类的观念,导致许多能够重复利用的垃圾被直接忽略。这些垃圾直接影响了大气、水源,并且影响城市美观,同时造成人们生活安全隐患。

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浅析.doc

环境贸易壁垒问题及其对策浅析- 介绍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环保问题以及环境贸易壁垒的概念、特点及内容、形式,概述了环境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举例说明了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制约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并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相结合提出了针对环境贸易壁垒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引言。 近些年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环境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环保为借口的环境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2国际贸易中的环保问题。 随着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全球化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印证了环境污染无国界的说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国际组织及社会团体发起了国际性环保运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标准,成立了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来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环保。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

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3环境贸易壁垒。 3.1产生背景。 近年来,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各国政府进行环境立法,实施环保措施,倡导绿色消费,制定了分门别类的环境贸易壁垒,特别是发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绿色法规法律,使得环境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开始发挥其作用[1]。 环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非关税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环境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国际贸易手段正向法规化和国际化同步迈进[2]。 3.2概念及特征。 环境贸易壁垒又称绿色壁垒,是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环境贸易壁垒具有如下特征:(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3]。 3.3内容和形式。 3.3.1环境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科技水平较高,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均以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较少或者基本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难以企及的,进而轻易地将发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环境概论 中国环境问题及解决办法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 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 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 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1988~2000期间,黑龙江省嫩江县天然林斑块数由240上升为343,平均斑块面积由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我国目前环境问题分析 ——中国七大环境问题 伴随着中国粗放式制造业扩张达到极限,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奠定。然而,在人均GDP 达到5000美金这一中等发达水平的时候,中国同时也进入了环境压力高峰。 如果说四万亿之前的环境污染还只是个别局部现象,而今就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了。2012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 当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蓝色的天空都成为民众的奢望之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之严重就可想而知了。 一、大气污染 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大气污染是中国第一大环境污染问题。 二、水污染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三、垃圾处理 中国工业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中国各地。 四、土地沙化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现代城市中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日益提高。因此,发展现代城市建设,首先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 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have already realized deeply: city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healt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it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people’s life, the level of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first of all to well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control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be worth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dam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正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GDP第二高的国家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让世界惊叹。但是在光环背后还是有诸多隐忧,其中以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很多国外舆论的印象中,这条崛起的“中国龙就像从下水道里腾空而起的身上流淌着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中可以认识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了。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一之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自2003年以来提倡“科学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增大GDP。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浅谈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浅谈 一、背景 对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6年中国环境保护公报》调查得到:“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4.9%;25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5.1%。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8%,比2015年上升2.1个百分点;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1.2%。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第一阶段实施监测的74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2%,比2015年上升3.0个百分先;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5.8%;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9.1%474个城市(区、县)开展了降水监测,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的酸雨城市比例为19.8%,酸雨频率平均为12.7%,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地区。 “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4%、37.5%、27.9%、16.8%、6.9%和8.6%。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潜水为主的浅层地下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的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897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中,有811个全年均达标,占90.4%。春季和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均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近岸海域417个点位中,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分别占32.4%、41.0%、10.3%、3.1%和13.2%。 “2591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的县域分别有548个、1057个、702个、267个和17个。“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4.9%,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 “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其中陆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9.97%。 “322个进行昼间区域声环境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0分贝;320个进行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道路交通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8分贝;309个开展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昼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为92.2%,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为74.0%。” 2017年已接近尾声,今年的环境保护工作虽有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依旧严重。因此,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尝试论述。 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生态良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改革

浅谈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 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本文简要探讨了城市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城市;发展;环境;防治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1 城市水体污染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使得城市中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 致使水体遭到严峻的破坏。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 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 城市大气质量严峻恶化 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炭, 中国是世界煤炭消费最大的国家, 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状况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 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成。 1.3 固体废弃物成灾 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约为6亿t,其中有害废物为4 000万t 左右,累积量超过64亿t,侵占近5亿多平方米土地; 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 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弃物四周堆放,不仅有碍视觉景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本身严峻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此外, 随着中国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 有毒有害废弃物也随之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中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1.4 噪声污染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国控网络城市监测, 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超过规定要求。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1〕大气环境 *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 * 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鞍山、武汉、郑州、沈阳、兰州、大连、杭州等城市; *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 * 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1996年我国酸雨区面积迅速扩大,已约超过国土面积40%,对我国农作物、森林等影响巨大。仅江苏、浙江等7省便因酸雨而造成农田1.5亿亩减产,年经济损失约37亿元,森林生态效益损失54亿元。酸雨频率大于90%的城市有宜宾、衡阳、长沙、赣州;酸雨频率大

于80%的城市还有梧州、厦门、怀化、南昌、图门;酸雨频率大于70%的还有乐山、广州。 2〕水资源和水环境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导学人:孙洪盛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通过调查,收集、整理各种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严峻资源和环境形势,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究技能和分析归纳能力。 3、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冷静分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我国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教学难点:解决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措施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知识竞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以“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为专题,从文献(杂志、报l纸)和附收集资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资料。然后,借助整理好的资料认真预习本框内容。 2、师准备若干与“环保”有关的小礼品作为奖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人类把大自然看作是慈祥的母亲,她那博大胸怀蕴藏着的无穷宝藏,似乎永远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乳汁"。于是,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顽强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益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至于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的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 资源、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现代概念,终于被人类所认识,被人类提出来了。中国,同样面临着资源和环境问题。 活动探究

中国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doc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我国现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能源开采量大但能源利用率低,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均产生大量污染。环境与能源问题是互相维系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西方国家的工业多转移到我国,不仅利用中国的能源,而且将污染转嫁到中国。中国GDP占世界4%,却消耗了全球26%的钢,37%的棉花、47%的水泥。中国已经消耗或污染了大多数的传统工业化需要的土地,水,矿产资源等自然要素。 二、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例如,天然湿地大学的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 三、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问题最严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据世界第一,此外每年中国的烟尘排放量及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均达到千万吨以上。中国的主要水系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以上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36%以上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此外,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四、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五、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 六、新兴污染源产生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例如,生物多样性问题、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汽车噪声污染问题、核能核电污染问题,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等问题。 七、容易产生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例如原油、有毒气体的泄漏等。 我国现今环境问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我国环境问题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

04浅谈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原因 (1)要点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原因 专业:行政管理(自考本科学段) 学生姓名:杨清玲 准考证号:040414100685 指导教师:岳经纶 完成时间 2016年 09 月 07 日

浅谈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原因 摘要:由古至今,城市一直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它不仅是人口聚居地,也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中心,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城市环境污染却越来越困扰着居民生活,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计划,良好的环境也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力求得出有效防治城市环境污染,改进城市环境的对策和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城市化;

目录 前言 (4) 一、我国城市环境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4) (一)城市大气污染:看不见的污染 (4) (二)城市污水污染:腐水难收 (6) (三)城市声污染:六根难静 (9) (四)城市光污染:人工昼夜 (10) (五)城市固体垃圾污染:扔不掉的扔 (10) 二、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一)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11) (二)城市缺少合理的布局规划,功能区混乱 (11) (三)城市企业追求高利润,环保意识薄弱 (12) (四)环保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管制薄弱 (12) 三、改善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 (13) (一)提高人们防治城市污染的环保意识 (13) (二)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物排放监控 (13) (三)针对相应的污染性质,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4) 参考文献 (14)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5、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

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时粑N 镏置骋坠肌妨谐龅?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8、WTO与环境问题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