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论 传统养生论

中医养生论 传统养生论

中医养生论 传统养生论
中医养生论 传统养生论

中医养生论传统养生论

中医养生论传统养生论,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医养生论传统养生论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养生论

养生是一门保养生命的学问,是我国几千年来防病保养、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经验总结。提倡科学养生,目的是达到“不因病而亡,不因老而衰”这么一个理想境界。长生不老是做不到的,秦始皇、汉武帝都做不到,你我能做到吗?但是让我们推迟衰老的进程是不成问题的。

古语有云“愁一愁,白了头”,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会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紊乱,身体无力,面色苍白,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症状,从而引起各种身心疾病。

健康的人体必然是气血足、经络通、脏腑健,通过饮、睡、通、行、食来实现。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足百病除。人体虽然复杂,但是,

根本的东西只有两样:一是气,一是血。《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生命的根本,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医案必读》:“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黄帝内经》有云:“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所以养生重在气血双补。

传统养生论

经络由经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任脉和督脉是两条主经脉。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督脉行于背部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

穴位又称腧穴,是经气出入人体的门户,是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也就是联系内脏与体表的桥梁。按摩或拍打腧穴,可以调整人体机能,起到养生保健或疗疾治病的作用。如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面口合谷收”。经常按摩或拍打合谷穴,除了对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还对头痛发热、口腔疾病、面瘫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内关穴是手劂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心包取内关”。经常按摩或拍打内关穴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疾病。由于这条经脉直接与胸腔肺脏和心脏相通,所以对肺脏疾病的治疗也有特效。足三里穴是

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肚腹三里留”。此穴位通过胃经与胃相连,而胃与脾相表里,因此凡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按摩或拍打足三里有显著治疗效果。另外足阳明胃经从头一直循行到脚,所以按摩或拍打足三里对全身及各脏腑的疾病,如头痛发热、口舌生疮、腹胀胃痛、黄疸、心悸、精神及泌尿疾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称足三里为长寿穴。

脏腑分为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心主神明,是六腑之主,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它是气血运行的发动机。肝主藏血和调节血量,养生要求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协调,如过于冲动,肝气过旺,分往大脑的血量骤然多而易突发脑出血、中风,过于悲伤使肝气过于低下,分往大脑的血量骤减而易发晕倒、虚脱。脾为后天之本,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把水谷精微上升到心肺,以营养全身,把浊气下输,由汗、尿、便排出。肺主气,司呼吸、主水,所以中医十分注意吐纳引导养生。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人体封藏之本,主髓、主脑,从而影响人的大脑功能。

胆居六腑之首,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胃是消化食物的部位,中医特别重视胃气,所以胃的保健在养生中十分重要。膀胱主管贮尿和排尿,它的一切功能都与肾的气化有关,所以膀胱的保健主要在于护肾。《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

物出焉”。小肠主泌清浊,将进一步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吸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无用的水液则渗入膀胱排入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这一功能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三焦是中医藏像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的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养生就是要强脏腑,强脏腑就是强正气。中医认为,人的免疫力全在正气,所谓“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包括卫气、元气。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脏腑在人体内有不同的功能,要加强养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